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匕首见的意思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文章1:风骨河北|图穷匕见:什么地图?什么匕首?
“图穷匕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写道,“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刘向编订《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如此说来,荆轲刺秦王之事,应先见于《战国策》。
山东省祥县武氏祠东汉石刻画像“荆轲刺秦王”显示:柱子右侧,秦王身边有一个摔倒的宮廷卫士,还有一个执盾护主的卫士。柱子左侧,荆轲怒发冲冠,呈现抛出匕首之后的动作,被身后一人拦腰抱住。柱子上插着匕首,柱下盒子里放着樊於期的人头。此画很有名,曾被制成邮票。
众所周知,“图穷匕见”中的“见”应读作“现”,为显现之意。同样的例子有古诗名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成语中的“图”,系秦王嬴政朝思暮想的燕国“督亢地图”,就像威虎山座山雕想得到“先遣图”一样。“匕”也有个专用名,为“徐夫人匕首”。司马迁写道:“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见血封喉,当然是绝顶利器。但众所周知的故事中也有众所鲜知的东西。“徐夫人”并不是个女人,而是赵国一名冷兵器制造专家、淬火打铁的彪形大汉,姓徐,名夫人。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徐,姓;夫人,名。谓男子也。”有意思吧。
另外,督亢的“亢”不应读作“抗”而应读作“刚”,其意是“颈项、咽喉”。靖康之变,北宋大将张叔夜随徽钦二帝被金兵押往北国,至“界河”白沟河,“扼亢”明志,就是自缢身亡。
问题来了,荆轲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究竟是什么样呢?
首先排除纸制品,真正意义上的纸是200年后东汉宦官蔡伦发明制造的。尽管1986年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了秦始皇时期的一幅纸质地图残片,但那纸相当原始,表面还有细纤维渣,估计在其崭新的时候也卷不成筒状,这自然就裹藏不住“徐夫人”。同时出土的还有7幅木质地图,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
战国时期,曾将《禹九州图》刻于洛阳城石宝山的岩石上,这是我国地图以石为质的最早记载。
再有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的陵园铜版规划图,为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平面地图。
但这几种地图样式都要排除,荆轲总不能挑着两通石碑,或是拎着一块铜片,或是夹着几块木片上殿觐见秦王吧,这样的话,“徐夫人”也无处可藏。
地图材质的变化跟书写材料的演进相始终。纸发明以前,帛是重要的书写材料。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3幅彩色帛绘地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地图,其制作年代离督亢地图应该不到100年。2200年前我国丝织工艺已经成熟,因此人们多认为督亢地图应该是一幅丝制品或绢制品,横式,大约35厘米宽,70~80厘米长。如果不是这样,荆轲卷着的匕首一开始就会露出来了;再长的话,秦王要伸展双臂才能将地图铺开,荆轲就能够顺势刺中他的下腹,而不该只切下一只袖子。
四川省乐山市麻浩片区古墓石雕“荆轲刺秦王”显示:柱右前扑者为荆轲,被人拦腰抱住。他用力朝前方丟出匕首,匕首中柱。柱左秦王已经逃开一段距离,其左袖破裂(断袖应该就是匕首之下的那片小小物品),右手高举一剑。整个画面动感强烈,形象生动,紧张气氛呼之欲出。
但是,如果督亢地图果真为丝绢制品,那要相当厚实才能卷成不打弯、不软塌的筒状,以便裹藏匕首。而丝绢制品向以薄而轻著称,裹不成形,勉强卷起来也会将里面的“徐夫人”的“胴体”凸显出来。试想,荆轲万分小心地捧着这东西,生怕嬴政看出鼓鼓囊囊,怕里面的匕首掉下来,还怎么应对嬴政?
