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文章1:定了!“嫦娥”落月的地方不叫广寒宫,而叫“天河”

  嫦娥四号着陆区地理实体命名影像图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19年2月1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中央峰命名为泰山。这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数据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的又一次重要应用。


  天河在中国古代是对银河的一种别称,其在中文中又可隐喻“开创天之先河”,与嫦娥四号于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实现世界首次月背软着陆及巡视勘察开创了人类月球探测历史上的先河相契合。根据IAU的命名惯例,着陆点名称之前需加一个拉丁词语Statio,因此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的名称为天河基地(Statio Tianhe)。目前只有Apollo 11着陆点名称静海基地(Statio Tranquillitatis)和嫦娥四号着陆点的名称天河基地(Statio Tianhe)享有基地(Statio)这一称号。


  织女、河鼓和天津均为我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中的星官,其中织女和河鼓属于二十八宿的牛宿,天津属于二十八宿的女宿。三个星官分别位于现代星座划分的天琴座、天鹰座和天鹅座,三个星座所包含最亮的恒星分别为织女一(俗称织女星)、河鼓二(俗称牛郎星)和天津四,这三颗明亮的恒星构成了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命名的织女、河鼓和天津在月面上近似再现了这一天文现象。七夕夜晚的星图中,织女星位于银河的西侧,与东侧的牛郎星隔银河遥遥相对,天津四则位于北方位置,处于银河之中。天津作为古代星官其寓意为“银河渡口,跨越银河的桥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为护送牛郎织女的仙女。天河、织女、河鼓和天津这四个名称与中继星“鹊桥”名称相呼应,组成了高度关联、内涵丰富、情节完整的名称体系。


  泰山以我国五岳之首山东省境内的泰山而命名,位于嫦娥四号着陆点西北方向约46公里处,其“海拔”高度为-4305米,相对冯·卡门坑面高度约为1565米。泰山是我国首次获得的“山”类月球地理实体名称的自主命名,这也是自1985年后33年的时间里IAU再一次批准命名“山”这一类月球地理实体名称。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活动始于17世纪初期的欧洲,后来转移到20世纪月球观测和探测活动较多的美国和苏联。目前,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管理和审批是由世界各国公认的权威天文学术组织——IAU负责。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必须遵循IAU的各种规则和程序,并且任何研究者都有权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向IAU申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继2010年8月和2015年10月我国分别获得IAU批复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三号着陆区地理实体名称后,我国于2019年1月第三次向IAU提出了嫦娥四号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的申请,并于2019年2月4日获得IAU批准,三次自主申请命名获批的月球地理实体名称共计12个。


  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在月球探测及其科学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嫦娥四号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获得批准,是对嫦娥四号任务开创人类先河伟大壮举的纪念,是开展嫦娥四号科学研究与应用所取得的又一项重要原创性成果,也是我国对世界月球探测的又一贡献,为国内外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位置标准及基础数据。


  图2 织女坑影像图


  图3 河鼓坑影像图


  图4天津坑影像图


  图5 泰山影像图


  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文章2:神话真的会变成现实!原来月球上真的有一座广寒宫

  中国青年微博


  现在月球上有一个地方已经被正式命名为广寒宫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介绍,“嫦娥三号着陆的地方,是中国在月球的首次着陆,我们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把着陆点的位置称为广寒宫”。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正式批准了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区4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分别是“广寒宫”“紫微”“天市”和“太微”。不管哪个国家看到月球的地图,这个位置都叫广寒宫,我们的神话传说也在月球上真实地实现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去广寒宫看看,探索月球上要怎么建房子才能生存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表示月球表面条件非常恶劣,不适宜居住,但我们国家很快就要实现月球科研站的建设!


  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文章3:为什么中国人有资格把嫦娥着陆地起名“广寒宫”?

  在中国对月球流传几千年的传说中,“嫦娥”、“玉兔”和“广寒宫”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元素。正因如此,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命名为“嫦娥”,嫦娥三号和四号携带的月球车也起名为“玉兔”,但是使用“广寒宫”命名月球地理实体并不简单,需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批准才能从中国走向世界。直到2016年1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同意,将嫦娥三号的着陆地命名为“广寒宫”,成为全球科研界都认可的月球官方地名。这背后,是中国航天在人类月球探测事业中的巨大贡献。


  月球和其他地外天体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理论上任何国家都有权限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月球地理实体命名要求,然而能正式获批有着严格要求。


  嫦娥五号着陆的区域就在风暴洋的吕姆克山附近(图片:NASA)


