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除旧打一人名
爆竹除旧打一人名推荐文章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是酒?语文老师教错了
小时候上学,一到放寒假的前一天,不管是教哪一科的老师,都会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给我们念一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来,我做了老师,也喜欢给学生念这首诗。我觉得王安石这首《元日》,实为除岁迎新诗之翘楚,也只有这首诗,才最能表达出人们辞旧迎新的那种快乐心情。
王安石《元日》
记得第一次听到“屠苏”的时候,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老师说是一种美酒,古代在正月初一那一天,大人要喝,小孩更要喝。
小孩子喜欢过年,大多是图了个吃。饺子年糕、鸡鸭鱼肉,还有酸酸甜甜的果汁饮料,从除夕吃到十五,吃得肚子圆鼓鼓的,都不想去上学了。
可是,“屠苏”到底是一种什么饮品?是酸甜,还是苦辣?过了这么多个年,连味儿没闻到过,便一直在心里放不下。
之所以念念不忘,倒不是因为嘴馋,而是因为“屠苏”这个名字。
“屠”,听起来有些凶暴刚烈,但又因有“苏”,立刻变得雅致温柔起来。屠是绝,苏为生,一阴一阳, 一刚一柔。阴阳相和,刚柔并济,很有玩味。
后来上了大学,跟着老教授学习古代汉语,知道了屠苏并不单单是指酒,它背后还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
屠苏是什么“屠苏”本房屋之名,作“平房” “草庵”讲。
东汉服虔《通俗文》载:“屋平曰屠苏。”是说平顶的房屋,叫屠苏。这是古代文献关于屠苏的最早记载。
宋代官修韵书《广韵》
三国张揖《广雅·释宫》:“屠苏,庵也。”宋代官修韵书《广韵》:“屠苏,草庵也。”是说屠苏即为草庵,也就是茅草屋。
上面所引几例“屠苏”,其字本为“廜?”,后径写作“屠苏”。
如《三国志·魏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李胜)为尹,岁余,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是说李胜在荆州刺史任上一年多的时候,署厅前面的屠苏坏了,李胜让人重新修整。
南北朝《宋书·索虏传》:“(拓跋)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见压殆死,左右皆号泣。”是说拓跋焘住的屠苏被雷击倒,他差一点被压死,左右的人都哭泣。
《宋书·索虏传》
按:现在“广”是“廣”的简化字,在古代汉语中,“广”和“廣”读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样,完全是两个字。广,读 yǎn(音同“眼”),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象屋墙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广”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广”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房屋或场所有关,如“庑” “库” “店” “庙” “府” “庭”等。
草庵又何以名“屠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屠,刳也。”刳,读作kū(音同“哭”),意思是“割”。
许慎《说文解字》
又《史记·淮阴侯列传》:“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南北朝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樵,取薪也。苏,取草也。”是说缺粮时从千里之外送来,难免士兵挨饿,临时砍柴割草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这里的“苏”,当训为“柴草” “割草”。
古之草庵,多取柴草覆盖而成,故“屠苏”遂由“割草” “取草” 之义,而被用作草庵之称。
北宋山东籍文士张因《鼎湖》诗云:“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给草屠苏。”直到今天,齐鲁间仍名简易的圆形草房曰“草苏” “屠苏”。
除此之外,屠苏还有其他的一些解释:一种草,或者是一种时髦的帽子。
把屠苏说成草的,见于北周王褒《日出东南隅行》:“飞甍雕翡翠,绣桷画屠苏”。
据明代杨慎《诗话补遗·屠苏为草名》进一步解释说:“屠苏本草名,画于屋上,因草名以名屋。”
古代建筑
上面这两段话,是说在房屋的椽子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
那么,这种“屠苏草”长什么样?明代方以智在《通雅·植物》中说:“屠苏,阔叶草也。”
这种阔叶草又是什么植物呢?有人说是菝葜(bá qiā,音同“把恰”),有人说是大黄,有人说是“腐草”,到底是什么,至今也没个定论。
西晋青瓷人物俑
