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1:受历代名人推崇,《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历来受到众多读者追捧,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就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为大家详解,《史记》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读深思之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 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


  天汉三年(前 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浮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


  受李陵之祸,司马迁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发愤撰述。出狱后任中书令,虽任尊宠之职而心如冷灰。他把自己的愤懑和不平倾注在《史记》中,成为“一家之言”,表达了鲜明的爱憎感情。他同情人民的苦难,揭露专制统治的黑暗,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司马迁自题其书曰《太史公书》,东汉末通称《史记》。传见《汉书》卷六十二。


  《史记》究竟好在哪里?


  1.一部百科全书


  《史记》内容丰富,贯通古今,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用五十二万多字,写了三千年历史。文字简练而知识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说《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都达到了高峰,是人人必读的一部奇书,一部国学根柢书。


  2.一个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


  说到《史记》的结构,它是司马迁精心创建的一个人工系统工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史记》由五体构成:一、本纪十二篇;二、表十篇;三、书八篇;四、世家三十篇;五、列传七十篇,总计一百三十篇。


  五体,名称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记载的内容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系统。合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具体说:


  (1)本纪提纲挈领记载国家大事,以王朝和皇帝为中心内容,记事按年月排列。


  (2)书是分门别类的文化专史,按专题内容从古到今叙述源和流,形成贯通的历史。


  (3)世家与本纪一样按年月编年记事,只是对象为列国诸侯。


  (4)列传是人物传记,着重写人的言行,或历史事件,生动精彩,最有文学性。


  (5)表是联系纪、传的桥梁,它把众多的史事与几千个人物,用简明的表排列起来,勾画历史发展的线索,反映历史阶段的递进,是十分精细的创作。


  《史记》五体内容,都以人为中心写历史,把从古到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活动勾画出来。其中既有帝王将相、公卿贵族,也有士农工商、医卜游侠以及各色市井小民,社会方方面面的人物与生活都写进去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宗教,以及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样丰富的内容,由于体例完备,即五体的分类记载,因而十分有条理地反映了出来。


  3.篇目数量反映古代哲学思想


  《史记》要在结构上把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反映出来,所以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都包含有哲学义理。司马迁时代盛行五行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金、木、火、水、土五种元素组成,人间社会历史也表现为五德终始循环。五德终始指改朝换代,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克,就是战胜的意思。例如周为火德,秦朝得水德,所以秦代周。汉朝得到土德,因此汉朝取代了秦朝。当然,这是一套唯心主义哲学,古代不懂阶级斗争,用这种办法来解释改朝换代。


  五行学说的产生,也从人体自身结构获得启示。人有双手,每手五指。双手为十指,十就是满数。诸如五体、五官、五脏,都和“五”挂钩。推而广之,有五味,有五色、五音等。“五”是一个神秘数字,连带生成的许多数字都有特定意义。所以《史记》创为五体,与“五”的数目相配。十二篇本纪,“十二”的数目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三十篇世家,“三十”的数目象征一个月为三十天。十表,“十”的数目象征十日为一旬,为数之极,即满数。八书,“八”的数目是一年四季的倍数。七十列传,“七十”的数目象征五行中一行的数目,是环周天三百六十度的五分之一。“三百六十”这一数目的五分之一是“七十二”,“七十”是省去尾数“二”,举一个整数。


  《史记》五体以及各体的篇数,反映的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那个时代历史哲学的反映。今天我们可以不去理会这些数目的哲学意义,但它启迪司马迁编织人工系统工程。《史记》内容博大丰富而不紊乱,正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缘故。


  4.为商人、游侠立传,不守旧、不循古


  司马迁认为世间一切都在“变”,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掌握历史兴衰治乱的规律,所以司马迁不守旧、不循古。他对古今关系的处理是详今略古,认为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应当总结,目的是以古为鉴,着眼现世和未来。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即在叙述历史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司马迁的一种创新。


