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的省会是哪里推荐文章1:湖北为何简称鄂,不是楚?

  湖北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发源地及核心区域,为何简称“鄂”,而不简称“楚”呢?


  【湖北】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面积约18.59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14位。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有13个地级行政区。


  湖北省位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三面环山,西部是武当山、大巴山、巫山、武陵山脉,东部是大别山、幕阜山等,北部是大洪山、桐柏山,南邻长江。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湖北西部森林茂密,河谷幽深,最高峰是西部大巴山神农架的神农顶,海拔约3106.2米。


  长江自西向东穿过湖北中部,汉江则由西北趋东南,在武汉注入长江。除了汉江,长江在湖北的支流还有沮漳河、清江、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江汉平原是长江及支流汉江冲积而成,面积约4万多平方千米。地势由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地面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大部分地面海拔20-100米。江汉平原土地肥沃,是渔米之乡。古人云:“湖广熟、天下足。”


  除了大江大河,湖北还有数量巨大的湖泊,湖泊表面积合计约2707平方千米,号称“千湖之省”,湖水表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梁子湖、长湖、斧头湖。


  【鄂州和武汉】


  湖北省简称鄂,与省会武汉有关。武汉位于长江、汉水之畔,分为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在三国时期,武昌称为夏口,鄂州则在夏口(今武昌)以东。


  鄂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鄂州主要位于江汉平原湖区,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只有东南部为幕阜山余脉。


  鄂州1594平方公里,是湖北省辖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在殷商时期,商王帝乙拜鄂国为南伯,统领南方一众南蛮。西周时楚国国君熊渠,将儿子熊红封为鄂王。现在湖北简称“鄂”,便是古鄂国,足见其历史地位。


  219年(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袭取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失去统一天下的基础。


  221年(曹魏文帝黄初二年,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孙权把国都迁到了武昌(今鄂州),随后下令扩大武昌(鄂州)的规模,这么做一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荆州,二是为旧都建业(江苏南京)打造前线门户。


  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蜀汉后主建兴七年,吴大帝黄龙元年),孙权即帝位,登基的地点就在鄂州。


  从三国到南北朝,武昌一直是指鄂州。南北朝时,在今武汉设郢州,置江夏郡。589年,隋灭南朝陈,废江夏郡,改郢州(今武汉)为鄂州,古鄂州指今鄂州或今武汉。


  唐宋朝皆称武汉为鄂州,元世祖忽必烈设鄂州路,后来鄂州路改称武昌路,明朝时的鄂州设武昌县。在一千多年时间里,武汉是一直称为鄂州的。


  【楚都荆州】


  认为湖北有资格简称“楚”,原因之一是荆州(古)长期作为楚国都城。


  荆州古称郢,西周时子爵楚国从荆山沮水开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春秋时楚国定都郢(今湖北荆州),开疆拓土、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是“春秋五霸”之一。战国时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楚国有八百多年历史,其中定都郢的时间最长,有411年,楚国鼎盛时期的都城也是郢。


  荆州(古江陵)西控巴蜀,北接襄阳、汉水,襟带长江,东连吴会,南达桂粤,为天下四冲之地。唐朝在荆州设大都督,既可以保护从长江生命线,还可以控制长江中游以南的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汉朝时荆州是十三州之一,今荆州称为江陵,三国的历史,几乎是一部荆州争夺史。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等,都发生在荆州。荆州的核心城市江陵,后更名荆州,依然是地方重镇。


  图-吕蒙偷袭荆州


  三国时江陵的地位举足轻重,荆州牧刘表和三国魏蜀吴分别控制过荆州。南北对峙时,南方的王朝无不把荆州当成军事重镇,荆州一丢,江东不保。


  【其他楚地】


  湖北称为荆楚大地,简称“楚”也可以,然而楚国的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今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也属楚国,湖北若简称“楚”,恐怕别的地方都不太乐意。


