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文章1: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场“乖孩子赢得一切”的大型洗脑

  前两天,有个妈妈转给我一个抖音小视频,叫“最适合孩子看的五部电影”。


  她说我正在给孩子看里面提到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你可以给大圣也看看。


  抖音经常都有这种推荐,胡乱攒几本书几部电影就能发一个清单,一不小心还能刷爆朋友圈。


  这个片单就属此类,我见好几个妈妈都转过。


  但我严重怀疑写文案的人自己都没看过,否则不可能连基本的电影名字都写错——“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翻译过来应该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一字之差,区别很大,威利旺卡才是巧克力工厂的魂。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真的不那么适合孩子——至少是学龄前的孩子。


  里面有好几处惊悚镜头,比如被突然烧毁的娃娃,变成蓝莓的口香糖女孩,被松鼠们啃噬的傲娇女孩,对于小孩来说简直是童年噩梦。


  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是复杂的。


  大学时代我是蒂姆伯顿的脑残粉,我爱影片里奇幻瑰丽的想象力,巧克力工厂打开的那一瞬间带来的惊艳感,只有小时看过的绿野仙踪可以媲美。


  我也爱巅峰时期的德普。他把天才特有的脆弱、敏感、刻薄、神经质,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和掩藏在骨子里的一丝温柔与童心,演绎得淋漓尽致。


  威利旺卡在冰冷刻板的家庭里长大,事业上又遭遇过背叛,一个人撑起整个巧克力帝国。他有钱,可是没有爱,他对这个世界是不信任的。


  与之相反的则是穷得叮当响,住在危楼里却家庭温馨幸福的小查理。


  结局就是查理得到了整间巧克力工厂,而威利旺卡收获了亲情。亲情,是整个电影的主题和最温暖的部分。


  但是纵观整部影片,讲亲情的部分其实少得可怜,它大部分时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说教,而且是非常刻板的说教。


  对于厌恶熊孩子的人来说,这是一部无敌爽片。


  查理和其他四个小孩一起抽到了来自巧克力工厂的参观邀请券,最后的赢家就能获得大奖。但事实上,在四个极品的神助攻面前,查理根本什么都不需要做。


  生活中,你是不可能一次性找齐这样的四个小孩的:暴饮暴食的小胖子,任何时候都要吃吃吃;功利心强的好胜女,什么都要赢赢赢;傲娇的小千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及,自以为是的暴力狂。


  这四个人被极端脸谱化了的小孩加在一起,就是懒惰、暴食、傲慢、嫉妒、贪婪、暴怒,要不是色欲实在不方便安插在孩子身上,导演简直要一次性凑齐七宗罪。


  你能在影片中明显感受到蒂姆伯顿对于熊孩子群体的满满恶意,他不但借着查理一家的嘴挨个点评他们有多么讨厌,还要变着法用巧克力工厂的各种道具来狠狠收拾他们,收拾完,还要派小矮人唱歌嘲弄一番。


  不得不说,这样的电影吓唬小孩效果是一级棒的,你可以指着那个掉进河里差点淹死的小胖子对给你一直要冰激凌的孩子说:


  你看,这就是贪吃的代价。


  你也可以指着那个被松鼠啃噬的傲娇千金对刚刚还向你索要玩具的孩子说:


  你看,要这要那的小孩会被松鼠咬,然后被丢进垃圾桶!


  最惨的是那个自以为是最后变成了小人的暴力小子,你可以指着他对你那个刚刚进入叛逆期的小孩说:


  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千万别想挑战他们的权威,否则下场就跟他一样惨!


  查理恐怕是电影史上最平庸的主角,在整个“比赛”的过程中,他只是充当人肉背景的角色,乖乖跟在爷爷后面,看着几个蠢对手自己送人头,最后就赢得了冠军。


  他有任何特别之处吗?除了主角光环外,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个正常人,剩下四个全是freak。乖孩子才配赢得一切,而一切奇葩另类都将受到惩罚,这就是影片所要表达的。


  平心而论,四个小孩并没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他们的确很不讨人喜欢(没办法,导演就是要让他们怎么讨厌怎么来),但是他们犯了什么大错吗?


