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文章1:外来的洋和尚好念经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倒也一语道中人之常情。如果外来的是洋和尚,便更吃香啦。


  洋和尚们在中国,不管黑的白的,都还蛮好混的。哪怕在家乡多么屌丝,两手空空来中国,也能教教外语,把把靓妹,过得有滋有味。稍微动点坏脑筋,把向来精明的中国人民,骗得团团转的,也不在少数。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竟也未能免俗的被摆了一道,在2016年2月1日大张旗鼓地会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


  幸亏有人查证此人身份可疑,正牌罗斯柴尔德家族更出面澄清家族内查无此人,否则双方按照会面时的计划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可能被这个李鬼空手套白狼骗个财。国际名校清华大学这回丢脸虽然是丢大发了,但也算及时止损,长个记性。此李鬼从2013年开始顶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名头在中国招摇撞骗,无往不利,这回也算消停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响当当的名头,是因为国人的误会而来。宋鸿兵当年炮制了畅销书《货币战争》。其实书中的观点内容,于外界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制造的阴谋论,漏洞百出,在国外也是不入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过去曾经辉煌一时,但离操纵世界历史进程还差得远点。该书令“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一些国人心目中成为神一样的存在,遂让洋骗子利用国人的错误认知,差点儿钓着了大鱼。


  3月25日,新华社针对此事发表评论,称“山寨罗”的招摇撞骗行为固然可恨,而我们盲从的“缺心眼”就更可怕;在国内外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我们应改变盲从的媚外心理,树立理性的甄别意识,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异国他乡的访客。


  清华校长被骗,固然是相关校务人员的错误认知与疏忽导致的,说“缺心眼”似乎言之过重,但相关校务人员媚外心理作祟似乎是有的。


  于网络中“纸上谈兵”时,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经常还是很澎湃的。但实际上,买洋货还是国人的一种时尚,君不见海淘成了气候,君不见出国购物旅行刷爆朋友圈。日本国内销售的产品,为显示高端,印的是“百分百国产”,而中国国内印的则是“原装进口”。这固然和三聚氰胺奶制品等事件败坏了国货形象有关,但也说明重振自信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其实中国搞市场经济已经三十多年,人口众多,市场广大,民众勤劳。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准、基础设施等等方面,已经开始全面赶上国外。20年前去国外旅行的人,或许会感叹中外城市设施及便利程度的巨大差距。如今,恐怕有时这感叹要倒过来了。


  最近微博上流传一个视频。来自澳大利亚的一个外教,声情并茂地告诉大家自己喜欢中国的几大理由,包括:中国的医院非常方便,检查结果一两个小时就出来,但在澳洲要等五天;中国的银行amazing,办事迅速,澳洲的银行职员办事速度像《疯狂动物城》里面用慢动作干活的树懒官僚;中国的快递so方便快捷,一到三天到货,而且什么东西都可以在线买到。但在国内媒体,要听到对国内医院银行的几句赞语,太难了。这个洋和尚念的经,或让大家有所触动。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文章2: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吗?全国政协委员说了,不能让本土人才寒了心!

  近几年,随着“百人计划”、“千人计划”等各种人才引进计划陆续出台,我国的科教领域正迎来一拨归国潮。海外人才回国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研究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是,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待遇不对等现象时有发生。究竟该为海外归国人才提供怎样的发展环境?海外人才如何与本土人才一同创新发展?5月7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引进海外人才需要重视的问题和对策”专题调研组走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寻找答案。


  人才是培养还是引进一直是科技界有争论的议题。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胡金波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有机所确定了“人才强所”战略,“人才培养和引进分层次,并采用不同的模式,像新学科方向的人才乃至团队需要引进,而相对传统的应用学科则立足于自己培养。”


  “在人才引进方面,坚持高标准但不唯‘标准’。”胡金波表示,近年来,先后引进36名青年人才,其中26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13人入选“杰青”。


  2011年完成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后,到上海有机所工作的陈以昀,对目前的科研条件很满意:“在所里,有开放、轻松地科研氛围,政策好、待遇优、服务佳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我们能够认真思索、潜心研究。”他表示,海外归国人员需要宽松、鼓励性的评价体制。“但现实中,往往有这种情况,这个单位让你回来,就希望你申请经费,这种压力对海外人才来说是非常大的。我是幸运的。”


  “奖励人才的政策方向是对的,但是现在的‘帽子’太多了!”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学司库及校务委员会委员梁高美懿称,这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很大,应该对重叠的“帽子”合并,或者进行限制。


