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股市中成功率高达98%的看涨形态——“深水炸弹”,个股介入的最佳时机,堪称经典

  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各类武器相生相克,原来深水炸弹是它的“克星”

  兵器控


  深水炸弹是潜艇的“克星”之一,通常以齐射多发方式进行投放。凭借所携带的特殊引信,它在水中下沉到一定深度或接近目标时就会引爆以杀伤目标。虽然它的功用越来越多地被鱼雷所取代,但攻击较浅水域潜艇时的高效费比,以及一些新的制导装置和战法的应用,让它在现代战争舞台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身穿浮力“马甲” 俄罗斯“围猎-2E”型深水炸弹


  一般的深水炸弹分量都不轻,通常由水面舰艇和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来布放。俄罗斯机械制造技术公司设计的“围猎-2E”型深水炸弹重120千克,装药量35千克。其投放平台是俄海军的飞机。


  伞降入海后,它可借助悬浮装置在水下一定深度短时间悬浮,悬浮期间,自导头向下并开始工作,以主动方式搜索目标,如果发现目标正处于下方,便会脱开浮力“马甲”下潜直奔目标;如果发现目标在跟踪攻击范围内却攻击角度不佳,它会借操舵机构调整弹道追击目标,从而提升深水炸弹的毁伤效力。


  “围猎-2E”型深水炸弹具有以上功能,是因为它拥有探测和控制系统。借助该系统,它能够自己搜寻目标并稍作修正,配备的自毁装置则可以消除未爆弹药带来的安全隐患。


  背置助攻小伞 德国“海矛”型深水炸弹


  与俄罗斯“围猎-2E”型深水炸弹身穿充气“马甲”不同,德国的“海矛”型深水炸弹可借助背置的助攻小伞完成对目标潜艇的攻击。


  “海矛”型深水炸弹是火箭自导式深水炸弹。它是一种低成本反潜武器,体积较小,便于大量携带,既可舰载发射也可进行空投。


  从舰艇上发射后,“海矛”会借助火箭的推力飞行一段时间,而后打开背置的第一个助攻小伞使深水炸弹减速入水。入水后,第二个助攻小伞打开,使深水炸弹下降速度锐减,弹体竖直,并利用环形扫描声呐搜索目标潜艇。定位后,“海矛”会借助自有动力系统调整姿势,朝向目标潜艇,在弹体头部前视声呐的指引下,对目标潜艇实施攻击。


  “海矛”也可由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空投。当然,这种方式下也少不了依靠所带小伞实现水下减速和助攻。


  自带灵敏“耳朵” 意大利MS500型深水炸弹


  与“围猎-2E”和“海矛”相比,意大利的MS500型深水炸弹算得上是“前辈”。但是,与最初采用触发、定时、定深引信的深水炸弹相比,MS500还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MS500型深水炸弹是意大利白头公司的早年“大作”,它的一大特点是使用了“声近炸”引信。该引信中包含一个主动声呐,当炸弹被固定翼飞机或直升机投放入水中后,炸弹前部的声呐启动发出声波。通过变化声频脉冲间隔和接收反射声波,它就能确定自身所处的位置以及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当所处位置达到攻击目标的设定条件时,如果与目标的水平距离最小,引信就会引爆炸弹。


  对隐藏在海底附近的目标,它也具有一定攻击力。通过预编程序,它能在碰到海底前或到达一定深度时爆炸,对处于这一区域内的目标发起打击。(本期观察:王宪 李乾贵 史篇)


  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反潜作战——深水炸弹

  反潜作战——深水炸弹


  空投深水炸弹:英国在“桑德兰” 式飞机上投放的空投深水炸弹。


  反潜作战旨在定位并追踪潜艇,以便在潜艇能够部署武器、运送人员或有效载荷,或开展侦察活动之前将其歼灭。目前,这项任务由水面舰艇、飞机、卫星、水下电子屏障、海军情部门以及其他潜艇来完成。


