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1:为什么我们使用简体字,港澳台使用繁体字,历史真相大揭秘

  本文转自公号:古典与文化


  每当汉字掀起一股热潮的时候,汉字的“繁简之争”总是会被拿出来议论一番。


  简体字方便书写记忆、繁体字更有文化内涵。


  因为历史原因,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分别以简体字和繁体字作为通用汉字,文字的不同更是带来文化上的比较和争论。


  一段流传十分广泛的话痛陈汉字简化后的种种弊端:“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可魔仍是魔。”


   似乎,将繁体简化是一种错误,重新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也一直没有间断。


  当然,“挺简派”们也毫不示弱,“简化后护用手,爱有友,宝有玉,众有人,而善还为善,美还为美。


  双方针锋相对,口水仗一时吵得不可开交。


  实际上,汉字的简化并非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上来看,繁化简乃至简化繁就一直没有中断过,期间也产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


  很多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都曾为繁简之争口笔论战、奔走呼吁。


  随着时代的演变,汉字经过了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在如今的电脑时代,人们不再用笔而用键盘录入文字,人们又开始认真思考简化的汉字背后失去了些什么。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来刨析这段历史。


  PART


  01


  随着,“国学热”大潮冲击又让现代人开始重新思考繁体字的价值和独特内涵。


  早在2009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提议分批废除简体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他的理由很简单——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当然,更多的“挺繁派”是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立场。


  “挺简派”则一再强调汉字简化是历史规律,并非隔断传统;简体字的推行和普及大大降低了社会的文盲率;更有甚者搬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正本溯源,要想解开双方的死结,还是有必要从汉字改革说起。


  PART


  02


  简体字古已有之,但仅限于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手头俗字中,从来没有获得过正统地位。


  简体字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还是20世纪的事情。


  早在清末民初,面对内忧外患,以陆费逵、钱玄同为首的一批激进人士就呼吁废除汉字,因为汉字笔画的繁复程度已经阻碍了国民教育的普及和公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乃“亡国灭种”的根源。


  “对于汉字难识难写的补救,是刻不容缓了”。


  早在1920年,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和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


  1922年,国民党“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召开,钱玄同与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文字改革家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向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方案详细阐述了简化汉字的理由及实施办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


  也得到了大批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和响应,会后大家纷纷发表文章,论述简化汉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蒋介石执政时期,专家们关于简化汉字的呼声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关注。


  他在认真研究了专家们的论述后,便把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找来,询问目前情况下简化汉字的条件是否成熟。


  王世杰说:“有些汉字的笔画也确实过于繁琐,写时太费事,是到该简化的时候了。


  我个人非常赞同简化汉字,但从目前情况看,反对简化的声音也很高,如果确要简化,需要循序渐进,摊子不可铺得过大。”


  蒋介石思忖再三后指示王世杰,让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来,为汉字简化做好前期准备。


  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王世杰立即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汉字简化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此项工作,表示教育部将在人力财力上全力予以支持。


  黎锦熙不负众望,在全国调集了最有影响的学者专家,夜以继日加紧工作,很快就将笔画最繁琐的一千个左右的汉字简化方案呈给教育部。


  王世杰却认为步子迈得太大,简化的字太多,怕引起不良后果,就提出简化三到四百个字试试,先投石问路看看再说。


  黎锦熙只得忍痛把一千字缩减为三百字,再次呈,王世杰在征求各方意见后,又经蒋介石最后定夺,教育部于1935年8月,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通知几个大印书馆准备印刷。


  事情在这时却发生了变化,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突然发难。


  他听到此消息后,立刻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如此重大的事件,竟趁他这个考试院院长外出之际予以通过,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更严重的是破坏了中国文化,绝对行不通!


  蒋介石一再对他解释做工作,无奈戴季陶态度十分强硬,并威胁蒋介石:“如果不取消对汉字的简化,以后中央全会举行任何会议,我一概不予参加,我说话算话,不信你就走着瞧!”


  蒋介石当时很生气,认为戴季陶太过于嚣张,全然不把他这个领袖放在眼里,便扔下戴季陶拂袖而去。


  戴季陶也不示弱,他仗着自己国民党元老的资格,在此后的三个月里,拒不参加国民党召开的任何会议。


  尤其是1935年12月10日,国民党中央党部通知他参加1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特意说明会议要讨论决定许多重要事项,请他务必参会,但却被戴季陶严词拒绝。


  蒋介石虽对戴季陶的行为非常不满,但碍于他是国民党元老,又是大家公认的理论家,如果再将此事闹将下去,会在党内产生负面影响,便只好先忍了这口气,让步于戴季陶。


  但他又碍于面子不好亲自向戴季陶说明,就让亲信陈布雷去劝戴季陶不要再闹了,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政府一定尊重他的意见,以后绝不再提简化汉字的事。


  戴季陶对此结果还算满意,但仍放心不下,又让蒋介石下一道不再推行简化汉字的命令。


  事已至此,蒋介石也就忍气吞声“把好人做到底”,于1936年2月,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此次汉字简化与否的较量,最终以戴季陶的完胜而收场。


  就这样,汉字改革一事在民国年间仅仅昙花一现,而真正长成参天大树还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了。


  PART


  03


  20世纪50年代,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汉字改革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全世界都要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的,而全人类的语言文字都是要通过统一的民族语走向区域语,进而实现共同的世界语!”