以此进行合理推测,以当时可能利用的材质,这督亢地图,应该是羊皮制品最为理想。以当时北方民族皮毛工艺的水准,做成可以画图书写、卷起展开、拼接成形的一大张羊皮,应该不成问题;而燕国地接牧区,原材料的获取很是便利。
荆轲执行燕太子丹的任务,首先要取得秦王的信任,解除怀疑,才能得以接近,才能有机会下手。这些事靠两件“礼物”完成,一是嬴政最恨的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作用是让对方解恨;二是嬴政梦寐以求的督亢区域的地图,作用是讨对方欢喜。
一幅地图,有那么重要吗?象征意义胜过实用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管子·地图篇》:“凡宾主者,要审之地图。”说明了地图的重要性。《战国策·赵策》:“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经具备按比例缩小的概念。《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说明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与主权。也就是说,秦王嬴政得到了督亢地图,就等同于得到了那片土地。
从“督亢”之名,可以看出其地概要。如果直观字意,“督”为统领、中央之意;“亢”为“颈项、咽喉”,表示要害、高度和极度;合在一起,即是统领要害之地或中央高度关注之地,而且燕国确实十分看重这个地方。
根据谭其骧主持编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督亢大约在今河北省高碑店市、涿州市和固安县之间,战国时期叫广阳郡。方圆50里见方,号称“膏腴之地”,十分富庶。
督亢的富庶于水。《水经注》拒马河篇记载有督亢沟、督亢泽。督亢沟在今涞水县西北,自拒马河引出,水量由人工控制。沟东南过今涞水县北,又东就是督亢泽。督亢水向南流为白沟水,下游在容城北还入拒马河。现代的房涞涿灌区就是古督亢地区。
督亢西境为今易县境内易水、北易水流域,战国燕下都所在,亦有水利设施。凡此周50余里,支渠四通,富灌溉之利。今遗址尚存,游人观之,莫不赞叹。
当年涞水并不经过督亢的核心区,而是从西侧擦过。督亢核心区的督亢泽也应该有水,但不会太大,或许只是些水泡子。而涞水实际经过的地方已靠近山区,不适宜耕作,所以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范阳郡有旧督亢渠,径五十里。”唐代的范阳郡就是战国时的广阳郡。这条督亢渠显然是个引水工程,它引涞水灌溉,造就了督亢这片良田沃野。
督亢这个膏腴之地对燕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燕国地方不算大,尤其是没有多少平原用以耕作。水倒是不少,但泛滥太厉害。像督亢这样靠近水、又没有洪水之虞的平地更是少之又少。它可以算是燕国的粮仓。正因为因此,燕国在易县建燕下都,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此地顺流东去不远即当年的涞水,再东边就是督亢。而燕下都已在太行山中,把守着太行八陉之一的蒲阴陉,甚至燕国还在其南边不远沿着当时的国界修了长城,易守难攻。燕国之所以将这里建成发兵南下的前进基地、抗敌北犯的防守屏障,靠的就是东边有督亢的后勤保障。
督亢对防守一方的燕国至关重要,对进攻一方的秦国何尝不是!当时秦军虎狼之师已经灭掉赵国,兵临易水;千里征伐,粮草补给为先,关键是以战养战。荆轲献上这幅兼具“水利系统图”“军事道路图”“行政区划图”“物产分布图”等等综合作用的宝贝地图,督亢便唾手可得,灭掉燕国亦如同探囊取物。这让嬴政如何不亢奋?所以,他对死敌樊於期的脑袋没什么兴趣,上来就让荆轲“取舞阳所持地图”,兴致勃勃地一览为快。
于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事件就发生了。
可惜的是,督亢地图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也是最传奇、最血腥、最神秘的地图,没有流传下来,使得后世无法一睹风采、领略魅力。
但督亢还是给今人留下一些景物与遐思。现位于涿州市城区东南15公里处的西何各庄村,古为燕国督亢中心地带,该村为了纪念荆轲,修建了一座督亢亭,再现古燕“督亢秋成”风貌。还有战国督亢水利工程遗址,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石玉新 刊于《燕赵都市》2019年1月20日10版)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文章2:一觉醒来,图穷匕首见了
一觉醒来,事态在向更糟糕方向发展,真正的图穷匕首见了。