  湖南不仅在春秋战国时属楚国,五代十国时期,木匠马殷建立的楚国,又称称南楚或马楚,都潭州,号长沙府,辖区包括现在的湖南省,贵州省东部,广西北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称“楚”没问题,但这个“惟”字,引起文人的广泛争议。


  安徽淮南寿县古称寿春,公元前279年,秦楚鄢郢之战,白起水淹鄢都,楚顷襄王带领群臣从郢都东逃,然后北上到陈城短暂定都,不久后南下定都寿春。公元前223年,秦破楚都寿春,王翦虏楚王负刍,楚亡。带甲百万的楚国,最后的都城是寿春,今安徽大部分地方当时都属楚国。


  图-项羽的分封


  江苏和楚国也很有渊源,秦末刘邦、项羽、韩信都是楚国人,起兵地都在战国时的楚国,共立楚怀王为义帝。项羽入关中后,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彭城)。垓下之战后,刘邦改立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苏徐州邳州)。汉初刘邦立弟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


  湖北的省会是哪里推荐文章2:中国行政区划——湖北省

  湖北省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辖县级市、1个省直辖林区。39个市辖区,25个县级市、36个县、2个自治县、1个省直辖林区,合计103个县级区划。(截止到2020年2月底)


  湖北省行政区划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


武汉市

  江岸区、江汉区、汉阳区、


  武昌区、硚口区、青山区、


  洪山区、汉南区、蔡甸区、


  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


  东西湖区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宜昌市

  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


  猇亭区、夷陵区


  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


  宜昌市行政区划图


黄石市

  下陆区、铁山区、黄石港区、西塞山区


  阳新县


  大冶市


  黄石市行政区划图


十堰市

  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


  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


  丹江口市


  十堰市行政区划图


襄阳市

  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


  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


  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


  襄阳市行政区划图


鄂州市

  华容区、鄂城区、梁子湖区


  鄂州市行政区划图


荆州市

  沙市区、荆州区


  江陵县、监利县、公安县


  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


  荆州市行政区划图


荆门市

  东宝区、掇刀区


  沙洋县


  钟祥市、京山市


  荆门市行政区划图


黄冈市

  黄州区


  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


  英山县、黄梅县、浠水县、蕲春县


  武穴市、麻城市


  黄冈市行政区划图


咸宁市

  咸安区


  嘉鱼县、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


  赤壁市


  咸宁市行政区划图


孝感市

  孝南区


  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


  应城市、汉川市、安陆市


  孝感市行政区划图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县


  广水市


  随州市行政区划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利川市


  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


  恩施州行政区划图


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

  神农架林区


  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


  湖北的省会是哪里推荐文章3:湖北为什么也会换省会?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湖北换省会


  NO.606-湖北换省会


  :猫斯图


   制图:孙绿 / 编辑:棉花


  武汉在湖北的一城独大一直着饱受省内其他城市诟病。不过以湖北省内的格局来看,武汉占据了这个省份最精华的地理位置,很显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吸收省内资源也属正常。武汉人民,也因此有了掌控全省的天然自豪感。


  相比北方邻省,算是首位度很高了


  但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武汉作为湖北的中心,并不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事实上,在历史上湖北,或者说楚地,有过多个其他的中心,武汉的崛起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久远。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湖北的省会是怎么更替的。


  一个边界不明的省份


  今天的湖北并不是一个自然边界很明显的省份,和周边各省有着不少奇特的交叉地带。比如湖北和河南各自分走了南阳盆地的一部分,和湖南之间也不是完全按照长江天险划分的,恩施和十堰两地更是深入山区,与周边的重庆、湖南、贵州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


  西边还是颇为混乱的


  不过湖北的核心地带,也就是江汉平原,还是能够找出比较明显的自然边界的。


  在东北方向上,桐柏山到大别山一带,是湖北和河南安徽之间的分割线;在东南部,幕阜山则是湖北和江西的分界;正南方的长江则可以作为两湖的分界线;西部的边界到汉江以西的武当山-荆山为止。这样的一个大致的三角地带,正是和湖北有关的故事上演的主舞台。