  斯大林的话曾给中国的文字改革指定了方向。


  在毛泽东“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的精神指引下,声势浩大的汉字改革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当时的语言文字改革主要围绕三项工作进行:简化和整理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1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正式成立。


  在《文改会和教育部致中共中央的告》中明确提出了汉字改革的方向,“汉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拼音化的各项准备工作”。


  很快,文改会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有资料显示,当时参与讨论的全国文字学家、各省市学校语文教师以及部队、工会的文教工约有20万人。


  在经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审定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后,正式修正为《汉字简化方案》提请国务院审核,并于1956年正式实施。


  整个方案共收录简化字515个、简化偏旁54个,于1956年到1958年分四批推行。


  1964年,在对《汉字简化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后,文改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收录共计2238个简化字,作为使用简化字的规范。


  PART


  04


  汉字简化后,笔画减少,结构清晰,便于识字教学。


  诚如周恩来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告中所说:“方案公布后,两年来,简体字已经在纸、刊物、课本和一般书籍上普遍采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大家称简便,特别是对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成人的确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


  很多文化界人士也对简体字表示热烈欢迎,冰心曾在《光明日》上发文说:“首先,我是一万个赞成汉字简化的,先不必说为了听告、写笔记的方便。


  这个念头可以说是在五十几年以前,我开始学写我的学名‘謝婉瑩’三个字的时候,已经萌动了。”


  从简化字中受益最大的,应该属占当时全国80%人口的文盲。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绝大多数是农民……汉字简化帮助了他们学文化,拼音也帮助他们学文化。


  我们的农民将要变成现代的农民……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农民的地位在中国将有很大的改变。


  ”家住江西赣州的肖老先生是50年代扫盲工作的亲历者,1957年之前大队问他指标完成情况时,他曾因未完成指标而弄虚作假,“简体字推出来后,扫盲效果确实不错”。


  但是,伴随着简化汉字的研制与推行,反对意见从未停息过。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下,很多文化学术问题被上升到政治高度。


  一批对简化字持保留态度的学者政要,也因此被留下把柄,遭受牵连。


  1957年5月22日的《人民日》刊登了章伯钧在北京民主党派座谈会中的讲话,“……文字改革,我认为既不是国防机密,又不是阶级斗争问题,是一个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


  却只由少数热心分子作了讨论。这样,是不是人人都搞通了呢?


  如果文字改革问题等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没有意见,我不能反对;如果是文化问题,就应该在党内外展开讨论,应该多从学术、政治、道理上进行讨论……说到汉字简化,也没有讨论汉字简化的方向问题,拿出来讨论的是简化字。


  而且拿出来讨论时,说是已经决定了……”


  章罗联盟”的另一位代表罗隆基曾责问:“应该讨论汉字要不要简化,应怎样简化?而不是一上来就讨论具体的汉字方案,宣布毛主席支持简化字。”


  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陈梦家也曾说过:“文字是需要简单的,但不要混淆。


  这些简化字,毛病出得最多的是同音替代和偏旁省略。简化后有些字混淆了。”


  不过,即使在“文革”大潮的冲击下,汉字的简化之路也没有止步。


  PART


  04


  1972年,原国家语委副主任傅永和与6名同事被周恩来亲点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继续从事汉字的改革研究工作。


  1977年12月,《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开始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并在《人民日》上试用。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二简”在制定过程中过于仓促、急于求成,又加之简化数量太多,一时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的使用困难。


  同时,汉字随意简化的思想在民众中间迅速蔓延开,民间自造、乱造简体字的风气愈演愈烈,社会用字一度混乱不堪。


  到1986年6月,国务院不得不正式停止使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决定“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


  PART


  05


  至此,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终归告一段落。


  然而,第二次简化的汉字却没有因此而死亡,今天在一些中老年人的笔下仍不时可以看到它们的残迹,如“歺(餐)、迠(建)、祘(算)、午(舞)”等。


  更多的“二简”字被保留在中国人的姓氏中,如“闫(阎)、肖(萧)、付(傅)、代(戴)”等。


  时至今日,简化字最大的优点——“易认好记”、“简便好写”仍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德籍华人学者彭小明曾撰文指出,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学发现,人脑是通过并行过程处理文字的整体图像,而非一笔一笔地记录。


  汉字作为一个整体,就是同时处理的,简化字并不比繁体字好记。


  而简化字的推行,是以对那些未被收入的历史常见行草简字的禁绝为前提的,强调正楷,批判知识分子书写行草化、艺术化为不规范的行为,反而影响了书写效率。


  拨乱反正后,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逐步走向正轨。


  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布了《简化字总表》,在1964版基础上作了个别调整,收录简化字2235个,成为规范汉字的标准。


  《简化字总表》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350个不可用做简化偏旁的字,第二部分为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用的字,另含简化偏旁14个,第三部分为由第二部分作偏旁类推产生的简化字,共1753个,第四部分收录部分异体字和地名更改用字。


  《简化字总表》收录的简化汉字并非信手拈来,而是采取“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即广泛借鉴采纳历史用字和民间俗字,真正的新造字数量少之又少。


  文字学家叶籁士、傅永和曾做过统计,现行的简化字中,始见于先秦到明清的共有341字,占87.88%;始见于民国的有46字,占11.86%;始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仅有一字,占0.26%。


