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文章1:对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进行分析,以名曲《四季》为例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前言: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无可争议的。他的音乐风格多样,作品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芭蕾舞以及钢琴曲等多种音乐流派。
其中,最为著名和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是他的钢琴套曲《四季》。《四季》是一部由12首独立的钢琴小品组成的作品,每首小品都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份。每首小品都以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音乐形式描绘了不同季节的景色、气氛和情感。
一、作曲家介绍和作品创作背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最具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他的作品将西欧的古典音乐和俄罗斯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对俄罗斯甚至世界的音乐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盛行,圣彼得堡一家“小说家”杂志请柴可夫斯基创作12首钢琴曲目,和12首俄罗斯诗人的诗歌一起出版。一八八二年,这套别具一格的钢琴曲集正式出版,取名“四季”。整首曲子的音调比较忧伤,也比较抒情,能让听者感受到隐藏在每一个音符中的淡淡的忧伤。
作品《一月——壁炉旁》为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四季》的第一部作品,大家都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的,普希金,就是以一月的火炉为题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个冬夜,一群人围着火炉,静静地休息,沉思的温馨景象。柴可夫斯基还运用了音乐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法,以优美的旋律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宁静安逸的图景。《一月——壁炉旁》一问世,它的声望之高,甚至盖过了一位诗人所写的那首诗,毫无疑问,这首歌是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作品的音乐特色(一)静谧的艺术氛围《一月——壁炉旁》这首钢琴曲是柴可夫斯基写给普希金的一首短诗:“在一个宁静而舒适的角落里,黑夜变得昏暗了。壁炉里的火焰渐渐熄灭了,蜡烛还在眨着眼睛……”这首钢琴曲是围绕着诗中那个宁静的冬夜展开的,充满了神秘的想象。
(二)浪漫主义风格与俄罗斯传统音乐的紧密融合要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必须先了解其内容及创作背景。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四季》时,把俄罗斯传统的优美乐曲与浪漫主义乐曲紧密结合,把浪漫主义乐曲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同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俄罗斯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独特的美学价值,在优美的乐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不管是哪一种音乐形式,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对审美本质的需求上来。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抒情与戏剧性,既保留了俄罗斯音乐特有的特质,又巧妙地将更广泛的西方音乐艺术趣味融为一体。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以抒情的旋律线向听众展示了“意境美”,十二首钢琴曲都有鲜明的主旋律,旋律线悠扬起伏不定,音调平和,充满了俄罗斯民族的情感。
《四季》的首曲《一月——壁炉旁》,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情”与“景”的结合,是其表现民族音乐风格的重要途径。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民乐的优美旋律和优美的旋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柴可夫斯基的演奏使这段优美的旋律变得更加自然和纯真。
从这些简单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柴可夫斯基对于俄罗斯劳动人民的热爱,以及对农村温暖生活的向往,他用音乐的语言,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了俄罗斯人民的日常生活,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俄罗斯一个普通的冬天夜晚,一个平民围着火炉取暖的温暖景象。
