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哪家的思想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文章1:什么是“中庸”?领悟“中庸之道”,是打开中国人智慧的一把钥匙
什么是“中庸”,你真的理解吗?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但却被很多人误解,很多人觉得“中庸”就是“平庸”,是一种委曲求全,折中,调和的思想,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中庸还给人一种不思进取和消极的感觉,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中庸》思想能上下传承几千年而经久不衰,一定有它的道理,放下你的成见,和我一起了解真正的中庸思想。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开始我会用一个系列视频,来和大家分享我国儒家经典,文化经典《中庸》,“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普遍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后来经过了宋代思想家朱熹注解,《中庸》独立成为了儒家经典,和《大学》《论语》和《孟子》并称为四书。前面我用一个系列分享过《孟子》,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的视频和文章,今天我们开始分享《中庸》。
我们先从古希腊的一个思想讲起,我们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科学和文明的发源地,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着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简单介绍一下德尔斐神庙,它位于希腊的福基斯,是古希腊人供奉阿波罗神(Apollo)的地方。阿波罗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代表着光明和理性,因此对很多人而言,它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古希腊人认为,德尔菲是地球的中心,是“地球的肚脐”。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能留下的文字显然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两行字:
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探索知识,认识自我。第一行“认识你自己”是一种“知”的原则,而第二行“凡事勿过度”是一种“行”原则。在我们的“中庸”思想里面,也蕴含了“凡事勿过度”的智慧。“中庸”思想就是一种知和行的智慧,这和古希腊人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很多时候,东西方古老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中庸》说“中庸其至矣[yǐ]乎!民鲜能久矣[yǐ]!”,《论语》里面,孔子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原则,也是做人做事的智慧。那什么是“中庸”呢?中庸也是中用,古代“庸和用”是同一的,“中用”或者说“用中”,其中“中”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而“庸”就是实用和践行这种法则。
庄子在《齐物论》里面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也就是说,行得通的方法或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策略叫庸。只有行得通,才能取得成就。中庸的智慧,就是对事物的全面把握,是包容对立双方的认识,对全局发展的全面认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各方面认识的中和。怎么理解呢?
《中庸》里面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为什么要“用其中”呢?两端不好吗?我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一个人相较于少年和老年,在中年的时候是精力最旺盛的;一颗植物也是一样,相较于幼苗和枯萎和时候,在成熟的时候生命力是最旺盛的,枝叶也是最繁盛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用中”,不是一种折中,而是因为“中”才是最好的,最完美的,而两端则是两种极端,都是有缺陷的。当然这里的“中”不仅仅是中间,而是一种恰当、适中和合理性,就像我们为人处世,做人太软弱和太刚直都是不好的一样。关于“中庸”的内涵,我们从四个方面讲:
首先是,中与和的关系。
在《中庸》的第一篇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话非常重要,这里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不行于色,不表现出来,称之为“中”;表现出来的都是合乎度的,称之为“和”。
意思是说,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中的状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中是本质,和是正路。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可以生生不息。中与和的关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关系有点类似,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就像《中庸》里面说,和是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才是本质。表现出“和”就是说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平静,淡定,谦和,这说明内心“持中”,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总是动荡不安,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没有“持中”。中与和其实都蕴含这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个方面,“中”的表现。
在《中庸》的第四章中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句话就深刻地体现了“中庸之道”,太聪明或者太愚笨都不好,都不是“中庸”的表现,过犹不及,都是不好的。这显然不是说,我们不去追求极致,而是主动选择中庸,这不是一种被动的策略,而是一种主动的策略。
第三个,“中”的用法?在《中庸》第六章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在儒家思想里面,都以三皇五帝为圣人,是拥有至高德行的人,也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而舜就是其中之一,而这种智慧来自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两端就表示两个极端。孔子说,舜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询问,又善于分析别人言语中的含义。隐藏别人的坏处,赞扬别人的好处。过和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了,然后,采纳适中方式用于老百姓,这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最后,如何达到“中庸”的境界呢?
