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1: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的本质是欲望
叔本华说:人生来就是痛苦的,痛苦是他的本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放眼望去,只见人生处处充满痛苦,欲望得不到满足令人痛苦,这个欲望满足了,下一个欲望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无穷无尽,总也没有尽头,只有在欲望和欲望之间,稍稍松一口气。
只要人活着,就还要吃饭,还要睡觉,还要取暖,所以痛苦最原初的形式是贫穷,人穷了,就得为生活操劳,就得为生存努力,可是等到你摆脱贫困之时,痛苦还是没有消失,而是又以其他许多形式展现出来,比如,性欲、激情、嫉妒、情敌、敌视、恐惧、求名、爱财、害病等等。
所以叔本华觉得,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外,人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目的可言。
01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大多相似,不幸的各有不同。
人的欲望不同,痛苦也就有所不同,想要钱的人,没有钱的时候痛苦,有钱了,想要名,名气不大,也令人苦恼。
等到有钱有名了,突然发现自己精神匮乏,想要获得精神的满足,追寻的过程,也不会那么愉快。
总而言之,每种欲望,背后都隐藏着一种痛苦的可能。
欲望满足了就不痛苦了吗?
非也。
王尔德说:人生有两种不幸,一种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得不到痛苦,可一旦得到了,新的痛苦又来了,因为必然会有新的渴望,会有新的期待。
所以史铁生断言:人啊,你的名字叫欲望。
人就是一团燃着的欲望之火,生命之火不熄,欲望之火就不熄,欲望之火不熄,痛苦之根就不断。
所以在叔本华看来,痛苦是人生的本质,而欲望是人的全部密码。
人是一团燃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苦,一旦得到了满足,就无聊,人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一则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一则是欲望满足之后短暂的无聊,无聊过后,必然会在新的欲望里痛苦。
如此周而复始。
就大多数人而言,就是这样。
02极目望去,有人幸福有人痛苦,幸福的人想要尽力保持自己的幸福,而痛苦的人想尽力逃避自己的痛苦,让自己也能饮幸福之蜜。
总而言之,人这一生,都在竭力避免痛苦,而获取快乐。
陀思妥耶夫斯基嘴上虽然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但在实际行动上,依然是在寻找欢乐,所以他写作,赚钱,他也赌博,在赌博之中获取短暂的快乐。
某种信仰里,将痛苦当做救赎之道,可是目的却在于痛苦之后的永恒的快乐。
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所有人都离不开痛苦,佛家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
再怎么幸运的人生,逃得开求而不得的痛苦,你也免不得要老,要死,死亡就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落下。
当然,充满智慧的人可以坦然面对,因此他们看起来不痛苦,也不执着,那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丰富,足以对抗人生的痛苦,使之生活不受影响。
但绝大多数人,可没有这般幸运。
不可否认,人世间欢乐和痛苦并存,喜忧参半,各有好坏。
但放眼望去,痛苦中的人要快乐,难之又难,不信你试图去安慰那些痛苦着的人,你说的话他多半不听。
而快乐的人要痛苦起来却极为容易,只要稍微有点不顺心的事情,眼前的快乐和幸福就会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就是痛苦,这个例子极多,前一刻还在快乐得大笑的人,突然收到一条不好的消息,诸如股票跌停、信用卡催还款、突发意外事故,洋溢着的笑脸立即就会阴沉下来。
快乐如此难得,本该记忆深刻,事实却又相反,人们往往更容易记住痛苦和不幸,而且因为记忆的原因,痛苦深刻弥久深刻,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就说感情之中,对方做了五件让你开心事,可是只要对方做了一件让你痛苦的事儿,这一件事就成了全部记忆。
因此,叔本华断言,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03目的或许没有,过程却大相径庭。
有人贫穷有人富裕,有人终日忙碌,却只能温饱,有人看起来悠闲,却活得舒适。
人生看起来极不平等,美丑一目了然,高矮一比就知,贫富就在眼前,善恶也能分辨。
看起来啥也不一样,更没有所谓公平。
可叔本华说,人生就是一场戏,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子,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士兵,也有人扮演将军,还有人扮演乞丐和贫民,这些都是身份上的差异,抛开这些外在的差异,所有人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无能为力的痛苦。
生活之中,社会地位高低,财富的多少,决定了人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可是都是凡人,在没有成为神之前,谁都有烦恼,谁都有痛苦,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同样的,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都免不得要被死亡之刀命中,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罢了。
就是说,痛苦这东西,是人人都有的,逃得了活的痛苦,你也逃不开死的恐吓,就算不怕死,磕磕绊绊都会痛,只是痛苦程度不同。
人生各有不同,但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却大多相似,都是为了快乐,喜欢挣钱,不是因为喜欢那个数字,而是因为钱能带来很多快乐,并且可以免去人生很多痛苦。
喜欢名也好权也罢,都是在逃避痛苦,意在获得快乐。
04怎么获得幸福和快乐呢?