(三)极具个性的民族性色彩柴可夫斯基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股强烈的民族情怀。他对俄罗斯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与此同时,他又从西欧快速发展的音乐历程中吸取了许多优秀的东西,通过学习西欧音乐的作曲技巧、作曲思想等,把国外成熟的作曲手法融入到俄罗斯民族音乐之中,使俄罗斯本土的音乐走向世界,让俄罗斯民族的音乐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尽管柴可夫斯基大量采用了俄罗斯民谣作为音乐创作的题材,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地去迎合民谣语言,所以,他并非一个单纯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从而使我们能够从他的音乐创作中,认识和检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三、作品评析(一)弧形构造这是一个带有结尾的复三部曲风格。它的第一部是再现的单三部曲类型.第一部分非正方形,由两个乐句组成,乐句采用4+6的结构,以 D— T形式结束。第二部分也是由两首曲子组成的非正方形乐段,并以D2-T6的开篇结束。乐句由8个小节组成,在D7和弦上以开放的方式结束,这是为了准备后面的复现部分。
这首作品的插曲结构很复杂,就像是四个音乐片段的集合,而在插曲的结尾,则是用b3D/DVII7-T和一段短短的连线来表现整个作品。这首曲子的复现部分一开始的旋律和和声结构与第一部分完全相同,但是到第87小节的时候有所改变,以D7-T结束。结尾部分由96小节开始,并在最后由主和弦连结而成,以最微弱的力量,平稳而完整的收尾。
(二)作品调性布局《一月——壁炉旁》是一首较为复杂的乐曲,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乐曲。作品的主调是 A大调,中间出现了多个转调,如属关系调、下属关系调、远关系调等,最后在全曲的结尾处,又回到了主调 A大调上,以主调结束了全曲。
作品呈现部从主调 A大调开始,到了第六小节,经过同和弦的转换,转到了属关系调 E大调。在第十五小节,作品由 E大调进入了 BA大调,然后迅速地进入了 C大调。在第十八小节中,作品由 C大调调转至 B大调进入呈现。
在演奏部分的最后一小节,作曲家将大调和小调交替,用与大调平行的D7和弦,从 E大调转入 e小调,然后进入作品的插曲部分。作品进入第37小节时,又一次从 e小节进入 bA大调,在叙述了九个小节之后,进入了 c小节,并且以 c小节继续,直到作品的第46小节,再进入 e小节。在第52小节,曲子进入 B大调子,结束于 B大调子。这首曲子的再现部分在调性排版上与这首曲子的表现部分完全一致。
(三)作品旋律与节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具有鲜明的主题,俄罗斯民族民乐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他在音乐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这首曲子的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抒情性,曲调优美婉转,给人以温馨宁静之感。
这首曲子的主题是一首动人的曲调,在第六小节中,曲子的转折,使人耳目一新。这一地位的处理使得主旋律在保留了强烈而丰富的俄罗斯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赋予了主旋律更多的绚丽色彩。舒展部的旋律采用了较弱,中速的琶音,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冬夜,坐在温暖的壁炉边沉思的人。
作品中的插曲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鲜明的创作特色,在旋律部分大量采用了五个音符的下拉方式,这是柴可夫斯基最喜欢的作曲方式。重现部的主题完整地再现了重现部的主题,再次呈现出一幅冬日里,一位沉思之人围坐在火炉边取暖的温馨图景。在结尾处,作品的旋律也采用了五音下行的方式,带有插曲材料的影子,最后以最微弱的力度,平稳而完整地收尾。
从音乐的节奏上来看,柴可夫斯基采用了前八、后十六的节奏,这种节奏在作品的展示部分和再现部分都有出现,与主旋律相结合,使得作品的主题充满了俄罗斯民歌的朴实、热情。在这首曲子中,柴可夫斯基用旋律和节奏,将季节的更替与人生的盛衰荣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听众感受到了冬夜的寒冷,感受到了坐在火堆旁的寂静。
(四)作品织体该作品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中大量使用了和声织体,使作品具有一种沉稳厚重的音色。在插曲部分,多采用分解和弦的方法,使旋律变得流畅,与表现部和再现部的声音形成强烈对比。
全曲以离调和弦,变格进行,偶然进行等和弦织体为主要特征,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俄罗斯民族主义色彩强烈,复杂多变,显示了柴可夫斯基高超的作曲技巧,为听众描绘了一幅细致饱满的壁炉图景。
四、结语:柴可夫斯基《一月——壁炉旁》是他在《小说家》杂志上首次创作的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高超的演奏技巧,带给观众一场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柴可夫斯基通过对强弱对比的合理安排,使作品在情绪上多有起伏,从而使听者体会到音乐中微妙的情感变化。无论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设置,还是连续的十六分三连音的跑动,都通过其强弱、快慢的对比,带给听众一种时而在聆听流水、时而又在宁静呼吸的情绪变化。
从曲式、调性、旋律和织体等方面进行分析,使我们对柴可夫斯基精湛的作曲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无论是增六和弦的大量运用,还是转调的大量运用,如主从关系调、同主音大小调等,都显示了巧妙而严密的构思。
他用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听众感受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魅力。柴可夫斯基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又对其进行了探索与创新。这一尝试对钢琴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汪亚睿.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集《作品分析——以为例》[J].戏剧之家,2021,(29):82-83.
