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文章1:《红楼梦》|贾府的不分嫡庶告诉我们:关于嫡庶,别被影视剧骗了

  《红楼梦》中贾母掰谎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情节,借贾母之口,告诉读者一个残酷的现实:“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编故事的人,如果所编的故事严重脱离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去臆想,结果就是歪曲事实,因为他实在不知道事实会是什么样子。


  在当下的古装影视剧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编剧为了迎合观众喜欢看弱者逆袭的心理喜好,于是大量塑造庶子女在不公正对待下凭借智慧逆袭的情节。看来让人大快人心,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红楼梦》虽然虚构了一个贵为国公的贾府,但书中对贵族生活的描述却是极为真实的,充分说明了就是一个经历过富贵繁华的贵族子弟。


  在书里,还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嫡庶子女的状态。不同于影视剧里的嫡庶差别巨大,书中所描述的贾府,嫡庶子女的生活境遇毫无差别,一视同仁。


贾府的嫡庶子女,宝玉和贾环的待遇相同,有嫡有庶的三春待遇相同。

  贾府是诗礼之家,严格遵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治家。这些规矩定得很细致,书中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其中其少的部分。但仅从这极少的部分中可以看出来,贾府的嫡庶子女,生活待遇是平等的。


  第三十六回,因王夫人想暗中把袭人抬为姨娘,于是与王熙凤有一段关于袭人归属的对话。其中提到:“袭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她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然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按照规矩,宝玉和贾环兄弟都没有使唤一等丫头的资格。袭人这个享受一两银子待遇的一等丫头是从老太太屋里借用的。所以,如果让袭人正式以一等丫头身份成为宝玉的屋里人,那么,为了公平公正,就必须为贾环也同样配备一个。


  注意王熙凤这段话里的逻辑:按照规矩,宝玉兄弟没资格使唤一等丫头,但这个规矩可以破。相比之下,嫡庶的公平不能破。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在二选一中破一个规矩,那么也只能破限级的规矩,不能破嫡庶平等的规矩。


  这就说明,在贾府,嫡庶子弟的平等待遇,是硬性规定,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破,所以王熙凤说的是“须得”,必须得这么做。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宝玉的表姐,而她从来看不起赵姨娘,对贾环也没有多深厚的感情。而且,她是个敢于破坏规矩的人,但在这件事上,却如此坚持原则,充分说明嫡庶平等是个谁都不敢破坏的规矩。


  这是嫡庶子弟,在嫡庶女儿上也是一样,书中同样有描述。


  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当天,贾母见黛玉从林家带来的王嬷嬷和雪雁“皆不遂心省力”,于是把紫鹃派给了黛玉贴身使唤,“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


  “迎春等”指的是迎探惜三春,其中迎春探春为庶,惜春为嫡,嫡庶女归为一类,说明她们在生活待遇上没有区别。否则,也不会拿黛玉和庶女迎春“等例”。


  另外,第二十三回,因元春下谕让宝玉和姐妹们住进大观园,每个人有一处单独的院子,“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这里的“每一处”,不但包括了有嫡有庶的三春,还包括了宝玉这个嫡子和李纨这个嫡子媳妇,都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嫡庶平等,可最大限度地制约主母厚此薄彼,从而维护家族和睦、社会稳定。

  正如影视剧中所演的,对嫡庶区别对待,会造成矛盾纷争不断,轻则兄弟反目,重则败家毁族。


  所以,为了维护家族和睦、社会稳定,以规矩制度的形式要求平等对待嫡庶子女,是非常有必要的。它首先就制约了主母的厚此薄彼。


  我们知道,所谓嫡子女,是由正妻所生的儿女,庶子女则是由妾所生的儿女。正妻拥有后院的治家权,包括生活用品的分配。如果没有制度规矩的制约,从人性上来说,母亲通常都会更偏向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厚此薄彼就会成为常态。


  厚此薄彼所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被区别对待的嫡庶兄弟由此产生嫌隙,明争暗斗,也就不能指望“家和万事兴”了。不但如此,嫡庶矛盾还会因各自社会关系的不同而漫延到家族之外,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明史·杨涟传》中说:“今海内清晏,内无嫡庶之嫌。”海内清晏的意思是国泰民安,人们都安居乐业,没有什么矛盾。这其中就包括“无嫡庶之嫌”,嫡庶之间没有嫌隙。