在《人生的智慧》里,叔本华将人所能拥有的东西分为三类:
第一,人的自身,就是最广泛的人的个性所具有的东西,包括健康、外貌、道德品格、精神智力以及人的潜能。
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人的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第三,人对他人显示出的形象,可理解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理解成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诸如名望、地位、荣誉。
与此三种拥有对应,人就有三种摆脱痛苦的方式:
第一种,也就是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一种,赚取身外之物,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刻最开心。
很多人拼命赚钱,因为钱能让人逃脱大部分的痛苦,有钱了,就可以活得更轻松,就可以吃得更好,就可以穿得更好。
这种外在之物带来的,是一种对抗痛苦的幸福。
第二种,是在他人面前获得一个好的形象,比如会在他人面前显示出自己身份优越,显示出自己人生幸福。
这种形象,和身外之物息息相关,他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得到物质和金钱,而金钱和物质也能帮助人包装自己的形象。
一个好的形象,也能帮助人获得幸福,抵抗痛苦。
但通过这两样东西得到的幸福,是很容易失去的,而且是短暂的。
曾经没钱的时候,一星期下一次馆子,你觉得很幸福,但是有钱之后,天天下馆子,也未必能吃出幸福的味道了。
同样的,你做了一件大事,第一次有人夸你,你可能觉得自豪感爆棚,可以次数多了之后,难免不是味同嚼蜡。
所以叔本华说:一个人的幸福,乃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内在的素质,这种内在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内心的幸福,而外在之物,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
正如哲学家伊壁鸠鲁的门徒采多罗斯说的:“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不在我们自身之外。”
05苏格拉底在死前反省自己的一生,他说自己一生都是幸福的,再没有比自己更幸福的人生了。
可是苏格拉底并不算富裕,也不追求物质的享受,常年穿同一件衣服,很多时候赤脚行走,走在琳琅满目的大街上,他还感叹,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啊。
自身的思想或者精神,决定了幸福的样子,境遇相同的两个人,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完全不同。
同等的物质条件下,苏格拉底能够幸福地生活,换做另一个一心扑在钱上的人,怕是要叫苦连天了。
但是如果在一个大家相互攀比的场合,人人都在互相吹捧中开开心心,而苏格拉底若在其中,怕也要苦笑连连。
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同,所能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就不同。
就说写作,路遥写到吐血,这种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痛苦,可是在其中的路遥,感受到的多半会有外人难以理解的甜蜜。
再说塞万提斯,在监狱里写出了不朽的著作《堂吉诃德》,坐牢本就艰苦,他还要写作,这岂不是苦上加苦,可对塞万提斯来说,写作让他忘记痛苦,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
人生处处都充满痛苦,但人对世界的理解,决定了人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首先是由他对世界的理解决定的”
“人能得到的属于自己的快乐,从一开始就被这个人内在的东西决定了。”
06说了半天痛苦的哲学,但如果有人说受苦是好事,那受苦的一定不是这个人。
痛苦不是个好东西,是摧残人性的,但痛苦又无可避免,《白鹿原》里有句话说: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因为这个世界太苦了,因为他不想来到这个苦难的世界。
于是大多数人都在寻求欢乐,可欢乐终究是短暂的,就像汪国真说的“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在欢乐的驿站里,你可以短暂休憩,但是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进,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两个驿站之间离得近一点。
在叔本华看来,最智慧的人不是去寻求欢乐,而是尽力避免痛苦。
避免痛苦的法宝,无法从外在获得,而只能内求己身。
正是因为内求己身,所以苏格拉底最后虽然被毒死,但是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却可以放言说自己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可以告诫自己,我就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内在越丰富的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少,所能感受到的烦恼就越少,不是因为这些烦恼不存在了,而是因为对于他来说,他有了更为美好的东西。
而就一般人而言,烦恼不断,抱怨不断,痛苦不断,他们怎么那么倒霉呢?答案不是上帝对他们苛刻,而是他们选择了追寻欢乐,而且追寻的是最为短暂的欢乐。
不可否认的是,短暂的欢乐比较容易得到,因此追求的人也最多。
不难从很多地方看到,有些人买的时候快乐,拆包裹的时候很快乐,可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烦恼,有些是因为钱少了烦恼,有些是因为又看上了更好的东西,儿那东西还不属于自己。
有句话说:要进窄门,那路是窄的,走的人少,但却通向永恒。
而那宽的路,宽的门,走的人多,因为通往灭亡。
寻求外在的欢乐,就是那宽的路,宽的门,容易走,走的人也多。
而寻求内在的丰盈,则是那窄门,路窄,门小,走的人也少。
07叔本华说,痛苦是生命的本质。
他的思想无疑是悲观的,但是叔本华的一生,却是积极的。
