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文章1:一味中药——天麻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它的入药历史悠久,还被称为“治风圣药”。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不仅可以定惊、祛风湿;还具有良好的益气,养肝、止晕、强筋骨的功效。


  天麻常用于治疗高热,脑血管疾患引起的小儿惊风、抽搐、头痛、眩晕、眼黑、肢体痉挛、麻木、语言不畅、半身不遂等症。


  天麻为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头痛失眠。冬、春两季采挖,冬采者名冬麻,质量优良;春采者名春麻,质量不如冬麻好。


  天麻的营养价值:


  天麻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维生素A 类物质、苷、结晶性中性物质、微量生物碱、黏液质等。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 其含量约为0 .025%。现已能人工合成天麻素(天麻苷)、天麻苷元及其类似物。另外,天麻多糖也是天麻的有效成分之一。


  天麻的作用:


  1.镇痛作用: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2.镇静作用: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3.抗惊厥作用: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降低血压作用: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5.明目、增智作用: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


  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文章2:被遗忘的春节雅事:岁朝图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董诰《仿钱选岁朝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陈洪绶《岁朝清供》轴


  岁朝时节,中国人素有贺年祈福的雅兴,自古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或依天地造化插花,或以吉祥之语、吉祥之图开笔,遂有“岁朝清供”和“岁朝图”,春意盎然,生机四溢,亲友间相互馈赠,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这一时节的节令画,还有雪景山水。雪是冬季的精灵。人们爱雪盼雪,怎能不以翰墨丹青描绘这眼中抑或心中洁净而明亮的世界?


   今天,本刊特约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辞旧迎新之际中国的审美文化,为读者揭示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创造的文明成果,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光的风采和深沉的意蕴。——编 者


  古代风俗大致可分为民俗和宫俗,民俗系城乡百姓约定俗成的节日习俗,宫俗往往来自民间,但讲求排场,等级鲜明。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春节,朝野上下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艺术活动,如从事音乐、戏曲和美术活动来迎贺新年。


  古代朝野在新年到来之际,最重要的美术活动就是作画祈运求福。这在明代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年画题材——岁朝图。“岁朝”为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以岁朝为主题的绘画大致有三类,即描绘祈福、孝道以及表现人们在岁朝之日的喜庆活动,涉及花鸟、人物和山水三大画科。其绘画的制作方法有两种,其一用笔墨和色彩绘制成卷轴画,其二在木板上用笔绘、刀刻、纸印成木版年画。


  岁朝图呈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寓意吉祥。这类绘画的设色追求喜庆明快,构图充盈饱满,与年节喜庆的气氛相适应。为祈盼新年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画家常常借物件的谐音来表达祈福的愿望,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造型语言和表现程式,如画四个柿子和如意,意即“事事如意”;画喜鹊登上梅枝,意为“喜上眉梢”;画红枣、笙、桂圆、童子,盼望“早生贵子”等,将中国的谐音文化表现得极为丰富和形象,通过物品的名称谐音、民俗寓意祝福新年。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局部)


  民间祈祝新年的活动更加生活化,如明末苏州画家李士达曾作《岁朝村庆图》轴,是万历二年(1574)的进士,是晚明关注社会和黎民的文人画家。该图绘于万历戊午(1618),在过去的一年,江南一带躲过了各种大的自然灾害,画家描绘了苏州乡村百姓正月初一简朴的居家生活:孩子们在燃放爆竹、敲锣打鼓,雅士们在欣赏书画,老者在饮茶话旧、拜年访友,一派除旧迎新的喜气景象,意在期盼天下太平、生活安定。


  清 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 《弘历雪景行乐图》


  清代,以绘画侍奉内廷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受到这一题材的深刻影响,他利用西洋画写实的特性,结合传统的线描和设色表现岁朝期间的人物活动,如他与宫廷其他画家合绘的《弘历雪景行乐图》轴,属于表现传统孝道的家庆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在新年之初与子女团聚的家庭气氛。在后宫庭院的敞轩里,弘历手持如意端坐在交椅上,年纪稍大的子女文静地侍立一旁,一个小皇子在敬献寿桃,小一些的孩子在燃放爆竹……全图在焦点透视中显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该图绘于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三年(1738),在过去刚刚结束的一年里,弘历相继减免了台浙湘桂鄂川赣等地的税赋,在江西开炉铸钱,还筑海堤、浚运河,初得誉于天下,画中乾隆皇帝的表情是满满的自信和微微的惬意。郎世宁画了许多这类题材,如《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等,这些作品画幅都很大,均为奉旨之作,每年岁初之时,宫里都要悬挂往年绘制的这类图画,供皇室欣赏,以求和睦兴旺。


