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何课本从不选录他的文章
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消息说:教育部门准备把他的作品收入中小学课堂。但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些年来,我们并没有在正式课本中见到莫言作品。只是在去年或者前年,出过一本经莫言本人修改过的儿童课外读物。
但是,关于莫言的作品能不能进课本一事,却一直在网络上发酵,争议时间长达八年。最近又有人拿莫言的作品不能进课本说事,借以批判莫言文章用语粗俗,多描写社会阴暗面。并且认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心态没有摆正”,甚至是“用心可疑”。
我们先不说这种批判是否正确,仅就莫言小说不能入选语文课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莫言的小说显然是不适合进中小学课堂的,个人认为理由大致有这么几点:
首先,莫言小说的“假想读者”不是学生,他的“假想读者”是有一定文学鉴赏能力的小说爱好者,也可能就是茅盾文学奖评委。
其次,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诺奖作品,从来没有进过中学课本。学习不能好高骛远,中小学生“爬都没有学会,岂能学走”?
再次,学生的阅历能力要一步一步地培养。中小学生缺乏人生的历练,很难透过那些“粗俗”的表面,认识到故事深层次的内容。假如只读懂了一些“粗俗”的文字,反而不妙。
一、许多严肃文学用语“粗俗”是事实有人抨击莫言的小说用语粗俗,于是统计了一下他在《丰乳肥臀》中屎、尿、屁三个字的使用频率共计高达290次。这种严肃求实的精神,本人还是相当佩服的。但是在当代中国的乡土小说中,出现诸如此类“粗俗”字眼,根本就是一个常态。
余华的《活着》,长期占据某网站文学小说购买榜的榜首,一直是国人最喜爱的文学小说之一。它的故事开篇就写主角的爷爷在田野里一口大缸子上拉屎,结果脚踩滑了,摔死了。
和莫言一样模仿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起家的陈忠实,创作的《白鹿原》,开头就“造爱”、“泡枣”,并不会比开篇直接写拉屎来得更加文明。
最近两年大红大紫的严歌苓,在她的《小姨多鹤》里面直接通过书中人的视角,偷看日本女人下半身,还对中日两国女性体毛的浓密程度进行了一番点评。
而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出来时,好多人说“呸!我他都能得奖,那贾平凹也可以得!”
因为贾平凹的都市情色小说《废都》很出名,但是相比而言,贾平凹的乡村情色小说,其实更加受欢迎。他在小说中写屎、尿、屁的频率不知道是否高过莫言,但是他写农村“扒灰”等俚俗语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
从上面列举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乡土小说内容“粗鄙”、“俚俗”其实已经占据了主流地位。从这也能看出,这些小说在创作之初,其实就没打算拿给中小学生看。
二、阅读能力是一步步培养出来的有人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一直没有进入中小学课堂,除了“粗俗”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容“阴暗”,而且“三观不正”。
为什么说他写的作品内容“阴暗”呢?因为他“专注于揭露‘肮脏’的农村”。比如他在《丰乳肥臀》中说一个18岁还要吃人奶的“巨婴”。因此,有人批判莫言为了“吸引眼球”没底线,让人看了“不开心”。
对此,我想说的是,如今国人的阅读理解水平已经低到了可怕的程度了。尤其是网络普及之后,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随意上网贴大字,胡乱批评。
事实上,莫言创作的部分文章,目的是在讽刺一些人作秀罢了。因为他们对伟人们的感情是不真实的。于是,莫言在作品中陈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的思想至少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无所谓,到中间“觉得挺好”,再到结尾意识的升华,给出了一个公允的评价。
这种内容,不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成年人和中小学生一样,读完就会上纲上线,实在不如不读。
另外,莫言还有一些作品写得非常魔幻,比如《透明的红萝卜》仿佛是一个童话,但是深层的内容也确实令中小学生难以消化。
从前,有一些学者提出建议,想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赶出小学生课本,因为他描写手法很“初级”。最后教材编委会没有听取这个建议,原因就是这样的描写手法,才适合小学阶段的教育。
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只能循序渐进,绝不能揠苗助长。不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结语莫言的作品不适合收入中小学课本,主要是因为他的理想读者是成年人。而且诺奖作品不能入中小学课本,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至少有超过九成的诺奖作品没进过课堂,并且有一些都不适合被列为课外读物,比如《洛丽塔》。
莫言的一些小说作品用语“粗俗”,是他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决定的。莫言本人也认为不适合拿给中小学生看,可以留待孩子们大一点的时候,自行选择阅读。毕竟世上没有什么非读不可的书,即使是他是人类文学中的经典,也是一样。
至于批判莫言的作品“阴暗”,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别人作品就没出现这些问题,所以批判就显得有些无理取闹了。中小学课本不宜收入莫言作品,但是我建议高中或者大学生,还是可以看一看。
莫言叙事艺术精湛,事实上是今日中国第一流水平。他的故事细节虽有夸张,但是书中提及的一些东西,也并非杜撰,他只是如实写了出来而已。
不管孩子们看完他的故事是赞同也好,批判也好,最起码能让他们在欣赏莫言叙事的同时,也在迈入社会之前,一定程度上了解到生活的残酷。
本文标题:莫言,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何课本从不选录他的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