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文章1:从这几味中药开始,理解中医是怎么治疗上腹部胀痛的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29)
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经考古人员考证,汉代半夏半升约等于今制42g,中药一两为15.625克。我个人建议,使用经方,从小剂量开始,一两按6克换算,半夏半升可折算为15克。
写在前面的话
十多年前,我在贵州省独山县一家公立中医院上班。
我在的是医院的大内科住院部,我们主任姓都,我看他像看一座高山一样。
那时医院条件很简陋,还没有引进CT机,磁共振,所以很多疾病的诊断得依赖医师的四诊合参和体格检查。
都主任是中医出身的,但西医功底非常好,我们医院心电图室的医师,也经常向他请教心电图。
他经常用中药解决一些危急重症,当患者不大便而高热时,当患者上腹急痛时,在做足西医检查的同时,他会嘱咐我们,上中药,如果患者能服,就服用,处于昏迷中,就胃管给药,或者中药灌肠。
在我的记忆中,不管患者西医诊断是什么,肝硬化腹水,急性脑梗死,脑溢血,急性胰腺炎,有是证,则用是方,很多时候,几剂中药下去,便转急为安,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
那时我以为这是“常规诊疗”的一部分,后来我才知道,敢这样用药,需要怎样的功底和勇气。
他对中医的方剂烂熟于心, 曾有几个年轻大学生不服气和他比拼背汤头,结果他不仅能“倒背如流”,而且把伤寒论原文的比例也背了出来,结果几个大学生汗流浃背而归。
后来,都主任因一些原因卸任了大内科主任,成为了一名门诊医师。
我也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那家医院,我常觉得遗憾,没有机会再观摩先生的用药,特别是面对“危急重症”时的中医用药,即使是更高等级的医院,敢这样用药的主任也寥寥无几,即使有能力,囿于严厉的“医疗规范”,他也不敢这样用。
现在中医直面急腹症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医很多时候沦为了一种对慢性病进行调理的方法。其实经方本就是一种对危重病情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
写这么多,是想说,擅用中医,中药的老师,不一定是在北上广的大医院里,很可能他们藏匿在你身边的卫生院,县医院中,就在你的身边。
从大柴胡汤开始
要理解中医是如何治疗急腹症的,可以从理解“大柴胡汤”开始。
这个方子可用于“少阳病”转“阳明病”之际,我们可以把它看着是“阳明腑实证”的雏形,同时还具有少阳证的一些特点。
在这个方子中,我们用来治疗“阳明腑实证”的药物,已开始陆续登场。
如何理解“大柴胡汤”呢?我们还是先上图。
如上图所示,剑突下,胃上皖满痛①,同时兼有胸胁满痛②、③,我们就可以朝大柴胡汤证考虑。
所谓胃上皖满痛,就是剑突下,胃上部有塞满了东西的感觉。它和“半夏泻心汤证”,和心下痞的区别是,腹壁比“半夏泻心汤证”更紧张。而且用手按压该部位时,患者疼痛明显,不过还没有到“心下硬而实满”的地步,也没有大热,尚属于胃实轻症,不可峻下。
同时还伴有胸胁苦满。所谓胸胁苦满,就是患者自我感觉从胸至胁下塞满了东西,非常难受。医师检查的时候,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探巡按压季肋下,会有抵抗感,和重胀感。当然这不一定,以患者的自我认知为主。
这儿说的是主症,再说说兼症,兼症就是有可能出现,但不一定出现的症状:呕吐,寒热往来,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沉实或弦数。
这些症状可能出现,但不一定出现,所以要以主症为用药指标。
现在我们来看看大柴胡汤的方药和用法: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常用量为20克)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22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杂病论》
在这个方子中,枳实顺气导滞,配芍药可以缓解患者腹肌紧张。
柴胡,黄芩可以解除胸胁,心下的邪热,又可除痞满。
半夏,生姜可止呕,又可化心下痰饮。
大枣,生姜这个药对,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可以守护胃气,守护胃津,以使寒凉之品不伤胃。
这个方子中,最关键的药物是大黄。腑气不通则痛,大黄有很强的下气,行瘀,止痛作用,用于泻下时不宜久煎。
一般而言,我喜欢从3克开始往上用,3克不行则6克,再不行,则可以到12克以上。
若患者,腹痛减轻,出现腹泻,则可以停用大黄。
若煎熬来不及,可以用大黄的“中药配方颗粒”,或大黄粉。
若腹痛仍不止,大便不下,则需要进一步考虑是不是大承气汤证了。
一般来说这个方子应当用于体格于体力比较充实的患者,若是体力比较虚弱,怕冷的患者,可以用大黄附子汤加减。
让我们下期再聊。
更多中医经典,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文章2: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上脘胀满不适,使用这个古方,效果很好!