  有人说,虽然有规矩制度的制约,但也架不住当娘的会拿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孩子啊。比如黛玉的母亲贾敏出嫁,老祖宗规定“满破着花上一万银”,贾母那么有钱,私下补几千几万完全做得到。


  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但古人也有办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娶妻娶贤”。


  除了制度规定,还有主观自觉。一个贤妻,不会无视制度做出厚此薄彼的事,否则会被千夫所指,也就当不得一个“贤”字了。如果要补贴,那就嫡庶都补贴。如果只有嫡没有庶,那也不能让补贴平于甚至多于制度所规定的限额,否则就是践踏祖宗的制度了。


  贾母是不是贤妻?答案是肯定的。她能在这么大的家族从重孙媳妇走到太奶奶、老封君的位置,其言行一定是让人无可诟病的。


  不但贾母是贤妻,王夫人也是。她这个主母,不但视庶女探春如己出,还能让赵姨娘给出“分明太太是好太太”的评价,可见从无厚此薄彼之举。


  王夫人在维护宝玉和贾环兄弟和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金钏撺掇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是引发宝玉和贾环兄弟不和的行为。王夫人本来“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这次一反常态,不但“照金钏儿脸上就打着了个嘴巴子”,而且即时把金钏撵了出去。如此反常,实在是金钏这种行为的性质太恶劣了。


  还比如贾环烫伤了宝玉,王夫人封锁消息,不让贾母知道,目的就是息事宁人,不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一旦事情闹大了,贾环受到了惩罚,他会更加妒恨宝玉,兄弟关系就会变得恶劣。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贤妻,必定不会厚此薄彼,只会坚决维持嫡庶平等、家族和睦。


  还有人说,贾母这么溺爱宝玉,怎么就不会偏疼贾敏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好好读原著。贾母溺爱宝玉,不是因为宝玉是嫡孙,而是因为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因此贾母“爱如珍宝”。(这里可以看出贾母的一种心理,我将另文分析。)


嫡庶之别,主要体现在继承权上。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问:既然嫡庶平等,何必分嫡庶?


  没错,既然要分嫡庶,那就一定有所分别。这个分别就是继承权的不同。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权力和财富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阶层里。底层人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制度的制约。


  这个制度就包括了婚配上的门当户对以及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


  婚配上的门当户对,制约了靠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投机者,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则避免了财富和权力的下沉。


  赵姨娘施魔法想要害死宝玉和王熙凤,其目的就是“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


  那是个兄弟不分家的时代,财产由当家人继承,并有责任照顾全部家人。所以,不能当家的兄弟们就只能享受到生活用品及生活费的分配。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贾环当了家,继承了财产,会出现什么情况?书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姨娘不但想害死宝玉,还想害死王熙凤,因为她认为“这一分家私要不教她(王熙凤)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


  这就是以己度人了。以赵姨娘的风格,如果贾环当了家,她就可以做贾环的主,把家产都搬到娘家去。于是,就会出现一种严重后果:荣国府这些属于上层社会的财富,最后都属于身为奴才的赵家了。


  如果社会允许这么做,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成为常态,整个社会的财富都下沉了。


  所以,必须用制度制约继承权的归属,这就是要区分嫡庶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个继承权,不仅指财富,也指权力,因为权力更不能下沉。所以,皇家选太子,官爵选继承人,都是从嫡子中选。实在无嫡子可选,也要把庶子过到嫡母名下,依然以嫡子的名义继承。


  这就是《红楼梦》中告诉我们的嫡庶常识:除了在继承权上有所区别,其它方面都是平等的。包括庶女出嫁,王熙凤说:“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说明只有轻狂人才会在乎是否嫡女,正常情况下,“庶出一样”,因为庶女也是由嫡母教育出来的,具备和嫡女同样的教养。另外,嫡母的社会关系,同样作用于庶女,所以探春只认王子腾为舅舅。


  综上,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些嫡庶之分,只宜当成娱乐来看,当不得真。至少,《红楼梦》中给出的现象是嫡庶平等,并不区别。


  相关阅读:


  红楼辟谣|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出嫁时,真的有巨额嫁妆吗?