他是富商的儿子,从小就锦衣玉食,不愁吃也不愁穿,二十多岁了,决定从事哲学研究,年纪轻轻就完成了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虽然这本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得到哲学界承认,可是在他死后,却为他迎来了巨大的名声。
叔本华做过大学教授,和黑格尔竞争过,虽然在当时的经典哲学面前,一败涂地。
可是他却很积极地宣扬自己的“悲观哲学”,后来尼采在地摊上看到叔本华的作品,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来一对翅膀。”
叔本华鼓吹悲观,说人生痛苦,自己一生却过得挺好,和叔本华不同,尼采鼓吹着强力意志,满世界呐喊人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却过着悲剧的一生,直到最后抱着一匹马成了疯子。
叔本华在临终前也说:
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永世不忘的东西。
如今,其作品《人生的智慧》,却是很有营养的鸡汤,教人积极生活。
痛苦既然无可避免,“人生如同上好弦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死亡又如影随形,“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那么人就更没道理浪费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做让自己快乐的事,做有意义的事情。
08人们理解人生的痛苦,不是为了活在痛苦里,而是为了活得更美好。
人们了解人生无意义,不是为了随波逐流,更不是为了破罐子破摔,而是在知道那么多无意义的事情后,可以去寻找意义。
同样的,人们知道死亡如影随形,也不是为了立刻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活,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活,身在地狱,心向阳光。
在阳光的照耀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一生的价值,超越欲望的控制,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
文|不有趣灵魂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2: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你觉得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生活本来就是面对每天的各种事情,面对生活的快乐、伤感和各种压力和琐碎的事情,有些人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有些人觉得生活不易,在艰难度过,最主要的是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生活。
从我的经历和个人的角度考虑生活的本质,我觉得只有经历过磨炼,经受过困苦,自己努力过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本质,每个人的生活也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去改变目前的生活的状态,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生活。
生活的本质在于经历。我觉得经历过一些事情,才会让自己变得成熟,会更加认真的对待生活。生活其实丰富多彩,多去经历,多去历练,多去总结,总会感受到生活的真谛。童年时光经历了无忧无虑,成年后经历了工作压力,社会复杂,晚年后经历了安详晚年,这些对生活的经历和变化,每个人在不断的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
生活的本质在于责任: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成年每个阶段都要承担自己的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上学时代经历的是学习的责任,把学习搞好,学到真本领,成年后承担的是家庭责任,要努力赚钱养家,教育子女,赡养老人,这些责任必须由我们自己承担。只有自己觉得身上有责任了,有压力了,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本质和生活的不易。
生活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在当前社会日益竞争激烈,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如果选择躺平,对待生活顺其自然,我觉得这样理解不到生活的本质,作为年轻人,要心中有一种激情和干劲,努力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创造更好的人生和生活,这样人的一生才生活的 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本质。
希望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努力生活,感受生活,真正去懂得生活的本质,让自己生活的更有价值和意义。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3:《小敏家》:生活的本质,也许就是“麻烦”
曾于里
《小敏家》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家庭伦理剧,这是中国电视剧的一大类,从《渴望》到《都挺好》,爆款作品不少。
《小敏家》海
顾名思义,“家庭伦理剧”主要聚焦的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与伦理相关的事情,父子、兄弟、母女、婆媳、妯娌、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爱恨情仇,是伦理关系的重点。家庭本身也是时代的一扇窗口,社会的风云变幻亦可编织进人情的脉络里,所以家庭伦理剧不会过时,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家庭伦理关系,也就有说不完的故事。