《中庸》也讲的很清楚,需要具备三种品质,在《中庸》的第二十章中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通智,拥有智、仁、勇三种德行的人,才能到达“中庸”的至德。为什么是“智仁勇”呢?因为这它们是非常典型的三种德性:理智,勇敢,仁爱。
无独有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节制,这和《中庸》中的“知仁勇”是非常类似的。而且柏拉图认为,这三个部分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平衡和谐,人就是幸福的。所以,柏拉图说:幸福就是灵魂的和谐。
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类似中庸的幸福观和道德观。他说,人类的一些关键美德,比如勇敢、节制、幽默、友好、耐心等等,它们都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比如,勇敢是过度鲁莽和过度怯懦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幽默是过于严肃和过于滑稽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灵魂与美德相一致的生活,而这种美德存在于两种极端之间的黄金分割点上,或者说它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合理适当的智慧,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如果用上面我们讲的西方智慧来说,就是“凡事勿过度”,而用道家思想来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凡事我们可以知道极端,但不走向极端,应该掌握一个“度”,或者“持中”,这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你可能问,为什么不能走极端呢?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保持适度的平衡,不仅仅是一种避免风险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中”是万物的本性。《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万物背后的一种规律和法则,天地万物就是因为“持中”,才能生生不息。就像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几千万个物种,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态位,有自己的本性,保持住这种本性,这就是“致中和”,这样才能让万物生生不息。中庸之道,不是一种人为选择,而是万物的必然本性。
好了,今天我们简单了解了什么是“中庸”,以及“中庸”的几个内涵,接下来我会分章节,逐一为大家分享,我们的文化经典《中庸》的全部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并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文章2: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
:金满楼
说起“中庸之道”,很多人都以为这是无原则的“和稀泥”、一味地做“老好人”、简单机械的“折中主义”。尤其近代以来,儒学被认为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所谓“中庸之道”也都在批判范围之内。那么,什么是“中庸”?“中庸之道”真的有那么不堪吗?
子思像。资料图
子思与《中庸》
“中庸之道”来自于《中庸》,《中庸》在“四书”中序列第二。在中国古代,四书五经是形同教科书一样的存在,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分别由曾子、子思、孔子、孟子撰写或口述。从师承关系看,孟子自称子思的学生,子思是曾子的学生,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四位儒学先哲的传承关系非常明了。
汉代经学家郑玄在《三礼目录》中说:“《中庸》,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鲤的儿子,他原名孔伋,字子思,出生于鲁国。通常认为,子思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82岁。由于父亲孔鲤早逝,子思早年主要受教于孔子的学生曾子。子思开门立户后,又通过门人将孔子的思想学说传给了孟子。由此,子思在儒家学派的传承中起到了上承曾子、下启孟子的重要作用,后世将他尊为“述圣”,其学说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和孔子、孟子不同的是,历史上关于子思的记载并不多。据《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子思著有《子思子》23篇,但早已散佚。汉宣帝时期,礼学家戴圣将此前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为《礼记》,子思的《中庸》即为其中的第31篇。
那么,子思为何要作《中庸》?在孔子后人所编的《孔丛子》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子思16岁时到宋国谋求发展,当时有个叫乐朔的宋国大夫和他谈论学问,不料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之后,乐朔挟嫌复,派人前去围攻子思。所幸宋国国君明白事理,将子思救出险境。事后,子思很感慨地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他便编撰了《中庸》一书。
宋代以前,学者都认为《中庸》是子思所作。不过宋代以后,也有学者认为《中庸》可能不止子思一人,其弟子也有参与,甚至还混入了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影响《中庸》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
什么是“中庸之道”
如果说,曾子的《大学》教的是修身好学之道,那子思的《中庸》教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按《说文解字》的解释,“中,正也”,“庸,用也”。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如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读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立身处世待人,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准则。
