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中印战争
1962中印战争推荐文章1: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军人打了大胜仗,为何反而后退几十里地?
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了57年前,中国和印度曾经因印度入侵,爆发了边境冲突,最后引发战争的事情,今天就由笔者来探讨一下这场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发生于1962年6月至11月,中国边防部队对印度军队在边境一再挑衅和侵略的反攻。
印度总理尼赫鲁
在防守反攻作战中,我军歼灭敌只有三个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毙伤只有第62大队霍谢尔大队。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而我中国边防部队损失722名士兵(包括82名军官和640名士兵),受伤697人,可以说我军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出征的中国军人
再进一步就很有可能打到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当时的新德里民众,都带着行李往南逃,生怕解放军的军队到来,可以说印度是狼狈不堪。而就在这时,中国军队却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而且撤退的位置比之前还要往后20里地,实在是令国内外的人大吃一惊,那么为何我军不为了消灭印度的气焰,夺取更大的胜利果实呢?
印度俘虏
有人说,我们是仁义之师,见好就收,不想让中国和印度结为世仇,也有人说,打印度士兵身处高原,长时间的作战,对士兵的身体不利,还有人说,考虑到蒋介石盘踞在台湾省虎视眈眈,美国南韩也在东北亚半岛蠢蠢欲动,我们与苏联的关系也闹崩了,我们孤军深入会腹背受敌。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原因说的都对,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军人
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西藏的交通环境与印度相比相差甚远,后勤补给能力和印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笔者认为当时唯一通车的是54年修通的4级公路川藏线 。当年的川藏线很多路段都是限时单行的,非常难走。而从拉萨到前线那是完全没有公路的,要靠牦牛运的,打这场战争前军方的战略就是速战速决。而印度那边是汽车可以直接开进战场的。我们撤出的地方只是藏南的那块,因为交通的原因,根本无法守住,试想一下人家用卡车大量的运送武器装备,而你只能用有限的毛驴和骡子拉,这样的后勤对比谁更擅长持久战呢?而靠近新疆这边并没有撤出就是这个原因。
麦克马洪线
当然了,中央的方面也有考虑,生怕腹背受敌,在这个时候,蒋介石,苏联、美国、南韩在后面捅一刀可就得不偿失了,其实这也非常有道理,但事实证明中央虽有些多虑,但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家的安全,现实层面来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内政也需要处理,根本无暇考虑中印的冲突。印度是看到了中国的局面如此才挑起战争的。所以打了胜仗丢了土地也是无奈之举,战略上不得不丢车保帅,毕竟重要性上藏南不像东北那样关键,直接关系到国家存亡。那时的中国做不到在和世界两极同时对抗,必须把主要兵力放在北方,随时应对可能南下的苏联军队。
因此,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军人用最短的时间对来犯之敌造成了最大的伤害,达到了最佳的战争效果,极大地震慑了印度,甚至印度的尼赫鲁总理,在战争后期考虑到了迁都,凭借此役,中国人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并不是好惹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谈军论史
1962中印战争推荐文章2:西线阿克赛钦,为何成中印争端焦点?最终引发1962年战争1962年中印战争前因后果1