  所谓“帽子”,主要是指名目繁多的人才计划和人才项目。据统计,目前各部委和各地、各高校层面的人才计划超过200余个。


  “我也是‘海归’,政府对于海归人才的重视自然是让我很高兴。但有一点我还是有点疑惑,‘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资深”海归人才,归国1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提出疑问,“近几年,中国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与之相比,本土人才受到轻视的现象普遍存在。”


  顾行发担心,眼下不少单位对海归的过度倾斜政策,很可能造成一些本土人才不得不选择去海外“镀金”的情况。“给予海外归国人才优厚的待遇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本土人才即使成长起来,也很难有与海归人才公平竞争的平台,更多的是通过‘熬资历’、‘比论文数’等老路子晋升,晋升后的待遇也很难达到同层次海归人才的水平,可能让很多本土人才‘寒了心’。”


  “‘海归’被引进后,不仅能够获得国家、地方政府在工作、生活上的资助,还可以享受到用人单位的优厚待遇。”这几年一直关注留学与归国人员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副主委黄玲进一步补充道,同一个招聘岗位,对于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科技人才,不仅可以放宽对年龄、论文发表等方面的要求,待遇也有明显差异,如“博士安家费8万元起,海外归国博士安家费20万元起”等。


  真的是“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吗?


  “在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以平常心引进海外人才,是科研机构应当秉持的心态。”尽管自己也是海归的一分子,但是上海有机化学所研究员董佳家认为,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时,应以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为标准,不盲目设置拥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等“门槛”。


  “国内高等教育培养质量近年来不断提升,甚至某些学科培养的本土人才一点儿不比国外差。海外留学身份不应该成为人才评定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副巡视员赵慧君说。


  “之所以海归人才比本土人才更吃香,也反映出我国人才引进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可能出了错。”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看来,将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区别对待,归结于粗放的人才评价机制。“必须坚持以专业标准,确立精细化的人才评价模式。”


  “实力面前,本该人人平等。”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裘援平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相关单位在聘用和选拔人才时,不应盲目重海外轻本土,不根据“出身”选人,要根据“能力”选人。”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文章3:“莫大外籍教授”现原形:“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刺激跨国造假丨快评

  “俄罗斯问题专家”王晓伟翻车了。12月17日,某自媒体受权刊登了莫斯科国立大学社会学系的一则声明,表示“中国公民王晓伟”与该校没有任何关系,其言论与活动仅代表其个人。在同一天,中国政法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也在官网发表声明,表示从未以任何方式聘请过名为“王晓伟”的人员为中心研究员。


  这么一来,王晓伟先前在公共空间展示的“莫斯科大学外籍教授”“欧洲中心研究员”头衔已然不攻自破,他那一长串头衔里的其它名号恐怕也将朝不保夕。事件发生后,王晓伟本人第一时间在微信自媒体上声称自己乃是遭人陷害,也发布了自证身份的“莫斯科大学聘书”,“遭遇了境外诈骗,损失惨重,又被相关人员黑了,所以选择了警处理”。


  不过,12月21日莫大社会学系又向红星新闻回应称,王晓伟在莫大社会学系的教育经历、所取得的文凭是真实的,但他从未在该系任职,更不存在被任命为“外籍教授”的行为——可谓“真话不全说,假话全敢说”。


  既然“事已至此”,公众也饶有兴趣地打量王晓伟过往的言论与活动。他所撰写的书籍(《走近普京》)原来是“不超出社论水平的拼凑之作”;他在XX电视台等权威媒体上发表的高论近似哗众取宠、大言欺世(俄乌冲突期间的一系列“权威点评”都与事实相去甚远);至于他的那封“聘书”,究竟是自己主动骗人,还是真的被别人骗了然后将计就计自欺欺人,暂时陷入罗生门状态。


  回顾历史,类似王晓伟的这种“跨国造假”现象可谓层出不穷。举凡在境外的一切学历或是履历,都可以凭借当事人的如簧巧舌抑或生花妙笔,变成影响现实世界的虚构传奇,化为文学作品里的经典掌故(诸如“克莱登大学”)。这些年来,诸如“西太平洋大学野鸡博士”“五百强员工实则为收银员”“助理教授摇身一变为副教授”的案例实在太多,公众在审丑疲劳的同时不禁要问:他们凭什么可以招摇撞骗多年,而且屡试不爽?


