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文章1: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时间

  今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时间体系及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彰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的自然时间


  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


  二十四节气铺陈着中国人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基因。取法自然,是中国人制定和命名时间的重要标准与鲜明特色。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以季节、降水、气温、物候等变化来呈现四时岁月流动的自然之美。例如,从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从早春“细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变化。仅从名称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就洋溢着自然的浪漫与神韵。


  与二十四节气“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将一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以及冰雪消融、电闪雷鸣等典型物候现象来标识时间流转的轨迹。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寥寥数语便将立秋之景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态变化走向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共同构建起的时间认知体系,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自然物是中国节气文化时间的标志物。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说的是立春日将彩燕作为发饰,佩于发间的习俗,取燕来春到之意。这种朝向自然的节物文化表达,诠释着中国人让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中国人的文化时间


  敬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人类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文化精神,彰显着自然空间及其事物对人类生活、思想的塑造功能。清明在传统上又被称作“踏青节”,放风筝等多项传统户外活动,使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陶冶心境、强健体魄。诸如此类的节气习俗,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自然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斗转星移、时节更替,塑造着自然的景致,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流转秉持着“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文化传统。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节、广西壮族地区的霜降节等,都呈现着中国人热爱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华文明仰望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表达,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感仰自然的文化传统。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律。作为极度仰赖自然的行业,农业生产的“铁律”是尊重自然、不误农时,而二十四节气在其中无疑承担着时间指南的重要功能。农谚有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节气不饶人,错过节气无处寻”,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农事活动,种植培育出了品类丰富的农作物,至今仍是中国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这种遵节气安排生产的劳作实践传承久远、影响广泛,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根基。


  中国人的社会时间


  传承发展的生态实践


  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生产生活的时间标尺,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便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围绕各时令节点,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卫生保健习俗。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春雷乍响,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习俗,也都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对于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积极意义。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是日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这类节气习俗还有很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久弥新,不仅在激发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发挥着作用,更昭示着其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深远意义。(张建军)


  : 人民日海外版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文章2:为什么唯有清明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法定节假日”?

  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天地忽然变得通透。泥土里蒸腾起青白色的雾气,将山野坟茔(yíng)与陌上芳菲笼成一片。当杏花褪去二月红妆,当细雨浸透新茶嫩芽,清明——这个唯一身兼节气与节日的存在,便在农时与天时的碰撞中,让自然规律与人间烟火凝结成永恒的文化坐标。


  [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局部)


  01


  节气与节日的双重隐喻


  二十四节气本是农事历法的刻度,清明却生长出超越时令的魂魄。“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自然的嬗变里藏着诗意的暗涌。当杜牧在清明雨中写下“路上行人欲断魂”,节气便不再是单纯的农时指南。牧童遥指的杏花村,成了无数灵魂的精神驿站。


  那一片杏花疏影里,既有陆游“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又在细雨里织就游子的惆怅,亦有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将踏青的欢愉化入花影婆娑。


  [清]恽寿平《杏花春雨图》


  清明时节是最好的素宣,任文人墨客以不同心绪晕染。白居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的悲怆,与晏殊“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轻快,恰似同一枝柳条上抽出的叶片两面。


  《东京梦华录》载汴梁清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而高启却在乱世中写下“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一脉节气便能照见山河盛衰,半日晴雨便可丈量人间哀乐。


  《清明上河图》中清明节扫墓回城的人们


  这场绵延千年的集体抒怀,终使清明成为中国人独有的情感罗盘。


  02


  生死之间的诗意摆渡


  寒食节,原为周代禁火旧制,至春秋时期因介子推之事被赋予忠烈内核。古人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断火寒食,以冷餐遥祭先贤,其俗绵延千年。自唐代起,寒食与清明走向融合,因两者时令相近、内涵相通,至明清时期,清明成为春季除春节外的重大节日。


  寒食的余烬与清明的柳色,就这样编织成中国人独有的生死哲学。那些随风散入云端的纸灰,有些承载着对忠烈的追怀,有些裹挟着对亲人的眷恋,最终都化作尘土,融入共同的民族记忆中。当烧熔的飞灰飘荡进时空的长卷,或许我们的悲欢亦与古人相合。