[2]薛亚奇.柴可夫斯基《一月——壁炉边》音乐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03):133+135.
[3]杨孜.钢琴套曲《之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21,(03):133-135.
[4]李艺.对钢琴曲《一月——壁炉旁的和声浅析》[J].大舞台,2011,(04):57-58.
[5]刘笑笑.柴可夫斯基《四季》中一月的作品分析[J].通俗歌曲,2015,(04):12.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文章2:柴可夫斯基的这个作品贯穿了电影和电视剧 | 夜问
海元素来自电影《栀子花开》。
答案:A/B/C/D
柴可夫斯基应该是被最多中国人知晓的俄罗斯作曲家了,作为古典音乐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众多,如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还有各种交响曲和协奏曲。由于作品太为人所知,所以柴可夫斯基在中国经常被称为“老柴”。
《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舞曲,取材民间传说,故事中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时爱上奥杰塔,但恶魔让自己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欺骗了王子。王子差点受骗但及时发现,最终恶有恶,王子和公主幸福地在一起了。但在后世不同剧团的演出中逐渐有了两个结局,一个是大团圆,另一个是主角死去,给了观众观剧的期待。
除了在音乐厅欣赏古典乐,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古典乐,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古典乐经常是配乐的首选,历经漫长历史沉淀下来的音乐往往让影视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比如《2001太空漫游》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就在作品中使用了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现代启示录》中使用了瓦格纳的《女武神》。配乐和这些原本就精彩的故事相得益彰。
在前阵子才完结的国产剧《下一站是幸福》的第22集,当男主角元宋(宋威龙饰)和女主角贺繁星(宋茜饰)分手后,两人晚上在公司楼下碰见,经过改编的《天鹅湖》钢琴版缓缓奏出,伤感的气氛在酝酿。在贺繁星拒绝男二号叶鹿鸣的时候,背景音乐则是它的吉他版。
在国产电影《新喜剧之王》中,《天鹅湖》也与主角相伴。女主角如梦在车上吃盒饭的时候,她在听《天鹅湖》;在看清男友的真面目时,她戴上耳机听;在最后登上领奖台,响起的仍然是《天鹅湖》。有人说这个电影有两个结局,就像原来的舞剧一样,但不论如何,《天鹅湖》这首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加分不少。
在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中,《天鹅湖》被玩儿出了花,重金属和梵语的加持,让包世宏与道哥在决战前的洗澡变得火药味十足,背景音乐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和画面一起疯狂。
在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中,《天鹅湖》仍是点睛之笔。他坐在军工厂,一边拿着AK47把玩,一边开始介绍它,优雅的《天鹅湖》和冰冷的枪械形成了奇妙的氛围。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文章3:最佳柴可夫斯基作品:作曲家的10部最杰出的音乐巨作
作为浪漫时代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如《天鹅湖》和《睡美人》至今仍然深受喜爱。从他的交响曲到芭蕾舞剧,这里列出了柴可夫斯基历史上最顶尖的10部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是浪漫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了三部芭蕾舞剧、五部协奏曲、七部交响曲、十部歌剧以及无数其他古典音乐作品。要挑选他最喜欢的作品实在是太难了。
