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文章1:他用119字在世人心间种下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宋朝
有位名儒对莲花情有独钟
他仅用119个字
就描绘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使其成为君子精神的象征
引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强烈共鸣
他生于人文渊薮的黄金时代
曾受到范仲淹的启导
也与王安石在月下推心置腹
思想的碰撞,燃亮了文坛
为宋朝理学思想做出“发端之功”
朱熹视他为“祖师爷”
黄庭坚盛赞他“胸怀洒落, 如光风霁月”
他便是濂溪先生周敦颐
“莲”,是他一生的注解
在周敦颐眼里
菊花淡雅,开在篱边墙角
是孤傲清高的隐士
可有几人能像菊花一样甘当寂寞的隐者?
牡丹常于名园大圃中陡现芳姿
被视为宫廷花魁
但太过娇艳就媚俗了
只有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生于污泥浊水而洁身自好
长于黑暗而向往光明
不遁世隐逸,不贪恋富贵
是不为环境屈服而与之斗争的姿态
而这也是周敦颐向往的
中正清直的“君子”人格
不以人间名利为念
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周敦颐一生大多从事办案工作
官做得不大,但敢于说话,刚直不阿
他在赣州任职时
发现一名囚犯依法本不该判死刑
可顶头上司王逵却要定其死罪
当其他人阿谀奉承之时
周敦颐挺身而出,与王逵争辩
扔下笏板,打算辞官而去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一句话惊醒王逵
他重新查阅卷宗
最终依律修改了量刑
即使身处诡谲多变的官场
周敦颐始终保持着莲花般的君子气节
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周敦颐一生爱莲
晚年抱病辞官,归隐在庐山莲花峰下
将门前小溪唤做“濂溪”
“濂”,即清廉
遗世独立的莲花
俨然成了周敦颐人生的符号
成为他一生的诠释
每个时代都有“爱莲者”
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
演绎《爱莲说》时
应该身着洁白的服饰
以象征莲花的圣洁气质
但传唱人郁可唯有独特的理解
在《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的舞台上
她以一袭黑装亮相
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郁可唯心中
淤泥,代表着不悦的经历
自己努力从痛苦、悲伤中“钻”了出来
如今回首,曾经的悲伤、挫折
已化为滋养自己不断前行的养分
干净透彻的歌声如莲花般绽放
歌曲的配乐也相得益彰
吉他、箱鼓、口风琴纯粹自然的不插电演奏
营造了一个恬静、雅致的高远意境
让人好似回到千年前的盛夏
冲出淤泥的莲花
热切地朝着阳光向上生长
湖面碧波依然,荷叶下鱼儿巡游
一片生机勃勃
自成一道夏日限定的风景
莲,是一种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种子在埋藏多年后仍有机会发芽
成为一棵鲜活的植株
开出绚烂的花朵
它从泥水中汲取营养
全身都是宝藏
郑伯琛写下“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
对荷叶默默奉献的精神备加赞扬
吴师道写“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借莲子勉励世人刻苦努力
从古至今
文人雅士将溢美之词
毫无保留地赋予了莲
在这个时代
“爱莲者”还有很多
廖昌永说,作为一名文艺工
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洁身自好
郁可唯希望,能像莲花一样坚守本心
为大家呈现出更多好的作品
千百年来
人们赏莲、爱莲、颂莲
是对清廉之美、高洁之美向往
如莲花般高贵的君子之风亘古弥新
香远益清,代代相传
一首首诗篇,一部部经典
滋养着我们心中的莲花
让我们在浮躁的尘世中
始终保有一份清醒的境界
: 央视综艺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文章2:李白《采莲曲》:你在采莲,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周末读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这段话,取“出淤泥而不染”以下几句,以赠荷花,可矣。吾等非理学家,爱莲不必有说法,不必自命清高,不必联想到君子。
事实上,宋代以前,人们采莲也只为喜欢,只因荷花好看。
朱自清先生漫步在荷塘边,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荷塘月色》)
撰文 | 三书
