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文章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传统节日美食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各地都含有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今天,小编主要介绍古人用餐礼仪,古代美食,地方小吃,饭局文化,美食典故,名人与美食趣闻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趣闻:红楼梦中的贾府螃蟹宴是如何洗手的中国饮食文化趣闻:贵妃鸡:以四大美人为名的四大名菜中国饮食文化趣闻:春卷与煎饼竟是同宗中国饮食文化趣闻:伏羲:中国烧烤文化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趣闻:筷子使用的12禁忌中国饮食文化趣闻:福州小吃:戏耍外使的林则徐中国饮食文化趣闻:六种风格迥异的待客之道中国饮食文化趣闻:涮羊肉与元世祖忽必烈的趣闻中国饮食文化趣闻:锅盖面:面锅里面煮锅盖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趣闻:洛阳水席:觥筹交错的汤汤水水中国饮食文化趣闻:鸳鸯锅:魏文帝曹丕用鼎煮火锅中国饮食文化趣闻:香港第一蛋挞与末代港督彭定康中国饮食文化趣闻:决胜餐桌的三十六计中国饮食文化趣闻:饭局艺术的三重境界中国饮食文化趣闻:冬至:殊途同归的传统节日中国饮食文化趣闻:腊八粥:广施善缘的佛祖纪念日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历史和房产知识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小甲,每天都会更新好文章哦^_^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文章2:古人吃什么、怎么吃?国博新展揭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照片展示着出土于青海民和喇家遗址4000岁的古老面条,由小米面和黍米面制成。这碗面条显示了中国古代先民已经掌握了对植物籽实进行脱粒、粉碎、成型等一系列技术,在中国乃至世界饮食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12月28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本次展览共分为“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五个单元,展出精选文物20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出发,全面呈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变迁。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一名参观者展示在现场用模具制作的面食。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展示着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胡风面点。隋唐时期,主食中麦类异军突起,成为北方主粮之首,发达的交通和开放的政策,使域外的面食品种及制作方法不断涌入。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展示的“鸿门宴”复原图景。鸿门宴对座次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有以东为尊的传统。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人们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参观。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来自中华礼茶团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展示宋代点茶场景。点茶是宋代最为风行的一种技艺,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展示着科举考场考生所用的便携炊具,包含蒸锅、炒锅、茶炉等,造型小巧,设计精妙。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展示着汉代用于烤肉的铜烤炉。汉代流行以烤肉佐酒的饮食习惯。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12月27日,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上展示的“曲水流觞”场景。古代文人酒会时,他们面前是一湾溪水,酒杯顺着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要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并吟诗咏怀。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中国青年客户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文章3:古代人吃什么?明明古人连饭都吃不饱,为什么能发展出饮食文化?

  “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


  从古至今,“吃好喝好”都是中国人最基本的追求。但是追求“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人吃什么呢?可千万别被电视剧里的餐桌美食给骗了。


古代餐食:从“吃饱”到“吃好”

  众所周知,我国历经数千年发展,拥有着全世界范围内,数量最多、品类最齐,且味道最佳的饮食谱系。


  在这浩荡的饮食发展史中,不仅诞生出了萝卜白菜汤、番茄炒蛋这样的家常菜品,还孕育出了,如烧尾宴和满汉全席这般的典雅菜系。


  因此,中国的菜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既可高登大雅之堂,又能闹于坊间的。


  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浩大的餐食谱系,其实都是基于“果腹”二字发展起来的。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我国的餐饮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燧人氏时期,因为在此之前的有巢氏时期,大多数人仍是处于“茹毛饮血”的时期。


  简单来说,就是那时候的人,根本没有食物加工这个说法,无论是稻谷,还是动物肉类,基本都是直接生吃。


  而到了燧人氏时期,人们就逐渐学会了用火烹食,先后发展出了“炮”、“煲”等食材加工方法。


  不过,这两种烹调方式虽然听起来有几分高级,但其实本质上是极为简易的,比如“炮”,就是将食物用泥包住后,再放到火中烘烤,就类似“叫花鸡”的制作。


  另外,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太多调料之说,这意味着,纵然是将食材煮熟,那也是寡淡无味,并算不得“美食”的范畴,只能当作“果腹”。


