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春水主要内容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文章1: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整本书阅读《繁星春水》
文 | 书本里的小蚂蚁们
当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窗外一定有鸟儿鸣啾。
春天真是一个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季节。我非常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在春天这样充满希望的季节,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围绕在我们身边,比如和煦的春风,醉人的暖阳,微笑的脸庞……还比如在春天感受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妙。今天我要向大家分享的正是冰心写的现代诗《繁星·春水》。
我们知道,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被称为“世纪老人”,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冰心的诗短小、追求自然,不仅向读者播撒美好,更开创了现代诗的新篇章,很适合青少年读者仿写、创编。
《繁星·春水》收录了冰心的两部诗集,其中《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繁星”如指路明灯,“春水”如前进希望。
《繁星·春水》这部作品中书写了清新隽永,富有哲理的小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不用刻意的修饰,于平实亲切和简单直白中,或对仗,或寥寥数笔,就勾勒出真善美的世界,犹如给我们撒下烁烁发光的满天“繁星”,犹如给我们捧来潺潺流淌的一弯“春水”。
现代文学家巴金曾说一代代的青少年读到冰心的诗,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冰心的诗歌好像有一种魔法,让我读着就停不下来,喜爱的诗歌太多了,其中我最喜欢《春水》中的第一首:“春水!又是一年了,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我的朋友!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不但对你是如此。’”
这首诗让我看到冰心把春水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和春水来了一场有趣的对话。春水总是静静地流着,从不会停下来,也不会留下倒影,做自己该做的,做自己能做的,永远做诚实的自己。冰心将春水这样的特点写成了对话,让春水变得更加可爱了。
书中的精彩诗歌还有很多,我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
比如《繁星》的第71首:“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你瞧,“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如同一幅幅剪影,在眼前不由自主地闪烁,唤起了我们心中无限美好的感受,让我想起了与母亲相处时的情景,给人温暖安逸的感觉。
《繁星·春水》是儿童文学大师写给小读者们的爱的箴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诗歌中透着纯真、清丽、温柔、含蓄、庄重、文雅,有着中国诗歌独有的美。她歌颂母爱、呼唤童真、咏叹大自然,她把善良、爱心、向上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诗歌,常常表达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让我们感受诗歌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诗,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寻觅和体会无处不在的真善美。
#头条创作挑战赛#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文章3: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繁星·春水》
冰心的那首《繁星·春水》,曾经给多少代人留下了一片朦胧的光晕。
她用寥寥数语,将支离破碎的思绪化作星辰般的记忆穹宇,将复杂的思绪化作泉水潺潺的回音,敲击在未来的耳膜上,让人体会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它可以用来宣泄苦闷,可以用来抚慰梦想,可以用来充实心灵,可以用来捕捉瞬间的灵光,可以用来收拢思绪……
虽然冰心曾经多次说过,她的《繁星·春水》并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泰戈尔的《飞鸟集》,记录着她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不在立意而作诗”的冰心,反而能够从诗词形式上挣脱出来,用一种单纯自然的写作方式,登上了小诗独有的纯净质朴的审美境界,在无意中为新诗创作找到了一片清新的绿洲。
在这片绿洲里,除了歌颂自然、童真、母爱的妙语和充满哲理的格言之外,还有许多与“创作心理”有关的诗句,这些诗句是在冰心独自静坐的寂静夜里与自己的灵魂的低语中诞生的,也是围绕着一个初入文坛的少女的喜悦、期待、苦闷和焦虑。
它印满了诗人在寻找文学真谛的道路上,时而轻快,时而踌躇,它们构成了冰心小诗创作的原始心理动因,是冰心对自我与生命的思考的起点和核心,支配着冰心诗歌中的真善美。
从这一角度来看《繁星·春水》,可以说是对冰心创作心理的一种美好的备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一窥冰心的艺术人格与文学精神。
《繁星·春水》是一部集“诗人”,“心灵”,“思想”,“意绪”,“文字”,“笔儿”,“句儿”等四个意象构成了冰心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体系。冰心善于通过意象的营造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将瞬间的情绪表现出来。
《春水》还收录了冰心早期的《谢“思想”》和《诗的女神》等不同于小诗风的新诗,它们都是以精神领域的抽象思想和灵感为对象,创造出一种玄之又玄的意境,将诗人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表现在无限的美的流淌中。
他还创作了《病的诗人》,《假如我是个作家》,《哀词》,《向往》,这些诗歌都直接把诗人作为抒情的主角,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美的理解,以及对艺术人格的追求。
