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1:肝经原穴太冲

  概述


  太冲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少阴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属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太冲穴亦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太冲穴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内科,妇科,儿科,急救等方面,纵观各种古书对太冲穴的应用记载较多,且有不少重要论述,足可以证明中医学家对该穴的重视程度,太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大,冲即要冲,王冰谓:“太冲者,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故曰太冲。”而本穴乃肝经大通道所在,亦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而得名太冲。


  太冲穴Tàichōng LR3


  位置: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归经: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和五输穴的输穴,五行属土。


  局部解剖:浅层布有足背经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间背侧肌。


  功效: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


  主治


  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之处,脏腑发生病变时,病症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很多与肝脏相关的情志病,以及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相关的气血郁滞疼痛大都可以取太冲穴治疗。阴经五脏的原穴,又是阴经五输穴中的输穴, 这样就是阴经的输穴与原穴相同,阳经的输穴与原穴分离。根据中医气血理论、阴阳理论,太冲为肝经的腧穴,肝经为厥阴经,厥阴经“少气多血”,且肝主藏血,体阴用阳,故太冲属阴经穴位,主血,重浊下行,主降,能清泻肝火、疏泄下焦湿热,主调血。


  太冲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经脉本部即“胫气街”之所在,它通过经气的运行与脏腑及头面、躯干发生密切联系。因此既可用来治疗头面部疾病,也可以用来治疗躯干部疾病。


  高丽美根据文献记载统计太冲穴用于151种疾病,运用频次最多是周围性面瘫。


  李悦采用针刺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穴治疗偏头痛 32 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彭德军采用太冲穴配足三里穴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52 例治愈 25 例,占 48%,显效 24 例,占 46.2%,总有效率 94.2%。徐美芳用双侧合谷、太冲穴,对 50 例顽固性呃逆患者行针刺,根据疗效标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痊愈 35 例(70.0%),显效 11 例(22.0%),好转 2 例(4.0%),总有效率为96.0%。


  研究发现针刺曲池、太冲穴能降低血浆中 ET 的含量,能调节高血压病患者血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和内皮素(ET)含量起到有降压疗效,保护和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在太冲穴对血糖的影响方面:结果发现针刺肝胆经太冲、曲泉具有良好的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有效降低血清胰高糖素实现的,表明针刺太冲穴有调节胰腺功能的作用;在太冲穴对胃和肝的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太冲穴可显著缩短腹部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增加排便粒数和质量,降低 60min 胃残留率,能促进大鼠结肠吻合术后结肠组织的溃疡愈合,减轻炎症水肿。


  配伍


  在文献中,太冲穴穴对配伍中以行间、合谷、三阴交穴配伍频次最高。


  太冲穴与合谷穴的穴对配伍被称为四关穴,根据经络的标本气街理论,合谷穴与太冲穴是位肘膝关节以下,经脉的本部和胫气街所在之处。通过经气的运行和脏腑以及头面躯干部的表部发生联系。合谷和太冲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与三焦原气、肾间动气紧密相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濡养十二脏腑,运行十二经脉的根本。合谷属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偏于补血、泄气、活血:太冲穴属于厥阴经,为少气多血之经,偏于补血、调气。所以,合谷与太冲的配穴为阴阳相配、气血相配、脏腑相配、升降相配的绝妙配穴。合谷、太冲配伍使用,使用不同的针刺补泻方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祛风解表、清热利湿、宽胸理气、调理肠胃、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疏肝解郁、补益气血的作用。


  太冲穴与三阴交配伍应用,可用来治疗妇科崩漏、脚气、腹胀等多种疾病,在现代临床研究中,太冲与三阴交配伍应用广泛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图片于网络,侵删)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关注!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2:养肝不花钱!常按4穴,肝气顺了、睡眠香了,湿气也悄悄溜走

  近来天气阴晴不定,气温也在高低温间反复横跳。


  就在这乍暖还寒之际,很多人吃不香、睡不着,胸口闷闷的,心情也没来由得有些沉重,整个人状态不在线,这是咋回事?


