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是哪里人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文章1: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在今天的啥地方
清太祖努尔哈赤给后世留下许多故事和传说,既有金戈铁马的征杀,也有凄婉动人的浪漫爱情。而他崛起后创建后金建都“赫图阿拉”,也一直被其后人引为骄傲。
许多人都知道辽宁沈阳原称“盛京”,曾是清朝的首都,其实此前还曾有萨尔浒、辽阳等地。
但被努尔哈赤定为后金第一都城的“赫图阿拉”曾经名气最大。
当年乾隆皇帝东巡来此,亲笔题诗“赫图阿拉连兴京,依山树栅聊为城,秋风策马一凭阅,兆基缔构钦龙兴”。
正因为有这段辉煌的历史,每年海内外前来“赫图阿拉”观光游览的客人接连不断,而在一年一度的“满族风情节”,更是游客云集。
尽管如今的“赫图阿拉”只是在一片遗址上复建了当年的模样,却也毫不影响后人“怀古”的心情。
“赫图阿拉”又称兴京、黑图阿拉、赫图阿喇或黑秃阿喇。
这个满语名词翻译成汉文,意为“横岗”。
它如今在哪里呢?
说来也不遥远,它的具体遗址在就在辽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
“赫图阿拉”所在地的新宾满族自治县,30,1万人口中,百分之八十是满族人,属于名副其实的满族之乡。
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始建城堡于自己的出生地赫图阿拉。两年后,又增修了外城。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正式建立“后金”王朝。
因此,“赫图阿拉”城享有“清代第一城”荣誉。
与其所在地新宾县一样,“赫图阿拉”有着悠久历史。
史料记载它:战国属燕。秦属辽东郡。西汉属玄菟郡。东汉至晋,先为公孙度地盘,后为慕容廆所居。南北朝陷于高丽,唐灭高丽,复归内化,为唐安东都护府所辖。唐中宗时归渤海国。金属东京路。元为沈阳路。明置建州卫。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尊称赫图阿拉为“天眷兴京”。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赫图阿拉内城东建兴京城守尉衙门。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赫图阿拉关帝庙西建立兴京理事通判衙门。
从光绪三年(1877年)至1998年,辉煌不再的赫图阿拉历了战乱岁月到新中国,皆属于新宾县永陵镇辖区,是老城村百姓的居住地。
辉煌时期的“赫图阿拉”城分内外两城,方圆十几里。
其内城建于1603年,外城建于1605年。内城主要住着努尔哈赤的眷属、亲戚;外城驻扎着他的精锐部队。全城居住两万余户人家,共计十万多人。
当年的赫图阿拉外城,曾建有点将台、校场、粮仓区和制造弓箭、铠甲的烘炉,是努尔哈赤演练兵马、囤积粮草、制造武器、驻扎部队的要地。
内城则是后金的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建有尊号台、八旗衙门、驸马府、关帝庙、城隍庙、地藏寺和显佑宫。
清王朝挥师入关进驻北京后,仍在这里兴建了守尉衙门、理事通判衙门、启运书院、文庙、诸阁祠等机构。
有史料记载形容,当年的赫图阿拉内城,建筑辉煌,文化昌盛,十万兵甲穿行于此,十里商贾闹市热闹非凡,城中还有一口被人称为“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汗王井。
这口著名的古井位于城内最低处,井水甘甜,长年不竭,清澈见底,是“赫图阿拉”内城唯一的一口水井,也是全国罕见的一眼古代木构泉水井,而且当地人至今仍在饮用。
相传,当年这里饮水很困难,城里的军民吃水都须到城外的苏子河去挑运。一旦城池被围困,吃水就会成为大问题。
为此,努尔哈赤曾派人在城内四处打井,却一口也没打出水来。
一天,努尔哈赤带着侍卫来到这里查看,瞧见一只野兔从眼前跑过。侍卫弯弓搭箭要射杀兔子,被努尔哈赤挥手拦住。
他对侍卫说,兔子也要喝水的,看它跑到哪里去找水。
说着,就见这只兔子钻进了一片草丛。
于是,努尔哈赤命人在那片草丛里打井,果然打出了这口“千军万马饮不干”的水井,后人据此叫它“汗王井”。
汗王井井上既没有辘轳,井边也没有石阶、石栅栏和石碑。而井水距地面仅有60厘米,伸手可以舀取饮用。
还有传说里描述,说努尔哈赤在起家之际,曾在各个地方进行征战掠夺,获得千万计黄金白银以及珍宝财物,都被努尔哈赤秘密的运到“赫图阿拉”,藏于这口水井之内。
说是井中的宝藏,关系着后金的运数,可以保佑大清江山永固,国运昌盛。所以,爱新觉罗家族后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去寻此财宝。
虽然这些传说真假难辨,或许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编撰,但一直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民俗约定,壮者皆兵,素无其他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
每次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山寨出师,以十人中的一人为牛录额真,带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