  长江与汉江造就的江汉平原


  但缺口仍然是存在的,北部与河南之间位于南阳盆地的巨大缺口,就是湖北和北方在陆上沟通的主要渠道。这条因为巨大的南阳盆地而形成的通道,也就成为了中华文明早期,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向南方渗透影响力的关键通道。


  作为南下通道的南阳盆地


  在这个缺口上,江汉地区和中原进行过无数次博弈。无论是楚国问鼎中原,还是三国时期多方争夺的荆州,亦或是南宋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苦战,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湖北比之整个北方,还是势单力薄了一些,南阳盆地的控制权争夺往往以南边的失败为终结。所以虽然这里往往是北方先进文明传入湖北乃至整个南方的前哨站,却并不适合作为统率整个湖北核心地带的中心。


  作为过渡地带的南阳盆地


  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城市


  比如襄阳、新野、随枣、方城


  但却都是战争时代的名城


  而在古代更为好用的水路通道上,湖北也有一条标志性的河流——汉江,对湖北的中心变化也有影响。


  这不是说长江的重要性不如汉江,毕竟汉江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只是说,由于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率先完成了文明进步和中央集权,是文明程度更高的地区,因此和黄河有关的水道对南方的早期文明来说更为重要。


  多条河流从黄河流向淮河


  向南流向长江的大河缺独有汉江


  今天的汉江发源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南麓的沮水,虽然在历史上这条大河的源头还可以沿着西汉水继续向西上溯,但对于湖北来说,这个变化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汉江连接着汉中和湖北的核心地带。如果翻过秦岭,也就意味着连接着陕西的核心地带关中和湖北。这也把两个自认为番邦的国家,秦国和楚国联系在了一起。


  汉江一路,长江一路,并击楚国


  汉江流域在早期成为了两国合盟对付中原传统强国的友好通道,在战国时期却会成为两国交战的前锋。所以在选择中心的时候,楚地的统治者也不希望统治中心过于靠近汉江的上游,以在秦楚争霸中争取更多的缓冲空间。


  水陆两方面的安全需求,让湖北的中心呼之欲出。


  荆楚之地的来历


  这个地理逻辑,在楚国存在的时候体现得最为明显。


  当时志在教化四方的周天子非常头疼来自南方的蛮夷。他们在南阳盆地乃至更远处的江汉平原里扎堆,只要有机会就能组织力量向北进攻王朝的腹地河南,这让中原人很难长久维持南方边境的稳定。因此周天子在此处布设了大量同姓诸侯国。


  楚国要想北上问鼎中原


  这些南阳小诸侯国是一定要解决的


  由于这些小国家都位于汉江北面,因此被称为“汉阳诸姬”,但是和今天的汉阳一点关系也没有。


  而他们防备的重点对象,则是从殷商时期就活跃在汉江流域的楚人。


  据载楚人在周和商争霸时选择了武装中立,只是在周天子定鼎天下之后才进京朝觐,接受了封号。这就让周天子对这个迟到的蛮夷国家心怀芥蒂,无论是封号级别(楚王实际只是子爵级),还是领土范围都极尽限制之能事。


  楚人早先的首都是所谓的“丹淅会和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淅川县。这是一块位于秦岭余脉中的小盆地,背靠当时仍然水量充沛的丹江,因此名为“丹阳”,当然和今天的江苏丹阳一点关系也没有。这里距离中原文化中心比较近,有利于楚人学习周人先进的文化科技。结合蛮夷能征惯战的原始特性,确实是比臃肿腐败的“汉阳诸姬”更有竞争力的。


  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但仅凭此处的力量,他们没有实力和周人彻底撕破脸。再加上中原人对楚人无法改写的鄙夷,楚国人干脆决定向南方体验“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去了。几经周折之后,他们把新的都城选在了今天的荆州,也就是“郢都”。