出生于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充满了神秘,从被神秘的纳德日达·冯·梅克赞助,但被告知永远不要见面,到关于他的性取向甚至死因的猜测,一直备受争议。
我们唯一确定的是,当涉及音乐创作时,这位作曲家绝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特别是如果以《天鹅湖》和《睡美人》为参考的话。
这里列出了柴可夫斯基作曲家的10部最杰出的音乐巨作:
胡桃夹子与之前的《天鹅湖》一样,胡桃夹子在1892年首演时也受到了冷淡的反应。尽管如此,它们现在都是受欢迎的芭蕾舞剧之一,而《胡桃夹子》中包含了许多受欢迎的旋律,恰奇科夫斯基将其中一些最喜欢的旋律转化为20分钟的《胡桃夹子组曲》,其中包括《糖果仙子之舞》、《芦苇管之舞》和《花之华尔兹》等。
这部两幕芭蕾舞剧是根据德国作家E.T.A.霍夫曼的故事改编的,讲述了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小女孩在圣诞节时被传送到一个神奇的世界,她的所有玩具,包括胡桃夹子士兵,都会活过来。
2. ## 1812序曲
恰奇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实际上是一部烟火般的作品。写于1880年,它致敬了俄罗斯军队对抗拿破仑·波拿巴入侵的1812年。
仅15分钟的演奏,其戏剧性高潮是古典音乐中最著名的时刻之一,甚至在高潮时需要使用火炮和钟琴铃声。不足为奇,这在室内演出中相当不切实际,因此乐队常常采用低音鼓、锣或者在舞台上敲击物体等其他方式来模仿这种声音。
3. ## 天鹅湖
恰奇科夫斯基创作的三部芭蕾舞剧之一,《天鹅湖》实际上是所有时代中最具标志性的芭蕾舞剧之一,从音乐到服装和编舞。在首演时,评论家们认为其音乐“太吵闹”和“过于交响”,但我们认为这正是使它如此永恒的原因。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剧和浪漫:一个邪恶的巫师将女人们变成了一群天鹅,当一位王子爱上其中一位(奥黛特)时,他发誓要解除魔咒。巫师的诡计干扰了这一进程,最终故事以王子和奥黛特的悲剧结局。这部芭蕾舞剧包含了恰奇科夫斯基一些最出色和最戏剧性的音乐时刻,具有立即可识别的主题,会让你想跳舞。
4. ## 第五交响曲
恰奇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创作于1888年,并于当年11月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由作曲家本人指挥。与之前的两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和《曼弗雷德交响曲》)不同,这部没有明确的节目或叙事。它有一个主题,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即可听到,这个主题在四个乐章中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重复出现。这部交响曲以其连串的激昂旋律、绚丽和阴郁的主题以及浪漫时代巅峰的音乐戏剧而赢得了其在前十位的位置。
5. ## 钢琴协奏曲第1号
对于突出一个特定乐器的音乐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第1号包含了一些为管弦乐队创作的最佳旋律之一。这不仅是柴可夫斯基最杰出的十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20世纪和21世纪的许多著名钢琴家都演奏过它。这部作品的片段在各种媒体和文化中被使用,包括《海绵宝宝》和《蒙提·派森的飞行马戏团》,还被用作俄罗斯代表队比赛的国歌。
6. ## 第6号交响曲,'激情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完成的交响曲,第6号,在1893年10月28日首演,就在作曲家可疑的死亡前九天。通常被昵称为“激情交响曲”,它的俄文翻译更接近“充满激情”或“情感丰富”。在首演之前,柴可夫斯基考虑将其称为“纲要交响曲”,但最终决定不这样做,因为他对揭示他不愿透露的纲要引起不必要的关注感到谨慎。
部分原因是许多人对作曲家的死亡进行了猜测,一些评论家和学者提出,交响曲的部分内容可能类似于遗书,或者至少是他的精神和情感折磨的表达 - 一种音乐告别。其他人则不太确定,声称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不可能知道自己即将去世,甚至在当时,作曲家的兄弟也提到很久以来没有看到他情绪这么好。对于这么出色的音乐作品,听一听并自行判断似乎是公平的。
7.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一部为管弦乐队创作的音乐作品,包含着莎士比亚戏剧的所有戏剧性、浪漫和悲剧,只用20分钟的音乐时间展现。这部作品围绕着故事的三个主要情节展开,每个情节由一个音乐主题代表,这些主题在叙事发展过程中交织在一起。
