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文章1:你们真的了解,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生吗?
叙述林徽因的一生
姜雯漪在《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林徽因传》这本书中,主要叙述了她的才华,性格,信仰,苦难,事业,还有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辉煌,让你邂逅一位真实的林徽因。
她的人生不算长,可经历繁华与优渥,也历尽了贫困与疾病,收获了亲情,友情与爱情,获得圆满婚姻。
徽因被称作妾的女儿
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脾气喜怒无常,是个怨女,她时常冲年幼的徽因发脾气。
在父亲林长民面前也说不出一句好话来,是个文盲,与父亲沟通不来。
徽因9岁时,林长民娶了二太太,那时徽因还被称作妾的女儿。
徽因与建筑结缘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着父亲前往欧洲游学。
父亲老友家的女儿是个工程师,带她到处参观,与她讲述关于建筑方面的。
由于徽因比较聪慧,领悟过人便与建筑结缘。
林徽因收获爱情友情
1921年10月,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徐志摩是大诗人。
当时已是3岁孩子的爸爸,他为林徽因与妻子离婚,但也没能如愿。
林徽因嫁给了建筑学家梁思成。
在徐志摩的引荐下,又认识了哲学家金岳霖,有人说金岳霖追随林徽因几十年不告白,默默的守候着她,终身不娶。
192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士学位后订婚,1928年3月,二人结婚。
二人一生都投入到建筑,甚至生病的时候带病,两人设计国徽。
二人婚姻是两家父母撮合的,比较认可。
梁思成父亲,梁启超认为要给孩子多一点的相处时间,能否相处顺畅,这样婚姻才能稳固。
结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1955年4月2日,享年51岁的林徽因肺病病逝。
临终前一个夜里她微弱的声音道:"思成,思成,我想见思成。"护士道:"太晚了,明天再说吧!"
然而却没有了明天。
她与梁思成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
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生都献给了事业,值得我们后人去仰慕她。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文章2:还原历史真实的林徽因:她忠于自己,勇于表达
澎湃新闻记者 范佳来
作为中国20世纪的女性知识分子,林徽因的形象常常被公众话语的迷雾所遮蔽。在深圳行政学院副教授陈新华看来,人们往往用“玛丽苏”的剧情臆测林徽因的一生,看不到她“为往生继绝学”的使命感,也看不到她在任何时候都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我们选择性地对林徽因的一腔热血视而不见。”
作为一名林徽因研究者,她用《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一书,梳理了林徽因的生平故事,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观察到的时代和价值选择为线索,勾勒民国初期留学归来,致力于家国建设、民族独立富强的一代知识分子群像。
4月24日下午,陈新华来到科兴科学园大夫第深夜图书馆进行现场分享,本次活动由深圳南山书城、中信出版集团和正中企业服务共同主办。就林徽因的建筑学研究学术路径、学术理念,陈新华与现场读者分享了她心中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林徽因形象。
陈新华谈《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本文图片 主办方提供
林徽因:“我的主义是要生活。”
历史上真实的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陈新华首先谈到了一个故事:沈从文、张兆和与高青子的婚恋情感。事实上,沈从文和林徽因之间有着长辈关怀一般的情谊。
当沈从文陷入感情上的矛盾与痛苦时,便写信找到林徽因来述说。林徽因给沈从文回的长信中就说到:“反正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生活必须体验丰富的情感,把自己变成丰富、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能懂得自己,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旁人,不难自己所不能,也不难别人所不能。”
陈新华认为,这段话是解读林徽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材料,这其中包含对林徽因对于人性的认知,也表达了她的一个基本立场,即“我的主义是要生活。”
选择忠实于自己的生活,诚实地去表达,而不是急于追赶潮流的林徽因,由此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逆时代潮流的写。在林徽因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她写过大家庭里的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她写大宅门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她写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基本是围绕社会上层的圈子,但是这能代表她对时代的痛楚完全无感吗?
陈新华认为:“答案恐怕恰恰相反,因为这个维度只是林徽因身上的一个面向,林徽因的身上还有另外一个维度,是属于本土、传统的。虽然出身于社会上层,但是她从来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对中国现实问题无感书斋式的读书人,而是始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甚至于,认为自己不了解乡土社会,不了解劳工社会,并且为此而感到焦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恰恰也说明了林徽因拥有一种希望不断改变自己,投身到广袤的中国大地,投身到时代洪流中的自觉。”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作为建筑学家的林徽因是什么样的?