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了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把牛录额真作为建州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吞并乌拉以后,努尔哈赤就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他重新规定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再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参与国政决策。
此时,旗主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成为八旗。又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
兵强马壮、意得志满。努尔哈赤的名号也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建州等处地方国王”,还被喀尔喀蒙古族上尊号称“昆都伦汗”。
而当时腐败内斗不断的明朝廷君臣,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即努尔哈赤筹备建立后金王国前夕,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努尔哈赤“唯命是从”。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公开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登上后金大汗宝座。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
“赫图阿拉”作为后金的都城不到四年,就被胸怀壮志的努尔哈赤舍弃了。
当时,他手下众贝勒大臣都故土难离,极其留恋已居住多年的家园,曾极力反对迁都。
努尔哈赤目光如炬,反复劝众人说:近处已无敌可打,打远处的敌人路途太长,兵马劳累,粮草难为,不利兴师。
为此,努尔哈赤力排众议,将后金中枢西移一百二十里,暂居萨尔浒城,此后,又定都辽阳、迁都沈阳城。
天命七年(1622年),努尔哈赤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夺取明辽西重镇广宁(今北镇市)。紧接着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逃往山海关而去。
无奈“英雄气短”。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七月二十三日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八月初病势转危,遂决定乘船返回沈阳汗宫。
八月十一日,他乘船顺太子河而下,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终年68岁。
努尔哈赤的后代也不负其所望,皇太极屡挫明军,多尔衮终率铁骑杀入山海关,乘李自成的大顺军灭明之机,夺得全国统治大权。
晚清,“赫图阿拉”也如其腐败的朝廷一样逐渐走向没落,尤其因日俄战争波及,赫图阿拉城内的“汗王宫殿”“八旗衙门”“寺庙书院”等建筑物悉数被毁坏。
据介绍,沙俄军队1905年曾屯驻赫图阿拉城。这群“罗刹”强盗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全面洗劫,破坏得面目全非。临撤走时,他们还在北城墙根下埋炸药,将城墙炸出一个大豁口,使城中启运潭池水奔涌泄出,流入苏子河南岸,从此,启运潭干涸。
如今,“赫图阿拉”仅内、外城城墙有部分残存,城门遗迹尚可辨出,其余老建筑已荡然无存。
1998年之后,赫图阿拉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一些标志性建筑,历史性强的建筑,进行了针对性的恢复。现在人们到赫图阿拉看到的荷花池,也是前些年新修建的。
2006年5月,赫图阿拉故城作为明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赫图阿拉”所在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有15个乡镇,14个国营林场、181个行政村。
属于国家级先进林业县和“一二三工程”示范县;还是全国唯一的“林蛙之乡”、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全国食用菌、人参、药材生产重点县、全国山区资源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全国绒山羊生产基地县。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5644元,为年计划的100.6%。
早在1999年,当地政府借“99抚顺满族风情节”之机,投资1600多万元,对“赫图阿拉”老城主区域内138户居民进行了动迁,修建了汗宫大衙门、正白旗衙门、东西荷花池等主题景点。永陵满族一条街初具规模。猴石森林公园得以完善。
新宾县城和“赫图阿拉”吸引游人的,还有极具满族特色的十大美食,包含八碟八碗、大伙房水库鱼宴、满族火锅、苏子叶饽饽、萨其玛、粘豆包等。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文章2:清太祖努尔哈赤:这个万人赞颂的旷世枭雄,也许并没有那么优秀
(大明 紫禁城)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北京,紫禁城。
怠政多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收到了一封来自辽东地区的折子。
依平时皇帝的性子,无论什么折子,一概扣下,送还内阁,看也不会看上一眼。