  而这样的“寡淡无味”,在历经周、秦、汉之后,才终于得到了一些改善,因为在汉朝时期,张骞出使了西域,为华夏带回了不少瓜果蔬菜。


  同时,在这一时期内,盐也逐渐在美食领域大放异彩,从最初的卤水,发展成了粗盐,并开始加入到餐饮的制作中。


  由此,中华餐饮终于有了“滋味”,再也不是寡淡无味了,而到了唐宋之后,餐饮的发展就更加迅速了。


  先是小麦研磨技术的出现,让古人得以吃上了面条和饼,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馒头,还是包子,在那个时代里都被称之为“饼”。


  后来,源于北魏的全新烹饪方式-------炒,还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炒菜也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要知道,炒的出现,其最大的“受益者”,便是一众绿叶蔬菜,因为在此之前,蔬菜大多只能烹煮,加工方式实在单一。


  而“炒”出现后,蔬菜便能烹出更香的味道了,另外,在炒菜的加持下,一众肉类也同样变得更加有味了。


  除此之外,宋朝良好的经济形势,也从侧面带动了饮食行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较高的社会总收入,使得不少人都拥有了“下馆子”的能力。


  这使得餐馆间的竞争也变得激烈起来,为了能够招揽更多顾客,新菜品的研发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就连厨师这个职业,在这一时期里,也变得火热了不少,甚至出现了职业女厨师-------厨娘,宋朝餐饮的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古人对餐饮的要求,渐渐从“果腹”走向了“吃好”。


  而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趋势就变得更盛了,明朝在引入了辣椒之后,各菜系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南北间的口味,渐渐拉开了差距。


  在这样的区分下,川菜、粤菜、鲁菜,以及淮扬菜等菜系,开始各自“出道”,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一时间,中国的餐饮谱系呈现出了百家齐放的局面,各菜系皆有千秋,且也有各自的受众人群。


  这时,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菜系文化出自明清,但到现在都没变化,是现代餐饮发展停滞了吗?


饮食一门,古今有异

  这一问题听起来似乎毫无问题,但答案其实是否定的,饮食这一脉,古今是存在差异的。


  相信大家都在各类古装剧,或是小说中看到这样类似的桥段:


  “掌柜的!切半斤酱牛肉!”


  “小二,上一桌好酒菜!”


  .....


  这样的台词和字句,免不了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古代和现代一样,是想吃肉就吃肉,想喝酒就喝酒的。


  然而,真实的情况,其实并非如此。


  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就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从这一段古文中,我们能够感知到,饮食在古代是与阶层相挂钩的,因为按照《礼记》的规定,古代非王族子弟,是很难吃到牛肉的。


  对于大夫士族一级,杀羊宰猪那几乎等同于阶级的恩赐,旁系外族可能一年到头,都吃不了几次羊肉、猪肉。


  至于寻常庶人,那就更加严苛了,不仅无法吃上牛肉,就连宰杀一只羊,都很可能会被官府逮捕,并治罪下狱。


  所以,在我国名著《水浒传》中,才会经常出现好汉吃牛肉的桥段,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几乎可以与“叛逆”这个词画上等号。


  当然,礼制规定终究只是无形的牢笼,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无法吃肉的真正原因,其实因为肉类匮乏。


  要知道,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人民擅长于耕作,这使得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谷类、蔬菜资源。


  但也正是农耕的原因,再加之人口诸多的因素,导致肉类的供应,就显得有些岌岌可危了。


  毕竟,古代不比现代,缺乏科学意识,养殖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许多肉类牲畜的养殖,基本都是以“放养”的形式来开展,难以形成规模化,从而也就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肉类供应。


  甚至,在常年的战乱中,就连蔬菜和谷类的供应,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进而致使不少百姓因饥饿而丧命,这也便是人们常说的“乱世多饿殍”。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出现了“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因为充足的食物,对于古代百姓而言,那确实就是“天”。


