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文章1:管理通鉴|团队和“团队精神”
文|陈彩虹
人类的思维有种自然“向善” 的倾向,总是从最好的角度、以最高的标准去看待自己认同的事情。例如,说到团队,认同者普遍认为,那一定是目标一致、精诚团结、默契合作、甘于奉献的“正能量”人的组合。相应地,就有团队成员“同心、团结、合作和奉献” 的“团队精神”一说。这种观点潜含的逻辑是:团队和“团队精神” 不可分离,缺乏“团队精神”的团队是不可能获得大的成功的。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这种逻辑得到了许多经验事实的支持——中国女排这支团队多次登上世界大赛巅峰,塑造了“女排精神”;中国男足多次在世界大赛中铩羽而归,“男足精神”仍然在我们的盼望之中。
在公司治理中,出于战略、业务、产品、创新和竞争等的需要,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团队。实践看到,所有的团队在构建之初,并不就是同心的、积极的、正向的,因为团队运作还没有开始,当然更谈不上所谓的“团队精神”。换句话说,“团队精神”,不是团队组成或存在就天然有的意识形态,而是需要经过团队运作过程去塑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同心、团结、合作和奉献”的“团队精神”,既是实现团队工作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它是工具性质的;同时,它也是团队运作中追求的对象,或者说另一个目标,它将对整个公司治理产生久远的“正能量”。
可见,从公司治理来看团队,构造和运作它的内在要求是双重的:一是团队工作目标的实现,二是“团队精神”的塑造。然而,大量案例表明,团队工作的目标,通常被摆放在至高无比的位置上,齐备资源,全力以赴;“团队精神”的塑造,则被作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听其自然,有自发产生者接受,无自发产生者不去催生和塑造。事实上,公司治理中的团队无以数计,真正具有“同心、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的团队并不普遍。公司治理中的“团队精神”仍然是稀缺的。这一点,与我们不加长期观察和分析的“经验感觉”,大不相同。
“团队”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出于讨论的方便,也是公司治理中常见的组织形式,我们选择为特定工作目标而来,从公司各部门调集人员,在一段时间里组成的专门队伍,定义为“团队”。例如,开发某个新产品,更新某个IT项目,推进公司上市等,通常都通过建立“团队”来完成。由于这一定义包括了“团队”的组建、运作,以及工作目标完成的全过程,具有一般团队的特征,通过对它的观察分析,能够很好地理解各种类型“团队”的运作,特别是“团队精神”的演化过程,为建设优秀的“团队” 和塑造“团队精神”提供思路。
先看“团队”的组建阶段。任何“团队”的组建,都是在明确的工作目标要求下发起的,组建者会以“目标” 为导向,寻找合适的队员来组成“团队”。基于队员从各部门调集的现实,观察看到,大部分公司的这些部门,不愿意将最优秀的人才“输出”给新建的“团队”;相当多的公司这些部门只愿意“放出”能力较弱的人员;有些公司这些部门则将工作量相对不饱满的“闲置人员”提供出来。结果是,许多公司新组建的“团队”,队员整体能力状态平平,有些甚至较为低下。新建“团队”首先面对的困难,是队伍的整齐程度较差。组建者的第一要务,是与各部门“博弈”,争取得到尽可能合意的队员。
这个阶段加入“团队”的队员,心态较为复杂。部分队员有着对新“团队”的较大期盼,这是新机会,当然也面临新挑战;部分队员对未来抱有不确定的忧虑,特别是“团队”任务完成,有些队员还要回到原部门去,很容易令他们产生“新团队可能无所得,原部门机会也丧失”的担心;部分队员则会从观望开始,以一种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视“团队”的发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总体来看,这个阶段队员的主流心态相对犹疑,对个人在“团队”中是积极而为,还是随波逐流,基本不成型。应当说,这是下意识催生“团队精神”最好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凝心聚力,鼓励期盼,消解疑虑,在构造较为完整“团队”的同时,催发“团队意识”和“团队认同感”,成为了组建者的又一要务。
“团队精神”的催生和塑造是需要基本物质资源的。观察看到,“团队”组建之初,不同“团队” 的基本资源配置差别非常大,有的充裕,有的大致可以保障,有的严重不足。经验证明,“团队精神” 的催生和塑造,并不与组建资源的多寡成正比,一些“团队精神”强大到“攻无不克”的团队,组建之初资源匮乏,却无碍精神力量的集聚。即使如此,运作“团队”起码的物质条件是必须的,否则“团队”都形不成,也就遑论什么“团队精神”了。组建者在这一阶段的第三要务,就是努力谋求较好的物质资源基础。
正是因为这“三大要务”的存在,公司治理高层选定优秀的“团队组建者”便是重中之重。从大量“团队”正反两方面案例看,组建者必须具有宽阔的战略视野、综合的领导能力和较高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团队精神”的深刻认知和实践体验。显而易见,这里对组建者的要求,有些理想化,但作为标准,这些基本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尽管组建者不一定能够在所有要素上都达到很高的境地。
再看团队的运作阶段。组建之初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有“团队精神” 的萌芽,团队就将顺畅地进入到完成工作目标和塑造“团队精神”的阶段。所有团队的共性在于,它们都将工作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同的是团队的领头人对“团队精神”有自觉和不自觉的培植之分。“自觉的” 领头人通常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团队精神”的塑造成型与这些方面关联度非常高。领头人也正是这样来运作团队,最后成为团队成员拥戴的“领袖”。