:桅杆
按:1962年的中印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合中外各方对这场战争的著作和研究史料,试图探讨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尊重历史事实,力求客观评价。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讨论交流。今天刊发第一篇。
中国和印度之间隔着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高山深谷,荒无人烟。在两大山脉的两边,形成了藏文化圈。19世纪下半叶,后起的、扩张成性的俄国,沿陆路东进、南下,与先入为主、从海上扩张而来的英国,在中亚地区迎头相撞。俄国势力这时已经到达阿富汗和中国的新疆,逼近印度。英国为守住既得利益,独占印度,希望通过划定边界的方式,阻止俄国人南下。于是,提出了划定印度与西藏边界的构想,由此产生了边界问题。
向前线挺进的藏字419部队官兵
殖民者的遗产1、拉达克:曾经的故土
拉达克地区是西藏的一部分。十世纪时,吐蕃王朝的后裔建立了拉达克王国,是西藏的众多藩属之一。1834年,拉达克王国被英国统治下的克什米尔王国征服,成为其附属国。1841年,克什米尔王国出动5000人的军队企图征服西藏,深入西藏境内并打败藏军。但由于环境恶劣,留下来过冬的这支侵略军,在西藏境内全部冻、饿而死。西藏随后发动反击,试图恢复对拉达克的统治,但又被打败。最后克什米尔与西藏达成妥协,双方约定各守传统习惯线。阿克赛钦(突厥语,中国的白石滩)地区仍属西藏。这个传统边界,即是后来的马继业线。
2、约翰逊线:说不清道不明的边界线
基于划定印度与西藏边界的设想,1866年,英印测量局派出一个叫约翰逊的官员,做了一次边界考察,回去后画了一幅地图,所标出的边界线,把阿克赛钦地区(拉达克的地理延伸)也划入克什米尔,并标注在1868年出版的地图上。这就是约翰逊线的来历。在当时,连英国人自己都不相信这条线,也没当回事。而正是这条线,在近百年后引发了中印战争。
3、马继业线:唯一正式提出过的边界线
1896年,英国驻喀什代表马继业向喀什官员出示了上述标注有约翰逊线的地图。中方官员当即指出该地图有问题,明确指出阿克赛钦属于中国,进而指出双方的边界应为克什米尔与西藏战争后所约定的传统习惯线。马继业对此也表示赞同,并向英国做了告。
1899年,英国驻北京公使向清廷正式提出了以传统习惯线为克什米尔与西藏边界的马继业方案(即马继业线,见上图)。清廷当时正忙于应付义和团及外国干涉,根本没有精力理会这种“小事”。之后,英国在1914年西姆拉会议的条约草案附图中,又标注了这条线。马继业线是英国向中国唯一正式提出过的印度与西藏之间的边界线。
中印边界西段的争端,实质也是整个中印边界争端的核心,就是约翰逊线与马继业线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
西山口大捷后,我军官兵欢呼胜利
4、麦克马洪线:强权、欺骗、间谍、丑陋的西姆拉会议
西姆拉会议:辛亥革命后,西藏与北洋兵戎相见。1913年10月,英国在印度西姆拉强行召集三方(英国、中国和西藏)会议,名义是调解双方关系,实质是为了强划印度与西藏的边界。
哄吓诈骗:会议由英国代表团团长麦克马洪主持,西藏派代表参加,中国被逼派驻印外交官陈贻范参加。由于中方始终不同意上述意见,会议拖拖拉位,面临流产。
到1914年7月,麦克马洪哄吓诈骗全用上,引诱西藏代表、迫使陈贻范在一个英国与西藏的条约草案及其附图(划有西藏与印度的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见上图)上做了草签。北洋当局得知后,立即否认其效力,并指令陈贻范,重申不得签订任何条约。之后,英国又对条约草案做了修改。这样,从法律意义上,这个仅仅草签、之后又修改过的条约草案,就完全失去了法律效力。
这期间,英国也指示麦克马洪:如果中方反对,就不能与西藏签订双边条约。这样会议就开不下去了。但麦克马洪不死心,背着中方参会人员,诱骗西藏代表签署了一个印藏联合宣言,称修改后的条约草案,对双方有约束力。这就是后来俗称的“印藏密约”。由于这个联合宣言实在见不得人,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当时就没有对外发表。麦克马洪本人和英国方面都承认西姆拉会议“没有产生中国为缔约一方的任何协定”。
各怀鬼胎:关于“印藏密约(包括联合宣言和三方草签、之后又修改过的条约草案及附图)”,是英国政府诱骗西藏代表签署的。当时西藏正乞求英国帮助其与中国交涉,划定与中国的边界。麦克马洪即以此为诱饵,诱骗西藏代表签署了宣言。但后来西藏人了解到,麦克马洪并没有得到英国的授权,根本不存在帮助西藏划定与中国的边界一说。西藏这才知道上当,当即宣布不同意上述条约及麦克马洪线了。之后,这事也就不了了之。