江南可采莲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首汉乐府相和歌辞,可算作采莲诗的鼻祖。如今单看文本,亦能隐约想见那时采莲的光景。虽然乐曲早已遗失,但歌辞仍具有音乐的节奏和氛围。不难猜测,前三句为领唱,后四句为和声。
若以乐感为歌辞分行标点,也许还可以这样呈现: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的确是江南的旧俗,自汉代就有,六朝时尤盛。然而汉乐府所唱的采莲与梁元帝萧绎《采莲赋》中所赋的采莲实已不同,前者是民间集体劳动场景,后者则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文娱活动。
“江南可采莲”整首歌辞质朴活泼,民歌气息扑面而来。辞中只见叶,不见花;只见鱼,不见人。为什么?最初唱出这些句子的轶名,大约在采莲的光景中听见了天籁,于是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先来看叶。见过荷塘的人都知道什么叫“莲叶何田田”,在此不必笨拙地用别的词语来解释,比如一些书上释为“茂盛”,而将“彼黍离离”亦释为茂盛,田田和离离,岂同意哉?“田田”就很准确形象,别的词语只会冲淡并转移这种美。我们爱看荷花,也爱看荷叶田田。别的草木,绿叶往往是花的陪衬,荷叶却与荷花同样好看。
唐代李商隐有《赠荷花》诗,曰: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义山的眼光真是敏锐,立意新奇,赠荷花而不忘荷叶,世间花叶不能相提并论,唯有绿荷红莲并美共荣。且萎谢之时,也非绿肥红瘦,而是翠减红衰一起凋零。
想象一大片荷花荡,采莲的人划着小船,迤逦于田田的莲叶间,水下鱼儿轻灵穿梭,说是劳动亦可,说是嬉游亦无不可,此时谁不想放歌?
“鱼戏莲叶间”,吾非鱼,亦知鱼之乐。写鱼就是写人,见鱼乐即见人乐。乐如何其?“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互文复沓,音乐节奏活泼,光景明丽欢悦。
互文复沓说是一种修辞手法,不如说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殷商卜辞中就有:“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样以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烘托等雨求雨的渴盼心情。
对于这首歌辞,我们还可设想更多的演绎方式。例如和唱部分,可以众声同唱,更可以不同声部和唱,彼此呼应回环交错,袅袅歌声荡漾于荷塘之上。
钱杜《采莲图》
你在采莲,看采莲的人在岸上看你
《采莲曲》
(唐)李白
若耶溪畔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莲花好看,采莲的人也好看,还有看采莲的人。
采莲曲属南朝乐府清商曲辞,起于梁武帝萧衍父子。太白此辞,一片神行,取情布景,摇曳生姿,盖作于漫游会稽时期。
“若耶溪畔”几个字先已叫人感觉到美,别的溪畔不是不可以,但无形中少了西施的加持,所以入诗最好还是若耶溪。
溪畔采莲女,不是兀然现在眼前,而是“笑隔荷花共人语”。这些女孩子绰约于荷花后面,彼此轻声说笑。添了神秘感,岂不更美?若说诗中有画,这句该怎么画?很不好画。
三四句瞥见神仙,丽景丽句,活色生香。仍不照面,但于水中见其明丽光影,即“日照新妆水底明”。她们采莲时举起胳膊,衣袖在风中冉冉飘动,即“风飘香袂空中举”。《西洲曲》中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若耶溪畔的荷花,看来也是“过人头”了,采莲女隐映花叶间,始终没有露面。
莫非这些女孩子知道有人在看?太白接着写看采莲的人。“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有了公子与红妆,就有故事,这里不仅是采莲而已。太白将背景布置得美,让公子三五隐映于垂杨。别的树也不是没有,或没法藏闪,或有碍视线,不及垂柳依依更有情致。此二句画出来应该好看。
采莲和采桑不同。采桑是劳动,且在陌上田间,易遭轻薄子亵玩,如罗敷女和秋胡妇所历。采莲更像风景,且在水上舟中,但可远观,观者难于近前调戏搭讪。
游冶郎躲在垂杨后面,始终未交一语,大约已是夕阳西下,方才策马嘶入落花而去。至此似乎都是诗人的全知视角,最后一句“见此踟蹰空断肠”,可以继续是诗人的观察并替他们叹息。但可不可以是故事中人物的视角?谁见此踟蹰?谁空断肠?视角似乎并不那么明确。
古典诗歌常省略主语,而以直觉对情景共时呈现,这样不仅可以免却人为干扰,且能使诗歌如生活本身那样,拥有全息的多重视角。诗歌语义逻辑的模糊处,恰是在邀请读者想象力的参与。
顺着上句的文脉,见此踟蹰空断肠的应当是游冶郎,这是一个视角。但诗歌不必遵循线性的语义逻辑,它可以跳跃,如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进行画面和视角的切换,并通过这种切换创造更多的意义。
游冶郎隐映于垂杨下,采莲女岂能不知?彼此隔着距离,隔着荷花,脉脉地止乎礼,不也是一种传情达意?紫骝一声嘶,踏落花而去,何尝不是采莲女在听在看?那么见此踟蹰空断肠的也可以是采莲女,或许这个视角更有意味。当然还可以几个视角交互转换,这些都能为我们读诗增添不少乐趣。