  实际上,这和肝气不顺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若肝气不畅、情绪抑郁,皆可引起肝郁气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人体就容易出现失眠、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这时,只要把把肝气理顺了,那以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该那怎么办呢?其实按一按以下穴位就能达成。


  随手按按这4穴,疏肝理气、助眠祛湿


  1、太冲穴


  取穴:沿着第1、2趾间向足背上摸寻到有凹陷(约2横指宽)处即是。


  操作:用大拇指同时掐揉左右脚的太冲穴,使之有酸胀感或胀痛感,持续3~5分钟,早、中、晚各1次。


  按摩太冲穴,能调动肝经的元气,恢复肝脏功能,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从而有利于舒缓情绪,并缓解伴随情绪不佳而来的胸胁胀闷感。


  此外,太冲穴还可平肝熄风,能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见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


  2、大敦穴


  取穴:大敦穴在脚拇趾靠第二脚趾那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操作:按压大敦穴,直至感到有酸胀感即可。


  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肝经从大敦穴处开始,巡行到生殖器、肝、脑、眼等部位。


  因此,按揉大敦穴不但能疏肝理气,激发人体少阳之气,以达到清肝明目之效,还能缓解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目眩、腹痛、肌肋痛。


  3、肝俞穴


  取穴:采用正坐姿势,从低头时最高隆起处那块骨头算起,第九个突起下方左右各两横指宽的位置就是肝俞穴。


  操作:捶打或按揉此处,可直接刺激肝俞穴。


  捶打时,要快慢适中、刚柔相济,力度以能使身体振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每天捶打2次,每次5分钟为宜。


  肝俞穴有疏肝理气、养肝明目的作用,捶打刺激它,可改善失眠、焦虑、神经衰弱、胸闷、肋间神经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此外,刺激肝俞穴还能促进肝胆的湿气排出。


  4、三阴交穴


  取穴: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即除拇指外其余四个手指并起来的宽度)、胫骨后方凹陷处。


  操作:按揉或轻轻敲打三阴交,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拿艾条灸一下。


  三阴交穴是十总穴之一,可以调理脏腑阴阳气血,通过调补肝肾、健脾养血、滋阴安神,维持经络通畅,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按揉三阴交穴,也有疏肝的作用。压力大或生气时,按揉此穴,有助于放松情绪、活血化瘀。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在月经快来或痛经发作时,坚持按摩三阴交,有明显改善痛经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三阴交穴还是脾经所经过的穴位。


  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因此,常按此穴还有祛湿之效。


  当然,三阴交穴对男性也是好处多多,比如疏肝、健脾、补肾及助眠等作用。


  :中国家庭医生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清热解毒消肿类 归来—太冲

  【单穴功用】


  归来,又名溪谷、溪穴。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穴居天枢穴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处。既可纳气归元(归根),又可治气分病(男子囊缩,女子阴挺),而使其复原,故名归来。本穴具有疏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暖宫散寒、升阳举陷之功。用于治疗腹痛、疝气、睾丸肿痛、经闭、阴挺、带下、阴冷肿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归来位于下焦,有调理气机、纳气归元、行气止痛、温经散寒、升阳举陷之功;


  太冲处于足拇趾本节后,能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潜阳、镇肝息风、清利湿热。


  归来以升清为主;太冲以清降为要。归来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升一降,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阳举陷,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睾丸肿痛。


  2.阴挺(子宫脱垂、阴道壁膨出)。


  3.小肠气痛,疝气诸症。


  【操作法】


  归来:仰卧,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于其旁开2寸,再向上1寸处是穴。直刺0.5~1寸,向前阴方向斜刺1~2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接合部前方凹陷处,当 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1寸。


  【经验】


  归来—太冲伍用,为吕老之经验,善治前阴之病证。归来多取向前阴方向斜刺,针感若向前阴部放散,甚至有收缩感者,其效更著。吕老曾治一中年妇女,罹患阴挺(子宫脱垂)1年余,自觉气短乏力,小腹坠胀,站立尤甚,卧之减轻,腰膝酸软,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脉症合参,证属肾气不足,中气下陷。治宜补气升提,培补肝肾。处方:归来、太冲、太溪,针刺用补法,留针20分钟。治疗经过:先针刺归来,向前阴方向沿皮斜刺,当前阴部位有收缩、升提感时,立刻滞针守气,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法,太溪、太冲均直刺0.3~0.5寸,针刺用补法。前后治疗10次,二度子宫脱垂,竟能痊愈,随访1年,亦未见复发。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4:肝好人不老!没事按按3大“疏肝穴”,去肝火、理肝气,整个人都舒服

  虽说秋天早就来了,但气温仍居高不下。


  深受“秋老虎”折磨的大家,吃不香睡不好,时不时胸口还像压了块石头般,总觉得闷闷的,情绪也相当低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是肝气不顺的表现。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若肝气不舒畅、情绪抑郁,皆可以引起肝郁气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人体就容易出现失眠、消化不良、胸闷等症状。


  图源:壹图网


  因此,肝气的通畅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想要疏肝理气,我们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我们可以常按揉这3大“疏肝穴”——


  按揉“疏肝穴”,去肝火、理肝气!