林徽因的诚实不仅仅体现在文学创作,还体现在建筑学领域。作为一个建筑学家,林徽因有一种人格化的建筑审美,她认为建筑最宝贵的品质也是诚实,外在装饰如实地体现了内部结构。
具体到林徽因建筑学研究的历程,陈新华谈到:“如果按照时间线索来梳理林徽因的建筑学的研究,可以看到她的研究重心以抗日战争胜利作为界限,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抗战胜利之前,她和梁思成的研究工作基本是围绕解读营造法式和撰写中国建筑史展开。抗战胜利以后,他们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以北京的规划和建设为主题的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当中去。如果各用一个词来总结林徽因在抗战胜利前后两个阶段的学术工作,前一阶段或许可以用‘整理国故’来总结,后一个阶段则应该是‘开创未来’。”就林徽因的学术道路来看,她的“整理国故”也是为了“开创未来”,为了从历史推演到现在,推演出中国建筑的现代形式,这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学术立场。
陈新华提到:“林徽因的学术愿景,就是以自己的所学,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在古今中西的碰撞和冲突中,寻找到一条出路,为我们国家的艰难转型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在这个过程中,她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也真真实实地遭遇到了介入的危险和坚持立场的危险,最终在追问和困惑当中度过了余生。”
在《风雨琳琅》这本书中,陈新华也专门谈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学研究上的重要观点:“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仅是埋头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师。在他们眼里,古建筑是‘技术与美’的结合,‘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更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
陈新华认为,建筑的意义在于收容了每一个人的情感和记忆,甚至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最直观、真实的体现。它关乎的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世界文明史当中的位置”这样的大命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的学术探索,仍可以烛照当下,因此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文章3:林徽因是个绿茶?了解完她的一生,才知道世人对她的误解有多深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比如秦始皇、曹操等,我们从一些史书或是传记中都曾听说过他们的丰功伟绩,并对他们有所了解。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了解,却并不全面,比如众人都说秦始皇是一个残暴不仁的君王,却不知道他曾为国家作出了不少贡献,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还有近代时期,才女林徽因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她和徐志摩等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她经历过多少苦难,并为国家作出了多大的贡献。
林徽因堪称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才女了,她不仅外表美丽,学识渊博,气质俱佳,为人也极有风度,据说每次她一去学校上课,总是能轰动全校,很多学生上她的课时只顾着看她而忘记了听课,而追求她的人更是多如过江之鲫。
林徽因的美丽和才华是无人能够质疑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追求者,但她绝不是一个只会风花雪月的女子,相反,她的坚毅和气度就连很多男子都自愧不如。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是浙江杭州人,因为父亲林长民在北洋政府工作,所以后来他们一家都搬去了北京,而她则入读北京培华女中。在1920年的时候,林长民要去欧洲工作,便把爱女林徽因也带了过去,在那里,林徽因认识了青年诗人徐志摩,两人心生情愫,但由于徐志摩已经结婚,林徽因最终选择和他分手。一年以后,她跟随父亲回到国内,并和梁思成在一起了。
梁思成和林徽因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两人都喜欢建筑学,所以三年以后,两人一起去了美国留学。留学的日子非常艰苦,学习任务也很重,但林徽因从来不叫苦,反而一直很勤奋学习,就连后来父亲去世,她也没有回国奔丧。
同时,她和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期间,感情越来越深厚,并在1928年结婚了。可是就在两人结婚后不久,梁启超病重,于是夫妻俩一起回到了国内,并在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
东北气候非常恶劣,再加上张学良刚刚掌管东北大权,局势很不稳定,匪徒横行,这让林徽因的生活也过得相当艰难,而她的身体也就此落下了病根。后来,林徽因因为怀孕生子,再加上身体又弱,最终还是病倒了,不得不辞掉工作,回到北平休养。徐志摩得知以后,还特意去看望了林徽因,而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不久后,徐志摩就因飞机失事而罹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占领,此时梁思成夫妇俩已经自身难保,可他们还是决定要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建筑,为中国建筑做贡献。在那些年里,夫妻两人走遍了中国的15个省份,到各个地方去考察和测绘古建筑物。
那时的他们可不像现在一样可以坐车或坐飞机,而基本上是靠走的,同时在路上他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所以往往是还没到达考察地点,两人就已经累到虚脱了。