  《红楼梦》| 王夫人为何提拔探春管家?无奈之举还是唯才是用?


  《红楼梦》| 花袭人的忠人之贤和王夫人的识人之智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文章2:古代的嫡子和庶子,差别到底有多大?嫡子天生比庶子更尊贵?

  古代人之所以要分嫡子和庶子,主要是因为继承权的问题。


  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嫡子确实享有优先继承权。在皇宫里面,皇帝的嫡长子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直接继承皇位。在一般的王侯之家,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的资格。而在一般的百姓家,嫡长子也确实有优先继承大部分财产的资格。


  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嫡子,就一定比庶子更尊贵!


  至于说像现代很多小说或者电视剧里面,提到的‘嫡庶神教’,什么庶子见到嫡子之后,得给嫡子磕头……这纯粹是胡说八道。


  而且,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也只是最完美的状态下的一种继承模型。放到实际生活当中,真正由嫡长子完全继承家业的情况,其实反倒没那么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古代的皇位继承。


  请问,从秦朝到清朝,有多少个皇帝,是以嫡长子身份成为太子,然后可以顺位继承皇位的?如果真严格算数量的话,恐怕最多也就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那么,古代的嫡子和庶子之间,真实差距到底有多大呢?为什么古人非要搞这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同样都是自己儿子,为啥就不能一碗水端平呢?


  想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搞清楚:宗法继承制到底是怎么来的?


  宗法制最初开始出现,其实是伴随着剩余财产一起出现的。这事比较好理解,毕竟当我们的老祖宗还在母系社会阶段的时候,一个人去世之后,也留不下什么财产。没有财产,自然也就没有继承财产这个矛盾。


  而且,在母系社会阶段,因为当时大家的婚姻制度比较混乱。很多孩子长大之后,只认母亲不认父亲。


  在这种情况,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嫡子和庶子的分别。在那个时代,所有的子女地位其实都是平等的。至于谁的地位更高,那就得看谁以后更强壮了。


  但是接下来,进入到父系社会之后,尤其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概念出现之后,继承权的问题也同时出现了。


  而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其实是尝试过平均分配这个办法的!也就是所有的子女,都可以继承自己父母的财产,身份也没有任何差别!


  但很快,大家发现,这种平均分配的继承方案,不利于繁衍和基因传承。


  这个道理很简单:假设在夏商时期,有老张和老李这么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有十亩地和十个孩子。


  老张去世的时候,把这十亩地集中给了一个孩子,剩下九个孩子,没有分配到任何财产。这样一来,继承十亩地的那个孩子,以后就可以继续正常生活,继续繁衍。而其他九个孩子,因为没继承到家产,都得去外面讨生活。


  最后,这九个孩子可能在外面混的都不咋地,甚至有可能会饿死。但只要有一个混得好,靠着自己的努力,多赚了十亩地。那么这样一来,老张的后代就有了二十亩地,以后家族规模就会变得更大。


  最坏的结果,也就是那九个孩子,全部都在外面饿死了。但即便这样,继承家业的那个孩子,手里依然还有十亩地。接下来,他可以再生十个孩子,继续重复这个过程。


  而老李去世之后,他选择把这十亩地,平均分给了这十个孩子!接下来,虽然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亩地。但他们得到的这一亩地,并不足以让他们过上他们父亲那样的生活,甚至有可能根本找不到妻子,无法完成繁衍的任务。


  所以最后,平均分配的老李家的十个孩子,有可能全都过得很不好!而且,因为他们继承了家产,他们也不太可能再去外面努力,只会在家里继承家业。若干年之后,老李家这十个孩子,有可能全都没娶上妻子,全都没能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任务。


  于是最终,平均分配的老李家,直接绝后了。


  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看,老张家的继承方案,明显不公平。但是我们别忘了,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生存和繁衍,才是最重要的本能。至于公平,在当时那个社会阶段,得排在两大本能之后好远好远!


  就这样,从进入父系社会阶段开始,大家逐渐产生了一个共识:家产不能平均分配!必须得把大部分家产,集中给某一个孩子,这样才更有利于家族繁衍!


  那么这样一来,问题来了!