事实上,最早提出“中庸”概念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中庸”的应用,如子贡曾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认为子张(颛孙师)和子夏(卜商)都有缺陷,子夏是不够,子张是太过,但太过了也等于不够,这就是“过犹不及”。再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说质朴和华美要相得益彰,不能只强调一面。
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庸则主张“执两用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孔子赞成的是大舜处理问题的方法:“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之道的“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但绝不是简单的中分点。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时中”与“权变”。“权”就像秤锤,它在使用时需要滑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称重,是谓“权变”。如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称为“经”,而“嫂溺援之以手”则属于“权”,凡事都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就脱离中庸之道的本意了。
《中庸》的后世影响
《中庸》在开篇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的谓之人性,遵循人的本性谓之循道,以道修身谓之教化。从《中庸》一书可知,中庸之道不仅是教人立身处世,同时它也内设了目的,那就是“致中和”。换言之,中庸的目的是“中和”,中是公平,和是合理,只有达到公平合理,才能和谐、才能平衡。教化的目的,就在于“致中和”,就是追求公平合理,它是有尺度、有标准、有路径的。
在治理国家方面,孔子有一句名言:“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举例而言,秦朝行法家则过猛,老百姓动辄得咎,无以措手脚;汉朝初年行道家黄老之说又过于宽容,不能集中国家力量,这两个极端都是要避免的。因此,孔子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宽猛适中、宽猛相济,由此达到的良性状态谓之“中和”。
从先秦以来,《中庸》里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在宋代,在儒家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的极力尊崇下,《中庸》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此后,《中庸》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成为官方指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这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和道德伦理体系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客观地说,中庸之道的“执两用中”思想有助于去除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偏激和极端,在社会治理上体现了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宽广胸襟。因此,《中庸》之学不但对个人的修为大有帮助,对于整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都是可以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金满楼)
: 海南日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文章3:“中庸之道”到底讲了什么?这两个字才是“中庸之道”的本质
中庸之道被很多人误解,典型的误解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做人做事圆滑,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都不得罪。一种和稀泥为人处世之道,甚至还有人把中庸之道包装成一种高情商的为人处世之道,这是第一种典型的误读。对中庸之道第二种典型的误解是,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优劣利弊,两害相较取其轻的一种处世之道。
相较于第一种,第二种显得更高明,更理性,没有那么世俗了,第二种误解认为,中庸之道,就在于如何找到“折中”的方案,找到利弊的中间点。就好像分蛋糕,哥哥胃口好就多吃一点,弟弟胃口小就少吃点;就好像分项目奖金,按项目贡献率来分,大家都相对满意。但这些理解,都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今天我们来讲讲“中庸之道”本质,以及怎么才可以做到真正的“中庸”。内容有点长,请耐心看完。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两种典型的误解有什么问题,第一种误解里面,中庸是一种做人做事圆滑的为人处世之道,这种理解的错误在于,把中庸之道,看成了达成某种利己目的的手段。通俗点说就是,做事做事圆滑,各种好处和便宜都占点,这是一种利己的策略。
第二种误解里面,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策略,这种理解比第一种稍微好一点,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策略,但它的问题在于,“中庸”仅仅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对双方来说,都是有损失的,因为是折中嘛,大家各让一步,达到一个平衡就可以了。但这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案,这只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案,这种方案有两个错误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是在分一个有限的蛋糕,第二个是我们双方是博弈竞争的关系,所以才需要权衡利弊,折中调和。
说了这两种典型的,对中庸之道的误解,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呢?我们从通过两句话来理解,这两句话分别在《中庸》的第一篇和最后一篇里面。第一篇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思想认为,“ 中”是天下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达到“中”的境界的途径或者大道,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运行的秩序就建立起来了,万物就能够在这种自然秩序中生生不息。