而且林徽因身体本就不好,这令他们的考察难度更大了,可即便如此,林徽因也从来没有喊过一句苦,更没有想过放弃。在两人的坚持之下,几年时间下来,从南到北,两人一共考察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其中不少古建筑就是因为他们的考察而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并加以保护的,比如五台山佛光寺、赵州大石桥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百姓都到处逃难,可是建筑学家们却为了保护古建筑而选择逆流而上,林徽因夫妇也是如此,他们忍痛将孩子们交给了大姐照顾,便再次开始他们的考察工作。此时的林徽因身体越来越差,甚至医生还曾警告过她不能再奔波劳累了,但她却不在意,觉得生死有命。
这次考察比上次更加艰难,他们常常会遇到日军的炮弹轰炸,甚至多少次徘徊在生死一瞬,而这段时间,林徽因的病情也更加严重,几乎只能躺在床上,每天和病魔作斗争。那时候,他们家没钱打针,便只好让梁思成给她打针,当时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抗战早日成功,让他们能过安稳的日子。
在抗战结束后,林徽因更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直至燃尽了她最后一丝生命之火。
而在她死后各种流言蜚语便开始流传,例如和金岳霖的爱情故事,其实这些仔细考察起来完全没有可信度,在梁思成逝世后,他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写了七八本回忆录,里面编造了很多关于林徽因的绯闻,以致于现在很多人说起林徽因,想起更多的是她的绯闻,可其实,林徽因是一个爱国的奇女子,她也从未做过过分之事,很多事都是林洙抹黑罢了。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文章4:民国女子林徽因的一生(完结)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应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同时还到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腰线等处作古建筑考察。之后和莫宗江、纪玉堂赴五台山考察古建筑,林徽因意外发现榆次宋代的雨花宫及唐代佛光寺的建筑年代。这年7月,卢沟桥事变,林徽因等一行人匆匆返回北京。8月,林徽因一家人从天津乘船去烟台,9月中旬抵达长沙。11月下旬,日本轰炸长沙,林徽因一家险些丧生。灾难过后,1939年年初林徽因一家人离开长沙,几番辗转去了昆明,搬家至昆明市郊区龙泉镇麦地村。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女生宿舍。
1940年初冬,营造学社随史语所入川,林徽因一家亦迁四川南溪李庄镇上坝村。也许是多年的长途跋涉,她终于病倒了,一直纠缠于身的肺病在茫茫旅途中发作。然而这一病竟是四年。此后,这个南川小镇成了林徽因又一个人生驿站。在这里养病的日子林徽因没有让自己彻底闲下来。1942年,梁思成接受委托,编写《中国建筑史》。林徽因亦按奈不住为此而抱病阅读了二十四史做足资料准备,并写了该书的第七章,五代、宋、辽、金部分又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和补充工作。正因如此,使得病情一直不得好转。忙碌的工作让林徽因病情加重,多半只能卧病在床,想来忙于工作的梁思成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她,而多年一直与她为邻的金岳霖应当会抽闲为她解闷。也是在这一季,林徽因写下了长诗《哭三弟恒》。三年前,其三弟恒在抗战中身亡。
1945年,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多年的动乱总算得以平息。也正是这一年,梁思成陪林徽因到重庆检查身体,大夫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梁思成悲戚不已。或许是上苍的眷顾,在医生诊断后,还让这位才女在世间存活了十年。
里面会员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她骨子里的那种坚定使她不容许有丝毫的过错,更不允许自己提前凋零。
1946年,42岁的林徽因在费慰梅陪同下,乘机去昆明拜会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建议清华大学增设建筑系。7月,返回北平,为清华大学设计胜因院教师住宅。若非大夫对梁思成说过林徽因的病情,没有人相信,这样一个富有生机的女子舍得与这红尘诀别。
1947年,这个夏天更是让林徽因难以忘怀。饱经欧战侵染的萧乾由上海来清华园探望她,他们费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作了一次深刻的言谈。
1949年,北平解放,45岁的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这一年,政协筹委会决定把国徽设计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由林徽因、李宗津、莫宗江。朱畅中等七人参加设计工作。这个好强的女子带病钻研国徽设计,次年,经三个月的努力,涉及到国徽图案完成,经周总理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这消息给林徽因带来莫大的喜悦,如此成果,给她本就灿烂的人生再添一抹华彩。这一年6月23日,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9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国徽图案命令。对林徽因来说,也算尘埃落定。是年,林徽因被任命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设想。
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了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与莫宗江、钱美华等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苏联文化代表团献上一批礼品,深受大众喜欢。1952年,梁思成和刘开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身边亲友都劝她歇息一段时日,固执的林徽因依旧抱病参加设计工作,与助手一起,完成了须弥座的图案设计。同年五月,林徽因、梁思成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被毁地区之重建》一书,并印行,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借鉴。而后的日子,林徽因又应《新观察》杂志之约,在极短的时间里撰写了《中山堂》、《天坛》、《颐和园》、《故宫》等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当选为建筑学会理事,并任《建筑学》,之后又被邀请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对林徽因和清华小组挽救景泰蓝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54年,50岁的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秋天,因受不住冷秋的萧瑟,一直被她苦苦压制的病情终于爆发,她因病情住进了同仁医院。再不像从前那样被人围绕着生活。因为病重,她需要真正的静养。看着自己的生命像秋叶一样渐次枯萎,然而,在她虚弱的时候,竟提出要和张幼仪见一面,林徽因要见张幼仪,是因为她始终不忘少女时所犯下的那个错误,尽管徐志摩从未爱过张幼仪,但若不是因为她的出现,他也不会那么决绝转身。张幼仪走后,林徽因不想再见谁。