  请问,集中之后的大部分家产,到底应该给谁呢?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谁更优秀给谁!就像皇位一样,哪个皇子最优秀就传给谁。但问题在于,优秀本来就是一个主观定义!我们如何明确判断,哪个孩子更优秀呢?到底是更强壮的孩子更优秀?还是更聪明的孩子更优秀?


  于是最后,为了避免儿子们为了争夺家产,相互打架。嫡长子继承制,就逐渐出现了。


  在夏商时期,嫡长子继承制其实还没那么明确。真正彻底明确这个规则,其实是西周建立之后,尤其是《周礼》推行之后的事情了。《周礼》明确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就是说,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正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会拥有继承权。其他庶子,只能分到极小的一部分财产。但是请注意,庶子不是什么都继承不了,只能去做奴隶!而是可以继承极小的一部分!


  就比如说,周天子的嫡长子,正常情况下可以继承天子之位。但是周天子的庶子,同样可以去外面做一个诸侯。诸侯的嫡长子,可以继承诸侯的位置。而诸侯的其他庶子,同样可以做卿大夫,同样也能从父亲手里继承一部分土地。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便是在西周时期,也只是流传于‘士’以上的阶段。而到了平民阶层,基本上就没啥用了。毕竟,一个平民本来也没多少财产可以分。没有财产,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嫡庶之分了。


  而且,到了西周晚期的时候,这套制度就已经开始崩了。最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西周后期的齐国。当时西周这边在位的天子,叫做周夷王。周夷王为了插手齐国的国政,特别不喜欢齐国的嫡长子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


  所以最后,周夷王直接找了个理由,烹杀了齐国国君齐哀公,转而让他的异母弟弟继位,这就是齐胡公。


  如果按照正统的宗法继承制,齐哀公显然是唯一的继承人。但最终,身为庶子的齐胡公,却被周天子扶上了齐国国君的位置。所以,这对嫡庶兄弟之间,到底谁才是胜利者呢?


  而接下来,到了春秋战国之后,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嫡长子继承制,就成了一套大家默认但并不是一定要遵守的制度。就算不遵守,也没谁能真的惩罚你。所以接下来,在不同的情况下,嫡子和庶子的分别,就会截然不同。


  有的时候,嫡子和庶子,差别会特别特别小。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春秋初期的晋国。在西周末期,晋国的晋穆侯有两个儿子。嫡子叫公子仇,庶子叫做公子成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公子仇后来自然顺利继位,成了晋国的国君。


  但同时,作为庶子的公子成师,同样也分到了晋国内部最大的一座城,分去了一大部分家产。而且接下来,在那位嫡子公子仇去世之后,作为庶子的公子成师这一脉,花了三代人的时间,直接把嫡子那一脉给灭了,最后硬是抢到了晋国国君的宝座。


  这件事在历史上,叫做曲沃代翼。


  显然,在晋国这边,嫡子和庶子的分别,就没有那么大。


  但同时,有的时候,嫡子和庶子的分别,又会大的惊人!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春秋末期的田氏代齐。


  在春秋末期的时候,齐国的田氏家族把持了大权,企图篡取齐国的国君宝座。但问题是,当时田家的人口数量不够多,很难直接占据齐国所有的位置。


  于是接下来,当时田家的家主田成子,就想出了一个很奇葩的办法:他从全国范围内,收拢了数百位女子做妾。然后,他又下令自己门下所有的宾客和族人,可以随意出入自己的后宅,随意和自己的这些小妾生孩子。


  但同时,所有生下来的孩子,都算是田成子的庶子,长大之后都得姓田!最后,田成子去世之前,一共搞出了七十多个庶子。而这些庶子长大之后,就被田成子派到齐国各地,去做了每一座城镇的控制人。靠着这种手段,田家后来很快就接管了整个齐国!


  但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请问在这种情况下,田成子家里的嫡子和庶子,差别大吗?


