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文章1:跟着古诗过春节——《青玉案·元夕》
跟着古诗过春节
过年了,远方的游子步履匆匆,奔往家的方向。我们的心灵也渴望于精神家园中得以放松和享受。
春节期间,江苏新闻广播联合南京市教育局,推出“薪火相传—我们的节日”。我们一起《跟着古诗过春节》,伴着那些流传千年的优美诗句,迎接盎然的春意!
? 点击收听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朗诵:林杉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名师与你聊古诗
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读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我又发现还有一种浪漫,叫正月十五。
这首词的是辛弃疾。2016年,继“漫读唐诗”之后,我又在《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杂志上开辟了一个专栏“漫读宋词”,开篇我选择的便是辛弃疾的词。由此可见,我对辛词的喜爱程度。
讲到辛弃疾的这首词,不得不说一下宋代,那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其经济总量远超汉唐。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宋代之前唐朝、宋代之后的元朝,都有“宵禁”制,只有上元节三日例外,大家可以玩个通宵。所以我们才会在唐代“模棱宰相”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中读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宋朝时“宵禁”制瓦解,出现了繁华的夜市。词中的“花千树”“星如雨”皆谓灯;“玉壶”指月,也指灯。
看词的上阕,正是一片“游人如织、彩灯如花”的热闹景况。词的下阕,专门写人: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huán),头上插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然而,这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万千人群中,我要寻找的那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下阕“灯火阑珊”意为灯火将尽,这是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才赢得蓦然回首的怦然一瞬!原来,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丽人群女,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的灯火、人流都失去了意义与况味。
这首诗仿佛是在写爱情。王国维却把晏殊《蝶恋花》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及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辛弃疾《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重新编排,表达出自己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需要经历的三重境界的理解。
其实,做事业、做学问和谈恋爱一样:第一种境界是苦苦求索却不得的阶段,凭高望远孤独而寂寞;第二种境界是求索过程中,坚忍与执着;第三种境界是苦觅不遇,却在不经意间偶然得之。
在元宵节到来之际读这样的词,我还是更倾心于蓦然回首时的那份怦然心动。
《跟着古诗过春节》栏目
由江苏新闻广播、南京市教育局联合制作
※ 感谢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学生参与节目录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文章2:辛弃疾千古佳作《青玉案》,将满腔激情、怨恨,织成了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文章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朝代】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名词解析: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背景解析: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此词写于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先从头上写起: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词人苦苦寻觅的“那人”的身份,历来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的意中人,有人认为是词人自己,有人认为是指宋孝宗赵昚(shèn),还有人认为指北宋旧都汴京。
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其实是一个“美人”意象,寄寓其上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美人具有其独特寓意始于屈原。屈原用美人来譬喻君主,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心。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既是美人,则辛弃疾对她的爱慕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然则意象之高妙,就在其含义的多重性。“隐以复义为工”,这一点在以凝练为特点的诗词作品中尤为明显。辛弃疾作为词中妙手,更不会不通此道。“诗有内外意”,一象两意方成一意象,但正如一诗可多解,一象三意、四意,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在这首词中,以美人自喻,难免就要舍弃其中包含的对他者的深切情思。尽管将这解释为对自己的爱,或者说是孤芳自赏,也能够说得通,但这两种感情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自喻和爱他人这两种说法,不论是舍弃何者,都会削弱对词人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舍去自喻,就难以解释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舍去爱他人,就少了爱的能力的体现。而辛弃疾对一个自己以外的对象即汴京,怀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汴京及汴京所代指的宋朝江山及百姓的爱,也是爱他人的体现。因此,也可以把美人理解为汴京。
“人”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整首词的内涵的复杂性,整首词的主旨及意蕴亦由此而得到升华。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末句的“灯火阑珊处”上。“人”指词人自己,则阑珊的灯火恰表明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及其所处政治环境的阴暗;以“人”指汴京来说,“灯火阑珊处”可知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灯火阑珊,南宋的汴州远不如临安繁华,然而如何破落,词人也不忍去想,不愿去写,便只说是灯火阑珊,却更添了一缕凄然之感,而临安的灯再亮也照不到旧都汴京,南宋的繁华说到底不过是虚假的偏安罢了,整个中原地区更不知有多少人在金兵的蹂躏下苦苦挣扎。
词中“人”的意象实际上是复杂的,并不只包含有一层意思。辛弃疾所苦苦寻觅的那一位佳人,既是孤独的自己,也更是遥远的旧都汴京。因而这首词所包含的悲愤与渴盼,实非“宝马雕车”所堪载也。
在结构上,此词也有其妙处。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拓展: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贺铸 【朝代】宋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héng)皋(gāo)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评价: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文章4:宋词三百首赏析: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专注古典诗词 | 鼓励原创文学