把屠苏说成帽子的,见于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元康中,天下商农通著大鄣日。时童谣曰:‘屠苏鄣日覆两耳,当见瞎儿作天子。’”讲的是西晋赵王伦篡位的故事,赵王伦是独眼,故称瞎儿。这里的“大鄣日”,是一种“商农”,即劳动人民常戴的敞檐遮阳大帽;屠苏,是一种四边外展、顶上平坦的帽子,多少能起到一些遮阳作用。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忽有一人,白襕屠苏,倾首微笑而去。”这里的“白襕(lán,音同兰)”,是为儒服,即古时士人的服装。屠苏,即一种当时很时兴的帽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那就是“屠苏酒”。
屠苏是美酒吗屠苏的含义,古人的解释不尽相同,这一点,明朝方以智在《通雅》卷十四中归纳得比较全面:“屠苏,阔叶草也;因为屋名,为冠名,为饮名。”是说“屠苏”除了作“阔叶草” “房屋” “帽子”等解释外,也是一种饮品的名字。
这种饮品,便是广为人们所熟知,却又非常陌生的屠苏酒。
关于屠苏酒的最早明确记载,见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必饮酒次第,从小起。”
是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神,互贺新春。敬奉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喝酒的次序,是从年纪最小的开始。
从民俗生成的角度来说,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起源当比南梁更早。至少从汉代起,元日饮屠苏酒以长幼为序已成习俗。
《荆楚岁时记》
唐代类书《初学记》卷四引东汉崔窟《四民月令》:正旦“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少者起先”。
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八也说:“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即长。”
为什么要让小孩子先喝酒呢?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提出了这个疑问:“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
三国魏董勋解释说:“俗云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饮酒。”
清代马之鹏在《除夕得庐字》中也这样说:“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息。”
这两段话,是说人们一边饮着屠苏酒,一边感叹韶光易逝,青春不再。
不是说少儿不宜饮酒吗?古代的小孩子为什么就可以破例呢?
其实,古代的“白酒”,跟今天的蒸馏白酒是不一样的。
古代白酒因颜色发白,所以叫“白酒”,这是一种低度酿造酒,含酒精量极少,一般在10度以内,就跟饮料一样,口味香甜醇美,解渴又解暑。大人们经常是一瓢一瓢舀着喝,给小孩适当地喝一点,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屠苏酒,未必美味可口,因为它是用多种中草药泡制而成的,所谓“良药苦口”嘛,对于小孩子来说,屠苏酒这味中药实在是难以下咽的。
葛洪《肘后备急方·小品正朝屠苏酒法》
屠苏酒之药方,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小品正朝屠苏酒法》所载,共用药七味,大多有益气活血、 祛风散寒、 安和五脏之功效:“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术、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祓禊二分。”
千百年传承间,此方偶有改良,如唐朝孙思邈《屠苏饮论》所载,将菝葜改为虎杖,另又加进了防风,并将各味药的配比做了调整。
无论是孙思邈,还是葛洪,都一再强调屠苏酒有“令人不病瘟疫” “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的功效,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屠苏酒“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实际上说明屠苏酒是一剂药方,其主要功效是预防和治疗温病、伤寒等瘟疫。
那么,这个药方为什么要以“屠苏”命名呢?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唐朝韩鄂在《岁华纪丽·进屠苏》中解释说:“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岁除夜遗闾里一药贴,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合家饮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曰‘屠苏’而已。”