  清 爱新觉罗弘历《岁朝图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清宫画岁朝题材的代表画家是乾隆皇帝。其《岁朝图》有御笔六韵诗,可知这是弘历在甲戌(1754)为其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举办的新年盛宴上恭绘的新作,虽是用文人画雅致的墨笔绘制,但节日气氛油然而生。画家画了柏树枝、磨盘柿子和横卧着的长如意,取意“百事常如意”,还绘有万年青和松果等,盛开的梅花暗示了呈画的季节,祈祝63岁的皇太后长寿万年。


  郎世宁的清宫徒弟张为邦所绘《岁朝图》轴,也属于岁朝祈福题材,画家用工笔重彩和西洋画立体造型的手法描绘了春天的消息:怒放的桃花和月季花插在仿宋代哥窑花瓶里,钧瓷花盆里生长着灵芝和万年青等瑞草,虽然表现的是“反季节”的花卉,亦表达了对春天的期盼。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吴昌硕《岁朝清供图》轴


  清供本是文人书桌上的雅玩和应时花果等,在正月初一常常要摆上冬季开放的花卉。清末海派画家代表人物吴昌硕等人,将岁朝清供题材引向更为雅致和清俊的格调,如在他挥写的清雅之作《岁朝清供图》轴中,怪石两侧的瓶罐里分别盛着梅花和水仙,桌上摆放着兰草盆,还有水仙头、柿子、香柚等花果,寓意平安富贵,清雅的笔墨带有金石般线条的韵律,行笔凝重稳当,全无迟涩之痕,设色简洁雅致,绝无浮艳之气。


  在年二十九、年三十,须在门上张贴门神画,两侧贴对联。门神画有文门神包公、文天祥等,还有武门神秦琼、尉迟恭、钟馗等,以钟馗的传说最为脍炙人口。相传唐玄宗在出巡途中得了重病不愈,梦见小鬼偷其珍宝,一个头戴破帽的大鬼一把捉住小鬼并吃了,大鬼自称本是终南山进士钟馗,唐玄宗嫌其貌丑不录用,钟馗一气之下触阶而死,死后专事捉鬼。唐玄宗梦醒病愈,请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驱邪。钟馗的形象有多种,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张贴的一对福判门神像,一幅是《封侯钟馗》,在云气里画有蜂、猴、剑,另一幅是《寿山钟馗》,云气里绘有绶带和山峰,寓意吉祥富贵长寿,均为清宫职业画家精绘而成,画风质朴简洁,钟馗神情无畏,目光如电,仿佛能射穿一切鬼蜮。


  古代绘画在节日的热闹喜庆中显现出无穷的审美魅力,使今人深刻领略到先贤的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精华,这是升华欢度传统节日的意义之所在。


  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文章3:“五福”是哪五福?很多人都搞错了,古人所说的五福比今人的高级

  :M·辰


  #瓷器篇—60#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2021年重头戏——“瓷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粉彩红锦地福禄寿喜碗,清;国家博物馆藏)


  前面说到:瓷器的纹饰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划分为动植物类、刻花印花类、彩绘类等多种类型;也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大类:1.从纹饰名称或纹饰图案上即能看懂其意,如牡丹纹、花鸟纹等;2.不能直接从纹饰名称或纹饰图案上看懂其意,如“一路连科”、“四爱图”等。今天,咱们接着聊第二类纹饰。


  传统纹饰中的——五福纹饰。


  (本文图片由M·辰、福元拍摄,版权所有)


  五福


  人们常说“五福临门”。然而,“五福”究竟是哪五福?可能很多现代人对它的理解与传统所说的“五福”并不一样。


  现代人所说的五福是指:福、禄、寿、喜、财。但是,你深一想便会发现,其实“禄”和“财”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俸禄高必然财富多,所以禄和财在古代本质上说是一回事儿。显然,古人不会把相近的一类事物分成两类来说。


  那么,古人所说的五福指的是哪五福呢?