  PART


  06


  简化字初创之时,在海外一度引起轩然大波。


  1971年,中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大会中的合法席位,简化字理所当然地成为联合国官方使用文字之一,并由此逐步得到各国的认可。


  日本使用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字,日本称之为“略字”),其余为传统汉字。


  略字中,与中国大陆相同的简体字有53个,相似的有9个。


  在欧美国家中,简化字的实力由小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简体字和繁体字平分天下的局面,给外国人学习汉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经济实力的增强,海外的大陆移民数量逐渐增多,加之孔子学院的推广,简体字的传播领域越来越广,很多国家的汉语教学机构甚至放弃繁体字教学。


  联合国也在2008年宣布所有中文资料采用简化汉字书写,而不再使用繁体汉字。


  其实,无论是简体还是繁体,读懂汉字中的文化,从汉字中传承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思考,才是每一个以汉字为母语的中国人应当追求的方向。


  文章于网络,如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闫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2:姓氏文化 | 繁简异体字姓氏辩考

  :王万江


  图片:网络


  编辑:姓氏你我他公众号


  汉字的形成分“六书”,历数千年发展演变,又有甲骨文、篆、


  隶、楷、行、草体之别,还有一重要的历史遗存文化现象:繁简字或异体字。在丰富了文化内涵的同时,无意中或增加了认知难度。尽管通常已不再使用繁体字或尽量避免异体字,可有些繁简字或异体字作为姓氏,在崇尚文明、向往法制社会的今天,就不能视而不见或随便混用了。如——


  後姓与后姓


  读音:Hòu。


  相同点: 常有人把“後”写成“后”。


  不同点: 不同


  後姓,相传是上古时东夷部族首领太皞(又昊)之孙後照的后代有以“後”为姓的,见《姓氏考略》。又有侯姓改的,见《元和姓纂》。


  后姓,多民族,多源流。


  相传,共工氏之子句龙为黄帝时主掌土地的官员后土,(后来,被视为土地神)子孙有以官为氏的,简称后氏,见《风俗通》。


  春秋时,鲁孝公之子巩封于郈(今山东东平东),其后代有以邑为氏的,又简笔为后氏,见《姓觽》。春秋时楚公族后人有以后为氏的,见《路史》。齐太史殷之女为襄王后,后族赐姓后氏,见《新纂氏族笺释》。清代甘肃土司有后氏,见《清史稿》。


  由上可知,后、後两姓不同。(未注明的均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下同。)


  另,表示时间先后、空间前后、次序不同、子孙后代之“后”时,“后”与“後”通用。而指古代君王的先后之“后”(如先王、后主)或皇后之“后”时不可与“後”互用。同理,源于公族后人或皇(王)后的“后”姓,与後不称是繁简字,也不可与“後”姓混用。“后”、後”应为两姓。且,后姓可与郈姓或厚姓互通,而後姓不可。


  历史人物


  後赞,五代时后汉兖州瑕邱人,任飞龙使。


  後敏,明时太平府人,陕西布政司参议。


  后处,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弟子。


  现状


  後姓主要在宁夏固原,山西太原、平顺、长子、壶关,四川仪陇,安徽宣城,台湾台北、嘉义、桃园、高雄等地。后姓分布较广,以四川、云南两省较多。


  建议 鉴于如上初步考证,後字与后有部分不属繁简字,或部分後姓与后姓二者没有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为防混乱,两姓不应以同姓互通。


  饑与飢、饥姓


  读音 :饑与飢、饥姓Jī 飢(饥)又Qí。


  相同点 :饑、飢都可简化为饥。


  不同点:部分读音不同。(见“读音”)


  不同 饑,周平王分给康叔的殷民之七族中有饑氏。(见《左传·定公四年》、《姓觽》、《中国姓氏大辞典》)


  飢,又Qí(耆),有不同源流。一是系自商代饥国,也称耆国,即商周时黎国(故地在今山西黎城东北)。周文王伐饥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到了春秋,周封康叔于卫时,分给的商民七姓中有饥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史记·殷本记》、《郑樵通志》、《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或《元和姓纂》,尤以《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简明:“古有饥国,西伯而灭之,而其子孙遂以国为氏也”。(见《饥姓·姓氏起源》)二是汉代西羌沈氏,当地熊种等大豪均有饥姓。原由饥恬氏简文,再简笔为饥氏。(见《姓氏考略》)后演化为阝几(拼写)氏、巾几(拼写)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郡望或历史人物不同 饑姓郡望在河南,而饥姓郡望是黎阳。《奇姓通》中的饥恬,应是源汉代西羌沈氏的飢姓人物,滇昌的大豪。


  由上可知,饑或飢姓不同,后来都有简化为饥姓的,但仍有分别保留原姓至今的。


  因此,饑与飢不同,而饥有Jī或Qí两音,或称由饑姓简化的饥姓音为Jī,而飢姓简写的饥姓则有Jī、Qí两音。


  现状 饑姓欠详,飢姓在湖南、江苏滨海等有。(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建议 为使用方便,饑在大陆可用简化饥(Jī),而保留飢的(Qí)姓。