  数百年来,人们早已认识到能够在海面下运行的舰艇的作用。1864年2月17日,邦联舰艇“H. L. 亨利” 号使用撑杆鱼雷击沉了联邦军舰 “豪萨托尼” 号,这证明了潜水艇确实能够摧毁水面舰艇。然而,直到19世纪后期,真正实用的潜艇才首次出现,其中以约翰·霍兰设计的潜艇尤为著名。1882年,瑞典设计的 “诺德斯特罗姆1” 号潜艇首次通过外部鱼雷发射管将自航式鱼雷与潜艇相结合,在接下来的七十年里,潜艇的主要进攻能力就此确立。鱼雷在稳定性、性能和爆炸威力方面不断改进,很快潜艇的设计中就包括了内部鱼雷发射管。


  尽管一些处于决策位置的海军军官注意到了潜艇对船只的巨大破坏力,但早期的潜艇较为脆弱,因此它们的出现并未引起普遍的恐慌。最初的潜艇速度缓慢、航程短、机械可靠性差且难以操控,对速度更快、装备更精良的水面舰艇并没有构成太大威胁。此外,一些英国海军理论家认为,由于禁止使用违背战争常规协定的隐蔽性武器,潜艇不会在战争中被投入使用。


  潜艇相对低廉的成本,以及它们在浅海沿岸水域(如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性能的提升,使得潜艇成为那些希望挑战像英国这样的强大海军,但在财政或后勤上又缺乏资源来维持一支同等规模海军的国家的诱人选择。20世纪初,潜艇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海军武器,人们也开始寻求对抗潜艇的方法。


  在潜艇刚出现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原理已为人熟知,不久之后,各种水下监听设备——水听器便被用来探测海面下潜艇发出的声音。然而,水听器是一种被动系统,并不能提供有关方位或距离的信息。而且,它们还容易受到来自舰艇自身发出声音的干扰。


  1904年,英国进行了首次官方批准的反潜技术演习,主要策略是试图靠近潜艇并安装爆炸物。人们也使用网来捕捉潜艇,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实用。1912年,一架飞机被用于侦察潜艇,这预示着一种非常有效的反潜技术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所有主要海军强国都部署了潜艇。1914年8月11日,英国轻型巡洋舰 “伯明翰” 号将德国潜艇U-15切成两半,这是战争中第一艘被击沉的潜艇。9月5日,U-21号潜艇用鱼雷击沉了英国巡洋舰 “探路者” 号,成为第一艘成功摧毁敌方舰艇并幸存下来的潜艇。但真正促使英国认真考虑其反潜战术的是陈旧的以石蜡为动力的U-9号潜艇。1914年9月22日,这艘U型潜艇接连用鱼雷迅速击沉了三艘英国老式巡洋舰 “阿布基尔” 号、“霍格” 号和 “克雷西” 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反潜作战预示了下一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和武器,但与潜艇造成的破坏相比,反潜作战总体上仍然效果不佳。最早的反潜措施之一是让船只以最高巡航速度呈之字形航行,这使得潜艇难以预测船只的航线,从而难以计算发射鱼雷的位置。干扰性的伪装方案也有助于从潜艇潜望镜或指挥塔的低视角来伪装船只的方向、速度和类型。人们部署了防鱼雷网,但效果并不理想。“Q船”(伪装成商船的武装船只,用于将毫无防备的潜艇引诱到火炮射程内)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不过潜艇很快就采取了简单地摧毁任何商船的策略,以避免成为这种诡计的受害者。撞击浮出水面的潜艇也是这一时期的标准反潜技术,共有19艘U型潜艇被撞沉。


  事实证明,潜艇本身也是出色的猎手,英国潜艇摧毁了18艘德国U型潜艇。1916年1月,深水炸弹首次被部署使用,但直到1917年,一种令人满意的深水炸弹才得以完善。这些装置从水面舰艇的船尾滚落,但很快就出现了安装在舰艇甲板上的发射器,能够以精确的模式从舰艇上发射深水炸弹。驱逐舰最初是为了对抗鱼雷艇而设计的,现在因其速度快、机动性强,并且能够在不太影响甲板布局或稳定性的情况下投放深水炸弹,而与反潜作战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有效的反潜武器是水下水雷,通常以高密度屏障的形式部署。协约国在不同深度大量布设水雷,最著名的是在北海的布雷行动。这一行动旨在使潜艇从德国前往大西洋的航行变得极其危险。英吉利海峡的咽喉要道也布设有水雷。水雷至少击沉了75艘U型潜艇。


