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文章1:第9集:电子信息专业填——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偏研究型的人才,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大多为985和211级别的大学,开设的院校也不太多,就业竞争不太激烈。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主要研究射频无线信号的产生、辐射、传播、散射、接收和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无线通信(5G\6G)、军用和民用雷达、遥感、遥测遥控等方面的应用。


考研方向

  学硕——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无线电物理专业,集成电路工程专业


  专硕——电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等


  

电波传播与天线(国家国防紧缺专业)

  只有三所大学开设:电子科技大学 武汉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波传播与天线主要研究电磁波的辐射传播、天线和微波技术等基本知识和技术,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无线电系统及信息获取方式进行分析、设计和综合应用,多从事于国防部门、航空航天、船舶等进行电波传播与天线设计及工程应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用于从事无线电技术的开发应用,雷达的设计,信息情的获取等。


考研方向

  学硕——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无线电物理专业,集成电路工程专业


  专硕——电子信息、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等等


  这两个专业都是国家战略需要,学的东西比较抽象,看个人能力,也能拿高薪。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文章2:一生攀登微波领域高峰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孙忠良


  光明日记者 苏雁 光明日通讯员 唐瑭


  6月29日凌晨,孙忠良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作为我国毫米波技术领域杰出的专家和教育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这个名字在微波领域如雷贯耳。


  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工程应用作出贡献


  1936年8月,孙忠良在上海出生,1955年考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2001年,孙忠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毫米波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孙忠良解决了毫米波领域中的一系列难题,为我国毫米波技术的工程应用和国防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东南大学毫米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崔铁军看来,孙忠良为整个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孙院士等前辈的高瞻远瞩和辛勤耕耘,就没有东南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1980年,一个德国天文代表团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当外国友人看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时,惊讶地询问其中的毫米波本振来自哪个国家。当德国朋友得知毫米波本振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制造”时,代表团成员纷纷觉得特别意外。实际上,那个毫米波本振就是出自孙忠良之手。由于在开发毫米波频谱上的突出贡献,孙忠良院士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东南大学申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参观了其他老师的实验室之后,评审组没有发现需要的亮点,准备“打道回府”。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挽留下,评审组一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位于中心楼里的孙忠良院士实验室。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专家组发现了一件宝贝——为“七五国防重大预研项目”研制的集成前端。经专家组会议评审通过后,1991年年底,东南大学正式启动建设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东南大学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年,学校动员教授们申国家“973项目”,孙忠良以70岁的高龄牵头申国防“973项目”。2007年,项目申成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的900GHz亚毫米波收发前端。这是孙忠良继在8毫米和3毫米波段的开创性工作后,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孙老师有一双魔术般的手”


  孙忠良的一位学生说:“每次去找孙老师,他不是在搭电路就是在测电路。”学生们都说“孙老师有一双魔术般的手”,他们调不好的、即将废的电路,孙忠良三下五除二就调好了。


  实际上,这神奇之处就在于孙忠良对各种电路的工作机理、数理模型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正因为孙忠良对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和大信号模型做过大量深入研究,才会对电路中出现的现象了然于胸,在电路调试中展现出神奇的“超能力”。


  2011年,看到安检领域普遍使用价格昂贵的美国L3成像仪,孙忠良非常着急,他计划研制价格低廉而性能相当的毫米波成像系统。为此,孙忠良亲自画系统框图、做电路、搭建系统。一年后,76岁高龄的孙忠良成功研制出价格低廉的毫米波成像系统原型。


  孙忠良特别勤奋,他每年只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不去实验室,经常在实验室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白天黑夜连轴转。他家离学校只有五六百米,如此近的距离,他也做不到每天回家。


  八十年代后期,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支持下,孙忠良曾承担国防科工委的一个高难度项目。在项目进行到后期联调的时候,碰到诸多困难。他们要在指定的恶劣环境条件下让电气指标全部达标,一连调试了好多天,都没有完成任务。孙忠良号召大家连续作战,必须取得成功。有一天凌晨三四点钟,在大家纷纷困得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孙忠良大叫一声:“调好了!”教师窦文斌说:“孙老师做完项目回家倒头就睡,说明他不是不累,是强打着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晚辈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热情