  厯、歷、歴、暦、厤、历与厲、厉姓


  读音 Lì,其中,厉的lài(同癞)不可作姓用。


  字形与姓氏 厯、歷、歴、暦、厤、历中的歴、暦、厤、历可作姓用。(见《辞海》)但《中国姓氏大辞典》只载:歴(历)姓。《新华词典》没把历(厯、歷、歴、暦、厤)注为姓用字。


  厉(厲)姓。(见《辞海》)厲、厉姓。(见《中国姓氏大辞典》)而《新华词典》没注厉为姓用字,也没标明与厲之关系,有(古)又同“癞”(lài)。


  《新华字典》:历(歴、暦、厤)和厉(厲)都没显示是姓。


  姓氏


  历(歴、暦、厤)姓有三个:一是商时侯伯之国,(故地在今河南禹州。以下省略“故地”字样)见《路史》。春秋初灭于郑,以国为氏。二是作为姓,见《姓苑》。当为狄历氏之后,见《姓氏寻源》。三是古代有历正之官,主管历法,或以官为氏,参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厉(厲):多民族,多。主要有:①以国为氏,分两支。地处义阳随县(故地在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古厉国,西周初之国,后灭于楚。(见《姓觽》、《风俗通》)位于河南鹿邑东(今为古厉乡)的商末古历国,春秋初也灭于楚。厉或历国子孙均以国为氏,历有改为厉的。(见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②以谥为氏,出姜姓,为春秋时齐厉公之后。(见《通志·氏族略》)③赐改姓,源三国东吴宗族,夏口都督孙秀,因厌吴主孙皓而奔晋,孙皓随后改秀为厉氏。(见《三国志·江表传》)另有唐代宗室新兴王李晋参与太平公主谋反,被诛并改姓厉。满、蒙等民族也厉姓。


  现状 由上可知,除源于河南鹿邑的古历国“历”姓与“厉”姓互通外,历或厉姓其他源流都互不相关。但在汉字演化或简化过程中,本该由歴、暦、厤姓简为历姓,厲姓简为厉姓,可事实上厉姓有直接简成笔画更少的“历”姓;或有人分不清厉、历姓的来龙去脉,喜欢去繁就简,将厲、厉简为历,造成歴、暦、厤或厲、厉都是“历”姓。


  目前,集中于湖南、江苏、浙江的Lì姓主要是厉姓(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占全国总人口约0.0063%,而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安徽四省为主的Lì姓(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分布)应是历姓,占全国总人口约0.0043%,而东三省和安徽占约70%。


  建议 为规范姓氏用字在编撰族谱或中外交流等各种情况下繁简字的互通互用,应遵循法定规则:即,歴、暦、厤简为历,厲为厉。


  蘭、兰与藍、蓝姓


  读音 Lán 另,蓝的la、lan二音不可作姓用。(《审音表》已取消la)


  字形与姓氏 兰(蘭)见《辞海》、《中国姓氏大辞典》姓,蓝(藍)见《辞海》、《中国姓氏大辞典》姓,而《新华词典》没标明藍是蓝的繁体。


  不同 兰或蓝姓都多民族,多源流。


  兰姓主要有:①出自姬姓,以人名为氏。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福名为氏,见《元和姓纂》。②以食采地名为氏,出楚大夫之采邑兰(故地在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后人有因以为氏,见《路史》。③匈奴贵族姓,出三国时匈奴四姓之一,见《元和姓纂》。④少数民族复姓该汉姓,出北魏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或称代北鲜卑族乌落兰氏)为兰氏,(见通志·氏族略》、《起源于洛阳的姓氏》)另有代北乌桓氏或乌兰氏中有改兰氏的;蒙古族呼兰氏、凯烈氏、喀喇氏改兰氏(见《续通志·氏族略》)、裕固族兰恰克氏,另有回、满、壮、苗、侗、傣、黎、藏和纳西、撒拉、布依、傈僳、仡佬、俄罗斯等民族也有兰氏。还需提及的是广西茶山瑶族大姓——蓝姓改姓兰的。(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蓝主要有:①以地名为氏。如,先后有两支以蓝田之地为氏的。一是战国时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故地在今陕西蓝田县。以下略“故地”字样——注)子孙因以为氏,见《竹书纪年》。另有《战国策》载:中山大夫蓝诸君的先祖食采于蓝田,因氏。还有一支蓝氏源于蓝邑(今湖北钟祥西北),该支系芈姓,出自楚公族食采,因氏,见《姓觽》。②氏族名为氏。壮族姓,出该族对水的崇拜——壮族视水为蓝,也为氏族名。③少数民族该汉姓。如,蒙古族中呼和特努氏、呼和奴惕氏汉姓为蓝。特别是裕固族蓝恰克氏,汉化蓝氏;回、满、黎、瑶、畲、侗、傣等族也有此姓。


  历史人物


  兰 殊,十六国时前秦人,将军。


  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


  兰 玉,直隶赵州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


  蓝采和,唐末逸士,八仙之一。


  蓝 玉,明代常遇春妻弟,文武大吏。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现状 兰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6%。黑龙江、四川、江西、广西、贵州五省区多此姓,占全国兰姓人口的48%。蓝姓,分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119%。浙江、广东、福建、广西四省区多此姓,约占全国蓝姓人口的80%。黑龙江等地亦有。


