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文章1: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文章2:唐朝没有大肆修建长城是因为没钱吗?626年9月4日李世民登基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唐朝没有大肆修建长城是因为没钱吗?626年9月4日: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成为唐朝皇帝。
大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可以长时间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根本不是这样。
谁都知道,长城长达1万多里,也就根本不可能做到防御上的面面俱到,总会存在薄弱环节。
而北方游牧民族强大时期,动辄出动几十万骑兵,怎么可能始终攻不破长城呢?
古代中国人之所以修建长城,只有三个理由:
第一, 无力或者不愿意控制蒙古高原;
第二, 没有强大的骑兵军团对付北方游牧民族;
第三, 不愿意承担太多的军费。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零星的长城,对付北方游牧民族。
到了战国时期,包括秦国、赵国等各国在内都在修建长城。
这就奇怪了,单单秦赵两国就是拥兵几十万的军事强国,为什么还要分别修建长城呢?
很简单,蒙古高原在古人看来是一片废土。
二战期间,外蒙古是苏联的傀儡国。有趣的是,苏联提到外蒙古对二战的贡献时,总是说:外蒙古提供了70万头牛,490万匹小牛,50万匹军马及600万张各类皮毛。
明眼人可以发现,外蒙古没有提供苏联急需工农业各种资源,甚至没有向饥饿的苏联提供大量粮食。
为啥?
即便是几十年前的外蒙古,仍然是一个畜牧业而不是农耕国家。
这是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农业种植需要合适的气温、充沛的水资源和适合耕种的土壤。
别的不提,仅仅气温一项,蒙古高原就不适合。
今天的外蒙古,是北温带冬季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位于北纬47°的首都乌兰巴托超越高纬度的莫斯科、努尔苏丹、雷克雅未克等城市,以年平均气温零下1.25℃成为全球最冷首都。
就水资源来说,蒙古高原虽有色楞格河、克鲁伦河、鄂嫩河、石勒喀河等河流,然而统一的特点是水量很少、存在季节性干枯问题,难以用于全年的农业灌溉。
古代中国汉族农民大多靠天吃饭,依靠降雨种田,没有足够的雨水就无法种地。
可怕的是,除了蒙古高原北部降水相对较多,达到300到400毫米以外,高原中部地区降水仅有200到300毫米,南部草原地区更是只有100毫米左右,出现大量的荒漠草原和沙漠相间分布的地区,连草都长不好。
我们今天仔细观察长城,就会发现它大体是沿着地理学上的400毫米等雨量线的位置修筑的。
在这里,萨沙不得不赞美中国古人的牛逼之处。
为啥要这么修长城?
每年降水400毫米就是农耕民族的底线,低于这个标准就无法种地。
换句话说,蒙古高原北面雨水最多的地方,在古代汉人看来,也就是勉强可以试一试种地,或许能够有点收成。蒙古高原的其他地方,根本就是没有水源的荒地,农夫看都不屑看一眼。
在古代的农业技术条件下,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区根本无法农耕,只能搞游牧的畜牧业。
那么,对于中国的农耕民族汉族来看,无法耕种的土地岂不就是废物,没有任何必要去控制。
如果中国人不去北方占领蒙古高原,那么他必然被游牧民族占据。
根据蒙古高原2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它可以容纳至少一二百万人的游牧生存,还可以维持二三十万规模的游牧大军。
在古代,任何一个军事强国,根本没有把握对付二三十万的骑兵军团。
以蒙古人为例,第二次西征大军真实兵力不过14万人,其中蒙古人占到一半。
这区区14万人就横扫了中亚和俄罗斯地区,其中数万骑兵攻入东欧腹地,占领了匈牙利。
第三次西征大军只有12万,也占领了几乎整个中东,灭亡了立国五百余年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如果不是埃及倾全国之力出动2万多马穆鲁克骑兵,击败了疲惫不堪的1万多蒙古骑兵军团,蒙古人就会直接攻入非洲和欧洲。
而这种规模的游牧民族入侵,对汉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就曾一战打垮10多万匈奴骑兵。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敌人,第一次统一匈奴的冒顿单于麾下,就有30万骑兵军团。
对于汉人来说,无论怎么编组骑兵,都无法超越游牧民族的规模和水平。
用今天的话来说,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挑战人家的职业。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骑术和马上格斗技能不是农耕民族可以相比的。
苏联境内的一些匈奴贵族的古墓,科学家们发现匈奴武士们有个古怪的病症,就是有轻微的罗圈腿。研究表明,匈奴武士不是天生的罗圈腿,而是从小常年骑马,几十年后才出现的问题。
萨沙就问你,这夸张不夸张!