《小敏家》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刘小敏(周迅 饰)家里的故事,它挺与时俱进,着重关注的是这些年来还算普遍的再婚家庭。只不过,像小敏家如此复杂的家庭关系,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电视荧屏,都相当少见。
刘小敏(周迅 饰)
刘小敏是北京一家妇产医院的主任护士,老家在江西九江,离婚,前夫叫金波(涂松岩 饰),有一个正在复读、备考清华的儿子金家骏(周翊然 饰)。
小敏的前夫金波(涂松岩 饰)
儿子原本与前夫一直在九江生活,高考前来北京复读。当年,刘小敏与前夫的离婚并不和平,前夫酗酒,刘小敏背负莫须有的“小三”骂名,在前夫夺走了儿子的抚养权后,她决绝地来到北京。
小敏的儿子金家骏(周翊然 饰)
刘小敏与风趣幽默的大暖男陈卓(黄磊 饰)谈起了恋爱。陈卓也是离异的身份,前妻是雷厉风行、强势霸道的李萍(秦海璐 饰),两人有一个女儿陈佳佳(向涵之 饰),由陈卓抚养。李萍再婚嫁给了有钱人洪卫(冯雷 饰),夫妻俩教育生意做得很大,金家骏就在他们开的补习班上课。
小敏的现任男友陈卓(黄磊 饰)
陈卓的前妻李萍(秦海璐 饰)
刘小敏与陈卓恋爱,原本就是两个普通的离异男女恋爱。但《小敏家》复杂的地方在于,这两个家庭的人物关系像一团乱麻一样扯在一块。
刘小敏与李萍是发小,两人各自的妈也是闺蜜。刘小敏与李萍当年的关系很微妙,李萍对刘小敏有羡慕也有一点妒忌,包括刘小敏离婚,李萍站在金波那一边,彼此之间有些不愉快。
乱上加乱的是,金家骏与陈佳佳在同一个补习班,对彼此产生了好感。
小敏的儿子与陈卓的女儿谈恋爱
刘小敏谈个恋爱却变成了:我爱上闺蜜的前夫,我的继女可能变成我的儿媳。
还不只是如此,如果依照小说的走向,刘小敏的妹妹刘小捷(唐艺昕 饰)离婚后,与李萍的表弟徐正(范世琦 饰)谈恋爱,遭到徐正父母的强烈反对。
陈卓的爹陈天福(韩童生 饰),一度追求刘小敏的妈妈王素敏(刘莉莉 饰)……
小敏的妹妹与李萍的表弟谈恋爱
你看,本就是离婚后谈个恋爱、结个婚,可到了小敏这,三代人、几个家庭牵扯在一起,迎面而来就是各种关系:与前任丈夫的关系、与现任丈夫的关系、与亲生儿子的关系、与继女的关系、与发小的关系、与现任公婆的关系……
错综复杂关系图
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小敏家》把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给搬移过来了,作为大城市职业女性代表的刘小敏,被突然抛掷到这一关系网中,二者之间的反差必然产生强烈的戏剧性和奇观效应。它同时也给在个人主义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带来一种略带恐怖的追问:如果自己是小敏,该如何面对这一团乱麻?
《小敏家》的关键词是“关系”,而每一重关系对于小敏来说,就意味着一重“麻烦”,因为关系网中不是每个人都像小敏那样知书达理、冷静睿智,他们有的懦弱,有的自私,有的虚荣,有的骄横,有的愚蠢……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诉求,都在拉扯着小敏。
《小敏家》的核心剧情,就是小敏如何应对这一重重或是人为的或是老天给的“麻烦”。
如果观众觉得现在剧情糟心,那日后还有观众受的。因为依照小说里的情节,之后小敏要面临的各种大苦头还多着呢。每每小敏焦头烂额、心力交瘁之时,相信荧屏前的观众都会心有戚戚,一下子就能够理解“平安顺遂”——家人都平安、各种各样的关系都顺利,就是凡夫俗子奢侈的日常了。
虽然情节看起来是有些“狗血”,因为《小敏家》将各种矛盾冲突集中放大了,把中年人可能遇到的难题、难事和意外,一股脑都倾倒在小敏身上。不过,它并不是一部贩卖狗血、贩卖焦虑的剧集,它着力体现的还是小敏如何直面关系的千头万绪、生活的兵荒马乱。
由周迅来饰演小敏恰如其分,周迅自带的清冷、沉稳气质,与小敏不谋而合。小敏也有她敏感、拧巴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她不同于市面上主流的、刻板的中年女性形象。她是一个儿子的妈妈,但她早早出走闯荡,爱儿子,却不是为儿子而活的母亲;她遇到的难事儿够多,但她不怨天尤人,也不会像无头苍蝇那样到处乱撞、不知所措,她常常是沉着的、淡然的,先把极端的狗血给冷却了,然后消化掉不好的情绪,着手处理纷至沓来的问题。
残酷点说,生活的本质就是各种“麻烦”。没有人想要遇到麻烦,但人活一生就是要遇到各种麻烦,要与各种麻烦打交道,有人逃避,有人苟且,有人缴械投降,有人玉石俱焚……而当小敏遇到了,她不逃避,不抱怨,她的生活智慧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抱怨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因此先解决问题。
很难得的是,小敏并不像市面上那一类刻板化的精英女性,一个个一出场都得是恋爱绝缘体的人设;小敏是柔软的、爱美的、渴望爱也敢于爱的。她与陈卓的中年爱情,浪漫更是温暖,因为相知相惜。对于疲惫的中年人来说,很多时候需要的是一个懂你的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不离不弃的依靠。这一切,陈卓能够给她。所以她调侃自己以前想要的是一个让自己崇拜的男人,但现在她却喜欢上了蹦蹦跳跳却温暖的陈卓。
温暖的爱情
这其实是应对生活中“麻烦”的另一个秘诀,那就是爱。就像海上那句宣传语说的,“婚姻远不能定义我们的生活,但爱可以”。爱是我们面对麻烦时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对抗各种麻烦的强大武器,也是充满麻烦的生活仍值得热爱与奔赴的理由。
只是爱是一个大词,该如何去爱?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亲密的人,可能又是爱恨交织,如何不让恨主导我们的行动?
《小敏家》无法为我们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但从小敏等人的选择,我们会发现爱的底色,是“怜悯”,是对对方困境与弱点的怜悯,然后换位思考,考虑到他们的立场与难处,愿意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做出退让与妥协,成全对方一个体面。就像小敏爱儿子,为了不让儿子难堪,她不会当面让前夫难堪。而我们唯一能够相信的,也只有爱,相信爱会拆解乱麻、消融冰山。所以《小敏家》糟心的麻烦背后,保留的是治愈的底色。
: 澎湃新闻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4: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文章5: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人生哲学讨论什么问题
