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推荐文章1:人文齐鲁|《马关条约》烟台换约始末
□许志杰
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随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内阁大学士李鸿章和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养子李经方,以及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代表各自政府在文件上签字,经过27天七轮谈判的《中日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正式完成相关程序,下一步就是等待两国元首批准,条约互换生效。
李鸿章
条约互换虽不及谈判过程那么生死攸关,但也事关各自利益和出席人员的安全,当然还有一个面子问题。李鸿章提出双方谈判在日本进行,希望条约互换仪式在大清帝国的土地上举行,他提出北京、天津或上海三个地方。在中国举行换约日本方面予以认可,但是北京、天津以及上海都不行。日方提出在奉天(今沈阳)、旅顺或芝罘(烟台,以下统称烟台)举行。显而易见,李鸿章提出的北京或天津,一个是清朝的首府,一个是首府的门户,如果日本人能到这里换约,至少能给刚历经战争惨败,又割地赔款的大清王朝一点面子。至于上海,当时驻扎了很多欧美诸强的领事馆,受领事裁判制度所保护。
这三个地方日本人为什么予以否决呢?一个是他们不想给手下败将这个面子,另一个是考虑换约人员的安全。李鸿章在马关(今下关)与日谈判时被当地人行刺,差点搭上性命,日本方面唯恐中国人复。为什么日本人提奉天、旅顺或芝罘呢?旅顺、奉天一带早已被日军占领,而且部署了近二十万兵力。选择奉天或旅顺,日本方面暗藏玄机,一旦清朝皇帝在各方面压力下不予签字,单方面撕毁条约,日本军队就会立即从东北发起对直隶省甚至北京的攻击。很显然,奉天、旅顺当时早已成为日本人的天下,是不能去的,经过权衡,清政府同意换约地点定在烟台。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
当时的烟台是什么情况?日军登陆胶东半岛是从1895年1月20日开始的,日军派出先遣队攻占了荣成,并在登陆结束后的1895年1月26日向威海进攻。清军的威海卫要塞是耗时十几年筑建起来的,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又得到了强化,当时有包括口径24厘米的加农炮共计161门,北洋舰队停泊在刘公岛南侧与威海卫之间的水域,布下了不少鱼雷,以防日军偷袭。但是,清军只部署了严密的海防设施,却被日军的陆路与海路夹攻打了个腹背受敌,很快败下阵了。清军海、陆两军总指挥丁汝昌、刘步蟾、张文宣先后自杀,当年2月12日清军投降,2月17日所余清军抬着丁汝昌等人的遗体撤退至芝罘。日军炸毁了当地所有军事设施,并将大部队撤到大连湾,准备伺机发起“直隶决战”,因此包括芝罘在内的沿海地区并无日军驻守。烟台虽不及北京、天津那样近便,但也是除此之外最为方便之处,且无日军驻防,相对比较安全。日本方面认为,芝罘虽不在日军的直接控制之下,然而驻守芝罘的清军已是残兵败将,几乎失去反手之力,且离威海卫刘公岛又近,一旦有什么反常情况,海陆两军都会在很短时间内抵达,保护日方特使。
关于换约的时间,日本方面提出在20天之内,而李鸿章以需要上奏皇帝准予为由,希望时间能放宽至一个月内。两国政府之所以在换约时间上如此计较,其实各有主张,对于日本而言,他们所谓的“胜利果实”已经到了嘴边,因此签约的第二天,伊藤博文即赶到广岛行宫向天皇汇,“皇上对此甚为满意”“卿等之功,朕深为嘉尚”,第四日,天皇签署批准。不几日,便选定日本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已代治作为全权办理大臣,携带已经批准的条约文件与清政府特使换约,并于当年5月2日,由京都出发乘船赶往烟台。日本为什么如此急于完成条约的交换?正如曾经参与中日媾和谈判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蹇蹇录》一书中所说:“伊东于五月二日由京都出发。此时,俄、德、法三国政府对《马关条约》提出异议,因此,该条约批准交换之事也出现遭遇意外障碍的风险。”
陆奥宗光所谓“俄、德、法三国政府对《马关条约》提出异议”,就是“俄、德、法三国之干涉”,也是被清政府和李鸿章给予厚望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23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一起到访日本外务省,称各自接到本国政府训令,就《马关条约》中辽东半岛各地之条款提出异议。《蹇蹇录》有记:俄国公使的口头备忘录称,查阅日本国向清国所要求之媾和条件,对于辽东半岛由日本所有之一节,认为不仅清国首府时常面临危险之忧,同时也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此事对将来远东永久和平形成障碍,特此劝告日本政府放弃领有辽东半岛。德、法两国政府的劝告与俄国大同小异。当然,欧洲以及美国等西方列强,对日本政府的“忠告”早在中日两国媾和之前就已经开始,劝诫日本“对清国之要求应尽量不过于苛刻,宜止于清国可以接受之程度。望早日恢复和平”。俄国政府还尝试与英、法等列强联合起来对日本与清朝事件进行干涉,不过其时机当在清国承认战败并真正求和之时,欧洲各国绝不允许日本割让清国大陆一寸土地。