  月海/洋(熔岩形成的辽阔阴暗区域)、月湖(小型熔岩形成的平原)、月湾(海和湖的周边区域)、大型山脉等地理实体往往地理跨度巨大,一般要去使用寓意或地球上已有的地理名称,例如著名的静海(阿波罗11号着陆区域)、风暴洋(嫦娥五号着陆区域)、阿尔卑斯山脉等,很少有自由申请命名的空间。


  而对于数目众多的撞击坑/陨石坑和由此而来的环形山和附近地形地貌,小型的月溪山脊等地理实体,如果它们尺寸大于100米,或特殊情况下有较大科学研究意义,可以自由申请给它们命名。例如冯·卡门撞击坑(嫦娥四号着陆区域)、吕姆克山(嫦娥五号着陆在附近)、利特罗谷(阿波罗17号着陆在附近)等就以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和科学家正式命名。


  几十年的探月历程中,人类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众多月球地理实体获得了官方认可的名字,其中也有一些选择了中国古代贡献卓越科学家和神话传说等名称,如万户、祖冲之、张衡、郭守敬、石申、嫦娥等。进入21世纪后,新的月球地理发现和相应名称获批量大幅下降,申请者还要提供自己的科研发现和地理实体详细信息,这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基本只有拥有探月和深入科研能力的国家才能做到。任何一次获批也意味着对月球研究的巨大贡献,反映了当前该国在航天和月球探索领域雄厚的科学技术实力。


  嫦娥、玉兔、鹊桥联合完成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后软着陆??CNSA


  2004年,我国嫦娥探月开启,采用“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全方位研究月球。2007年,嫦娥一号掀开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总体情况;2010年,嫦娥二号抵达月球,发布了全月高清晰度影像;2013年,嫦娥三号和玉兔一号成功软着陆月球,成为37年内再次访问月球的人类使者;2018-2019年,鹊桥号成为人类唯一地球/月球背后通信中继卫星,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人类在时隔44年后再次获取月球样本。这些辉煌成就的回之一,就是中国成为近些年对月球地理实体命名权的“大赢家”。


  在嫦娥一号获得的高清月球影像图基础上,我国获批了用蔡伦、毕昇和张钰哲(中国著名天文学家,1986年逝世)命名三个撞击坑。


  嫦娥一号科研成果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


  在嫦娥二号环绕和嫦娥三号着陆的基础上,我国获批了用“广寒宫”命名嫦娥三号着陆地点,附近三个小型环形坑被命名为“紫微 ”、“天市”和“太微” ,也开创了使用我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名称命名月球地理实体的先河。


  嫦娥三号着陆区域的命名地理实体??CNSA/CLEP


  嫦娥四号也成果斐然。首先,作为人类唯一踏上月球背面的航天器,着陆地被命名为“天河基地”,这是月球上唯二被批准以“基地”(Statio)命名的与人类探月重大进展有关的特殊地名,另一个是阿波罗11号完成首次人类登月的“静海基地”;其次,它着陆区域的中央峰被命名为“泰山”,这不仅是中国首次获批命名山脉类名称,也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1985年后首次批准此类名称;最后,着陆区域呈三角形关系排列的三个小型环形坑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这是中国传统天文学对夏日观星著名“夏季大三角”的命名。


  嫦娥四号着陆区域的命名地理实体??CNSA/CLEP


  可以说,嫦娥系列探月工程的巨大成功,让中国人对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权从被动接受走向了主动申请。随着嫦娥五号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未来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任务的实施,还会有更多中国元素走进月球地理。


  神话传说皆为想象,月球上从来没有过“嫦娥、玉兔和广寒宫”,那只是美好的期望;但进入航天时代后,这些神话传说的后人们,实打实地往月球上送去了嫦娥、玉兔和广寒宫,将神话变成现实。


  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文章4:千年梦圆“广寒宫”

  2020年11月17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人民视觉供图(资料图片)


  1月18日,北京,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大使走进中国探月工程”活动,邀请部分外国驻华使馆及国际组织人员来到嫦娥五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体单位国家天文台,宣介《月球样品管理办法》,颁发嫦娥五号国际合作伙伴纪念牌,参观月球样品存储和处理设施设备。来自法国、俄罗斯、欧盟、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以及中外媒体记者等70余人参加。人民视觉供图


  3月2日,北京,几名身穿汉服的青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月壤展品。此前几天,“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国博开幕。中青·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中国人把“嫦娥奔月”由神话变为现实,是从21世纪第一个冬天开始的。


  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出炉,其中一句“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正式向世界宣告:月球,中国要来了。


  4年后的1月23日,国务院批复《关于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请示》,中国探月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正式启动。时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正好是大年初二,当晚他赋诗一首以表激动之情: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也是在那一年,64岁的栾恩杰受命担任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孙家栋院士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欧阳自远院士则担任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三位白发院士组成了大名鼎鼎的“三驾马车”,统领千军万马拉开中国探月大幕。