  由于《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体大思精,因而熔铸在其中的思想体系,也是宏阔而博大的。例如其中的天人观、政治观、经济观、历史观、战争观、民族观、道德观、人才观等,都体现了司马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司马迁述史要拿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来回答历史是怎样变化发展的,所以他不与圣人同是非,突破了旧的思想传统和官方哲学的框架。这种创新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赞扬道家以及为商人、游侠立传这几个方面。


  班固在其所著《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说:“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敝也。”班固所批评的司马迁之“敝”,恰恰是司马迁思想中光彩夺目之“长”。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是肯定文景之治的升平而否定汉武帝的多欲所造成的衰败。述货殖为商人立传,是肯定商人促进生产发展,对社会经济的繁荣所做的贡献。颂游侠,是肯定这一类人能够牺牲自己、救人之急的道德。


  5.文字精妙,启迪智慧


  从写人的文学角度看,《史记》创造了各色人物的专传、合传、类传,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阅读《史记》,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可从中找到对照的镜子。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还能提高修养,使自己的品德更趋于完善。


  《史记》语言,精妙无比,还采用许多俚语俗谚,寄寓平凡的真理,启迪人的智慧。如赞美人才济济,越多越好,司马迁说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刘敬叔孙通列传》)意思是说,贵重的狐皮袍,不是一张狐皮制成的;高大的亭台楼阁,不是一根木材建成的;夏商周三代太平盛世,不是一个人治理好的。讲条件转化,司马迁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王翦列传》)讲一个人不要贪利,说“利令智昏”,用今语说就是“见利会使人头脑发昏”。讲吸取教训,说“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殷本纪》)意思是说,用水作镜子只能看清自己的面容,要以人为镜子才可以知道吉凶祸福。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史记》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书。从古到今许多大文学家、大历史家,都学习《史记》,从中得到益处。近现代知名文学家茅盾,据说能背诵《史记》的许多篇章,可见是读得滚瓜烂熟的。


  你说文言文看不懂怎么办?


  为了普及《史记》,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张大可先生语译《史记》全书,题名为“史记(文白对照本)”,即将《史记》原文与白话译文对照排版,便于阅读。


  史记(文白对照本)


  长按屏幕识别小程序即可


  本书译文依据的底本,以商务印书馆所出《史记通解》本为基础,参校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分段、标点稍有调整。《史记》130篇,每篇加有题解和段意,表达译者个人的“一家之言”。“题解”排仿宋,“段意”排楷体以醒目。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一个品类,做的是古今语言转换,既是普及工作,也是一项学术研究。每篇史文的题解、段意,表达的是译者的学术观点,辅助读者阅读。


  最后谈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史记》文本用字与续补窜附产生的真伪,以及排版所做的技术处理。关于《史记》用字,对于古今已陌生的异体字、常见的通假字,本书史文改用通行的今字和本字,即规范的简化字,但人名、地名中的异体字与通假字个别仍保留原字。已通用的改为规范本字,如“句践”,作“勾践”;“秦缪公”,作“秦穆公”;“陈餘”,作“陈余”;姓氏“刀”,作“刁”;人名“驩”“讙”,乃“欢”之异体,改用今字“欢”,等等,不一一备举。语译文中的干支记日采用双轨转译,即某月某日某干支,例:“五月十五日乙丑”。如果只有某月某干支,例:“五月乙丑”,则表示史文原记载有误,或资料不全,故缺失记日。特此说明。