《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世界(24)
特别说明,文中方剂须在执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说来惭愧,大概在08年之前吧,虽然我是中医大学本科出身的,也在大内科,急诊科干了几年,可是,我其实是不完全相信中医的。
08年,我去贵阳进修,因为每天外出就餐,结果就惹了胃病,出现胃绞痛,经常半夜痛醒,做了几次胃镜,诊断是糜烂性胃炎。于是家中备了四联疗法的药物,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吃了一个疗程,不痛了。或许是因为耐药的问题,不久再次复发。这次是隐隐作痛,伴心下痞满,胀。抗生素不能连续吃,于是只有吃奥美拉唑,加铝碳酸镁。吃就好点,不吃又发作。
六个月后,又吃了一个疗程的四联疗法,几乎没有效果。
剑突下,胃上部,又胀又难受,胃不和则夜不安,晚上也休息不好。
查了查肝功能,也许是因为反复用克拉霉素的原因,谷丙,谷草转氨酶也上来了。
那段时间,我开始刻苦专研经方,因为还没有悟透其中的道理,于是还不太敢使用。
后来我想,既然主症就是心下痞塞胀满,按起来隐隐作痛,为什么不试试经方呢?
我决心自己使用这个古方,用了一天,胃部的胀满,豁然而解,后来,我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了蒲公英,减量使用,大概一个月左右,至今,胃部很少再有胀满不适的感觉。
那以后,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思考。
固然,作为一个医师,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排斥现代医学,也不应该拒绝古中医,因为,后者不仅仅是对“长时间尺度医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有很深的道理在。
现在我就谈谈当年缓解了我胃胀不适的那个方子。
之所以,我现在才写出来,不是因为保守,而是因为这些年,我治疗胃部不适,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很多常年入驻医院的老病号,通过经方解决了陈年固疾,所以我才有信心写写我的经验,和同道们一起探讨。
这个古方叫:“半夏泻心汤”。
我们来看看这个古方: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炙甘草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面七味药,用水2000ml,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
一般来说,半夏半升为45克,如果是慢性期,我会用到它的一半量22克左右,我喜欢用姜半夏。汉代一两为现在的15.625克,但是,我觉得按一两等于6克换算,效果已经很明显。
心下,也就是剑突下,胃上脘的部位,胀痛不适,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胸,心下有痰热,胃气难以上行,有形之物充满了心下,腹诊后,心下又硬又痛, 此为结胸,可用“大陷胸汤”。
一种是“心下痞”,也就是胃脘满闷胀,按之软。这就是我们这一章所谈到的“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了,这个方子主攻的第一目标就是“心下痞塞”,至于呕吐,腹泻都只是它的次要目标。当然实践下来,我觉得,胃脘满闷胀,按之稍有抵抗,有隐痛,也是这个方子的主治范围。
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和心绞痛,真心痛相鉴别,我觉得中医师熟悉心电图也是必要的。
这个方子为什么效果这样好呢?