  两点说明:1、源于裕固族的兰姓或蓝姓,分别出自兰恰克氏或蓝恰克氏。二者一字之差,不宜混淆。


  2、除茶山瑶族的兰、蓝同源外,二姓其他各不相同。因此,将繁体字的藍或蘭写成简化字时,应是藍→蓝或蘭→兰。但因瑶族蓝的缘故,不懂姓源或族谱的当事人或其他人,会有随便乱简化的。多数情况是:因兰字笔画相对较少,就造成本该是蓝姓的,也简化成了兰,即藍→蓝→兰。


  建议 大陆用蓝、兰,港澳台用藍、蘭,且藍或蓝不可再简化为兰。


  韓、韩、 卜(拼写)姓


  读音 Hán


  字解 韓,形声,小篆从,倝声。井栏。类推简作“韩”。(见《辞海》)


  韩,周代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中部、山西东部。为秦所灭;姓。(见《新华词典》)


  卜,系韩俗写体,即韩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韩姓 多民族,多。①除以封地、封国为氏(见《姓氏寻源》、《国语》、《姓氏考略》)外,最早得姓始于黄帝之孙(昌意子)韩流。(见《姓氏寻源》)②汉武帝时朝鲜籍荻直侯韩陶。(见《两汉迄五代人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③南匈奴韩氏。(见《后汉书》)④北魏时改大汗氏(即步大汗氏)为韩氏和蜀族韩氏。(见《魏书》)⑤唐宪宗时倭国(日本)人韩志和(见《太平广记》)及西夏党项人姓。(见《西夏文化》)⑥明时甘肃临夏地区土司韩姓,系“可汗”谐音省称。(见《明代以来甘肃青海间的土司和僧及其与古史研究》)⑦另有蒙古八旗姓、满洲八旗姓、明初撒拉族土司、鄂伦春族、及苗彝、壮、白、黎、侗、傣、畲、水、保安、土家、布依、仡佬、达斡尔等民族改汉姓韩。又有演化为榦(Hán)氏、韓字“韋”上加“”(Hán)氏的。


  历史人物


  韩浞(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韩姓远古始祖。


  韩非,战国时韩国诸公子之一,法家代表人物,口吃,善著书,有《韩非子》传世,影响很大。


  韩信,年轻时忍胯下之辱,西汉开国重臣、兴汉“三杰”之一。被封齐王,后楚王,终遭吕后所杀。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惠珍,1981年生于韩国首尔,演员。


  现状 韩姓,河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七省多此姓,占全国韩姓人口的58%,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当代第26位大姓,占全国总人口0.60%。


  韓姓为港台及海外韩姓用字或某些老式族谱上使用。


  卜,台湾台北有此姓,不同于韓。


  大陆推行简化字后,有韩、卜互用的,但现在正规文件、材料、媒体等只用韩,坊间偶有用卜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已取消卜,恢复韩。


  榦、韓字“韋”上加“”分别出现在《姓觽》或《李氏中文字典》、《中国姓氏大辞典》。


  建议 大陆用韩,台湾韓、卜顺其民意。


  閻、阎、閆、闫姓


  读音 Yán


  相互关系


  閻与阎:《辞海》,该书未收录閆或闫字。


  阎与閆:繁简字,见《新华词典》,该书未收录閻与阎或閆与闫之关系的词条。


  阎与闫:今阎氏多俗写作闫,见《中国姓氏大辞典》。《五音集韵》:“闫,同阎义,俗用。”《百家姓》阎、闫两姓并存。


  閆与闫:《说文》有阎而无闫。今《姓谱》分为两姓,见《正字通》,亦见姓苑》。或系阎氏之俗写,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姓氏


  閻(阎):多民族,多。①系自姬姓。周武王封太伯(亦称秦伯)曾孙仲奕于阎乡(今河南西华县),因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又,周康王少子封于阎城,子孙以其封地为氏。②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成公子懿食采于阎邑,(今山西万荣西南之阎景镇),晋灭后,子孙散居河洛,以前辈原采邑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③楚有阎氏,见《中国上古史新探》。④河南河阴阎氏,源出代人,见《西汉迄五代人居中国之蕃人民族研究》。⑤清代世居沈阳的满洲人阎扎拉氏、布雅穆齐氏、颜之哈拉氏等改汉姓。⑥达斡尔族亚尔兹氏汉化姓。⑦蒙古族阎胡德氏、初兀日赤兀惕氏汉姓有阎。⑧回、东乡等民族有此姓。以上未注出处的,均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閆(闫):蒙古族 闫忽德氏,汉姓有闫。回、满、瑶、蒙古、保安等民族都有闫姓。


  历史人物


  阎敖,春秋时楚大夫。


  阎职,春秋时齐大夫。


  闫亨,晋怀帝(司炽,公元307-312年在位)时辽西人。


  闫育,明时山西解县人,洪武(1368-1398年在位)中以礼部员外郎改知县。


  闫学晶,(1971- )吉林东辽县人,国家一级演员,副师级。


  现状 阎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252%,当代第75位大姓,河南、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六省及汉、回、满、蒙古、东乡、达斡尔等民族有此姓,约占全国阎姓的68%。