这首“以诗写诗”的诗与冰心本人所言不谋而合:“为什么要写?”诗人就是诗人!”(《春水·五 O》)我们读着这几首诗,仿佛是在一片最接近诗人感情的波浪上滑行。
从这一点来看,冰心很乐意也很擅长对“自我写作状态”进行细致而细致的审美观察,并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经验融入其中,使得与“写作”相伴而生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成为思想、表达和歌唱的对象。
在她的笔下,那些飘忽不定的情绪和思想,在她的笔下,获得了一种可以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生命质感和情感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繁星·春水》一诗中,“明月”和“清夜”这两个意象总是伴随着诗人在静夜中产生的,它们记录着诗人灵感落在灵魂上时的微微颤动。还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爱在“病中”、“静中雨中”写作的冰心认为,“病中多愁,静中有清,雨中有静,随手提笔,便可写出不少文章来。”(《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六》)
月朗风清,夜阑人静,正是文人墨客文思泉涌之时,也是冰心认为最好的机会。她不仅用充满激情的笔墨反复吟诵着静夜带来的灵感,还把“静夜”人格化,变成了一个可以用来交流、可以倾诉心事、可以延伸想象、可以与灵魂互动的意象,从而营造出了丰富的戏剧场面,扩大了小诗的表现力。
冰心倾心于创作过程中的愉悦体验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以诗写诗”。这首诗将诗人创作的整个过程都呈现了出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他的灵魂碰撞在一起的那一瞬间的光芒。
让我们想象一下,诗人在寂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坐在那里,他的思绪被打开了,他的思绪被打开了,许多复杂的意象纷至沓来,这些意象来自于皎洁的月光,来自于夜雨落在湖面上的涟漪,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来自诗人的记忆,来自诗人对自己灵魂的启示。
冰心用女性独有的细腻笔触,把思想与幻想化为一种美妙的艺术感觉,这就是冰心所赋予的。把“我”和“静夜”的神交状态转换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
这一创造性思维在《诗的女神》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示。冰心把自己细腻的创作心态转变成一种充满戏剧色彩的奇幻情境,把内心的理想境界人格化,塑造成一位温婉高贵而略带神秘气息的“女神”形象,并将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女神的声音和气质里,充满了温柔,带着淡淡的忧伤,说不出话来,却又停了下来。说来也巧,“静夜”里也有“诗的女神”。
冰心笔下的“静夜”,不仅指的是写作的环境,也指的是在写作时那一种空灵的心境。(《繁星·五七》)一颗平静的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建立起一个更深邃的世界。
寂静渐渐消失,昏明顿变,冰心全神贯注地探索着自己的内心世界,她所寻找的沉默是一种精神的下沉。
这种状态需要隔绝外界的干扰,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清晰而清晰,这样才能发挥想象力,反省自己,培养自己的人格。(《繁星·六 O》)对冰心来说,修养和品格的培养是同步的。静下心来,独自面对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或他的心是最真实的,也是最自由的。排除了外在现实环境的干扰,自由的创作心态与内省的思维方式,无疑使冰心小诗具有了“独语”的话语特色。
这些诗歌并不一定承载着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但诗性的表现却使得平淡的思想变得趣味盎然、灵动起来,这就是他们小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与喷涌而出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难以言喻的苦涩。人们常常把冰心优美的词句形容为“信手捏来”、“轻而易得”、“臻于化境”,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作品。
然而,冰心却坦率地吐露出了她在写作中常常被“言难尽意”所困扰的思想:“不管是人是物,是物,都不能说,也不能写。
他提笔写了几次,几番想要开口,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些情绪和场景,最后只好放下了笔,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他既不愿错过这些美好的生活片段,又担心语言不能保持事物本身的美,这两种矛盾成了诗人最深的精神焦虑。
“语言和情感无法互相表达的痛苦”并不是冰心一个人独有的感觉。冰心在白话文突破传统语言的束缚,自由地表达情感的时候,开始了她的创作。但是,现代汉语的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文学活动中存在着言意冲突现象。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
有趣的是,字里行间的“愁闷”,在冰心诗意的诠释下,变成了妙趣横生的诗句,而“百无一句”,也终于可以在一首萃集零思的小诗中找到归宿。
也许,这就是冰心找到的一种缓解写作痛苦的方式:用“内语言”来表达“此刻”特有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是最接近真实情感的。然而短短几句小诗,终究只是一个瞬间,诗人并不满意。
当她更持久地、更深入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她的诗意就从小诗的形式溢出,发展成长篇诗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被描绘成一幅全景影像。
1921 年,《谢灵运》一书诞生于冰心“言之不尽之苦”之中。正如“诗的女神”,诗人把抽象的“思想”人格化,把他那飘忽不定的思想和他自己“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无奈情绪,都写在了他的笔下。
他的另一首诗是《病的诗人三则》,更生动地描述了诗人的苦闷从萌芽到消散,再到情绪沉淀的曲折过程:在生病的时候,诗人心中充满了“适合于诗”的情感,而这个时候,菊花的影子,风的书页,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的细节,都会给诗人带来灵感,于是,他就有了写作的冲动,想要把苦涩而新鲜的诗写在纸上:可是,“诗人写不出来”!
