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文章1:“百家姓”最新排行出炉!快来看你排第几?

  近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告。2020年新生儿“爆款”名字有哪些?百家姓排名有何变化?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10个名字都有哪些?一起来看。


  “百家姓”排名有何变化?


  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2020年的“百家姓”与2019年相比变化不大。“王”“李”“张”“刘”“陈”依旧名列前五,五大姓氏人口总数占全国户籍总人口的30.8%。


  截至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其中男孩529.0万,占52.7%,女孩474.5万,占47.3%。


  2020年“百家姓”中,新生儿登记姓氏最多的是“李”,共72.6万人;最少的是“顾”,仅1.7万人。


  “欧阳”是第一大复姓


  目前,“欧阳”是第一大复姓,有111.2万人。其他常见复姓人数为:“上官”8.8万人、“皇甫”6.4万人、“令狐”5.5万人、“诸葛”4.8万人、“司徒”4.7万人、“司马”2.3万人、“申屠”1.9万人、“夏侯”1.1万人、“贺兰”1.0万人、“完颜”0.6万人、“慕容”0.5万人、“尉迟”0.4万人、“长孙”0.3万人。


  随母姓与随父姓的比例为1:12


  我国姓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和民族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子(女)从父姓”的传统习俗,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子女随母姓情形有所增加,随祖父母姓和外祖父母姓的也频有出现。从2020年新生儿姓氏选取情况看,随母姓与随父姓的比例为1:12。


  新生儿“爆款”名字有哪些?


  2020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50个字依次为“梓”“子”“宇”“辰”“一”等。与2019年相比,“玥”“伊”“昕”“可”等字受到新生儿父母的青睐。


  男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名字:奕辰


  2020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男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奕辰”“宇轩”“浩宇”“亦辰”“宇辰”“子墨”“宇航”“浩然”“梓豪”“亦宸”。


  与2019年相比,“奕辰”首次入围并登顶榜首,成为男性新生儿父母起名的首选,“亦辰”“宇辰”“亦宸”也进入前十。


  女性新生儿使用最多的名字:一诺


  2020年出生并已经进行户籍登记的女性新生儿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名字依次为:“一诺”“依诺”“欣怡”“梓涵”“语桐”“欣妍”“可欣”“语汐”“雨桐”“梦瑶”。


  与2019年相比,“一诺”“依诺”“欣怡”依旧位列三甲,“语桐”“可欣”“语汐”“梦瑶”进入前十。


  不同年代使用最多的


  10个名字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时,为了纪念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很多男性取名为“建国”“建华”,很多女性选用“英”“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名里“军”“勇”“英”“丽”等比较常见,时代延续性较为突出;


  八十年代,人名里很多选用“伟”“磊”“静”“丽”,反映人们一心追求简洁、平静、朴实的生活心态;


  九十年代名字则注入了风雅的文化元素,“杰”“浩”“婷”“雪”等字更多地被选用;


  进入21世纪后,“涛”“浩宇”“浩然”“婷”“欣怡”“梓涵”等“文艺范儿”的名字大受欢迎。


  不同年代姓名字数长度变化


  从不同年代看,三字姓名一直占据主流。目前,三字姓名占比超过90%,二字姓名占比减至6.3%。


  四字及其他字数姓名虽使用人数较少,但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分别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0.3%、0.4%提高到目前的1.6%和1.7%。


  :央视新闻


  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文章2:司马姓氏不足3万人,为什么会出了15位皇帝?