  尽管采取了这些技术措施,德国U型潜艇仍以惊人的速度击沉协约国船只,直到姗姗来迟的护航编队系统的引入,才使英国得以维持。事实证明,护航编队是对抗潜艇的最佳防御手段,并成为战争中最可靠的反潜措施。


  一旦通过护航编队对船只进行了令人满意的保护,协约国的舰艇和飞机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改进后的反潜武器和技术来追捕U型潜艇,包括更积极地使用水听器。鱼雷仍然非常有效,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潜艇在浮出水面时,大多使用大口径甲板炮来摧毁没有武装的商船;一旦潜入水下,由于速度较慢且续航能力差,潜艇的效能就会降低。因此,只有在面临武装水面舰艇的威胁时,它们才会采取水下接近的方式。如果能够定位并迫使潜艇下潜,船只就更容易得到保护。


  在早期的ASDIC(声呐)设备能够部署之前,战争就结束了,但这些仪器在识别水下潜艇以及提供距离和方位信息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声呐的成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导致人们对进一步进行反潜研究的必要性产生了自满情绪,因为回声测距似乎削弱了潜艇不被发现的能力。而大多数潜艇攻击实际上发生在水面(声呐在水面不起作用)这一事实却没有被考虑在内。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潜艇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潜艇速度更快,能够下潜到更大深度,航程更远,武器也更强大。


  随着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潜艇再次部署在英国周围。起初,它们的任务不是摧毁商船,而是攻击海军舰艇。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交战规则有所扩大,U型潜艇开始协同一致地攻击商船。敌对行动一开始,协约国就采用了护航编队战术,但1940年挪威、低地国家和法国的沦陷,使德国U型潜艇能够更方便地进入大西洋护航航线,这是上一次战争中明显缺失的条件。这极大地扩大了可能发生潜艇攻击的区域。


  越来越多的协约国护航舰艇、远程飞机和伴随护航编队的小型航母,限制了潜艇攻击商船的能力。深水炸弹和发射器变得更加可靠和强大。声呐也有了很大改进,最终能够确定潜艇的大致方位和深度。这些信息可以被新发明的前射武器——“刺猬弹” 和 “乌贼弹” 所利用。机载武器,包括声呐浮标、自导鱼雷和磁异常探测器(MAD)等设备,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事实证明,水面舰艇和飞机上的雷达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反潜设备;无线电测向(HF/DF)在对抗德国潜艇方面也极其重要。破译的情在击败U型潜艇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护航编队可以避开已知的德国 “狼群” 潜艇编队航行,而由护航航母、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组成的 “猎潜群” 则可以拦截并击沉U型潜艇。德国也开发了相应的对策,但协约国大规模的饱和式反潜技术,再加上大量建造的船只,使得柴油动力潜艇很难继续进行战争。


  在太平洋地区,美国潜艇对日本商船发动了一场更具破坏力的战争。日本的反潜能力明显不如协约国,部分原因是其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认为潜艇是舰队舰艇,只用于对抗其他海军舰艇,而不是商船。因此,在1941年12月7日袭击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几乎没有采取什么反潜措施来保护商船。


  战后,由于通气管等发明的出现,真正的水下潜艇出现了。这些发明使潜艇能够在海面下长时间高速运行,并配备远程武器。这彻底重新定义了反潜作战。反潜作战从防御和防止潜艇对商船的攻击,或在潜艇发射武器后降低其武器效能,转变为主动早期探测潜艇在海上的行动。配备核动力或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并携带核弹道导弹的现代潜艇的主要目标是避免被发现,以便能够继续作为战略力量的一部分。