而后又因“酿诗未成”而“黯寂消沉”,心中无限幽怨与苦恼;但这种烦恼,在“掀开帘子,放入清音”的那一刹那,就消失了,诗人转过身来,“谢谢生病的女神,把他和那张荒唐的纸、笔、纸,一刀两断。”原来“刻意作诗”是“无谓”的。
自然的美只需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用笔去寻找,所以,放弃笔和纸,让诗意在心中流淌吧!至此,诗人无处安身的灵感终于有了归宿,回归自然,回归心灵。
“沉默”也是一种缓和语言冲突的手段。“你怎么叫我寂寂?世界上总有比语言更有力量的东西。”(《繁星·一七》)“诗人!沉默吧,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美的。”
既然文字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那就闭嘴,让心去接受“欲辨忘言”的真正含义。冰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在表达自己的痛苦之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思。
“不要让它们折磨你,它们是人类,而不是人类。”(《繁星·一五二》)她并没有被无意识的困境所束缚,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力量,推动着她在文学的真谛上前进。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理解冰心 1922 年的小说《疯狂的笔记》,它与冰心的风格大相径庭,充满了“疯话”,大量的暗示和象征,这何尝不是冰心想要给“言意关系”加一种考验和突破的冲动?
一直以来,冰心的文学备受推崇,但也有不少质疑之声,批评者们认为冰心的作品掩盖了人性的复杂性,而她试图用“爱和同情”来拯救这个世界,却是如此的幼稚。
事实上,冰心并不是不知道现实的丑陋与人性的黑暗,在她的诗歌作品中,她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悲哀与失望,也曾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提出过质疑与思考;
这一心理模式与她童年幸福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管怎样,冰心给我们留下了一双执著地追寻美的目光。
也许,正如冰心自己所预料的,她的话在我们心中流淌,“平淡无奇,漠不关心”,“像水一样过去了”。
但是,当有一天,当痛苦或幸福来临的时候,它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脑海里,唤起我们“纯洁的记忆”——那些曾经敲打过我们心灵的梦,那些曾经使我们热泪盈眶的简单感情,都已经流进了昨天的记忆里。我们可以坐在喷泉旁,静静地听着,寻找着文学给我们最初的感觉。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文章4: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文章5:冰心《繁星》版本来龙去脉《繁星》初版
现在读到冰心的诗集《繁星》,基本与她的另一部诗集《春水》合二为一,成了诗集《繁星 春水》。而在1949年前,这两个诗集的版本是分开的,《繁星》与《春水》由不同的书局出版,形成了各自风格的版本。
初版
《繁星》的初版本,冰心有这样的一个自序,追述了小诗产生的经过——
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R.Tagore)的《迷途之鸟》(Stray Birds),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
一九二○年的夏日,二弟冰叔从书堆里,又翻出这小本子来。他重新看了,又写了“繁星”两个字,在第一页上。
一九二一年的秋日,小弟弟冰季说,“姊姊!你这些小故事,也可以印在纸上么?”我就写下末一段,将它发表了。
是两年前零碎的思想,经过三个小孩子的鉴定。《繁星》的序言,就是这个。
写这个序的时间是1921年9月1日,三个月后,即1922年1月1日至26日,《晨副镌》连载小诗《繁星》。开初刊在新文艺栏目,因为在发表之前,编辑曾电话询问:“你那《繁星》是什么?”冰心回答说:“这是小杂感一类的东西……”连登5天,反响不凡,读者认定那是诗——小诗、新诗,到了1月6日,便将《繁星》刊登在诗栏里了,共164首,26日连载完毕。同时,自1月18日始,上海《时事新·学灯》开始连载。
《繁星》在连载后的一年,即1923年1月,郑振铎出面联络,成为“文学研究会丛书”第一本诗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初版《繁星》收入《晨副镌》连载发表的小诗“一——一六四首”,前有1921年9月1日写的“自序”。没有目录,自序之后便是一、二、三……排列下去。
