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者的悲哀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文章1:一周阿拉伯 | 埃及女同性恋活动家遭狱警电击、性虐后自杀一周简讯
埃及女同性恋活动家在遭受政府虐待后自杀
“我该如何在这样一个充满仇恨的社会生存?”这是埃及LGBTQ活动家萨拉·赫加兹(Sarah Hegazy)留给这个残酷世界的最后拷问。
萨拉因为三年前在黎巴嫩独立乐队Mashrou'Leila的开罗演唱会上挥舞彩虹旗而成为埃及同性恋平权运动的先锋。此后,她不仅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攻击,还被捕入狱,长时间遭受狱警电击和监狱其他妇女的性虐。6月14日,萨拉在多伦多结束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萨拉之死在阿拉伯社会引起广泛关注。(Qantara.de)
土耳其派遣特种部队进入伊拉克北部
据半岛电视台道,土耳其于6月17日在伊拉克北部部署了特种部队,以对付库尔德叛军。土耳其国防部表示,在距离土耳其边界15公里的伊拉克北部哈夫塔宁地区,土耳其战斗机打击了150余名库尔德人的目标。这是近几天土耳其针对库尔德工人党发起的第二次军事行动。土耳其国防部6月18日发布声明,土耳其的F16战斗机、无人机和榴弹炮等在36小时内击中并摧毁了伊拉克北部500多个库尔德工人党目标。伊拉克外交部召见土耳其驻伊拉克大使,要求土耳其停止这种挑衅行动。
黎巴嫩首都机场遭到恐袭威胁
黎巴嫩国家安全总局局长阿巴斯·易卜拉欣透露,黎巴嫩唯一的国际机场贝鲁特机场在本周早些时候逃脱了恐怖袭击。据称,上周末一份被泄露的文件详细描述了袭击者通过海上进入该国的计划,并会于6月15日星期一在机场及其周围引爆炸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说,这次袭击的主要目标是贝鲁特的机场。该消息人士还说,袭击者无法通过海上潜入该国,部分原因是真主党的安全“腰带”保护了贝鲁特以南的海岸。真主党拥有自己的部队保护贝鲁特的南部郊区的Dahieh,该地区从Khaldeh延伸到Ras Beirut。( 《Al Arabya》)
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叔叔在法国被判刑
据黎巴嫩广场电视台道,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叔叔里法特·阿萨德(Rifaat al-Assad)被法国司法机构判处四年有期徒刑,并没收其在该国的所有财产。目前里法特在法国定居。此前,法国检察机构代表指控阿萨德叔侄“侵吞叙利亚国有资产,通过欺诈在巴黎建立价值900万欧元的房地产帝国”。
强生将不在中东地区销售亮肤产品
全球反种族主义抗议进行中,强生已确认将下架可伶可俐美白(Clean&Clear Fairness)系列以及露得清细白(Neutrogena Fine Fairness)系列护肤产品,这些产品不在美国,而是在亚洲和中东销售。强生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因广告宣传亮肤效果而受到批评的公司。已有超过1.1万人签署请愿书,呼吁联合利华停止在印度和中东销售美白可爱(Fair&Lovely)产品。
埃塞俄比亚大坝完工,阿拉伯地缘政治将改变
今天(6月15日),在埃塞俄比亚,非洲最大的水坝和水力发电站即将完工。尼罗河上主要的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有潜力从根本上改变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并彻底改变埃塞俄比亚西北邻国苏丹的农业部门。但是在埃及,那里95%的人口住在尼罗河或尼罗河三角洲,许多人反对大坝,他们认为大坝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计构成了威胁。
然而,事实上,关于水坝冲突的故事与整个东非发生的“大战”密不可分,因为土耳其、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埃及正争相在此影响,并且最近表达了对东部地缘政治的考虑。红海中部至非洲之角,带来两极分化和军事紧张局势。这些中东大国现在正在购买土地以建立军事和海军基地并夺取耕地,因为它似乎正在与当地特工建立联盟以向竞争对手施加压力。
阿语视界从切尔诺贝利到新冠病毒的心灵地图:
核灾难对瘟疫传播的教训
随着人们逐渐从政府的“封锁”和隔离中出来,许多人发现他们对他们曾经熟悉的地方感到害怕。百货商店,社交中心和公共交通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危险,这些地方很可能被病毒覆盖,并会使人类感染。人们在这些地方的活动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有部分原因是人们想要保持安全社交距离,远离病毒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到新冠病毒