  “跨国造假”意在欺世盗名,目的无非争名图利,其要素包括:一、留学/出国经历,这当然是真的,也容易查证;二、将在国外期间的经历添油加醋甚至是改头换面,“加工”出半真半假的虚构故事;三、回国以后利用这层涂装而来的假金箔行走江湖,用以假乱真的名声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欺世盗名,大言图利。


  问题逼到这一步,其实也就变成了:“‘跨国作案’的欺世盗名者,为何屡见不鲜?”应当承认,文化与制度上的深层因素,都对这一现象“有所贡献”。


  首先,“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已经深深植入世人的文化心理,出国俗称“镀金”就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是“大词定律”(name-dropping effect)的体现:使用一些流行的、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名词,足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很多事物本来可能只是“相异”,但一旦沾上各种“背景”的修饰语,就立即获致“高人一等”的影响力。公众也据此总结出了“头衔越长,身份越假”的定律,甚至是“精准收割韭菜,头衔越长越好”的“经验之谈”。


  其次,即便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证实或者证伪一段国外经历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伪装得好无疑就更难了。这一方面加大了拆穿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会“诱发”当事人造假的意愿。


  小说《围城》里虽然虚构但取材真实的情节,就有“韩学愈只是在《历史杂志》发过一则广告,但就敢在简历里写上‘曾于《历史杂志》发表文章’”“罗素只是礼貌客气地接待了一下褚慎明,嘘寒问暖也被褚某人演绎成了‘承蒙不弃,托我解决问题’”这种“三真七假”却又难以查证的桥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国内围绕“诚信”(integrity)的制度建设,仍然有待完善。学历学位与头衔履历可以说是人的第二生命,构成生命权与财产权之外的完整人格权利,自然需要当事人负起诚信义务。但无疑地,目前当事人的造假成本、失败风险,都远远比不上欺世盗名的“预期收益”。


  即便骗局被拆穿,他们的“损失”也比不上早已博得的滚滚利禄;“割韭菜”的种种“案例”,甚至还会以“成功秘诀”的名头在坊间广为人读(比如某些“币圈”“金融圈”的“大佬”)。即便是目前看似已经翻车的王晓伟,他本人即将面临的损失比起已有的“成功”,恐怕也是微不足道。因此,完善“诚信”这一价值体系的制度建设,方是根治“跨国造假”的必由之路。


  王兢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文章4:独家调查|经销商缘何舍近求远销售外地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厂商之间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也有人将其比作夫妻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互相合作又互相竞争的矛盾体。但是近年来,农资市场竞争加剧,利润越来越薄,甚至价格出现倒挂。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缩小运输半径,节省运输成本本是节本增效的良好途径,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却有很多厂家反映,当地经销商不卖本地肥,舍近求远倾向于销售外地肥。这一现象在一些地区比较普遍,《中国农资》记者近日就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采访。


  从厂家层面分析


  直销?减少中间环节?降成本?


  当前国内化肥厂家很多,而受市场不景气和环保压力影响,许多流通企业销量下滑,甚至倒闭。据无锡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凌晋义介绍,一些厂家为了保量,主动与种植大户对接,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将压力转嫁给本地经销商,导致厂商关系紧张甚至破裂。江阴市澄农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闵雷中也表示,江苏地区的土地流转率非常高,种植大户为了降低成本和风险,更乐于就近与厂家直接采购化肥。厂家直销虽然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市场竞争却更加激烈,一方面是本地经销商从外地调运化肥,另一方面直销也使一些不正规小厂家的产品有了生存空间,导致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凌晋义说:“受本地化肥生产商工厂直销模式的冲击,传统农资经销商的渠道优势正日益被削弱。许多经销商被迫舍近求远,放弃本地产品,只代理外地产品。”江苏省邳州市丰硕农资总经理陈海洋向记者反映:“本地部分厂家的业务员要拿提成,当经销商把品牌打出去后,如果后期销量达不到业务员预期,业务员就会频繁更换代理商,或者越过经销商做直销,厂商间的合作极不稳定。如去年合作的一个厂家,公司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推广,第一年销量达到1000吨左右,但第二年厂家要求做到2000吨,然而市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对一个新品牌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厂家这样的要求很难达到。我们这里的经销商对方圆100公里以内的厂家都不愿意合作,而是愿意与信誉好的外地的大厂家合作,相比较而言,合作比较稳定。”


  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徐春华则表示,就江苏地区而言,经销商舍近求远只是个别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他分析说,厂商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大品牌厂家在选择本地合作伙伴时,大多都有一个较高的门槛,往往会选择与自身实力相匹配,且在区域内具备一定实力的经销商来进行合作。因此,并不是所有经销商都能够代理到本地的大品牌产品。那些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的经销商,在本地只能代理到小厂产品。谷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董道四说:“农资市场的存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国家肥药双减政策,及外地厂家‘地毯式’推广影响,本地厂家生存和竞争压力很大。”


  从经销商层面分析


  利润!品牌效应强!合作稳定!