  闫姓,甘肃静宁、山西、陕西多此姓,四川、台湾等地回、满、瑶、蒙古、保安等民族都有此姓。


  由上可知几点:一、阎是一个古老姓氏,早在西周初就有了;二、闫姓最迟产生于西晋,距今不少于1700年;三、古今专业图书对阎、闫之关系说法不一,有称阎与閆繁简字或闫为阎俗写,是阎姓别支,属简化字讹形成的“俗用”,严格讲为阎姓一族。(见《闫姓起源》)另有将二者明确分为两姓;四、认为将阎简化成闫属新中国(1954年)汉字简化制度造成的说法是不客观的,充其量只能说: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运动,加快了阎、闫两姓融合或阎姓简化的进程;五、从历史和现实综合分析,阎、闫应为两姓较为合适,二者不宜互通。


  萧、蕭与肖姓


  读音 Xiāo 肖,另有xiào。


  辨字


  萧:①草名,蒿子的一种。②冷落、衰败。没有生气的样子。③姓。(见《新华词典》)


  蕭, 萧的繁体字。作形容词用,表示清静;冷落。作名字用,是姓。参见《辞海》、《中国姓氏大辞典》。


  肖与萧 ①Xiāo,名词:姓(“萧”俗作“肖”)②xiào动词:相似;类似。(见《辞海》)③Xiāo,姓。即“萧”。Xiào,像,相似。(见《新华词典》)③肖Xiāo,亦读孝(Xiào)。萧姓之俗写。见《汉语大字典》。(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姓氏


  萧(蕭)① 殷六族之一,见《古今姓氏书辩证》。②系自子姓,属以国(今安徽萧县)名为氏,源商王帝乙庶子薇子启后裔。(见《风俗通》)③系自嬴姓,舜臣伯翳(又作伯益)之后有萧氏,见《姓氏考略》。④契丹姓,辽后族,源萧翰。(见《辽史》、《古今姓氏书辩证》)


  ⑤改姓,辽太祖改后族姓或辽太宗改舒鲁氏为萧氏,见《续通志·氏族略》;又辽建国后,将已被改为孙氏的原大贺氏再次改为萧氏。(见《中国姓氏大辞典》、《辽夏金元史》)⑥辽时奚有五世族,与辽人为婚姻......按例称萧氏,见《金史拾补五种》。⑦满族人姓。清满洲八旗中伊喇氏、石穆鲁氏等改萧氏。⑧佤族司彭雅特氏等几姓汉化为萧。⑨普米族的巴落瓦支氏,汉姓为萧、马、杨等。⑩除南北朝时南齐武帝萧赜因巴东王子响叛,改其萧为蛸。其后裔有改回萧的。


  肖姓 ① 汉时已有肖姓,见《万姓通谱》。②四川、甘肃一带白马人姓斜茹氏,原意马鸡,汉姓为肖,见《白马人的姓氏》。另见前“辨字”之“肖”。


  历史人物


  萧大心,春秋时人,宋戴公裔孙。


  萧何,汉时沛郡人,高祖刘邦定天下,其功第一,封酂侯、丞相


  萧劲光,别名肖劲光,共和国开国大将、中国人民海军主要创建人之一。


  肖安国,汉时人,见《印薮》。


  肖靖,明时褒城人,宣德年间解元。


  现状


  萧(蕭)姓,分布很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当代第30位大姓。山东、四川、湖北、湖南、广东、江西六省较多,约占全国萧姓人口的64%。汉、满、白、苗、壮、侗、傣、彝、土家、阿昌、台湾土著等民族有此姓。


  肖姓,分布广,汉、回、满、苗、壮、瑶、侗、傣、水、佤、土家、纳西、蒙古、锡伯、普米拉今祜等民族均有。


  小结:一、萧、肖二姓都多民族、多源流,很古老。萧姓在殷、周时已有,肖最迟出现在汉代。清代满族等多个民族汉化都有肖姓。二、肖为萧俗字,而不是简字,二者本无关联,只是同音、肖的笔画简洁,被民间自行俗化,加上1954年汉字简化时的国家提倡,也是造成“萧”俗为“肖”的原因之一。三、萧姓常不规范俗写为肖,使两姓混淆,致肖姓人数明显增多。


  建议 由国家引导、两姓人口积极配合,通过修谱牒等逐步趋于规范,尽力避免混用情况的延续。


  傅、付姓


  读音 Fù


  字解 傅 1、fù,动词:辅佐;辅助。教育;教导。附着;依附。Fù,名词,姓。(见《辞海》)


  2、fù,负责教导或传授技艺的人。辅助,教导。附着,加上,等等。(参见《新华词典》)


  付 1、fù,动词:给,交给。Fù,名词,姓。(见《辞海》)


  2、fù,动词:交,给。量词。指中药。如,抓两~药。(参见《新华词典》)


  在《新华词典》里都只指傅、付是动词,没确定为姓。在《辞海》中二字为既非繁简、又不是异体的同音字,两个独立的姓。


  姓氏 两姓都多民族、多。


  傅姓 ①国名为氏。舜后裔有傅国(今山东枣庄南),见《姓源》等。


  ②以邑为氏。夏封尧裔大由(又狸大繇)于傅邑(即古傅国地),因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③以居地为氏。商时贤人傅说后代,居于傅岩(今山西平陆东)者,因以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④少数民族姓氏。西汉时西羌有傅姓,见《汉书》;西南夷,有牂牁傅氏,见《后汉书》;满族复姓汉化简文姓:清满洲八旗姓傅佳氏、富察氏,满洲人姓傅锡里氏、傅哈氏、富叉哈卡氏、拉木都鲁氏的汉姓有傅氏;清代高丽人姓;清代蒙古族改汉姓有傅氏;赫哲族傅特氏改汉简化姓或其他民族汉化姓。