篡改事实:英国隔段时间要出版一次包括英国所有对外条约的《艾奇逊条约集》。由于没有法律效力,1937年以前版本的《艾奇逊条约集》一直没有收录上述“印藏密约”。1937年,英国再次出版《艾奇逊条约集》时,不知道什么原因,有人想起了这件事,想把“印藏密约”收录进去。但《艾奇逊条约集》在1929年已经出版过,并没有收录1914年的“印藏密约”。如果1937年版收录“印藏密约”,将无法对外解释。堂堂的英国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下令收回并销毁所有1929年版《艾奇逊条约集》。然后,“名正言顺”地以1937年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冒充1929年版本,收录了标注有麦克马洪线地图的“印藏密约”。印度独立后,也继承了英国的这一谎言和骗局。但假的真不了,仍有一本“漏网”的1929原版《艾奇逊条约集》保存了下来,现存于美国哈佛图书馆。
受印军劫掠威胁被迫背井离乡的当地藏族村民
争议的产生1、中印关系:对抗—友好—对抗—反目
进军西藏:1950年,我军开始进军西藏。印度罔顾事实,强烈抗议中国,企图继续维持西藏现状,实质是要把西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新中国不是满清,也不是民国,对印度的抗议不予理睬。当时,印度继承了英国的衣钵,与西藏关系密切,帮助训练藏军并提供了大量武器。昌都战役前,藏军敢于作战的底气,就是因为有英国和印度的支持。
实用主义:在解放军打败藏军、控制西藏后,尤其是北京与西藏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17条协议后,印度转而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开始同中国友好。1959年平叛作战,印度居然抗议和指责中国。之后,印度开始敌视中国,推行激进的前进政策,在边界上频频挑衅,直至1962年爆发战争。
2、新藏公路:边界争端的由起
阿克赛钦:中国和印度边界争端的焦点并最终引发1962年战争的症结,就是因为阿克赛钦。阿克赛钦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的一块盆地。今天新疆和西藏之间的唯一公路(219国道),就是古代商路的基础上修建的,横穿阿克赛钦地区。历史上吐蕃进军西域、蒙古征服西藏都是经过阿克赛钦通道。对中国而言,阿克赛钦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没有阿克赛钦,不仅会失去新藏通道,更关键是西藏将处于印度的威胁之下,中国对西藏的控制力将大大削弱。而对印度而言,阿克赛钦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
新藏公路:1958年之前,中印双方对边界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关注。即使在东段,中国基本默认了麦克马洪线。印度军队在1950年占领达旺、驱逐当地的官员时,中国也没有提出抗议。
1957年,中国在古代商路的基础上,建成了穿过阿克赛钦的公路。中国是作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一项成就来宣传的。印度驻华官员从新闻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告了印度。当时印度并不确定这条公路的走向。于是,在1958年派出2支巡逻队,前去查看公路的走向。结果一支失踪了,另一支回到印度,告了公路穿过阿克赛钦的具体位置。印度就此向中国提出抗议,首次正式提出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从此,中国和印度荒凉的边界地区逐渐成为热点。
为奔赴东段战场的边防部队官兵送上酥油茶的藏族妇女
3、目标冲撞:实控线VS诉求线
中印边界的争议地区,主要是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和东段的藏南地区。争议出现后,中印双方从1959年开始,在边界问题上无数次交锋。但明显感觉双方的目标和诉求根本没有交汇点:
