廊桥遗梦真正意义推荐文章1:《廊桥遗梦》:婚姻并不完美,我们却走到了白头

  当我们聊起成年人的婚姻与爱情时,有一部绕不过去的经典作品《廊桥遗梦》。


  向往爱情的人说,《廊桥遗梦》是四天相恋换来半生怀念的禁忌之恋。但如果你只看到婚外恋,说明你还太年轻。


  真正步入婚姻的人,看见的是两个中年人对乏味婚姻的救赎,正印证了马克吐温说的那句:“爱情是快速奔跑,婚姻是慢慢成长。”


  没有人的婚姻是完美的,甚至一场诱惑就能促人逃离,但最终有人停留了下来,是责任,是成熟,也是爱。


  一场乏善可陈婚姻


  1965年,理查德和弗朗西丝卡结婚即将20年。


  20年前,一个善良敦厚的美国大兵和一个浪漫热情的意大利姑娘在那不勒斯相遇了。


  当时二战伤痕犹在,大多数意大利青年不是在战俘集中营中或死或伤,就是在战争中身心俱残。而25岁的弗朗西丝卡,黑色的头发绑着红色的缎带,眼睛犹如那不勒斯明媚的阳光,多情而灿烂。


  她当时正在一家私立女子中学教书,刚刚结束与一位大学艺术系教授的疯狂爱情,生活漫无目的,被传统的父母催着定下靠谱婚姻。


  坐在地中海的咖啡馆里,弗朗西丝卡打量着一身戎装的理查德,他的眼神是美国中西部人特有的恳切与真挚,让她不由得给了自己嫁给他的理由:待她好,还有充满美妙希望的美国。


  于是她随理查德来到了依阿华的这座小农场,成为了为他生儿育女的家庭主妇。


  理查德确实像他承诺那般待她好。


  他对她总是温和,对孩子们总是慈爱,他是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更是一个有责任感深沉如山的好男人,给予她最平静安稳的生活。


  而生活却没有像弗朗西丝卡希望的那样充满美妙希望。


  她把长发挽起,辞了职,戒了烟,日复一日过着和所有村妇别无二致的生活——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照顾家人……


  她不过是从一个乡村小镇来到了另一个,叶芝的诗和蓝调音乐与她渐行渐远,单调的劳作几乎构成了她婚姻生活的全部。


  弗朗西丝卡也曾试图让他们之间拥有一些欲望和激情,比如她要求,甚至逼迫理查德为她在楼上安装了一个浴室。


  那几乎成了她在这个喧闹无趣的家里唯一的私人地盘,最后的想象空间。


  理查德对她浴室内的陈设感到不舒服,用他的话说,“太风骚”。


  “所有的婚姻,所有的固定的关系都是有可能陷入这种惰性的。”


  于是她不再生动,而理查德却愈发习惯平静的乡下生活,甚至不愿意与她聊聊她期待的话题。


  习惯使一切都可以预见,而这预见本身又带来安逸。


  “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梦想的地方。”


  当初渴望的安逸却在漫长的时光中磨灭了弗朗西丝卡对浪漫婚姻的最后一点想象,看着在桌边吃饭不语的丈夫与孩子,她又摇头将不甘咽了下去。


  在一场乏善可陈的婚姻中,似乎总有一个妥协容忍、兢兢业业的忙人,也少不了一个缺乏热情、了无生趣的好人。当初恋爱时在彼此身上短暂迸发的爱情火花,竟然成了一生唯一的高光时刻。


  之后,婚姻变成了相敬如宾的夫妻,鸡毛蒜皮的琐碎,千篇一律的日常——余生很长,只有搭伙,成为了现在许多婚姻的通用模式。


  一眼望得到头的余生或许不会让人不满,却憋闷至极。


  婚姻的双方都没有错,可是却越来越寂寞。这是婚姻的宿命,还是婚姻的劫数?