明 陈淳《采莲图》(局部)
荷花好像要开口说话
《渌水曲》
(唐)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系古乐府琴曲名,太白乐府常袭用古题,以写自己所见,此辞实则《采莲》之遗意也。渌水即清澈的水,在秋夜的皓月下,更加澄明。有的版本将“秋月”改成“秋日”,秋日明净,湖水非不美也,但不及月下采蘋其境更清。渌水,秋月,南湖,白蘋,这些词语仿佛来自古老神话的碎片,想要把我们带回那个迷离恍惚的夜晚。
白蘋在古典诗歌中总是寄寓着哀愁,就像霜月与芦花,它们的白弥散着时间的忧伤,比如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杜甫的“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这些清冷的事物,让人想起白头,想起岁月忽已晚的漫长等候。
“荷花娇欲语”,第三句转得突兀。本来在采蘋,底色虽有一层淡淡的忧伤,但毕竟还算平静,猛地看到荷花,遂心乱了,这荷花好像要开口说话。
太白诗中的草木经常像要说话,例如《长歌行》中的“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东风一吹,草木纷纷要开口说话。春天枝头探出的新芽,可不就是一句刚到嘴边的话吗?
此处的荷花,娇得几乎可以听见。它想说什么话?只有听到了荷花说的话,我们才能懂得荡舟人为什么愁杀。
很有可能太白在写这首诗时,想到了南朝柳恽的《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也是采白蘋,此诗更加婉曲。采蘋的女子遇见一个从洞庭湖归来的路人,他说在潇湘一带看见过你的爱人,即诗中所谓的“故人”,的确已是故人了。女子问故人为何不回来,他再不回来春花又要落了,路人说只因路程太远,但她知道其实是故人有了新欢。
借助与柳恽诗的互文,我们或可听见荷花要说的话:一句秋天的耳语,一个月亮般的声音。在太白诗里,采蘋女子遇见的信使,不是路人,而是一朵荷花。其实万物都会说话,只有在某个时刻,与之不期而契,你才听见它们。一朵花,一棵树,一张桌子,一块石头,一栋楼……你听见谁说话,你就是谁。
张大千 《采莲图》
采莲把一切都变成诗
《采莲曲二首》
(唐)王昌龄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古时吴、越、楚三国采莲之风甚盛,故以“吴姬越艳楚王妃”,括尽江南采莲女子之美。她们荡着小舟,于花间水上嬉戏,打湿了衣裳。“争弄莲舟水湿衣”,依稀可闻笑语声光,一语点染,更不多言。
后二句一来一归。女子结伴采莲,其乐趣在采莲,也在来回的路上。“来时浦口花迎入”,欣喜地到来;“采罢江头月送归”,惬意地归去。花迎月送,采莲把一切都变成了诗。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去田里锄草,劳作一整天,但诗中对此只字不提,只写去路和归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欧阳修写颍州人清明日游西湖,同样略去中间,但写来回路上是何情景。也许这些诗人并不全在使用什么表现手法,而只是出自他们本真的体验。想想小时候去赶集,去看戏,去走亲戚,无限风光别样心情正是在来回的路上。
第二首以旁观者的视角,写采莲女如花的美丽。“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人入花丛,罗裙与荷叶一色,面庞与芙蓉等同,分不清何者是花何者是人,故曰“乱入”。“闻歌始觉有人来”,直到听见歌声,才恍然觉察采莲人正划船过来。
古乐府有《碧玉歌》,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歌乃南朝宋汝南王所作,碧玉是他的妾,美如荷花,出身小户人家,嫁入侯门,深得汝南王宠爱。
采莲的典故,采莲的光景,于今皆成一梦,我等后现代鳏寡孤独,早已无福消受。
| 三书
编辑 | 李阳 张进
校对 | 柳宝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文章3:名花名城两相宜——重读《爱莲说》
:赵献东
周日得余闲,与女儿茜茜和洒洒漫步在许昌西湖公园,看到荷花满池,触景生情,禁不住同声吟诵周敦颐的《爱莲说》,朗朗上口,意韵绵长。今日之许昌,“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一汪汪清水,一座座小桥,一片片绿地,一幅幅美景徐徐展现。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小西湖边理学七子浮雕前,久久凝望,周敦颐仿佛又回到许昌,从画面中走出,妙笔生花正在书写《爱莲说》。
红荷图黄永玉/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全文仅122字,却蕴藉无穷,寄意深远,志趣耐人寻味;简要直切,托物言志,借菊花、牡丹和莲花言隐逸之志、富贵之气、高洁之质。菊花、牡丹和莲花现已分别成为中原地区开封、洛阳和许昌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市花。