中方目标: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基础,开展边界谈判,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和争端。中方的原则是:在东段,中国坚决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但可以按麦克马洪线的走向,商谈边界划分问题;在西段,以传统习惯线(马继业线,也是当时双方的实际控制线)商谈边界划分的具体问题。从1959年开始,中国一直按此原则,希望与印度进行边界谈判。
印方目标:印度在边界争议中的态度是一贯的,即:以印度的诉求线(包括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为边界谈判的基础,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均不容谈判,但可以这2条线为基础,商谈边界划分的一些细节问题。也就是说,印度所主张的边界,不容谈判,麦克马洪线以南是印度的,阿克赛钦也是印度的。很多了解中印边界历史的西方人,都认为印度过于僵化,边界诉求明显夸大了,没有法律基础。
从双方上述目标可以看出,双方争端的焦点,其实就是阿克赛钦地区。从1959年开始,双方一直围绕阿克赛钦地区争论不断、冲突不断,直至爆发战争。
4、前进政策:边界战争的根本原因
边界情况:高山深谷,荒无人烟。1959年之前,我军一直没有在中印边界巡逻。1959年平叛,挺进到了边界地区。1959年8月,我边防部队与印度巡逻队在麦克马洪线上发生了一次冲突,即朗久事件。为避免类似冲突事件的再次发生,中印双方同意不在麦克马洪线2英里范围内巡逻。
前进政策:1959年西藏平叛后,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急剧恶化,印度开始敌视中国,继承了英国的侵略衣钵,并采取更为激进的前进政策。东段,在麦克马洪线上建立哨所,甚至越过麦克马洪线建立哨所,而中国一直没有在麦克马洪线地区建立哨所;西段,在阿克赛钦地区建立哨所。针对印度的前进政策,中国随后在阿克赛钦地区沿马继业线建立哨所。为与中国对抗,印度立即在中国哨所的后面,以包围态势,陆续建立了60多个哨所。
虚幻想法:印度推行其前进政策的基本设想是:印度无论在边界干什么,中国都不会进攻。印度人始终对以下观点坚信不移:边境上的冲突只是一场胆量比赛,只要印度军队坚持前进,中国人最终会扭头走开;只要印度军队进攻,中国军人就会逃走;200印度军人等于3000中国军人;等等。很难理解印度这些虚幻的想法是怎么来的。
配发枪支参与训练的印度年轻人,很多人还稚气未脱
5、照会往来:绕不出的圈子
从1959年开始,中国和印度就边界问题,相互发出无数次照会。1960年,周总理专程前往印度,寻求边界的缓和及问题的解决,明确表明:如果印度接受双方在西段的实际控制线,中国就准备接受以麦克马洪线的走向划分边界;退一步,如果争端暂时得不到解决,双方应同意维持边界现状和稳定。访问期间,印方一直刁难周总理。但无论是照会还是会谈,中方的态度始终如一,即:双方按上述原则,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退一步,双方维持现状,脱离接触,停止巡逻,保持边界稳定。
印方的态度也始终如一,即:凡是有争议的领土,绝对都是印度的,是不容谈判的;印度任何时候都愿意谈判或维持现状,但中方首先必须退出印度所主张的领土,即退出阿克赛钦地区,退出印度自作主张向北移动后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实质是拒绝中方的所有建议。印度不仅一直拒绝谈判边界问题,其推行的前进政策也愈演愈烈。
(未完待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1962中印战争推荐文章3:1962年中印战争,我军大败印度,为何不趁机解决边界问题?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率先向我国发起炮击,企图挑起战争,我国随即展开自卫还击战。开战之前,印度自信满满;然而交火仅仅1个月,印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我军一路高歌猛进,一度打到了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仅有300公里的地方,当时有人打趣说,要是继续这样打下去,说不定真就要打到印度洋去了。中印两国的摩擦,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边境上的领土争端,既然1962年我军拥有绝对的优势,为什么不趁机解决中印边境争端呢?