  攻击商船巡逻不再是潜艇的主要任务,尽管这种能力仍然是其任务的一部分,但它们首要的进攻目标是将核弹头和非核弹头投送到远距离的目标上。因此,当前的反潜作战主要负责密切监视潜艇的行动,而不是保护海上资源。雷达对大部分巡逻时间都在水下的潜艇无效;磁异常探测器的作用距离较短,而声呐发现,对于越来越安静和快速的潜艇,更难获取其目标信息和方位。水面舰艇很难在必要的速度下对远距离发现的目标进行追踪;因此,必须部署飞机(包括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和导弹。


  德国的这项技术被纳入了俄罗斯和西方的海军中,新成立的北约为应对可能大规模攻击西方海上航线的苏联潜艇舰队做准备。早期人们就认识到,在潜艇基地附近追踪潜艇比在海上更容易,所以在基地附近设置的屏障成为了战后反潜作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屏障可以提供潜艇行动的数据,或者成为潜在的致命障碍物。


  1947年,潜艇首次发射了制导导弹,但潜艇必须浮出水面才能发射这些武器。1954年,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鹦鹉螺” 号服役,随后苏联也迅速建造了类似的潜艇。核动力使潜艇能够一次巡航数周而无需浮出水面,这是一个重大的战术优势。


  1960年7月,潜艇首次成功从水下发射了弹道导弹,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不到15年时间里,反潜作战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反潜作战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早期、准确地探测潜艇,尽管现在时机已经不同。考虑到一艘潜艇的巨大破坏力,反潜作战的首要任务变成了防止潜艇发射武器。西方的主要反潜战略仍然是遏制,通过诸如SOSUS(在海底关键区域设置的水听器网络)等屏障来实现;能够部署声呐浮标和改进型磁异常探测器的远程空中巡逻;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设置的远程预警(DEW)线,在海上关键地点部署配备雷达的舰艇;专门的 “猎潜” 潜艇潜伏在基地附近,以便在潜艇开始巡逻时(通过情信息得知)对其进行探测和跟踪;一旦发现潜艇就进行攻击,这需要快速、远程的武器,能够在潜艇做出反应之前将其摧毁。


  从水面舰艇(ASROC,“阿斯洛克”)或潜艇(SUBROC,“萨布罗克”)发射的火箭助推自导鱼雷得以开发和部署。通过多个国家的参与、升级现有舰艇的装备,以及在生产新飞机、直升机和潜艇方面的大量支出,实现了持续监视苏联潜艇舰队所需的舰艇和飞机数量。还开发了超远程、低频声呐,这种声呐能够安装在潜艇和水面舰艇上,或者由它们拖曳,提高了远距离探测敌方潜艇的能力。


  冷战时期是大规模反潜战术和武器发展的高峰期。冷战的结束暂时降低了大规模水下攻击的可能性,但反潜作战仍然是现代海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一艘潜艇(可能受某个流氓国家的指使)就可能拥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威胁到全球的任何地方。


  深水炸弹


  一种旨在通过在潜艇附近引爆来击沉潜艇的爆炸装置。这种武器可以由水压、目标的磁信号或声信号,或者各种定时器触发。从1916年到1943年,深水炸弹是所有海军的主要反潜武器,并且它仍然存在于反潜武器库中,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射程更远、更先进的武器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皇家海军试验了各种爆炸性反潜装置,特别是拖在驱逐舰后面的爆炸扫雷器。1915年,开始研制由水压触发的深水炸弹。装有300磅炸药的D型Mark III深水炸弹于1916年投入使用。1917年,美国海军也研制出了类似的深水炸弹。反潜舰艇通过滚落式发射架和迫击炮发射深水炸弹,这些发射装置可以将深水炸弹投射到舰艇侧面约40码的地方。尽管当时的潜艇探测器还很原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深水炸弹的效果非常显著,1916年至1918年间,共击沉了30艘德国U型潜艇。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深水炸弹的发展很少。1939年,大多数海军使用的深水炸弹类似,装有约300磅炸药,下沉速度为每秒6至10英尺,水压触发装置设置的深度在25至300英尺之间。这种深水炸弹的致命半径为20英尺,在40英尺内爆炸就可以迫使潜艇浮出水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提高炸药的杀伤力、加快下沉速度和增加爆炸深度等方面。更强大的炸药,如米诺尔炸药和托佩克斯炸药,取代了火棉,同时炸药的装药量也增加了。1942年,皇家海军推出了巨大的Mark X型深水炸弹,装药量达2000磅,由于体积太大,只能从鱼雷发射管发射。通过给常规深水炸弹增加重量或改进弹体外形,下沉速度提高到了每秒22至50英尺。改进措施还使深水炸弹能够在更深的水下爆炸,最大深度首先增加到600英尺,后来英国的Mark X型深水炸弹的最大深度甚至增加到了1500英尺。