身为河南人,曾多次到开封欣赏菊花的秀雅淡妆,也数度往洛阳目睹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岁岁年年在许昌领略小西湖的“一池花莲”和莲花湾的“荷花别样”。
东京梦华——菊城开封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开封的市花菊花,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寓意着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媚世俗。晋陶渊明“独爱菊”,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朽诗句。北宋时期,每逢重阳时节,开封遍地菊花,满城飘香。《东京梦华录·重阳》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封每年都举办菊展。深秋来临,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菊花却竞相绽放。大街小巷,每家每户,摆放菊花,姹紫嫣红,绚丽多彩,争芳吐艳,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遥想当年东京,文治盛行,物阜民丰,气凝大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写菊花的经典名句,如欧阳修的“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苏轼的“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菊花,见证了这座皇城的辉煌与没落。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昔日的国际大都市已演化为城摞城的历史遗迹,而菊花依然在寒秋中盛放,向人们诉说着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汴京,佩戴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那八朝古都的光环,在曾经连绵不绝的护城河水环绕下,赢得了“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美誉。
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清明上河图》回望当年的都市繁华,通过年年举办的菊花展会再现“东京梦华”。开封,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一座中轴线从未变动过的城市,也因菊花不断唤醒人们对这座都城的美好记忆。信步汴梁古城,一缕缕朝霞映射铁塔,龙亭中的龙椅上人去空空,天波杨府时时擂动鼓声,大相国寺再次敲响晨钟。让我们不禁慨叹:繁华如过眼云烟,唯有那菊花,娇而不躁,以其清逸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本来。
开封,始终传承着厚重的文化血脉,飘洒墨香的百年河南大学,仿制重建的清明上河园,无不昭示着这座古韵犹存的皇城仍在现代城市的喧嚣中保持着对历史的沉思,厚积薄发,犹如傲寒的菊花,春天破土就是为了迎接秋天的怒放。
千年帝都——牡丹洛阳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提起洛阳的市花牡丹,不由得让人想起国色天香,富贵吉祥,想起了这座千年帝都的繁盛与荣光。牡丹种植始于隋盛于唐,自隋炀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昭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驿至京师……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开始,牡丹在洛阳广泛种植。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自唐武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当时洛阳有个名为宋单父的花师,应唐玄宗李隆基之召,种植牡丹一万多株,变色千种,各不相同。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可见一斑。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作为帝王之都、牡丹之城的洛阳,是唐朝的东都,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散发着浓厚的帝王之气。洛阳牡丹,雍容华贵,艳极无双,象征着唐朝的富贵繁华,因此牡丹的审美文化也迅速发展,关于牡丹的诗作、画作、文章、著述源源不断。仅诗作而言,有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王建的“秦陇州缘鹦鹉贵,王侯家为牡丹贫”,白居易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等。
