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文章1:文光读《论语》(65)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欢迎观看文光读《论语》,我会每天为大家讲解一句论语和大家一同体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翻译:卫国一个叫“仪”的地方,有个官员,请求见一见孔子,他说:“有君子到我这个地方来,我没有不去见一见的。”孔子的弟子带他去见了孔子,会见结束他出来了说:“你们有些人为什么要担心丧失官位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正要你们的老师来做世界的警铃啊!”


  孔子曾经出走到卫国,本来可以担任官职,但是孔子并没有接受卫国的官位,这引发了他的很多弟子担忧,因为没有官位就只能继续流浪奔波,在这样的背景的下,这位仪封人会见了孔子。


  他求见孔子,只是想见见这位名人,令他没想到的是,他也因此流传下来了一句名言“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也就是“天之木铎”的由来,可见他通过和孔子的交谈,也开始认识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环境之中并不能认识到环境有什么问题,因为自己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但是在你环境之外的人看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发现很多悲哀之处。


  比如,一个文明社会的人,让他去看一名野人吃着生肉的场景,定会心生怜悯,感到悲哀。但那野人却不会觉得有什么悲哀之处,因为他认识不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忙于眼前利益,纷纷争权夺利,沉溺于追求欲望的病态快乐中不能自拔,只有少数清醒的人能够认识到社会的悲哀之处,四处奔走呼吁大家,唤醒纯净的心灵,正像一件用木做铃舌的警世铃铛,不断的敲醒人们的良知,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悲哀之处,不要像那野人一样,沦落为禽兽。


  孔子正是这警世的木铎。


  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探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论语》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文光读《论语》(6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文章2:《论语》中最具争议的10句话

  总有朋友留言给我,问我说:“市面上各种有关《论语》解释的书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说实话,只要是在正规渠道出版的书籍作品,对于《论语》大多数章节的注解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我的版本亦如此。


  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高下之分呢?本人对一些关键的,特别是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他怎么解读。


  拿我个人为例,我接触《论语》的时候还在读书,最近十几年把重点放在儒家经典的讲学上,期间我研究了中外400多家注解,比较有心得的有十几处,和世面上流行的解读不太一样。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了解我解读的《论语》有什么特色?你可以先从这10句话入手。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1·1》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句话比较有争议的地方是“学而时习之”的“时”,很多人翻译为“时常”,但我认为翻译为“恰当的时候”更恰当。


  在古代,“时”较少当做“时常”讲,当做“时机”讲的时候较多。好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样。譬如,孟子把圣人分成四种,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也”,意思是孔子在适当的时候该怎样就怎样。


  而且,学习时常复习,就会觉得很愉快吗?这没有道理。学习过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练习、加强理解,就感到愉快,这样才说得通。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篇1·3》


  《阳货篇17·17》


  孔子说:“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很多人把这句话翻译为“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一个人只是和别人花言巧语、和颜悦色,怎么就没有了仁心呢?这个很明显是不了解“仁”代表的意义,根本不知道孔子在说什么。


  “仁”在这里译作“真诚的心意”。因为巧言令色只注意到言和色,只是对外,忽略了内在的真诚。


  需要强调的是,“鲜矣”不是“完全没有”。与人交往时,为了互相尊重,顺利交换意见,没有人会反对“巧言令色”,但是要特别提醒自己是否“真诚”。少了真诚就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


  孔子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人可以保有内在真诚的情感,如果一个人能把两者结合,内外合一,这种人是很值得交往的。


  3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2·2》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称之为‘无不出于真情’。”


  有人解释道:《诗经》的思想是无邪的。这就有疑问了,《诗经》是谈思想的吗?另外,思想的主体是个人,能保证的思想无邪吗?能保证编者的思想无邪吗?能保证读者的思想无邪吗?显然不能。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鲁颂·駉》,“思”不是指心思,而是句尾或者句首助词,无含义;“无邪”,描写的是马向前直行时勇健的样子。这是文学作品中对“真诚”的描写。


  《诗经》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真诚,不矫揉造作,不堆砌文辞。所以“思无邪”的意思是:一切出自真诚。


  人时常戴着面具与人交往,因为担心会吃亏、上当或被别人欺负,所以有各种自我保护的措施,唯独没有真诚的心意。人活在世界上只要真诚,就可以重新开始。


  4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为政篇2·16》


  孔子说:“批判其他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


  这里的“攻”字,有人译成“研究”,但我认为在此是指“批判”。


  “攻”字在《论语》里,还有好几处做“批判”解。譬如,孔子的学生冉有在政治方面很有才华,但是他不但没有照顾百姓,反而替他的老板季氏增加税收,所以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先进篇11·17》)。


  “异端”在中国古代即“与我不同的主张”,并不代表一定不对。孔子希望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篇15·40》),但不必互相批判。


  有些人认为“斯害也已”是指祸害就会结束。批判不同立场的说法,祸害就会结束吗?其实,祸害才刚刚开始。


  孔子的原则是,不要批判别人,因为批判不同立场的说法,难免会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所以我们应该只谈自己的想法,不与人争吵。