  对于经销商来讲,部分经销商出于各种原因考虑,选择销售外地肥。徐春华表示,种植大户为了规避风险更倾向于选择本地的大品牌产品,而代理本地小厂的产品,价格过高则无法保量,价格太低又没有利润,一些经销商为了生存,只能舍近求远,选择外地的一些价格并不透明的品牌来获得利润。衡水佳禾农资有限公司复合肥产品经理刘真说,从销售角度来看,本地企业肥料利润更加透明,可操作的利润空间有限,让肥料销售积极性明显受打击,所以当地经销商更倾向于销售外地肥料,再加上外地肥料更容易推广,销售相对容易,更加鼓励了经销商卖“外地肥”。陈海洋则表示,普通复合肥的价格相对比较透明,而高端肥料的价格则比较好操作,所以经销商销售普通复合肥多追求品牌效应和运输成本低的厂家,而对于高端肥料,经销商则更愿意销售外地的肥料,因为外地品牌能够保证市场供应,如一个品牌在一个地区只有一个代理商,对供货及服务都很周到,代理商也会安心做推广。“就像夫妻二人过日子一样,如果反复离婚、复婚是不利于过好日子的,因为经销商做一个品牌不容易,只有厂家和代理商全心全意合作,代理商才会放心推这个产品。”他坦诚地说。


  也有经销商认为经销商倾向销售本地肥还是外地肥并不是绝对的,主推本地肥还是外地肥的选择标准是利润高、品牌效应强、合作稳定,对于本地肥与外地肥的选择界限不是很明确。贵州省织金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李直勇说,总体来讲,贵州的肥料在贵州地区销售情况是可以的,但是一个地区的主导产品不会太多,外省品牌在贵州每个市县都有代理商,而一个品牌在一个地区代理商的实力对这个品牌在当地的销售情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本地肥还是外地肥,在一个地区销售情况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品牌代理商的销售策略以及厂商之间的配合。一个品牌在一个地区销售情况好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实力强的经销商长期以来将人力、物力都放在所代理的产品上,再加上厂家在服务、宣传、价格方面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得到当地农民的认可。


  从农民层面分析


  看品牌?!随大流?!靠经销商推荐?!


  经销商销售化肥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消费者的购肥倾向, 安徽康龙农资贸易有限公司王健康说,消费者需求是分三六九等的,30%的消费者看品牌,30%的消费者随大流,40%的消费者主要依靠经销商推荐。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美邦农资经营部杨振民表示,农民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放心本地的货。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海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韩海霞也有同感:“当地的品牌肥料在当地销售情况不太理想,主要是因为当地农民不认本地肥,认为有资源的地方生产的化肥质量好,而本地没有好的化肥原料资源。此外,当地农民对大品牌的肥料比较信赖,特别对在央视播过广告的品牌更为信赖,尤其经济作物对外地品牌肥料需求更大。”刘真也表示:“从农民角度来看,当地农户对于当地企业规模、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过于熟悉,所以心理上就会认为其效果一般,厂家不管打多少广告,如何鼓吹效果,都难以让农民买账。”


  而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江苏省某知名化肥品牌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民由于对外地肥料了解甚少,一些外地品牌的肥料只需要简单做一些示范试验,加上业务人员或多或少的‘夸大’宣传,农民辨别能力弱,在宣传面前难以招架,就会在心理上更加轻易地接受。”但是,“外地肥”真的好吗?刘真告诉记者,其实经销商销售外地肥料,实际上也不会是太远的厂家,很多情况下往往都是“远”在了包装上,比如山东的生产厂家,可能会有云南的包装,而仅仅是这样一个“外地包装”,就能在销路上有一个质的改变,这也是借助农民喜欢“外地肥”的心理而采取的“迂回战术”。


  新形势下厂商关系


  “过河拆桥”?抱团取暖?实现多赢?