弗莱尔·劳伦斯和故事的宗教部分由合唱般的和弦进行代表。爱情主题充满了激情四溢的弦乐和长音的长笛和双簧管旋律,传达了一段被禁忌的爱情的所有渴望。与此同时,冲突主题是铜管和打击乐器的音乐战场,具有刺击性的不规则节奏,焦虑和紧急的弦乐部分,完美地展现了蒙太古家族和卡普莱特家族之间的愤怒和敌意,包括撞剑的声音。
8. ## 睡美人
像柴可夫斯基的其他芭蕾舞剧一样,睡美人至今仍然是今天剧院中的热门之一。该剧根据格林兄弟对夏尔·佩罗的原始故事的改编,圣彼得堡的芭蕾舞剧导演还加入了法国作家想出的其他角色,从 长靴猫 到 小拇指
这个故事众所周知,被迪士尼于1959年的动画电影永远铭记,该电影大量使用了柴可夫斯基原始配乐,尤其是“花环华尔兹”,它为“梦中的公主”提供了旋律。柴可夫斯基对自己作为作曲家的才能常常自谦不已,但 睡美人 似乎是他骄傲的少数作品之一。而且理所当然,这部三小时的杰作证明了柴可夫斯基通过音乐传达情感的深度技巧。
9. ## 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仅在生平创作了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喜爱的协奏曲之一。这部作品是他在前往瑞士度假期间创作的,他前往瑞士是为了摆脱由于不幸婚姻引起的抑郁。这部作品出奇地轻松和清新。它包含了一些独奏小提琴的真正华美时刻,以至于当时的一位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埃杜阿德·汉斯利克写道:“小提琴不是被演奏,而是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不管汉斯利克的批评如何,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富有情感,富有表现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美丽。
10. ## 尤金·奥涅金
尽管柴可夫斯基在一生中完成了十部歌剧(并考虑写至少20部以上),但它们通常不被视为他最杰出的作品。尤金·奥涅金 __ 是一个伟大的例外,基于亚历山大·普希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遗憾和错失机会的故事:一个自私的年轻人拒绝了一位年轻女子的爱,愚蠢地接受了朋友的决斗挑战,结果两人都丧生。柴可夫斯基为这部歌剧创作的配乐包含了他一贯的音乐才华,展示了他为声乐创作的出色能力,从精致的独唱线到歌剧合唱的全部力量。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文章4:那年今日 | 忧郁的音乐天才——柴可夫斯基
对于每个古典乐爱好者来说,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无法让人忘怀的。无法抗拒这些音乐,无法抗拒那让人难忘的感受。他的音乐就像是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耐人寻味。1893年11月6日,柴可夫斯基逝世。53岁的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乐依然在我们心中。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从法律到音乐
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降生在一个富裕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在这个典型的富裕贵族家庭中,他开始了一段“不安分、折腾”的人生——从一名公务员到古典音乐作曲家。
小柴可夫斯基身体脆弱,温柔善感,对音乐特别富于感受。从小师从妈妈学习钢琴,他最初获得的音乐印象,是当地湖上渔民爱唱的那些悠缓的抒情歌曲。只有几岁时,他便开始接触一些欧洲著名作曲家的作品,而莫扎特、罗西尼等人的歌剧片段则使他无限地迷恋,他把它们深深地留在自己最美好的记忆中。
1850年,10岁的柴可夫斯基被送到彼得堡的法律学校学习。尽管如此,他对音乐的热爱却有增无减。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激情与感慨。这种激情与感既促使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钢琴,并热心参加合唱等音乐活动。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交际性钢琴演奏,并写出他的第一批作品。