  #司马姓氏不足3万人,为什么会出了15位皇帝?缔造150年王朝!#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姓氏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标志,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政治意义。司马姓氏,虽人数不多,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通过司马氏建立的晋朝,缔造了一个长达150年的辉煌王朝。本文将探讨司马氏如何以不足3万人的姓氏,孕育出15位皇帝,建立并维系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王朝。


  姓氏与历史的交织


  司马姓氏源自古代的官职名,据《元和姓纂》记载,司马氏的先祖为夏朝的少康,后世子孙以官职为氏,遂有司马之姓。在先秦时期,司马姓氏的家族已崭露头角,但真正让司马氏名垂青史的,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崛起。


  司马懿:奠定基业的智者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深沉的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手腕,为司马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建奇功,更在政治上巧妙周旋,为司马氏家族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司马懿的智慧和远见,为司马氏家族后来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晋朝的建立与辉煌


  公元265年,司马炎(司马懿之孙)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标志着司马氏王朝的正式开启。西晋初年,司马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包括减轻赋税、鼓励农业、整顿吏治等,使得国家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安定。然而,西晋的辉煌并未持续太久,内乱和外患相继而来,最终导致了晋朝的衰败。


  司马氏的皇帝们


  从司马炎到晋恭帝司马德文,司马氏共产生了15位皇帝,虽然其中不乏昏庸无能者,但也有如司马衷(晋惠帝)在位期间的“八王之乱”中,虽无力扭转局势,却也展现了皇族的尊严和气节。这些皇帝,无论功过,都为司马氏的王朝史册增添了一页页不同的篇章。


  姓氏与王朝的传奇


  司马氏以不足3万人的姓氏,却能孕育出15位皇帝,缔造了一个影响深远的150年王朝,这在中华姓氏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这不仅体现了司马氏家族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领导力,更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司马氏的辉煌,不仅是姓氏的荣耀,更是中国历史中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


  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文章3:司马姓氏不足3万人,为什么会出了15位皇帝?缔造150年王朝

  还在犹豫什么?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赶紧关注我,一起开启幸运之旅吧!祝您财运亨通,心想事成!


司马姓氏不足3万人,为什么会出了15位皇帝?缔造150年王朝

  三万人的姓氏,一百五十年的王朝:浅谈司马家族的兴衰


  “我的姓氏可是出过皇帝的!” 这句话,是多少人在谈论姓氏时,带着些许自豪的口头禅。的确,姓氏在中国文化中,从来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家族的荣耀,甚至王朝的兴衰。而今天我们要聊的“司马”一姓,则完美诠释了这句话背后的沧桑和传奇。


  司马,一个全国人口不足三万的姓氏,却谱写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一百五十年的恢弘篇章。这就好比一颗小小的种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开出了绚烂的花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花开花谢,王朝更迭,如今的司马家族,却低调得仿佛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家族曾经如此辉煌,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最终归于沉寂?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司马家族的两位关键人物:司马懿和司马炎。前者,是三国时期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后者,则是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将家族的荣耀推向了顶峰。盛极必衰,正如月盈则亏,司马家族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司马家族内部自相残杀,最终导致国力衰弱,五胡乱华,西晋灭亡。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司马姓氏人口仅为2.8万人,还不到一个普通乡镇的人口数量。这其中固然有战乱屠杀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改姓”这一无奈之举。试想,在王朝崩塌,风雨飘摇之际,为了躲避战乱,保全性命,改名换姓,隐姓埋名,或许是当时许多司马家族后裔的唯一选择。


  司马家族的兴衰,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家族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当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就能像司马懿那样,开创基业,名垂青史;而当逆势而为,或沉迷于过去的荣耀,则难逃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司马家族的故事,也引发我们对“姓氏”更深层次的思考。在现代社会,姓氏的意义已经逐渐淡化,它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纽带。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而姓氏,就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历史的 invisible thread。


  在姓氏文化将如何发展?它又将以怎样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本文创作初衷在于传播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权益的意图。如有,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


  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文章4:为什么现在姓司马的人这么少?真实原因令人发指

  最近在听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故事,里面的八王之乱,动辄就是一个司马氏的人物登场,听的快头晕脑胀了,这么多司马家族的人,为什么现在却很少见呢?不由的去搜了一下,原因实在太令人震惊了!现在分享一下。


  现在姓司马的人比较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历史战乱影响:


  - 西晋内部战乱:西晋时期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氏皇族内部相互攻伐,持续了十几年,这场内乱使司马氏人口大量减少,许多司马族人在战乱中丧生,这对司马氏家族的人口数量造成了沉重打击。


  - 五胡乱华冲击: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地区,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战乱局面。当时,司马氏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等中原地区,这些地方成为战乱的重灾区,司马氏族人在胡人的屠杀中损失惨重,北方的司马氏人口几乎绝迹。


  - 东晋灭亡后的屠杀:东晋灭亡后,刘裕夺取了政权。刘裕对司马氏心存忌惮,害怕东晋皇室卷土重来,所以对司马氏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司马氏族人被杀,幸存的司马氏为了躲避迫害,纷纷选择改姓。


  2. 姓氏简化与更改:


  - 主动改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司马氏族人因为各种原因主动选择改姓。比如,司马迁因写《史记》触怒汉武帝,为了避免后代遭受打击复,他的后代有的改姓司、同、马、冯等姓氏。在元明清三代,由于司马懿在戏文中常被描绘为奸诈的形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不是好词,导致姓司马不太光彩,不少司马氏人家纷纷改姓。


  - 政策影响: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政府可能会推行一些政策鼓励或强制人们改姓。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司马氏的改姓政策,但在一些大规模的姓氏改革或民族融合过程中,司马氏也可能受到了影响。


  3. 人口基数与繁衍难度:


  - 原本基数小:复姓在我国人口中所占比例本身就比较小,司马姓也不例外。在古代,司马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人口繁衍发展的基数比较低,这就导致其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 生存环境恶劣:在历史的长河中,司马氏族人经历了多次战乱、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都对他们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不利影响,使得司马氏的人口增长受到限制。


  据说现在中国的司马氏族只有不到三万人,分布在山东,江苏等地。那么,你身边有姓司马的人吗?


  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文章5:四川百家姓|四川蒋姓人有110万 全国最多

  

  

  蒋姓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姓氏,尤其是浙江奉化的蒋姓家族,在近几十年来,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蒋姓本身而言,也有很多传奇故事,比如“九子封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现今全国蒋姓总人口有630多万人,排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第42位。四川是蒋姓第一大省,蒋姓人口接近110万,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前20位。四川蒋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方,在川东北一带。


  蒋的释义:学名茭白,四川人叫高笋


  “蒋”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对“蒋”的解释是:“蒋,苽蒋也。从艹,将声。”这么解释还是有些抽象,“苽”这个字看起来很陌生,用来解释“蒋”,让人难以理解。


  那么,“苽”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苽,雕苽。一名蒋。从,瓜声。”感觉许慎是白解释了,老是在“蒋”和“苽”之间绕来绕去,还扯出来一个“雕苽”。


  其实,苽就是菰,那菰又是什么呢?说来话就长了。话说在古代,有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有水的地方,生命力顽强。这种植物有白色的茎,开的花是紫红色,结的籽实细长如针,外褐内白。搓去籽实的外皮,扬净晒干,就是菰米,又被称为蒋实、雕胡。蒋实还好理解,为什么叫雕胡呢?


  雕胡就是雕苽,胡和苽同音,可以互用。雕是杂食性的猛禽,喜欢吃菰米,所以菰米也被称为雕苽(胡)。菰米用来做饭,松香爽口,好吃得很。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米现在在哪里能买得到呢?答案是:抱歉,买不到了,1000多年前就灭绝了。


  别失望,还是有一个好消息:尽管吃不到这种米了,但它那白色的茎,我们却能吃到,而且很多人还非常喜欢吃。它的学名叫茭白,四川人叫高笋!如今,把高笋作为一种蔬菜进行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仔细想想,老外要吃高笋还得进口,硬是麻烦,我们要吃,直接去菜市场买就是了,价格也不贵,撇脱得很。