而外蒙古建国初期,全国人口仅有20万,却有上千万头牲畜,马匹就有百万头。
草原民族是不缺少好马的,成吉思汗的大军中骑兵都是一人配备数匹战马,有的马负责运输物资,有的马则负责打仗,仅仅冲锋陷阵的战马就有多匹。
对于中国的汉人来说,养育和培训一匹战马是极为困难的,花费钱财更是惊人!
如果中国的汉王朝不能拥有足够的骑兵,就根本对付不了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
游牧民族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高超的机动性。
骑兵军团大举南下,今天劫掠这里,明天就移动到那里。遇到强悍的汉人步兵集团赶来,骑兵军团直接开溜,换一个地方继续抢,抢够了就北返到大漠上。
对于骑兵们,汉人的步兵集团是毫无办法的,追都追不上,更别说作战了。
那么,是否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直接在蒙古高原驻扎大量汉人步兵,限制游牧民族活动,进而驱赶他们离开呢?
对不起,上面已经说了,蒙古高原可以容纳一二百万游牧民族和二三十万骑兵军团。
汉人如果在蒙古高原驻扎二三十万精锐部队,说不定能够控制局面。
只是,维持这二三十万大军的驻扎,试问要多少军费、物资呢?
很多朋友不知道,古代大规模会战动辄敌我双方出兵十万以上,奇怪的是交战的时候往往只是几千人打几千人,最多也不过几万打几万。那么,其余的士兵都到哪里去了?
其实,古代至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士兵,都在进行持续的辎重运输工作。
即便在国内不远的地区作战,想要维持一个士兵的作战,至少要另一个士兵负责相关的辎重运输。
那么,到遥远的蒙古高原作战,又该怎么维持后勤补给?
古代到蒙古高原不存在河流的水运,只能依靠马车运输,一车通常只能运几百公斤。
而从首都北京附近的长城,到外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地面直线距离就有1100多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500公里。
中国古代的后勤运输部队,一天只能走20公里左右,从北京走到乌兰巴托单程最快也要2到3个月时间。
清代从事对外蒙古贸易的运输非常困难:旅蒙商所从事的商务活动十分辛苦,人身安全和货物、驼畜都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冬季大雪大风,风沙弥漫,大雪漫天;夏季雷电山洪,酷暑干旱,野兽侵袭,匪盗无常。有许多旅蒙商人惨遭不幸,伤残致死。但是,这些阻力没有挡住旅蒙商的步伐。在一年当中,除了必要的休息,旅蒙商短途的一年出三四次,远程的一两年才往返一趟。他们顺应季节更替,根据牧民所需,追着蒙古同胞的脚步,兑现自己的诚信与担当。春季交换绒毛,夏季收购蘑菇、药材及各种土特产;秋冬季收活畜、皮张、冻肉。
在如此恐怖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想要维持二三十万大军长期在蒙古高原驻扎,根本是不可能的。
至于游牧民族,甚至根本不需要同这二三十万汉人大军作战,只要不断袭击后勤运输部队即可,不出几年就会让汉人驻军饥寒交迫而撤退。
以上的众多问题,导致中国历代王朝修建长城。
长城目的是以最高的性价比,保护长城内的安全。
一旦游牧民族攻打到长城一线,就会被长城暂时阻挡住数日时间。
此时,汉人的步兵集团就会迅速从二线增援赶到,准备同骑兵军团决战。
这种情况下,游牧民族只能放弃进攻,转而从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
表面上,修建和维护长城花费很大,然而同常年在蒙古高原驻军数十万相比,花费简直就是不值得一提。
自然,长城再好也是被动的。
一旦游牧民族过于强大,长城的作用就有限了。一来,游牧民族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攻入长城内,二来就算汉人步兵集团赶到,决战时也未必是骑兵军团的对手。
在汉人王朝的强大时期,总会主动向北进攻,而不是只在长城防御。
除了明代朱元璋、朱棣父子多次远征蒙古以外,唐朝初期更是不看重长城。
唐朝北方强敌接连被大唐打垮,基本不构成威胁,没有必要一味修建长城。
早在隋朝时期,隋文帝知道防御不是办法,对北方大漠主人突厥始终保持战略进攻的势头,连续击溃突厥大军。
在公元599年,东突厥被迫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驻扎在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内乱中逃亡到隋朝控制的吐谷浑故地,从此失踪。至此,名震中亚及巴尔干地区的西突厥走向衰败。
隋炀帝时期的中国内乱,给了突厥很好的复兴机会。东突厥的始毕可汗,竟然可以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围在雁门关。大唐刚刚建立的时候,突厥也很嚣张,仗着军力强大无所不为。
他们一度南下直逼长安,李世民只能冒险单骑退兵。
大唐的国力和军力大大超过突厥,打垮敌人只是时间问题。况且突厥内部又存在复杂的矛盾,难以联合对外。
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开始攻打东突厥,派遣大将李靖与张公谨领军进攻。
经过2年激烈战争,被重创的东突厥一蹶不振。此后的50年内,东突厥沦为唐帝国的属国,不敢惹是生非。
至于西突厥,在611年由射匮可汗领导复兴起来。西突厥一度占有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关,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建立了强大的西突厥汗国。