  在当时的地缘条件下,荆州即使不是楚国最好的首都,也是最符合楚国战略利益的首都。饱受北方淫威肆虐的楚王们,不想和傲慢的周人有过多的接触。在消灭了周天子心腹的“汉阳诸姬”之后,他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而扼守长江中游正中间的荆州,上溯能对巴国构成威胁,顺江而下又能进取吴越,对楚国是很有利的。


  西楚三城,东楚三城


  而且,荆州附近的长江罕见地非常曲折,有利于泥沙堆积,有成为肥沃平原的潜力,对于发展首都周边经济区也有好处。选择这里作为楚国的中心,可以说是很有前瞻性了。


  荆州附近,长江两岸


  不过现在也有人认为郢都是在湖北宜城,但仔细分析,宜城位于南阳盆地的外围边缘,发展空间相当受限,很容易在与中原的争夺中进退失据。所以这里实在不像是能担任楚国首都大任的地区,最多只能作为监视中原的前方重镇。


  荆州也就这样,成为了楚地的代表,一直延续到了元朝。


  最后的中心


  控制长江中游的核心、远离北方文明中心、找到足够大的农业核心区,这是位于湖北或者说楚地的统治者最关心的地缘要务。这些条件,荆州能够满足,武汉似乎也能够满足。


  很可惜,虽然武汉的条件也很优秀,但古代这里还是真正的一片泽国。史书上大名鼎鼎,具体位置却语焉不详的云梦泽,在那时候覆盖着武汉。《郁离子》有云:“楚王猎于云梦,使虞人驱禽兽而射之。”,说明著名的云梦泽就位于楚国控制的核心地带,不然楚王也不敢亲自跑去玩耍。


  事实上,云梦泽在当时的位置,就是在长江和汉江在交汇前形成的一块三角型土地上,而荆州正位于这片云梦泽的西岸——又是一个非选荆州做首都不可的原因,如果选择大泽东岸,就显然超出楚国早期的核心控制范围了。


  云梦泽还真是相当大


  (现在换成了洞庭湖)


  但这片巨大的江畔湖泊,由于长江带来巨量泥沙的不断淤积,到了汉代已经相当衰微了,周边出现了不少村镇聚落。到了南北朝时期,云梦泽已经被泥沙搞得彻底解体,基本化为陆地,只留下一些小型的湖泊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一片大泽。这也是为什么湖北被称为“千湖之省”。


  这个部分湖真的多。。


  至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讲的其实已经是洞庭湖了,和实际的云梦泽有着明显的江南江北差异。


  一旦云梦泽消失,武汉作为陆地出现在湖北的版图里,这个地区的区位优势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云梦泽消失,洞庭湖凸显


  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是罕见的陆上三角洲。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和平时期,这里能够沟通至少三个方向的物流人流,很自然地成为了关中、巴蜀和吴越三个重要板块的交接之处。


  如果在水运时代这个优势还不明显的话,看看铁路兴起之后武汉无与伦比的交通枢纽地位就知道了。大量的交通流动让这个地区得以迅猛发展,很快就具备了和荆州一较高下的能力。


  东部的腹心所在


  而消失在历史中的云梦泽也用自己的尸体为武汉留下了最后的礼物:肥沃的湖底淤泥。这种充满营养物质的淤泥比荆州积攒的水中泥沙更加肥沃,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让武汉地区拥有了足够良好的农业承载力,能够供养巨量的人口。


  武汉对荆州的夺权,到了元代终于时机成熟。元代设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武昌正式成为湖北的行政中心,而江对面的汉阳军也升为汉阳府,协助武昌管理湖北长江以北的版图。


  等到了明朝之后,汉口的淤积也彻底完成,在这两个行政和文化中心之外形成了商业化的中心,武汉三镇就拥有了完整的地区优势,其湖北中心的地位就再也不可撼动了。


  明朝变得更加重要了


  把武汉三镇作为湖北的中心,其实对于湖北来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味。


  由于中国早期的文明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所以湖北比之长江以南的湖南和江西有着更多的科技和政治优势。转化在版图上,湖北的边界超出了长江南岸一大块,直接贴到岳阳的门前,占了湖南的便宜;在江西一侧,虽然没有沿江占便宜,却因为庐山和鄱阳湖的阻隔,拉拢了富裕的九江。