在正式开战之前,不管是印度还是国际舆论,都不看好我军,印度当时在国际上人缘极好,朋友一大堆,反观我国,则是孤立无援的情况,所以听说中印两国开战后,大部分国家都是支持印度的。然而,仅仅一个月,战争就结束了,印度惨败。
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在这场中印战争中,印度为什么会输得这么快、这么惨?难道印度真的弱得跟个笑话一样?当然,我国的完胜离不开我军的英勇作战和强大的实力,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印度自己内部出了问题,犯了3个致命错误,所以才迅速输掉了战争,如果印度真的狠下心来和我们死磕,我们想获胜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偿失,所以给足了印度教训我国就及时收手了。
印度犯了什么致命错误呢?首先是军事装备。如果你看过关于中印战争的纪录片,就会发现印军当时大部分人使用的武器都是全手动步枪,打一枪就得拉一下枪栓,费时又费力。这种武器实际上是英国人留下来的,不过人家英国使用这种枪的时候是几十年前的“一战”,也就是说印军用的是英国淘汰不要了的武器。而我军当时已经装备了AK47改装的56式步枪,两相对比,我军装备简直是甩出印度几条街。
既然印军武器这么老旧,为什么印度不向美国或者苏联购买新式武器呢?要知道,那时候印度和美苏两国关系都不错,买武器是绝对没问题的。然而印度这次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来,印度奉行“不结盟运动”,所以尼赫鲁觉得,如果印度购买了美国和苏联的武器,就意味着“站队”,这就会违背印度独立自主的国策,而且还会让其他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对印度产生质疑。所以当印度军方提出购买新式武器时,尼赫鲁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也为后来印度政府和军方产生矛盾埋下了伏笔。
印军不仅装备落后,军队本身也有问题。印度独立后,陆军大部分人以前都是英国人麾下的,说得难听点就是“伪军”。尼赫鲁当年搞独立运动的时候,没少被这些人打过,因此对陆军十分冷淡。尼赫鲁上位后,在军队里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嫡系力量,让那些旧势力坐“冷板凳”,慢慢地,军队里掌权的都换成了尼赫鲁的自己人。
然而,这些人大多都是文官出身,擅长表忠心,却从来没真的上过战场。典型代表就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总指挥布里吉·莫汉·考尔,他虽然是职业军人,但基本上没真正带过兵,主要负责后勤工作,但是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情商高、会说话。靠着这张嘴,考尔不仅混到了军中高层,还和尼赫鲁关系极好,再加上两人沾亲带故,尼赫鲁就直接把他任命为军队的“二把手”,对外吹嘘考尔是“印度战神”。到了正式开战的时候,这样一个“草包”将军靠着他的“天才”指挥,葬送了印军最精锐的5个旅,导致印军最终惨败。战后,昔日战神”考尔被勒令永久退役,并且因为他“送人头”的行为,还被印度怀疑是间谍,监视、调查了他很长时间。
在当时的印度军队里,这种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不在少数。实际上,印军的实力并不算弱,他们有曾经与德意日三国交过手的“红鹰军团”,这支“王牌旅”最终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这些纸上谈兵的糟糕指挥,我国要想完胜印度,还是要付出不小的代价的,不会如此轻松。
尼赫鲁
至于印度的第三个致命错误,则是尼赫鲁错误地判断了当时的形势,他认为中国不敢和印度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印度就一直蠢蠢欲动,试探中国的底线。印度先是和我国谈判,提出各种无理要求,我国肯定不能答应它,双方不欢而散,之后尼赫鲁决定用武力方式解决领土争端。当时印度和我国的起点其实差不多,都是刚独立建国时间不久,所以尼赫鲁就觉得中印两国实力应该相差不大,印度还是颇有胜算的。尼赫鲁也不是鲁莽的人,他先是派兵在中印边境和我军发生了小规模冲突,同时故意设立了几十个哨所来挑衅,我国当时正忙于解决国内残余的国民党势力和解放西藏,没空搭理印度,结果尼赫鲁更加得意,认为中国这是怂了,不敢和印度打,他决定一鼓作气拿下藏南。
当时印军高层中其实也有不少明白人,知道真要和中国动起手来印度根本占不了便宜,但是以尼赫鲁为首的官僚们不这么认为,尼赫鲁本来就和军方关系不好,怎么可能听劝?