初版的《繁星》封面设计极为简洁,简洁到几乎无设计,这在民国版的图书中是少见的。淡蓝色的封面纸上,印刷体“繁星”竖排二字,右上“冰心女士著”,左下“文学研究会丛书”,字体均为印刷体。下有一行横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初版本的版权页,却是完备而详细,体现了民国二三十年代的版权特色。这个版权页署“中华民国十二年一月初版”,标有“文学研究会丛书繁星一册”,定价不是法币而是“大洋三角”,注明“外埠酌运费囤费”,其他就是版权页必须标明的著者、发行者、印刷者等。除此之外,这个版权页居中的虚线框内贴有一枚精致的“印证”,就像今天的二维码,但图案设计很艺术,两位优雅的女士守护一方文白。
印证在冰心的书中不多见,北新书局不用印证,上海商务印书馆版权页时有出现。印证的作用有二:一是表示这本书是正版书,读者尽可放心购买;二是授权,并且明确本版的印数。前者防止他人盗版,后者防止书局隐瞒著者随意增加印数。
《繁星》的印证自然属冰心,但她本人并不持有,而是由她的版权代理人、表兄刘放园掌控。刘放园曾为《晨》编辑,也是冰心处女作《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的责任编辑,甚至可以说是她的新文学启蒙者,冰心的一些事常由他代理。
复本
冰心文学馆所藏初版的《繁星》在“自序”页的下方,钤有一枚“中国现代文学馆藏书”印,这个初版本也有一番来历。
冰心研究会成立后一年(1993年),联合中国现代文学馆在福州举办过一次“冰心生平与创作展览”,现代文学馆带了不少真品真迹展品。展览前后一周,直到撤展时还有很多人在看撤下的展板,可见反响强烈。打听到有些真品真迹有复本,于是我请求舒乙馆长支持筹建冰心纪念馆(文学馆),将展品中有复本的真品真迹留下赠给冰心研究会。舒乙对冰心的事情,常常是有求必应,他想了想,问有哪些复本。我是有备而求,答:初版的《繁星》便是其中之一。舒乙现场询问有关人员,得到的回答是“确实有复本”,于是当场便将那几个复本真品签字赠送,后来也就成了冰心文学馆的镇馆之宝。
顺便说点有关“印证”的事情。版权印证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只有民国时期出现过,是保护著作版权的凭证,也成为一道有文化韵味的风景。这种保护著作版权的印证来自西方,国内最先使用的可能算是严复,1903年他与商务印书馆签订了《社会通诠》的翻译出版合约,规定:“此书出版发售,每部收净利墨洋(即银圆)五角。……此书另页须贴稿主印花。如无印花,察系印主私印者,罚洋两千五百元,此约作废,听凭稿主收回版权。……每批拟印若干须先通知稿主,以便备送印花。”可见使用印证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应。当然,民国时期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书,使用印证的还是少数,到后来也就消失了。
再版
《繁星》1923年1月初版一出,市场反应好,商务印书馆即以初版本加印,当年便加印了6次。初版之后,便是再版,我所见到的有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月的第五版,1928年7月的第六版。
第五版与第六版的《繁星》,内容与排版均无变动,但第六版的封面设计完全变样,变得优雅、贵气,“繁星”二字套红横排,“冰心女士著”与“文学研究会丛书”蓝字横排,尤其是中间加入“文学研究会”圆形版画图案,一位优雅的西式女士抚琴神思。再版的《繁星》,均是上海商务印书馆,没有别的书局取得过版权,也没有见到盗版的单行本。直到1932年8月,《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才收入《繁星》全部的164首小诗及“自序”。此后的《冰心著作集》(1943年)及诸如冰心“文集”“文选”“精选”之类的选本,收入《繁星》全本或节选等,则是常有的事情。
《繁星》的外文版,仅日本便有三个版本,即1939年12月,日本株式会社开明堂印刷,伊藤书店发行,译者是饭塚朗;1951年,日本河出书房刊行谢冰心自选集,内有仓石武四郎译的《繁星》;1954年,大曾根纯又将《繁星》译成日文。1962年日本《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第19集“诗、民谣集”,收入饭塚朗译的《繁星》,也就是1939年的译本。
1967年,《〈繁星〉与〈春水〉》由娅米拉·黑林高娃译成捷克文,后有译者的《跋》,于1967年布拉格出版。1977年,《繁星》由马来西亚黎煜才译成巫文,由马来西亚联营出版。纸刊登的广告语说:本书于1977年根据1959年香港版翻译,译者巫译此书目的有二,一方面使中学生对短诗的内容与结构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对新诗创作发生兴趣。