  同样重要的是更有效的投放模式。改进后的弹体使深水炸弹在水下的轨迹更加可靠和可预测,新型发射器将水面射程增加到了150码,通过数学分析得出的投放模式提高了命中概率。


  空投深水炸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初的设计是对现有水面发射型深水炸弹的改进,这限制了它们的效能,因为其重量限制了可携带的数量;此外,它们在投放高度和速度方面也受到限制。后来专门设计的空投深水炸弹重量更轻,对投放的限制也更少。


  1944年,“刺猬弹”、“乌贼弹” 和自导鱼雷等新型武器在击沉潜艇方面超过了深水炸弹。尽管如此,直到战争结束后,深水炸弹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反潜武器。20世纪50年代,当深水炸弹配备了核弹头后,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不过这也需要一种反潜火箭(ASROC)来发射它。对于规模较小的海军来说,深水炸弹仍然很受欢迎。


  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深水炸弹”的由来,你知道吗?

  年轻人嘛,玩法多种多样 。据说一开始有人蹦迪的时候,晃着晃着不小心把野格和红牛撒到一起了,结果引发了“深水炸弹”,这人还不忘喝上一大口,这可比啤酒给劲多了 !那酸爽,就像急支糖浆、香草、茴香、可乐还有甘草在嘴巴里面同时炸开,还不烧喉咙?。从此这种“野格+红牛” 的喝法在北京三里屯大街小巷的酒吧中流行了起来。


  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深水炸弹,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武器!它是如何杀伤水下潜艇的呢?

  深水炸弹也叫深弹,是一种古老、简单而有效的反潜武器。说它古老,那是因为这种东西自一战时就被人们广泛的用于反潜艇作战,是第一种可以有效对抗水下潜艇的武器。到了二战时,被击沉的潜艇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深水炸弹的功劳,100多岁的深水炸弹目前仍然在役,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更多先进的型号。虽然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但其基本构造不外乎就是定深引信、雷管加炸药的组合,古老但实用、简单却可靠就是它的优点。


  早期的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的起源

  深水炸弹最先由英国海军发明并使用。在1910年英国海军首次提出了“深水炸弹”的概念,并在此后测试了三型试验装置,首个试验对象就是一个带有长长引线的炸药桶(装药7.3千克),投掷到海里后由水面人员起爆,称为A型深水炸弹。第二种采用非人为起爆的化学触发式水下炸弹,被称为B型,C型是一种由飞机携带安装有液压触发装置的炸弹,于1915年试验。这几种炸弹都属于最初探索型号,只做测试使用,真正量产的是接下来的D型。


  赫伯特·泰勒和他设计的D型深水炸弹


  1916年由皇家海军发明家赫伯特·泰勒设计的第一款大装药量、可实用、带有定深引信的“深水炸弹”问世,也被称为D型深水炸弹。该型炸弹的体积较前三款产品明显增大了不少,外型使用的是经典的圆柱形结构,重量为140/54公斤,内装药量为130/50公斤,水下触发深度为12/24米,下沉速度2.1米/秒,杀伤半径10/5米。而设计两种型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抛射机,炸弹投掷只能靠自由落体的方式发射,对于速度较慢的船来说,在大装药量的炸弹下降到爆炸深度时,船可能还未行驶到安全范围之外,所以为了让那些航行速度较慢的船也可以使用这种炸弹,专门研制了两种不同威力的深水炸弹。