  其实,在最开始,这种植物是没有高笋的,只结菰米。唐朝以前,菰是粮食作物,菰米还很荣幸地列入“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中。但现在只提“五谷”,把菰给开除了,因为菰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时期,菰米是当时的人的主食之一。汉代,菰已经从自然生长转为人工种植。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讲述会稽孝子顾翱的故事时说:“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嬴储。”


  这个故事讲的是,会稽人顾翱,自幼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因为母亲喜欢吃菰米饭,就经常带着子女跑到水里去采摘。估计想到老是这么采摘不是办法,他干脆就自己种植。这样一来,母亲不但能想吃就吃,还吃不完,每年都有节余。


  到了南北朝时期,老祖先们推陈出新,用菰米做成饼子来吃。到了唐朝,菰米饭成了特别受恩宠的饭食,喝酒后吃的是菰米饭,招待客人用的是菰米饭,豪门贵族喜欢吃菰米饭,乡野村夫也喜欢菰米饭。


  李白和杜甫是幸运的,他们不仅吃到过菰米饭,还把它写进了诗里。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写道:“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杜甫在《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中,也是深情地回忆起当年“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的往事,看得口水滴答的。


  可是,到了宋朝,菰米开始受到冷遇。当时的医学已经比较发达,人们发现,菰米属于冷性粮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对身体不好。菰米于是渐渐淡出“六谷”的队伍,只是在闹饥荒时,作为充饥的替代品。现在看来,真的是暴殄天物啊!


  不过,菰米退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是高笋的风头把菰米给掩盖了。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有些菰因为染病(感染黑粉菌)不发穗子,但整个植株又没有枯萎死亡,只有茎部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


  大家纳闷了,这是要闹哪般?有人把茎部外面的壳剥开,发现里面的茎长得又白又嫩,放在鼻子下闻一闻,还散发出一股清香。试着采摘回家切成丝丝或片片做成菜来吃,哎哟,真是太好吃了!就这样,大家在采摘菰米的同时,也不忘把高笋也采回家做菜。


  到了后来,高笋因为味道鲜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菜市场上,经常听到有人喊“给我称两斤高笋”。高笋好卖,自然就有利益驱动。而那时,其他五谷的产量也大大增加,菰米的产量远远不及高笋,所以人们最初在菰要开花时把花掐掉,让它只长高笋。后来,就有意识地用黑粉菌阻止它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菰米都不产了,哪来什么种子繁殖呢?在农村待过、看过高笋的人都应该知道,高笋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冬天的时候,叶子要枯死,但它的根还活着。到第二年春天,又会从根部发出新芽。而且,高笋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植物,你只要移栽一株在田里,过不了几年,就会发出一大片来。


  值得一提的是,高笋的叶子较宽,质地坚硬,最初人们包裹粽子,就是用它作为材料。只是因为高笋叶子边边是锯齿状,容易割伤手,后来才用芦苇叶子替代它。


  远古时期,菰这种植物生长在河南修武、获嘉一带(一说是河南光山)的河流两岸。住在那里的原始氏族发现菰米可食用,就采集菰籽为食。渐渐地,他们就以蒋作为氏族的名字和图腾,居住的地方叫做蒋,那条河流被称为蒋河,建立的聚居地被称为蒋邑。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蒋氏族是掌握建木天杆刻度的氏族,“蒋”由甾木、寸、爿合成。修筑坛台需要把土加高夯实,这个氏族发明了版筑垒壁的筑墙技术,爿即版筑的版,坛与版筑合成文字,就是蒋。


  如今,有研究者认为,蒋不是茭白(高笋),而是一种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中,提到火战之法,说可用“蒋”阻止敌人偷袭。这里的“蒋”,就是蒋草。


  研究者据此认为,蒋草是一种长有刺的植物,类似荆棘。只是后来因为《孙膑兵法》失传,有防碍行动的蒋草被逐渐铲除几乎灭绝,而导致无人可知,所以才把菰误认为是蒋草。如今,在河南淮滨期思镇万寿陵始祖墓上,仍有几棵蒋草。因为长得不高,被误称为草。