大唐不断对西突厥发动攻势,终于在659年在双河决战中(今新疆博乐县境内),再次消灭西突厥汗国。
东西突厥灭亡后,虽有后突厥汗国骚扰大唐境内,然而实力虚弱,不足为患。
到了唐玄宗时期,后突厥汗国发生内乱,酋长们自相残杀。唐玄宗趁机联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全面进攻,将后突厥最后一个可汗白眉可汗斩杀。由此,后突厥汗国灭亡,突厥汗国从此不复存在。
由此,大漠的强敌被扫清,残敌不构成威胁,那么长城也就没意义了。
突厥汗国灭亡以后,大漠暂时被回鹘人控制。
回鹘实力同突厥不能相比,相当虚弱。而回鹘和大唐关系很好,双方数代通婚。
大唐为了消灭大漠的威胁,一度强令回鹘人进入长城以内,几十万回鹘人由此汉化。
随着回鹘人逐步离开大漠,取代他们的是黠戛斯,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人。
黠戛斯实力更弱,大唐皇帝甚至不愿意册封黠戛斯的酋长为可汗。
黠戛斯对唐朝够不成任何威胁,直到大唐灭亡之前也不敢进行任何武力进攻。
在唐代由于对北方大漠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攻击,北方威胁是很小的,那就没有必要修防御用的长城。
很多人说,长城是中国人故步自封的表现,愿意关起门来妄尊自大。
诚然中国古代确实有辉煌的历史,也只能说是封建王朝时期的顶峰。
而二三百年前,西方各国包括美国在内,纷纷抛弃落后的封建独裁世袭制度,开始政治和文化的全面改革,至于工业革命和经济崛起只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此刻开始,中国各方面就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整整落后了200多年。
在电影《红河谷》说,贵族小姐丹珠回忆格萨尔王时代藏族的强大,英国小伙则直率的说:这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个民族如果只会缅怀过去,不会向前看,就很容易灭亡。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请通知删除。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文章3:“千古一帝”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52岁突然驾崩死因至今成谜
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李世民为何在52岁,正值壮年时突然离世?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其中的唐宗说得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起他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天可汗”、“万国来朝”、“贞观之治”等词,也确实,一手缔造了大唐帝国的他,的确值得世人敬仰,不过正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其死因却至今成谜。那么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死的,这其中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辛呢?当然了,提到这个,我们就不得不从李世民的传奇经历开始说起了。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在立国登基前,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其中嫡长子李建成最被李渊所喜爱,李建成也的确为父亲的江山做出了不少的贡献,然而这些贡献与李世民打下的大半个江山相比,就着实不够看了。在隋朝末年,作为隋朝贵族的李渊起兵反隋,这其中大半的谋划、硬仗都是李世民带领着其麾下的部将完成的,因此作为开国第一功臣,李世民自然受到了世人的青睐,很多人都认为他才应该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可由于李渊的偏心,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李渊不但没有考虑扶持李世民上位,反倒还一门心思的希望李世民能够和李元吉一般,辅佐自己的长兄李建成。这本来也没什么,毕竟无论怎样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在世人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但李渊显然高估了李建成,也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由于军中将士大半顺从于李世民,甚至唐朝初年一度都出现了,军中部将只认李二不认李渊的情况,这让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感到了无比的恐惧,所以为了稳固自己的太子之位,李建成便开始暗中谋划起了削弱弟弟的计划。