  一次不期而遇的心动


  多年索然无味的生活中,爱上罗伯特,对弗朗西丝卡来说,似乎突如其来又像命中注定。


  那天,罗伯特不偏不倚把车停在她家门前,而她正好跳下秋千赤着脚向他走去,他独自一人而她独自在家,让干燥炎热的夏天空气里有了潮湿暧昧的味道。


  这个52岁孑然一身的浪子,是《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身材矫健而轻捷,眼神深邃而温柔。


  不禁让早已被封闭生活蚕食得不拘言笑、保守含蓄的弗朗西丝卡,面对他的问路,脱口而出:“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领你去。”


  她坐上了他的车,陪他去找那座廊桥。他炽热地看向她,而她温柔的答话,情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所过之处,繁花似锦。


  罗伯特特意为弗朗西丝卡带来一小捧野花表达谢意。弗朗西丝卡已经能狡黠地开着玩笑:“可惜它们是有毒的。”


  或许弗朗西丝卡都没意识到,自己的神情和声音已经回到了那个十几岁热情如火的意大利少女。


  他们之间的情愫开始变得正如这野花,野蛮生长出明艳的色彩却又如同让人沉溺的毒药。


  理查德带着孩子们外出的四天,遇见罗伯特的四天,是弗朗西丝卡来到美国后最无拘无束的四天。


  她和罗伯特烛光晚餐、谈天说地,翩翩起舞,迎着夕阳拍照,分享月色、音乐和晚风,甚至共度良宵。


  渴望被人关注,渴望新奇事物,渴望浪漫,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这是弗朗西丝卡看似幸福婚姻下的波涛暗涌,理查德无法给予的,罗伯特在慢慢唤醒。


  这四天,弗朗西丝卡享受着这个男人把她当作值得欣赏和倾慕的女人,让她可以跳出农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个成熟男人眼中优雅知性,充满着风情的女人。


  罗伯特喜欢她总散发出他长期离群索居后贪恋的一丝烟火气,而她喜欢罗伯特走过四海的野性和带着艺术气息的不羁才华,那是她心之神往却求而不得的某种自由。


  短短四天,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内心却生出了“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因为他们爱上的对方,实际上都是自己现实中向往却无法触及的那份不甘心。


  没有人会为一场婚外情正名,但正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比起婚姻中的巨大灾难,日常的琐碎烦恼更加难以躲避。”


  婚姻中的危机,往往于在琐碎中迷失了自己的内核,只剩下坚守承诺的躯壳。


  爱的冲动不知何时而来,但当它不来自婚姻,便能轻易成为自己逃离当下乏味人生的“救命稻草”,渴望凭此找到压抑已久的真实自我,慰藉内心的不甘。


  它往往让人会落入危险的选择,但这样的心动总是充满诱惑,就像晚年弗朗西丝卡给儿女信中写的那样:


  “我好像是另一个女子,可我比之前更像我自己。”


  尊重爱,理解不完美


  弗朗西丝卡与理查德的婚姻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因为罗伯特对她说:“跟我走。”


  在理查德回来的前一晚,弗朗西丝卡四天的“幻梦般生活”面临着现实抉择。


  激情过后,她猛然记起了她那不完美的婚姻,和无趣但爱她的丈夫。尚存的理智告诉自己,她善良的丈夫不应该承受这样不负责的伤害,她的婚姻也不应该拥有这般不体面的消亡。


  她看得明白,与罗伯特的感情之所以炽热浓烈,大抵是因为困守在当下百无聊赖的婚姻中无法解脱。当婚姻不再成为束缚,自己也没有了摆脱现状的叛逆与期待,反而会陷入对自己相处近20年的丈夫子女的内疚。


  “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更何况,婚外情并不能拯救婚姻危机,谁又能保证另一场冲动的爱情,不会造就另一段同样蹉跎的婚姻呢?


  “人不能永远抓住幸福的回忆而不愿意撒手”,弗朗西丝卡选择在泪光中看着他走。


  张爱玲说,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那四天廊桥之下遗失的旧梦与深情,便已是一生。


  即使在后来有一次在公路上再次遇见,她只能默默看着雨中的罗伯特,用滂沱的眼泪无声回绝了他的再次期待,随着丈夫驾车离去。


  之后,她又成为了农夫之妻,孩子的母亲。回归家庭,是弗朗西斯卡最终的答案。


  深埋幻梦,便成全了深爱,17年的互不打扰,便守住了婚姻的体面。


  反观理查德或许是个无法理解妻子浪漫的粗犷男人,但绝不是无法体察妻子泪水的粗心丈夫。


  妻子不愿意多谈,他便不再追问。但紧缩的眉头和无尽的沉默早已出卖了他的心绪。


  在弥留之际,理查德对弗朗西丝卡说出了此生最动人的话:“我知道你也有过自己的梦,我很抱歉我没能给你。”


  他知道自己和婚姻都并不那般完美,但他将对妻子的深爱,隐藏在理解中,也用包容去宽饶婚姻中的裂痕甚至伤害,给自己坚守的婚姻一个完整的交代。


  莫阿罗在《人生五大问题》中说:


  婚姻起初是吸引,但维持靠的是友谊与爱情的融合,尊重有礼。


  接受和伴侣种种精神上、灵智上的异点,包容它而非‘罗曼蒂克’式必要找到那个百分百匹配的命中注定。


  时间、经历和情感都不足以让两个人完全契合,弗朗西丝卡的精神世界理查德无法进入,但她对婚姻的责任与负担罗伯特也难以认同,他们的孤独,是婚姻和婚外情都无法救赎的。


  因为尊重爱,罗伯特选择离开,理查德选择释怀。


  因为理解不完美,弗朗西丝卡和理查德坚守了婚姻。


  你或许认为这不是勇敢而圆满的结局,但他们让我们看到:


  婚姻与背叛并非绝对的对立,爱情与责任也不是不能重合,这段本足以扼杀婚姻的感情,最终平复婚姻中的困惑、犹豫、不甘甚至失望,支撑他们走到了最后。


  回到现在这个自由时代,很多人会说:婚姻不能束缚对真爱的追逐。而打破当下的追求看似是反抗,实际上往往是一种徒劳。


  漫长的一生经不起飞蛾扑火的反抗,就算飞蛾扑火也未必换来你期待中完整的、契合的、无忧无虑的爱情。双向的尊重与理解,远比单纯的怦然心动让感情走得长远。


  《廊桥遗梦》之所以让那么多人为之所动,就是因为它没有变成下一个婚姻,让我们重复看到另一份真爱的幻灭。


  正如所说,鼓励大家逃离婚姻不是他的本意,他希望大家能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真情,相信在粗粝的生活之下,仍然有爱情的珍珠在发光。


  现实中的粗糙生活,会磨去爱情的光彩,但不要忘了,爱情确实来过。


  不再为爱情燃烧的婚姻或许不完美,也值得我们再给一次停留、包容或重来的机会,在平凡温情中过好一生。


   | 北方有佳,怡然自乐小女博,观察社会爱生活


  图片 | 《廊桥遗梦》剧照、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廊桥遗梦真正意义推荐文章2:《廊桥遗梦》:浅谈女主婚内出轨的几大原因及该故事的现实意义

  前言:《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以后,她的孩子卡洛琳和迈克通过母亲的遗嘱和日记了解到,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曾在他们年少时,在他们和父亲外出参加展览会的时候,认识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两人相见恨晚有了 4 天短暂浪漫的时光,最后弗朗西斯卡因为责任不愿舍弃家庭,选择与罗伯特分离,彼此怀念一生的故事。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柏拉图式的婚外情故事。1995年影片一经上映,就在当时的美国引起一阵离婚潮。影片不仅呈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反映了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精神向往与家庭责任的抉择,爱情与伦理道德的冲突。


  《廊桥遗梦》的视角也很有意思,是通过女主的孩子朗读母亲的日志,用倒叙的方式来缓缓讲述。儿女们读完弗朗西斯卡的日志后,了解了母亲的境遇与挣扎,以及她对自己爱情的抉择和原因,从而对自己的婚姻也有了新的反思。


  那我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女主角弗朗西斯卡为什么会被摄影师罗伯特·金凯所吸引,爱上他,与他发展了一段婚外情。在我看来,弗朗西斯卡爱上罗伯特·金凯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大因素。而在第三部分,我会分析《廊桥遗梦》这个婚外情故事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并且谈谈我对婚姻中如何保持爱情活力的四个建议。


01、浅析女主弗朗西斯卡婚内出轨的内在因素:弗朗西斯卡的内心孤独、精神生活缺乏以及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首先,丈夫不愿弗朗西斯卡出去工作,导致她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虽然很敦厚朴实,但是思想偏于保守。尽管现代社会的女性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经济独立,但是几千年的文化牢笼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


  理查德不喜欢她外出工作,他认为男人的职责是赚钱养家,女人应该在家带孩子,照顾家庭。弗朗西斯卡不得不辞去教师的工作,在家做全职家庭主妇。


  她热爱文学、音乐以及教师的工作,但他的丈夫却无法和她有精神上的沟通,除了孩子和农活他们没有别的共同语言。生活在一个保守的环境下,对于渴望自由向往爱情的弗朗西斯卡来说,就像是生活在难以挣脱的牢笼中。


