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文章1:关于韩信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中国古代每一个成语并非凭空捏造,都是有典故可循,韩信作为古代名将被后人称作兵仙,那么你知道韩信背后一共有多少相关的成语吗?


  第一个胯下之辱,当时一屠夫羞辱韩信让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韩信自知自己孤身一人,难以匹敌便照做了,但韩信后来功成名就并没有复反而赏赐了当年屠夫,这个成语便含有韩信能屈能伸之意。


  第二个是妇人之仁,韩信受萧何举荐向刘邦献计,说项羽虽勇猛无比,但面对有人生病,也会同情分给病人食物,但将士有功劳却不舍得奖赏,这不过是妇人的仁慈。


  第三个背水一战,这个跟项羽破釜沉舟有着相似的意思,不过韩信是主动让军队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赵军。


  第四一饭千金,韩信在未得志时,曾受过一位老婆婆恩惠,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便送给老婆婆黄金一千两。


  第五个功高震主,这个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历史上因为功劳太高被皇帝忌惮的人不少,大多也没什么好下场,韩信也因此而死。


  第六个金石之交,武涉劝韩信自立不然可能被刘邦猜忌没好下场,但韩信说自己与刘邦是金石之交,关系牢不可破。


  第七个多多益善,刘邦取得天下后问韩信自己可以掌控多少兵马,韩信却说大王可以掌控十万兵马,自己多多益善。韩信这句话也坚定了刘邦想要杀死韩信的决心。


  与韩信相关的成语还有国士无双、推陈出新、 明修暗道,暗度陈仓、解衣推食、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心难测、战无不胜、兵仙神帅、十面埋伏、略不世出等等。


  与韩信相关的成语还有哪些呢?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文章2: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转)

  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国士无双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妇人之仁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推陈出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解衣推食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


  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人心难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独当一面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兵仙神帅


  明代学者茅坤《史记钞》曰:“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为祭拜韩信,于汉中拜将台制立“兵仙神帅”诗碑。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是公认的“兵仙”、“神帅”。


  居常鞅鞅


  樊哙追随高祖刘邦屡建战功,汉朝建立后受封为舞阳侯。韩信后为淮阴侯,曾到樊哙处,樊哙事之谨细,跪送迎拜,口称大王臣下。韩信出门,感慨笑称,生乃与哙等为伍。


  事实上韩信羞与哙伍事出有因:樊哙历为韩信部将,刘邦伪游云梦,诈擒韩信,樊哙助纣为虐亲手执缚韩信,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因此也让韩信瞧不起樊哙。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功高震主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金石之交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略不世出


  韩信的功劳很大,天底下没有人可以与他相比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不赏之功


  韩信在战争中的功劳太大,无法封赏。后形容功劳极大。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勋冠三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伪游云梦


  楚汉战争胜利后,刘邦袭夺韩信兵权,将其徙封为楚王。当刘邦听说韩信在楚陈兵出入,又采取陈平伪游云梦之计,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释义】:指刘邦伪游云梦,诈捕韩信事。后以“云梦游”代指阴谋诡计。


  钟室之祸


  楚汉相争,韩信屡建奇功。刘邦称帝后,封信为淮阴侯。因遭吕后忌,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世。


  【出处】:《汉书·韩信传》


  【释义】:比喻功臣遭忌被杀。


  问路斩樵


  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协助汉王刘邦同楚兵作战。韩信为出奇谋袭楚,绕道而行。然而道路方向未明,遂下马问樵夫路向,韩信听后,把樵夫斩杀,部将问为什么,韩信称恐樵夫泄露他们的行踪。


  【出处】:《西汉演义》三十四回问路斩樵夫。


  多多益善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鸟尽弓藏


  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浩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气吞山河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乡利倍义


  韩信平定齐国后,刘邦策立韩信为齐王。齐人蒯通劝韩信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三分天下。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释义】:趋向势力,违背正义。


  肝胆相照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李左军是赵王的参谋,赵不不听李左军之言而被韩信击败,韩信俘获李左军后,以礼待之。韩信欲讨伐齐国,问策于李左军。李左军给出计策,并表示,“我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的建议未必全部可取,供您参考吧。”韩信按李左车的建议行事,果然获得成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一竿之微


  【出处】: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又云:“汉王嗜杀功高臣,不闻嗜杀钓鱼人。”


  【释义】: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传檄而定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34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文章3:韩信用生命打造的23个成语,鲜为人知!