1859年,19岁的柴可夫斯基从法律学校毕业,到当地司法部门当上了衣食无忧的司法部书记员,但他对此并不满意。从小学习钢琴的他对音乐一直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到歌剧院观赏歌剧,业余时在音乐班学习,并开始大胆尝试创作歌剧。
23岁的柴可夫斯基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他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公务员的工作,正式投身于音乐事业,走上了艰苦的、荆棘丛生的艺术之路。
辞职后,柴可夫斯基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不幸的爱情
音乐中充溢着浪漫主义情调的柴可夫斯基在爱情与婚姻上却遭遇到了“浪漫”的悲剧。他曾经迷恋过一位女歌唱家,却终能未果。当学生安东尼娜向他示爱时,他茫然地跟她结婚了。
28岁的安东尼娜写了一封求爱信给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没有兴趣接受这位多情的爱情,他写了一封回信,婉言谢绝了姑娘的好意。但是她很快又来信了,执拗地表示如果柴可夫斯基不接受她的爱情,她将以死表示自己的忠贞。柴可夫斯基害怕出现这样的结局,便同意与她交往。
柴可夫斯基与妻子安东尼娜
婚后的柴可夫斯基很是痛苦。安东尼娜是个智力有限、性格暴躁、整天喋喋不休的女人(后来发现她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对音乐一无所知,他不爱她。无休止的唠叨,使柴可夫斯基痛苦不堪,而这种厌倦和痛苦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他不得不悄悄躲着她的纠缠。
柴可夫斯基曾向安东尼娜提出离婚,安东尼娜坚决不同意,她不断写信恐吓他,威胁他。后来,安东尼娜和一个叫波尔科夫的人同居并且生了孩子,最终,他们还是离婚了。
他们的友谊,是音乐史上一段动人的故事
柴可夫斯基婚姻破裂企图自杀,这一年他得了严重的精神衰弱症,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从此远离教学工作,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正当柴可夫斯基处于极度痛苦之中时,他生命中的“女神”、保护人,他从未见过面的施主梅克夫人走进了他的生活。
梅克夫人
梅克夫人比柴可夫斯基大9岁,是法国铁路工程师卡尔·冯·梅克的遗孀。她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她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和很高的修养。在柴可夫斯基最困难的时候,她委托他创作一些作品,借此给他一些帮助。
他们演绎了一段被称为“蓝色的爱”的浪漫悲剧。13年中,通过音乐相互表达爱慕,但从未谋面,他们相互书写了无数书信,却未谈婚论嫁。13年的通信往来,是他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的最主要的方式。
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接到梅克夫人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告诉他,她正处于破产的边缘,以后无法再供给他任何款项,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结束。
苦闷的心情让他开始创作他最后的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这部被称作“我们的交响曲”的杰作,是柴可夫斯基为失去的友谊谱写的告别曲,他写下过遗言:“如果我死去,请把原稿送给梅克夫人。”
1890年,梅克夫人中止了对柴可夫斯基的资助,通信也中止了,梅克夫人也再无消息。柴可夫斯基写道:“我对人类的一切观念,对人类至高品质的信念,现已破灭。”
柴可夫斯基一生有很多作品,他的音乐真挚、热忱,无不显露着自己的个性,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他的灵感于自己,于生活,每个作品后面都有自己的故事。
泥瓦匠口中传出的“名曲”
1869年的夏天,满怀创作欲望的柴可夫斯基和往年一样,来到了位于基辅附近的卡明卡,准备集中精力完成他的新歌剧《水妖》和《C大调钢琴奏鸣曲》。
这里有他妹妹家的一个庄园,庄园的附近有着起伏的山峦、宁静的湖泊、清澈的小溪和金色的田野,优美的环境迷人而富有诗意。柴可夫斯基每年都要在这里度过炎热的 夏天,并在这里进行紧张的音乐创作。
一天早上,柴可夫斯基正在为他的歌剧《水妖》进行配器,忽然听到窗外传来了一个浑厚的男低音低吟着一首朴素动听的歌曲。正在创作中的柴可夫斯基,随着声音找了过去。只见庄园里雇用的老泥瓦匠,正在那里一边干活,一边哼唱着简单的小曲儿。