  孙忠良的学生不算太多,然而他非常追求质量,总是毕业一位博士再新招一位。他对每个学生和身边的青年教师都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热情。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志宁一直记得和孙忠良初次见面时,孙忠良对他的叮嘱:“第一,我们做工程的,研究理论是为了解决工程问题。第二,不要把发表论文看得太重了,要发展技术。”


  实验室技师朱成钰从1986年开始和孙忠良一起工作,深深钦佩孙忠良的人格魅力。十五年前的一个夏天,人事处的一位老师好奇地问朱成钰:“老朱啊,你和孙院士什么关系呀?这么热的天,孙院士为了你评技师的事,来我们处里两趟了……”朱成钰说:“我之前并不知道孙院士为我的事这么费心,听说了以后特别感动!”


  孙忠良的博士生杨非毕业留校,一时无法解决住处,孙忠良获悉后,自己想办法帮杨非在学校附近借到宿舍,让其安心工作。几年后,又安排杨非出国访学,还早早地询问他钱够不够用,帮他申请经费,叮嘱不光要开阔眼界,还要学真本领,按期回国。


  杨非清楚地记得初次见到孙忠良时的情景:微波楼的小院里,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落下来,两位中年“师傅”坐在树下聊天喝茶。年轻一点的师傅问:“你找谁?”杨非回答:“孙院士。”问话人指着身边的另一位“师傅”说:“诺,这位就是!”杨非大吃一惊,原来大名鼎鼎的孙忠良院士如此朴实!


  如今,那位做大事的“老师傅”走了,带着他对母校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追求……


  《光明日》( 2019年07月04日08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文章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调剂院校分析 含调剂常识及方法、往年录取情况

  考研调剂是实现读研的重要途径,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是通过调剂实现读研之路的。 为了帮助大家考研成功上岸,特带了关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调剂院校分析,其内容包含调剂常识、可调剂的院校、往年调剂录取情况、调剂方法。


  一、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调剂常识


  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调剂一定要与第一志愿专业相同或者相近,应在同一学科门类范围内。


  研新生解读:原则上应在同一个一级学科下,即一志愿考专业代码与申请调入专业代码前4位应一致,比如一志愿考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01物理电子学、080902电路与系统、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专业,这些都是可以互相调剂,每个学校调剂的政策和要求不同,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校具体分析。有些学校会要求本科专业与调剂专业相同或相近,具体的调剂方法可以详看调剂第4部分调剂方法。


  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调剂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初试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应与调入专业全国统一命题科目相同。


  研新生解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一级学科学硕专业初试统考科目一般为政治、数学一、英语一这三门,但专硕一般是考数学二、英语二,但任有部分院校学硕初试科目为数学一、英语一、如果是初试科目为数学二的原则上不可以调剂至初试为数学一的院校专业,如果是专硕一志愿考试科目和学硕的考试科目相同,有些学校是允许专硕调剂到学硕专业,需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政策要求,其中专业课部分一般会是电路、信号与系统、半导体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这三门中的其中一门或多门,有些调剂学校可能会要求与该校初试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我们在调剂的时候要注意分辨


  3、初试成绩符合调入地区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研新生解读:举例说明,第一志愿考的是A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想要调剂到B区,首先要符合B区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线。考B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如果想要调剂A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时需要满足A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线。


  4、重点关注目标调剂院校专业往年调剂信息及最新调剂政策


  研新生解读:比如往年可调剂院校/专业、调剂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中位分,以及调剂人数,往年有调剂名额的院校今年一般也都会有,结合往年调剂成功考生分数及今年调剂政策来判断调剂可行性重点参考调剂方法部分;


  二、接受调剂院校


  江苏: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安徽: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厦门大学电磁声学研究院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重庆:重庆三峡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四川: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成都)不区分院系所


  三、往年调剂录取情况


  (该数据于研新生调剂信息系统)


  该数据由往年拟录取名单分析得出,往年调剂录取分数(调剂最低分、中位分、最高分、调剂考生录取名单)、初试/复试参考书目在研新生考研之家公众号上查看!