  在我看来,弗朗西斯卡的性格,敢爱敢恨、崇尚自由,从她喜欢音乐、依然坚持看书的细节中可以看出。但是,家庭内部的环境约束着她热爱自由的天性,特别是丈夫传统守旧的观念,加深了弗朗西斯卡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她内心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一直被囚禁。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弗朗西斯卡的成长背景对她自由浪漫性格的影响;


  电影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从小在意大利长大,作为一个典型的意大利人,她的骨子里就有一种浪漫主义情怀。从影片中她的喜好等各种细节里可以看出她与生俱来的热情奔放、天真可爱。


  怀着对于美国的美好向往,弗朗西斯卡嫁给丈夫理查德并与他一起来到这个美国的乡村。她自认为她拥有了美好幸福的婚姻,然而在衣阿华州乡村的婚后生活击碎了她的美梦。


  正如她自己所说:


  “这里有很多值得赞美的人和事,我尊重他们这些品质,但,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所幻想的样子”。


  简而言之,弗朗西斯卡从小就生活在浪漫主义之中,骨子里流淌着崇尚自由的基因。身处在只有家人和邻居的空间中,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囚笼。从吃饭时女儿随意调走她所喜欢的电台时流露的那个无奈的眼神,以及她独自在长廊上读书时的那个寂寞的身影里可以看出,弗朗西斯卡的精神生活显然没有得到满足。


  02、浅析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婚内出轨的外在因素:社会大环境的封建保守、罗伯特·金凯身上与众不同的未知性与个人魅力,都刺激着吸引着困在精神囚笼中的弗朗西斯卡


  首先,社会正发生剧烈变化,弗朗西斯卡却生活在偏远闭塞乡村,浪漫本性被压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经济高度发展,弗朗西斯卡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偏远闭塞的乡村里,周而复始的琐碎家务活,单调和缺乏生活情趣使她整日浑浑噩噩,磨灭了她渴望激情的少女之心,压抑了她的浪漫本性。


  在那时,整个社会在各种规章、制度、习俗的规范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美国当时对于婚姻正处在一个封闭状态,几乎没有人在婚姻中选择离婚,而美国的乡村更是封闭。


  正是这种乡村与城市的极大反差,刺激着弗朗西斯卡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其次,罗伯特·金凯身上与众不同的未知性,正好符合弗朗西斯卡对外面世界的想象;


  在当时社会还普遍存在保守的婚姻观念之下,罗伯特·金凯却是一个离过婚的男人,他自由、热烈,他的出现打破了弗朗西斯卡生活的单调与清寂。


  当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遇到了前来拍摄廊桥的《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罗伯特·金凯请求弗朗西斯卡为他引路,在交谈中谈及了彼此的家庭和感情生活,两颗孤寂的心产生了共鸣。


  作为一名摄影师,由于工作性质,罗伯特·金凯四处游历,常常遇到一个觉得好玩的地方就随性的呆上几天,他过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与弗朗西斯卡的现状完全不同,他见过她没见过的世界。在他的谈笑间,勾起了弗朗西斯卡原本对于生活的向往。罗伯特·金凯的一直在路上的经历,让他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独立于社会主流价值,使他充满未知的神秘感。


  从他们第一次交谈中就可以看出罗伯特·金凯是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衣着整洁、举止优雅,这些特质是弗朗西斯卡所处环境中的其他男人所不具备的,他丰富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生阅历,都充满吸引力。


  通过罗伯特·金凯的闲聊,她了解到外面的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充满幻想与自由,他拍摄过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她,并且他们还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文学。让她内心的火苗一下子点燃了,唤醒了压抑的自我意识,有了冲出平淡生活的冲动。


  再是,罗伯特·金凯的个人独特魅力,一起读诗、跳舞、散步等行为满足了弗朗西斯卡的精神需求。


  第一次收到鲜花,第一次与人共谈叶芝的诗,第一次有人调到她爱听的电台,虽然他们的交集只有四天,但是弗朗西斯卡就是在这些小事中被罗伯特·金凯打动。


  正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弗朗西斯卡终于遇到了那个能够读懂她内心的人,他们一起听音乐、跳舞、在月光下散步、谈论诗歌,罗伯特·金凯带给她的是长久不曾有过的感动,这就是她内心深处所渴望的爱情。


  并且他对于弗朗西斯卡是负有责任感的。影片中有个情节,同样出轨的璐茜去店里吃早餐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她离开后在车里哭泣,罗伯特看见后,打电话给弗朗西斯卡试图取消约定,他害怕与弗朗西斯卡的约会被村民看见,而使她也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