  自古以来不同学派互相批判,造成许多祸害。不过,如果不用“攻”,而改以互相切磋请益,则未尝不能促进学术进步。孔子在做人与为学上显然都比较宽容。


  5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2·4》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


  关于“耳顺”,历来众说纷纭。“耳顺”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的耳朵都听得很顺。如此一来,岂不是乡愿了吗?这显然不合孔子的原意。


  我认为,“六十而(耳)顺”,“顺”是指行动,用行动来表示顺从天命。由知天命而畏天命(《季氏篇16·8》),然后对天命的具体要求必须顺从与实践。


  有些人则认为耳顺就是顺耳,这也很难说得通。也有些人认为六十岁时人生的境界与耳朵有关,因为圣人的“圣(聖)”字,左边是耳朵,所以“六十而耳顺”与此有关。但是,孔子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篇7·34》),可见这种说法也不对。


  我把“耳”字放在括号里,因为我认为它是衍文,理由如下:


  一、孔子自述的六个阶段,都是直接以动词描写修行的进展,不宜有例外。


  “耳”字在《论语》里面只出现了四次,有两次为语气词:一次在《阳货篇17·4》:“前言戏之耳。”另一次在《雍也篇6·14》:“女得人焉耳乎?”而《泰伯篇8·15》提到:“洋洋乎盈耳哉!”这里的“耳”字指耳朵。由此推知,“耳”字在原文里并不重要。


  二、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无耳字。


  三、孟子私淑孔子,谈到“顺乎天”,他在宣称“舍我其谁”时,正是想要顺天命。


  如果“耳顺”如此重要,后代在研究时一定会引申其理,但是,孟子未曾提起过耳顺。《易传》中“顺天命”一词,至少出现了三次。由此可知,“六十而耳顺”的“耳”字,很可能是学生抄写之误。


  四、顺天命与孔子生平事迹完全相应,耳顺则无合理的解释。孔子周游列国,两度遭逢杀身之祸。当生命面临威胁时,他立即诉之于天。


  五、先秦典籍中从未谈及“耳顺”,倒是一再谈到“顺天命”、“顺乎天”等。


  一般,生死攸关时一个人的信仰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六十而顺”是说:天是我所信仰的,我现在正在顺天。最好的证据是仪城的封疆官员请见之后,公开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篇3·24》)


  总之,从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演变中,都找不到“耳顺”的合理解释。将孔子此话和他生平的行为互相印证,可以确定,“六十而顺”是指顺天命。


  另外5句我对《论语》的注解,本周四推送。


  图片 | 蔡志忠


  小福利:你知道另外5句论语是哪5句吗?在留言区分享答案,全部答对者,前3名即可获得傅老师亲笔签名的《傅佩荣译解论语》,快来回答吧!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文章3:[八佾]之十九: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注解】


  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卫国仪邑的封疆官,请见于孔子,他说:“一向有贤人君子过此,我没有不见的。”孔子的弟子们领他去见孔子。他出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诸位,何必忧虑你们先生的失位呢?天下无道久了,天意将把你们夫子当作木铎,来传道于天下呀!”


  【心得】


  那个地方长官


  礼贤下士


  凡有名人过境


  必定拜会


  与孔子聊


  大为服气


  但是


  它对现实太了解


  他对现实的烂泥潭知道太多


  只能感叹


  无道久啊


  也心存希望


  隐约中


  期望


  有一天会好起来


  这个人


  是个善良人啊


  他说


  大家看见那些召集人们的木铎没


  你们追随的这个人


  是


  老天爷派来的重要的人啊


  他


  如同


  这个世界的木铎


  终归有一天


  会让更多的人


  警觉起来


  改变


  很久很久后


  大约1500多年后吧


  一个读书人


  说


  倘无孔子


  千古如长夜


  这句话


  如流星滑过


  撕破暗夜


  (哈哈


  撕破之后


  似乎


  又合上了啊)


  木铎


  就是一个大的铁家伙


  中间空


  装个木舌


  摇摇响


  让人听见


  后来的寺院的大钟


  近似


  30年前


  村子里


  挂在村口的钢板


  队长拿个大木棒子


  当当当的敲


  是


  它的变种


  故事:


  木铎


  木舌铜铃


  声音


  厚重悠远


  主要是召集群众


  实施宣传教化的


  还有


  金铎


  金舌铜铃


  声音


  尖锐刺耳


  主要用于军事


  称呼教育


  称呼文化使者


  多用前者的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文章4:孔子诞辰2573年 | 蔡恒奇: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3周年纪念日,在第三届全国“相约论语,文化中国”大型公益活动举办之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山东大学教授杨朝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中山大学教授黎红雷等名家发出倡言,希望大家共读《论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每个人。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蔡恒奇撰文,谈谈他对《论语》这一经典的认识。


  人应该如何生活?两千多年前,当孔子读到《诗经》“绵蛮黄鸟,止于丘隅”时,他非常感慨:一只小黄鸟都知道停在何处,“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因此,圣人教导我们要“止于至善”。“至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如何“止于至善”?那就需要我们一起去《论语》中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为什么会有三千弟子相追随?我们先看看孔子的弟子如何评价他们的老师。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一名学生,后世称其为“复圣”,他赞叹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宰我虽然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但他仍然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而有若则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子贡是孔子非常特别的一名弟子,他是富有的商人。《论衡》记载:“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当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在朝廷上说“子贡贤于仲尼”时,子贡很智慧而幽默地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后来叔孙武叔又攻击孔子,子贡便很严厉地对他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当孔子另一名入道不深的弟子陈子禽夸赞子贡比孔子更贤时,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评价子贡:“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者乎?”