  四、调剂方法


  步骤一:了解往年调剂录取分数详情,确定往年调剂过去考生的最低分、最高分、中位分,结合自身成绩情况确定调剂该院校的可能性,将调剂院校初次可分为保底院校、稳定院校、冲刺院校,判定规则如下:


  我的成绩小于调剂录取最低分=冲刺院校


  我的成绩在中位分上下=稳定院校


  我的成绩大于调剂最高分=保底院校


  注:主要用于调剂名额较多院校,个别调剂名额除外,这种不确定性较大


  步骤二:结合院校调剂可能性重点核对目标院校最新调剂名额及调剂政策限制点,调剂的时候是需要同时满足目标学校专业招生考及调剂的政策要求,可通过招生简章/招生目录/调剂公告/电话咨询/往年经验等多方面来核查,其中调剂政策限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形式限制【主要体现在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①同等学力-同等学力考生限制点比较多,需要重点关注招生简章及目录、调剂最新政策


  ②业余学习方式。比如业余函授和成人自考本科的考生。


  (2)学校等级(本科学校+考学校)


  学校等级部分主要是指考学校、本科学校,有些学校在调剂的时候是分别会对其有所限制,比如本科学校/考学校否是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工程/学科排名等级,我们在调剂的时候尤其是需要关注这些点。


  (3)专业(考专业+本科专业)


  ①考专业一致或相同相近


  ②本科专业一致或相同相近


  注:有些院校需要同时满足以上要求,信息比较透明的院校会直接标注考专业/本科专业要求


  (4)初试成绩


  ①总成绩要求不低于XXX分数


  ②其中单科成绩要求不低于XXX分数


  注:有些院校需同时满足以上要求


  (5)考试科目


  ①初试统考科目


  要求考试科目一致、或者难度更高的科目,接收但需要加试科目


  ②专业课


  要求考试科目一致、或者难度更高的科目,接收但需要加试科目


  注:有些院校需同时满足以上要求


  步骤三:根据已筛选出的院校确定重新确定调剂院校难度,然后整理出该校该专业的复试考试科目及考试方法,结合各等级学校考试科目情况及自身情况,最后确定复试科目准备方向,从而最终确定填志愿的院校,这里有三个建议:


  建议一:优先选择各难度等级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的科目的院校


  建议二:优先选择复试科目与本人初试考试科目的相同或相近的院校


  建议三:优先选择本科学习比较好并且有把握的复试科目相同相近的院校


  步骤四:结合调剂系统打开时间、复试时间确定个人调剂系统填方案,同时最多可以填三个平行志愿,关于调剂系统填方法可在公主号研新生考研之家。


  研新生在此提醒各位考生,在筛选确定调剂院校时,一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只关注好学校,对自身实力预判错误,在与高手对决中败下阵来,导致调剂失败;二忌妄自菲薄、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好学校,甚至导致录取院校中均是低于本科院校水平的学校,得不偿失。


  更多考研调剂、复试相关问题,可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一一为你解答!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文章4: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电磁波世界的探索者与无线通信的未来

  一、专业概览:电磁科学与无线通信技术的交汇点


  1.1 专业内涵与定位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简称“电磁与无线技术专业”)是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多学科高度融合的产物,致力于电磁场理论、无线通信技术、天线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专业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电磁理论基础,又精通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他们是电磁科学领域的探索者,也是无线通信技术革新的推动者,在5G、6G通信、物联网、雷达技术、卫星通信、无线电力传输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1)电磁理论与应用基础:**包括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电磁兼容原理、电波传播理论等课程,奠定电磁科学与无线通信的理论基础。电磁场理论课程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原理;微波技术基础教授微波元器件、微波电路、微波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电磁兼容原理关注设备间的电磁干扰与抑制措施;电波传播理论则探究电波在各种介质和环境下的传播规律。


  **(2)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涵盖通信原理、无线通信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编码与调制技术等课程,构建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知识体系。通信原理课程介绍通信系统的组成、性能指标、信号传输的基本概念;无线通信系统课程涉及蜂窝通信、局域网、卫星通信等多种无线通信系统的原理与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授信号采样、变换、滤波、压缩等方法;编码与调制技术课程讨论信息编码与调制解调的具体实现。