  [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嘉靖元年初春,在经历赣南剿匪,宁王之乱,功高遭忌之后,王守仁送走了自己最后一位至亲长辈。这一年的清明,浙江余姚王氏又添一座新坟。父亲王华去世后,一辈子未曾如父亲所期待,成为程朱门生的王守仁猝然病倒。这对父子,终在生死之际完成了最后的对话:“虽仓遽(jù),乌可以废礼?”或许就像听闻儿子平定宁王之乱后,王华挥笔写下的对联:“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站在新旧与生死的间隙,才能更加看透人生与代际的传承真理:风月已托青云志,乾坤自有后来人。


  03


  文明基因的隐秘传承


  清明不仅是追思的载体,更是生命力的显性表达。当人们将目光从坟茔转向人间,会发现清明更是一场关于“生”的庆典。放飞的纸鸢穿越时空,成为与春风对话的仪式;春日初生的艾草,被碾入糯米中,形成青团独有的香气。


  [明]徐渭《人物花卉册》


  当我们在清明时节效仿古人放纸鸢、吃青团时,本质上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实验——以古老仪式为容器,盛装当下的生命体验。


  借一缕超然台上的茶香,让苏轼告诉你清明的过法:“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年华正好,春日正近,清明的内涵,正在此新火与旧灰、春华与秋实之间,伴随着文明悄然传递,永获新生。


  [明]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当我们在细雨蒙蒙中走向祖茔,踏过的不仅是湿润的田埂,更是文明绵延的褶皱。那些飘散的纸灰里,既有对先人的追怀,也有对生命本质的叩问。就像陶渊明笔下“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清明教会我们在缅怀中获得超越生死的力量。


  清明从来不是单纯的怀念,而是让生者在春日的芬芳里,听见血脉深处传来的古老回声。当我们折柳相赠,当新火煮热新茶,这个节日的真谛便化作天地间永恒流转的呼吸。


  THE END


  转自: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原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成为法定节假日,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原文有微调;图片:原文配图;版权归原所有。


  欢迎留言、分享、点赞


  精彩推荐


  ● 清明,我们看见TA


  ● 小普说节气|清明:气清景明,物寄追思


  ● 抗日谍战系列:百花深处(三)


  ● 从小说到影视,为何要讲好大运河的故事


  ● 文科不会沦为“无用之学”


  ● 它是清明节的“前奏”?这个节日可不一般→


  : 京社科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文章3: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时间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江苏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层林尽染,景色宜人。 孟德龙摄(人民视觉)


  今天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创造和传承的时间体系及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是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彰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中国人的自然时间


  浪漫诗意的生态画卷


  二十四节气铺陈着中国人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基因。取法自然,是中国人制定和命名时间的重要标准与鲜明特色。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以季节、降水、气温、物候等变化来呈现四时岁月流动的自然之美。例如,从雨水到谷雨,表征的是从早春“细雨霏霏”到暮春“雨如谷粒”的降水变化。仅从名称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就洋溢着自然的浪漫与神韵。


  与二十四节气“配套”存在的七十二候,将一个节气又细分为三候,以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鸣叫、繁育、迁徙,以及冰雪消融、电闪雷鸣等典型物候现象来标识时间流转的轨迹。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寥寥数语便将立秋之景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物候是衡量自然生态变化走向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共同构建起的时间认知体系,反映了中国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自然物是中国节气文化时间的标志物。二十四节气的时令节物,大多取之自然、比之自然。《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悉翦彩为燕以戴之”,说的是立春日将彩燕作为发饰,佩于发间的习俗,取燕来春到之意。这种朝向自然的节物文化表达,诠释着中国人让生命融入自然的生活追求。


  中国人的文化时间


  敬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人类与自然有着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亲近自然、走进自然的文化精神,彰显着自然空间及其事物对人类生活、思想的塑造功能。清明在传统上又被称作“踏青节”,放风筝等多项传统户外活动,使人们通过与自然的“交流”陶冶心境、强健体魄。诸如此类的节气习俗,有利于提升人们对于自然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人类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斗转星移、时节更替,塑造着自然的景致,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先民对自然时间流转秉持着“顺乎自然”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迎接四时、尊崇自然的文化传统。浙江杭州的半山立夏节、广西壮族地区的霜降节等,都呈现着中国人热爱自然的文化精神。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是中华文明仰望苍穹、俯察大地的智慧表达,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感仰自然的文化传统。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节律。作为极度仰赖自然的行业,农业生产的“铁律”是尊重自然、不误农时,而二十四节气在其中无疑承担着时间指南的重要功能。农谚有云“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节气不饶人,错过节气无处寻”,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农事活动,种植培育出了品类丰富的农作物,至今仍是中国人繁衍生息的重要保障。这种遵节气安排生产的劳作实践传承久远、影响广泛,奠定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的文化根基。