一张纪录《马关条约》烟台换约地的明信片
虽然三国的干涉在进行中,但是,日本催促换约的声调也越来越高,迫于无奈,清政府决定派二品顶戴候选伍廷芳和三品衔升用道联芳为钦差大臣,赴烟台出席换约仪式。说起来伍廷芳其人大有来头,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洋学位的法学博士,洋务运动以后,成为李鸿章的幕僚,参加了《马关条约》的谈判与签订。他率换约团队,先从北京到达天津,从那里于当年5月5日抵达烟台。隔天,伊东已代治乘横滨号邮轮到烟台,当天下午六点,双方代表在顺德饭店会面,商谈换约细节。日本天皇早已批准换约,但是清朝皇帝此时尚未“恩准”,实际是在等待三国干涉还辽的最后结果,究竟什么时间能够举行换约仪式,伍廷芳等不敢擅自决定,只得等待。5月8日下午四点,他们接奉电旨,准予换约。双方赶紧布置,于当晚十点完成换约,《马关条约》正式生效。三国干涉没有效果,《马关条约》的内容诸如割地赔款等一应俱全,清国政府宣示万不得已批准合约,实属无奈之举:“近自合约定议,廷臣交章论奏,谓地不可弃,费不可偿,仍应费约决战,以期维系人心,支撑危局……至今日,而关内外情势更迫,北则进逼辽沈,南则直犯畿疆,皆意中事……此中万分为难情事,乃言者章奏所未详,而天下臣民皆应共谅者也。”
《马关条约》如此迅疾完成换约,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一事的确起到了助推作用。三国从各自利益出发,联手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在换约前几天终于有了结果。当年5月4日,日本内阁举行会议,接受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建议:“现在完全接受三国劝告,先割断外交上一方面的纠葛;另一方面毫不犹豫地进行交换批准书的手续”,并向三国回复:“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的忠告,约定放弃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可以说,日本政府有些“不情愿”,因为辽东半岛早已写进已经签署的《马关条约》,但是日本政府迫于三国巨大压力不得不做出“放弃辽东半岛永久之占领”的承诺。清政府没有等来西方列强照死里逼日本放弃所有割地条款的“好消息”,却也保住老祖宗的“发祥地”,算是捡回了一星半点儿的脸面。
烟台换约作为《马关条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积贫积弱的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标志性事件,被国人铭记。作为《马关条约》签订地的日本下关(原马关),已经把双方签约的春帆楼予以保护。对中国人来说,这当然是一块伤心和耻辱之地,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无论下关还是烟台,都是那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理应在历史变迁的迹象中留下影子。那么,《马关条约》换约的烟台顺德饭店是现今的哪里?如果尚有迹可寻,是否挂一个牌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耻辱与灾难也是一面镜子,使人记住那些血的教训,看清灾难的根子究竟出在哪里。对此,我们无法也不能回避。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马关条约》的时间表
《马关条约》的时间表
两
岸
《马关条约》照片(局部) 汪毅夫提供
1895年,清廷被迫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马关条约》之第十一款设定,批准换约时间为1895年四月十四日(5.8)。从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开始,我要讲述如下重要的史实:
1.《马关条约》之第五款设定“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即1895年四月十四日(5.8)后“两个月内”而不是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后“两个月内”。可恨那日本侵略者掠我土地,连片刻也不肯等待!在日据台湾的50年里,日据当局乃以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后两个月的6.17为其在台湾的“始政纪念日”(台湾人民称之为“耻政纪念日”)。
2.《马关条约》之第五款设定:(自批准换约起)“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在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迂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这就是说1895年四月十四日(5.8)后两年的1897年5月8日是“台民去留”的最后期限,逾期仍留居台湾的中国人即被动地失去中国国籍、被动地取得日本国籍。这是割地条款背后的弃民条款,是清廷在日人胁迫下所犯的又一宗大罪,也是台湾人民特殊的历史遭遇。