  在罗伯特·金凯的一生中,他从未像爱弗朗西斯卡一样爱过任何一个女人。在他们确定彼此的爱意之后,罗伯特表达了想要带走弗朗西斯卡的意愿,弗朗西斯卡拒绝后,他独自离开,爱她就是尊重她的选择。


  罗伯特·金凯出现之时正是弗朗西斯卡深受精神囚笼的折磨之时,他宛若一位随风而来拯救她浪漫王子,带她短暂逃离出了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共谈叶芝的诗、一起月光下散步等等,都给弗朗西斯卡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与感动,满足了她渴望已久的精神需求。


  03、浅析《廊桥遗梦》这个婚外情故事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并且谈谈我对婚姻中如何保持爱情活力的四个建议


  《廊桥遗梦》曾一经播出就引发了美国社会一阵离婚热潮。可见,这个婚外情故事并不是只是虚构那么简单,它也反映着我们现实生活中诸多两性婚姻情感问题。怎么保持婚姻的新鲜感和爱情的持久度,这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社会问题。


  那有办法可以让感情保持长久呢?我们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去做:


  ①不限制彼此的个人爱好,允许对方追求自己的精神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过一个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五个层次中,处于最高层次需求的是自我实现需求。简单的说这一需求是指: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电影里正是由于弗朗西斯卡的丈夫不让她出去工作,放弃了个人爱好,整日与家务作伴,让她失去对婚姻、对生活的激情。


  日本有个记录片叫《人生果实》,在片子里修一和英子是一对结婚60多年的夫妻,他们在生活习惯上完全不一样,却依然恩爱的携手走过大半生。比如说就吃这方面,修一爱吃土豆和日式早餐;英子讨厌土豆,喜欢吃西式早餐。在做饭时,英子在会做各种土豆的才给修一,并且会做两种早餐,给修一的日式和自己喜欢的西式。


  他们善于接纳彼此的喜好,也对自己有所尊重。在感情中不必扭转对方的兴趣,在做自己钟爱的事情时,也可以享受彼此分享的喜悦感,丰富个人生活的同时,双方也会保有新鲜感。


  ②建立生活的仪式感,打造只属于两个人的专属记忆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在《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驯养了一只狐狸。一次,小王子去看小狐狸。小狐狸对他说:“如果你说你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但你如果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某一时刻与其他不同。”


  电影里罗伯特·金凯打动弗朗西斯卡的小细节,就是这些被她的丈夫所忽略的仪式感。


  打造仪式感并不需要多么贵重的礼物,仅仅只要一点小的改变,就能营造出与众不同的记忆点。比如说送爱人一束鲜花;一起做可口的饭菜,并且点上蜡烛放上音乐;出门时说“我爱你”等等。


  ③保持神秘感,拥有彼此的独立空间,让对方保持好奇心


  刘若英曾在《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了提到过她和丈夫婚后的生活状态:夫妻两人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回家后两个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只共用厨房和餐厅。


  《开放的婚姻》一书中曾提到:“在婚姻生活里,每个人都需要一些空间,不只是物理的空间,可以待在房间里沉思;还有心理的空间,心理的空间可以假想为一个人心理上的小房间,人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空间,如果没有成长,即使感情最好的夫妇最后也会彼此厌倦。”


  两个人在一起太久是会腻的,习惯性的把所有东西都告诉对方,就没有好奇感了。爱人之间应该坦诚,但不是什么都让对方知道,应当有自己的保留,过于了解就变得太过直白而平淡无味。距离产生美,留有余韵,让对方保持好奇心,关系才能长久。


  ④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我的前半生》中,唐晶有句话说得好,“两个人在一起,进步快的那个人,总会甩掉那个原地踏步的人,因为人的本能,都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探求生命的外延和内涵”。


  刘嘉玲说:世上没有永久的婚姻,只有共同成长的夫妻。”今年是刘嘉玲与梁朝伟结婚的第11年,是他们在一起的第31年,支撑他们美好爱情的是俩人共同的成长。刘嘉玲在做好梁朝伟贤内助的同时,也不断开拓表演事业。刘嘉玲不仅靠《让子弹飞》中,出演戏份不多的女配角,成功拿下香港电影影评奖“最佳女配角”,更是凭《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拿下了第30届香港金像奖的“影后”。而梁朝伟因为有了刘嘉玲的支持,才创造出了更多的好作品。