  后来,中国探月工程被很有诗意地命名为嫦娥工程,首个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一号。日本人听闻此事,不无羡慕道:这个名字“很月球”“很中国”。从此,“嫦娥”从古代神话走进现代社会,以中国航天的新名片频繁走入公众视野——


  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落月;2020年,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至此,10多年前最早提出的中国探月“绕、落、回”三步走规划,一一成为现实。


  如今找来一台最新的月球仪,人们真的可以在上面找到“广寒宫”——那是嫦娥三号和玉兔号勘探过的地方,附近3个撞击坑分别命名为“紫微”“太微”“天市”。“嫦娥携玉兔,翩翩落广寒”,中国人做了千年的奔月梦,终于成真。


  第三个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序曲,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约一个小时后,得知卫星太阳帆板和定向天线都顺利展开,我的心才踏实了。”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回忆当晚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时,火箭试验队已经开始放鞭炮庆功,而叶培建所在的卫星试验队,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嫦娥一号卫星的奔月之旅,才刚刚开始。他告诉记者,当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可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有效探测,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卫星研制团队,只能硬着头皮上,最终用了短短3年时间,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11月7日,嫦娥一号到达使命轨道,成为中国人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约20天后,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穿越茫茫太空,从月球轨道传回,成为那段时间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航天测控专家、时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记得,雄壮的歌声从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空传来,打破了飞控大厅里的宁静,经久不息的掌声、激动的欢呼声,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1970年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时隔37年后的2007年11月26日,嫦娥一号卫星在距地球38万公里之遥的太空,再一次向地球传回中国乐曲。


  这次任务被公认为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任务成功后,栾恩杰从一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每每再谈起这“划时代的一步”,他都颇为骄傲:“嫦娥一号的轨道控制如同教科书一般精确,探月之旅也获取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图,可谓成果丰硕!”


  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大大的月球仪,就是基于嫦娥一号的数据制作而成。中国天文学教材里关于月球的部分,也从此用上了来自中国的数据。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在月球上“永生”。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就此画上句号。


  比科幻精彩的落月


  2010年10月1日,作为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两年后,嫦娥二号与国际编号为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里,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而后,嫦娥二号飞至1亿公里以外,成为我国迄今为止飞行距离最远的航天器。


  如果说嫦娥一号、二号卫星绕月飞行,揭开了中国探月与深空征途的序幕,那么接下来的嫦娥三号,则让中国人迎来了一个更为激动人心的时刻。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安全着陆月面。这是在1976年苏联月球24号探测器落月后,苍凉寂寥的月球时隔37年再度迎来了来自地球人类的探测器朋友。


  “38万公里外的月面上,嫦娥三号身上清晰的五星红旗图案正告诉全世界:我是嫦娥,来自中国!”时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总调度的张锴记得,一时间,嫦娥三号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科技名词,备受关注的我国第一辆月球车玉兔号,也诞生于此次任务。


  12月15日4时35分,玉兔号月球车小心翼翼地从嫦娥三号着陆器上“走”下来,缓缓开到布满尘埃和砾石的月球表面,成为“广寒宫”的新主人。


  这次任务采用电视直播形式,吸引了亿万华人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看来,真正的登月,比科幻要精彩得多。


  刘慈欣曾受邀前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观看嫦娥三号的发射。他说,尽管人类已经有很多太空活动,但这是他第一次从头到尾、全程实时看到人类的探测器降落在月球,仍是非常激动。


  如今,7年多过去,身处月球虹湾地区的嫦娥三号,虽然早已“退役”,但它所携带的部分科学载荷仍在工作,成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也成为中国人在月球表面的永恒记忆。


  为了那一抔“月壤”


  绕月和落月都已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就差最后一步了:采集月球样品返回。


  关于月球样品,国人最早的记忆可能要回溯至1978年,中美建交前,美国赠送给中国的神秘礼物——一块从月球采回来的岩石样品。


  这块只有指尖大小、重量仅有1克的月岩样品,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拿出一半,放在北京天文馆,保存展出至今;另一半,则用作科学研究。牵头研究它的科学家,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的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告诉记者,当年的月岩只有小黄豆大,但就是这0.5克样品,让科研团队发表了14篇科学论文。而他本人也成长为中科院院士。


  如今,中国人靠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1731克样品,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


  这些“月壤”能否产出更多的科学成果,揭开更多的月球秘密,诞生更多的科学大家,都值得期待。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在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内蒙古四子王旗时,已经80岁的栾恩杰坚持亲自前往,接嫦娥五号“回家”。