  大武汉的野望


  武汉横跨江两岸,老家武昌更是在江南,凭借巨大的影响力把岳阳和九江两座湘赣重镇也纳入了湖北的省会的影响范围。最理想的大武汉版图,也就这样出现了。


  END


  湖北的省会是哪里推荐文章4:湖北省哪些地方当过“省会”和国都

  湖北的省会是哪里推荐文章5:为什么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市,城市形态会形成“散状”特征?

  在我国中部地区,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处,坐落着一座独特的城市——武汉。这座被称为“江城”的都市,以其“三镇鼎立、江河穿城”的散状形态闻名:武昌、汉口、汉阳三大片区隔江相望,主城区被长江、汉江、东湖等水域分割成数十个组团,仿佛一块由自然之力切割的“城市拼图”。这种非典型的城市格局,既是地理环境的馈赠,也是历史演进的烙印。


  武汉城区为什么呈“散状”特征?


  武汉的散状特征,首先源于其“百湖之市”的地理基底。全市166个湖泊星罗棋布,水域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26%,长江与汉江在此交汇后形成宽度1-2公里的天然水道,将城市主体分割为三大板块。武昌坐拥东湖、沙湖等大型水体,汉口深嵌于长江与汉江冲积平原,汉阳则背靠龟山、梅子山等低山丘陵。这种“两江分三镇、湖山嵌其间”的地貌格局,天然限定了城市连片发展的可能性。卫星影像显示,武汉主城区被水域分割成27个面积超10平方公里的独立组团,最大组团间距达15公里,远超北京、上海等大型平原城市。


  武汉市卫星图


  水系的切割作用在微观尺度上更加显著。长江武汉段平均宽度1.2公里,汉江武汉段宽约400米,这种规模的水体在古代是难以逾越的交通屏障。直至20世纪初,武汉三镇之间仍依赖渡船联系,货物运输需耗时半日。即便在现代,长江武汉段日均通行船舶超3000艘,江面无法建设密集跨江通道,导致两岸发展长期异步。以汉口江滩与武昌滨江为例,两者直线距离仅1.5公里,但因通勤成本差异,房价梯度差可达30%。水文条件甚至塑造了产业分布的差异,汉阳因汉江航运优势成为近代工业发源地,武昌依托东湖发展科教文旅,汉口则凭借平原地形崛起为商贸中心。


  武汉市


  历史进程则在水文限制的基础上,强化了城市的离散性。明代成化年间汉江改道,将汉阳与汉口彻底分离,自此三镇形成独立聚落。1861年汉口开埠后,列强沿长江北岸建设租界,形成与武昌古城平行的带状开发区。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铁轨沿汉江布局,进一步固化汉口与汉阳的空间分割。至1949年,三镇建成区面积分别为武昌12平方公里、汉口9平方公里、汉阳5平方公里,彼此间保留着大片农田与水域。这种“先分割后融合”的发展路径,使得武汉的城市框架始终难以实现同心圆式扩张。


  湖北省地形图


  现代城市规划试图弥合自然与历史的割裂,却衍生出新的空间逻辑。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首次以实体连接三镇,但跨江交通的成本仍制约着两岸均质化发展。2010年后,地铁网络虽将跨江时间缩短至5分钟,但土地开发惯性已形成——汉口沿地铁1号线形成商务走廊,武昌沿2号线布局高校集群,汉阳借4号线串联工业遗址与生态景区。这种“轴线延伸、组团填充”的模式,使得城市建成区在40年间从200平方公里扩展至1200平方公里,但“中心弱、多核强”的特征愈发显著,光谷、车谷、网谷等新兴板块距传统市中心均超20公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