1949年之前,《繁星》的单行本版权属于商务印书馆。冰心从日本归来之后的1954年9月,国家权威出版机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冰心小说散文选集》,随即改为《冰心选集》,首次以78节节选的形式收入了《繁星》。
也就在这时,出现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繁星》毁版事件。据1956年6月25日冰心致赵清阁的信言:“……谈到《繁星》毁版事,同意书并没有寄来,无以答复。横竖三月后不回信就算同意了,是不是?”为什么毁版,是不是真毁了?因为没有见到那个“同意书”,现在竟是成了一个悬案。
合并
《繁星》《春水》并列书名,成为一本书的形式,是比较晚的事情。我所见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4月首次以诗集《繁星 春水》并列书名,署名“冰心女士”,列入“新文学碑林”第一辑编目。
《繁星 春水》以铜版纸插页的方式,影印了两本书的“原版封面”,前有出版说明 (1998年1月)。这个合二为一的版本,使用的是商务版的《繁星》、北新版的《春水》,但编辑时有所疏漏,《繁星》的二级目录未将“繁星(一——一六四)”标出。这大概是套用商务版权所至,商务版不设目录,与人文版设目录而未出目录有所不同。但它的意义在于,首先将这两个版本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流行的版本。版权页上标明:繁星 春水/冰心著(与封面不一致),1998年4月北京第1版,199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印数1—10000,定价7.5元。那时冰心先生尚健在,版权应是经过她的同意。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取得《繁星》《春水》并列一书的版权后,又适逢“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评选(1999年),《寄小读者》与《繁星》同时入选,成为广大读者提高文化素质、增加文学修养必读的经典作品。同时,国家教育部分别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简称“新课标”),《繁星》《春水》进入中学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在发行的《繁星 春水》,搭上了这两趟列车,以“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书目”“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名义大量印行,进入教育市场。我所得到的“1998年4月第1版,2000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已做了补缺,将“繁星(一——一六四)”列入了二级目录。
“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评选(1999年),《繁星》入选,但是没有《春水》,这让人民文学出版社有些犯难,他们已经将这两个版本合并了,如果用《繁星 春水》为书目,则不能标“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而标与不标,发行会受到影响,要么就退回到《繁星》单行本时代,但出版社又不甘愿,于是出了一招,将《春水》作为“附录”收入,也就是标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1999年)的《繁星》,包含了《春水》,目录的排列与1998年版相同,只不过《春水》诸篇目,均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但这也造成了一种比较怪异现象,总共165页的书,“附录”占据了110页,这似乎有些不合出版规范。
《寄小读者》搭上了“百年百种”“新课标”与“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三趟车,《繁星》与《春水》则是搭上前两趟,发行量也是很大的,不仅最先取得合二为一版权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大获红利,其他各类出版社也分享了这两趟车带来的红利,所以21世纪的《繁星 春水》版本也是众多的。
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推荐搜索词:
1.繁星春水主要内容50字
2.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概括
3.繁星春水主要内容概括150字
本文标题:繁星春水主要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