  (黄地粉彩百蝶囍字盖碗,清;国家博物馆藏)


  “五福”出自《尚书?洪范》,其云:“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古人心中所理解的“福”的标准,以及古人所追求的“福”的目标。


  前三项“寿、富、康宁”和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长寿、富贵、安康”,也即“福禄寿”基本是一致的。而后面的“攸好德、考终命”两项却和现代人心中的“喜、财”有较大出入。


  (珐琅彩寿山福海碗,清;沈阳故宫藏)


  “攸好德”


  攸:《说文》中注:“攸,行水也”。意为:水流的样子,如:河水攸攸。此处有“顺应、顺性”之意(唐本记载:“行水顺其性则安流攸攸而入於海”)。好:喜好,喜爱。德:德行、品德。


  “攸好德” ——顺应美好品德。通俗说,就是心中要怀有:“心怀善念,诸善奉行,尊崇美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古人认为“攸好德”是五福中的关键因素,是五福之根本:一个品行高尚、尊崇美德的人,必然不会做那些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因此也就不会招致祸端,从而能够安享人生。同时,由于心怀善念,故而心胸豁达,并因此身心健康而延年益寿。所以,古人把“攸好德”看做是五福的关键因素——唯有好品德才是打开“五福”的密钥。


  (粉彩百蝶瓶,清;沈阳故宫藏)


  “考终命”


  考:即“老”。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和“老”是同一个字,意为“年老”。“考”作“老”意,从商周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考”被用作对父亲的称呼。而现代汉语中,“考”已经脱离了其原始本义,被用作“查看”、“研究”之意,如“考察”、“考核”等。


  终:完结、结束。


  “考终命”,即“老到最终生命”。通俗说就是:寿终正寝,也即善终。所谓善终,是说人的最后时刻是在无病痛折磨、无意外灾祸等状态下安详、自然地离开人世,所谓“无疾而终天命”。


  古人把“考终命”放在五福的最后一位,认为它是最高级(境界)的“福”。


  (黄地粉彩蝴蝶纹囍字盅,清;国家博物馆藏)


  古人的“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相较于现代人的“福、禄、寿、喜、财”,在人生境界上明显高了一大截。现代人认为拥有“福禄寿喜财”就是福,福就是命长长、钱多多;认为“福禄寿喜财”在福级上是等同的,没有谁比谁更有“福”之分。而古人则认为五福中是有分阶的,拥有美好品德和寿终正寝是五福中阶层更高的福。从格局上说,古人的境界要比现代人更高一些。


  回过头来说“五福纹”。


  五福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所向往的生活理想,因此它也必然会体现在瓷器的装饰上。瓷器纹饰上的五福,有的是以文字直接表现其意(如前图2、3、4、5);也有的是以寓意表现其意,如以蝙蝠寓“福”,以红彩蝙蝠寓意“洪福”,再结合云纹形成“洪福齐天”寓意(上图);与寿字组合形成“五福捧寿”等。


  (红彩蝙蝠纹盘,清;沈阳故宫藏)


  常见寓意“五福”的纹饰有:以蝴蝶寓意长寿,取“蝶”与“耄耋(音同“冒叠”)”之谐音,以及鹤、仙桃、灵芝、松树等都代表“长寿”。以葫芦寓意“福禄”,以鹿谐音“禄”等。更有将这些“福禄寿”元素与山石、海水等组合在一起构成“寿山”、“福海”等纹饰,表达了们对五福的美好祈愿!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文章4:

  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文章5:干货来袭!这里有一套“大明瓷器款识大全”

  洪武:洪武是年号名,共使用三次。洪武的含义是:洪大的武功。指政治军事上雄才大略的功绩。


  到目前为止,尚末见到署洪武官窑年款的瓷器,但却有具本朝纪年的民窑器,如前述刻有“洪武七年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釉罐。明代正德、嘉靖和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有仿洪武年款的的仿品。至于洪武官窑中究竟有无署款的器物?这个待考的问题,有待发现实物,始可释疑。


  建文时期,也末见到署官窑年款的瓷器


  示例图 洪武官窑款


  永乐:明清两代,在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作为款识,始于永乐。款式仅见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一种,未见有楷书款。上海博物馆收藏一方明永乐时翰林学士沈度的端视,砚底刻“永乐乙未秋翰林沈度识”十字篆文,经仔细比较,与瓷器上永乐款识字体相似。因此,永乐官款可能由当时的翰林学士沈度书写后,再交工匠临摹写在瓷器上。永乐官器署款者不多,仅见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红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写帝王年号款的只见于压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对永乐青花盖瓶,器身书“内府”二字,显系宫内用器。单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两种体式。民窑青花器上有书写“福”、“禄”、“寿”等字的。