  当然,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没有确定之前,我们还是尊重历史和传统的说法。


  蒋姓主要:一致公认的是姬姓


  如今的蒋姓研究者认为,蒋姓很纯正,古今蒋氏家族内部及历代族谱、宗祠记录中,都只说蒋姓于姬姓。所以,他们只承认蒋姓源自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这两个。


  但其他姓氏研究者如袁义达、邱家儒、钱文忠等却认为,蒋姓另一个子姓不应该被忽略。钱文忠的依据是,《左传?成公十六年》里面,提到宋国有一个人叫蒋锄。宋国是殷商后裔,一般是子姓,蒋锄很可能是子姓后裔。


  坚持蒋姓有子姓的研究者认为,商朝时,商王把族人分封在蒋地,也就是现在河南获嘉县张巨乡蒋村。但这个蒋国因为太弱小了,所以史籍中没有什么记载。西周初期,这个蒋国在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时被灭掉,蒋国臣民北迁到山西的蒋谷(今山西晋中市东南),他们以古蒋国名字为姓,是为蒋姓。


  得到蒋姓人一致公认的,是姬姓。周公旦灭掉蒋国后,把他的一个儿子伯龄封为伯爵,封地在蒋国故地,建立新的蒋国,伯龄被称为蒋伯。伯龄到底是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还是第四个儿子,如今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议。


  《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中说,伯龄是周公旦的第三子。有这种说法的,还有很多蒋氏家谱。有蒋姓研究者查阅比《左传》等更早时期的古籍发现,周公旦一共有8个儿子,都得到了分封,“长子伯禽,就封于鲁;次子伯羽(《尚书·周书》《汲冢竹书》称为君陈),袭周公爵;三子伯瞵,封凡;四子伯龄,封蒋;五子伯羿,封邢;六子伯翂,封茅;七子伯翅,封胙;八子伯翔,封祭。”由此可见,伯龄应该是周公旦的第四个儿子。


  伯龄被封到蒋国后不久,周公旦东征,灭掉徐、奄等17个小国后,把蒋国移封到淮汉两水之间的蒋乡(今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但蒋国究竟在何时被移封,最初移封在哪里,也有不同的说法。


  有种说法认为,蒋国在周公旦时期没有被移封,而是在周穆王时期才被移封到现在河南尉氏县一带,当地现在仍存有蒋城古迹。周宣王初期,蒋国才再次被移封到期思城(今淮滨县期思镇)。


  为什么取名叫期思城呢?这里面说来还有一番讲究。周王朝把蒋国移封到那个地方,希望蒋国能镇守南疆,安抚淮夷,不负国家的重托。所以,就把蒋国的都邑取名为期思城。


  当时被封之人就封不就国的现象很普遍。也就是说,把你封到某地,但你因为在朝廷担任了重要职务,并没有去封地就任。所以,蒋国的国力一直不强大。这也难怪,老板经常不在公司,下属很难尽心尽力做事,做得再好老板也看不到,还不如得过且过混日子得了。


  伯龄的九世孙诞申,在周幽王8年时担任太子太傅。周平王即位后,命令他的儿子薨回蒋国当国君。尽管这样,蒋国仍是没有多大起色,国力还是不强。伯龄的第17代孙为蒋国国君时,南边强大起来的楚国到处攻城略地。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攻打陈、郑两国时,捎带着灭掉了蒋国。蒋国遗民四散逃难,有的成为楚国臣民,有的逃到贵州东部的蒋州(奖州),有的跑到山东乐安一带,有的南迁到湖南湘乡一带。为不忘故国,他们遂以蒋为姓,奉伯龄为始祖。