  军舰上的士兵准备投掷深水炸弹


  D型深水炸弹在投入使用的当年就取得了战果,德国的UC-19和UB-29成了这种新式武器的首次实战被击沉的潜艇。不过最初由于产量有限,英国海军的每艘战舰上只能配备两枚这样的炸弹,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之久,后来产能提升才被大规模装备。


  英军一方面使用该型炸弹在海上猎杀德国潜艇,另一方面也在积极改进和完善这种装备。到了1918年D型炸弹的最大引爆深度已经达到了61米,在一战结束时,英国一共投射了大约1.6万枚深水炸弹,击沉潜艇38艘,炸伤140艘,战果相当不错。


  军舰人员在观察深水炸弹效果


  到了二战时,深水炸弹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反潜武器了,各国都在大批量制造,配备以专用的抛射器,战舰可以快速、高效的布置大量深水炸弹来打击水下潜艇。此时武器内的装药量也开始逐步增大,当时英国生产的X型深弹重量达到了1.4吨,攻击深度为300米左右。深弹可以不仅在舰船上使用,部分国家还采用飞机布弹的方式来发动水下攻击。


  

深水炸弹是如何杀伤潜艇的?

  深水炸弹最关键的装置就是定深引信,一种靠水压的变化来引爆炸弹的装置。当水面舰艇依靠目测、声呐或其他方式获取潜艇的大概位置、所处深度和航行速度时,舰上人员会根据这些信息匹配上己方舰只航行的数据和深水炸弹下沉的速度来计算最合适的引爆深度,并对定深引信进行适当的设置。


  深水炸弹的基本构造


  当深水炸弹内装载的高爆炸药被引爆后,由于爆炸使其内部气体的扩散速度瞬间可以达到8000米/秒左右,剧烈的化学反应会使爆炸中心的压力急剧上升,而这个超高的压力正是深水炸弹毁伤潜艇的威力。


  气体的膨胀压力会通过海水向各个方向来传递和分散,不过要是深水炸弹在深度较浅的水域爆炸,那么产生的压力大部分会向上传递,这样爆炸的深水炸弹基本上是无效的。除了水面上的水花大一些,拍电影可以取景以外毫无用处,正常的深水炸弹在爆炸时海面上可以观测到的效果仅仅是部分水面略微上升而已。因此深水炸弹要想真正的发挥威力必须要下沉到一定的深度。


  这种场面用于宣传效果不错,但实际上水下的威力根本就没有多大


  深水炸弹一般很难直接命中水下航行的潜艇,它最为致命的攻击方式就是爆炸时释放压力产生的冲击波,主要分为两级,初始爆炸如果潜艇距离较近,那么一次冲击就可以直接“压”毁潜艇。要是距离较远,潜艇会受到多次的冲击,这是因为爆炸膨胀会产生一个冲击,当爆炸气泡上升后海水会立即回到原来的位置(语言不太清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就会产生另一次反向冲击,这时的潜艇就好比被快速弯折的塑料尺子一般,需要承受多次来回的冲击直至压力完全消减。据资料记载,在英国人测试深水炸弹冲击试验中,水中的潜艇最多记录到了多达16次的冲击波攻击。


  被攻击的水下潜艇


  除了深度和距离问题之外,决定深水炸弹威力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装药量,由于水的密度较空气大的多,对压力的消减能力也很强,所以理论上装药量为100公斤TNT的深水炸弹真正击沉半径只有3-4米左右,击伤半径可以达到8-10米左右。但也不是装药量越大杀伤半径就会以相应的比例扩大,较大的装药量增加的毁伤半径范围不是特别明显,除非是核深水炸弹可能会成倍的增加杀伤范围。


  

现代反潜武器的补充

  到了今天,深水炸弹已经衍生出多种样式,航空深弹、自导式深弹、核深弹、火箭深弹等产品在反潜作战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廉价、有效是它的优势,虽非主力,但却是目前反潜武器的很好补充,一旦水下航行的潜艇遇到它仍然将会是一场噩梦。


  深水炸弹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深水炸弹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