  在婚姻中,最强有力的纽带就是彼此共同成长。如果两个人的差距拉大,感情就会失衡,变得不平等。无法共同进步的夫妻,终会有一个被淘汰。重视自我的价值提升非常重要,只有两个人互相欣赏、彼此成就,才能永葆婚姻的活力。


  电影里最让人唏嘘的场景就是那场让人肝肠寸断的雨中告别。大雨中罗伯特痴心等待,弗朗西丝卡几次紧握车门把手,想要下车追随他离去,最后还是放弃了。人的一生中除了爱情,还有许多的其他。弗朗西丝卡最终还是没有突破伦理道德,而是选择了理性与责任。


  杜拉斯说过,“爱之于我,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随着岁月的消逝,年岁的见长,许多年少时的梦想都在生活的挤压下隐匿于某个晦暗角落,而罗伯特·金凯到来就点亮了弗朗西斯卡永不磨灭的英雄梦想,从此以后,余生对他都尽是怀恋。


  廊桥遗梦真正意义推荐文章3:重温《廊桥遗梦》:感情世界里的真相,被这3句话说透了

  文|白杨(富书)


  有的爱,一生只有一次,遇到了就好好珍惜;而责任,是我们一生都要坚守的信念。


  《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成名之作,在一定程度上震惊了世界文坛。


  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婚外恋隐秘的情感天地,让人们从足以引起指责的羞耻恋情中,看到了坚贞、永恒、理智的一面。


  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责任和义务,放在了个人自由与浪漫追求之上,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收获了万千读者的共鸣。


  时隔多年,再看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故事背后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女主弗朗西丝卡通过与罗伯特的交往,获得了灵魂的苏醒。


  同时,也让我看清了成年人感情世界里的三大真相。


完美的感情是一种错觉,知足才会快乐

  1965年,理查德和弗朗西丝卡结婚即将20年。


  20年前,一个善良敦厚的美国大兵和一个浪漫热情的意大利姑娘在那不勒斯相遇了。


  弗朗西丝卡打量着一身戎装的理查德,他眼神中特有的恳切与真挚,让她不由得给了自己嫁给他的理由。


  于是,她随理查德来到了依阿华的这座小农场,成为了生儿育女的家庭主妇。


  理查德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男人。


  然而生活却没有像弗朗西丝卡希望的那样美好,她辞了职,日复一日地过着和所有妇女一样的生活。


  弗朗西丝卡曾试图,让他们之间拥有一些欲望和激情,她要求理查德为她在楼上安装了一个浴室,可理查德对她浴室内的陈设感到很不舒服,说“太风骚”。


  于是她不再生动,理查德也更加习惯平静的乡下生活,甚至不愿意与她聊起她期待的话题,千篇一律的日常,成为了两个人每天的通用模式。


  其实,生活中大多夫妻在经历了最初的甜蜜后,浪漫的色彩都会慢慢淡去,亲密的感觉都会渐渐冷却,甚至常常觉得,自己的另一半并非当初那么美好。


  就像张爱玲笔下的佟振保,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娶到了白玫瑰烟鹂,然而,烟鹂远没有娇蕊有趣,他又开始怀念从前和娇蕊在一起的日子。


  佟振保之所以婚姻不幸,一切源于他的不知足,即便他当初选择了红玫瑰,日子过久了,也会彼此厌倦。


  许多人,执念于过往,困于幻想;许多感情,始于两心相知,终于两看相厌。


  喜欢一句话:“世上比怦然心动的爱情更为难得的,是长久的欣赏与懂得。”


  岁月终会磨平激情的棱角,再浪漫的爱情也会败给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唯有平凡日子里的互相关心、体贴,才抵得过岁月漫长。


  人生没有完美的感情,但有知足的快乐。


体面收场好于哀戚一生,止损是智慧

  爱上罗伯特,对弗朗西丝卡来说,似乎突如其来又像是命中注定。


  那天,罗伯特把车停在她家门前,而她正好跳下秋千赤着脚向他走去,弗朗西丝卡,面对他的问路,脱口而出:“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领你去。”


  罗伯特特意为弗朗西丝卡摘来一小捧野花表达谢意,弗朗西丝卡狡黠地开着玩笑:“可惜它们是有毒的。”


  他们之间的情愫开始野蛮生长,她和罗伯特烛光晚餐,谈天说地,迎着夕阳拍照,分享月色,甚至共度良宵。


  罗伯特喜欢弗朗西丝卡身上,散发出的一丝烟火气,而弗朗西丝卡喜欢罗伯特奔走四海的野性和才华。


  短短四天,他们所做的无非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内心却生出了“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的美妙感觉。