  答案很显然,这时候嫡庶的差别,就会特别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田成子是绝对不可能让自己的庶子,来继承自己的位置的。那些庶子,本来就是他控制国家的一种手段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田成子的嫡子,要比这些庶子高。就连田成子其他庶出兄弟的儿子,地位也会比这些庶子高。因为那些孩子,至少可以确定是田家的血脉。


  而到了秦朝之后,不同的朝代,嫡庶之分同样会差别很大。有的时代,比如宋朝和明朝,差别会很大。但有的时代,比如汉朝和唐朝,差别往往就会很小。


  至于说像很多网络小说里描述的‘嫡庶神教’,庶子不但要给嫡子为奴为婢,行跪拜礼。甚至于嫡子一不高兴,还要被嫡子直接卖了做奴隶。这种事情,真正的历史上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还有那种庶子做了大官,见到嫡子之后,依然要给嫡子磕头行礼。这种事情,想想都不可能存在。因为按照古代的规则,公权是要大于私权的。庶子就算出身再差,只要自己混得好,身上依然有官职在身,不可能给没有官职的嫡子行礼。


  而且,除了嫡庶之外,历史上还有其他很多规则,比如‘兄友弟恭’。如果哪个家族的嫡子,真的对庶出的弟弟特别苛刻,甚至还把对方给卖了。按照宋朝和明朝的法律,这是要犯罪的!


  就算只是打骂和欺侮,传出去也得被士绅阶层骂的狗血淋头,说这一家人家宅不安!这一家的男主人,也会被当地官府问责,以后前途肯定就彻底毁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嫡庶之分,确实是存在的。但这种差别,往往更多是体现在继承权方面的。至于说在实际历史当中,嫡子天天欺负庶子,然后庶子和自己的母亲,还得天天去给嫡子早晚文案……这种事情,我们只能说是网络小说看多了,现实当中是基本不存在的!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文章3:古代嫡优于庶,子优于女,那么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更高呢?

  古代人讲求“嫡庶有别,尊卑有序”,此话指的是嫡子与庶子之间,等级地位存在差别,嫡出始终优于庶出。


  自古皇帝都会在立嗣时,也大多讲求立嫡立长,就连平常老百姓家里也是一样,疼爱嫡子,大过于庶子。我们都知道古代还有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那就是重男轻女。


  那若是嫡妻所生为女,而妾室生下的是儿子,这嫡女与庶子之间谁的地位,谁会更胜一筹呢?


嫡庶区别

  这便要从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开始讲起。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男子只能娶一位妻子,但却可以拥有数名妾室。


  正是因为这样的制度,造成了妻妾之间的不公平、不平等的现象出现。这就要讲到我们所说的“嫡庶有别”。


  “嫡”指的是正妻,以及正妻所生子女,都会被称为“嫡妻”、“嫡子”、“嫡女”。


  而“庶”,则是指的妾室,以及妾室所生的子女,他们就被称作“庶妻”、“庶子”、“庶女”。这样的嫡庶差别观念,在唐宋时期之前,就已经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但到了明清之后,这种观念逐渐开始衰弱。


  在古代,男子娶妻需要经过三书六礼、八抬大轿将正妻迎娶进门,正妻之后也不可降为妾室,若是想与妻子断绝关系,只能休书一封。


  若是妻子符合“三不去”的条件,也是不可以随随便便休妻的。第一,曾经为男方父母守过三年孝期;第二,男方娶妻时条件不好,但后来飞黄腾达,必不可抛弃“糟糠之妻”;第三,妻子家中以无亲人,无家可归。


  若是妻子犯了“七出之罪”,男方才能被法律允许休妻。古代对于嫡妻地位的保护,是制定了相关法令的,男子无法任由自己的喜好,随意休妻。


  反观庶妻,迎娶时大多不需要进行三书六礼,只是简单地进行婚配仪式,甚至有一些没有举行过任何仪式。最主要的是,妾室可以进行随意买卖,就像男子所属的物品一样。


嫡女与庶子地位谁更高

  虽然嫡庶所出的孩子的地位,会因其母亲在家中的身份地位受到影响,而产生差距。


  嫡出的子女地位,永远是高于庶出子女的,家里的遗产也都只能是嫡出子女来继承,庶出只能眼巴巴看着,最后捡一些剩下的“残羹”。


  在影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主角们在学堂上讨论关于嫡庶的问题,其中有一人问道,若是家中有无能的嫡子与有才的庶子,那应该由谁来继承家产呢?


  大家众说纷纭,但更多人认为,即使是庶子再贤能有才,也改变不了他乃庶出的命运,而嫡子即使是再无知蠢笨,凭借他嫡出的身份,就能顺利获得遗产。


  这就是古代嫡庶有别的严格制度,并不会因为后天的才能,或是其他原因而有所改变。庶子没有嫡子的地位高,那与嫡女相比,又是什么结果呢?