是说屠苏即草庵之称,由于人们不知道最早提供屠苏酒配方人的确切姓名,于是就以其居住的草庵为名,称这种药酒为屠苏酒。
王安石《元日》中的“屠苏”到底是指什么关于王安石《元日》描写的“屠苏”,在中小学教科书中,都将之注解为“美酒” “一种酒类”。
小学语文课本
老师们也大都会这样讲解:“爆竹噼啪声响,屠苏美酒飘香,阳光洒向人间,春风无比温馨,在辞旧迎新这样喜气洋洋的日子里,人们的心情无限美好。”
不但今天的人们把“屠苏”想象成是春节团圆时的“飘香美酒”,古代也有人认为王安石诗中的“屠苏”,就是一种药酒,或美酒。
宋朝李壁在《王荆公诗注》中,为《元日》诗中的“屠苏”一词作注解时说:“屠,割也;苏,腐也。今医方集众药为之,除夕以浸酒悬于井中,元日取之,自少至长东面而饮。取其滓以绛囊盛,挂于门桁之上,主辟瘟疫。”是说屠苏就是割腐草为药,用来泡酒,以除瘟疫。
小学语文课本
清朝王相在《增补重订千家诗注释》中也这样认为:“屠苏,美酒名。……岁去春来,春风吹暖,以助酒力之醺也。”
元日饮屠苏酒的习俗,古已有之,其后这一节日习俗自南朝至唐宋时期,相沿成俗,历经千年而不改,并尤以唐宋时期为盛。
唐朝的元日岁时诗中,屠苏作为元日所饮之酒出现的情况十分常见。
如顾况《岁日作》:“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
卢照邻《长安古意》:“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方干《元日》:“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裴夷直《岁日先把屠苏酒戏唐仁烈》:“自知年几偏应少,手把屠苏不让春。”
至宋代,饮屠苏酒的习俗更为普遍。赵彦卫《云麓漫抄》记载云:“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自幼及长。”
古代庭燎
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屠苏酒更是一个极其常见的民俗事象。
刘克庄《乙丑元日口号十首》:“昧爽小孙唤翁起,劝簪柏叶饮屠苏。”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醉后饮屠苏。”
苏辙《除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梅尧臣《岁旦》:“屠苏先尚幼,彩胜又宜春。”
陆游《除夜雪》:“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那么,生活在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他在《元日》诗中写到的“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个“屠苏”是不是一种美酒呢?
王安石画像
对此,古代文献中的记载并不十分肯定。
宋朝李壁在《王荆公诗注》中,为《元日》诗中的“屠苏”一词作了有几种不同的注解:一是“今医方集众药为之”,即药酒,二是“孙思邈所居庵名。一云以其能辟魅,故云。”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对王安石《元日》诗中的“屠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从字面上直观地理解,“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温暖的春风进入了一个叫“屠苏”的地方,跟喝“屠苏”没有逻辑关系。
从语法上来说,“屠苏”若作美酒讲,前面的“入”字属于搭配不当,应当改为“饮”或“喝”比较合适。
他们还认为,虽然唐诗宋词中的“屠苏”多以“酒”义入诗,但其本义“房屋” “草庵” “茅舍”,在诗词中的用例也很多。如上文提到的北宋张因《鼎湖》:“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给草屠苏。”
爆竹声中一岁除
更主要的一点是,正如王相在《千家诗注》中所言:“(王安石)此诗自况其初拜相时,得君行政,除旧布新,而始行己之政令也。”
王安石《元日》一诗,表面上是写辞旧迎新的春节习俗,其实是以此来表达他坚决实施变法、力行革故鼎新的决心。
所以,“春风送暖入屠苏”,其“春风”既是描写自然界的“春风”,又隐含皇恩的“春风”和变法的“春风”。这三股“春风”吹入了“房屋、草庵”,温暖了老百姓的心,神州大地春意盎然,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景象。
贴春联
那么,为什么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一些人,把《元日》诗中的“屠苏”,理解成一种美酒呢?
对唐宋人而言,元日饮屠苏酒,在当时早已成为庆新岁、贺佳节的民俗,象征着一种辞旧迎新、吉祥如意的节日内涵,其原始的意思已经被人们淡忘。
这也说明,在千百年相沿成俗的节日民俗里,有些民俗事象已经抽象化为民俗符号,甚至成为一种群体的历史记忆,而这些民俗事象的本质内容和历史意义,时过境迁,也就没有多少人能够知其本末、探其根源了。(张文平)
爆竹除旧打一人名推荐文章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是指什么?