一般认为,黄芩,黄连可以清除隔下,心下或胸中之热。半夏,干姜可以祛除心下及胃中水饮。
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可以补益和鼓舞胃气,有修复和再造脾胃功能之力。
而“心下痞”或“心下痞硬”,患者自觉“心下充塞,隐隐作痛”,医者腹诊感觉“稍有抵抗”,这是由于水(饮,痰湿),热并存于心下所至的。根源在于心下升降出入不利,胃气不足,一方面,心下膈蕴热,一方面胃气虚弱,源源不断产生寒饮。两者不断交积,水和热同时存在。
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状况,所以一方面,要补益胃气,鼓舞胃气,用人参,大枣,甘草,生姜或干姜;一方面要清蕴热邪,用黄连,黄芪,蒲公英;一方面得祛胃中水饮,用半夏,干姜,生姜。
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胃气虚弱的程度,水饮的多少,随证治之,加入“生姜”,加大“甘草”用量,甚至有可能用上“附子”。
判断这一切的基础是“腹诊”,所以后面的将结合“腹诊”细谈“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变化。
一个好中医,不光要熟悉切脉,也应该熟悉腹诊,让我们一起探讨把。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医师黄继斌,一个沉溺于中医古方的公众号。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文章3:《伤寒论》的计量单位是“两”,一两对应多少重量
《圣济总录》言“凡服药多少,要与病患气血相宜,盖人之禀受本有强弱,又贵贱苦乐,所养不同,岂可以一概论,况病有久新之异,尤在临时以意裁之。”,所以临床时候经方的药物用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甚至因时因地而异。
不过这并不是说经方的原剂量就不需要考究,临床虽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量,但是要在一个标准量的基础上来调整。这个标准量就是经方的原始剂量。是古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普适剂量。
《伤寒杂病论》最常用的计量单位就是“两”,因此一两对应于现在多少重量,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仲景用姜枣
桂枝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各为一对。且桂枝芍药用量须相等,加大芍药用量则为桂枝加芍药汤,加大桂枝用量有桂枝加桂汤,功效均不同于桂枝汤。若据此推测生姜大枣用量亦相同的话,则生姜三两应等量于十二枚大枣。
又《本经疏证》云: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用,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所以然者,桂枝小柴胡,俱调和营卫之剂也,……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仲圣法,和营卫以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为相当之数。
关于大枣的重量,柯雪帆、陈仁旭、陶汉华测得12枚大枣的重量为30g(一枚合2.5g),丁沛测南阳当地产大枣36枚重量为126g,畅达测12枚大枣为42g,仝小林测得30枚大枣(产地为河北)的重量为120g(即一枚合4g,十二枚大枣合48g)。我自己在超市里也称过,小些的枣有2g的,大些的甚至有7g的。由此,十二枚大枣的重量在30g~48g之间。若十二枚大枣合三两,则经方一两折算为10g~16g。
桂枝汤、麻黄汤煎服法
现在关于经方用量有一两合1g及3g的说法。汉代容量单位包括合、升、斗、斛 ,十合为一升 ,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斛”容量为20400ml;现藏南京博物院的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容量为20ml;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认为东汉1升合今198.1ml。由此来看一升约合200ml。则据方后煎服法,桂枝汤用水量是1400ml,麻黄汤用水量为1800ml,如此的用水量,以一两1g或3g折算,未免水太多了些。另外桂枝汤、麻黄汤服用方法是“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这种服药方法,把药分成多次服药,并且可以不必尽剂,若以1g折算,恐怕没有如此服药的必要。
柴胡汤中看半夏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芒硝
柴胡加芒硝汤中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诸药用量都为小柴胡汤中的1/3,如此很有可能半夏亦如此,则小柴胡汤中半升半夏当为六十铢,即2.5两。柯雪帆实测半夏用量为42g,即2.5两约合42g,一两约合16g。
小结
关于经方剂量,目前有多种观点,一两有合1g、3g、8g、13g、15g不同说法,以3g和15g为主流。目前统编教材采用3g的说法。柯雪帆等人考究慎密,15g的说法也逐渐被更多人采纳。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一两合15g的说法更接近经方本意。
古今煎服方法有异
经方药物煎煮前不经浸泡,直接煎煮。现在一般都要求煎煮之前要浸泡, 而且要煎煮两次。有研究证明, 煎前浸泡能提高药物的煎出率, 而一次煎煮只能得到30% 的煎出率, 煎煮两次则能够达到70% ~80%(《中成药研究》),也就是现在煎煮方法煎出率是经方原始煎法的两倍余。所以如果采用现在的煎煮方法,则用量可折半,即一两合7g~8g。但是,药物质地不同,有些不耐煎的药材第二次煎煮时有效成分已经没有了,而有些药物过度煎煮会煎煮出其他成分,难以把控,所以个人还是提倡采用经方的原始煎煮法。