  小胖子爱吃巧克力,心机女热衷当嚼口香糖冠军,你可以不认同他们,但他们伤害到谁了吗?暴力小子智商很高,如果加以引导,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科学天才。


  但导演没给他们机会,好像讨人嫌、不听话就是他们最大的错。


  所有的立场早就在一开始就预设好了,而惩罚也早早就在等着他们。


  谁给的导演和威利旺卡这副高高在上的上帝视角?


  这让我想起上学那会儿,那些因为长得矮胖丑、反应迟钝或者有奇特爱好的小孩,用英文说,就是freak。


  他们只是和别人不一样,看起来“讨人厌”,就受尽嘲笑甚至校园暴力。


  在孩子拥有独立判断能力之前,我并不推荐他们看这部影片。


  因为它并不是什么美好童话,而是一场大型洗脑教育。


  一个容不下freak的世界,是不值得向往的。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文章2:《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再度翻拍,约翰尼·德普曾辩解:重拍不光是为了钱

  据外媒Indiewire道,Netflix正计划把奇幻冒险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翻拍为动画剧集,并特邀《雷神》《乔乔的异想世界》的导演塔伊加·维迪提担任导演、编剧和执行制片人。Netflix承诺,这部剧将“保留原著故事的精髓和基调”。据悉,该剧主线故事将基于1964年原版儿童读物中的世界和人物,而另一部分剧情则围绕巧克力工厂里矮小的奥柏伦柏人展开。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著名奇幻小说家罗尔德·达尔创作于1964年的儿童小说,讲述了小查理在其小镇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中的奇遇。该书销量已经高达1300万册,曾被译成32种语言。


  1971年的电影《欢乐糖果屋》(又名《威利·旺卡与巧克力工厂》)就是根据该书改编而成。故事讲述了著名糖果商威利·旺克公布了一条让世界震惊的喜讯,他将挑选五名幸运儿参观自己的糖果厂,其中一人将成为终身享用“旺克巧克力”特权的人。出身贫寒的小男孩查理·毕奇幸运的成为了第五位人选。从小吃不到糖果的查理欣喜若狂,满怀期待的他带上了自己的爷爷乔,开始了这段甜蜜的神奇之旅。


  而邪恶的陌生人却蛊惑孩子们,谁能为他偷来糖果就会获得财富。面对糖果的诱惑,四个孩子接二连三消失,最后只剩下查理和他的爷爷乔。这部电影曾获第44届奥斯卡最佳歌曲配乐提名,以及英国第四频道评选的“最优秀的家庭电影”第八名。


  更为中国观众熟悉的是2005年再度翻拍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该片由蒂姆·伯顿执导,约翰尼·德普主演,影片累计票房收入超过1亿美元。电影中由液体巧克力打造的巧克力河,神秘而壮美,让观众惊叹;帅气逼人约翰尼·德普和机灵可爱的小演员们也打动了不少人。


  曾经有网友比对了原著小说和两部改编电影之间的差异,比如吃不完的“大糖球”、奶油糖果、巧克力鸟、爆炸糖果等奇物都有着迥异的描摹,但同样妙趣横生,充满想象力。


  其实,围绕《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改编曾有过不少争议。蒂姆·伯顿冷峻的风格就让2005年版的电影背上了“少儿不宜”的骂名,光怪陆离的巧克力世界中潜藏着阴霾,令人细思极恐。


  其中,约翰尼·德普的表演亦正亦邪,他的身上混合着忧郁、天真、鬼魅的气质,玩世不恭,却又敏感脆弱,似乎天生就这些成人童话里的人物而生。《加勒比海盗》中的杰克船长、《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疯帽子,《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威利·旺克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更何况,德普对《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倾注了许多心血,因为他本人就是原著粉。“我看原版时还是个孩子。那时候,我就喜欢威利·旺卡这个人物,他是这部电影中最棒的部分。后来,轮到自己来演这个人物,确实很伤脑筋,我必须要用和吉恩·怀尔德(1971年版主演)不同的方式来演绎。”


  当时,德普还解释“重拍不光是为了钱”,“所有的电影都是因为有人想赚回他们掏出的钱才拍的。说到底,这是生意。这当然是个肮脏的行业,但对我来说不仅仅关于钱。我的目的非常纯洁。”