今天有朋友在问“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屠苏是指什么?还列举了四个答案。
A、宅舍 B、船坞 C、春联上的门神 D、一种酒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我们是很熟悉,好像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可这真正追究起来,我还真不知道“屠苏”是个什么意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从《辞海》中得知,“屠苏”有三个义项:①酒名。②草名。③房屋;草庵。《宋书·索虏传》:“(拓跋)焘所住屠苏,为疾雷击,屠苏倒。”杜甫《槐叶冷淘》诗:“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仇兆鳌注引《杜臆》:“锦屠苏,天子之屋。”有人把这诗里面的”屠苏“解释成,房屋。现代的翻译都认为最正确的解释是酒。
喝屠苏酒
屠苏,也名“屠酥”“酴酥”,是古代元日饮酒屠苏的风俗,之所以在元日饮屠苏酒,是因为一个传说,或说是一个故事,唐代韩谔《岁华纪丽》的《元日》篇“进屠苏”。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屠苏”是一个草庵的名字,有一个人住在这个叫“屠苏“的草庵中,每到除夕夜,他就会放上一包药放在井里,到了大年初一,就打这个井水兑在酒里,全家都喝,能够避免瘟疫疾病。古时候因为医疗条件捡漏,一般情况下,染上疫病基本就是等死。这个草庵里的人,大家不知道姓名,这个方子却流传了下来,大家就以草庵的名字来称呼这种酒了。
那“屠苏”的解释到底是“酒”还是“房屋”呢?查阅资料发现,这个还真是不好解释。
认为是“房屋”的人,是这样说的,汉的服虔《通俗文》曰:“屋平曰屠苏。”三国魏的张揖《广雅·释宫》:“屠苏,庵也。”北宋的《广韵》:“屠苏,草庵也。”可见,“屠苏”更多的是指“房屋,宅舍,我的家”的意思,北宋山东籍文士张因《鼎湖》,其中诗云:“姓刘天师半山居,修真自给草屠苏。”仙都峰在缙云县境,这里是古代黄老文化的一个中心,居山里草庵中修参者自古不绝。诗中的“草屠苏”显然是“草庵”了。而且诗中的“入”,春风吹进我家不是更好?
草庵
认为是“酒”的人是说,屠苏酒,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当时民俗,在正月初一时,家家按照先幼后长的次序饮屠苏酒,唐人卢仝《除夜》诗说:“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宋人苏辙《除日》诗说:“年年最后饮屠苏(屠苏酒),不觉年来七十余”,两诗都提及长者最后饮酒的风俗。饮酒大概是子夜时分刚刚进入新年的那一刻开始的。这首诗写的是“元日”,这是大年三十,过年了,家家都是团聚,古人有这风俗,要迎接新的一年,春风送暖到酒里,表达对来年的祝愿,对身体健健康康的祝愿,这不是我们现代人也在做的事情么?
说到诗词解释,因为这是在古代特定环境下的有感而发,那我们还要了解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都知道,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除了他的诗以外,“王安石变法“是最重要的政治成就,结合这首诗,我们看到了王安石对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寓情于景。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表示“酒”还是“我的家”,我觉得都是可以的,都是表示对新年的希望的祝福,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爆竹除旧打一人名推荐文章3:诗词里过大年|放爆竹贴门神,竟和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有关 “吾球商业地理”祝愿每位球球,在新的一年内,莫打擦边球,以钻地球的精神,让事业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最后誉满全球!