  后世如何看待孔子呢?


  被后世评价为仅次于圣人的“亚圣”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当有人问他“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孟子说:“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他赞美孔子是“集大成”者:“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中庸》是儒家典籍中的名篇,《中庸》这样评价孔子:“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这样评价:“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并赞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既然孔子是“集大成”者,那么他的智慧在哪里呢?答案是《论语》——《论语》是孔子最重要的智慧结晶。


  《论语》讲的是每个人每天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事情,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孕育了无数的君子、无数的志士仁人。东汉的赵岐在《孟子章句题辞》中说:“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唐代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精华。”清末唐晏说:“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至少从孔子以降,琅琅读书声一直从杏坛传来,从村塾传来,从各地的书院传来,从京城的国子监传来,洋洋乎盈耳哉!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史就是中国人的读书史、读经史。然而,这种自然得像风雨一样的读书声,这种飘扬了两千多年的天籁之音,这种贯穿教育史的“中国好声音”,却逐渐有些式微的趋势。


  正如孟子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如今,人们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千古不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就沉淀、凝结、蕴含在永恒的圣贤典籍之中。中华民族正奔赴于伟大复兴的征途,这次复兴既是物质、经济层面的复兴,也是文化、精神层面的复兴,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在每个炎黄子孙心底开始苏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实现着历史性的伟大回归。


  一部《论语》,写下了中国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美好道德情操。修身为本,本立而道生,走进《论语》,我们开始固本工程。


  一部《论语》,跳动着中国人的灵魂,“仁者爱人”就是中国人的灵魂。走进《论语》,我们开始铸魂工程。


  一部《论语》,画满了中国人美好的人性底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走进《论语》,我们就走进了文明。


  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通过《论语》也可以实现治身、治家、治校、治企、治社区……我们倡导:人人学习《论语》,诵读《论语》,铭记《论语》,践行《论语》,将《论语》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读经典,让《论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源泉。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论语》就如同中华民族的巨龙,当代文化学者的使命就是让巨龙“见龙在田”。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之道莫大于播种道德,就是把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礼物——道德经典,分享给我们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分享给我们的同胞和下一代。


  斯文在兹,克昌厥后。让我们一起诵读《论语》,在《论语》中含英咀华、浸明浸昌、沐仁浴义……让圣人的声音再一次金声玉振。


   | 蔡恒奇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文章5:国学经典系列之《论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第三》


  “仪封人”,是卫国的一个掌管封疆的官员,他要求见到孔子。但又担心孔子的弟子不肯引见,所以就说“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凡是君子到我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口气很大,但很有底气,说明也是一位不凡之人。结果,孔门弟子们就为他引见了孔子。这个人单独跟孔子进行了面谈,大概时间也不会少。他出来后就对孔门弟子们感叹道:“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诸位不必担心,你们的老师孔圣人之道是不会丧亡的,你们“学而优则仕”的抱负也是没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虽然天下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很久了,但是上天安排了你们的老师孔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了。”


  本章描述的事情发生在孔子被免官,周游列国之时。仪封人在见到孔子之后,大为叹服,将其比为天人,坚信孔子就是代替上天向世人传经授道的,礼乐传统将来必能由孔门而复兴。然而,从个人际遇来说,孔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终生致力于复兴周代礼制,期望致天下于太平,穷其一生为这个目标而奋斗,但最终只能四处奔波;虽然有些诸侯国君对他表示了尊敬,但是无一人采纳他的建议和主张。与此同时,孔子又是幸运的。孔子的人生努力,虽然在匡正天下的政治事业上没能成功,但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以及教育事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后代敬仰的万世师表。这种命运的反差,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仪”是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是管理边疆的官。“君子之至于斯也”的“之”,用在主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独立性。“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的“之”同样是用在主谓语之间,使其成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独立性。“无道”即没有道义,指没有德政。“也”,加重语气的虚词,无义,不译。“未尝”,是双音词,用在否定句前,表示双重否定。“不得”的“得”,指可以,能够。“从者”指随行之人。“见”,通“现”,介绍,引见。“二三子”,指诸位。“患”,忧虑,担心。“丧”失去,在文中具体指失去官职。“乎”,是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木铎(duó)”的“木铎”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文中用“木铎”喻孔子,是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推荐搜索词:

  

  1.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什么意思

  

  2.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翻译

  

  3.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怎么读

  

本文标题:天将以夫子为木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