一是规则至上。规则是“团队”的生命所在。它将包括“团队领头人”在内所有成员的个人发展、利益诉求和言论行为,归集到了“团队”的整体运作要求之中。说它“至上”,就在于所有团队成员,无一例外地只能活动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这将“团队”这个集体,真正地置于团队成员个人之上,是“团队精神”塑造的根基所在。在这里,“团队领头人”对规则的敬畏和认真履行,显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二是奖惩分明。“团队”运作是由具体工作组成的,按照“团队” 规则的要求,将奖优罚劣融入到工作之中去,这不只是维护规则的严肃性,更是突出“团队”的价值导向, 将“团队”工作任务和“团队精神” 塑造高度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凝聚起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时常有着物质激励无法比拟的持续影响力和宽广覆盖面,对那些有助于“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塑造的言行,智慧的“团队领头人”都会给予某种形式化、仪式感强的表彰、渲染和张扬,既激励受表彰者,又感染其他团队成员,“团队精神”由此而倍加厚重。
四是躬体力行。“团队”由“团长”和“团员”组成。“团长”对于战略事项、关键事项和艰难事项的亲力亲为,有助于所有“团员” 的团队认同感增强,并且富于战斗力。如果说,“团队精神”是每个“团员”应当形成的意识形态, 那么,“团长”还必须附加上“团队领袖”的理念,以自己的独特言行,体现出“团队”的整体性和“上下同欲”的精神共鸣。一句话,“团队领袖”是“团队精神”最典型的代表者、示范者和实践者。
最后看团队目标完成的阶段。这是被大量公司忽略不计的阶段。工作目标完成后,“团队”奖励的兑现、优秀者的升迁、成员的去向,甚至于“团队”工作的文字总结,大多有所安排,但对于“团队”运作中“团队精神”的概括、提炼并外在形式化,着实找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案例。许多优秀团队惊世骇俗的运作经历,以及相伴而生、而长的“团队精神”随着“团队”的解散,消失在公司历史的长河里。在团队和“团队精神”主题下,如果要问,公司治理存在的普遍又重大的问题是什么,那么,不对团队运作结束后的“团队精神” 进行总结和推广,首当其冲。现在是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为高级经济师,长期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曾任建行首尔分行总经理、建行董事会秘书等职,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文章:《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19年第20期
图片取自网络
|图书推介|
陈彩虹著《公司治,天下和》,由《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研智库(北京)图书有限公司联合策划,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 友号推荐 |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中国发展观察》微信公众号(ID:ichinado)
=====中国智库 China Think Tank=====
感谢关注和传播“中国智库”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努力提供有价值的回。
《中国智库》《中国发展观察》均为中国发展出版社旗下的连续出版物。
《中国智库》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具有杂志特点和思想库色彩的智库论丛。旨在让决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间声音,让决策内容和过程更多地为民众理解和认可,在政府与理论界和民众之间搭建桥梁。
《中国发展观察》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出版,是以发展为主线、以经济为重点的综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可读性。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文章2:一分钟告诉你 团队精神有多重要
一个店要想经营成功,那么树立一个店就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很重要,要让所有的员工有一个每一件事情都是“大家的”观念。不妨在员工中大力提供“团队精神”。 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店,每个人的工作职责都分得很清,自己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完了就了事,别人的事情做没做完与自己没多大的关系。 而在日本的美业门店,则非常强调一个店的整体感,员工之间并没有把每个人的事情分得很清。比如,在日本的美业门店里没有专门的清洁工,每一个美业小姐都要做清洁。如果接待小姐在忙着接待客人,而正好她的工作台前的地板不小心被弄脏了,这时候,如果正好没有客人,员工就会帮助她把地板擦干净,而不会分这是谁的事情。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文章3:《团队精神很重要》
一个团队,是否有战斗力。就要看是否有团队精神。
窃以为:团队精神,就是互相支持,互相补台,互相关心之。
我的一位亲戚阿亲,退休不久,在小区里做志愿者,最近又加入到了小区业委会的队伍之中,成为了委员之一员。问及其“工作”如何?爽歪歪也。
何也?是具有团队精神呀。亲戚阿亲慢慢向我道来:
“互相支持,就是虽然有分工,但,一旦有人知晓了一件事,举手之劳就可操作之,那么,就操作了,不必去分得很清楚,这个那个的所谓分工之规定。形成了互相支持的氛围,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快乐也。
互相补台。记得有一次,阿亲在外面去办事。赶不回来值班,在业委会的微信一说,马上有人说,我去值班,解决了燃眉之急。
互相关心。小区的环境以及状态都要关心。
一日,业委会成员之一的阿勇看见小区大门边的一个快递门店关门大吉了。大门上贴着招租的字样,马上拍照片,传上。
因为这门店一直有大卡车来装货或卸货,影响了大门口小区居民的轿车的进出。
曾去交涉过多次,其态度非常不好。好了,现在不管什么原因,要招租了,期待有好的商家来接盘。