《元会》
(三国)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欢笑尽娱,乐哉未央。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霄中。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爆竹》
(明)黎淳
自怜结束小身体,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一过年总是在鞭炮声开启的。
当鞭炮声由稀渐密,由远渐近,冬季凛冽的空气中到处都充满着硫磺味儿,我们就知道,年又一次来了。
谁也不会否认,小时候对过年都充满着期待。中国人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了一年,就为了这几日的欢娱。更重要的是,春节还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冬天即将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到来,因此人们自然要以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方式来迎接。这就等同于,过年是一场欢乐嘉年华。
所以,那种对过年的期待,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能联想起朱自清写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于是,我们的心也活起来了。
【图说: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是最胆大的】
二就像每年例行的春晚都是以例行的群舞作为开场篇一样,中国人的过年,一开始也是热衷于载歌载舞的。
在古代,过年时的拜天祭祖,都带有一定的巫术礼仪特征的,而这种特征,正是通过动态激情的舞蹈所表现。
舞便是巫的外象。甲骨文中的巫字同舞字,也是很多见。到了周初,经周公“制礼作乐”即理性化的体制建树,将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巫的根本特质,制度化地保存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大传统的核心。
于是,从半坡陶片起,我们就爱舞了。有人说,从现在看我们的文明,可以说我们文明的核心灵魂是舞出来的。
【图说:看这腰鼓和长绸,心就蹦了起来】
不过,周公的“制礼作乐”,也一并将人们的行为举止规范化了,到了孔子再“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调节,老百姓跳舞的欲望就慢慢减退,兴趣转到走亲访友、吃喝穿、博戏,拜菩萨等等去了。
当然还有前面所说的燃放爆竹。不过,这得等到唐代“爆竹祖师”李畋的出现。
民间有关于他的美丽传说,说的是当时南川河两岸时闻有人被山魈所害,连唐太宗李世民都被惊扰得龙体不安,遂下诏全国求医。出生于湖南浏阳南乡大瑶的李畋受先人“燃竹驱祟”的启发,拜药王孙思邈(其时隐居浏阳城东“孙隐山”)为师研制火药,将火药填入竹筒内,改“燃竹”为“爆竹”。后又学习造纸技术,用纸筒代替竹筒,改“竹爆”为“纸爆”。
从此,“以纸卷之、以药爆之”的爆竹(又称鞭炮、编炮)问世……这种费尽苦心研制出爆竹,日后不仅用来驱祟避邪,保护一方平安,更为太宗驱镇邪魅。李畋救驾有功,因此被唐太宗敕封为“爆竹祖师”。
后来,李畋子孙在老祖宗的发明基础上,又开发出了新型的品种——烟花,此品种和鞭炮遂总称“花炮”。《中国实业志》有载:“中国花炮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而发源于浏阳也。”
有了爆竹,过年从味觉,到视觉,再到听觉,都日发的生动起来。
【图说:每个孩子都有过这样的时刻】
王安石在“爆竹声中一岁除”,到了明清时代,花炮更是走入寻常百姓家。
资料谓,清咸丰年间,鞭炮庄号遍及湖南省内外各埠,烟花鞭炮年产量猛增,大瑶、金刚头、潭江、文家市及城区等地百分之九十的居民以家庭作坊式生产,烟花鞭花已开成大行业,素有“十家九爆之称”。每到年关,百姓家家户户通过燃放爆竹烟花来祭神祭祖,表示庆贺,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顺利,万事如意。
另外,中国民间还有“开门爆竹”一说,在除夕夜零点到来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大门燃放爆竹,一为了除旧迎新,二为了喜庆。不管家富还是家穷,这一挂爆竹总是免不了。家富的人,为了讨喜,或者显示自身的实力,爆竹可以接二连三地放到天明。当然,也有的风俗是,有人在除夕夜熬不住就休息,到天明起床后开门,再放开门爆竹。
这个时候,也许最开心的莫过于每户每家的孩子。他们或躲在大人的身后,看着大人们点燃爆竹。或自己捂着耳朵,小心谨慎地将火条伸向了二踢脚的鞭引,然后趁着鞭引哧啦哧啦地缩短,赶紧蹦开,然后想听又怕听似的,听取“万人头上一声雷”。而大人们平时管教甚严,但此时也任孩子闹腾,有的就在旁边笑呵呵地,“听烧爆竹童心在”,也觉得自己都童心未泯了。