《中庸》最后一篇的最后一句话,《中庸》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中庸认为,上天承载、化育万物,无声无息,不动声色。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或者最终的目的。或者说,让万物和谐共生,才是中庸之道的目的。
中庸之道的根本目的,其实是在构建一种秩序,或者说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秩序里面,天地万物都能够达到最好的状态,在这种秩序里面才能做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它不是一种相互排斥,非此即彼,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秩序,而是一种让所有事物都能达到完美融合,和谐共生的一种秩序。
这里理解秩序和系统其实很重要,我们分开来讲。古人可能没有大自然的概念,他们把天地理解成为一个大的整体或者系统,在这个大系统的里面,万物都能够各安其位,和谐共生,这是一种非常完美的状态,内部也蕴含了一种完美的秩序。《中庸》里面把这种秩序称之为“中”,道家思想里面把这种秩序称之为“道”,其实都是在隐喻大自然,或者我们古人说的“天地”。
这里要说明一下,说到大自然法则,可能很多就会联想到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这句话是近代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翻译,而且是很有误导的翻译,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或者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大自然里面充满了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竞争,甚至是斗争。
但其实达尔文本人都尽量避免使用“竞争”这个词,这个词太有感情色彩了,在浙大教授王立铭老师的《进化论50讲》里面说,达尔文进化论更准确的翻译是:“为了生存而努力”,而且这种努力有三个层面,个体,群体和环境的,当然这个是另外一个话题,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听听王立铭老师的《进化论50讲》。
总之,竞争只是我们对大自然法则的一种片面或者肤浅的理解,其实“和谐共生”才是大自然的趋势,或者说本质。或者说竞争是一种手段,而和谐共生才是根本的目的。所以,《中庸》里面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句话才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中庸之道是想要表达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是真正符合自然趋势的秩序,或者说自然之道。而且这种思想里面,其实并没有任何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道德”的因素,仅仅是尊重自然秩序。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很多人理解儒家是一种道德教条,其实是大家的误解,儒家道德的本意并非为了约束,在《中庸》最后一章里面,孔子说:“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意思是说,用厉声厉色去呵斥和教化民众,这是最拙劣和无能的行为。儒家思想的本质不是要去约束和教化,而是让我们回归本性,或者说“致中和”,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人类社会才能像大自然一样和谐共生,没有伤害。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手段和目的,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区别,大家好好领悟一下。
好了,我们介绍了中庸之道的本质是要构建一个,囊括天地万物在内的,万物都能和谐共生的秩序。你可能说,这样的思想,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像没什么实际的意义。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每个人在实践中应该如何践行中庸之道,或者说中庸之道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这里要首先说明一下的是,中庸思想不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法,不是教你具体每件事怎么做,而是一种理念和指引,有点类似于地图和指南针的区别,而中庸之道就是指南针,而不是具体让我们怎么走的“地图”。
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关键字:系统。我们可以理解大自然是一个无限大的系统,我们经常说要“系统的思考”,但是你真的理解什么是“系统”吗?在经典著作《系统之美》这本书里面,讲了系统是,一组相互连接的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的行为模式相互影响的整体。一个系统由三个要件构成:要素、关系、功能或者目的,这是任何一个系统组成的三个部分,或者说三个层次:要素、关系和目的。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无数的系统里面,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支球队、一个公司、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人类社会和大自然都是一个系统。
其实,一棵树,一片森林,一个人也是一个系统,人体和数百万的细菌共存,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一个人内部还有很多系统,比如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牙齿、酶、胃、肠等要素。它们通过身体血液的流动和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相互的连接。消化系统的功能或者目的,是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成分,然后把这些营养成分输送到血流中,同时通过新陈代谢,排出各种废物。