小区之事,点点滴滴,都要关心,并互相通气沟通,更为有利于搞好小区的环境,并形成良好的氛围,使之生活在小区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温馨和亲切亲爱美美哒!”
听了亲戚阿亲的一席话,深感这个业委会有团队精神,值得表扬之。
是的,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需要有这样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文章4: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文章5:李明圣:论团队精神
来自:前线客户端
团队即组织。精神即灵魂。团队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乐于奉献、协调配合、依靠集体效能取得成功的理念和劲头。团队精神与个人英雄主义或窝里斗格格不入。
个体最强与整体最优。人是社会动物,既是独立的个体人,也是联合的团队人。团队是人的归宿。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团队,人类的竞争往往是团队与团队的竞争。当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有一个更加优秀的领袖团队。蒋介石一代枭雄,靠江湖义气和特务手段治国,不是文韬武略、经天纬地的中共领袖毛泽东的对手。国民党人才济济,不乏大地主、大买办、大资本家、大知识分子,但派系林立、争权夺利,始终未能在蒋介石身边聚集起像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这样卓绝群伦的民族精英。国共两党领袖团队,一个是结党营私的私利集团,一个是救国救民的民族救星;一个是勾心斗角的派系代表处,一个是同心同德的民众统帅部。能量互补,精诚团结,在个体最强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最优,是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团队精神是一种团队至上、奋勇争先的集体主义精神。
195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图为委员们合影(人民网)
不怕牺牲与协同作战。“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三个日本人是条龙。”柏杨的名言不无道理,只是有些片面和绝对。当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的执行团队生龙活虎。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尽管兵力少、武器差、后勤保障严重不足,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拖不垮、打不散,能征善战、所向披靡,团队精神至关重要。葬送国民党军队的是国民党自己。蒋介石厚此薄彼、亲亲疏疏,其嫡系中央军与地方杂牌军之间、杂牌军与杂牌军之间甚至中央军与中央军之间,一直打打闹闹、貌合神离。大敌当前,各路将领要么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要么隔岸观火、见死不救,要么明哲保身、趁火打劫。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围歼,就败于师长张灵甫的刚愎自用与友邻军队的见死不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节骨眼上豁得出去,紧要关头相互照应,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要义。团队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肝胆相照的真诚合作精神。
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图为油画《三大主力会师》,蔡亮、张自嶷作(中国军网)
成就他人与实现自我。毛泽东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蒋介石检讨国民党失败教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没信仰,一条是不团结。张学良晚年回忆:“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长途疲惫,还能击败东北军,值得深思。共产党红军确实有他们的信仰,信仰他的主义。”信仰是团队的灵魂,利益是团队的纽带。信仰就是力量。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周恩来要为四万万同胞做公仆。当年共产党战胜国民党,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为民谋利。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终于在成就国家和民族的同时实现自我,形成与人民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国民党则不然,他们孜孜以求一己之私和小集团利益,最终未能实现自我,也未能成就他人,捞到的不过声色犬马、蝇头小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团队精神是一种在共同信仰引领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求回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明圣,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总编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文章:《前线》杂志2022年第4期,原标题“论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推荐搜索词:
1.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2.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3.篮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本文标题: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