但送折子的大臣禀告,此封奏疏,万分火急,十分重要,必须由皇帝亲阅。
万历很不耐烦。
能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
要么是大臣状告自己的宠妃郑贵妃的黑状,要么就是内阁又闹着要立朱常洛当太子。
但大臣捧着折子跪在地上不依不饶,大有皇帝不看我就跪死在这儿的架势。
皇帝没办法,只好拿起奏折,撇了那么一眼。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万历皇帝拿起折子,上下这么一扫,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原来是辽东地区的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祭天誓师,集结重兵,要顺辽东一路打过来,跟明朝彻底决裂。
想要跟明朝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也就算了,努尔哈赤还写了一封起义文书(七大恨),洋洋洒洒几千字,把明朝和万历皇帝本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封文书全文我不赘述,但基本可以总结为,努尔哈赤表示明朝和明朝皇帝都不是什么好东西,自己举兵起义,非但不是侵略,反而是替天行道。
万历皇帝眉头紧锁,神情复杂,一改往日慵懒倦怠的神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他知道,即将要有大事发生。
——题记
(李成梁 画像)
时年,辽东地区最负盛名的官员叫做李成梁,这个人很有意思。
作为明朝东北的边陲之地,辽东地区素来动荡不安,这片土地汉人稀少,尤以游猎部落居多。
蒙古人、女真人、鄂伦春人原本相安无事,但辽东总兵李成梁不能让他们闲着。
作为总兵,他最大的职责就是要守护一方平安,而守护辽东地区平安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不能让这些部落发展壮大,所以李成梁同志有事儿没事儿就挑拨这些部落之间干仗,一来二去,部落之间相互攻伐,矛盾不断,打来打去,各部落元气大伤,只好老老实实窝在辽东,不能再找明朝闹事儿。
这是明朝边疆管理者常用的手段,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消耗敌人,瓦解敌人,而趁着这些部落内乱,明军一鼓作气,出其不意搞偷袭,往往能把这些部落打的落荒而逃。
而作为女真族的一员,努尔哈赤的爷爷、父亲就都死在了明朝和女真部落的交战中。
祖父、父亲双双在和明军的交战中阵亡,努尔哈赤可以说是恨透了明朝,他当然想举兵为亲人仇,但奈何努尔哈赤当时混得实在不怎么样,年方二十五,没车没房没存款,虽然他很有勇气,拎着西瓜刀就跑去和明朝对线了,但刚一到战场,发现人家明朝拥兵百万,王者之师,人手一把三眼神铳(火枪),自己根本打不过,只好半路又溜回来了。
他明白,想要仇,当下只能隐忍。
而想要彻底打败明朝,自己单干是不行的,必须要发展起属于自己的势力,于是努尔哈赤开启了自己的上分之路。
他本人是女真人,女真人大体上分为三个派系,建州女真部、海西女真部和东海女真部,三个部落相互之间看不上对方,还经常大打出手,努尔哈赤作为建州女真的一员,很快团结同胞,使建州女真发展壮大,之后,努尔哈赤带领建州女真,拳打海西,脚踢东海,没两天就把整个女真部落给统一了。
时光流转,白驹过隙,当年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变成称霸一方的枭雄。
努尔哈赤这段时期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创业性质很励志,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是遗甲起兵的。
啥叫“遗甲起兵”呢?
就是说二十五岁的大龄青年努尔哈赤想要开始创业,但发现在自己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连点启动资金也没有,找来找去最后从家里掏出几副破烂不堪的旧盔甲来,但就是靠着这几副盔甲,努尔哈赤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辽东地区混出了头。
(努尔哈赤 画像)
称霸一方已经满足不了努尔哈赤的野心,很快,他在赫图阿拉(辽宁抚顺)建国“后金”,成为后金国的大汗。
努尔哈赤当了大汗,没两天就开始给明朝的万历皇帝发短信,内容就是谴责明朝如何如何不是东西,万历皇帝如何如何不是东西,女真族人如何受明朝欺负之类的。
明朝干过这些坏事儿吗?
答案是干过。
但程度很一般,并没有努尔哈赤说得那么严重。
大明是儒雅之邦,在边境问题的处理上一直是怀柔包容的,面对不同的部落,明朝采取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以夷制夷”,让当地人来管理当地人,而不是仗着自己势力大就疯狂欺负人家。
努尔哈赤如此痛陈明朝如何迫害女真部落,主要是要为自己侵略明朝找一个合理性。
因为从根上来说,努尔哈赤同志建国也罢,称汗也好,本质上他其实是个大明臣子。
顺着他的家谱往上翻,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原本是元朝的万户(基层公务员),明朝时受成祖朱棣招安,直接就倒戈投降明朝了,受封“建州卫指挥使”,专门负责辽东一代的事宜,此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基本上就是当着明朝的官儿,领着明朝的工资,就连努尔哈赤本人,也曾经向明朝称臣,还专门去明朝朝贡过。
所谓“世食俸禄,世受君恩”,你不老老实实地给明朝打工也就算了,你还想举兵造反,这岂不是大大的谋逆之举?