10月13日,凌晨4点30分左右,两辆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突然摧毁联合国维和部队拉米亚军营大门,强行进入维和部队营区,并要求该基地关灯。
然而凌晨6:40左右,仍旧是拉米亚维和部队营区,营地以北100米处,有数发炮弹爆炸,浓烟侵入维和部队营区。尽管戴了防护面罩,但仍有15名维和人员出现健康问题,包括皮肤刺激和肠胃反应,随后接受治疗。
还有10月12日,在黎巴嫩南部梅斯贾巴尔附近,以军拦截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运输车辆,导致“关键的”运输任务无法完成。
①以军不请自来,坦克强行闯入营区,这是非常严重的挑衅行为。按照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说法,这导致维和人员处于危险中。45分钟后,以军坦克才撤离。
②虽然没说谁放的炸弹,但显然,这不是普通的炸弹,不排除就是针对联合国维和部队。
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以军的做法,有断绝维和部队粮草供应之嫌。
所以,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维和部队第四次发表严正声明:“我们提醒以色列国防军和所有行为者,他们有义务确保联合国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并始终尊重联合国场所的不可侵犯性。”
但说句实话,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这个声明,实在没有任何底气。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第四次发同样的声明了。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有这样挑衅事件发生了。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已有5名维和人员被打伤了。
如果有底气,以前也不会有维和士兵在黎巴嫩被打死了。
就在同一天,我还看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公开发表视频讲话,点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要求就一个:立刻撤走联合国维和人员。
内塔尼亚胡特意用英语说:“秘书长先生,让联合国维和部队远离危险,(联合国)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按照以方的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必须后撤5公里,否则,后果很严重。
内塔尼亚胡说:“你们(联合国)拒绝撤出维和部队,使他们成为真主党的人质,危及他们和我们士兵的生命……我们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受伤感到遗憾,我们正尽力防止这种伤害,但确保这一点的简单而明显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离开危险区域。”
这显然是最后通牒。但联合国维和部队断然拒绝。
维和部队发言人泰嫩蒂此前就说:“我们一致决定留下,因为联合国旗帜仍然在该地区高高飘扬,并能够向安理会告,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维和部队在旁边,双方还打成这个样子;维和部队一旦撤离,更不知道将是怎样的血雨腥风。
但联合国维和部队坚守岗位的态度,让人高度尊敬;但考虑到局势的凶险,以色列的手段,联合国维和人员,确实越来越危险。
毕竟,以军坦克招呼都不打,就能闯入维和部队营区,炸弹就在营区附近爆炸,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对于以军坦克闯入,以军后来的解释是:当时真主党向以军发射反坦克导弹袭击,多名以军士兵受伤,其中两人重伤,以军坦克随后退入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区。双方火力消停,受伤以军士兵撤离后,以军坦克就离开了。
①以军和真主党,就在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区附近展开激战。
②以军多人受伤,以军坦克紧急进入维和部队营区避难。
③战斗停止,伤员撤离后,以军坦克离开。
以军指责真主党,利用联合国维和部队为挡箭牌,对以军发动攻击;但以军坦克退入维和部队营区,又何尝不是拿维和部队当挡箭牌?