三随着爆竹渐次放起来,新年的另一个“表”情——春联也开始贴了起来,红底黑字,印入你的眼帘。
王安石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换旧符,指向的就是春联。
在宋之前,民间传说天下的鬼都畏惧神人神荼、郁垒,于是常用桃木刻上这两位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以后,为了节省麻烦,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他们的名字代替。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流程又进一步作了改进,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日后此举便演变为了用红纸写春联。
【图说:没贴过春联者,不足以语新年】
与春联一起贴的,有年画,什么《福禄寿三星图》什么《天官赐福》什么《五谷丰登》还有什么《鲤鱼跳龙门》,都有一定的寓意在其中。因此,中国也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除此外,贴的还有窗花,以及“福”字。不过这“福”字很多时候是倒过来的,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当然,少不了门神。因为乡下人家的大门总是两扇对开的,所以荣登门神之宝座的,也是成双成对。
不过,门神也得有资格认证。其一需要有正气和武力,二需要相貌出奇,因为古人相信,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所以,能当门神的绝不会是现在的高帅富,他们大多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在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说起来,山魈也好,鬼魅也好,大概跟李世民当年为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之变,截杀了太子李建成,最后又大开杀戒有关。毕竟是手足相残,得了皇位,总是心虚。但好在有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当年味变得越来越浓,广大的女性却开始越发的辛劳。
按照旧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传统,祭祀大事与她们无缘,但是她们不仅要给家里扫尘,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还要给家人及自己布置穿着打扮,“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过年无疑是她们展示女性美的大好时机,所以要要巧制首饰试做新衣,犹如现在满大街东奔西跑的时尚妹妹。
除此外,她们还得精心准备年夜饭。也许得等到年夜饭过后,大家一起围炉守岁时,“从此剪刀闲一月”,终于有了难得的清闲。
至于守岁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
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也叫“照虚耗”——古人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同时,守岁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玩耍,也是一次难得的团圆。
【图说:以前看着春联守岁,但现在你还看春晚吗】
如果再深入一点探讨,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显然是一个象征。古人特意拿出这个带有交接意味神圣意味基因意味的夜晚,让我们打量被平时忽略了的时间。”
在当代作家郭文斌所著的一本书里,他是这样描述乡土中国经典的守岁样式:“爹和娘在炕上拥被而坐,兄和嫂在炕头围炉而坐,小子们环绕在周围,静听年的脚步响过除夕,天伦之乐如水弥漫。直到‘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在他看来,那也许就是幸福最原始的状态了,就是亲情最原始的状态了。时间变得可看,可听、可嗅、可触。
五有守岁,也便有贺岁。
李世民的“共欢新故岁,迎送一霄中”,便表达了他对辞旧迎新的欢悦之情。
尽管民众的兴趣有所转移,但舞蹈在宫廷的庆典仪式中,依旧有一席之地。
事实上,李世民本身就是一舞蹈高手,《资治通鉴》曾记载,在降了颉利可汗的庆功派对上:“酒酣,上皇自弹,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归……”想必为了贺岁,他亦曾再“起舞”一番。
只不知,是古典舞蹈还是HIPHOP?
