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文章1: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袁雄(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4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领悟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重大意义,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是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要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进一步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向改革要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传统体制机制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组合关系的固化配置,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之间的组合不断优化跃升。


  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进程跃升到一个新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我国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深刻而又巨大的历史性、全局性变化,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体制机制转变中实现发展理念革新,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赢得发展新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上用实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必须将改革推向前进,不断消除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化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消极影响,不断纠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不断优化分配体制,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政策,努力分好蛋糕,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广大人民成为文化的享有者和创新者,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传统发展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提升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基础。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补齐社会建设中的短板,让人民群众拥护改革、参与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


  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更好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矛盾凸显等。我国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越是面临重大风险挑战、越是困难复杂多样,越是需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危中取机,转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重大风险化作重要战略机遇。通过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催生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更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坚决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啃下硬骨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改革合力。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局,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宽阔,质量就会越来越高,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对内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合作尤其是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全球价值链、供应链深入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只有以高水平开放形成改革发展新布局,同世界经济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只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围绕科技、人才、标准、规则等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要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为经济发展不断拓展新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着眼于全球治理加强政党外交,积极与其他各国政党保持沟通、交流与合作。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必须坚持自我革命,必须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然要求。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新征程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使我们党始终跟上时代、实践、人民的要求,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激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严密党的组织体系,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增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决心和定力。统一党性和人民性,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


  《光明日》(2024年07月17日 06版)


  :光明网-《光明日》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文章2: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原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显著标识,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这一重要论断释放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为走稳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奠定了牢固基石。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如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那么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状态到全面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推进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新的时代条件下,行改革之路,敞开放之门,保持闯的劲头,激发创的智慧,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向开放要活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是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抉择。其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是根本,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向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国有资产规模稳步提升,国有资本结构逐步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障等方面采取相应举措,使其成为安置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新型载体、国家税收的重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目标引领,突出问题导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敢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我国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重大改革方案、重要改革举措风生水起、气势如虹,各领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日渐清晰。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有效,社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加巩固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已由地域的全方位开放走向产业的全方位开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赢得未来


  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健全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设施联通、监管适度的市场体系,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实现市场结构优化、市场循环畅通、市场竞争充分、市场运行规范的现代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行基础。市场体系基础制度主要包括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制度。首先,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求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其次,市场准入制度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集中体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市场准入管理的重大制度创新,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再次,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优胜劣汰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社会平等竞争的基础地位逐步确立,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迫切需要加强市场监管。这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体现,是保障市场体系有效运行的应有之义。


  完善高效能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规范市场运行,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通过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为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坚持优化结构、总量平衡,把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采取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


  建设高层次对外开放体系。从外向型经济体制升级到开放型经济体制,从扩大开放到全面开放,不只是经济特征和政策表述的变化,还意味着经济制度、市场环境与交易规则的深层变革,要求我们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优化对外开放的空间格局,拓宽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以便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顺应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升级货物贸易,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数字贸易,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深化和拓展资金、资源、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完善商品、服务、要素市场化国际化配置,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优化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领域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强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家和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激励导向。


  (王寿林,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新华日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文章3:短评·总书记的改革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 题: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新华社记者冯源


  江河奔流,不舍昼夜。改革开放事业浩浩荡荡,书写着当代世界的中国奇迹。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此厚实,能否成为停步休憩的“靠垫”、安睡的“枕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振聋发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改革开放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不能固步自封、食古不化。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没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就不会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必须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为利益固化藩篱所阻,不受思想观念障碍所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对时代课题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历史自觉。面对“两个大局”,时代这个“出卷人”不断把新问题、新挑战摆到我们面前,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对人民立场的牢牢坚守。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要跟得上人民的殷切期待,要与转型期的风险赛跑、与解决问题的时间窗口赛跑,让人民享有更多改革成果,让国家获得更快发展进步。(完)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文章4: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一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现在,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但不改不行。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二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开放必须勇于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因而改革开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有的人把改革开放定义为往西方“普世价值”、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开放。这是曲解我们的改革开放。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改革在某个方面滞后。在某些方面、某个时期,快一点、慢一点是有的,但总体上不存在中国改革哪些方面改了,哪些方面没有改。问题的实质是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2年12月31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0年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三


  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这次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全会决定归纳了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我们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2013年11月12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五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都是出于这个目的。


  我们提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我讲过,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六


  我们在考虑这次三中全会议题时,就提出要制定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而不是只讲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只讲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这样考虑,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


  同时,我们也突出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就是说,要把握住我国现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是发展。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紧紧扭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能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强大推动,影响其他各个方面改革相应推进。


  (2013年12月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七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深化改革,绝非易事。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014年2月7日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答问)


  八


  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好。考虑这个问题,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面有一个前一句和后一句的关系问题。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也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九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告)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习近平鼓掌向受表彰人员表示祝贺。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十一


  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十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有力推进了各项事业发展。


  (2019年7月5日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十三


  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10月28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十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挑战,开启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推动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要坚定改革信心,汇聚改革合力,再接再厉,锐意进取,推动新发展阶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现更大作为。


  回顾这些年改革工作,我们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论、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


  (2020年12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十五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告)


  十六


  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巩固和深化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创新性政策方面的改革成果,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2022年10月23日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在主席台上。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十七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推出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升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在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统筹谋划好教育科技人才、政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国家安全和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注重完善改革落实机制,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3年2月28日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十八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2023年4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重庆考察。这是22日下午,习近平参观重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成果展示。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十九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坚强决心,动真格、敢碰硬,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加快形成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协同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全方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202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十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因此,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024年1月3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南考察。这是19日上午,习近平在常德河街考察时,同店主和游客亲切交流。 新华社记者 王晔/摄


  二十一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有效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障碍,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2024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二十二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2024年3月21日在湖南考察时的讲话)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有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重要论述的节录。


  :《求是》2024/10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文章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之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之五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Exposition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 Up (5)


  九


  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抓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增强推进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2016年2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IX


  All local authorities and central departments should develop a holistic view of reform and maintain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making reform a political priority. With strong resolve and confidence in reform, they should take a more proactive approach to reform both in thinking and through action, simultaneously promoting and implementing reform. They should work tenaciously to implement reforms with targeted and persistent efforts, and dare to take on the toughest problems until they have achieved their goals.


  —Excerpt from a speech at the 21st meeting of the Central Leading Group for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February 23, 2016)


  十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告)


  X


  We will continue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Only with socialism can we save China; only 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n we develop China, develop socialism, and develop Marxism. We must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inue to modernize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We must have the determination to get rid of all outdated thinking and ideas and all institutional ailments, and to break through the blockades of vested interests. We should draw on the achievements of other civilizations, develop a set of institutions that are well conceived, fully built, procedure-based, and efficiently functioning, and do full justice to the strengths of China’s socialist system.


  —Excerpt from the Report to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ctober 18, 2017)


  中文编辑:郝遥


  英文编辑:张娴


  审校:李晓琼 衣小伟


  监制:于波 李振通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只有改革开放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