  付姓①春秋时郑人史付之后,见《元和姓纂》。②少数民族改汉姓。如清满洲八旗姓富察氏,辽宁沈阳锡伯族付佳氏,蒙古族呼和绍布氏,赫哲族傅特氏等有汉化付氏。今已普遍成为傅姓之俗写。


  历史人物


  傅说,傅姓始祖之一,商代大贤。


  傅瑕,春秋时郑大夫。


  傅宽,汉代阳陵侯。


  傅雷,(1908-1966)江苏南汇人,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


  付吉,明代河北大城人,永乐中任监察史。


  付(傅)善祥,金陵(今南京)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


  付(傅)全有(1930- )山西原平市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参谋长。


  现状


  傅姓分布很广,当代第53位大姓,在台湾排第56位。付姓第871位。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浙江九省多此姓。


  付姓分布广泛,汉、回、满、瑶、蒙古、赫哲、纳西、布依、土家、傈僳等民族都有。


  现实中,傅与付姓常令人纠结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读音相同,字的结构上“傅”去“甫”即“付”字,在老百姓中文化人少的相当长历史时期,人们为书写和记忆方便,常有将傅简化为付的;二是赫哲族的傅特氏,汉化简文为傅后,又有简笔成付姓的。此傅与付是可互用,或各为分支,有待相关族谱佐证。但其延续至今,其他少数民族复姓汉化改傅的或多有效仿之;三是1954年汉字改革后,原多个少数民族姓傅的或其他不同的傅姓,多有改为付姓的。


  建议 国家引导、有关傅改付的姓氏,特别是常常随意互混的,在自愿与合法的前提下,日趋规范,最好连同类似姓氏一起尽快限时走向规范。如,伍与五、陆与六、萬与万等有关大小写数字姓、(见本人《大小写数字姓氏异体分辨录》)或点与點、台与臺、云与雲、广与廣、俎与爼、宁与甯、郁与鬱、称与稱或穪或秤、钟与锺或鍾或鐘等等这类繁简字或异体字姓氏也应在此列。


  简介:王万江


  1956年生,汉族,本科文化,由教师转为电视媒体人,已退休。出版《家训 家之根国之本》一书,参与2016“姓氏春晚”录制,在文史类或姓氏文化领域,填补两项国家空白,创三项第一。被“中国毛泽东思想学术研究会”授予“共和国建设十大杰出功勋”,入选《中华文学人才名录》《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


  闫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3:“阎”与“闫”,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姓?千万别搞错了,小心得罪人

  大家好,古人有云:“姓氏乃是家族之根”。


  正所谓“姓”者,自根生长之支脉,则为“氏”,姓氏承传一脉血脉,人也延续百代千年,故古人认为个人所持之姓氏定有先祖,贤良或淫邪、忠勇或奸佞,皆由此一姓影响,有其姓必有其人。


  若下辈人不思回馈前辈恩情,或因其他种种原因而更改姓名,可以为之更“姓”,古人亦不谓之错。


  但有一姓,却被人以错认当作他姓,以“一字之差”冒犯本姓或许也变成了这个人惹祸的根源,我们今日要说的这俩姓就是阎姓与闫姓。


  那为什么人们会将阎、闫认作是同一个姓呢?


  这又是否真如人们所认为的一样,以至于犯了忌讳惹了祸事?


  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阎与阎 姓氏说 ##

  你知道“阎”姓的起源吗?


  汉赋家王粲在创作专论《辨亡论》时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阎公何俎豆之劳,有周公之余。”


  我们可以依此进行推论。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阎”姓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被姬发幽禁于羑里,在此受尽磨难并最终离世。


  周文王去世后,姬发篡位登基称帝,是为周武王,从而姬昌此处羑里成为他的封地,将羑里改名为“阎地”。


  羑里此地地势险要,周武王将其作为将来姬昌一脉子孙看守周朝中原江山的象征之地,所以也就在此地祭祀姬昌,后世的人们也渐渐以后代为荣。


  周武王做完这件事后便率军平定四方,也不忘督促子孙后代守护江山,一同参与到治理国家之中。


  日子就这样过着,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周朝灭亡,各个诸侯国林立,敌军南侵,周武王第九代孙后失去了羑里的封地跟随他的士兵后逃离了此地避难,在逃亡的途中,他们经过淮河时因为地势险要,孔庄夹口此处形成了河口沙洲,就此定居下来。


  自此过着平淡的生活,再没有关于他们家族的记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达春秋时期,涌现出春秋五霸,等等一个又一个军事上卓越的人物,同时还改朝换代,也不知道阎氏族人在当时是处于怎样的的境地。


  直到汉代到来的那日,汉室应运崛起,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建立起汉朝。


  同时也是在这个时候,汉代史官司马迁被汉武帝刘彻派往淮河流域进行考察。


  在回到刘彻身边后,将其在孔家庄的考察结果上献于汉武帝,这一番考察结果不容小觑。


  原来汉代的儒家思想是经历了漫长岁月发展演变而来的,他的先祖竟将大秦暴虐强逼逐走到这里,但汉武帝却不能不感叹这帮阎地里的百姓更确实承袭了周朝的礼仪。


  

“阎”与“闫”音同字不同 ##

  既然“闫”与“阎”,二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需要担心“阎”与“闫”音同字不同引起什么惊天动地的误会。


  但为何在生活中还是会出现他们读音相同,而汉字却写作不同的情况?