  对于蒋国灭亡的时间,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左传·文公五年》中记载的楚国灭六、蓼国的时间,可以推算蒋国被灭的准确时间在鲁文公5年,即周襄王31年、楚穆王4年,也就是公元前622年。蒋国被灭后,蒋地被楚国设为期思邑,第一任县令叫复遂,也就有了《左传·文公十年》中“楚穆王九年,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的记载。还有一说是,蒋国一直顽强地活着,直到楚惠王44年(公元前445年)才被楚国灭掉。


  蒋姓的其他:古代少数民族改姓


  尽管蒋姓有“天下无二蒋”的说法,但大家都应该明白这么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姓氏,都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个,一定会有其他,比如古代少数民族改为汉姓。这一点,基本上在中国所有姓氏中都存在,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否认。


  古代少数民族改为蒋姓最典型的,是古越族中的蒋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公元前219年,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50万大军去平定岭南。屠睢因被当地人杀死,主将由任嚣接任。岭南平定后,秦始皇在番禺(今广州)设立南海郡,任嚣被任命为南海郡尉。


  赵佗被任命为龙川县令,他在龙川极力安抚越族,促进汉越同化。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3年,赵佗建立以番禺为王都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赵佗很重视在岭南地区传播汉文化,他强化岭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中,严令当地各民族“以中原姓氏称之”,“违者灭迁为奴”。这样一来,很多越族人被改为汉姓,其中就包括蒋姓。


  此外,在现今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等中,都有蒋姓。如满族蒋佳氏,先祖本来是汉族,在东汉末期被迫融入鲜卑族,后来成为女真人的一部分,世代居住在盖州(今辽宁盖州),后来大多改为蒋姓。


  “九子封侯”究竟是咋回事?


  蒋姓的历史上,有一个让蒋姓人津津乐道的大事:东汉初期的“九子封侯”。在很多蒋氏家谱中,都有这个事件的记载,因为他们认为所在的蒋姓支系是封侯的九子之一的后裔。但是,也正是这个事件,至今存在不小的争议,还有多个版本的说法。至于哪个版本是正确的,这就需要相关研究者们继续努力了。


  第一个版本:“九子”是蒋诩的儿子


  西汉末年,有个以清廉正直出名的大臣,叫蒋诩。王莽专权时期,蒋诩对王莽很不爽,就告病返乡当上了隐士。王莽篡权后,想到蒋诩德高望重,多次邀请他出山做官,但蒋诩坚决不干,宁可被杀也不愿为王莽做事。王莽拿他没办法,只得作罢。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听说了蒋诩对汉室忠贞无二的事迹后,大为感动,封他的9个儿子为侯。


  这个版本的故事,基本上不为蒋姓人接受。他们相信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第二个版本:“九子”是蒋横的儿子


  蒋诩有个曾孙叫蒋横。蒋横跟随刘秀南征北战,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逡遒侯,官拜大将军。但很不幸的是,蒋横遭到司隶(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羌路的谋害。羌路对刘秀上奏,诬陷蒋横谋反。刘秀大怒,把蒋横诛杀。蒋横死后,他的9个儿子除老七蒋稔坚守家中为父守灵外,其余8个儿子全都逃往江南。


  蒋横这个忠臣被杀,朝野都为他鸣不平,京城里的小孩子都唱起了民谣:“君用谗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氛充塞。”这个民谣被刘秀听到后,联想到杀蒋横时,天气昏黑了3天,觉得里面有蹊跷,下旨清查蒋横事件,最终发现蒋横造反一事纯粹乌有。刘秀发现错杀了蒋横,赶紧为他平反昭雪,把诬陷蒋横的羌路处斩。


  为安抚人心,刘秀以王侯的待遇隆重迁葬蒋横,赐墓号为显忠,把蒋横的9个儿子全部就地封侯。长子蒋颖被封为金华侯,次子蒋郑被封会稽侯(绍兴),三子蒋川被封临川侯(润州,今镇江),四子蒋辉(耀)被封镇湖侯(湖州),五子蒋渐被封临苏侯(姑苏),六子蒋巡被封卜亭侯(杭州),七子蒋稔被封平河侯(九江),八子蒋默被封云阳侯(宜兴和桥),九子蒋澄被封(ōu)亭侯(宜兴)。因为蒋横的冤案,成就了蒋家九子“一门九侯”,蒋姓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九侯世家”。