到了1961年,印度集结了1个师,仅用48小时就成功拿下了被葡萄牙占领的果阿。刚打完胜仗,尼赫鲁有些惴惴不安,担心国际舆论会指责印度,影响印度“老好人”的人设,结果令他意外的是,不仅没人攻击印度,就连葡萄牙也没说什么。尼赫鲁安心了,同时野心也膨胀了,觉得现在印度很强,连老牌国家葡萄牙都不是印度的对手,更别说建国没几年的中国了。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也是一片欢腾,觉得自己的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要知道印度被殖民者压迫太久了,如今好不容易独立,他们急需一场大的胜利来证明自己,大家都觉得乘胜把中国赶出阿克塞钦指日可待,甚至一劳永逸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印度之所以轻松赢了葡萄牙,主要还是因为对方当时没怎么抵抗,而且葡萄牙早就衰弱了,实力大不如前。尼赫鲁和大多数印度人被一时的胜利蒙住了双眼,开始把攻打中国提上了日程。
另一方面,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印之间也是更倾向于支持印度的。我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美本就互看不顺眼,美国巴不得中印两国打起来,好让它浑水摸鱼。而苏联则是担心中国和印度开战后会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而且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头羊,和印度搞好关系就等于拉拢了一大批亚非拉国家,所以中印开打之前,苏联也是支持印度的。
另外,当时蒋介石虽然退守台湾,却还在蠢蠢欲动,因此我国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对付台湾,所以尼赫鲁觉得,即便是印度出兵,中国也会因为顾虑太多而不开战。这完全是错误的判断,其实只要尼赫鲁了解一下抗美援朝战争,就会知道中国从来不会忍气吞声,更何况印度这次都嚣张到在家门口示威了,我国就更不可能轻饶了它
所以,印度这3个致命错误,导致了最终它的惨败,那么我国为何不趁机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呢?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印度战败完全是因为内部的问题,主要是军队指挥和判断失误,但是印度真正的军事实力并不弱,所以如果当时我国打到新德里附近时真的乘胜追击,继续占领印度,这场战争就变了性质,我们就从“自卫”变成了“侵略”,不仅印度人会奋起殊死拼杀,就连在国际舆论上我们也会立刻处于不利的局面。
这场战争结束后,我国主动撤军的做法让全世界都吃了一惊,不过这也充分表明了我国和平谈判的诚意,展现了中国以和为贵的大国气度,并获得了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军事、政治、外交、道义等,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反观印度,不仅好不容易得来的好名声毁于一旦,就连引以为傲的不结盟运动也“破产”了。在战争后期,尼赫鲁被打怕了,为了获得支持,他把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甚至以色列这些国家都跑了个遍,这无疑是背离了不结盟运动的初衷,其他亚非拉国家不敢再相信印度。而中国则靠这一战在国际上打出了名声,也让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看到了中国的实力,纷纷转投向中国这边,可以说印度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没有中印战争,尼赫鲁本来是准备要进行经济改革,发展工业。但是为了赢得战争,印度只好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武器,没钱发展工业和经济了。而且战后尼赫鲁在国内的声望一落千丈,想推行改革也不可能了,从那以后,印度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穷,到今天都没成功翻身。
虽然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来之不易,但对于我国来说,对印自卫反击战没有那么值得关注,相比起来,我们可能会更注重美国、日本等国家,但这场战争对于印度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从此以后,在面对中国时,印度经常是一种自卑和自信交织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印度觉得自己现在发展得不错,能和中国平起平坐;另一方面,当年的惨败导致印度对中国的任何举动都非常敏感,中国一些非常小的举动,在它眼里都是巨大的挑衅。由此可见,这次战败给印度留下了多么大的心理阴影。
1962中印战争推荐文章4:1962年中印战争我方伤亡1460人歼灭印军三个旅毙俘敌7000余人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不曾想到的是这场本以为是势均力敌的战争最后双方伤亡竟然是五比一,据说战后中国主将张国华笑了,他说:“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张国华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沙则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个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被我军俘虏的印度士兵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那位领导身体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
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
张国华没有表态。他说:“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
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
“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
“我1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
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
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在冒险,但毛泽东不喜欢墨守陈规。他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方案定了。干部会上,张国华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了下去:“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三至五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人。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
会后,他又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到前方,以鼓士气。
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人民解放军的炮火便铺天盖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这样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