  中国人的社会时间


  传承发展的生态实践


  将二十四节气作为生产生活的时间标尺,按季生产、顺时而食,本身就是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按季生产,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热、水等资源的生产模式,也就意味着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顺时而食,在节气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便是“尝新”“尝鲜”,即产即食,不仅食材新鲜营养,还能避免食物存贮等造成的资源浪费。


  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围绕各时令节点,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卫生保健习俗。惊蛰时节,气温迅速回升,春雷乍响,百虫纷纷“惊而出走”,因此民间有抖席子、被褥、衣物的习俗;谷雨除蝎、禁蝎,入梅日将器具置于高阁、以防霉坏,入伏日“洗百病”等习俗,也都呈现着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的健康生活方式。


  中国节气文化反对“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自然资源取用模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清明前后,挖坑种树”的农谚,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二十四节气包含着许多有关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文化传统,对于促进人类与其他生物共享自然之美具有积极意义。在云南鹤庆,当地会在清明节和冬至日举行“祭鸟节”,是日人们会喂食鸟儿,绕山踏歌,赞颂鸟儿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这类节气习俗还有很多,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历久弥新,不仅在激发全民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上发挥着作用,更昭示着其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深远意义。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文章4: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网-人民日


  图①


  图②


  图③


  数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惊 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2025年的惊蛰始于3月5日。


  “蛰”指冬季蛰伏的动物。春雷与蛰虫始出是惊蛰节气的物候特征,古人认为春雷惊醒冬眠动物,因而得名“惊蛰”。


  惊蛰第一候的花信是桃花(见图①)。该意象多用于抒情,如《诗经》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第二候的花信是棠梨花。棠梨又称甘棠,为蔷薇科梨属,因多生于荒郊及山麓,又被称为野梨。


  第三候的花信是蔷薇。蔷薇种类很多,花色有乳白、鹅黄、粉红等,花朵有大有小,但都簇生于梢头。


  惊蛰为何吃秋梨?


  孟 扬 唐嘉跃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言,“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从字面上看,“惊”为醒、“蛰”为藏,二字相合有一种“蓦然而惊”的动态感。此时太阳黄经达345度,地气升腾,春雷始鸣,蛰虫渐醒。气象数据显示,惊蛰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至12摄氏度以上,空气湿度骤增,形成“倒春寒”与“回南天”交替的特殊气候。


  中医理论认为,在这个时节,人体如同解冻的土地,肝阳之气勃发,与外界湿邪交织,易出现口干舌燥、目赤肿痛等“春燥”之症,而历经冬藏的梨,恰似自然安排的解燥良方。


  《本草纲目》中记录,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梨富含水分,配以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酸,与惊蛰时人体补充津液的需求完美契合。其丰富的B族维生素也有助于平复春季常见的烦躁情绪,民间流传“惊蛰吃梨,全年不咳”谚语。


  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因地制宜的食梨“法门”。比如,在岭南地区,人们用梨肉与陈皮共蒸的食用方法化解湿气;在江南水乡,梨与枇杷叶同煮制成的“惊蛰饮”清热解郁;在西北,有以蜂蜜渍梨以柔润燥气的做法。这些地域性的“演变”暗合着中医“三因制宜”的思路。


  也许您会问,梨树多在秋季结果,而惊蛰是在农历二月,这期间约有5个月的“时间鸿沟”,古人怎样完成秋果春食的时序衔接?


  其实,节气民俗的形成不仅依赖物质基础,也体现着先民的生态智慧。在《齐民要术》中记载有“窖藏法”,即通过地窖营造恒温恒湿环境为物品保鲜。在今天的华北部分地区,仍有农民建造的梨窖,可以让秋天收获的梨在来年春天仍能保持口感。从“物性”上看,长江流域的“雪梨”与黄河流域的“酥梨”,虽品种不同却都具备皮厚、蜡质层发达的特性,这种自然进化形成的保护结构,恰与农耕文明的贮存需求相合。而且,明代医家李中梓“藏梨至春,其性转温,尤宜解春燥”的观察,得到了现代研究的印证,冬藏可以使梨发生微妙的生化蜕变,果胶含量下降,降低生冷刺激,可溶性糖含量提升,更符合“春日省酸增甘”的养生法则。