1955年4月1日,51岁的林徽因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他死在了至爱一生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这一辈子,少时,出生名门。少女时代就随父亲游遍各国,掌阅人间繁华的是她。战争时期,困居李庄,穿着朴素衣裳,拎了瓶子上街打油买盐的是她,被无数爱慕者捧如天空最璀璨的星辰也是她,为了考察工作落魄于穷乡僻壤、荒凉古刹的也是她。这样的女子,无论从任何角度去观赏,都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由此想到自己,希望漫长一生就算无法获得她这般模样,也不负来这尘世间走这一遭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文章5: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与世长辞,享年51岁。
人际轶事:
与徐志摩
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林徽因被徐志摩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也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干”,是与林徽因的相遇,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同年3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徐志摩已与陆小曼完婚,林徽因也嫁给了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林徽因始终没有热烈回应徐志摩的狂热追求,但仍然保持与他非同一般的友谊,尤其是,徐志摩死后她表露的深深悲伤,写了两篇悼念文。林徽因是否曾经恋过徐志摩,学界持论相左,至今尚无定论。
与金岳霖
梁家当年住北京东城北总布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金岳霖就住林徽因家后院;林徽因搬到新林院8号后,金岳霖又住对门的新林院9号;搬到胜因院后,依然比邻而居。他来时无需通,自己到沙发上坐下,摇头晃脑地看远方,摆弄太阳镜,喝茶翻书,林徽因也不一定出来相见。有时出来,他就手持一本洋书,为林徽因诵读。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金岳霖仲裁。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与萧乾
1933年11月,萧乾在《大公》上发表了短篇小说《蚕》,引起了林徽因的关注。她通过《大公》副刊主编沈从文,邀请萧乾来家做客。因为文字,萧乾和林徽因逐渐熟悉起来,并成为常客。
1935年7月起,萧乾担任《大公》文艺副刊编辑。其间,林徽因一直是他的“啦啦队”。每个月萧乾都会到北平,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林徽因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1936年,萧乾调到上海,同时编辑沪津两地的《大公》文艺副刊。为了活跃版面,他不断开辟各种“专栏”。萧乾搞的那些尝试,林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1938年夏,萧乾去香港继续编《大公》文艺副刊,留在内地的林徽因仍然给他指点和支持。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在会场上,林徽因老远就向萧乾招手。萧乾坐到她身边,握握她的手,叫了一声:“小姐。”林徽因说:“哎呀,还小姐哪,都老成什么样子啦。”萧乾说:“精神不老,就永远也不会老。”随即,两人又谈论起文字和作品来。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1955年4月,林徽因病逝。闻听这一噩耗,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1998年12月,萧乾重病住在北京医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林徽因文集》,萧乾应邀为文集写序。他口述,由别人整理。萧乾仔细过目后,稍有改动,最后在文章的尾部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该序成为萧乾文坛的绝笔之作。
人物评价:
林徽因,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与夫婿梁思成将一生献给挚爱的中国建筑与艺术事业,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一起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思想先行者与奠基人。林徽因不仅在建筑领域成就非凡,同时具有令人惊叹的文学造诣——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她一生执着于对美的追求,对美学理论体系有其深刻的解析,在工艺美术等领域开拓创新,成果卓著。
“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从来不是‘打发日子’的生活,对于他们,日子总是不够用的。”(哲学家金岳霖评)
“一位了不起的中华第一女建筑师,才华横溢的学者,她(林徽因)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如此的造诣,她在建筑方面和梁先生并驾齐驱,共同作出卓越的贡献。”(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评)
“一代才女”(中国现代文学家胡适评)
: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林徽因的一生简介推荐搜索词:
1.林徽因的一生简介及作品
2.徐志摩的一生简介
3.梁思成的一生简介
本文标题:林徽因的一生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