这并不是历史上人类首次因为不可见的威胁而被迫采取防护措施。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辐射扩散到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被疏散。根据Holloway在“Conversation”网站上的文章介绍,那次核泄漏使得许多人患病。
当时,各方对核泄漏事件的反应各不相同,白俄罗斯新闻工Svetlana Aleksevich在第一时间内采访了许多当地的民众,其中一名妇女说:“我清洗了房子和炉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回到家里继续居住。” 另外一名被采访者表示:“我的女儿跟着我到屋里,擦拭了门把手和椅子,”人们很难相信这种核辐射所带来的危险,他们说:“水怎么会变脏,我们看到它很干净。”
Holloway在文章中说,她当时到访切尔诺贝利地区,专门研究人们面对不易察觉的危险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类似于当前人们面对新冠病毒时的反应。
就切尔诺贝利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现在该地点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人们有机会参观和探索这个被遗弃但仍然处于核辐射威胁中的村庄。
这些游客正在寻找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与新冠病毒相处的体验,这些经历概括来讲就是面对无形的危险需要倍加谨慎,尽管这些风险仍然属于微弱和可以被接受的范围。
然而,与参观切尔诺贝利时所面临的短暂风险相比,新冠大流行的风险是持续的,它所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令人难过。
心灵地图(心理地理学psychogeography)
心理地理学主要研究不同的场所如何影响人的行动和情感。这是法国诗人、作家盖伊·德波尔德在六十年代创造的一个术语,通常被用于探究城市规划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动。
如果没有有形的事物的威胁,比如玻璃碎片或者浓烟等,风险就很难被评估。有时我们可以依靠科技,比方说用一些工具来检测切尔诺贝利核辐射量来确定风险水平。否则,无形的风险就纯粹只是在概念上或者理论上存在。
另一方面,许多人不愿意去执行政府的规定,特别是那些不信任政府政策,更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公开数据的人,他们会依据自己特定社会文化标准来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切尔诺贝利危机后,尽管有警告,定居者仍返回危险区域内的家中。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对于流离失所有一种惧怕的观念,他们想要摆脱在外的歧视感。他们对故乡土地依恋,是因为在家才会有安全感。这好比在当前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后,政府的限制慢慢放松,人们更愿意待在家里。
长期在室内或无限期隔离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虽然这样能有效控制这无形的威胁,但同时又引起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对后果的恐惧。这些反应都证实了“地理心理学”。
随着封锁的逐步开放,以及一些国家所面临的第二波病毒侵袭的风险,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仍在发展。心理地理学的关键是可以使我们能够感知到生活变化,并且可以帮助我们记住人类已经经历的许多影响生命的无形威胁。(:《澳大利亚人》)
翻译:沙姆斯汀
伊拉克末代公主沉浮记
巴迪亚是伊拉克哈希姆王国的末代公主
巴迪亚·宾特·阿里·本·侯赛因公主在1958年反伊拉克君主制政变中奇迹逃脱,其余王室成员全部惨遭杀害,之后流亡伦敦,活到100岁去世。阿根廷纸《 La Cantion》称呼她为伊拉克的最后一位公主,今年5月9日她在英国去世。
巴迪亚于1920年出生在大马士革,她是希贾兹哈希姆王国末代君主阿里·本·侯赛因之女;?阿拉伯人之君主与阿拉伯大革命领导人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的孙女;伊拉克第一任国王费萨尔之侄女;约旦哈希姆王国开国君主阿卜杜拉一世之侄女;伊拉克第二任国王加齐之妻阿丽雅王后的妹妹;费萨尔二世的摄政王阿卜杜·伊拉亲王的妹妹;还是要求恢复伊拉克君主制的谢里夫·阿里·本·侯赛因·本·阿里·本·阿卜杜拉之生母。