【作品简介】
这首词写与情人的约会。先写元宵灯节的繁华热闹,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接着写约会。先描写女儿们节日盛装和欢欣可爱,然后在众多人群中到处寻找她。一转身却见她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这位佳人,表现出沉稳和矜持,遗世而独立。实际上,她是词人所追求之审美理想的化身,也是词人自己节操的写照。
【原文】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2.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
4.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5.凤箫:箫的美称。
6.玉壶:比喻明月。
7.鱼龙舞: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8.句子解释:“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9.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女子。
10.千百度:千百遍。
11.蓦然:猛然、突然。
12.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3.暗香:本指梅花,这里借指美人。
【翻译】
(元夕夜的花灯)就如东风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如凤箫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赏析】
辛弃疾词的题材范围较广。这首《青玉案》,描写的是城市人民于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观灯的情景。从内容看,大约是在南宋都城临安任职期间所作。
词的上片写元夕之夜,临安城里的灯火和观看灯火的盛况。开头两句说,满城的灯火,象一阵春风把千树万树的花儿吹开了一样;又好象是春风吹落了满天的星斗。“花千树”、“星如雨”,是指五颜六色的灯火。“宝马雕车香满路”,是指贵族人家乘坐马车,出来观灯的气派。“宝马”,贵族人家的马,养得骠肥体胖,身上还佩有贵重的装饰品,故称“宝马”。“雕车”,指饰有金边和花纹的华丽的马车。“凤箫”,是箫(一种乐器)的美称。“玉壶”,指月亮,是比喻的说法。“鱼龙舞”,指玩耍灯火的游戏。“鱼龙”,指灯笼。
下片写了两层意思,前三句写妇女们穿着美丽的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笑逐颜开,在街上观看灯火的欢乐场面。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盈盈”,指美好的仪态。“暗香去”,古代妇女身上,带着装有香料的物品,她们走了,那散发出来的香气也没有了。所以叫“暗香去”。最后三句写被寻找的那个人,与众不同,不在热闹的街上观看灯火,却独自一人待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沉思默想。在这里,显然是有所寄托的。它含蓄地反映了在政治上失意后,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甘愿寂寞,以保持高洁的品德。“蓦然”,即忽然。这几句不但含意深,而且构思新巧,富有意境。
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他引用晏殊、柳永的几句词,原意都是对爱人的思念。晏殊这三句词说:昨天夜里,秋风紧吹,吹落了许多碧绿的树叶。“雕”,雕落。柳永这两句词说:为了思念她,人已经变得消瘦而憔悴,束腰的衣带,也渐渐地宽了起来。虽然这样,我也决不会感到后悔。“伊”,指她。王国维在引用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时,字词稍有变动。王的这段话是要说明这样一个意思: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才能得到成功。后来,辛弃疾的这几句词,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鉴赏】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下阕,专门写人。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说(诗词君注: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作为三大境界之一,他很好的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
【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词牌简介】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辛弃疾、贺铸、黄公绍、李清照等人都写过青玉案。作家董桥的一本书书名为《青玉案》。另外《青玉案》也是游戏仙剑奇侠传中的一首音乐。
【格律】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
关注微信,获取更多诗词创作技巧、格律知识、诗词赏析、美文欣赏。
请关注→微信订阅号:助赢诗词文学
请关注→新浪微博@诗词网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文章5:古代诗词赏析: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今日,为您推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以元宵盛景反衬孤高志趣,在火树银花的喧闹中雕刻出穿越时空的寂静之美,堪称豪放词人笔下婉约境界的巅峰: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诗意解码
1、上阕以魔幻笔法铺陈元宵奇观:东风吹开万千火树,星雨倾泻如天界狂欢。贵族车马碾过芬芳之路,凤箫声、玉壶月、鱼龙灯共构超现实狂欢。
2、下阕镜头转向人间:盛装女子如流动的珠宝(“蛾儿雪柳”),却在笑语中消散为暗香。当所有人在光明中迷失,真正的追寻终在“灯火阑珊”的幽微处得见本真。
三维透视赏析
1. 光色美学的辩证法
1)明暗博弈:词中构建了两组对立光源——上阕的“花千树”“星如雨”是人工的绚烂,下阕的“灯火阑珊”是天然的本真。这种光影对抗,实为辛弃疾对南宋浮华世风的隐喻批判。
2)色彩炼金术:黄金缕、玉壶光、雪柳银饰的冷色调,与鱼龙灯、宝马雕车的暖色调相互撕扯,形成盛世表象下的精神危机。
2. 寻找母题的哲学升华
1)三重迷失:空间迷失(“众里寻他千百度”)、时间迷失(“一夜鱼龙舞”)、身份迷失(“笑语盈盈”的群体同质化),共同构成现代性困境的古代预言。
2)禅宗顿悟:“蓦然回首”的戏剧性转折,暗合《五灯会元》中“寻剑客”公案——真正的道不在追索而在放下,王国维将此句列为人生第三境界,实为东西方哲学的通透共鸣。
3. 声音建筑的隐喻系统
1)显性声景:凤箫的宫廷雅乐、鱼龙舞的市井喧哗、盈盈笑语的人际浮响,构成权力与世俗的合谋。
2)隐性静默:“暗香去”的嗅觉通感、“灯火阑珊”的视觉留白,在喧闹中凿出一方诗性静域,恰似辛弃疾在主战派与主和派夹缝中的精神自留地。
文化符号破译
1)鱼龙舞:源自汉代“鱼龙曼延”百戏,既写灯彩造型,更暗指南宋朝廷如戏台,主战派(龙)与主和派(鱼)角色颠倒。
2)黄金缕:宋代元宵节女性头饰,但“缕”字暗示被物质缠绕的灵魂,与“灯火阑珊”的素净形成救赎路径。
跨时空对话
1)与但丁《神曲》对照:辛弃疾的“灯火阑珊处”堪比贝雅特丽齐引领但丁穿越地狱至天堂的启示瞬间,皆在极致喧嚣后抵达神性孤独。
2)与张爱玲《倾城之恋》互文:白流苏在战火废墟中找到范柳原,恰似“那人”在灯火将熄时显现,乱世中的爱情与孤忠形成人性镜像。
若需拓展阅读,可对比:
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同写元宵,易安词是往事破碎的琉璃镜,稼轩词则是未来可能的微光。
2)纳兰性德《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清代贵族的精神迷失,恰似南宋灯火在时空中的凄艳回响。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推荐搜索词:
1.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
2.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及翻译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歌曲
本文标题: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