一座城,不只是一座具象的建筑群,一旦融入历史文化的血脉,就成了一种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水之滨,曹植写下千古名篇《洛神赋》,初唐四杰在此雅集聚会,引领大唐文化走向繁荣昌盛;龙门之畔,青山隐隐,绿水潺潺,风华绝代的牡丹向着那尊千年的佛像诉说着辉煌而坎坷的从前。而如今,牡丹依旧在春天开得妖娆多姿,芬芳无际。牡丹,承载了洛阳人过往历史的记忆,同时寓意着洛阳人对于未来的向往与期盼。
往事不可追,来日犹可寻。洛阳正昂首阔步地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自然之美与富贵、繁荣、兴盛的文化内蕴结合起来,让这座千年帝都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风采。
汉魏故都——莲城许昌
“莲,花之君子者也”。许昌因市花为莲,又称“莲城”。历史上的许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颍河穿境而过,既在颍阴,又处颍阳,阴阳和谐。1800年前,曹操在此“奉天子以令不臣”,许下屯田,穿渠灌溉,开漕运粮。今日之运粮河、饮马河、灞陵河,仍依稀流淌着当年的水韵,十里护城河依旧荷花满池。
北宋定都开封之后,许昌直属京城,加之气候适宜,风景秀丽,城市繁华,商贾兴旺,古迹众多,许多文人墨客如周敦颐、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朱熹、梅尧臣等等,在此安居讲学、风云聚会、填词作赋、著书立说。
欧阳修在许昌留下了“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的诗句。苏轼在许昌赋诗“西湖小雨晴,滟滟春渠长”。苏辙长期在许昌居住。《永乐大典》载有:“观荷亭畔花仍发,思故台前草自青”,记录了当时许昌荷花盛放,思故台前绿草盈盈的景象。如今,古人在小西湖畔,亭台楼榭中吟诗做对、豪饮畅谈的踪迹已去,唯有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历经千载流芳于今。从这个意义上讲,荷花正是许昌千百年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
许昌人喜爱莲花,视之如珍宝,甚至给女儿起名也常有爱莲之意,如“越调皇后”毛爱莲。当你在许都大剧院观看豫剧《七品青莲》,或聆听“莲城清风大讲堂”,淳淳的乡音、郁郁的乡韵、浓浓的乡情早已植根于许昌人的血脉之中。当你行走在莲城大道,就会被一派新时代的繁华所吸引,也会被一种淡然和安宁所感染。当你融入许昌,你会被许昌人正直、朴实、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莲的一生,从“清塘引水下藕根”,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菡萏发荷花”,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到“荷尽已无擎雨盖”。一生从盛开到零落,变成泥下的藕,花开花落都是那样的朴实自然,像许昌人一样,无怨无悔,平凡生活,无私奉献,辛勤劳作。
莲花承载着许昌的历史,传承着城市的精神文明。当你来到曹魏古城,走进相府广场,但见曹孟德横槊赋诗,魏武挥鞭,莲花静静地伴其身旁,观其成败得失;当你走进碧殿厚重的春秋楼,再看关云长夜读《春秋》,两院英风,莲花伴他长夜无眠……许昌是深沉而厚重的,这样的莲花只属于许昌。
随着时光推移,许昌一度遭受缺水之痛。许昌人盼水心切,于是立志兴水,发愤图强,引来了长江之水、黄河之水、淮河之水,构架起河河相通、河湖相连、水绿交融的城市格局,建成了“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家乡,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水在林中,林在水中”“林水相依、水文共荣、城水互动、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体系。
如今的许昌人秉承着莲花精神——虚心正直,积极向上,无惧风雨,正在迈向新的征程。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简直是个预言家!以花言城,以花喻城,将三座中原名城的市花荟萃一文——逸风沉韵的开封,温婉典丽的洛阳,清新优雅的许昌。诚可谓:名花名城两相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莲花挚爱的许昌人,不正是周敦颐苦苦寻觅的知音吗?许昌人感激周敦颐对莲花钟爱有加,赋予其高洁之意;周敦颐也定会感念许昌人,穿越时空,终于找到了知己,真乃“忘年之交”。
开封、洛阳和许昌,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矗立在中原大地上,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文人骚客雅集之地,不仅经历了华夏文明悠久而厚重的过往,还肩负着中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