在这个系统里面,你能说牙齿和肠胃是非此即彼和竞争关系吗?当然不是,牙齿和牙齿,牙齿和肠胃也许有某种细微的竞争关系,但是这肯定不是主要的,它们的关系是“共生关系”,是为了某一个目的而共同存在的。比如为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如果失去了这个目的,那么牙齿、肠、胃这些要素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从系统的角度,我们来理解中庸思想,中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一个人和自然万物共存的一个系统,一种秩序,我们再来看前面两种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中庸之道不是一种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思想。因为折中调和的思维模式中,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是竞争关系,是一种博弈关系,所以才需要调和,这种思维模式,其实还是在系统的“关系”层面思考问题。但实际上,就像我们人体的消化系统一样,牙齿和肠胃其实并没什么竞争关系,或者不是主要的,它们都是为某一个共同的目的而存在的,一旦有某个共同的目的,那么它们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就像一个人有了自己的梦想,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一个公司有了自己的愿景,才能让所有员工形成合力一样。
所以,如果把中庸之道仅仅理解成,在一种关系中的“权衡、折中”的思想,那其实还是停留在一个系统的第二个层面,“关系”层面。前面我们说,一个系统有三个层次:要素,关系,目的。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种处理各种关系哲学,更是一种关注最终目的的哲学。中庸之道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和谐共生,一个稳定有序的大系统,最终实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目的。其实,我们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对中庸思想的实践,它不是一种口号,而更像是一种趋势。
另外,如果用辩证法来理解的话,解决对立关系中的矛盾不是中庸之道,让矛盾在更高维度实现统一,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大家可以好好理解这句话,当然,中庸之道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可以应用,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之,践行中庸之道,需要跳出自己固有的角色和固有的关系,站到系统最终目的去思考问题,才能真正领略中庸思想的魅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并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文章4:秦朝为何不用孔孟之道中庸思想治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孔孟之道中庸思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秦朝不用孔孟之道的原因有两点:首先,儒家思想不比道家思想之韬光养晦的智慧,在“似乱非乱”时期之恢复民生方面,与道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霸道”,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
而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其“过犹不及”的思想。“过犹不及”思想时刻提醒后人做事不可偏颇,要实事求是,不偏不倚,而秦朝不过二世而亡的事实,也证明了极端会导致事物过早衰亡的道理。
1、秦朝属于“似乱非乱”的时期,百家争鸣的余温尚在
秦朝时期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而天下之百家争鸣的余温还在,这个时候,虽然天下名义上大一统了,但是实际上还有点暗流涌动的意思。秦始皇这个时期,还是需要采取适合当时社会环境的手段,在文化和民生方面下一些功夫。秦始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要重建战火后的家园,一方面是维系国内的民心,不让偏激的思想流行。
但是,秦始皇似乎更加倾向于用“由上制下”的压迫式方式,期待以法家之“严刑峻法”来维系国家平稳。看上去,在诸侯国战场上胜利的秦始皇,依旧最最关心的,还是提升国家的“军事力量”。但这点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虽然中原大地归于统一,但是边境的匈奴时不时来骚扰,确实有些烦人。于是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长城,加强边防,并利用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的视野可能还停留在“国与国”的对抗中,还尚未将目光从“国家抗衡”之战场上收回来。可能秦始皇没有注意,或者无暇注意到,常年经历战争的百姓渴望和平,渴望重建家园,渴望休养生息。
于是,好不容易从诸侯争霸的战场上劫后余生的老百姓以为要松口气,却马上又陷入秦朝之严刑峻法中。再加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余温尚未熄灭,百姓还是比较“有想法”的,自然就容易民怨沸腾。秦始皇身居高位,又属于历史转折点的“千古一帝”,容易被有心人制造舆论推向风口浪尖。所以,从上述分析看,秦始皇还真不能选择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继续往下看。
2、儒家在恢复民生方面比不上道家的“韬光养晦”,在百家争鸣余温尚在的时期,也不适合用来统一思想
秦始皇时期,虽然诸侯大乱战结束了,但是人们的生活只能说是比战乱时期好了一点点,家园在战火中毁坏得不成样子,同时民间又有各种学说流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心浮动,再加上国外还有强大匈奴虎视眈眈。百姓的生活,其实也算不上多好,秦始皇也并不能说在统一天下后就能松一口气。
秦始皇的当务之急,首先需要韬光养晦,恢复民生;其次,还需要统一思想,平定民心。而儒家思想自然比不得道家思想在韬光养晦上更能发挥作用,就儒家对于“礼仪制度”的坚持,往往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就容易产生不合时宜的耗费,比如丧葬、祭祀之礼等等。而在统一思想上,当时诸子百家思想余温尚存,儒家思想在其形式上又有鲜明的维护贵族阶级的特色,同时有没有法家思想的“霸气”,太温和,利益指向看上去又不一致,肯定难以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所以不管是从恢复民生来说,还是从平定民心来说,儒家思想都不太适合秦始皇时期。