图穷匕首见,接下来,可能更加凶险。
因为就在10月13日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以色列遭受了一次重创,甚至可以说,这是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冲突以来,以军在境内遭遇的最严重损失。
13日傍晚19:00左右,一架真主党无人机,对海法以南以色列精锐部队戈兰尼旅一军事基地发动攻击,至少4名以军士兵死亡,60多人受伤。
看视频和照片,以军基地一片狼藉,大批以军士兵抬着受伤者的担架在狂奔,还有一些以军士兵,抱头蹲在地上,情绪相当低落……
真主党无人机,竟然袭击以色列军事基地并得手,而且,防守严密的以军基地,事先也没有发出警。一切让人匪夷所思。
但这至少说明一点,百密必有一疏。
再强大的军队,总有疏漏的时候,但一个疏漏,往往就意味着致命的错误。
真主党也不是善茬,其战斗力和军事潜力,比哈马斯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虽然真主党领导层已几乎被以色列一锅端,但真主党还在战斗。
以色列最头疼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真主党仍不断向以境内发射导弹、火箭弹和无人机,甚至重创以军基地。
在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和以军正展开激烈的游击战和巷战,真主党武装分子被打死众多,但以军也频繁遭遇伏击,伤亡不小。
当然,最大的伤亡,还是可怜的老百姓。
就在10月13日这一天,看到相关方面的统计,以军对黎巴嫩的猛烈空袭,导致至少50人死亡;以军当天对加沙的轰炸,又造成10多人身亡。
算起来,加沙开战一年多,已经有42000多人倒在血泊中;黎巴嫩开战半个月来,近2000人离开了世界。
什么是地狱?这就是地狱。
以军基地遭到重创,愤怒的以色列,肯定会对黎巴嫩发动更猛烈的进攻,联合国维和部队处境尴尬,不排除发生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悲剧。
尽管40个国家联合谴责以军袭击维和部队,但谴责如果有用的话,就不至于现在的状况了。以色列即将对伊朗发动复,按照美国的披露,不排除以军对伊朗的军事和能源设施发动攻击。
伊朗会善罢甘休吗?
美国也在紧急行动,直接向以色列部署美军,还有萨德防御系统。
毕竟,上次伊朗导弹大规模袭击,就暴露出以军防御的重大漏洞,所以,美国这次更派了萨德系统来补位。
朴槿惠时期,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就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防御武器,同时还具有进攻性。
伊朗一旦遭遇攻击,如果能忍住还算好。但如果咽不下这口恶气,那势必对以色列再次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那到时我们或许就可以看一看,到底是美国萨德的盾坚,还是伊朗导弹的矛利。如果都防不住伊朗的导弹,那所谓先进的萨德,也不过是战场的一个摆设罢了。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文章3:一觉醒来,图穷匕首见了
一觉醒来,事态在向更糟糕方向发展,真正的图穷匕首见了。
10月13日,凌晨4点30分左右,两辆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突然摧毁联合国维和部队拉米亚军营大门,强行进入维和部队营区,并要求该基地关灯。
这还没有完。
凌晨6:40左右,仍旧是拉米亚维和部队营区,营地以北100米处,有数发炮弹爆炸,浓烟侵入维和部队营区。尽管戴了防护面罩,但仍有15名维和人员出现健康问题,包括皮肤刺激和肠胃反应,随后接受治疗。
还有,10月12日,在黎巴嫩南部梅斯贾巴尔附近,以军拦截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运输车辆,导致“关键的”运输任务无法完成。
一桩桩一件件。
第一件,以军不请自来,坦克强行闯入营区,这是非常严重的挑衅行为。按照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说法,这导致维和人员处于危险中。
45分钟后,以军坦克才撤离。
第二件,虽然没说谁放的炸弹,但显然,这不是普通的炸弹,不排除就是针对联合国维和部队。
第三件,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以军的做法,有断绝维和部队粮草供应之嫌。
所以,我看到,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维和部队第四次发表严正声明:“我们提醒以色列国防军和所有行为者,他们有义务确保联合国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并始终尊重联合国场所的不可侵犯性。”
但说句实话,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这个声明,实在没有任何底气。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第四次发同样的声明了。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有这样挑衅事件发生了。
如果有底气,那就不会已有5名维和人员被打伤了。
如果有底气,以前也不会有维和士兵在黎巴嫩被打死了。
就在同一天,我还看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更公开发表视频讲话,点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要求就一个:立刻撤走联合国维和人员。
内塔尼亚胡特意用英语说:“秘书长先生,让联合国维和部队远离危险,(联合国)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按照以方的要求,联合国维和部队,必须后撤5公里,否则,后果很严重。
内塔尼亚胡说:“你们(联合国)拒绝撤出维和部队,使他们成为真主党的人质,危及他们和我们士兵的生命……我们对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受伤感到遗憾,我们正尽力防止这种伤害,但确保这一点的简单而明显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离开危险区域。”
这显然是最后通牒。
但联合国维和部队断然拒绝。
维和部队发言人泰嫩蒂此前就说:“我们一致决定留下,因为联合国旗帜仍然在该地区高高飘扬,并能够向安理会告,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维和部队在旁边,双方还打成这个样子;维和部队一旦撤离,更不知道将是怎样的血雨腥风。
但我总觉得,联合国维和部队坚守岗位的态度,让人高度尊敬;但考虑到局势的凶险,以色列的手段,联合国维和人员,确实越来越危险。
毕竟,以军坦克招呼都不打,就能闯入维和部队营区,炸弹就在营区附近爆炸,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哦,对于以军坦克闯入,以军后来的解释是:当时真主党向以军发射反坦克导弹袭击,多名以军士兵受伤,其中两人重伤,以军坦克随后退入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区。双方火力消停,受伤以军士兵撤离后,以军坦克就离开了。
什么意思?