  主要源于明清科举制度的演变。


  明初时期朱元璋登基称帝,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非常有魄力的,尤其是在民生问题上更加注重民众百姓的安危和生活改善,其中最受关心儿童教育发展,乡试科举选拔人才这一环节尤为重视。


  为此专门将乡试放到南昌进行,这个西游中原的时候就曾作为义军根据地重建的新城镇,该镇小小年纪就成为大明国都的雏形。


  在福建宁化出生的这个地区乡试平时也算是非常繁荣热闹,但自从新安人们搬迁到这里之后,这里的商业经济就像开了挂一样越发繁荣昌盛。


  而在这里读书的时候,新安人所住村落中的村姑羞答答认识他的人问起来名字总要低头小声说道:“在下叫闫秀才”。


  与在这里读书的阎秀才一比,不得不让人们产生猜想,但是没有关系,反正读音是一样的嘛!


  于是乎就问除了同声外还有什么不同,而孤陋寡闻的人们又问“大秀才”是什么状况,当人家说儿子跟他同名只不过取文字不同,但是呢,也别太抠这字写不好影响美观啊!


  这也是常有的事,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对不对?


  这也让人想起当年读书的时候写作文不能重复写一个字多遍,其实都是为了美观好看一些,对于那些女子来说这句俗语更是流传四方了啊!


  当时正盛产人才宁化镇在这越来越多阅读新安人的时候,在明清时期成立了一只雄厚的商帮,都开始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贩卖,他们被称为新安商帮。


  由此普通人家能够置办旧钱庄或者开办书院,在地方上留下许多文化遗产等,这也就催生了如今最丰顺最强大的新安商帮。


  新安人在闽南闽北还有南方各个地方安居乐业,但是在家乡新安可就没有那个修建书院和置办豪楼大厦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他们自古就有一个传统,在为妻生子时要躲进山神庙,这也是对山神庙表示恭敬恭敬之意。


  村里的耨妇们三三两两走进山神庙的时候总是有这么一句悄悄话:“哎!看那边闫春燕媳妇,她这是在拜什么山神呢?”


  这也就是乡音乡语中的口误,但确确实实影响到各行各业成功兴旺发展。


  而且在那个年代,等候着儿媳去进山神庙的媳妇来宣告生子时候出现了许多口误,即使闫春燕说出自己是闫春燕但是村民里就是形成了一种默契,觉得没什么区别就是春燕吧!


  

意外酿成误解 ##

  我国字符国音同,但与“闫”这个声音相似又不属于“闫”姓甚至一个字母都不同的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囊括了众多声母韵母结合,当他在读音上出现和谐的时候,或许就会以及各种声母韵母结合后音同字不同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声音。


  而且我国古代音同字不同这个道理早已被古诗这种语言形式证明过,如"悄刀无声”和“交桃无尘”,这两句毛泽东说这两句乍听之下与我们所说的“悄悄人”一模一样。


  而且陕西渭南方言区中所有的音同字也可以起到互相取进退由之用,无非一件事两件事不能分明、有意与无意之间不能分明,但是,如果音同字不同中再加一个部首的变化倒是能形成一个新的意思。


  这“关”和“关”的变化不就是说从短暂寓意联系走向长久连通联系吗?


  为了研究好这些音同字不同的规律,有苏州大学的老师带着团队去了沧州进行实地考察,这一切都验证了一件事,大排名肯定影响小排名。


  而且就算我们现在用了简化字,这一项研究依然正确,但是随着现在用简化的规律,那些繁体字可能也会沿用一些其他规则,到时候可别说小新安大宁化,被简化的他们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一定得小心眼熟得很!


  要是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变化成当今网络科技时代中的简化样式可能不会观察一番就警惕心大增,只会像唐代二杰之一韩愈一样理直气壮,因为终究这个时代已不再是那个以义理之语说明白它今何在,说明白它也会提醒你!


  不过如今社会交往越来越密切了,他们应该是不再担心被误会了吧!


  闫的繁体字怎么写推荐文章4:搞没搞错!阎维文姓“闫”吗?阎王爷的“阎”可以与“闫”通用?

  搞没搞错!阎维文姓“闫”吗?阎王爷的“阎”可以与“闫”通用?


  首先要问一句:闫和阎到底是不是一个姓?如果是一个姓,那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不相同的汉字?有人据此指出:这是中国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姓氏混通已经让上小学的孩子都感觉到莫名其妙,甚至不可思议。


  在许多地方可以看到,有些家庭的父亲姓这个“阎”,儿子女儿孙子却又姓那个“闫”。词作家阎肃,原来在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的是此“阎”,但现在许多刊杂志上出现的却又是彼“闫”。阎肃是如此,歌唱家阎维文、演员阎妮阎学晶亦如此,就连作家阎连科也如此。更有甚者,现在的人居然把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山西王”阎锡山的“阎”也改成“闫”了。特别搞笑的是,一些刊杂志也对“闫”和“阎”字混淆不清,将唐代画家闫立本的“闫”又搞成阎王爷的“

本文标题:闫的繁体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