既然是谋逆,所以必须得在出征之前整点舆论造势,顺便替自己美化一下。
明朝神宗皇帝一听努尔哈赤造反了,非常气愤,于是集结重兵二十万,分四路出发,要给努尔哈赤来个四路包抄。
今时不同往日,对努尔哈赤来说,既然自己敢和明朝撕破脸,必然是做足了功课。
年轻时征服建州、统一女真的经历让他磨练成了一位军事奇才,而多年前祖父和父亲惨死明军之手的往事更是牢牢地坚定了他的心智。
大明,今天我就要你的命!
作为,我一直不太理解明朝为啥要分兵收拾努尔哈赤的行为,想来想去,好像除了明军将领草包之外,也没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释。
得亏是只有二十万人,要是有二百万人,我估计他们敢把两百万人兵分两百万路出击。
努尔哈赤一看明军分兵包抄,来势汹汹,并不胆怯,创造性地提出了“恁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军事方针,大军合并一处,很快就把三路明军全都击溃了。
有读者可能要问,怎么是三路呢?不是四路吗?
是的,最后一路出发得比较晚,一看三路兄弟都歇菜了,直接逃跑撤退,不战而败了。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叫做“萨尔浒之战”,此战过后,努尔哈赤名声大震,侵略辽东更是如入无人之境。
(萨尔浒之战)
大明的皇帝从万历换成泰昌,从泰昌又换到天启,明朝的辽东总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家群策群力,但却没一个人能收拾得了努尔哈赤。
辽东大部陷落,小努同志越混越大,俨然已经成了明朝的死敌。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努尔哈赤的野心已经无以复加,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那个看起来巍峨雄壮,传承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实则外强中干,不堪一击,根本没人能收拾的了自己。
人在得志之时,最好不要乱立flag,实现了倒还好说,实现不了就容易被打脸。
很快,努尔哈赤就遇到了那个打他脸的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对努尔哈赤来说,侵略辽东已经不是他的首要目标,彻底摧毁大明的军事力量,乃至覆灭整个明王朝,才是他的终极梦想。
所以,他很快集合军队,想要借道宁远,横跨山海关,纵马疾驰,直捣北京城。
宁远城兵力羸弱,易攻难守,但奇了怪了,努尔哈赤向来指哪儿打哪儿,面对小小的宁远,却久攻不下。
原因很简单,明军守将袁崇焕更新了武器装备,从国外倒腾了一堆红夷大炮,对着努尔哈赤就是一顿轰。
千军万马,炮火齐鸣中,隔着厚厚的人潮,努尔哈赤看着袁崇焕,袁崇焕也看着努尔哈赤。
一位是旷世枭雄,一位是绝代将军,两人目光如电,短暂交汇,却造就了各自一生的传奇。
(袁崇焕 画像)
公元1626年,由于进攻山海关一带屡屡受阻,努尔哈赤只好回撤,却不幸染上疽病,没两天就病死了。
带着未竟的壮志,带着难酬的理想,努尔哈赤终于魂归天外。
一代枭雄努尔哈赤同志死了。
回首他的一生,身怀旧恨,遗甲起兵、踏平建州,一统女真,谋略辽东,最后却含恨而终。
有人说,他是万中无一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睥睨四野,他用巧妙的政治智慧把乱作一团的女真部落重归一统,发展壮大。
有人说,他是惊为天人的军事家,出奇制胜,料敌机先,驰骋战场数十载,除了被袁崇焕捶爆过一回,未逢一败。
还有人说,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冲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是他让社会进步,让历史的车轮再次向前。
但作为,我有不同的看法。
翻阅史料,你会发现,这个人们口中百般赞誉的人杰所到之处,尽是烧杀抢掠,田地荒芜,宗庙尽毁,百姓流离失所,黎民苦不堪言。
后金军队的的马刀之下,惨死过多少手无寸铁的中原百姓?