  蒋横的9个儿子里,蒋默、蒋澄成为宜兴蒋姓的始祖。他们最初逃到宜兴时,辟荒种田、耕织渔猎,过着乡村农民的生活。被封侯后,蒋默迁到南新柯山桥云阳村定居。宜兴蒋姓以滆湖为界,形成了以蒋默为始迁祖的湖东系和以蒋澄为始迁祖的湖西系。


  蒋澄有5个儿子:长子蒋孟,官至冀州刺史;次子蒋通,官至南阳刺史;三子蒋休,官至丹阳刺史;四子蒋政,官至荆南刺史;五子蒋玄,官至兖州刺史。他们被民间誉为“蒋氏五龙”,也称“番阳五牧”。如今,还有不少蒋姓人是蒋澄的后裔。


  对于很多南方蒋姓人来说,他们坚信是蒋横的子孙,坚持“天下无二蒋,尽是九侯家”的说法。但有研究者发现,蒋横与“九子封侯”存在着很多矛盾,很多地方说不过去。


  “九子封侯”的史实依据,于《全唐文》中的《蒋澄碑》:“逮我高祖诩之临兖州也,属王莽秉政,归卧长安,唯行三径,老而不起。曾祖助,会稽太守。祖冕,司徒公。或良二千石,或敬敷五教,并立名当代,垂裕后昆。父横,大将军、逡遒侯,服大勋于王室。遭遇谗慝,功业不遂,所生九子,悉从降徙。公即大将军之第九子也,讳澄,字少朗。”而且,宜兴历史上的确有蒋澄这么一个人,载入了县志的。


  不过,有研究者根据《蒋澄碑》上的文字,结合史书上对蒋诩的明确记载,推论出很多问题。首先是辈序问题,从蒋诩到蒋横,是4代人。蒋诩在居摄2年(7年)隐居,应该活到新朝末期甚至刘秀的建武初期。一些蒋氏家谱中说,蒋横生于公元前20年出生,27年被害死。按20岁一代人计算,蒋诩至少应该生于公元前80年,居摄2年(7年)隐居时,少说也有87岁了。湖南黔阳熟坪网塘蒋氏家谱中说,蒋诩生于公元前64年,死于17年,活了81岁。


  其次,如果历史上真有蒋横这个人,而且当的官也是大将军并封侯,应该是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又被冤杀,但《后汉书》却一点也没有记载,更没有列入后来的“云台二十八将”中。蒋横平定赤眉军有功,但史书上记载的是,与赤眉军作战的先是邓禹,后是冯异,蒋横平定赤眉军有大功无从谈起。如果说是刘秀因为错杀蒋横而不准史官记载,为什么他杀韩歆的事情却没有避讳呢?


  第三,《后汉书·宣秉传》中记载说:“建武元年,拜御史中丞……明年,迁司隶校尉……四年,拜大司徒司直。”由此可见,在建武初年担任司隶一职的是宣秉,根本没有羌路这个人。


  第四,蒋颖被封金华侯一事。东汉初,没有金华县,东汉末才设置长山县,而长山县后来才改成金华县。既然是就地封侯,说明当时就应该有金华这个地名,这又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针对蒋横和“九子封侯”的争议还有很多,至今都没有一个令人公认的说法。但蒋澄这个人又是真实存在的,其墓和碑也被宜兴市政府列为文物。究竟是怎么回事,只有期待相关研究者发现更多的史料进行考证了。