  示例图 永乐官窑款


  示例图 永乐官窑款


  示例图 永乐官窑款


  大明宣德年制 款式供参考 款识描述:


  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为常见,其次为青花“宣德年制”楷书款。宣德官窑楷书款,好似出自一人之手,清秀端庄,浑厚遒劲。“德”字沿袭汉碑中的古体,字的右半边“心”上没有一横,而成“德”字。而且双人旁的两撇,斜度较大。字体风格深受明初书法家沈度的影响。款识料色浓淡不匀,刚朴肃穆,富有永乐官窑四字篆体款的遗韵。


  示例图 宣德官窑款


  宣德款,落款位置变化多,或底足,或器内心,或口沿,或肩部,正如孙瀛洲先生所说:“宣德款识遍器身”。多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双圈是用毛笔借助旋转陶车在圈足上写就,显得工整规矩,但圈线的色料浓淡不一,圈线的粗细也不一致。如果落款位置在器壁上,则多采用单行横排,外面不加圈栏。


  楷书“宣德年制”款有的为双行竖排,外围双圈;有的单行横排,无圈栏。篆书款极为少见,但景德镇明代御器厂故址出土了两件双圈篆书“宣德年制”四字青花款残器。


  宣德官窑款,一般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或在进口料中适当掺入一些国产青料写就。呈色多为浓重的纯蓝,深邃处有铁的结晶斑,但款铭色泽浓淡不一,并同覆盖款铭的透明白釉紧密结合,使得笔划的四周,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雾。用八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强光下审视,款色多雾暗而下沉,器身和口内、足内釉薄处,闪有明显的牙黄色;浓釉处微闪淡青色。宣德宫窑器载款的器底釉面,白中闪青,晶莹滋润,并有橘皮纹。


  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


  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历代仿宣德款


  自明嘉靖至民国,历代都有仿宣德款的窑器,但仿款的字体风格与宣德款,特别是宣德官窑款有明显的差异,笔法走势不是过硬,就是太软,或者过于工整,或者草率行事。仿款色泽,涣散、浅淡又浮于上面。


  (1)明嘉靖仿宣德官窑款


  嘉靖仿宣德官窑款为楷书,敦重而缺乏宣德官窑款那种刚劲浑厚的神韵。“年”字写法又与宣德款截然不同,而与“正德”款中的“年”字相近。有的学者把它视为“正德”仿宣德款的作品,但从仿款的呈色上分析,青中泛灰蓝,属嘉靖时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的色相。另外,载负款字的器底釉面,白中略泛灰黄,釉 薄而平滑,无橘皮纹,也富于嘉靖器物的特征,加之瓷画的构图、色相无不闪烁嘉靖瓷器的风采。


  示例图 嘉靖仿宣德款


  (2)明万历仿宣德款


  万历仿宣德款识的器件较多,仿款一般为楷书,但属信手写来,与宣德本款相去甚远。


  (3)清康熙仿宣德款


  多为楷书,字体结构有的富有宣德款的遗韵,但款字书写偏瘦。有的康熙仿款,“德”字与宣德款迥异,其右半边“心”上有一横。有的康熙仿款,采用行书而与宣德款迥然有别。


  示例图 康熙仿宣德款


  (4)清雍正仿宣德款


  楷书,多采用竖排三行构图方式,有的径直写“大明宣德”,规矩有余,活泼不足;敦重有余,浑厚不足。


  清雍正仿宣德款


  (5)清乾隆仿宣德款


  格调不一,有的过于浑厚而显得臃肿,有的单薄,缺少阳刚之气,与宣德官窑款相去甚远。


  嘉靖时,款识字体的笔划较粗,苍劲中藏秀逸,颇能刚柔相济。有青花、红彩、刻字涂金等几种款识,均为楷书体,末见篆书。


  青花楷书款,其色泽浓艳,或浅淡,也有较灰暗的.写款的位置,于器口边书写六字横款者少见,一般多见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款,或带有双圈.双圈的圈栏有的也很开阔,己近足边.有的砂底器足仅于写款处覆釉,其余不上釉.而斗彩盘不及小杯之类,却为方框六字双行竖写款,颇具仿成化的效果;有的框外边围以花朵形。还见有书于器底部如钱币格式的十字形款和环行六字款。另有写“金录大蘸坛制”款的器物,仅当时的道场用器。