观花如观城。这三城的历史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这三城的文化也必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光明日》( 2022年07月24日12版)
: 光明网-《光明日》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文章4:出淤泥而不染
一朵红莲,从青翠欲滴的绿叶里探出头来,迎着晨光悄然绽放,香远益清,卓尔不凡。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莲花称为花中君子,赞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根植于荷塘淤泥里的莲花,因其独有的高贵品格,总是受到人们的喜爱。
面对同样的社会环境,为什么有的人贪财成癖、贪赃枉法,堕落成囚徒;而有的人却能洁身自好,一尘不染?关键是两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人生的追求不同,自律能力的强弱也不同。
从一片污浊的淤泥里生长出的莲花,尚能做到“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保持自己的纯洁和高雅,那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一个人更应做到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文章5:瓷上莲花 寓意美好
莲花,又称荷花、君子花、六月春、水芝等,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文人雅士喜爱尤甚:爱国诗人屈原有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仙李白有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且还以莲花为号,称“青莲居士”;宋代著名学者周敦颐更是以一篇《爱莲说》写出了莲花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在古瓷上,莲花具有不同一般的美好寓意。
粉彩莲花纹大瓶
夏日池塘,莲花盛开,争奇斗艳。圆盘似的莲叶,挨挨挤挤,密不透风;一朵朵粉嫩的莲花,亭亭玉立,有的似绽放出笑容,有的像羞涩地打着朵儿,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使人陶醉。这个民国粉彩莲花纹大瓶,高44厘米,腹部绘的就是《莲花莲叶图》。新莲尖尖,淡绿新颖;老莲舒展,碧绿婀娜。莲叶当中夹杂三两朵莲花,粉红柔嫩,娇艳欲滴。水草飘在水面袅娜拂动。把玩品赏间,犹如徜徉在碧波起伏的莲塘旁,看莲花在风中翩翩起舞,听雨点敲打莲叶发出的天籁之音,让人心旷神怡。
青花一路连科圆盘
“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古代文人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后的愉快心情的表达。在亲戚朋友的祝福中,有一种由莲、芦苇和鹭组成的图案,叫“一路连科”。鹭,水鸟名,活动于江湖边或水田沼泽,常见有白鹭、苍鹭等。“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福。这个清代青花一路连科圆盘,盘口直径28.5厘米,由莲、芦苇和鹭组成。画面中,似有微风拂过,几张宽大的莲叶和一丛细细的芦苇在风中摇曳;莲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绽放斗艳,掩映在莲叶中显得分外妖娆;一只白鹭站在莲花旁边,似在吮吸莲花的馨香;三只活泼的蜻蜓闻香而环绕在莲花的周围,整个画面在古色古香中给人以生动鲜活之感。
鸳鸯贵子罐
鸳鸯是人们喜欢的鸟类,因为经常成对出入,所以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偕同到老。这个民国鸳鸯贵子罐,高22.5厘米,腹部绘《鸳鸯贵子图》,两只鸳鸯栖水而戏,身下泛起层层涟漪。水面上的莲叶舒展自如,随风摇曳,其中两张碧绿的莲叶像撑开的大伞;一旁是盛开的莲花,红色花瓣,莲心中已有绿色的莲实,似在蓬勃生长;一朵才露出尖尖的红头,在莲叶映衬下,欲展露娇妍。(李喜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推荐搜索词: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翻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读音
本文标题: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