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文章1:

  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文章2:孙子兵法?计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兵:代指战争; 2、国之大事:上古把祭祀和战争列为国家头等大事;《左传》:“国之大事, 在祀与兵”; 3、地:所在,所系; 道:规律;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理; 4、察:反复审视,此指深入考察、研究。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规律,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jiàng)、五曰法。


  1、经:织机上的纵线,此作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的“道、天,地,将、法”; 2、校 :比较;计:上古筹码称计,引申作条件、因素等; 3、索:求索、探究;情:情形。


  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1、上:国君; 2、同意:思想一致;意:思想、志向;孙子将道列于五事之首,足见其对政治条件的重视; 3、阴阳:昼夜、晴晦等自然天象; 4、时制:四季节令的变化; 5、死生:死地、生地;死地,指不疾战取胜则死,毫无退路的境地;利于攻守进退之地即为生地。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将(jiàng)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1、智信仁勇严:将之五德;梅尧臣注:智能发谋, 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2、曲制:部队的编制规定;曲:部曲,军队编制之称; 3、官道:各级将吏的职守范围规定;“官道” 之“道”与“曲制”之“制”均指规定、制度; 4、主用:即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主:掌管;用:给用。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1、闻:听说,粗有了解; 2、知:此指透彻掌握; 3、兵众:兵力,此句从军队整体立言; 4、士卒:士兵,此句从单个士兵立言; 5、练: 训练有素,即今之所谓单兵素质好。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 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1、将:一说,读jiāng,为助动词,“将'犹“如”也;一说为“将兵之将”,读jiàng; 2、计,此指军事谋略思想。


  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1、听:采纳,接受; 2、势:是孙武权谋思想的核心;“势”的思想的建立者是孙武,他认为战争应“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人君制定大略,规定任务,但出外“因敌变化”,巧用奇正,造势取胜,则赖将领; 3、佐其外:即“于其外佐之”; 4、制权:即采取应变行动;权:应变之举。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战争瞬息万变的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yì)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诡:诈;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此乃孙武对敌斗争权谋思想的基础,这一具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由孙武首次正面提出; 2、挠:挑逗; 3、卑:谦下意,此言敌将小心谨慎,稳扎稳打; 4、佚:同“逸”,言敌人休整良好。


  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此, “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急躁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高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是军事家用兵之佳妙奥秘,是不可事先规定或说明的。


  夫(fú)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xiàn)矣。


  1、庙算:古时候兴兵作战, 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是为庙算; 2、得算多:具备的致胜条件多; 3、见:同“现”,显现。


  未开战而在庙鲜算就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的致胜条件多;未开战而在庙算中就认为不能胜利的,是具备的致胜条件少。具备致胜条件多就胜,少就不胜,何况一个致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从这些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得出来了!


  原文: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jiàng)、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jiàng)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jiào)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yì)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fú)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xiàn)矣。


  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文章3:

  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文章4:

  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文章5:《孙子兵法》13篇内容精华总结,《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孙子兵法》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不是具体的战略战术思想,而是背后体现的辩证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我国古代兵家经典《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全书仅6000多字,内容非常精练,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全书共分为十三篇,今天我们先总体上介绍这十三篇的内容,最后我们再深入《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


  第一篇,计篇,这里的计主要是指计算,而不是计谋,计谋是建立在理性的分析之上的,所以,这一篇主要是对战略形式总体的分析和判断。战争意味着什么,到底要不要打,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打等等。最终的目的要达到:“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就是在战争之前,其实胜负已经被分析清楚了,已经可以预测了,这是“计”的目的。


  第二篇,作战篇,前一篇对战前敌我形式的计算和分析,如果分析的结果是这个战可以胜,已经有把握了。接下来,这一篇是对战争具体消耗的计算和分析,战争会对国家财力,百姓生活,和国内的稳定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一篇得出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兵贵胜,不贵久”,即便真的要打,最好是速战速决。