都说过年是风俗、习俗、民俗,但这“俗”,根据毛公鼎、郭店楚简等文献推论,通“欲”,即人们欲望的集中体现,也就是说,是欲望的需求促成了风俗、习俗、民俗的产生。
而人,吃是大欲,中国人尤重。自然,贺岁总离不开美食。所以,李世民可以尽情开派对,曹植等人就可以大宴宾客。
曹植在《元会》中的描述,其实就是说春节是良辰吉日,到时会高朋满堂,大家尽情欢笑,快乐无穷。
不过,朝贺赴宴的官员要“衣裳鲜洁,黼黻元黄”。当然,回他们的宴席也是“珍膳杂沓”,冷盘、热菜,分层推上……可以说,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筵席也出现了新特点,其场面更为宏大,礼仪复杂、菜肴丰富。这些热冷盘之中,应该有鱼鮓、五味脯、胡羹、胡炮肉、莼羹、蒸豚(就是蒸小猪)、跳丸炙、武昌鱼……这些都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名菜。
当然,也很可能有我们今天已经司空见惯的乳制品。但这也仅仅是因为大批西北游牧少数民族入居中原,促进了中原畜牧业发展,才让他们有了酪(发酵乳)、酥(酥油)、乳腐(乾酪)等食物可吃。这些食品在当时算得上高档。也许,吃完饭,他们还可以喝喝“荼”,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茶”。
在三国时期之前的文献中,“茶”字不见经传,只有“荼”字。好在随着茶树种植的增加,茶叶在南方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通饮料,蜀人饮茶习俗已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有时想想,过去那些年的孩子渴望过年,想吃点好的很关键,欢娱有时倒退居其次。乡下的新年,虽然比不上那些精英分子式的热闹,但好歹也有鸡鹅,外加各种小零嘴,还有压岁钱。只是谁也没想到,今天的生活水准发展得这样让人意想不到,平常的日子也如同过去的新年,这年自然而然地在心头便淡了。
幸好还有爆竹和春联在提醒我们,年的存在。
--------------------------------------
过年微话题
#元旦#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又称元日、元长、元朔、元春。“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从汉武帝起,又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这种状况到了民初之后又有所改变,元旦的时间前移,成了公历新年的第一天,它空出来的位置,则专门使用春节,或者大年初一等等区别之。@袁世凯
#神荼和郁垒#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王安石
【图说:相比这两位大神,今人更熟悉的是秦琼和尉迟恭】
#第一副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一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花蕊夫人@赵匡胤
#写春联#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杨慎@徐渭
--------------------------------------
采写|王千马(中国企业研究者,中国商业地理写作第一人。出版有小说《媒体这个圈》、《无所适从的荷尔蒙》,主编有《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不焦虑的青春》,近年来相继推出《重新发现上海1843-1949》、《海派再起》、《宁波帮:天下第一商帮如何搅动近代中国》、《盘活:中国民间金融百年风云》、《玩美:红星美凯龙30年独家商业智慧》、《紫菜爸爸》以及《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大国出行:汽车里的城市战争》等作品。)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编辑|大腰精
制作|粉红女佩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爆竹除旧打一人名推荐文章4:知识窗|爆竹、爆仗和烟花的由来
1
烟花的近亲有爆竹、爆仗、鞭炮……它们几个可都是过年过节时营造氛围的利器。
2
爆竹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候老祖宗们为了除秽辟邪,会在庭院里点上一把篝火。由于柴火燃烧时会发出“哔哔剥剥”的声响。和现在不同的是,“爆竹”对老祖宗而言算是个动词,指的是竹子在燃烧的时候因内外受热而炸裂,从而发出爆响。这样看来,“爆竹”这个名字还是取得很生动形象的。
3
关于爆竹的最早历史,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有人认为周朝的庭燎就是一种爆竹。稍微靠后一点的,也有人说是三国时期一个叫马钧的人制造了“爆仗”(这个说法疑点比较大),也有人认为唐朝的李畋是爆竹的祖师爷。
4
唐朝的时候,当时的炼丹家们为了炼制长生不老药,整天瞎捣鼓,铆足了劲地把各种不同的元素配对。有一天,术士们偶然间把硫磺、木炭和硝石(硝酸钾)这几样东西混合在一起,就发明出了能爆炸的火药。
5
到了宋朝,爆竹迎来了重大的发展,因为此时火药被发明了出来。宋朝人惊讶地发现,这玩意爆炸起来比竹子可响得多呀!从此,人们开始把火药灌到竹筒里,制作出了新型爆竹。
6
到了唐宋时期,过年时燃放爆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俗了,咱们小时候背过的古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描述的宋人燃放爆竹的情形。
7
鞭炮,顾名思义,就是把一连串的爆仗串起来,再用药线引燃,燃放时会发出类似舞动鞭子的声音。严格来说,鞭炮不算一个单独的种类,而是爆仗的一种。
8
大概在公元10世纪(期间历经了唐、五代十国、北宋等政权),伴随着火药的普及,人们发明出了烟花。相比爆竹和爆仗单调的听觉刺激,烟花绽放时的绚烂多彩,又为人们增添了一层视觉上的享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