  另外,就这一点来看,饮食一脉,古今确实存在着差异,至少在当今社会,普罗大众也基本能确保“顿顿有肉”,不会再被“饥饿”所侵扰。


  因此,大家在期待穿越古朝时,不妨多想一想该如何解决温饱,不要被电视剧和小说的情节欺骗,须知,在古代是真的没有那么多餐食。


  参考资料:


  《古代百姓吃啥?别被电视剧和小说骗了,我们去可能一天都撑不了》--------百家号文案


  《民以食为天,美食环绕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究竟吃什么?》-------品鉴历史长河


  《古代人吃什么?》---------科普中国


  《古代主要吃什么粮食》---------探秘志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文章4:舌尖上的年味|中国春节饮食文化知多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幸福而又短暂的春节里,我们除了享受阖家团圆的欢乐,更饱尝了舌尖上的家乡美味。


  才下舌尖,却上心间,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家乡的滋味,故土的情怀,总是萦绕心间,挥之不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这样说:“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这些家乡美食深深扎根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不可磨灭。也许,这些食物本身未必是玉盘珍馐,但和亲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亲情却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这才是这些传统食物最重要的意义。


  “好吃不过饺子”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广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尤其在北方,饺子是年夜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为“子时”,“饺”与“交”谐音,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喜庆团圆”之意。


  饺子外形如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人们还会将硬币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饺子就预示新的一年将交好运。


  元宵VS汤圆 傻傻分不清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宁波)兴起一种新奇食物,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圆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圆子”改称“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那么汤圆和元宵究竟有何区别呢?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用包制方法制作汤圆,即用糯米烫软后,手揉湿粉包馅而成,通常馅都较大,皮则略薄;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用摇制方法制作元宵,即用干粉滚制而成,馅较小,粉较多。


  春节吃汤圆,意味着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四川地区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汤圆,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扬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汤圆,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新春期间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因为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代表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诗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才逐渐成为春节传统美食。春节吃年糕多出现于南方,多以红、黄、白三色出现,寄寓了五谷丰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如今,年糕已经发展成色彩丰富、形状各异的新年美食。例如,山东的红枣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红白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等。


  春节吃春饼 新年万事平


  春卷,又称春饼、春盘、薄饼,是中国民间立春时吃的传统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春卷包含着新年的美好祝福,有迎春喜庆之吉兆。


  在南方的某些地区,过春节不吃饺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饼,烙得很薄,又称薄饼。与数种生菜同食,名曰“春盘”。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来吃,卷的配菜不尽相同,在北京叫春饼,在北京卷的是北京烤鸭,在广东卷的可能就是蜜汁烧鹅。


  其它春节饮食习俗


  八宝饭是上海人传统年夜饭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称扁肉燕,所谓“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二十八,打粑粑。”腊月二十,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过节也有吃糍粑的习惯。


  广西壮族人过年有吃年粽的习俗。每年春节前,他们都要包粽子或买粽子。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文章5:中国古代优秀烹饪饮食文化

  中国的烹饪饮食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辽墓壁画“备茶图”


  烹饪饮食——影响人民生存的第一要义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这是因为,饮食是人类自己创造又造就了人类自己的第一要义,是人类能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首要条件。世界各国的烹饪饮食文化各具特色;而数千年中华文化中积淀、蕴藏、发展出的鲜明而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叹服。在现代,中国的烹饪饮食已经驰名全球,但很多人只知道中餐味美花样多,却不知道中餐内在的好处。介绍中华民族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彰显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美化生活的高度智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墨子所说的饮食对于人生的基本功能“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自然是有了农耕以后的熟食。《管子》说:“黄帝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肠胃之疾。”这更是明确说明有史以来所记载的“饮食”都是举火以后的火食。有火就有烹饪,所以,烹饪和饮食并提,才能说明这项文化的传统。