然而李建成哪里能想到,他的谋划早已被李世民所知,所以后来即便是有着李渊的支持,可一场玄武门之变却还是为李建成兄弟二人引来了杀身之祸,而且还不单是他们,李世民连自己的父亲都没放过,他带兵威逼李渊退位,使得李渊为了活命只得一边心痛手足相残的结局,一边将还未坐热的皇位,拱手送给了自己的二儿子。自此,李世民终于是完成了自己,以及一众死忠于他的部下的宏愿,当然,其“继位”后也的确没让世人失望,他励精图治勤勤恳恳,不光任用了诸如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一系列的文官贤臣,还几次御驾亲征,打的边境的少数民族势力,以及外敌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为大唐赢下了数十年的太平盛世,和一个巨大的国家版图。
更有甚者,与汉武帝、明成祖穷兵黩武的做法不同,在打仗之余,李世民治理国家的手段还十分的高明,他广开对外贸易,让中国的瓷器、丝绸远销海外多个国家,例如日本、朝鲜,乃至阿拉伯、欧洲各国都对这个强大的国度无比敬畏,以至于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聚集地都以“唐人街”命名,时至今日,日本朝鲜韩国境内都有很多唐代风格的建筑存在,所以在万国来朝,中国商品被世界认可的情况下,即便连年征战,唐朝的经济水平也依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等文治武功,堪称前无古人,也难怪就连外族都高呼李世民为“天可汗”了。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大唐帝国可谓是歌舞升平万国来朝,这般的政绩想来李世民本人也是“飘飘然”的,再加上每当上朝时,一众文武百官山呼万岁,这时李世民的心中一定是想要永远掌握这份权利,永远接受世人的顶礼膜拜的,然而可惜的是,别说万岁,就在其五十二岁那年,一切美好的愿景便悉数化成了泡沫,这位威震宇内的帝王在一夜之间驾崩了!公元649年7月10日,随着一声钟声的响起,唐太宗李世民撒手人寰,那么正直壮年的他为何会突然去世呢?这个真实的原因无人知晓,但透过历史的真相,世人还是给出过许多靠谱的推断的。
疑似原因一:积劳成疾要知道,积劳成疾一直以来都是历朝历代贤君明主的主要死因,因为毕竟想要开创一个伟大的帝国,君主们就要没日没夜的批奏折、理朝政,很多时候每天都只能睡几个小时,例如雍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这些劳模皇帝就都是如此,这等工作量别说是中老年君主了,就算是年轻人都受不了,不信你看现如今很多“996”工作制下的年轻人,一天做十二个小时工作便个个谢顶,留下一身的病,就更别提每天工作量近二十个小时的君主们了。而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正是工作量极高的“劳模”皇帝之一,为了黎民百姓为了平定边疆,他是“既当爹又当妈”,直到临终前几天还依旧在奋笔疾书批奏地方呈上的政事,因此这才有人怀疑他是积劳成疾而死,在主流观点中,这个死因也备受推崇,因为为了国家累死的君王名声好听,唐代的后续君主也必然会大力推崇这个说法,有了历代君主的主持,也难怪世人会如此认为了。
疑似原因二:旧伤复发此前提到过,自从李渊起兵反隋,李世民便一直鞍前马后身先士卒的为其征战,这个过程中,说李世民一次伤都没受过自然是没人相信的,不过这时由于李世民较为年轻,一些隐蔽的伤势暗藏在身体之中无人发现,但后来到了晚年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首先是一些推测,像远征高句丽、向北方边境御驾亲征等战役中,李世民也依旧是冲在第一个鼓舞士气,这其中据一些野史记载,他也是受过伤的,就算没受伤,这等的长途跋涉,也很有可能引发了曾经的旧疾。其次是史书记载的一些李世民与大臣们的对话中,也多次提到过李世民得了“疾势”,让人感到了十分的担忧,要知道这些对话的背景大多是在远征高句丽之前,有着此等疾病,依旧跋山涉水的远征,这样一来其因旧伤复发最终身死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疑似原因三:朱砂中毒而死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上朝前都要被山呼万岁,这既代表了一种尊重,也象征着皇帝们想要长生不死的野心,其中最典型的就要数秦始皇嬴政了,他为了寻求长生不单杀死了诸多的方士,还派徐福东渡寻求长生不老药,闹得整个王朝人心惶惶,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无知且愚昧的,但请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坐在帝王的位置上,那种权利、地位、生杀大权尽在我手的滋味,难道大家不会迷恋吗?所以除了嬴政之外,历朝历代都有很多皇帝渴求长生,而获得长生最靠谱、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服用丹药,那么这丹药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呢?没错,大部分都是一些重金属,以及朱砂等剧毒的物质,所以死在这丹药手上的帝王也是不计其数,当然,李世民作为功绩最伟的皇帝之一,他自然也是不能免俗的,据资治通鉴记载,在李世民晚年时,也曾多次找来过自称会炼丹的道士,也服用过丹药。不过李世民还是比较谨慎的,即便会有专人试药,他每次也只吃一点,如果有用就继续吃,如果没用便将炼药之人驱逐,当然,也正因如此,由于吃的少没有立刻显现作用,世人这才会认为,李世民的死是剧毒物质长期在身体内积累所导致的慢性中毒。
疑似原因四:郁郁寡欢,心情阴沉说到这个原因,相信一定会有很多人持反对意见,因为李世民作为唐王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有着如此至高无上的权利,也有着后宫佳丽三千,他怎么会心情压抑郁郁寡欢呢?的确,大家这么想也是对的,然而大家是不是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之所以能够登顶帝位,其实是用他两个亲兄弟的命,以及父亲的退位换来的。