  若是嫡女与庶子相比,那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与嫡庶有别之间产生激烈的火花碰撞,最终会是哪种观念赢得胜利呢?


  其实这个问题实在难辨最终的结果,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答案都不一样。


  若是站在嫡庶有别的角度,嫡女自然会比庶子的地位高,在家中也是会受到更好的待遇。


  但若是从重男轻女思想的角度来看,庶子是男子自然要比女子身的嫡女地位高,因此一时之间的确难以分辨出,嫡女与庶子之间身份的高低。


  可对于家族来讲,嫡女即使地位再高,在成年之后也会出嫁,届时就不再属于家族,而是作为其丈夫的附属品。


  而庶子即使地位较低,但他作为族谱上记载着名字的传承人,他也会娶妻生子,将家族传承延续下去,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似乎庶子的地位,要比嫡女高一些。


  古代受到男尊女卑的病态思想束缚,才会形成重男轻女和嫡庶有别的观念出现,这种封建的糟粕旧俗早就应该摒弃,实在是愚昧无知的行为。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文章4:嫡出和庶出有多大差别,不仅嫡子和庶子有差距,嫡女庶女也有差距

  说起嫡出和庶出,现在很多人见不到这种状况了。因为现在是一夫一妻制,所以没有这种问题。不过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状况下,这种状况到处都是。而且嫡出和庶出悬殊非常大。不仅在嫡子和庶子上有差距,在嫡女和庶女上也有很大差距。


  所谓的嫡出,就是正妻生的孩子。正妻生的孩子都叫嫡出,男孩叫嫡子,女孩叫嫡女。而庶出是指除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媵等生的孩子。这些都是统称为庶出。由于宗法制的原因,他们虽然是同一个父亲,但是在社会地位上悬殊非常大。


  我们先看一下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宗法制有一个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说的是嫡子里年龄最大的才有继承权。这种制度在西周有明确规定,其实在西周之前也是这样操作的。西周之后,这种思想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如果嫡子要是意外去世的话,两种人有优先继承权,就是嫡孙和嫡次子。当然,他们之中到底是哪一个继承,这个还是和家长很大的关系。如果要是严格遵守的话,应该是嫡孙有优先继承权。现在的欧洲王室就是这种继承顺序,朱元璋死后传位给朱允炆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当然,有时都是正妻生的孩子也未必都是嫡子。比如你之前是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后来成为了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但第一个儿子是你在小妾的时候生的,所以就不是嫡子,第二个儿子才是嫡子。当年纣王之所以能继位也就是因为他母亲在是王后的时候生了他。而微子启是在他母亲是妃子的时候生的,所以纣王才有继承权的。


  从这些继承权上我们能看出来,嫡子拥有优先继承权的,可以继承父辈们的权力和地位。而庶子就没有这些权力。在西周的宗法制里面,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说白了地位降了一个级别。在普通百姓家里也是这样,嫡长子有继承权。我们看三国里的袁术和袁绍。他们家本来在淮南地区,不过袁术统治淮南,而袁绍只能去河北。这就因为袁绍虽然是长子,却不是嫡长子,袁术才是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在平常的生活中,嫡子的待遇比庶子要好的多。有些家庭比较差的话,庶子和仆人都差不多。在衣食住行方面,庶子的级别都低于嫡子。当然,这种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是非常明显。在李氏朝鲜里可以说非常明显,他们完全继承而来这个制度。庶子在家庭里完全没有任何地位。


  看完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在看一下嫡女和庶女的区别。嫡女和庶女的划分和嫡子庶子是一样的,都是看是否是正妻所生。古代是男权社会,重男轻女是很常见的现象。女性在古代的地位比男性要低很多,但即使是这样嫡女和庶女地位还是有悬殊的。不过,悬殊的没有这么大。


  嫡女和庶女地位之所以没有悬殊这么大,是因为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继承权,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品。既然都是附属品,所以总体社会地位差不多。不过在生活上还是有差距的。