1,以军和真主党,就在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区附近展开激战。
2,以军多人受伤,以军坦克紧急进入维和部队营区避难。
3,战斗停止,伤员撤离后,以军坦克离开。
怎么说呢?
以军指责真主党,利用联合国维和部队为挡箭牌,对以军发动攻击;但以军坦克退入维和部队营区,又何尝不是拿维和部队当挡箭牌?
图穷匕首见,接下来,可能更加凶险。
因为就在10月13日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以色列遭受了一次重创,甚至可以说,这是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冲突以来,以军在境内遭遇的最严重损失。
13日傍晚19:00左右,一架真主党无人机,对海法以南以色列精锐部队戈兰尼旅一军事基地发动攻击,至少4名以军士兵死亡,60多人受伤。
看视频和照片,以军基地一片狼藉,大批以军士兵抬着受伤者的担架在狂奔,还有一些以军士兵,抱头蹲在地上,情绪相当低落……
真主党无人机,竟然袭击以色列军事基地并得手,而且,防守严密的以军基地,事先也没有发出警。
一切让人匪夷所思。
但这至少说明一点,百密必有一疏。
再强大的军队,总有疏漏的时候,但一个疏漏,往往就意味着致命的错误。
还有,真主党也不是善茬,其战斗力和军事潜力,比哈马斯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虽然真主党领导层已几乎被以色列一锅端,但真主党还在战斗。
以色列最头疼的问题,根本没有解决——真主党仍不断向以境内发射导弹、火箭弹和无人机,甚至重创以军基地。
在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和以军正展开激烈的游击战和巷战,真主党武装分子被打死众多,但以军也频繁遭遇伏击,伤亡不小。
当然,最大的伤亡,还是可怜的老百姓。
就在10月13日这一天,看到相关方面的统计,以军对黎巴嫩的猛烈空袭,导致至少50人死亡;以军当天对加沙的轰炸,又造成10多人身亡。
算起来,加沙开战一年多,已经有42000多人倒在血泊中;黎巴嫩开战半个月来,近2000人离开了世界。
什么是地狱?
这就是地狱。
但更糟糕的,可能还在后面。
以军基地遭到重创,愤怒的以色列,肯定会对黎巴嫩发动更猛烈的进攻,联合国维和部队处境尴尬,不排除发生我们都不想看到的悲剧。
我看到,尽管40个国家联合谴责以军袭击维和部队,但谴责如果有用的话,就不至于现在的状况了。
还有,以色列即将对伊朗发动复,按照美国的披露,不排除以军对伊朗的军事和能源设施发动攻击。
伊朗会善罢甘休吗?