幸运的是,大屠杀期间,公主不在鲁哈巴皇宫
九死一生
1958年7月14日,在埃及的贾玛勒·阿卜杜·纳赛尔等阿拉伯民族主义者高歌猛进的局势下,阿卜杜·卡里姆·加西姆上校发动政变,结束了亲西方的君主制。费萨尔二世、阿卜杜·伊拉等其他王室成员,包括阿巴迪亚公主(巴迪亚的姐姐)和哈亚姆公主,皆被枪决。政变发动者故意残害并虐待了他们的尸体,并抛尸巴格达街头。
幸运的是,当时的巴迪亚娅不在鲁哈卜皇宫内。她与丈夫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和他们的三个孩子一起前往伊拉克首都的沙特大使馆避难。一家人在使馆呆了一个月,此后设法逃往埃及,然后中转瑞士,最后在英国永久定居。
流亡生活
巴迪亚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伦敦度过。她的儿子谢里夫·阿里·本·侯赛因反对萨达姆·侯赛因的独裁统治。因为他打算自立为王,并在伊拉克恢复君主制。
宣布公主的死讯后,许多人在Twitter上发布了悼词,其中现任伊拉克总理穆斯塔法·卡迪米发推文称:“她的去世是政治与社会舞台的一部分,就像伊拉克国家本身就是最好的演出一样。”卡迪米补充道:“伴随阿里国王之女巴迪亚公主的去世,伊拉克当代历史收卷了光明而重要的一页。”
此外,还有众多文章提到1958年家人遭到大屠杀后伴随公主一生的悲伤。英国籍的伊拉克记者米娜·阿丽比说:“直到最后一天她都为家人的死亡而感到难过,她是一位可爱且迷人的女士,”
四年时间的记录、编辑与校对后,回忆录
《公主沉浮记》付梓出版
巴迪亚在她82岁时出版的《公主沉浮记》(或译《王位承继人之回忆录》)一书中,讲述了黎凡特、希贾兹、约旦和伊拉克家族中国王与王后的传记,回顾了鲁哈卜皇宫大屠杀。她肩负着众多回忆,以及对她祖父、父亲、叔叔(侯赛因·阿里、阿卜杜拉、费萨尔一世),泽德亲王与他的王族后代(加齐、费萨尔二世、塔拉勒和侯赛因)以及其他王子公主的无尽追思。她叙述自己的生平,此外还书写了哥哥阿卜杜·伊拉亲王、母亲纳菲萨王后、姐姐阿丽雅王后以及两位公主阿卜迪亚和贾丽拉的传记。
该书的第一版在2002年出版,经历了四年的沟通努力之后,2014年付梓第六版。在此期间,伊拉克学者法伊各·谢赫·阿里与公主进行了谈话并记录,然后编辑和校对了本书内容。这本回忆录具有大胆、真诚和高自发性的特色,几乎没有受到辛辣的政治批评。
该书还有一个独到特点,即书中包含170张珍稀图片,大部分都是首次亮相。这些照片的时间线从20世纪初开始一直延续到50年代末的哈希姆家族的历史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半岛电视台)
翻译:verdandi
《私语》——Netflix播出的第一部沙特剧集:
女性领导力与电视剧审美疲劳
《私语》是一部8集电视剧,由海湾制作,在Netflix播出,也是第一部Netflix原创的沙特剧集,6月11日起在全球190个国家以30种语言播出。
这是Netflix播出的第三部阿拉伯电视剧,之前曾播出约旦剧集《精灵》和黎巴嫩剧集《美元》,但这两部剧都反响不佳。《精灵》的故事情节遭到许多批评,而《美元》虽然请来明星大腕阿迪尔·卡拉姆和阿玛尔·布舒莎助阵出演主角,收视率依然惨淡。Netflix的新阿拉伯剧集《私语》是否能够实现《精灵》和《美元》所未能达成的梦想呢?
该剧主演有阿卜杜·穆赫辛·尼米尔、谢蔓·法德尔、努拉·安珀、娜达·陶希德、麦素恩·拉薇里、伊尔涵·阿里,编剧为卢兰·哈桑,哈娜·欧麻伊尔担任导演。
该剧充满悬念,紧张刺激,故事讲述一位商人在自己公司即将为一家银行推出专用智能软件时遭遇死亡,该剧共8集,每集45分钟左右。
吸引力的缺乏和悬念设置的失误
剧集故事沿着两条时间线推进,第一条是哈桑死后的两天,第二条讲述剧中各人物或久远或近期的过去故事。剧中的几个角色是按照集数分配的,每一集都以其中一位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和导演的方式使剧集能够把悬念一个接一个地透露给观众,剧情的高潮通常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在艺术作品中使用这种充满悬念和疑点的方式主要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遗憾的是,该剧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令人费解的点过多导致观众难以消化,无法将紧张和疑虑的感情传递给观众。
电视剧的第一集本该以高水准吸引观众继续追剧,但是这部剧首集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看都非常弱,情节不佳,谢蔓·法德尔在剧中扮演的妻子阿玛尔这一人物也不能令人信服,成为了最扁平化的角色。