  第三个版本:蒋横是赤眉军首领樊崇


  有蒋姓研究者根据史书和蒋氏家谱进行考证辨析后,提出了关于蒋横和“九子封侯”的另外一种说法。


  根据蒋氏家谱记载,蒋横是在东汉建武3年(27年)受冤而死。同一年还发生了另一起事件:樊崇、逢安被害。史料中说,樊崇和逢安是赤眉军首领,山东琅琊人。樊崇以作战勇猛著称,25年,他立10多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帝,自任御史大夫,实际上掌握着军权。后来率军攻入长安,因粮草匮乏撤退,被刘秀包围,在崤底一战中投降。不久,樊崇与逢安想谋反,结果事败被杀。


  有研究者根据这两起事件推测认为,蒋横也是琅琊人,樊崇和蒋横可能是同一个人,樊崇是蒋横的化名。另一个依据是,江苏《茗岭蒋氏宗谱》中,首卷《逡遒侯横公像赞》记载说,蒋横“身都上将,手握重兵……崤底战,赤眉授首……”写这个《像赞》的人叫马援,与刘秀是同一时代的人,应该对蒋横的事情很了解,他写的《像赞》最能证明樊崇就是蒋横。


  据此,研究者认为,樊崇在手握重兵的时候,都没有起异心,在投降刘秀后,已经手无寸铁、没有一兵一卒,不可能还要谋反。是刘秀想杀他和逢安,杀了后听到有童谣骂他,就说是司隶捏造樊崇谋反,推卸责任,最后为樊崇平反,封他的9个儿子为侯。


  研究者承认,如果说蒋横是蒋诩的曾孙,的确说不过去。蒋诩有个儿子叫蒋崇,樊崇字细君,蒋崇字君德,研究者大胆推论,樊崇很可能是蒋诩的儿子蒋崇。蒋崇在起兵反抗王莽的时候,可能改名为樊崇。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史书中没有记载蒋横和他的事迹,但蒋姓的确有“九子封侯”的事实了。本版稿件采写 华西都市记者黄勇


  /抽奖活动/扫码关注热线参与


  读四川百家姓期期有奖


  本联合“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家谱酒”,在“四川百家姓”栏目开展抽奖活动。本期抽奖活动继续进行,奖品丰厚,只要参与,就有奖品。第一种方式是扫码有奖,用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按照提示,即可参与抽奖。第二种方式是拨打本热线028-96111参与抽奖。


  一等奖8名,其中扫码有奖6名,热线抽奖2名,奖品为市值5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如胡先生中奖,奖品为胡氏家谱酒,下同)。二等奖12名,奖品为市值299元/瓶的本家姓氏家谱酒。三等奖30名,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微店优惠券200元。参与奖,只要扫码或热线互动100%中奖,奖品为家谱姓氏名酒微店优惠券100元。本期抽奖活动截止2015年6月10日晚上12点。


  上期一等奖中奖名单:段先生155****8692、梅先生139****1967、孔先生133****2520、彭先生136****7710、喻先生139****5055、张先生139****9301、赵先生135****7302、曹先生132****4678。


  实物奖品由工作人员短信通知,快递送达(邮费请自理),其余奖项通过微信公众号兑取。


  /读者互动/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详细道了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姓等,正在道蒋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道,一是可通过华西都市电子版(网址查询,二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比纸文章更详尽、更丰富。微信上推送的姓氏,是根据纸道的进度陆续推送的,正在不断完善和丰富内容。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文章,只需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如果您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想把对姓氏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出来,如果您想得知自己所在姓氏的根源和故事,如果您想寻找在川宗亲家族,欢迎拨打华西都市新闻热线028-96111。


  /下期精彩预告/


  蒋姓本是发源于北方的姓氏,到如今,为什么成为典型的南方姓氏?蒋姓人在全国的分布范围很广,但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和江苏,这又是什么原因?四川最早的蒋姓人,是在什么时候进入四川的?下期为您揭晓答案。


  姓司马的人有多少推荐搜索词:

  

  1.现代姓司马的人有多少

  

  2.姓司马的人有多少人口

  

  3.姓司马的人有多少个在中国

  

本文标题:姓司马的人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