3、中庸思想的意义:秦的偏激,就印证了反中庸当加快事物衰败的道理
我们再来看看中庸的意义。任何时候,极端了就不好,中庸思想给我们传达的就是不偏不倚,做事不能太过,也不能太不及。而秦始皇之严刑峻法、国家建设方面的大兴土木,显得就太过了;相应的,其在发展民生方面又显得太不及。于是,多种因素合起来,最后导致了秦朝的“短命”。所以,即便是拿秦朝做例子,我们也能看出,中庸思想的意义就在于告诫后人做事要根据事情情况把握度,不盲目折中,亦不极端偏激,避免出现“物极必反”之悲。
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时期,天下处于“似乱非乱”之暗流涌动的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余温尚在,国内思想尚不统一,而且民生凋敝,又外有强敌,儒家思想一来没有道家思想之休养生息的“静”,对“似乱非乱”时期恢复民生“弊大于利”;二来没有法家思想之严刑峻法的“动”,难以在百家余温尚在的时期以“霸道”之力统一思想。所以,在尚处“竞于气力”的秦始皇时期,儒家思想还是显得相形见绌了。而中庸的作用,则在于表明“过犹不及”,告诫人们做事要在原则性的基础上把握“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文章5:中庸:儒家的至德要道丨杂文随笔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所追求与秉持的一种臻至完美的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孔子极其推崇中庸,《论语》《礼记》等传统儒家经典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孔子明确将中庸看成是一种“至德”,但也认为当时的人们很少能达到这种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孔子中庸看成是一种折中、调和思想,乃至认为是一种折中主义、调和主义,是一种不讲原则、没有是非标准的“老好人”“和稀泥”“骑墙派”等。这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极大误读,原因就是没有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至德”,旨在要人们为人处世把握中道,从而达到“致中和”的和谐境界。总的来说,孔子中庸有用中、时中、执中、适中四方面的原则要求。
执其两端的用中
孔子的中庸思想作为道德评价的一种理想原则与最高标准,被后世儒家所继承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为人处世的理想原则以及判断是非善恶的理想标准,不仅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而且还被称之“中庸之道”。孔子的中庸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通过对尧、舜、禹等先王“允执其中”“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原则认真总结与深刻体悟后,高度凝练提出的。然而,孔子始终没有对中庸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或定义,我们只能从《论语》《中庸》等文献记载以及孔门弟子和后世儒家对孔子中庸的探讨中来认识和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
孔子十分重视与推崇中庸,并时常以中庸的原则标准对人对事给予评价。如《论语·先进》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弟子颛孙师做事有些过头,而弟子卜商做事没有做到位。也就是说,孔子的两位弟子都没能达到孔子所期望的要求和标准,而这个原则标准就是“中”或“中道”。因为在孔子看来,过头与不到位是一样的,两者都未得其“中”。一言以蔽之,孔子的这两位弟子都没有做到“允执其中”,即忠诚地执行中道。
孔子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犹不及”,反对执一端、执异端。孔子遇到问题总是从问题的两端或两个方面叩问得失,以洞悉问题的全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或方案。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这一记载,是孔子将中庸用于实践的最好例证。孔子忠实践行中庸之道,将中庸作为指导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至德要道”。如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说文》说:“庸,用也。”那么,“中庸”也就是“中用”或“用中”之意。刘宝楠《论语正义》说:“用中即中庸之义是也。”这一解释与“允执其中”“执两用中”的先王之道不仅一脉相承,而且也恰恰体现了孔子中庸思想的主旨。
孔子时刻都在遵循中庸之道,诚如其所说:“君子尊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所以,“执两用中”不仅成为孔子终生所秉持的一大法宝,而且他将此融入其全部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其思想学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时偕行的时中
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即是说,君子不违反中庸之道,时常将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小人则相反。孔子很重视“时”,有“逢水必观”的习惯,除赞赏水的勇往直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品格外,他还通过观察水的流动,赞叹时间如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称赞山梁上的野鸡知“时”。他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论语·乡党》)孟子称赞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并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万章下》)孔子在齐,刚刚得知不被重用的消息,便未等淘的米晾干,急忙离开齐国。离开鲁国之时,却一再等待、徘徊,当看到了“郊祭不致膰肉”这一违礼的事实时,才不得不决定离开鲁国,开启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孔子对自己的去与留、仕与不仕,做到了因时而定,恰如其分。孔子的中庸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适时变通之“中”。它要求“合内外之道”,适应时势的变化,做到“时措之宜”,进而达到与时偕行的“时中”境界。