此外,该剧在想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上互相矛盾且不合逻辑。比如剧中试图表现恐怖的超自然世界,演到母亲独自一人在房间,却听到家具移动的声音,已去世的丈夫突然打电话给她,但是故事突然转向了悬疑,因为她发现其实丈夫的手机不见了,所以其实是有人在哈桑死后拿走他的手机给其他人打电话,这很令人紧张,但显然是不恐怖的。
无意义的剧情重复
随着剧集的推进,哈桑和家人及朋友间的许多秘密都被揭开,但是导演没能以最佳方式来利用她所采取的表现方式。剧中虽然从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但出现了完全一样的场景重复表演的情况。这种重复却没给观众带来任何新的信息。其实以蒙太奇的方式来进行剪辑这些场景会更好。
剧中有一幕是阿玛尔在存储卡里找到一段视频,并试图打开哈桑的电脑,他俩的女儿瓦阿德提议猜密码,阿玛尔试了一次,失败了,瓦阿德试了另一个密码也失败了,但是第三次时成功打开了电脑。这个场景观众看了两次,第一次是从阿玛尔的视角,第二次是瓦阿德的故事线,这两次里都没有解释瓦阿德是如何破解密码的,这与超自然技能也完全没有关联。
该剧还充满了不合逻辑的错误。电视剧常以开放式结局收尾,抛出新的秘密或悬念,为下一集做铺垫,但是这部剧结束时却没有对8集中不断抛出的众多疑问作出任何回答。
赋予沙特女性更广阔的空间
虽然这部剧有许多槽点,但是制作过程中试图跳脱出阿拉伯传统电视的框架,这一点是值得称赞的。这部剧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体现在编剧、导演和表演等艺术制作层面,而且剧中大部分人物都是当代女性,这是荧幕上非常少见的。
剧情虽有缺陷,但剧中大部分演员的表演还是非常出色且令人信服的,如阿卜杜·穆赫辛·尼米尔、伊尔涵·阿里、青年演员努拉·安珀等。
从海湾电视剧和Netflix阿拉伯影视作品的经验来看,《私语》这部剧避开了许多阿拉伯电视剧所陷入的传统陷阱,但是又保留了作品的当地特色和沙特的环境特点,还原了当代现实,又不过分夸张。(:半岛电视台)
翻译:Rania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文章2:真实事件——民国女同性恋命案
转自微博,:AMNH680,侵删事情要从鲁迅的弟弟周建人说起。他有一名女学生,名叫许羡苏。许羡苏有个亲哥, 名叫许钦文。1922年,时年25岁的许钦文离开老家绍兴,开始“北漂”。因为妹妹的师从关系,他的努力方向是得到当时正在北京的鲁迅本人提携。许钦文很有骨气,没有在旁听鲁迅的课时直接上前表明身份,而是憋着一股劲,想让鲁迅主动发现自己。他拼命写作,最终《晨副刊》登载了他的作品。鲁迅是《晨副刊》的撰稿人之一,看着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眼熟,找到编辑孙伏园,孙伏园笑道:“他就是许羡苏的哥哥。”《晨副刊》在当时顶有名气,徐志摩曾经和林徽因的父亲假扮情侣互写情书,情书就是在《晨副刊》上被徐志摩发表出来的。还是说许钦文。鲁迅挺喜欢这位小老乡的文笔,觉得这人挺有才华,于是在自己小说《幸福的家庭》副标题上写“拟许钦文”,意思是“模仿许钦文的风格”。这一举动让许钦文声名大噪,他顺利进入了文艺圈。这时候的许钦文,除了更加卖力地给钻研写作,还在努力拉抬自己的同性伴侣陶元庆。陶元庆,画家,瘦瘦白白,性格极其内向,艺术上很有天才。另一个国民大画家丰子恺,与陶元庆颇有些交往,曾发现许钦文经常给陶元庆买手帕、雪花膏等等他看不懂、隐约好像懂了但仍然大受震撼的东西。许钦文为了提携自己情人,依然从鲁迅方面努力。可喜可贺的是,陶元庆也很受鲁迅欣赏(……迅哥儿你太好说话了……),鲁迅将自己一些重要的配图工作交给陶元庆,其中就包括小说集《彷徨》的封面设计。于是陶元庆也声名鹊起。但事情从这时候开始出现转折。就当许钦文和陶元庆“一文一画”携手进步的时候,陶元庆病了,并且一病不起,最终在杭州去世。许钦文的天塌了。他肝肠寸断,决心一定要为陶元庆做点什么。最终他的方案是,在杭州西湖边上买一大块地建陶元庆墓,又花一大笔钱盖了洋楼,作为陶元庆纪念堂。这一比花费大大超过了许钦文的积蓄水平,他借了不少外债,无处居住,索性就住在洋房旁的小屋里。并关照陶元庆的妹妹陶思瑾,把房子租给她住。陶思瑾,瘦瘦白白,性格内向,艺术上很有天才……看起来跟她哥哥颇有相似之处。许钦文相思之余,代餐之心绪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某日心情动荡,就跟陶妹妹表白了。许钦文没有想到,自己闯入了火山口里。陶思瑾不愧是她哥哥的妹妹,陶哥哥与同为男人的许钦文陷入同性之爱,陶妹妹秘而不宣,与同为女人的刘梦莹山盟海誓,热恋上床。——陶思瑾日记:今晚上我是感到怎样地快活啊,梦莹对我轻轻地呢喃着,她说她很爱我,她说她已属于我的了,她是再不去爱别人了,她说她是不会去和一个男人结婚的,她说她以后对于一切人,都是在灵感.上的爱,她的肉体已经属于我了【!!!】,我放心她,她始终是我的了啊!这一切话,使我的心坎中,感到无限兴奋呀!她是真的属于我了吗?我们是已经订了条约的,我俩是永远不会与男子结婚的,我们预备新年去买两枚戒指,表示我们已经订过婚了,是我们的纪念呀!