  烹饪饮食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说小了,烹饪和饮食的原始动力不过是为了果腹——自己吃饱,也让下一代吃饱。就个人和家庭而言,富足时即使顿顿山珍海味,天天鸡鸭鱼肉,也不过一日三餐;贫困时端着一个大碗稀汤,抓住一块杂面干粮就是一顿饭。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起来都属于生活琐事。说大了,它关系国家富强和战争胜利。《尚书·洪范》说,天帝赐给夏禹一种治理国家的大法,称作“九畴”,其中的“农用八政”,说的是8种管理国家的日常政务,第一项就是“食”。治理国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人民的“饱食”。《周易·噬嗑》的象辞说:“夫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民之所以仰观乎君上者,为其能食我也。”


  正史记载,有很多关于“民以食为天”的记载,“食”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利和国家的治理。


  楚汉相争时,刘邦多次在荥阳、成皋被项羽围困,因此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地盘,屯兵巩、洛来和楚军对抗。说客郦食其给刘邦献策,让他趁项羽不经意时收复荥阳;因为在荥阳西北敖地山上有一个粮仓,各地往此地输送粮食已有很长时间,能占有敖仓大量储备的粮食,其他的军事行动有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刘邦接受了他的建议,先有了充足的粮食,再加上正确的军事措施,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对农业十分重视,多次亲耕劝农,元嘉二十年(443年)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这就是元嘉之治一切政令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虽从帝王的御权之术而来,却是亘古不变的大实话。


  烹饪饮食意义之大,关系到政治、经济、军事,与生产密不可分。其“小”的意义,也不可小觑。从在世的人吃,到对辞世者的祭;从生存和生长的需要,到对美味和营养的追求;从简单的进食、消化,到过程和动作的仪式化;从口感与味觉的满足,到色彩和样式的视觉享受;从个人的食用,到家庭的团聚、朋友的抒怀、乡愁的体验……几千年来,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有了深厚的精神文明内涵。


  就其广度而言,几乎可以网罗人类文化的全部。人们在山河湖海中寻觅食材,通过农牧业生产扩大烹饪的原料,借助日渐精密的手工业创造烹食的器皿。人的口味与食品制作跟地势、季候、交通、居住条件等等发生了关联。在打上了时代和地域烙印的烹食习俗和礼仪中,可以考察出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吃”造就了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又发展、改进、丰富了“吃”的技术与艺术。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实在令人惊叹。就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众多,在世界上可以说无与伦比。往深里说,烹饪饮食文化是有关中华文明史的大课题,值得认真去探讨。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有自己从古至今的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精湛的科学。它既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标准口味,同时提倡“惟辟玉食”的精美制作,然而“节饮食”的告诫代代相传,“扶衰养病”的卫生原理随着中医医学越来越高度发达,地域、季节和饮食的关系常常是中国烹饪学的重要课题。饮食既是生活仪式,又是科学技术,同时还要是美的享受——艺术。要实现这一切,没有高度的辩证思维的素养是绝对办不到的。从烹与食统一的宏观或中观角度看,能构成优秀传统的,可以概括为3个字:和、节、齐。


  “和”——通过协调达到中和


  “和”是体现在饮食制作方面的总特点,就是在参与烹饪的诸多要素(如水与火,各种主原料、佐料、调料,主食与副食等)之中,寻求适中与平衡,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周礼·内饔》所说的“割烹煎和”,前三者都是烹饪的局部过程,唯“和”本来指的是“和味”,并反映在成品的味道上,但却是食品制作的总原则,并且是贯穿全过程的高要求。要达到“和”的高标准,必须经过调和。