  他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刘邦赞他:“战必胜,攻必取”


  楚汉时期


  人们评价他“功高无二,略不世出”


  后人奉为他为“兵仙”、“神帅”……


  他是韩信


  他在军事上为西汉的开国


  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


  也留下了与之相关的23个成语


  这些成语,既反映了韩信的军事思想


  也展现了他历经了磨难、屈辱


  冷落、辉煌、失意和悲惨的一生


  国士无双


  韩信先投项羽,却不被他们重用,后投靠刘邦。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时说他是国士无双,如果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倚重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一饭千金


  韩信落魄时曾对施舍他的老妇说,以后定当厚。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胯下之辱


  韩信落魄时,一个同乡人欺负他,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果真从那个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比喻极大的侮辱。


  妇人之仁


  刘邦重用韩信,设坛拜他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评价项羽,说项羽是妇人之仁。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释义】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形容处事和认识事物时感性强,缺乏理性思维。


  推陈出新


  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


  【出处】清·戴延年《秋灯丛话·忠勇祠联》:“不特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释义】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解衣推食


  韩信说刘邦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自己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自己吃,对自己很热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励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拔旗易帜


  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00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人心难测


  韩信北上灭赵的时候,说张耳与陈余两个人为刎颈之交,后两人翻脸。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释义】人心难测解释为人的内心难以探测,喻指人的心思难以揣测,多用于贬义。亦做“人心莫测”。


  独当一面


  张良和刘邦的一次谈话中,张良对韩信的评价。能独当一面的人,往往是很有主见,执行力强的人。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战无不胜


  这是刘邦建立汉朝后对韩信的评价,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十面埋伏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功高震主


  韩信当时帮刘邦打下了整个江山,按理说应该荣华富贵享用不尽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人很了解刘邦的个性,叫“蒯生”,他跟韩信说“因为刘邦很爱猜疑别人,所以你要很小心,有时候又勇敢又有谋略的人通常不会善终。”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最后刘邦使计诛杀了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金石之交


  武涉曾经劝说韩信自立,说道:你和汉王刘邦关系这么好,但是最终还是被他所擒。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勋冠三杰


  三杰指的是萧何、张良和韩信。意思是说,三杰之中,韩信的功劳最大。


  【出处】《汉书·高帝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释义】功勋超过汉朝开国的三大功臣萧何、张良和韩信。


  伐功矜能


  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指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释义】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居高自大,恃才傲物。


  多多益善


  刘邦和韩信有一次对话,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多多益善。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释义】比喻越多越好。


  鸟尽弓藏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慨叹。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释义】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气吞山河


  韩信当时背弃项羽投刘邦,心中满怀抱负。


  【出处】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汉,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释义】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肝胆照人


  齐人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并说自己愿意披肝沥胆,奉献计策,为韩信效劳,就怕韩信不采纳。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释义】比喻以真心相见。


  传檄而定


  韩信和刘邦讨论天下大势,他说刘邦对百姓秋毫不犯,废除秦时苛刻的法政,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只要接着这样做,那么,三秦之地用一纸文书就可收服。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释义】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韩信是由萧何发现而推荐给刘邦而成就了刘邦霸业,而最后,又是萧何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这23个成语贯穿了韩信的一生。试问,还有谁,一生能创造这么多富有哲理的成语呢?


  :诗词天地


  :每早六点相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文章4: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文章5:韩信的一生经历创造出了34个成语,每一个都是经典

  我国拥有许多成语,这些成语每一个都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典故,这些成语的由来就是来自于这些典故。其中历史上有一个人,在历史上有34个成语与他一生的经历有关,这个人就是韩信,他的一生创造出了34个成语,每一个都是经典,那么到底都是哪些成语呢?