我是多么高兴呀!我们的同性爱,是多么伟大与圣洁呀!——刘梦莹日记:爱是神秘而伟大的,同性爱尤其是神圣纯洁的,思瑾,你是一个美妙天真的姑娘,你那热烈真挚的情感,使我怎样地感激!……但她们只写进了日记,没有对外公开。陶思瑾哥哥去世后,她的生活也受到影响,接受了哥哥的挚友的关照,住到西湖边的房子里,当了许钦文的房客。刘梦莹大为警觉,为了充分保护她自己的爱情,不让许钦文和陶思瑾走到一起,于是,她也住进来了。这就形成了非常怪诞的一男二女的格局。于是陶思瑾也警觉起来了,她担心刘梦莹会被许钦文诱惑。在这个紧张的局面下,陶、刘两人开始互相猜忌对方是否对自己不忠。——陶思瑾的日记:我是深深地爱着她的,对她我是不知耗费了多少精神和金钱了,然而对我,她却是这样地冷淡,我是怎样地悲伤呵。——刘梦莹的日记:我的心实在是慘然,一切都无真实吗?天呀,我的瑾,是不会爱他的。——陶思瑾的日记:昨晚因为我对她说了讽刺话,她今天对我的态度很冷淡,见我不理睬。到了晚上,她对我的神气还是不更改,我心里非常痛苦,为了一句话,而竟成了这样的一个悲剧吗?昨夜我是怎样地痛苦,我哭,我几乎哭疯了,但是我得不到她一丁点的怜悯和同情。我对她诉了不知多少的言语,求她饶恕我,而竟说我会向你下跪,你发一点慈心,答我一声,原谅爱我。唉,她没有应许,而简直连回音也没有。……从其他材料看,她们的互相猜忌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刘梦莹发现陶思瑾有了男朋友,竟然会用和对方男朋友同居的方式来复。最终,火山还是喷发了。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陶思瑾和刘梦莹在许钦文的住所大打出手,陶思瑾的菜刀对刘梦莹的木棍,最终陶思瑾把刘梦莹杀死了,现场画面的残忍大大超出了两个弱女子表面的温柔。恐惧的陶思瑾也晕倒,躺在血泊中。许钦文回家后,一开门,整个人就傻了。因为他是房东,两个房客一死一伤,他难逃干系,于是也被警察厅逮捕,并以谋杀的罪名被起诉。眼看许钦文就要被判刑,鲁迅、蔡元培等绍兴名人出手,力保许钦文的清白,法院决定将许钦文轻判。结果这时候又出转折,因为死者刘梦莹是湖南人,当时留居杭州的湖南人一听湖南的妹子被杀了,火冒三丈,派出正好担任浙江省长的湖南人出面,力压法院,要求凶手和房东一个都不能轻饶。法院左右不是人,不过最终还是轻判了许钦文。湖南人后面又干了什么就不清楚了。因为这事居然还没结束。本来已经松了一口气的许钦文,后来因为警察偶然之间发现死者刘梦莹是“共党分子”,而被追诉“窝藏共党分子罪”,再次人狱。转眼又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乱,杀人者陶思瑾离开监狱,嫁给了……当年审判她的法官。——一个敢娶杀人者与自己同床共枕,一个敢嫁审判者为余生谋出路。两边都是非一般的人。PS 社会学家潘光旦曾就此事写了《陶刘妒杀案的心理背景》,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文章3:18世纪两位女同性恋的秘密情史,本届奥斯卡欠她一个奖
?本届奥斯卡虽然已过去,但佳片云集,遗嘱连连。
今天我想推荐一部,应该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甚至是足以获得最佳影片的电影——《燃烧女子的雕像》。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国风·邶风·燕燕》
01
孤独的海岸,无人倾诉的家庭,远嫁的命运,姐姐死亡的包袱……当这些沉重的枷锁一副又一副的加在洛伊斯身上时,她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甚至认为修道院的生活是无比美好的怪人。
她挣扎的抗拒着必将到来的命运,宛如一个溺水者,做着徒劳的挣扎。直到玛丽来之后,洛伊斯才找到了向前看的勇气。短短的时间里,她们成为了朋友、知己、恋人,画像从未成形到单薄,又从单薄到神韵具备。
只是,当画像臻于完美之时,也是两人分别之时。古老的伦理道德束缚着这对同性恋人,歇斯底里的争吵与相互指责亦不过是对即将到来的审判的恐惧。悲哀的是,即便是素来宽宏的上帝也不会支持这对恋人,玛丽也终究没有把那副完美的画像丢尽火里燃烧。
直到多年以后,玛丽看到洛伊斯另一幅画像,看着她身旁的孩子与手中拿着的那本书以及那醒目的“28页”,她欣慰的知道洛伊斯并没有忘记她。而在另一次相逢中,玛丽看到洛伊斯一个人坐在音乐厅的角落,当维瓦尔第的《四季·夏》奏响时,她开始止不住的哭泣,如同遗失玩具娃娃的女孩,被生活积压已久的父亲,守着黄昏度日的老人。
音乐越急促,她就越悲伤。
告别的前夜,两人躺在床上不舍睡去。洛伊斯告诉玛丽她有后悔的感觉,玛丽回答:“不要后悔,要记住。”
后悔什么?后悔这几日的打开心扉,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但洛伊斯一脸的满足又使得这种后悔变为一种调情的方式,她真的后悔吗?当然不,这个曾把修道院当成天堂的女孩怎么会后悔有这几日刻骨铭心的真实生活呢?