  大器中,大盘于口边扁框内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款;大鱼缸于口沿处横书嘉靖年款而无框;梅瓶有的则于肩部写成或刻出环形款识。常见有瓶、罐、炉、碗类中,也兼有刻款。


  嘉靖款识中的字体,运笔多运劲粗放,但也有字体较柔和的。“制”字刀部,时有缺写一竖的。过去所见嘉靖鱼藻盘,类似仿成化特点的,往往有人以款字柔和为疑点,而误判作仿品。明末清初皆喜仿嘉靖年款,其间清代康熙所仿嘉靖款识,青花色调灰蓝,字体颇像,但结合器型,胎釉等风格仔细观察之后,款识仍易区分


  成化时开始仿写宣德朝的款识,体式有四字与六字双行竖写款,字体排列不及宣德时的舒展,笔力柔弱,双圈收拢。其本朝瓷器款识,以青花楷书双行六字为主要体式,多写在器底,色泽浓重;有些小件器物款由于覆釉厚,呈色轻淡而不易看清;但所书款字不论浓重或浅淡,色泽都很深沉,无漂浮感。无论官窑还是民窑,其外围圆圈或框线都紧束款字;所画方框多不及清代雍正时的四方规整,线条粗细和色泽均不一。除此之外,也有一行横、竖写围以长方框者,另有蓝釉为地,凸堆起白釉的款识。


  成化款识,以圆润的中锋运笔,苍劲有力,起落笔处无虚尖。这种独具特色的款识,似一人所写,为历代仿写所不及。仅管明代万历时仿写得颇为形似,但仔细審度,却显笔划粗重,排列稀疏,圈栏过人,仍有破绽可寻。


  写款部位,于器口边的,有黄釉青花盘;于器足襄边沿上,有高足把杯;最常见的。多是写在器物底足里面。有些官窑罐类,多在底足写有“天”字,制作非常精细。所见天字罐,有画海马的,也有画缠枝莲、蟠螭缠枝瓜图案的。这种天字罐,后代历的仿造,但器型常是非大即小,并且所书款字也不相同。


  民窑款识,或写“大明成化年制”,或写“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成化年造”。结构较为紧凑。所见画双圈写“年造”的成化民窑瓷片,其制作精细与官窑不相上下。大件器物款字特别浓重有力,小器则淡雅深沉。色泽极淡者,有磨款或改款为“大明隆庆年造”的现象。


  万历一朝历时较长,官窑写款亦多,字体书法颇似颜体,端庄工整,敦厚刚劲。格式多六字双行,少用四字双行。同时青花盘底上,还有中心署四字篆书“德化长春”,围以方框,框外再以浅终形式,环以“万历年造”四字篆书的款识。万历早、中、晚期款式有所不同:早期青花款识与隆庆时期相似,色调浓艳,字体挺拔有力;中、晚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部分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且有败笔现象。


  一般器物,青花款识多写在足底,也有写于口边或肩部的。底足所写款识多写六字双行,带圈或无圈栏;还有的六字款呈旋转环形。有的款识,写于底面中心凹脐处。写于口沿的,有五彩瓶,六字横写,有框或无框圈。写于肩部有,所见有定陵万历**青花梅瓶,变为六字一行横写。除多用青花写款外,还有刻款。三彩与五彩器有青花款、紫色款、刻款。清代康熙仿万历三彩盘,所书款识皆用紫色。


  特别要在意区分后仿的万历款识。日本仿万历器物可以乱真,书体、色调及釉面等部分与真万历器几乎一样,但形似的款识却于日本书道风头,青花色泽过于浓艳与鲜亮。其次,对于清代康熙时仿的万历款识,也应审慎鉴别。


  万历官窑款如下:


  天顺时期款识特征:


  仅见两件青花阿拉伯文三足筒炉,其中一署款“天顺七年大同马氏书”,另一仅书“天顺年”三字款识。字体中锋用笔,苍劲有力;其后的成化官窑款识用笔之十分相似。


  弘治时期款识特征:


  款识格式沿用旧制,但字体却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一改成化时浑厚刚健风格。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亦用中锋写出。青花款色调淡雅泛灰而稳定,有四或六字两行竖写款,并带有双圈。而篆书款者,仅见黄地绿彩高足碗,为四字篆书,刻于器里。除刻款、青花款外,常见有以红彩写“上用”及“弘治年制”款的御用器。


  民窑器物有以青花写乾支款或纪年铭文的,如“千子年制”(弘治五年,即1492年)款的器物,残片和弘治九年(1496年)纪事铭大瓶。


  总之,弘治款识书写俊秀飘逸。


  正德时期款识特征:


  正德官窑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为主,其中又以四字居多。字体一般较弘治款略大,结构比弘治款松散。青花色泽分浓深浅淡两种,浅淡者呈色灰暗,与青花纹饰色调一致。亦有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


  楷书款中,除青花款外,也有红彩书写有“正德年制”款。红彩色泽深者黑红、浅者考虑艳丽。花盆、炉、洗等三彩器多用刻款,四字横列于器口沿下。字体排列款式,除四字、六字双排外,还见有六字横列一行的青花笔架、四字一行横写于颈部的带座瓶与双环耳瓶、正德四字款横写于座托正中的插屏。民窑中常见有“大明年造”。“正德年造”或六字双行楷款,并不规整。彩器上有“天下太平”款与四横“年”字的写法,也是在此时出现的。


  隆庆时期款识特征:


  隆庆时瓷器实物较少,所见乾隆器物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款;亦有个别四字双行,用“制”代“造”或将“隆”写成“降”字的,款外围以双圈或方框,或一行无框。


  隆庆款识,青花色泽浓重鲜艳,美如青金石。字体笔划粗重挺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而严谨。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多用于彩器上,亦写“大明隆庆年造”六字双行楷书,笔划同样苍劲有力。


  一般瓶、罐、壶、洗、盘书款于底足,大鱼缸,则书款于器里口沿下。民窑款也与官窑一样,书写“年造”,字体结构严谨,密集靠拢,不见笔锋,似用秃笔或竹笔写成。


  天启时期款识特征:


  明代天启器物较少。款识青花色调不一,或很明快,或浅淡,或浓深,还有的显黑褐或灰暗色。字体于刚劲中透出柔媚,笔道粗重浓深的大都写得很有功力,浅淡的则清晰雅宜。款字一般写于器底,个别的则写在底面中心凹脐处。未见天启有彩款。


  官窑的格式一般为“大明天启年制”,青花色调纯正,带有浅蓝双圈,如青花花篮纹折沿盆和花鸟小杯。还有书“天启元年”、“天启年制”、“天启三年唐氏制”、“天启八年”、“天启御造”等青花款识的各种器皿,其款识色调呈黑赭色或显得艳丽。有浅淡青花款识的天启器物,见有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花小鱼缸和“天启年米石隐制”的青花花觚;还有刻出“大明天启元年孟夏月造”的龙纽青花十八罗汉纹瓷钟。民窑器也多绘图记款,如玉兔、灵芝等。


  崇祯时期款识特征:


  崇祯一朝为明末清初过渡的时期,不仅在器物上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而且在款识上出带有两代的习惯和风格。


  崇祯时期,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所知有广东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达摩炉,南京博物馆收集的“大明崇祯年制”款的青花碗残片和纪年款”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即1637年)青花云龙纹筒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崇祯八年(1635年)纪事款的青花龙纹筒炉,青花色淡,有晕散现象;香港出版的《明末清初瓷器》图录上,有一件“大明崇祯元年”(1628年)款识的青花龙纹盘,具有叫末清初特点;香港苏富比分司出版的《太仓仇氏抗希斋曾藏珍品图录》第一辑上,有一件青花地白缠枝莲花纹圆盒,所写青花“大明崇祯年制”楷书,字体工整,兼具清代顺治、康熙款识的风格,应为崇祯官窑的典型制品。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崇祯十二年(1639年)隶书纪年款的青花净水碗,及故宫博物院藏的崇祯七年(1634年)“甲戊春孟赵府制用“款五彩云龙盘,均兼具明、清两代款识的特点。


  由此可见,鉴定崇祯瓷器时,还可将款识特点作为一种旁证。


  (图文均转自网络,版权属原)


  灵芝108种全图推荐搜索词:

  

  1.灵芝108种全图野生

  

  2.灵芝108种全图种类

  

  3.灵芝108种全图 鉴别

  

本文标题:灵芝108种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