  嫡女在家中的地位就不用说了,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比较好。相对于嫡女来说,庶女就比较惨了,不仅规格相对较低,有的和家中的丫鬟都差不多。《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就是其中的体现,她是丫鬟出身。所以他的女儿在家中地位也不高。不仅其他的嫡女看不起她们,连丫鬟有看不起她们。毕竟她们在家中地位低下,无权无势。


  嫡女和庶女成人出嫁的时候悬殊也很大。相亲的时候,即使她们看上同一个男性,嫡女都有优先选择权。嫡女出嫁的嫁妆和规格相对都非常高。而庶女选择男性的权力相对小一点,而且她们出嫁的规模也相对小一点。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还需要看她们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如果她们母亲在家中地位高的话,或者出身好的话,这些状况都会有相应的改变。


  相对于嫡子、庶子而言,嫡女和庶女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不过总的来说,嫡出在很多方面都比庶出规格高一点。这毕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也无法改变。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文章5:嫡子,庶子,有何区别?皇位为何要嫡长子继承,庶子为何不行?

  嫡子和庶子有什么区别,古人为什么要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由庶子继承?这期内容咱们来聊一聊“嫡子”和“庶子”的话题。


  在很多历史小说中,都有出现几个儿子为了皇位或家产争夺的情况,比如二月河小说中康熙九子夺嫡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相对于几千年的历史长度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多见,原因就是古人一直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古代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则,不管是皇位也好,还是财产也好,都由嫡长子继承,特别是对皇室而言,嫡长子继承制更被视为国之根本,如果废嫡立庶,则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比如烽火戏诸侯里的周幽王曾试图废掉太子,传位给宠妃褒姒所生的伯服,最终导致西周灭亡,所以自此以后列朝列代的皇室,都不敢逾越“嫡长子继承制”这一铁律。那为什么只能嫡长子继承,庶子却不可以继承呢?


  先来看嫡子和庶子的区别。古时候的婚姻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在过去的宗法制度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都叫嫡子。


  宗法继承制


  顾名思义,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又叫嗣子,往下是嫡次子、嫡三子……以此类推。


  庶,和嫡相对,除了正妻以外的妾,就叫庶妻,所以庶妻生的儿子就叫庶子,相对于正妻和嫡子而言,妾和庶子属于偏房,有几个妾就有几个偏房,因此过去有二房三房这样的说法。


  在家庭关系中,妻的地位高于妾,妾所生的庶子,自然也不如嫡子,但是,如果正妻生了多个嫡子,也唯有嫡长子的地位最高,嫡次子和嫡三子享有的待遇实际上也和庶子的待遇差不太多,因为最终享有继承权的,只有嫡长子。


  宗法继承制


  古人为什么要确定嫡长子继承制,是为了避免出现骨肉相残的现象,因为所有的儿子都有资格继承的话,难免就会出现兄弟手足间相互争斗的情况,这种争夺的残酷程度甚至可以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原本不享有继承权的次子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亲手射杀了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是李渊的嫡长子,所以被册立为太子。杀掉李建成以后,作为次子的李世民也就自然变成了嫡长子,再加上他兵权在握有众多大臣的支持,最后顺理成章登上了皇位。因此,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可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手足相残的惨剧发生,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纵观整个历史,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宗法继承制


  古人在制定宗法制度的时候,为什么要确立嫡长子继承,难道庶长子就一定会不如比嫡长子吗?有没有可能,其他的嫡子庶子或许比享有继承权的嫡长子更优秀呢?这种情况当然有,而且不在少数。


  很多时候嫡长子傻乎乎的,而其他儿子个个优秀,但即便如此,按照老祖宗的规矩,依旧只能允许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再有能力,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古代有权有势的家族,往往都是通过联姻来彼此扶持发展。


  宗法继承制


  过去有地位的男子娶妻,一定是门当户对家族的大家闺秀,而纳妾,则有可能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甚至是风月场所的女子,所以叫“娶妻娶贤,纳妾娶色”。


  那么权贵家族的女子嫁过来为正妻以后,她和她所生的子女地位自然也同样高贵,因为他们的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势力作为支撑,你就是想立庶子为继承人,正妻的娘家人也不会答应,而为了家族权势的延续,嫡长子继承制,也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嫡子和庶子的区别拼音

  

  2.嫡子和庶子怎么读

  

  3.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区别

本文标题:嫡子和庶子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