  **(3)天线与射频技术:**包括天线原理与设计、射频电路设计、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等课程,侧重于天线与射频前端的研究与应用。天线原理与设计课程讲解天线的基本类型、辐射特性、设计方法和天线阵列理论;射频电路设计课程教授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功率合成器等射频前端部件的设计;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课程关注高频段无线通信与雷达系统的前沿技术。


  **(4)无线网络与通信协议:**通过无线网络原理、移动通信网络、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协议等课程,探讨无线网络架构、协议栈、资源管理与优化等课题。无线网络原理和移动通信网络课程分别介绍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课程涉及物联网架构、感知层技术、传输层协议等内容;无线通信协议课程则详细解析无线通信系统中各层协议的标准与实现。


  二、专业价值与社会贡献


  2.1 推动无线通信技术进步


  在通信领域,电磁与无线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担当重任,他们设计优化无线通信系统,提高通信速率、扩大覆盖范围、增强系统容量,推动通信行业向高速、大容量、低时延的方向发展。


  2.2 支持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构建


  在物联网领域,毕业生利用无线通信技术与电磁场理论,研发低功耗、远距离、高可靠性的物联网通信设备与系统,助力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农业等各个领域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智慧城市。


  2.3 促进雷达与导航技术升级


  在雷达与导航技术领域,毕业生研发高性能的雷达系统和天线阵列,推动雷达探测技术、成像技术、目标识别技术的进步,同时在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导航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2.4 解决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问题


  在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治理方面,毕业生运用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有效解决电子设备间、电子设备与环境间的电磁干扰问题,确保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参与到电磁环境监测与保护工作中。


  三、专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3.1 深化无线通信与电磁场的前沿探索


  面对5G之后的6G通信、超宽带无线通信、天地一体化通信等技术挑战,电磁与无线技术专业将进一步强化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教学与研究,培养掌握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先进天线技术、新型电磁材料等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人才,为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2 应对电磁环境复杂化与电磁安全挑战


  随着无线通信、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电磁环境日趋复杂,电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电磁与无线技术专业将加强对电磁环境监测、电磁安全防护、电磁频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育,培养能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解决实际问题、保障电磁安全的专业人才。


  3.3 推动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


  专业将继续深化与业界的合作,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紧跟行业需求,掌握最新技术,为未来的职场生涯做好准备。


  3.4 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


  在全球化背景下,电磁与无线技术专业将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双语教学、国际交流项目、国际合作研究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我国在全球无线通信与电磁技术领域争取更大话语权贡献力量。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作为电磁波世界的探索者与无线通信的未来塑造者,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选择此专业,意味着投身于无线通信与电磁科技的最前沿,以智慧与汗水推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构建智慧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品质贡献力量。


  #大学专业解读#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文章5: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陈敬熊:长剑当空舞,天眼傲苍穹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10月16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先生99周岁生辰,他是我国天线理论和制导雷达天线设计领域的主要开拓者、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家。在此祝先生生日快乐、寿比南山!


  陈敬熊


  2019年10月1日,红旗-22防空导弹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上公开亮相。红旗系列防空导弹在我国的地空防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型号导弹既能够独立进行防空作战任务,又能够与其他型号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混编组网作战,这些防空导弹在我国的地空防空体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陈敬熊曾领导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红旗一号”制导站的天线攻关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天线理论和技术上贡献卓著。他的学术论著《电磁理论中的直接法与积分方程法》对天线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求学国,投身新中国电信事业


  1921年10月16日,陈敬熊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压赛堰乡(现属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因父辈经营纸张生意,家道殷实富裕。


  1928年,7岁的陈敬熊进入当地私塾(后改为競时小学)读书。1935年,为了接受新式教育,14岁的陈敬熊被父亲送到宁波上学。1938年夏天,陈敬熊全家移居上海,他也转学至上海继续求学。


  1943年夏,陈敬熊高中毕业,同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47年大学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区(苏、浙、皖)电信管理局工作。


  1948年秋,陈敬熊考交通大学研究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的一名研究生。


  1948年,陈敬熊入学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的保证书


  在交通大学的两年里,陈敬熊按照培养方案完成了课程学习,在导师张仲俊和指导老师陈季丹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有空隙的圆锥振子天线》(Biconical Antemna With Gap)。