  1、肝俞穴


  经常捶打肝俞穴,能够促使气血流通、调节脏腑,可达到疏肝理气、养肝明目的作用。


  此外,刺激肝俞穴还能促进肝胆的湿气排出。


  取穴:位于背部脊椎旁边,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图源:家医自制


  操作方法:捶打或按揉此处,可直接刺激肝俞穴。


  捶打时,要快慢适中、刚柔相济,力度以能使身体振动而不感到疼痛为宜。每天捶打2次,每次3~5分钟为宜。


  2、太冲穴


  太冲穴作为养肝要穴之一,经常揉按,能起到疏肝理气、平肝熄风的作用,还有利于舒缓不良情绪,并缓解伴随情绪不佳而来的胸胁胀闷感。


  此外,太冲穴还可平肝熄风,能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常见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


  取穴:在第一、二足趾间,向足背的方向摸寻约2横指宽度,按压有凹陷感处即是。


  图源:家医自制


  操作方法:用双手同时揉按左右脚的太冲穴,力度以能感受到酸胀感或胀痛感为宜。每次持续3~5分钟,早、中、晚各1次。


  3、大敦穴


  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肝经从大敦穴处开始,巡行到生殖器、肝、脑、眼等部位。


  因此,按揉大敦穴不但能疏肝理气,激发人体少阳之气,以达到清肝明目之效,还能缓解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目眩、腹痛、肌肋痛。


  取穴:在脚拇趾靠第二脚趾那一侧甲根边缘约2毫米处。


  图源:家医自制


  操作方法:按压大敦穴,直至感到有酸胀感即可。


  除了按揉穴位外,大家在日常还可做做以下几件小事~


  做好2件“养肝事”,整个人都舒畅


  1、保持心情舒畅


  如前文所言,“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心情阴郁、急躁易怒或引发肝脏气血瘀滞不畅。


  反之,心情舒畅、心态平和,则有利于肝气正常升发和调节。


  而万物萧条的秋天,更易滋生“悲秋”情绪,因此,许多人会出现情绪失落、焦虑、悲观的抑郁情绪,这就不利于肝气疏发。


  想要疏肝理气,大家可以趁着天气好,约上三五好友登高望远,换个好心情。


  同时,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从而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对于肝病病人来说,更应随时保持心情舒畅,过喜、过怒等异常情志刺激都会损伤肝脏,严重可能会加重病症。


  图源:壹图网


  2、多练“嘘”字功


  想要达到疏肝明目的作用,大家可以坚持练“嘘”字功。


  练习时音调要柔细匀长,使气呼尽,“嘘”后调息时要闭目凝神,尤其是肝病病人。


  做法:两脚自然分开站立,采用腹式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颚;呼气时收腹、提肛,同时发出“嘘”音,并尽力瞪目。


  (养生每日推送)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5:生气伤肝,按摩“太冲穴”可调节肝气,内心仁德亦可养肝

  情志可伤身,怒则气上而伤肝,喜则气缓而伤心,思则气结而伤脾,悲则气消而伤肺,恐则气下而伤肾。


  古人讲修身养性,养生除了养身,还要养心。


  养心,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内德修养,心性上达到“中和”的状态。


  中医里,“中庸之道”体现在将“过与不及” 的脏腑功能制化为平和状态,即“中和”。


  “仁德”养肝


  肝的主要功能是疏泄与藏血,肝脏发挥功能正常,人体精血津液才能够运行畅达。肝疏泄功能正常,情绪调畅,也是“仁”的表现。


  心在五脏中属于君主之官,是五脏的首领,所有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都要首先经过心的处理,可由此衍生出情志。肝的疏泄功能包括调畅情志,其功能正常,各种情绪则能够得到合理的舒缓与调节。若肝功能异常,或受到其他脏腑功能异常的影响,就无法很好地处理情绪,可能出现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变异越剧烈或越持久,对人体的伤害就越大。


  按摩穴位,调节肝气


  太冲穴为肝之“原穴”,可以直接通肝的“元气”。脾气急躁易怒的人,往往会出现头胀、头晕等症状,这就是肝阳上亢的表现。点按太冲穴能够降逆气,熄肝风。


  :综合自《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2020年6月刊、2017年4月刊(转载需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实习编辑:李思涵


  太冲穴准确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太冲准确位置

  

  2.按摩太冲正确手法图

  

  3.

  

本文标题:太冲穴准确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