  如今,Netflix翻拍《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又会有哪些新脑洞?拭目以待。


  :宣晶


  编辑:郭超豪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文章3:留住甜蜜记忆,沪版“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落地

  倾泻而下的巧克力瀑布、漫山遍野的牛奶糖……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经典画面或许曾出现在每个孩子的梦境之中。


  梦境正照进现实。坐落于宝山区大场镇的上海百诺巧克力博物馆,曾是一片机器轰鸣的巧克力工厂。这里曾诞生了上海小囡心心念念的童年回忆——麦丽素。


  甜蜜的记忆尚未褪色,更需要“容器”来承载。正当企业发愁“退役”机器该去往何处的时候,灵感火花乍现。何不开办一座巧克力博物馆?从创意到落地,这家巧克力博物馆的诞生耗时3年多。收集文史资料、搜罗具有纪念价值的老机器、拍摄VR(虚拟现实)互动视频……设计团队精心打磨下,这座上海首个由国产品牌发起建立的巧克力博物馆,承载了厚重的工业记忆。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馆方精心定制了限定图章,以吸引爱好者收藏打卡。不久之后,这里还将推出“寻宝记”系列活动,以丰富的互动体验加深市民游客对巧克力文化的认知。


  互动感:巧克力版“清明上河图”


  新技术迭出,几乎每个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地用上了VR互动体验。可究竟如何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坐落于馆内的这幅巧克力版“清明上河图”或许能给出解答。


  长度超38米的动画长卷,浓缩着巧克力原料可可豆从诞生、改良到传入中国的全过程。筹备时,馆长汪雨旸带领团队翻阅数万字的可可相关出版物、文史资料,并从中精心择选重要历史事件。


  辣味可可的有趣过往就此浮现。原来,曾被玛雅人视为“能量饮料”和交易货币的可可,因为在饮用中加入了辣椒,致使其始终没能叩开欧洲市场的大门。直至1527年,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科尔特斯加入了糖和肉桂,改良后的可可饮料才逐步风靡世界。


  鲜为人知的可可发展史,被具象为一段跨越山海的探险。从白天到黑夜,动画地图用光影鲜活呈现可可传播足迹,也仿佛将游客带入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过往。“通过地图形式能更直观勾勒出可可文化的传播脉络,”汪雨旸道出制作巧克力版“清明上河图”的初衷。在她看来,博物馆展陈中,光影技术的应用并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据文化内涵和特性“定制”,实现巧妙融合。


  历史感:收藏上海工业史中的“第一”


  虽由企业发起建立,这座巧克力博物馆收藏的却是上海工业的集体记忆。


  不少退休爷叔来此集章打卡时,总会在一台名为“金币制作机”的机器前驻足良久。泛黄的机身上遍布岁月痕迹,可当人们与它隔空对望时,却仿佛能打开一段段甜蜜过往。


  上世纪80年代,巧克力仍是稀罕物。条件再好的人家,也仅在过年期间在糖果盆里放上几颗巧克力待客。而金币巧克力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博物馆展陈的这台机器便来自上海益民食品厂。当年,工厂从海外引进了上海首批金币制作机,并自主研发推出幸福牌巧克力,实现了巧克力生产国产化。


  甜蜜的工业记忆遍布展馆。当孩童们被眼前一排形似灯笼的金属制“抛光锅”吸引时,身旁眼尖的父母却通过讲解文字邂逅了儿时记忆。这是制作涂层巧克力的必备机器。占据了几代人儿时记忆的麦丽素正是通过这一设备进行抛光,才能让表面更光亮饱满。


  不只是巧克力博物馆,城市更新的当下,宝山、杨浦等区一批工业遗存丰富的区域,正接连“长”出越来越多个性小众的文博场馆。脱胎于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就是一个鲜活案例。


  倘若这些工业类文博场馆能串点成线,那么展馆的叙事就能跳脱出单一的垂直领域,呈现更丰富立体的上海工业发展历程。“希望巧克力博物馆未来的故事不只关于巧克力。”汪雨旸这样畅想。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文章4: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文章5: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推荐搜索词:

  

  1.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普通话版免费播放

  

  2.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免费版电影

  

本文标题:查理和巧克力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