  此外,传统节气习俗中,也往往蕴含着民俗文化的隐喻。在山西祁县,“惊蛰食梨”的习俗体现着晋商“离家创业”的开拓进取。在苏北,“梨离同音,病害不侵”的民谚,表达着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


  通过“天时”“地利”“物性”“人事”的多维交织,梨,这种“平凡”的水果,嵌入了“秋收—冬藏—春用”的农时链条中,融入了民俗实践,最终在节气文化中开花结果,完成了从自然果实到文化符号的升华。丰富多彩的节气民俗就如同一枚枚精巧的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文化中敬畏时间、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春 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2025年春分始于3月20日。


  春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故曰春分。


  春分时节,降水渐增,草木萌发,花卉盛开,是踏春赏花的好时节。


  春分第一候的花信是海棠(见图②)。历代文人多咏海棠的风姿,留下诸多传世佳作。


  春分第二候的花信是梨花。梨花花瓣呈纯白色,花药(雄蕊花粉囊)为紫红色。


  春分第三候的花信是木兰。木兰花以白色为主,间有粉紫等色,形态端庄清雅。


  春分当天,昼夜真的平分吗?


  张 旸


  包括春分在内的“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具有显著天文学特征的四个节气,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确立的一组节气。2025年春分时间为3月20日17时01分29秒。


  春分,“分”的是什么?在天文学意义上,这个分指昼夜平分与季节中分:既平分昼夜,又将春季均分为两段。


  不过就实际情况来说,春分(秋分也一样)这一天昼夜并不严格平分,而是白昼略长于黑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太阳不是一个圆点,而是一个“圆盘”;二是因为地球表面存在浓厚的大气层。让我们一个一个来细说。


  首先说说太阳是一个“圆盘”这个原因,暂时我们先不考虑大气层的因素。太阳这个“圆盘”有多大?在天文观测上,我们一般用角度来度量,从地球的角度看过去,这个“圆盘”相对于地球的张角大约为32角分,也就是说太阳的角直径是32角分(1度=60角分,32角分略大于0.5度),半径就是16角分。每天日出时,在太阳从东方的地平线以下缓缓升起的过程中,当“圆盘”的上切面刚刚露出地平线的一刹那,就意味着天明,而这时候太阳的中心还在地平线以下16角分,等到“圆心”升起到地平线,那还得再过1分多钟。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到地平线上阳光乍现,白天就已经开始了,但此刻太阳其实还隐身在地平线下,天亮的时间相当于是“抢跑”了1分多钟。日落时分也是如此:当太阳的“圆心”已经落在地平线下16角分时,“圆盘”的上端刚好处在地平线上,于是,我们所感受到的白天,在日落时分也多出来1分多钟。


  第二个原因,就是地球大气层对阳光造成的折射现象。光线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例如放入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似乎是弯折的。当阳光从太空中穿进大气层时,也会产生折射,并且大气密度的梯度变化还会使太阳光线产生连续折射,形成弯曲光路。由于大气折射的原因,日出时当“圆盘”顶端还在地平线以下一段距离时,太阳光已经通过折射被我们所看到,白天因此“提早”开始了;日落时当“圆盘”全部落到地平线下一段距离后,最后一缕阳光因为折射还留在地平面上,白昼又稍微“延迟”了一会儿。


  以上两个原因叠加,导致白昼提早以及延迟的时间有多少呢?如果按照一定的天亮标准来计算的话,以纬度30度的地方为例,春分这天白昼大约提早4分钟到来,延后4分钟结束,这样算下来,昼夜分别增减8分钟,白昼比黑夜多出16分钟。


  对于地球上不同的纬度地区,春分这天太阳都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但是东升西落的轨迹并不相同,具体点说是太阳轨迹相对地平面倾斜的角度不同,这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白昼的时长会略有差别。(见图③)


  当然话说回来,春分尽管白天比夜晚略长,并不影响“日夜平分”在理论上的内涵意义,以及这一天特有的浪漫天意。


  (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本记者姚雪青采访整理)


  《 人民日 》( 2025年03月12日 14 版)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文章5: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推荐搜索词:

  

  1.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固定的吗

  

  2.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是怎么规定的

  

  3.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含义

  

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