  理查德和孩子们外出回来了,弗朗西丝卡必须面临现实的抉择。


  片中有个镜头,我至今难忘,弗兰西丝卡和罗伯特诀别时,下着倾盆大雨,罗伯特落寞地转身后,弗兰西丝卡不甘地摇头,她手握车门把,几次欲夺门而出……


  最终她还是下狠心和丈夫驱车离去,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结果。


  如果这两个人私奔了,无论以后生活多么美好,在弗朗西丝卡心里一定会有挥之不去的“阴霾”,那就是她对丈夫以及孩子们的愧疚。


  这种愧疚,无疑会让他们的生活大打折扣,而且罗伯特也会被她的这种情绪影响,时不时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


  婚外的感情,就像一剂裹着糖皮的毒药,华丽的外表掩盖着苦涩的实质。


  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清楚地知道,只有正当的感情才会被人祝福。


  爱而不能,抽身而退总好过伤及无辜,体面收场总好于哀戚一生,及时止损,才是感情里的终极智慧。


浓烈的爱不会持续永久,留白才最美

  张爱玲说:“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对于弗朗西丝卡来说,那四天廊桥之下遗失的旧梦与深情,便已是一生。”


  与罗伯特分开之后,弗朗西丝卡又成为了家庭主妇,此后多年,互不打扰,她守住了婚姻的体面。


  他们把对彼此的爱和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直到生命的尽头。


  罗伯特临终前,把自己的遗物全部寄给了弗朗西丝卡,并决定把骨灰撒在麦迪逊桥上,弗朗西丝卡则在遗书中说:


  “我把一生给了我的家庭,我希望把剩下的留给罗伯特。”


  最终,他们在麦迪逊桥实现了生前的愿望,在天国里永远在一起。


  这种为了家庭责任不得不分开,分隔多年却彼此牵挂的真情,曾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廊桥遗梦》诠释了爱的一种高级境界:真正长久的爱情,不是朝朝暮暮的相守,而是克制,隐忍,深植于心的思念。


  特别喜欢一位的话:“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固然能把浓烈的爱演绎到极致,但却不会把最真的情持续到永恒。”


  现实生活中,对爱情有着清醒认识的,当属民国才女林徽因。


  尽管她与徐志摩情投意合,但当她得知徐志摩有家室时,便决然离开,正是因为林徽因在这段爱情里懂得留白,才使徐志摩一生都把她当成挚友。


  虽然林徽因很爱对方,但她不愿把爱凌驾于道德之上,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时候,爱情不是爱得越热烈,才越深沉,保持距离,留有想象,才能使爱得到升华。


  爱而不能,懂得留白,是对爱的尊重,也是对彼此的成全。


  《廊桥遗梦》这部作品,没有停留在道德层面非黑即白的审判,也不是在美化婚外情,而是带给我们关于爱和责任的思考。


  弗朗西丝卡清楚地知道,责任对于婚姻的意义,在刻骨铭心的真爱和平淡如水的家庭中,她最终选择了回归自己的家庭。


  她看似给自己的爱情留下了遗憾,却让那段感情在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最美好的模样。


  面对真爱和婚姻的责任,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抉择的痛,然而《廊桥遗梦》这部作品告诉我们:


  有的爱,一生只有一次,遇到了就好好珍惜;而责任,是我们一生都要坚守的信念。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难免有遗憾,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那些遗憾已经在风雨飘摇中变得美好,恰似一杯陈年老窖,年代愈久香味愈浓。


  往后余生,愿你爱得坦荡,活得自在,若有深情,留给怀念。


  简介:白杨,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小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注:本文章图片网络,如有,请联系删除


  廊桥遗梦真正意义推荐文章4:看懂《廊桥遗梦》才明白:婚外遇到爱,告别是最深情的告白

  《廊桥遗梦》,他们的爱情只有短短四日,却完整的包含了爱情里所有的痴狂贪嗔。


  在身心交融中,他们度过了一段伴侣的日常。


  她用这四天来抵抗命运,给她平凡的一生一抹绮丽,也释去了人生的焦虑。


  他用这四天支撑余生岁月,深爱过的心再无法别恋,她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一面是浓烈的爱,一面是巨大的克制。