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头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封电时,心中的疑团才渐渐解开。后一封电只比前一封电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回前封电呢?张国华寻思: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他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
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3个旅,生擒王牌旅长达维尔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主要收获自西山口之战),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
1962中印战争推荐文章5: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前前后后
文/阎丽
1962年10月,中国和印度在边界地区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这是一场由印度挑起,中国被迫自卫反击的战争,是中国不愿打却又不得不打的战争,是中国奋起保卫国家和领土安全的战争。
中印友好背后,危机暗伏
中印两国本来是友好邻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为此,中国也给予了印度热情回,1951年,为缓解印度粮荒,中国在自身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仍然向印度提供66万吨大米。之后,两国官员互访频繁。周恩来总理曾多次访问印度,和印度共同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尼赫鲁总统也访问中国,受到热烈欢迎。1958年,中国在尼赫鲁主张下参加了万隆会议。一段时间以来,中印两国都充满了“中国印度是兄弟”的口号。
然而,在这友好的背后,危机却一直暗伏,尤其是暂时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印边界问题更为敏感。
众所周知,中印两国独立与解放之前,虽未曾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却早已形成了一条各自遵守的习惯边界。印度自1947年独立后,开始时一直遵守着这一边界。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源于1951年2月印度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军队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在边界地区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但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不久之后又加紧了对中国领土的蚕食。同时,尼赫鲁政府还阻止西藏当局到北京商谈和平解放问题。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时,印度驻华使馆竟在向中国政府的照会中说:“中国军队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认为是可悲的。”
1954年,印度政府还修改官方地图,把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已定国界,占领了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区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还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划入印度版图。这样一来,印度共侵占中国领土达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福建省的面积。
印度一意孤行,矛盾升级
1959年3月,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策动叛乱,达赖趁机逃往印度,并在一周后受到尼赫鲁的接见。在叛乱事件中,叛乱指挥中心就设在印度的噶伦堡,印度方面也积极支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息叛乱时,印度和英美等国家一唱一和,支持叛乱,反对解放军平叛。西藏叛乱被迅速平息后,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其构建“大印度联邦”野心不死,他甚至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具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同时,印度还不断制造事端,挑起冲突,使矛盾升级。比如1959年8月和10月的“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后,印度甚至对中国发出了战争叫嚣,这使中印关系彻底恶化。
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发生后,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边界冲突事件,我边防部队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开始单方面主动后撤,中国政府还提出了很多和平建议,但尼赫鲁完全拒绝,一意孤行地执行所谓的“前进政策”,继续侵占中国领土。从1961年起,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境内入侵,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西线也不断设立新据点。1961年11月,尼赫鲁向其边境特区驻军发出“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要求哪里有缝隙就在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12月,印陆军总部发布命令,要求其东部军区将哨所尽量向边界靠近,占领整个“麦克马洪线”。随后,印度军队闻令而动,不到半年时间,便沿“麦线”建立了24个新哨所。1962年6月4日,印度军队越过“麦线”在扯冬建立哨所,并声称,“麦线”的确切位置只能由印度单独决定。9月9日,印度国防部召开会议,讨论将中国军队赶出“印度领土”问题。随后,陆军总部即发布命令,要求印军主力立即进驻扯冬的哨所,所有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把中国军队从“印度领土”清除出去。
面对印度一意孤行,中央军委确定了“整军备战”的方针,准备应付突发事件,但同时指示解放军“退避三舍,不打第一枪”。中国政府仍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建议“中印双方武装各后撤20公里,边界争议通过谈判来解决。”但尼赫鲁政府拒不接受中国政府的和平倡议。此时,中印边界形成了“犬牙交错,武装共处”的局面。
中国忍无可忍,奋起反击
从9月20日午夜起,盘踞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中国扯冬地区的印度侵略军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攻击,共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47人。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向印度政府提出了7次最严重的抗议,并要求其立即停止进攻。但是,印度一意孤行,恣意扩大侵略。10月12日,尼赫鲁竟下令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清除掉”。10月20日清晨,印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至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人民日》的相关道