  1950年7月,陈敬熊国立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证书


  1950年7月,陈敬熊从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毕业,他与同学熊继衮被分配到华东邮电管理局工作。由于机关的管理工作不能发挥所学,经熊继衮的本科同学蒋通推荐,1950年8月,他们被调往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从事通讯天线设计。


  当时解放军正在朝鲜作战,为了解决部队坑道战时通讯问题,陈敬熊与同事们一起承担了地表面波传播及架于贴近地面或埋入地下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工作。在没有资料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潜心钻研电磁场理论,从解决麦克斯韦方程边值问题入手,计算出天线上的电流分布和不同介质的传播常数,从而计算出天线的方向图。


  为了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陈敬熊与同事一起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解决了战时天线的输入阻抗及传播常数的计算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发表了论文《地面波的传播》。


  此后,陈敬熊结合研究所的工作任务开展了一系列通讯天线研究工作。1957年,他和李桂生合作完成了《架于地面附近天线性能的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电子学研究》1957年12月第2期。这项成果从理论分析入手并经试验核实,解决了通讯天线的关键问题。


  他们推导出的创新性计算公式,为军用通讯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部队正确使用短波线天线提供了理论指导。


  摩厉以须,踏上航天新征程


  1957年,陈敬熊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成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业者。


  当时,二分院正在开展代号“1059”(定型后代号:东风一号)导弹的仿制工作,陈敬熊首先从事的是“1059”导弹天线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由于防空导弹天线和导弹结构密切相关,天线也是导弹结构的一个部分,其电气参数与导弹外形有关,所以导弹天线设计与地面天线不相同,有其特殊性。通过分析,陈敬熊和他的同事们以高速飞行器天线绕射问题的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对导弹天线的理论计算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


  1959年,陈敬熊率先在国际上提出“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根据这种解法,对于以柱体为边界形状的边值问题,其轴向电场与磁场各自满足关于电流源与磁流源的非齐次波动方程,而场强的其他分量可以由此导出。这种方法较70年代美国人戴振铎提出的并矢格林函数法要早10余年,且运算更为简单、易于掌握、比较直观、不易漏项。


  陈敬熊利用直接求解法,对金属圆锥体和圆柱体在各种激励下的电磁波绕射问题,以及求解有源电磁场的边值问题都做了系统的研究,推导出了一系列的基本公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从而简化了此类问题中的计算过程。他对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导弹上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是陈敬熊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他在学术上的一个里程碑。


  

  《电磁理论中的直接解法与积分方程法》


   这一理论被编入陈敬熊和李桂生合著的《电磁理论中的直接解法与积分方程法》,于198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攻坚克难,解决制导站天线难题


  1958年,二分院开始仿制苏制“C-75”导弹武器系统,五院和部队称该产品为“543”。陈敬熊也参加了此项工作。


  1964年,“543”全部样机生产完成,开始定型试验,经过5次打靶试验,国家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复“同意‘红旗一号’战斗弹初步定型”。


  然而,由于制导站在大多数雷达工作频率上天线的系统误差超过技术条件的规定,未能和导弹一起定型。


  当时,美蒋飞机入侵侦察活动日趋频繁,我军迫切需要部署更多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在这种形式下,国家武器定型委员会一方面于1965年6月批准了制导站和地面设备初步定型告,同意投入小批生产,以解决部队装备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要求设法解决天线的系统误差问题。


  1965年7月,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学森指名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负责组织攻关小组,解决制导站天线系统误差问题。按照钱学森副部长的指示,陈敬熊、李桂生奉命赴西安786厂,与已经在厂参加生产和调试的张惠杰、曹正国、彭润初、尹若冰、杨相珍五名同志组成攻关小组。


  当时,786厂已生产出24部制导站天线,由于性能指标不合格,不能出厂,面临废。


  攻关小组深入现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查看不合格天线的各种图表,认真分析厂里实验的数据。在半年时间内,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的试验后,他们找到了天线误差和频率关联这个关键性的突破口。陈敬熊通过分析天线误差与频率相关的原理,提出了高次模再辐射是引起天线动态系统误差超差的直接原因,他采用Wiener-Hoph方法严格求解了辐射器内激励出的传输模的场分布,通过简化,计算出经喇叭口辐射出去的次级方向图,并根据此公式,画出高次模的场分布。


