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文章1: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文章2: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文章3:醉到神志不清,醉到出现幻觉,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适量喝酒,可以让人变得兴奋。倘若喝醉了,就不是什么好事了。有一位南宋文人,明知道狂饮烂醉不好,却依然喝到酩酊大醉。甚至出现了神志不清的状况,这件事儿你怎么看?估计很多人都会批评这位酗酒文人。倘若知道这位文人叫辛弃疾,估计又会说,他内心苦闷只能借酒浇愁,喝吧喝吧不是错。辛弃疾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他身上有光环,后人对他始终充满敬意。


  辛弃疾怎么能醉到神志不清,有没有证据证明?他寄调《西江月》填写过一首词,词中讲述了他的醉态。据考证,这首词写于南宋庆元年间。庆元是宋宁宗赵扩的年号,他是南宋的第四位皇帝。赵扩登基后,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他曾经下旨发兵讨伐金国,由于缺乏精兵良将,这次讨伐以失败告终。有了一位向金国宣战的皇帝,辛弃疾为什么还要狂醉一场呢。


  赵扩可以顺利登基,赵汝愚和韩侂胄出力很多。赵汝愚成了宰相,韩侂胄当上了枢密院都承旨。同时,赵扩的皇后姓韩,是韩侂胄的同族。赵汝愚和韩侂胄为了夺权,相互倾轧,导致很多人受到了牵连。辛弃疾心灰意冷,回到江西隐居在瓢泉。生活清贫,郁不得志,唯有美酒可以让他暂时忘记烦恼。


  《西江月·遣兴》描写了他的一次醉酒经历。辛弃疾没有隐藏自己的醉态,直接说,“喝酒可以让我快乐。”有美酒在手,谁还有工夫整天发愁啊。他真的醉了,甚至说出了大部分文人不敢说的话。最近读书有个体会,古人写的书籍内容早已过时,信这些内容一点儿用都没有。


  他竟然敢质疑前辈著作的权威性,实在令人不敢相信。不过看了这首词的下阕,就知道应该原谅他,毕竟事出有因。“昨夜松边醉倒”,辛弃疾问松树,“我喝醉后发生了什么事情。”醉酒之后他感觉松树动了,疑似要搀扶他行走。辛弃疾用手推开松树,大喊一声“一边去吧,不用扶我”。


  醉成了这个样子,批判古籍内容,甚至产生幻觉,他何苦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呢!辛弃疾看不惯朝堂上下贪图享乐的丑态,宁愿躲在乡野过着清贫日子。他有凌云壮志,却无登天扶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深深地重创了他的身心。他有一肚子牢骚要发泄,有一肚子的谋略想要与人分享。没人愿意听他说些什么,只能喝酒、填词打发时光。看到这里,是不是就原谅了辛弃疾的酗酒行为,反而为他郁不得志感到心痛。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文章4: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文章5:诗词日历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18


  Nov


  《西江月·遣兴》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借醉酒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和自身处境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表现出词人的耿介、旷达的性格。上片写闲居中的饮酒读书生活,下片描写酔中情态。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一点用也没有。昨晚我在松树旁醉倒,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要把我扶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注释


  ⑴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⑵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⑶那:同“哪”。⑷“近来”二句:语本《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⑸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⑹“以手”句:化用《汉书·龚胜传》:“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


  赏析


  此词上片词人说忙着喝酒,醉里贪欢。可是用了一个“且”字,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下片则完全是描绘一次醉态。先交代一句:时间发生在“昨夜”,地点是在“松边”。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下片仅仅二十五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画,内容之丰富乃小令中少见。“以手推松曰去”乃用散文句法入词,是辛弃疾豪放诗风的特色之一。


  此词题目曰“遣兴”,也说明这是抒写情怀,词中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绪。全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辛弃疾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此时南宋朝廷只图享乐,不思恢复,现实昏暗,是非颠倒。词人忧心如焚,一肚子不合时宜,又不便明言,于是创作此词以发泄胸中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推荐搜索词:

  

  1.西江月遣兴辛弃疾拼音

  

  2.西江月遣兴辛弃疾的诗翻译

  

  3.西江月遣兴辛弃疾古诗

  

本文标题:西江月遣兴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