这等行事作风一直以来都是李世民为世人所诟病的一点,他本人又岂能不知,要知道那可是他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啊,杀了他们,李世民的心中自然会出现负罪感,而且还不止是这件事,李世民登基后,其父李渊在后宫拼命的为他生弟弟,也是将李世民气的面红耳赤,可这毕竟是亲爹,说又说不得,只得暗暗忍耐,还有自己的亲儿子李承乾造反,最终被贬为庶民,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年轻时还好到了晚年,说他不会做噩梦显然没人会相信,所以长期的郁郁寡欢,导致李世民最终心病难医而死,也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文章4: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文章5:唐太宗李世民五十一岁死亡,史书为何对他的死因忌讳莫深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但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而且逼迫唐高祖李渊立其为太子,不久也李渊被迫退位。李世民庙号太宗,在位时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基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以及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李世民到了后期也出现了退步。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由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还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虽然李世民晚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最终也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基本上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到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位二十三年的李世民病逝,享年五十一岁,安葬于唐昭陵。
关于李世民的死因,史书《新唐书·太宗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都没有说明具体病因,只记载了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就病了,到了这年四月就突然死了,死因始终讳莫如深。
根据史籍记载,贞观十六之前,李世民还多次外出围猎,可见当时的他还身强体健;但从贞观十七年到贞观二十三年的六年时间里,李世民竟然只外出围猎一次,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李世民的身体就在这一时期开始急剧下降的。
李世民的死因有两种传闻,其一是得了痢疾,其二是长期服用天竺长生药。
年轻时候的李世民也是南征北战,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李世民不是娇生惯养的身体,算是硬朗的。李世民身体每况愈下的原因是因为太子李承乾被废,魏王李泰又被黔,连续两个寄予重望的儿子都令他感到失望和心痛,这对他的打击很大,让他很快的衰老起来。
贞观二十二年,将领王玄策打败了中天竺帝那伏帝国,俘虏了一个名叫那罗迩娑婆的印度僧人。据说此人法术高深,尤其擅长长生不老之术。由于王玄策知道李世民期望长生,便将“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的方士那罗迩婆婆寐献给李世民。
那罗迩婆婆寐告诉李世民自己能配制长生不老之药,恰恰满足李世民的需求,于是李世民将其尊为上宾。《旧唐书·郝处俊传》载,唐高宗想要服用胡僧炼制的长年药时,臣子劝谏说:“昔贞观末年,先帝令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婆依其本国旧方,合长生药,胡人有异效,大渐之阮,名医莫知所为。”《旧唐书·宪宗本纪》也载:“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一年以后,那罗迩婆婆寐的长生不老丹药终于出炉了,李世民按照那罗迩婆婆寐的嘱咐按时按量服用。李世民三月开始服用丹药,结果两个月就暴疾而亡。
所谓长生药.不论是中国道家术士制造的,还是外国“胡人”的,均属骗人的把戏。英明一世的李世民年轻時是不相信長生不老的,更对道教等方术不屑一顾,但是当他的年纪愈大、身体越來越差时,也步上了秦皇汉武的后尘。假若李世民不吃古印度方士炼制的“金石秘剂”,还可能多活几年。然而服食之后,病情急剧恶化,名医也束手无策,以致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推荐搜索词:
1.唐太宗李世民简介资料
2.唐太宗李世民简介100字
3.唐太宗李世民简介资料150字
本文标题: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