而当玛丽告诉她要记住之后,两人回忆起有限的相处时间内所发生的事。琐碎,平淡,毫不起眼,可两人都知道,这有限的记忆将会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成为她们夜深人寂之时的寄托。
夜很短,当玉兔西落,金乌东升之时,这几日的迷梦也就该彻底清醒了。
玛丽问洛伊斯,“第一次想要亲吻她是什么时候?”接着她思索了两秒,自问自答的问询,“篝火旁那次?”洛伊斯否认,她爱情的冲动在玛丽告诉她爱情滋味的时候就已经产生。
懵懂的女孩没有世俗,只有眼前人与心中火焰。
02
玛丽随身携带一本书,是讲述俄耳甫斯故事的书。这位痴情的诗人曾下地狱去救自己的爱人欧律狄克,冥王被他打动,同意俄耳甫斯带着欧律狄克离开,但有一个条件:在他领着妻子走出地府之前决不能回头看她,否则他的妻子将永远不能回到人间。
欧律狄克在路上因为伤痛呻吟,俄耳甫斯始终忍着没有回头看她。后来欧律狄克不满俄耳甫斯的冷淡,哼声抱怨,俄耳甫斯终究还是回过头去想要安慰欧律狄克,死亡的长臂又一次将他的妻子拉回死国,只给他留下两串晶莹的泪珠。
洛伊斯对玛丽与苏菲念出这段故事,苏菲对俄耳甫斯表示不满,认为他忘记了冥王的叮嘱回头,导致欧律狄克再次死亡。洛伊斯认为俄耳甫斯对欧律狄克情深义重,回头是一种克制不住的本能。但玛丽却觉的俄耳甫斯回头另有原因,他选择了欧律狄克的回忆,那一刻他是以诗人的身份回头,而不是爱人。
三个人,对一个古希腊悲剧故事呈现出三种见解。女仆苏菲看到的是悲情的结果,而这种非宿命的悲剧产生是因为俄耳甫斯回头那一个动作。
洛伊斯看到了爱情的力量,爱人的苦楚已经折磨了俄耳甫斯一路,他无法再拒绝欧律狄克的呼喊。重生的希望因爱而生,也因爱而破灭。
玛丽却从中感受到了记忆的珍贵。感性战胜了理性,记忆盖过了现实,玛丽认为那一刻的俄耳甫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回头,她在那时应该将自己代入了俄耳甫斯的身份中。
古希腊悲剧总是给人以宿命不可逆的无力感,但玛丽与洛伊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俄耳甫斯与欧律狄克的悲剧也预告了玛丽与洛伊斯的结局,俄耳甫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回头,玛丽也将以一个画家的身份记住。
03
看完《燃烧女子的肖像》之后,我纠结于结局的遗憾。导演与编剧没有让玛丽与洛伊斯在一起,也没有以玛丽再度烧毁画像而营造出剧烈的冲突感。
她们的抗争失败了。不,她们似乎根本没有试图去抗争,只是自我的挣扎,彼此撕扯,相互安慰,最后每人留下一幅纪念彼此的速写画。玛丽穿上衣服后再度成为了画家,洛伊斯在母亲面前低眉顺眼选择顺从于命运。
是的,没有鱼死网破,没有冲破枷锁,没有惊世骇俗,她们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生起过。一如用钢琴而非管风琴奏出的维瓦尔第的《四季》。
而在电影进度条拉到一半的时候,我自以为是以为猜到了结局。那一定是玛丽将画像丢尽火焰,熊熊的火焰烧毁过去,让画像变为灰烬,一如那晚篝火聚会上发生的一切——洛伊斯与篝火重叠在一切,随后裙子被篝火点燃——燃烧的女子,燃烧的画像,燃烧的过去,她们打破了世俗的枷锁,宣战丑陋的偏见。
即便是欲火焚身,也是凤凰涅槃的前奏。
可我也一度悲伤的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画师良秀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完成了一幅妖血斑斑的“地狱屏风图”后自杀。
洛伊斯会自杀吗?毕竟她姐姐是自杀的,而不懂游泳的她也总是想要到海里游泳。
不可能在一起的爱情永远带着遗憾与悲伤。
但爱情应该胜过一切的。
不是吗?我们都希望是。
但电影中的世界是18世纪的法国,而不是现在的法国。
04
这是两个女人的戏,整部片子极少有男性角色出现,但我无时无刻都感觉到男权社会所带来的压迫感。女仆苏菲意外怀孕只能让玛丽与洛伊斯陪她去打胎,全程看不见那个男人的踪迹。
洛伊斯的母亲试图用女儿的肖像来打动那个在米兰的男人,而这个过程中洛伊斯没有任何发表意见的权利。
混迹江湖的画家玛丽,没有机会去描摹人体,她参加画展甚至要假借父亲的名字。
即便是颇为强势的洛伊斯母亲,也心有戚戚的表示自己对洛伊斯送画像远嫁感同身受,因为她自己曾经也是这么过来的。如今的她想要回到米兰,回到上流社会去,只能借助女儿的出嫁,也就是依靠一位远在米兰的男人。