在有他的历史中,我没看到过进步、发展,我只看到了搞破坏。
屠城、杀人、流血,桩桩件件,都是他的恶行。
借用明史作家当年明月的一句话:
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剥夺的权力。
是的,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力,包括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文章3:努尔哈赤是咱抚顺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你认为最能代表自己家乡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列位,谈起这个话题,我可有地说啦。因为,我是辽宁抚顺人。众所周知,抚顺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这里人杰地灵,风水宝地,又福又顺。历史上的名人很多,最有名气的当属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12帝。按照血缘关系来看,无疑,这12帝都是抚顺人努尔哈赤的后代。所以,民间说抚顺有龙脉,是个盛产皇帝的好地方。
抚顺这里有清永陵、赫图阿拉城等众多古迹。而且,座落在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的赫图阿拉城是努尔哈赤和一大批创建清王朝风云人物的出生地,也是努尔哈赤称汗的后金都城。所以,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图阿拉城建于1601年,已经有400余年的历史。那年的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此建立了后金,被皇太极尊称为兴京。
城内有一个典型的满族风情院落,这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的故居。1559年2月21日,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里。
努尔哈赤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的70多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后,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7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被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努尔哈赤善于用兵。自从身披“先祖十三付遗甲”起兵后,几十年铁骑征战,极少有败绩。萨尔浒一战让他青史留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是一位善于治国的君王。善于用人,信用才俊,创建了流传至今的满族文字,创制八旗制度,为后金国储备了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分争天下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实力。
虽然努尔哈赤没有来得及完成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但他却开创了后金汗国和女真奴隶制国家,改变了女真族分裂达数百年的局面,为大明王朝的陨落敲响了丧钟,为建立大清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女真族的民族英雄,他建立的万世功勋,是中国历史长卷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几十年来,我作为抚顺人感觉出来,几乎所有的抚顺人都崇拜努尔哈赤,以他为荣,以自己是抚顺人为荣。努尔哈赤是满族人的骄傲,是抚顺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文章4:「辽阳地名传说」努尔哈赤建都辽阳的故事
(一)修建东京城
东京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辽阳时所建的都城。在辽阳市东京陵乡,东太子河右岸。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在此处建都呢?说来话长。据老人讲,努尔哈赤最讲天意,就连他的年号,也是从“天命”而定。
当初他从长白山下一个小部落背着父母的骨头,想找一块风水宝地埋葬,却一直没有着落。这一天他出了新宾街,走了几十里路,就觉得又困又累,很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但当时有个讲究,盛遗骨的火匣子不能放到地上,打尖住店,要事先把火匣子放到庙台寄存,说是死人到庙上才是住店。所以他为难了——到哪里找庙呢?一抬头忽然看见一棵老槐树,这老槐树在离地半人高处长了三个枝杈。他背着火匣子放在树杈上,靠着树干想歇了一会儿,竟睡着了。这一觉睡到了天亮,起身发现火匣子已经长在树杈上了,怎么也背不动。他想:这是天意,老人看中了这个地方,就把他们安葬这吧。于是他就在新宾这个地方安家落户,建立了大清国的最早根据地。