我看到,美国也在紧急行动,直接向以色列部署美军,还有萨德防御系统。
毕竟,上次伊朗导弹大规模袭击,就暴露出以军防御的重大漏洞,所以,美国这次更派了萨德系统来补位。
中国人对萨德不陌生。
朴槿惠时期,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就引起轩然大波。因为这不是简单的防御武器,同时还具有进攻性。
伊朗一旦遭遇攻击,如果能忍住还算好。但如果咽不下这口恶气,那势必对以色列再次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
那到时,我们或许就可以看一看,到底是美国萨德的盾坚,还是伊朗导弹的矛利。如果都防不住伊朗的导弹,那所谓先进的萨德,也不过是战场的一个摆设罢了。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文章4:成语故事:图穷匕见
主要人物:荆轲
战国时,秦国国力强盛,灭掉赵国后,直逼燕国,燕国岌岌可危。太子丹派了当时的刺客荆轲赴秦试图刺杀秦王。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当秦王缓缓打开地图时,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将匕首刺向秦王却被他逃脱,最终在卫士的围攻下,荆轲被就地杀死。
【释义】
图:地图;穷:尽;见:现。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拓展】
秦始皇,姓嬴,名政,在位37年,继位后先后灭掉韩、魏、楚、燕、赵、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创立皇帝制度,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统一文字,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但其后期残暴待民,实行苛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心灵语录】
放宽心,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任何事情总会有图穷匕见的时候,不必在意一时的困扰。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文章5:一天一成语:图穷匕见
【成语名字】图穷匕见
【成语拼音】tú qióng bǐ xiàn
【成语释义】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穷:尽;见:同“现”,显露)。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也说“图穷匕首见”。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又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秦王谓轲曰:‘取武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成语典故】
秦王嬴政在进行吞并六国的统一战争中,先灭掉了韩国和赵国,接着就直捣燕国。为挽救国家的危亡,燕太子丹经过周密的谋划,派出刺客荆轲,带着从秦国叛逃来燕国的将军樊於(wū)期的脑袋和一卷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东南)的地图,来到秦国,假借献上秦王的仇人的人头和割地求和的地图,而暗暗地把一把匕首藏在用布帛做成的地图卷里,企图伺机逼迫秦王改变其进攻邻国的政策,退还侵占的别国的土地;如果不答应,就杀死秦王。
临出发那天,太子丹又给荆轲找来一个叫秦舞阳的人做帮手。荆轲走到易水河边,在跟他送行的人告别时,他对着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就慷慨悲壮地唱起歌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就拉着秦舞阳,蹦上了车,连头也不回,飞也似的就走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秦都咸阳。秦王一听说燕国的使臣送来了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心里十分高兴,便穿上朝服,安排几个招待员,在咸阳宫隆重地接见荆轲。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的木匣,秦舞阳捧着地图匣,一步步地走上了秦国宫殿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么威严,不由得有些心惊胆战。秦王左右的人看见他这个样子,都很奇怪,既然是使者为什么脸变了颜色呢?荆轲镇定自若,走向前去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粗野的人,从来没有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
秦王对他们是否心怀歹意,也有点防备,就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给我把地图拿来。”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拿过地图,把它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地图,荆轲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翻到末了,卷在地图里的匕首露出来了。于是,荆轲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抬起身子使劲地向后一转,那只袖子断了,连忙拔剑,可是因为心急慌忙,剑也太长,拔不出来。他只得绕着殿上的大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逼着。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当时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不准上殿去,再说他们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惊呆了。
过了一会儿,几个文臣眼看情况太紧急了,便赶上去用手去打荆轲,有一个伺候秦王的医生,急忙用药袋向荆轲打去。趁这工夫,秦王终于拔出了身上的剑,一剑就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了,就举起匕首,向秦王投了过去,没有掷中秦王,打在柱子上。接着秦王又砍了荆轲几剑,秦王的卫士也赶上来把荆轲杀死了。
【成语寓意】
刺杀秦王准备得妥妥帖帖,就差会见秦王献礼的最佳刺杀时机。事情如果按预料的一步步发生,那么结果便可称心如意。中途出现突变情况后,机会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刺杀行动经过扣人心弦的攻防打斗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按照惯性思维,做一件事时,常常潜意识觉得它应该就是这样发生的,那么它到时就可这样完成了,却疏忽了一个万一中途出现的突发情况,考虑周详,方可镇静自如、胸有成竹地应对事情的变化。
图穷匕首见的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图穷匕首见的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