  第三篇,谋攻篇,这一篇是对战略进行评估和判断,什么样的战略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著名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这一篇提出来的,而要做到“上兵伐谋”就要做到五个方面,而核心的关键,还是计算和分析,最后达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第四篇,形篇,这一篇分析双方的军事实力,核心的原则是:让自己首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耐心等待获胜的机会,所谓:“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是核心思想。孙子说,胜利不是打出来的,而应该是事先就知道了的。“胜可知,而不可为”,这一篇辩证思想也非常强。


  第五篇,势篇,这一篇和上一篇合起来就是“形势”,上一篇是对比双方军事实力,而这一篇是分析实力背后更重要的“形势”,什么是形势?孙子做了一个比喻,形势就好像,圆圆的石头从上顶滚下来的一样,势不可挡。这一篇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以正合,以奇[jī]胜”的战术思想。


  第六篇,虚实篇,这一篇阐述了“避实击虚”的战术思想,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思想。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的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而在各种关系中如何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才是致胜的关键。


  第七篇,军争篇,这一篇讨论的是如何在敌我双方僵持的情况下争得胜利,而要争夺胜利,就要掌握获胜的有利条件,如何才能掌握有利条件呢?核心两个字是:快和变。孙子反复强调,胜负不是战争中才分出来的,开战之前胜负就已经定了,比如你比对方率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其实获得胜利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了。


  第八篇,九变篇,这里的“九变”,其实表示很多的意思,古代的用九来表示很多。这里孙子其实提出了在10种战争形势下,将帅的应对策略,以及将帅用兵的五种危险。正是因为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所以,在这篇中,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胆思想,因为前线才是对战局变化最敏感的。


  第九篇,行军篇,顾名思义这篇是讲在行军作战过程中,如何安置军队,分析敌情,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地形的方法和策略。在这一篇中,孙子提出了多达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非常具体。这一篇中孙子还提出了著名的:“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的思想,从道义和纪律两方面来组织军队,军队才具备战斗力。


  第十篇,地形篇,这一篇是对地形的分析和应对办法,在古代冷兵器时代,近距离交战,对地形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像今天的体育比赛中,都有主场优势的说法,这就是掌握地形的重要性,确保自己对战场的每一块地方都很熟悉。这一篇中,孙子分析了六种不同地形的作战策略。同时也提出了著名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的思想,不仅要知彼知己,还要知天知地。


  第十一篇,九地篇,这一篇也是对地势的分析,和上一篇合起来就是对地理条件“形势”的分析,孙子分别提出了九种不同的地势的用兵之法。比如谈到了“散地、轻地、交地”等等不同的地域中的作战原则。


  第十二篇,火攻篇,顾名思义就是火攻的战术策略,火攻有五种: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分别是对人马、粮草、战车、仓库和运算设施采取火攻。在用火攻的同时,还要配以水攻,孙子说,火攻效果显著,但还需要用水攻来辅助,才能加强攻势,这里的水攻是断绝敌人的水源。


  最后第十三篇是用间篇,孙子分析了战争中用间谍侦查敌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提出了5种用间的方式: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用间的目的是要获得 “先知”,孙子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强调要事先了解敌情,不要指望求神拜佛,坚决奉行实事求是的作战原则。


  纵观《孙子兵法》这13篇内容,几乎涉及了古代战争的方方面面,从天时地利的分析,到作战用兵的指导思想,孙子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但让《孙子兵法》能成为“古代第一兵书”并不是这些具体的战略战术思想,而是背后的哲学思维,更具体来说是这些战略战术思想背后的辩证思维。


  《孙子兵法》中最核心价值是辩证思维,各种辩证思维贯穿了整部《孙子兵法》,这种辩证思维体现在:战与不战、胜与败、强与弱、众与寡、攻与守、进与退、利与害、虚与实、静与动、正与奇[jī]、知彼与知己等思想上,这些思想的价值远远高于具体对战略战术思想的价值,那接下来,我们会系统介绍《孙子兵法》中的这些辩证思维,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孙子兵法有多少篇推荐搜索词:

  

  1.孙子兵法有多少篇组成

  

  2.孙子兵法有多少篇章

  

  3.孙子兵法有多少篇?孙子兵法如何制敌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有多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