  化肥市场风云突变,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迎来新的挑战,同时,随着我国农业逐步向绿色、高品质农业方向发展,也为农资行业提出了高要求。在新形势下,需要厂商携手共同创造性地开拓市场。“只有在厂商合作中实现共赢,才能实现农资企业乃至农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徐春华说。化肥生产与流通就像农资行业的“左膀右臂”,二者缺一不可。就目前来说,传统化肥流通网络体系的优势尚存,且改革正在有序进行,生产厂家应主动帮助有潜力的合作伙伴转型升级,抱团取暖共渡难关,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 “过河拆桥”。对此,凌晋义建议,传统农资经销商应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整合资源,扩大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向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进行探索和延伸,在产业链条中发掘新的价值,树立“厂商合作如一家,互利互赢闯市场”的观念,建立厂商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以便从容应对市场格局大震荡下的生存发展困局。陈海洋也表示,厂商应以积极合作的态度,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处理相关的问题。厂家要尊重和关心商家,体谅商家在销售产品方面遇到的困难,听取商家的合理化建议,不断改进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还要注重市场的长期发展,稳步又规范地控制销售网络的建设,以健康的市场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销量,实现短期销量与长期发展的协调和平衡。


  厂商合作不是空话,应以实际行动兑现,厂家首先应以商家和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服务帮助商家推广产品;其次,厂家负责销售的业务人员要改变传统观念,将工作重心从说服经销商销售,转变为帮助商家分析产品特点、研究消费者需要,帮助商家把握市场机会提高销售效益。对此,董道四说:“厂商之间无论怎样纠结,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农民身上。只有权衡好农民的利益,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接受程度,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才能做到厂、商、农三者共赢,真正撬动农资市场。”怎样让农民得到实惠,是厂商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中国农资》记者 童玲 魏萌 宋心怡 炼晨 实习记者 徐娜)


  中国农资传媒出品,如有转载请联系管理员!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文章5:别让“洋名化”跑偏特色小镇内涵

  资料图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网站获悉,针对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特色小镇命名规范化”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在答复时表示,未来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各级名单中特色小镇的创建、发展和规范工作,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不能以行政建制镇和房地产项目命名,也不能出现“洋名化”等问题。(10月1日《新京》)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现多指做事或处世不相信身边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回到本文,国家发改委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规范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概念泛化问题,不能把行政建制镇和房地产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不能出现特色小镇“洋名化”等问题,可谓是切中要义。特色小镇不是“一顶帽子”“一块牌子”,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于以其蕴含的深刻内涵而达到经久不衰。否则,就会失去本真,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


  特色小镇,“特”字当先。它的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产业上坚持特色产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功能上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形成产城乡一体化功能聚集区;形态上具备独特的风格、风貌、风尚与风情;机制上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说到底,得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特色找亮点,而不是生搬硬套、脱离实际,或是盲目跟风搞特色小镇重叠、交叉、重复、同质化,更不能因为小镇所谓的“特”,被房地产商“绑架”,出现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问题,让特色小镇偏离初衷。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一种称呼。从某种意义上讲,根本无法从名字所谓的“高大上”彰显出其深刻的内涵。当然,特色小镇出现“洋名化”,不排除一些地方对传统路径依赖。认为只要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效果立竿见影。于是乎,有的地方便出现大干快上造景观、炒概念,就算不具备产业基础,也盲目“跟风”,或者大包大揽,把特色小镇当作融资平台。其结果是“既费马达、又费电”,光有外壳的支撑,却聚不起人气,不具备长期发展的基础,造成财政和土地的浪费,让公信力大打折扣。


  记得有一首《特色小镇》歌曲唱到:“溪水缓缓地流淌,鸟儿叫醒了阳光,自然绽放的花香,透过这暖暖的窗,特色小镇它风景如画……”此情此景,可谓是美轮美奂人人心仪。这正如文中强调,未来将由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各级创建名单中的特色小镇,以及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特色小镇的发展与规范,注重引入央企、地方国企、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的主要投资运营商,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和高端供给,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环境和特色建筑。无疑,是规避“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


  最后,沿用这样一句话“城市建筑像树的年轮,记载城市的历史;城市建筑像一本书,积淀城市的文化。”特色小镇建设同样如此。如何让特色小镇不被“洋名化”跑偏;如何立足本土特色,从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入手,表达和展现地方文化与特色;如何找准产业定位,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如何将历史文化、生态保护与小城镇相融合发展,建成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和居住、工作为一体的小城镇,值得我们的地方管理者深思熟虑。


  (:红网)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外来的和尚好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