  《史记》原书526500字,而中华书局点校的今本《史记》有555660字,多出了 29160字,这是《史记》在流传中产生了续、补、窜、附造成的。续,指褚少孙续《史记》,共12篇,字数25055字;补,指《孝武本纪》与《礼书》《乐书》《律书》4篇,亡缺为后人所补,字数16878字;窜,指后世读史者在抄录中写下的附注文字窜入了正文,有11篇,字数4840字;附,专指司马迁本人在完稿后对太初以后的巫蛊案与李陵案两大事件,以“综其终始”补充的简略附记,共16篇,字数 1553 字。续、补、窜、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廓清真伪,笔者对全本《史记》做了精细考证,总计续、补、窜、附 43 篇,去其重为 37 篇,总字数 48326 字。其中补亡的《律书》2555 字和附记 1553 字,合计 4108 字为《史记》原文。48326减去4108为44218字,非《史记》原文。中华版今本《史记》555660字,减去44218字,余511442字,即为今本保存的《史记》原书字数,占《史记》原本字数的97.1%,基本上保存了《史记》原貌。“史记(文白对照本)”,原文用不同字体的排版技术处理。《史记》全书正文排宋体(文中引用的完整文献独立成段的排仿宋,便于阅读醒目);对褚少孙续史和增窜文字,排楷体;对补缺文字已考订资料者,视为司马迁引用,即《礼》《乐》和《孝武本纪》排仿宋,《秦始皇本纪》司马迁引用贾谊《过秦论》下篇排仿宋,后人补入的《过秦论》上、中篇排楷体;司马迁附记,1553字,也排仿宋。为了对照醒目,译文全用楷体。书后的附录四《史记断限与残缺及续补窜附考辨》提供这一技术处理的依据。这样,本书用三种字体(宋体、仿宋、楷体)的排版,既完整保留今本《史记》全书,又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为读者阅读《史记》原本提供参考,也供学术界研究。


  书后五个附录。附录一:司马迁的《任安书》;附录二:《史圣颂》碑文;附录三:译者撰写的《古籍今译略论》,说明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附录四:《史记断限与残缺及续补窜附考辨》;附录五:《司马迁年谱(附司马谈)》。这五个附录可扩大读者的视野,对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长按屏幕识别小程序即可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2:为什么说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史学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文|黄金生


  及至西汉,作为史官之后并身为史官的司马迁,继承了通变的史学思想,并将它发扬光大,他以毕生的精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于“成一家之言”,撰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余万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在这部史书中,司马迁“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总结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过程的盛衰变化,并提出了“承弊易变”的观点,将通变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作为二十四史的开篇,司马迁的《史记》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不溢美,不隐恶”, 继承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实录精神取材、五种体裁编纂,忍辱发愤,写成记述中国自传说时代至汉初数千年历史的第一部完备巨著,标志着中国史学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为中国史学开创出一个全新的时代。


  《史记》,全十册,司马迁撰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其父、自称均为“太史公”。后人也附会汉武帝时设太史公一职,是位在丞相之上的高官。但实际上太史仅是奉常的属官,名列九卿之下,更不可能在丞相之上。司马迁父子前后相继担任的都是“太史令”的职务。在上古时期史官地位尊崇,所以“太史公”应该是当时普遍流行的人们对史官的敬称。在汉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前140—前110)长期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谈,早就有绍续先人、恪尽史职的志向。他希望能够接续孔子著《春秋》的传统,记述汉兴以来“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事迹,使之显扬于天下,并且已经着手完成了部分书稿。然而,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封禅泰山,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却未能随行,这让他感到了无比的耻辱。封禅的实质是接通天地,沟通天人。但武帝却将史官摒弃在外,无疑是对这一职位最大的侮辱,由此,司马谈“发愤且卒”,临终之前 “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他仍不忘谆谆告诫司马迁要延续家族的荣耀,继承父亲的志向,“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得到司马迁的承诺后才不无遗憾地舍下毕生志业而去。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3: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4:《左传》:先秦历史散文的扛鼎之作

  光明网讯(记者 李姝昱)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流传较少的古籍,具有较强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百部经典”系列短视频,以活泼轻快的短视频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首批作品《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史记》《左传》《孟子》等进行精准而生动的解读。视频拟选取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最古老或最经典的版本,以通俗、凝练的语言介绍文本、点化要义,穿插演绎典籍故事,适时展现善本书页、精美插画,在阐释经典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第五集《左传》着重介绍了收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南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春秋左传正义》,以此为基础,说明了《左传》对春秋时期史料研究的价值,以及在传统道德理念构建方面的意义。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5:苏先生读史|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篇,526500字于:网络《史记》,二十四史之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迁


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剧照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司马迁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前98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史记》的章法、句式、用词都有很多独到之处,别出心裁,不循常规,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独特的效果。《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搜索词:

  

  1.史记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2.史记是哪个朝代的书

  

  3.史记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本文标题:史记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