  很多人劝他不要去——天气太冷,着陆点气温逼近零下30摄氏度,且距离指挥部几十公里,一路颠簸。栾恩杰却坚持:“我一定要去。当年嫦娥一号起步的时候,我向中央承诺,要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我们中国人做事是讲究有头有尾的。”


  嫦娥五号“回家”时,还差半个月就到2021年了。在2020年这个预期时间内,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完成。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合影留念时,栾恩杰和孙家栋被安排坐在总书记的身边,一左一右。而他们的身后,则站着吴伟仁、包为民等当下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


  20年过去,中国探月任务从嫦娥一号走到嫦娥五号,科研的接力棒也从栾恩杰等人的手中交给了新一代科学家。回想中国尚未探月时,老一辈每每谈起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总会羡慕他们科研人员的青春活力。


  如今,中国航天国的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栾恩杰说,“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年轻,嫦娥队伍三四十岁的人都成长起来了。我最高兴的,是后继有人。”


  :中国青年


  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文章5:为什么嫦娥在月亮上住的宫殿会被叫做“广寒宫”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信大家对这几句诗都不陌生,这是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名作《嫦娥》。


  
诗中的嫦娥在哪儿?她又是在哪里哭泣呢?

  关于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嫦娥不就是住在月球上的那个美女吗!她在哪哭就更简单了,在广寒宫呗!


  

  确实,关于嫦娥的故事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已经听的耳朵起茧子了。可今天小君想问问大家:


“为什么嫦娥会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这广寒宫三个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难道真的是月亮上太冷太寒的缘故吗?


  要了解广寒宫的来历,就必须先弄清一个问题:


  “嫦娥是谁?”


  
嫦娥是传说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

  这个,小君也不敢断定,在传说中,嫦娥的身世有N多版本:


  有说他是后羿的妻子,为了成仙偷吃西王母给老公的仙药。


  有说她本就是天上仙女,被玉帝给分房子分到了月亮上的广寒宫。


  还有说她本和天上的神仙吴刚(砍桂树那位)相恋,但为天规所不容,后被禁足广寒宫,而吴刚也被罚人间受轮回之苦。


  那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呢?傻傻弄不懂啊。


  不过小君偶然翻到一本古书,里面记录了一些嫦娥的身世: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当然这本书也是一本神话小说类读物,但从里面咱可以看到一个重要信息——嫦娥以前叫姮娥!


  据一位民俗学专家介绍,嫦娥确实一开始叫姮娥,在《诗经》里就曾有过记录说她是“帝喾下妃之女”。帝喾即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因此,可以说嫦娥是公主出身。


  
那为什么后来被改为了“嫦娥”呢?

  据史料记载,这改名的事儿发生在汉朝,具体来说是汉文帝时期,因为这“姮娥”的“姮”跟汉文帝刘恒的“恒”相冲了,为了避讳,就将其改为了“嫦娥”。


  据一些史学家推断,所谓姮娥历史上确有其人,据说她真的曾经嫁给过后羿,可后来后羿被自己最信任的宰相寒浞所杀,自立为王,接着,寒浞娶了后羿的姮娥为妻,为了讨好这位美人,寒浞专门建了高大壮丽的宫殿取悦姮娥,因此,后人就将姮娥(嫦娥)所居宫殿称为“广寒宫”(建在寒国的高大宫殿)。


  

  寒浞性情暴戾,曾杀死自己的父母,后学艺自荐于后羿,被后羿认为义子,后官至宰相


  同时,这寒氏一族的人历来以月亮为图腾,有祭月的传统,故“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可能从其而来。


  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其实“广寒宫”在现实中可能真有其地,考古发现表明,如今山东潍坊市的寒亭区就曾是寒浞建立的寒国都城所在地,所以,“广寒宫”也许就在这里。而所谓的“嫦娥奔月”,也就是古人借用传说来形容当时寒浞强娶后羿之妻的事儿。(嫦娥改嫁,不也相当于离开了后羿吗。)


  

  关于这些推测,如今都没有确实的证据佐证,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广寒宫”其实存不存在都已经无所


  谓,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不自觉的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种遐思。


  最后再给大家奉上一首关于“广寒宫”的诗词:


  呼匠琢山骨,临水起月台。


  一槃古月色,竹影凉毰毸。


  竹影如扫月,月色扫不开。


  居然广寒宫,桂枝苦低回,


  便欲招谪仙,娥眉送琼杯。


  《陋居五咏·月台》


  宋—汪莘


  广寒宫是什么地方推荐搜索词:

  

  1.广寒宫是什么地方?

  

  2.广寒宫是什么地方的宫殿

  

  3.广寒宫是什么地方那里冷吗

  

本文标题:广寒宫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