  五味调和,全在一个分寸,调味要放入佐料,先放什么,放多放少,都要有数儿。调味的中和要适应人的口味,这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操作。《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有一次,齐侯打猎回来,齐国的卿相晏婴迎接他。这时,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也赶到了。景公问晏子:梁丘据和我可以算作君臣和谐了吧?晏子回答说:只不过是相同而已,谈不到和谐。接着,晏子就用烹饪为例子,说“和”与“同”的区别。他说君臣相和就像烹饪调味一样,水和火相互配合,用各种佐料来烧鱼炖肉,厨师调和五味,不足的加一点,过分的减一点。君子吃了才舒坦。晏子说完这番话,还有几句十分深刻的警语。君臣之间要有不同的意见,相互交流、补充,才是最理想的关系。如果君怎么说,臣完全照办,就像用水来调节水,仍然淡而无味。晏子在说烹饪,其实还是在说执政。晏子“和而不同”的说法,是指各种条件综合在一起,才有最佳效果。中和的比例不是千篇一律,中和的结果也不是千肴一味,高端的烹饪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可以说是一种艺术。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口的享受,更是养生的科学。“食医”是古代的营养师,专门负责调配饭菜。“食医”首先要考虑口味与季节的搭配。五味与季节的关系,大约与动植物及果实生长、成熟的情况有关,也和人体缺乏的营养有关。五味与地域的关系,和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关。首先,中国古代的养生和疗病是一件事情的两面。和则养生,不和则疗病,都是要达到饮食与人体的和谐。其次,口味关系到人与自然的交融,不是只为了享受,这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基本的体现。从这种搭配还可以看到,五味是互相制约的,达到平衡是为了适口且和身。还有就是甘滑的作用——甘是味觉无刺激,滑是口感无滞涩,这就是平衡适中的最终效果。


  总之,在关于中国古代烹饪的记载中,不断协调以达到“和”的境界,是自古以来的优秀传统。“和”是一种辩证法,是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与审美观的根基。政治上提倡“人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等等,都是在寻求一种适中与平衡。“和”的目的不仅为了可口,同时为了养身。中国饮食中的美味,是味觉感官娱悦与身体健康的统一,绝非脱离理性地单纯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烹饪饮食与药物治疗毕竟有所不同,不论用什么方法达到“和”的境界,都要将食品多方面调和的结果体现在“好吃”两个字上,生成美味。中国烹饪不但有实用的价值,更有审美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


  节——强调节制而追求精美


  “节”是表现在食用方面的总特点。“节食”这个词,古今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的节食,以减少饭量作为减轻体重的措施。在中国古代,饮食节制指的是不可饕餮贪食,不可经常过量。这是一生都要遵循的健身之道,甚至是一种修养。


  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追求味美与追求养生是不可或缺的。中医认为人要以五谷养气,食肉多,则食气为肉气所胜,便会破坏内脏的平衡,导致疾病的产生。节与礼是不可分割的。古代的宫廷和士大夫靠礼来达到节的目的。这固然是对统治秩序的一种维护,但克制欲望是为了养成自律的精神,在日日不可或缺的饮食过程中来修身养性,并不是只求养生,更是一种意志的锤炼、性情的陶冶。


  古代为什么要节食?因为饮食不但具有养生的实用价值,还具有满足味觉的鉴赏价值,是一种会心的享受,也是经过中医不断临床试验探索出来的至理。


  古人主张节食,但却十分重视饮食的精美。首是注重饮食的多样化。中国餐饮以五谷为主食,对肉总是节制的。但这绝不是简单地主张吃素。以诸侯对大夫的公食礼为例,先有牛俎、羊俎、豕俎、鱼俎、腊俎、肤俎……这还是初设,还有次设的加馔,包含牛、羊、豕、鱼等多种做法,肉的种类不谓不多,这些肉食都和主食搭配,古人对肉食虽不主张过量,却强调多样,致使营养丰富。其次是注重饮食卫生。不新鲜、不干净的食物是不吃的。变味儿、变色儿的鱼肉绝不能吃,不正规的地方买来的东西不能吃。更有甚者是“割不正,不食”。在不同的食膳中,要保证所取的兽畜部位符合规定,而且切割的形状、大小、纹路都要合规矩。这不是奢华,也不是摆样子,是把吃饭当成一件要紧的事,从容、认真去做,做得干净,吃得健康。