这次自卫反击战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进行。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结束,历时1个月,经历了两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在中印边境东段和西段地区进行,印军总兵力约2.2万人。其参战陆军自称是“打遍欧、亚无敌手的强师劲旅”“王牌部队”等。但是,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仅仅经过8天的激烈战斗,便全歼印军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共歼印军1900余人,收复了东西两段的全部被占领土,用事实否认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同时,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于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包括“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各后退20公里”等内容的“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但印度政府在遭到惨败之后,依然顽固,拒不认输,不仅悍然拒绝我国政府的和平建议,还要求中国政府退回到塔格拉山脊以北,让印度军队重返各个哨所。随后,印度政府进一步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华浪潮,加紧进行再次较量的战争动员和准备工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于11月14日和16日再次向我军发起猛烈进攻。中国第二阶段反击战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从11月14日至21日。这一阶段的反击,在东线主要分两个作战方向,即“麦线”东端的瓦弄方向及其西端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11月14日,印军首先从东线瓦弄方向我军发起进攻。但仅仅6个小时后,印军便在山头上留下67具尸体,其它便一无所获了。11月16日清晨,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经一天激战,便夺取了印军占据的瓦弄地区,歼灭印军1200余人。同时在西线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战也正式开始。中国军队采取“打头、切尾、斩腰、剖腹”战术,通过穿插包围方式,全歼印军3个旅,共毙俘印军准将旅长豪尔·辛格以下官兵5200余人,成为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战役。另外,在西线的其它地段,如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区的反击战,同样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最后一战——班公洛地区反击战,更是打得干脆利落。
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我军所到之处,印军望风披靡,中国军队已完全占领了边界全线上的所有争议地区。在西段,我军清除了印军侵占的全部据点;在东段,我军进到了非法的“麦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作战中,我军以伤亡2400余人较小代价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另歼印军5个旅之大部,并俘获了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总计歼灭俘虏印军8800多人。同时,还缴获飞机5架,各种火炮380门,坦克9辆,汽车430多辆以及各种枪支6300余支(挺),及其它许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被俘的印军官兵
中印边界问题,长期存在
为了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促成我国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于11月21日宣布,从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随后,从12月1日开始,我军便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其后,又将缴获的印军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交还给印度,并释放了全部印军战俘。中国政府的这一义举,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
但在战争中遭受重创的印度从此把中国视为仇敌,他们认为中国军队的“惩罚”大大伤害了印度的自尊和体面,并把中国主动释放全部被俘人员、归还所缴武器和军用物资说成是阴谋。印度政府对中国的诚意根本不予理睬,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
中国撤军后,印度却在边界全线增兵,并不断蚕食“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争议领土,至1963年春,中印两军重新在“麦克马洪线”附近形成了对峙。仅1963年上半年,边境对峙的中印两军就互相提出抗议照会多达60余次,并且印度对争议领土的蚕食愈演愈烈。
1965年印巴战争发生后,毛泽东决定和印度开战,一是策应巴基斯坦,二是反击印度蚕食。中国外交部向印度大使馆代办提出正式的最后通牒,两国战争一触即发。但此时,由于苏联介入调停印巴冲突,印巴双方实现了停火,印军在中国和锡金边境上撤除了部分工事。就这样,第二次中印边境战争未能爆发。
1967年,中印两军在中锡边境发生了两场冲突,双方互有伤亡。直到1976年,印度才主动恢复向中国派驻大使。1979年2月,印度人民党政府外长瓦杰帕伊访华,中印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但中印边境问题仍是两国关系中最棘手的问题。虽然从1981年起,两国商定轮流在北京和新德里举行边界问题谈判,却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1988年12月19日,拉吉夫·甘地成功访华,中印双方同意通过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边界争端。之后,辛格、高达及拉奥总理也都表达了增进中印关系,和平解决问题的意愿。2003年6月23日,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期间,印度政府首次公开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华政治活动,为重开对话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双方又约定各自任命特别代表,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但至今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1962中印战争推荐搜索词:
1.1962中印战争伤亡对比真相
2.1962中印战争打到印度哪里了
3.美国人评价1962中印战争
本文标题:1962中印战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