这就是18世纪的法国,尽管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但女性的地位依旧远远比不上男性。狄德罗在他的《百科全书》里以男性的视角来解释“束缚”与“牵系”的差别,他写道,“一个人对妻子是有义务的束缚,对情妇却是情感的牵系”
弗朗西斯·布歇创作的《墨菲小姐》亦曾被人认为是一种取悦于人的玩意,一如画中岔开着腿,裸着背部的小女孩一样,只适合私下赏玩。
男权社会下,女性的自由总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女性必须依靠男人,而她们所收获的“尊重”通常也都是虚伪的绅士精神用来衬托自己的高贵而已。
我们的玛丽、洛伊斯、苏菲都没有开口怪过男人,但她们都或间接或直接的被男权社会所害。洛伊斯远在米兰的结婚对象可以依靠一幅画像就决定娶她,这种物质上昂贵,但精神上廉价的婚姻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方式。
在大约两个世纪以后,波伏娃仍旧在《第二性》中写道:“‘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而当时的法国权贵阶层,一个男人有钱有权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拥有除自己妻子之外的女人。作家布丰就觉得,“爱除了肉体之外没什么好处。”
姣好的面容是洛伊斯能够嫁到米兰的根本,但这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对肉体欢愉的臆想。洛伊斯的姐姐无法接受这一切,故而跳下了悬崖,洛伊斯抗拒着这一切,从而气走了一个画师。
但洛伊斯在否定了玛丽第一幅画像之后主动要求当玛丽的模特,这也直接决定了自己必将嫁到米兰去。
但,她为什么会接受呢?
是单纯不满意第一幅的呆板?
还是打心眼里认为玛丽没有绘画的天赋所以有恃无恐?
亦或者是希望玛丽能够多留下来一些日子?
而我心底认为,洛伊斯是想看看一种真实的自己,那种从未在镜子里,母亲的眼神中看到过的自己。因为恐怕她也从未看清过自己的模样,而她觉得玛丽一定可以很好的描绘出她的样子。
对于玛丽而言,这或许是职业生涯遭遇到的最大挑战,画家的尊严让她在被批判之后亲手毁掉了第一幅能够很快交差的画。她接受了洛伊斯的挑战,同时得到了与洛伊斯单独相处五天的机会。
这像是一个斗牛场中进去了两个女人。一个扬起了手中的红布,一个赤红着双眼朝着有颜色的方向猛冲了过去。
大概在这一刻,她们才能忘记这该死的男权社会,她们眼中开始有了彼此。那是女性的特征,美丽,忧郁,倔强,迷惘,一如那个时代所有试图拒绝融入男权社会的女性一样。
05
对模特极其挑剔的卢西安·弗洛伊德曾强硬的表态过:“如果有人要我画他,我通常会无比反感,甚至想揍他们。”而他的模特,如《穿条纹睡衣的女孩》中的西莉亚曾说:“我觉得我被毫无一丝怜悯地审视着,好像躺在手术台上。”
优秀的画家要想画好肖像画,只看到模特静态的一面通常是不够的。卢西安·弗洛伊德喜欢用几乎能将模特强暴了的目光狠狠的审视他的猎物,伦勃朗会从雇主的职业身份上寻找模糊的感觉,而玛丽所做的是通过与洛伊斯的朝夕相处,去捕捉她生活中的情绪。
有许多画家最终爱上了自己的模特,因为当画家将一个模特完美的表现在画布上之时,他就是世界上最了解模特的那个人。玛丽也越来也了解洛伊斯,在相互注视中,洛伊斯的逃避,悲伤,不知所措,甚至是对爱情的好奇与渴望被她尽收眼里。越了解,画上的洛伊斯就越是神采动人。
洛伊斯不再是夹带着可笑的红晕,呆板的目视前方。而是被火焰包围,灼灼逼人。
而燃烧起来的也不仅仅是画中人,还有那个绘画的人——“纵火者玛丽”。
克劳德·莫奈也曾一度抗拒着画肖像画,直到他遇到了卡米勒。然后,《绿衣女子》诞生了,《撑伞的女子》的出现了,《穿和服的女子》让世人震惊了。卡米勒在莫奈眼中像是有千百种样子,莫奈面对着心上人永远也画不够,这不是一个艺术家的能力,更是一种基于爱情而发现美的本能。
玛丽也画不够洛伊斯,她在洛伊斯熟睡时画她,在做爱后画她。洛伊斯笑着说:“以后你可以无数次的重复画我,但我什么都没有。”玛丽笑着拿起那么讲述俄耳甫斯故事的书,在第28页里画上了裸体的自己。
28页,日后的洛伊斯在其他画像中出现时,手里拿着的正是玛丽送给她的书,洛伊斯将手指别在第28页中,诉说着未曾忘却的过去。
06