用量随情制宜
临床时,具体药物用量,尚需在经方原量基础上调整。“故古方云,诸富贵人骤病,或少壮肤腠致密,与受病日浅者,病势虽轻,用药宜多,诸久病之人,气形羸弱,或腠理开疏者,用药宜少”(《圣济总录》)。《小品方》亦有详细说明。
凡药物治病,皆要通过调整人体正气来发挥作用,所以若正气足而胜药则可量大,正气虚不胜药则可量小。简述如下:
① 衰老、虚弱之人,量宜少;年轻、强壮之人,量宜多。
② 胃气虚者,量宜少。胃气盛者,量宜多。
③ 久病、病重者,量宜少;新病、病轻者,量宜多。
可喜的是,现代考古学已经发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因此,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变得明明白白,毫无疑问了。
具体的考证方法和过程,那是考古专家的工作,这里不做多说。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现代中医用药乱象,尽管考古学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来得太晚了,因为国家药典已经对中药的用量做出了规定,而这一规定是根据明清以来中医用药习惯确定的,而这种习惯用量,远远低于治病的要求,尤其是对危急重症,更显得杯水车薪。众所周知,仲景乃医中之圣,伤寒乃方书之祖。药量的确定,尤其是经方药量的确定,应该以伤寒论的药量来确定。因此,用量不足的问题,成为现在中医疗效不佳的普遍原因之一。
《伤寒论》方剂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间,平均每剂4.2味药,最多不超过14味,2—8味药的处方占了90%。 与经方明显不同的是,现在临床单味药剂量减少,药味增多,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2007年9月至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100首汤剂处方统计,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28味,药味分布于16—22味。而文献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
为什么现代中医处方那么庞杂?因为药典规定的剂量太小,无法取得疗效,因此医生只得以增加药味的方法来提高疗效,但却又因为药味庞杂而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实在是无可奈何。
相反,采用伤寒论经方剂量开方治疗,疗效则普遍较好。李可坚持用伤寒论经方用量(一两=15克)而获得盛誉,国医大师邓铁涛用2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更是传为佳话。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文章4: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为解表剂中的一种,《伤寒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下葛根加半夏汤的一些基本知识吧。
葛根加半夏汤的组成、用法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注:汉代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克,半夏半升约65克。)
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减至8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加半夏汤的功用、主治功用: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背强直拘急,无汗,口不渴,呕逆,苔白,脉浮者。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文章5:汉代度量衡
宋代以前的医学著作多为汉制,宋代以后的医学著作多为今制。
参考资料《班固。汉书律历志》(郝万山视频摘录)
一、重量单位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shi)。
注:黍,即汉代的一种谷物。
今日折算:(汉)一斤=(现今)250克;一两=15.625克
二、容量单位
千二百黍实为龠(yue),合龠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今日折算:(汉)一合=(现今)20毫升;一升=200毫升;一斗=2000毫升
三、度量(长度)单位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今日折算:(汉)一寸=(现今)2.3厘米;一尺等于23厘米(如关羽身高八尺,折算后相当于184厘米身高)
粳米一升=180克;半夏半升=50克;
五味子半升=30克;厚朴3.5/23厘米=15克;
杏仁100粒=40克;桃仁100粒=30克;
枳实一枚=18克;附子一枚=20克(大者25克);
野乌头一枚=5克;一方寸匕等于5到6克;
一钱匕=1到1.5克
附1、晋朝后在两与铢之间又加了“分”,6铢=一分;四分=一两
宋朝度量衡大涨至:一斤=600克;一升=1000毫升;一尺等于33厘米
宋制微调整后一直延用至如今。
半夏半升是多少克推荐搜索词:
1.伤寒论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2.汉代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3.倪海厦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本文标题:半夏半升是多少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