  这样的爱情,既是人生的无奈,也是对命运的反抗,拥有过就是胜利。


1、 逝去的少女梦

  弗朗西斯卡,一个看似平凡的中年女人,为了一双儿女和丈夫而整日操持家务。


  丈夫带着儿女去临镇参加农贸活动,他们离开的那一刻,她内心充满了隐秘的欢喜,她将拥有四天,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她打开喜欢的音乐,散开自己的头发,坐在无声的自由中,竟有些不安,充实而单调的日子她过得太久了,她像个一下子获得了自由的囚犯,反而有些手足无措。


  这样的夏日,应该用来怀念那些逝去的梦想。可那些失落的梦想已太遥远,回忆已力不从心。


  捧着一杯冰红茶喝着,她自由自在又有些怅然若失。


  这样的弗朗西斯卡多么熟悉,她是你,是我,是每一个身为人母的中年女人。


2、夏日的冰红茶

  罗伯特,一个自由不羁的离异摄影师,为了自己的摄影艺术浪迹天涯。


  他为了拍摄廊桥远道而来,他向弗朗西斯卡打听去廊桥的路。


  她放下冰红茶给他指路,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个路痴的懵懂无知。


  然而在他眼里,却是可爱而有趣。


  她索性坐上他的车,亲自带他前去。途中聊天,她惊讶地发现,他就是那种有趣的灵魂。他就像是那杯冰红茶,自然而然地让她产生亲近感。


  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这份亲近感,让自己在这躁动的夏日保持最后的冷静。


3、流浪者之歌

  他讲述路途中的那些探险与奇遇,她有意少谈论自己。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在他的经历面前,仿佛一张白纸那样苍白。


  可他却坚定地告诉她,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


  他问起她的梦想,理解她的处境,安慰她的失落。


  “曾经的梦,都是美梦,虽未成真,但庆幸我曾拥有过。”


  那些逝去的感受,连她自己都无法唤醒的少女心,就这么被他轻轻开启。


  就像他们吟诵的叶芝的诗《流浪者安古斯之歌》,他们都是精神的流浪者,似乎总在寻找着什么。


4、一生只有一次

  在克制与纠结之中,他们还是打破了最后的禁忌。


  他们确切地感受到,这样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终究,要做个选择取舍。


  想到要和他分离,她心痛如绞。于是她像恋爱中的女孩一样,闹着无名的脾气。


  不过是想听到他最真实的心声,想要确信这不伦之恋的意义所在。


  他抛开种种顾虑,要带她走。


  她连行李都收拾好了,可心中的纠结越来越重。


  她一走,这个原本温馨的家庭就会毁灭。


  她说,她的丈夫没有伤害过别人,这对他不公平。


  如果他们的爱,是以伤害她的家人为代价,她一生都难安。


  他不停地告诉她,这样的爱,一生只有一次,不要就这么放开它。


  但他的可贵在于,他不允许自己强求拥有她,他要尊重她的选择。


  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多待几天,给她选择的余地。


5、告别也是告白

  家人的归来,再次将她淹没在日常操劳之中。


  她身体上忙碌不停,内心却仿佛被掏空了一般。


  这个抉择太难,她的心一直在夹缝中煎熬。


  那天,大雨,就像她内心的挣扎。


  抱着为家人采买的食材,坐在车里,看到不远处,他站在大雨里朝她凝望。


  她隔着车窗和雨幕望过去,千言万语都凝聚在哀伤的眼神里。


  丈夫发动了汽车,而他的车子就在前面。


  那个红绿灯,是她最后抉择的时刻。


  她的手已经握住了车门把手,想要不顾一切地下车奔向他。


  绿灯亮起,他的车在还在原地等待。


  最终,他在喇叭催促声中发动车子,她终究没有打开车门。


  过了这个路口,他们驶离不同的方向。


  这无声的等待,是最后的告别。


  从此,他继续他的旅程,她继续她的主妇生涯。


  这无声的分离,也是最深情的告白。


6、用放手来拥有

  因为深爱,他不敢擅自拥有她,才会选择放手。


  因为深爱,她不敢冲动跟随他,才会选择克制。


  这是两个成熟灵魂的交汇,看得懂对方,看得清爱情。


  如果,她抛开责任随他而去。


  他们的爱情,既要面临柴米油盐的消磨,还要经受愧疚感的考验。


  爱情的魔力,少了责任的加持,便会消减。


  况且,人生不只是爱情。


  在结婚生子的那刻,便是自愿为人生戴上了金箍。


  付出了自由,收获了家庭。


  承担了责任,享受了拥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