《燃烧女子的肖像》故事背景有时候又很不像是18世纪的法国。因为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充满着欲望的躁动地方。
莫扎特在1763年写给妻子的信中如此描述法国女人:“你问我巴黎的女人美不美。我该怎么说呢?她们涂抹得像纽伦堡的娃娃,她们用令人厌恶的手法把姿容破坏无遗,一个诚实的德国人看到这样的女人能分辨得出她本来是不是美女吗?”
而在电影中,玛丽与洛伊斯都没有厚实的妆容,这部电影充斥着克制的宁静。朴素的服饰,海浪声,火苗的跳动,单调的颜色,甚至是做爱与调情,一切的一切都不太符合18世纪的法国。
但同性的爱情与无处不在的男权压迫带出了一种沉默的张力。篝火聚会的那一幕,妇人们集中在一起唱起高亢的歌,这是只属于女人们的黑夜欢愉。
07
电影结尾处有段长达两分钟的“注视”。在之前的情节中,出现过许多的注视,但这一次是特别的,因为这一次的注视是单向的,玛丽不会迎来洛伊斯的眼神交汇。
在玛丽的注视中,洛伊斯的身形由远至近,由平静到哭泣。维瓦尔第的《四季·夏》响彻音乐厅,洛伊斯的哭泣声被掩盖了过去,但起伏的胸膛与可见的泪珠表示她剧烈的情绪波动。
夏日的雷雨,是滂沱而下的宣泄。大概只有在这里,这一时刻,洛伊斯才能毫无顾忌的哭泣,一如篝火聚会上的妇人们,卸下白日的重担,唱起高亢的歌。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文章4: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文章5:女性对女同的偏见,其根源究竟何在?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
老规矩先点赞再看文!
01
02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她之前对女同群体有些偏见,主要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后来她接触了一些女同朋友,发现她们和异性恋一样有丰富的情感和生活。通过深入交流,她逐渐消除了偏见,现在她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消除偏见的关键,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对待。
03
04
我身边就有个女性朋友对女同特别反感,她说看到两个女生亲密就觉得恶心。后来聊多了才知道,她小时候被邻居家的女同性恋骚扰过,留下了心理阴影。其实很多人对女同的偏见,往往源于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或错误的认知。
05
06
我也说一个吧。大学室友是女同,有次她带女朋友来宿舍,我们其他人都觉得挺正常。结果隔壁宿舍的女生跑来说她们恶心,让她们滚出去。那一刻我就明白了,有些人对女同的偏见纯粹是出于无知和狭隘。后来我主动和那个室友走得更近,发现她们的感情和异性恋没什么区别。现在想想,那些带着偏见的人,其实才是最可悲的。
07
08
其实女性对女同的偏见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有固定期待,导致一些人对不同性取向难以接受;其次是缺乏了解和接触,很多人对女同的生活和情感并不了解,容易产生误解和偏见;最后是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差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看法。如果能够多接触和了解,很多人会发现其实性取向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和品质。
09
10
生孩子的时候送饭进产房,他给我买的酸辣黄瓜牛肉面说我爱吃醉了,顶着酸辣黄瓜的大蒜味生的放床头后来扔了,也不想想躺着怎么吃那些个东西
对于本期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女同性恋者的悲哀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女同性恋者的悲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