后来努尔哈赤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率领大兵,一路势如破竹,一举夺下了东北首府辽阳。夺了李成梁的总兵府,在府外又修了一道外城,做为暂时的皇城。
天命六年春,努尔哈赤领着贝勒和几个大臣去东山打猎回来,走到东京城这个地方。忽然,从草丛里飞出一只美丽的锦鸡,在老罕王头上,左三转右三圈,之后就落到土岗上,伸着脖子唱起了歌。老罕王若有所思,便回头问群臣:“这鸡唱的是什么意思?”一个大臣上前跪答:“乃是王者兴也!”此语正中下怀,就领着群臣贝勒,来到锦鸡飞出处,见一个木匣,上边浮了一层尘土,还有鸡爪印,打开木匣一看,里边是一张八角宫殿和外城全图。努尔哈赤以此为天意,于天命六年夏传下圣旨,招集天下能工巧匠,择日动工建筑东京城。
皇榜一出,辽阳城各家各户都议论开了。北门外老付头和儿子都是远近闻名的木匠,此次自然在被邀之列。可巧儿子刚办完婚事,小两口情投意合难舍难分,但皇命难违,父子俩只得收拾行李去了新城。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家,每天形单影只,三间房静得掉根针也能听见。
单表付家父子二人,赶到工地一看,人山人海,刨土扬尘。老罕王手下主管工程的总头目,亲自在现场指挥。爷俩被安排负责建筑皇宫的特殊活,爷俩领着这些木匠、画匠,雕梁画栋,早晚忙个不停,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碗凉水,困了就靠在桌旁打个盹儿再干。心中挂念家中,和监工请了多少次假,都被挡了回来。连累带上火,满眼长红丝,人也瘦的不象样子。转眼次年春天,工程已近收尾。
板石的城墙上层是青砖的丈八花墙,起玄的城门,黄琉璃瓦的城楼,显得十分威武,富丽堂皇。朱漆的宫门,条石的台阶,庄严的宫殿,加上八角宫廷的陪衬,真是金壁辉煌。这一天老罕王亲临现场视察。东京卫的官兵,五步一岗,十步一哨,沿路警戒。老罕王下马看到东京城快建完了,龙颜大悦。就在这时,忽见辽阳那个方向绑来一个阔公子,老罕王虎目圆睁,龙眉倒立:“下边什么人?”只见一位武官上前,跪趴半步:“启禀我主,此人是夜巡队胡乐章之子,仗势欺人,将前来京城给付木匠父子送夏衣的小女,在太子河东岸强行污辱,被我巡逻拿到。”老罕王一听胡子都气得乱抖,大手一扬:“岂有此理!这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如此猖狂,让民女上来说话。”那位武官说:“禀皇上,民女不从,已被害死。”老罕王把手一挥:“推出斩了。”那个胡公子顿时叩头如叨米,发抖如筛糠,两个卫兵架起他拖到柳树趟里,一刀砍下一颗人头。
天命七年五月,工程全部竣工。老罕王在这里登基坐上了九龙石墩,起名叫东京城。庆功会上,第一件事便是封付家小媳妇为贞节女,封付家父子为工部侍郎,永享大清奉禄。
(二)修建东京陵
努尔哈赤登基后,暂且安定下来。此时想起为他打江山战死的弟弟和儿子,还没有安葬,就在天命九年四月,命其弟铎弼在东京城积庆山上,修建东京陵。
东京陵占用了整个积庆山,是座规模较大的陵园。从山下到山上,有四处陵院。其中以山上的庄亲王舒尔哈齐陵为主。庄亲王是努尔哈赤同母所生,排行老三,于1611年战死在沙场,是大清朝的开国元勋,初封达尔汗巴图鲁,顺治十年追封为庄亲王。陵园朱红的山门,壮丽的碑亭,青砖缭墙,看上去显得壮严肃穆。墓前的碑亭,是光绪年间,由钦差派山西后补同知文光监工所立,并有顺治十一年敕建汉白玉《庄达尔汗巴图鲁亲王》碑,用满汉两种文撰刻,精雕细琢,字迹清晰。
在庄亲王墓右方,行百余步,有两个陵墓。左边是多罗硕色贝勒雅尔哈齐,右边是刚果笃义贝勒巴雅拉。这两位贝勒是显祖继妃纳喇氏所生,排行为四弟和五弟,均立过汗马功劳,天命年号初离开了人间。
在积庆山东角,还有一处陵园,丰碑屹立,肃穆庄严,在这里埋葬的是努尔哈赤二弟穆尔哈齐,以功封清巴图鲁,死后追封为勇士贝勒。穆尔哈齐墓的右侧是他的儿子辅国公达尔察墓,墓前的碑亭,是康熙十年四月所立。
努尔哈赤对他胞弟、遮弟、幼弟、从弟,这些诸王贝勒论功追封,功绩载入史册及其丰碑。偏偏对他的大儿子褚英,强建陵园,却无丰碑。难道褚英为大清打天下没立战功吗?当然不是,褚英打仗最勇敢,他比皇太极还要足智多谋,在清军挥戈南下诸战中,立过赫赫战功,本该为他树碑立传,而褚英却在攻打辽阳一战中,只求急攻,没施展出策略,贻误了军机,造成清军很大伤亡。使清太祖大为恼火,推出斩首稳定军心,所以也就不屑为他树碑立传了。
东京陵是清初皇室贝勒陵墓群,是一座颇有历史价值的清朝诸王陵园。从历史研究角度看,新宾的永陵、辽阳的东京陵和沈阳的东陵、北陵,称得起大清关东三陵。
:辽阳市档案局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文章5: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是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是哪里人推荐搜索词:
1.努尔哈赤是哪里人现在叫什么
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哪里人
3.清朝努尔哈赤是哪里人
本文标题:努尔哈赤是哪里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