柴可夫斯基情不自禁地慢慢走到老人身边,准备再仔细地听听他的哼唱。可这位老泥瓦匠看到身为主人的柴可夫斯基向他走来时,马上闭嘴不唱了,无论柴可夫斯基怎样央求,他还是胆怯地不敢开口。
无奈的柴可夫斯基只好回到了自己房中,然而那美妙而又令他激动不已的旋律却怎么也离不开他的头脑。第二天的早上,柴可夫斯基什么也没顾上做就跑去找那个老泥瓦匠,诚恳地对老人说:“您昨天唱的那首歌实在是太好了,它使我激动得整夜无法安睡。今天,请您一定为我再唱一遍。”
老人听完柴可夫斯基的一席话,终于被柴可夫斯基的真诚所感动,脸上露出了一丝放松的微笑,接着便缓慢认真地为柴可夫斯基从头至尾唱了一遍那首歌曲。
后来,柴可夫斯基在创作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时,就将这个优美的旋律作为该曲第二乐章中的主题,而这个乐章,就是后来受到人们广为喜爱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有种种不如意,那些波折让他忧郁不堪,而忧郁又让他更加走向痛苦。他几次精神崩溃,想要自杀,在令人厌烦的社交活动中,忧郁像鬼魂那般死死地与他纠缠。他将这种性格表现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上,可能这就是他能写出那些眼泪汪汪的调子,和伤感情怀旋律的原因吧。53岁的告别了我们,但是他的音乐仍然在世界上舞动。
:综合文汇、音乐之家等道
本期编辑:石玲雯
实习编辑:赵丹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文章5:柴可夫斯基全部六部交响曲一次让您听过瘾
本讯(记者黄丽娟 通讯员刘美)11月11日、12日,一场前所未有的柴可夫斯基旋风即将席卷江城——两天时间,三场音乐会,琴台音乐厅将上演柴可夫斯基一生全部六部交响曲,这在武汉演出史上尚属首次。而演出这些作品的乐团来自全世界公认的、演奏柴科夫斯基全部作品最权威的乐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
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响曲,是交响音乐“山脉”里的最高峰之一,往往演出其一就能在舞台上成就经典。
这一次,六部感动亿万古典乐迷的交响曲,将首次在武汉集中上演。此次三场音乐会的主题分别为“悲怆”、“凯歌”和“命运”,分别在11月11日19:30,11月12日10:30和12日19:30举行,演出的顺序并不是从一至六,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首先为大家呈现“柴一”与“柴六”,辉煌再现老柴创作生涯的开篇与终结。11月12日上午为大家演绎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和《第五交响曲》。“柴二”是柴可夫斯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柴五”是柴可夫斯基“悲怆三部曲”(即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的承上启下之作。11月12日晚,乐团收官之作为第三交响曲“波兰”和F小调第四交响曲。“柴三”色调明朗、旋律优美,“柴四”则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创建于1930 年,是国际公认的俄罗斯最具声望且最全面的乐团。1993年,经俄罗斯文化部、柴可夫斯基博物馆与柴科夫斯基协会一致批准,乐团正式更名为柴可夫斯基交响乐团,更加彰显其向世界推广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权威地位。此次乐团将在指挥米沙·达迈夫的率领下首次来到武汉,史无前例地诠释六部交响全集。
为了方便爱乐者听全六部作品,琴台音乐厅还特别推出了套票优惠,3场380元档(每场1张)可享800元套票优惠价格。
演出地点:武汉琴台音乐厅
售票电话:027-81880089
购票微信:琴台音乐厅/琴台音乐厅票务中心
官方网站: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推荐搜索词:
1.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2.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天鹅湖
3.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四季是小提琴协奏曲
本文标题: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