  齐——搭配剂量与创建范式


  中华饮食讲究和谐,水火要协调,食材要搭配,五味要均衡,这就形成了中华烹饪又一个很有特色的传统,就是“齐”与“范”。


  从烹制来说,“齐”就是后来的“剂”,就是配方。从食用来说,各种食物的搭配是有规范的。《周礼·天官·总宰》在说到饭、羹、酱、饮四样食物的方剂时说:“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郑玄注:“饭宜温,羹宜热,酱宜凉,饮宜寒。”意思是,这四样食品一年四季都要制作,但其配方以一个更为适宜季节的配方为标准,其他的季节,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增删加减。古人制作各种饮食不仅是有配方的,且配方与季节有关。借助大自然的产物与人体互相调济,注重饮食与人的体质和四季气候的关系,这是中华饮食很重要的理念。


  “齐”的实现要靠“范”。“范”是古代烹食技艺与方法传承的特殊方式。在经过多次实践之后,获得了品味与养生功效俱佳、堪称为“和”的最佳制作方案,古人便把这些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作为范例。这一工作,在宫廷里是由食医来掌管的。在民间,则流传着很多不同的配方,这种流传下来供大家仿作的配方,就是“食谱”。中国古代有一部专门收集食物制作方法的《食经》。宋郑樵《通志》在“艺术类”收《食经》4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钦定的《续通志》也收“食谱”且饮食已经独立,不再和医药放在一起,食与医的关联不那么紧密了。


  剂量的规定、范式的记录,都不过是一种便于传授的底线,真正高端的操作,还要加入当时的条件,也还会有适当的创新。正如中医有流传下来的很多“汤头歌诀”,仍要有临时的“加减”一样,人文性的操作,经验还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烹饪饮食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优秀传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是在差异性和多样性中体现的,绝不是求同;“节”是以养生为目的的,与娱悦、享乐并不矛盾,绝不是苦行;“齐”是经验的总结,它一旦脱离了封建礼制,避免了单一与僵化,便成为个人风格与多种流派的体现。人的口味是烹制者培养起来的,而烹制技术又常因享用者的口味而抑扬,二者的互相促进,便形成了中国烹饪技术在保留基本模式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和演进。


  古代高端烹饪主要在宫廷,流传到社会上层和御用文人的家庭中,古代民俗中存在的很多“和、节、齐”的烹饪饮食实例,也只限于中层的小康之家。底层贫困的百姓是没有条件来进行如此复杂的烹饪饮食操作的。现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烹饪饮食的追求有了更大的广泛度。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已经形成了菜系,气候、出产、人文习俗和节日场景形成的食品地方特色,正在通过网络和电视广泛流传。菜系转地会有变异,超越季节会有改作;加之各种菜肴的流传不再只是文字的食谱,更有视频的加持使之更为形象和具体。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生与美味的结合更为大家特别是老年人所重视。高科技营养学的发达使烹食问题向科学发展。


  “和、节、齐”,一直是中国烹食文化优秀的传统,它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上。与“和”对立的是偏激,与“节”对立的是放纵,与“齐”对立的是恣意。在中国饮食文化历史上,与优秀传统反其道而行之的现象每个时代都是存在的。口味与食性往往与地域的气候特点有关,是饮食的自然属性,但为了追求口味的独特,过咸、过辣、食性过热、过凉便成为对健康的损害。吃饭喝酒的作用不只是果腹,还有很多精神和审美的因素在内,而一旦饕餮成性、醉酒成病,用作不正当交往的手段,便败坏了社会风气,摧残了个人的生命。“和、节、齐”的传统一旦失落,烹食丧失了理性、形成了恶性的淫逸,便预示着礼制和道德的失落。建构一种正确的味觉审美标准,以融五味于一肴、养气血于一餐为美,这应当是一种修养。时代发展了,中国饮食文化“和、节、齐”传统的承继,也需要注意剔除其中僵化的因素,不断更新、发展。要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去丰富世界文化,并毫无愧色地登上世界文化的高峰,去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6期)


  : 文摘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推荐搜索词:

  

  1.中国的饮食文化简短介绍

  

  2.你还知道中国的哪些饮食文化

  

  3.中国饮食文化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