  第一个国士无双,这个成语是当时萧何向刘邦介绍韩信时,对于韩信的评价。说韩信是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第二个是一饭千金。这个成语的由来是当时韩信吃不饱饭时,有一位妇人给了韩信一碗饭吃,韩信在离开的时候,韩信对这位妇人说道,等到自己衣锦还乡时,一定会答她,结果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回了她千金。


  第三个胯下之辱。这个成语的由来大家想必是非常的熟悉。当时有一村霸挡住韩信的去路,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韩信做了,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之后,这个成语就成了韩信能伸能屈的象征。


  第四个妇人之仁。这个成语的由来是当时韩信给刘邦分析天下局势时,对项羽的评价,说项羽这个人是妇人之仁,意思就是说项羽做事不够英明、无远见。


  第五个推陈出新。这个成语来自于韩信在管理粮仓时所演变而来。当时韩信在粮仓设立两个门,两个门的方向正是一前一后,一门运进来,一门运出去。这样可以做到运出去的都是旧的,进去的都是新的,之后就演变出这个成语。


  第六个明修暗道,暗度陈仓。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第七个解衣推食。这个成语是当时刘邦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韩信,自己的食物也给韩信,表示刘邦对韩信很热情。


  第八个背水一战。这个成语的由来,大家同样是无比熟悉。当时韩信为了取得胜利,采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当时韩信军队是背靠水与敌军交战,背水一战就由此而来。


  第九拔旗易帜。这个成语的由来是韩信的一个计谋。当时韩信派出一支军队扛着旗帜抄小路埋伏敌军,最后获得胜利。


  第十个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成语与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由来也同背水一战一般,这里就不多做解释。


  第十一个人心难测。这个成语的由来是韩信打败了赵王时,张耳与陈余本来是生死之交,结果两人因为某些事情翻脸了。所以韩信说出这么一个成语来形容。


  第十二个独当一面。这个成语来自于张良对韩信的评价。


  第十三个战无不胜。这个成语是刘邦夺取天下后,对韩信的评价。


  第十四个十面埋伏。这个成语是韩信在与项羽对战时,韩信对项羽所用的计策,也就是在十个地方都有埋伏着军队阻击项羽,最后把项羽给逼死。


  第十五个兵仙神帅。这个成语来自于明朝一位学者对韩信的评价。这也是我们称呼韩信为兵仙的由来。


  第十六个居常鞅鞅。居常鞅鞅,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这个成语是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上朝。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


  第十七个功高震主。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故事,这也是为何韩信被刘邦杀掉的原因,这里就不多做解释。


  第十八个金石之交。当时武涉劝韩信自立,当时韩信说自己与刘邦的关系是金石之交,所以没有选择自立。


  第十九个略不世出。这个成语是说韩信的战略眼光是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第二十个不赏之功。这个成语说的是韩信功劳太大,已经赏无可赏了。


  第二十一个勋冠三杰。这个成语是说韩信是汉初三杰中功劳最大的。


  第二十二个伐功矜能。这个成语是太史公司马迁对于韩信的评价,意思是说韩信这个持才傲物,为人轻狂。


  第二十三个伪游云梦。这个成语的由来是刘邦要夺取韩信兵权时,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使用这一计策,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而这个计策就是伪游云梦。


  第二十四个钟室之祸。这个成语指的是韩信被吕后算计,被斩于长乐宫悬钟之下,由此演变而来。


  第二十五个问路斩樵。当时韩信与项羽交战,韩信想要绕到偷袭楚军,于是韩信问了当地樵夫的路,最后韩信得知了路线,害怕樵夫把他们的信息泄露出去,所以把樵夫杀了。


  第二十六个多多益善。这个成语的由来是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马,韩信回答多多益善。


  第二十七个鸟尽弓藏。这个成语的由来大家也知道,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捉拿了韩信,韩信被捆绑起来,感慨的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也是这个成语的由来。


  第二十八个气吞山河。指的是韩信当时离开项羽,投靠刘邦时的气魄。


  第二十九个乡利倍义。当时蒯通劝韩信自立为王时,韩信说自己吃刘邦的、用刘邦的,那么就要为他人效命,怎么能为了私利去背信弃义呢?


  第三十个肝胆相照。说的是蒯通愿意为韩信披肝沥胆,从而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


  第三十一个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时韩信攻打齐国时,曾向李左军问策,李左军说出了一个计策,还说了这句话。


  第三十二个一竿之微。指韩信微时垂钓淮阴事


  第三十三个传缴而定。当时韩信向刘邦说,只要废除秦朝是的法政,就可以得到百姓的认可,天下就可以定下来。


  第三十四个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个成语是说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


  这三十四个成语都是韩信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最后被人们简单化,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34个成语。


  韩信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推荐搜索词:

  

  1.与韩信有关的成语34个

  

  2.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3.与韩信有关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几个

  

本文标题:与韩信有关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