灵活权变的执中
孔子主张“执中”,不是固执不变,而是提倡“权变”。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即是说,有人可以与你一起学习,但未必与你一起学会了修身做人之道;有人可以与你一起学会了修身做人之道,但未必可以与你一起推广修身做人之道;有人可以与你一起推广修身做人之道,但未必可以与你一起对修身做人之道做到通权达变、灵活运用。孔子从不故步自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并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依据时空、事情、对象的不同灵活权变,不拘泥于原则,不墨守教条,总是能将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孔子教育弟子诚信守诺、言行一致,但也反对墨守教条。他说:“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孔子在蒲地被围时,虽经盟誓而解围,但事实上他并未信守当时之盟誓,弟子们对此大惑不解。在孔子看来,“要盟”是不足信的,即胁迫下的盟约是可以不信守的。尽管孔子对周礼极为推崇,但他认为还应加以“损益”,不能照搬照抄。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孔子灵活权变的“执中”思想。孔子反对偏激的行为,并痛恨地说:“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中庸》)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权变思想,认为“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反对“杨氏为我,墨子兼爱”,因为杨、墨各执一端,过于偏激。孟子重视礼制的规范性,却更强调礼制的灵活性。如《孟子·离娄上》载:“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面对溺水的嫂子,孟子没有墨守礼制。在孟子看来,遵守礼制规范是一种正常的行为要求,如果不视其情况而一味地死守礼制,就是“执中无权”,不知权变,如同“执一”,就会陷入“举一而废百”(《孟子·尽心上》)的境地,抓住了一点而放弃了其余,从而滑向一端。其实,“权变”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主宰和灵魂。
达致中和的适中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强调不偏执、不走极端,要人们为人处世应把握好分寸,做到适中、适度,做到恰到好处。但是,如何做到适中?在孔子看来,首要的是应有一个既定标准或目标,而这个标准或既定目标就是体现人们内在道德原则的“礼”。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孔子认为,以礼而行,就会避免偏执、极端,进而达到适中、适度。孔子曾与弟子们讨论“师过”与“商不及”时说:“夫礼所以制中也。”(《礼记·仲尼燕居》)孔子也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知者、贤者的过之和愚者、不肖者的不及,两者都偏离了“礼”的要求,所以出现了中庸之道的不行、不明。
孔子将礼作为其“用中”的标准、规定,但这个“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节规范之“礼”,而是指与人的情感密切联系且规定人的内在道德原则的“礼”,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诚如孟子所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孟子·尽心下》)但是,“以礼制中”不是对礼机械、教条的外在遵从,而是对礼的内在礼义的体悟,是一种内心情感和外在行为规范的和谐一致,是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协调统一。所以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也就是说,只有外在的“礼”以内在的“义”为根本,事情才可达到适宜的最佳状态或程度。但在孔子看来,要实现礼的适中,还应体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中道”精神,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孔子批评僭越礼制的“八佾舞于庭”的行为,反对“事君尽礼”,认为这种过分的“尽礼”是一种谄媚,丧失了主体人格,不“中礼”了,过头了。一言以蔽之,孔子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致中和”的最高境界。如同《中庸》所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反对看似老好人的“乡原”,认为“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孟子认为,乡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乡原之人无原则、无观点、无是非,媚世阿俗,曲意奉承,沽名钓誉,看似忠信非忠信,看似廉洁非廉洁,虽难挑出他的毛病,但与孔子强调的“和而不同”“和而不流”恰恰相反。孔子“恐其乱德”,所以反对“乡原”。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孟子很理解孔子,认为“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下》)。孔子取狂狷者,是退而求其次,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而言之,孔子的中庸思想既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也是一个至善至美、至高至大的哲学范畴。孔子之中庸是“执两用中”,尤其强调时中、适中与通达权变,不是一个对外在量的简单取舍,而是一个对内在质的准确把握,不是机械、简单地取其“中间”,更不是无原则、无标准的折中。当下,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孔子的中庸思想,对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对立身处世、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
(孔祥安,孔子研究院学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吕红娟
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推荐搜索词:
1.中庸是哪家的思想流派
2.中庸是哪家的思想?
3.中庸是谁的思想
本文标题:中庸是哪家的思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