3.在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签约之后、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换约之前,在京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黄宗鼎、罗秀惠取得在京任职的台湾进士李清琦、叶题雁“印结”,于四月二日联名上书,称“台民忠勇可用”,吁请朝廷万勿割地弃民。据康有为《康南海先生自订年谱》,他亲见“台湾举人,垂涕而请命,莫不哀之”的情形,“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书万言书(按,即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另据《康有为全集》所收“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公车上书记》,四月八日有清廷已“用玺”即盖章准约的消息传来,“议遂中寝”。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乃受台湾举人的上书,或者说台湾的公车上书(公车是举人的代称)之启发,但未及如台湾的公车上书一样走上街头也。
4.《马关条约》之第十款设定,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批准换约日起“按兵息战”。实际上,从签约之日的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4.17)起,清军已弃阵息兵。有教科书说“1895年三月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订,中日战争结束”,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看到的重要史实是,签约后,台湾义军起而备战、应战,武装反抗日军入侵,直至当年九月三日台湾全岛沦陷,台湾义军将中日战争延长了5个月又10天。
5.《马关条约》之第五款为赔款条款,设定自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批准换约后6个月、12个月各付款五千万两库平银,其余一亿两递年于2年内、3年内、4年内、5年内、6年内交清。然而,在签约以后乃至换约以后,由于俄、德、法的干预,日皇宣布“接受三国忠告,放弃辽东永久占领权”,并要求清廷为此赔偿三千万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争夺利益,其结局却是要受害的中国赔偿,这真是“吃人吃透透”(闽南语,欺人太甚也)!凭着一纸不平等条约,日人向中国勒索了两亿三千万白花花的银两。
6.《约》之第二款设定,有关让与地方的勘界应于1895年四月十四日(5.8)换约后“一年竣事”。但在1895年之前,日人已完成台湾地图的测绘,为其掠地行径提早做了准备。
讲述上记史实,吾人痛心疾首,不觉泪下。《马关条约》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
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主播介绍
高琦,资深媒体人,“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广天下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朝阳民革青委会副主任。录制有中宣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等多部有声作品;朗诵代表作品《脊梁》《等待天明》由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并成为网络热搜;纪录片作品有《新丝路密码》《刘亚楼》《织梦年代》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顾盼两岸》,收录了自2019年元月起“在手机上用手写输入法写作”并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6篇文章。对于“两岸关系已无联结点”的悲观论调,认为,“我写的学术段子(文史笔记)两岸都有读者关注,我讲的两岸故事两岸都有热心受众,这不就是一个联结点吗?每念及此,老旧的手表又上了一回发条。”正如所言,退休之人该放下的全放下了,惟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该是吾人一生的志业,不放下,也放不下呀!《顾盼两岸》有声版上线之际,正值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时,也是京彩台湾继《话说两岸》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媒体“选修”内容。让我们通过《顾盼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征程上,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