  根据陈敬熊给出的这一论断,攻关小组的李桂生进行了定量计算,理论上证明了在扫描范围内的系统误差的快速变化,并给出了定量结果。


  李桂生在天线攻关告中详细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在结论部分他写到:


  “经过了严密的数学推导计算,证明了空间方向图的失真是和辐射器激励出的二次模成比例的。只要有-40分贝的能量就能产生1分数量级的相对测角误差,而一般情况下,二次模的能量在-30分贝左右,足以造成1分以上的测角误差,这是造成系统误差的根本原因。”


  找出了“543”天线系统误差是由二次本征模干扰所致这一问题后,接下来,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寻求二次反射部位的紧张工作中。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大幅度影响天线性能的反射部位非常少。为了最后确定这个反射点,攻关小组决定对反射点逐个测试,通过实验来确定。


  786厂的天线试验场,在距厂区几十公里外的郊区,通往山顶的小路曲曲弯弯,沿着六十多度的陡坡向上延伸。山上设备简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北风凛冽的寒冬,攻关小组都坚持在测试岗位上,对所选定的反射点进行测试。这种测试要求很高,每测一种状态,都要记录25个频率数据,然后再将这些数据人工画成曲线,进行判读和计算。陈敬熊经过对大量测试数据的分析,判断这个反射点部位是在天线的辐射器处,攻关小组经过反复测试验证了他的判断,找到了关键反射点。


  反射点找到了如何解决呢?陈敬熊提出要在辐射器的背部开槽,安装一个波导负载用来吸收二次反射波。由于要改动工厂已生产出来的天线,需要修改苏联原有的设计,为了慎重起见,陈敬熊回到北京向钱学森副部长作了详细汇。钱副部长当即表态坚持攻关小组的方案,并亲自给厂方打电话,要求厂方支持陈敬熊的意见。1966年1月改装后的天线进行了试验。实验结果证明陈敬熊和攻关小组提出的方案是完全正确的,陈敬熊提出的理论机理得到了实践证明。


  当时,面临废的24部不合格天线按照陈敬熊小组的方案进行改装后,实验证明天线满足使用要求,且改造后的天线指标超过了进口天线。天线关键问题突破了,攻关小组成功了。


  制导站天线问题解决后,“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之后,国家将整个武器系统“红旗一号”投入批量生产,装备到部队,加强了中国的防空力量。


  “红旗二号”地空武器系统制导站天线


  陈敬熊攻关小组在“543”制导站天线设计中的创新技术继续运用到了“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等后续型号的天线设计中,为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国家批准此项技术创新为国家发明一等奖。陈敬熊、李桂生名列第一、二位。


  1984年,陈敬熊获得的地空武器系统关键技术国家发明一等奖证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70年,陈敬熊负责“715”相控阵雷达研制。他在相控阵天线的研究中,从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了一整套天线输入阻抗随扫描角变化的计算公式,并从理论上弄清楚了相控阵天线产生盲区是由于天线的输入电导为无限大造成的,否定了美国Oliner等人提出的关于“盲点”产生的理论,发表了《相控阵天线“盲点”问题》。


  这项成果荣获了1978-1979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相控阵天线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80年代初,他在担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期间,跟踪技术前沿,与同事开展了微带天线的理论研究。根据研究成果,他们发表了《微带天线理论与实践》论文,为我国微带天线早期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荣获部级进步奖三等奖。


  除此之外,他曾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学》副主编(1986年),中国电子学会理事(1980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78年)。


  陈敬熊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在学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先后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一项、国防科工委重大科研成果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1977年,他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先进工”;1989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中国航天事业50年“杰出贡献奖”称号。


  陈敬熊作为一名电磁场领域卓越的技术专家,在他所处的专业技术领域中指方向、组队伍、攻难关、育新人。在这其中,曾有过曲折与艰辛,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长剑当空舞,天眼傲苍穹。航天导弹事业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强大的空天防御力量。今天,回忆第一代航天创业者的奋斗历程,将激励我们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安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科技委秘书长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推荐搜索词:

  

  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排名

  

  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就业方向

  

  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生就业前景

  

本文标题:电磁场与微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