周国平
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那么,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就是人生哲学。什么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说到底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从西方哲学来说,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翻来覆去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好,good, 我们也翻译成“善”,柏拉图认为是哲学中的最高概念。好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有意义的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好”就是令人满意,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是让人觉得愉快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意义上的“好”,其实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或者说生活质量。这是人生哲学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哲学立足于价值观探讨幸福问题。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这两个东西都处于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人就真正会感到幸福。我本人认为,这种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对于生命来说是单纯,对于精神来说是丰富,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第二个层次,“好”就是正当,什么样的生活是正当的,是作为人应该过的生活。这个层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人生的境界,讨论的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这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大问题。柏拉图主要是在这个层次上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探讨道德问题要抓住道德的根本。道德寻求正当的生活,何谓正当,也是从生命和精神(灵魂)两个方面看。作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为灵魂,人要有尊严感,自尊并且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两个基础。生命的善良和灵魂的高贵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把道德建立在灵魂的高贵和做人的尊严的基础上,这就已经是信仰了。信仰有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相信灵魂生活是人的本质生活,因而能够在道德上自律。
可是,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到头来躲不过一件坏事,就是死亡。你说人这样生活是幸福的,又是正当的,人生多么有意义,但是,人总有一死,如果死了以后归于虚无,什么也没有了,所有这些意义岂不是一场空?死亡是对人生意义的最大挑战,这是人生哲学不能回避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生死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根究底的追问,探究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超越生死的永恒意义。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我们不应该回避,要去面对它,去思考它,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思路,从而获得人生的最后一项成就,就是安详地死去。对于死亡,多数哲学家主张理智地接受,排除恐惧心理,基督教和佛教则以相反的思路教人看破生死,皆可供我们参考。通过思考死亡,我们最后即使不能得出一个结论,也会有重大收获,可以使我们对人生持一种既认真又超脱的态度。
我想来想去,人生的大问题就是这三个问题,人生哲学要讨论的就是这三大问题。第一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第二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我们最后会发现,这三个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有赖于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人生的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灵魂的品质。简单地说,灵魂的丰富是幸福的源泉,灵魂的善良和高贵是道德的根本,相信灵魂某种意义上的不朽则是超越死亡的必由之路。
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周国平论哲学:做自己的朋友》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推荐搜索词:
1.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意思
2.婚姻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3.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本文标题: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