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简介推荐文章1: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善良女人出轨的前世今生

  《安娜·卡列尼娜》是由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主要通过安娜-卡列宁-沃伦斯基线索展示了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沦丧,同时通过另一条列文-吉提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执着地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这两条平行的线索和一条链接性次要线索结构而成,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度改革后经济生活上的矛盾现象。


  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出生贵族,父母早逝的美丽女人,一个被按照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年纪轻轻便官运亨通大官僚卡列宁的女人。


  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娜在这种宗教思想支配下她也曾安于天命,把全部感情寄托在家庭和儿子身上,全心全意扮演一个伟大母亲和尽责妻子的形象。直到伏伦斯基的出现,安娜沉寂的内心终于起了涟漪,唤起了深埋在其心中久违的对爱情的向往。这个曾经——现在也如此,甚至更加剧烈——一味追求自由和爱情、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的已婚妇女毅然决然违背妇道——即使时间证明这样会让她身败名裂,自取灭亡。她也在所不惜,她渴望自由而大胆地爱,不愿像别的其他贵族那样碍于脸面,委曲求全,也因此拒绝接受丈夫关于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允许其偷偷与情人往来的建议。果敢地冲出家庭和伦理道德施加的束缚,以心中那点仅有的对爱情的向往为支撑与伏伦斯基非法地结合在一起,过上公然与整个社会的矛盾而又幸福生活。


雍容华贵的沉寂

  出轨前的安娜,是彼得堡的一位大人物的太太,是彼得堡的贵夫人。有着任何人见了都喜欢的容颜,举手投足间的神韵妩媚而亲切。一双闪闪发亮的灰色大眼睛,浓密的睫毛,丰满的身段,轻盈的步伐,无不洋溢着的青春朝气和一丝令人惊奇的压抑。


  尽管结婚了,但安娜对于丈夫是没有那么爱的,大概是二十岁的差距在二人面前画上了一条鸿沟,让他们之间没有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只有婚姻赋予的责任和因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结晶。对于儿子谢辽查来说,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以至于后来当她带着激动的心情从国外回到彼得堡以后,对于儿子强烈的思念促使她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以求见儿子一面——其中就包括了写信去恳求同法律意义上的丈夫卡列宁亲近的李迪雅伯爵夫人让其安排自己与儿子见一面的事,虽然这让她感到被侮辱、被损害,但她就是这样做了。安娜是一个好母亲,是一个爱孩子的女人,无论是在哥哥奥勃朗斯基家所表现出来的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出生年月、性格以及得过什么病等,还是在火车站、在国外、在乡下、在彼得堡的上等旅馆里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儿子的思念都表明安娜一开始是爱孩子的,爱别人的更爱自己的——尽管有时候加上另类的感情之后也会觉得有些扫兴。


  华贵而雍容的安娜,无论是在彼得堡还是在莫斯科的社交圈子里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良好的教养使其举手投足间的尽显优雅从容,善于同人打交道使其在各个圈子都可以游刃有余、来去自如,也多了些选择的余地。也正是这样的富有余地的选择给她出轨提供了无限量的动力,让她在尽享沉寂生活的荣华时还有一颗躁动的追求爱情的心。


酝酿于社交界的炽热

  在谎言的阴暗和坦白的无耻之间,还存在一大片灰色地带,在那里,我们知道真相,但是闭口不谈,或是故意忽视它。在社交场合,礼仪规定禁止某些真相被肆无忌惮地传播开。 ——米歇尔·图尼埃


  社交场所大概是富人资源交换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在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场所下人们进行社交的方式,舞会、生日宴、剧场、赛马场、猎场、疗养院等。正如米歇尔·图尼埃所说,社交场合是一种灰色地带。安娜的爱情也在这各种各样的灰色地带中开始变得愈加炽热,使其一步步走向黑暗、走向毁灭。


  安娜起初竭力避开培特西夫人的圈子,因为那里的交际费超过她的进款,而且她心里也比较喜欢第一个圈子;但她从莫斯科回来以后,情况就反过来了。她避开那些精神上的朋友,进出豪华的交际场所。她在那边遇见伏伦斯基,并在这种会见中尝到一种销魂的快乐。


  以前厌倦的高消费圈子,以前给予慰籍的精神伴侣,终归败给了萌芽的热烈的爱情。这种遮遮掩掩的爱情就像是绿叶掩映下含苞欲放的花朵,它的美,美在朦胧。就像大多数东西在第一时间都不会被发现缺点一样,爱情最美好的阶段总是刚萌芽的时候。


  即使用最多的人给最热烈的爱作着掩护,也避免不了风声鹤唳、祸起萧墙,毕竟人言可畏。不管怎么说,一个出轨的人,即使你对爱情的真挚是有目共睹的。你对你的另一半带来的也一定是伤害,何况他还是一个在社会上有着优越地位的上流人士,对这种行为愤怒是无可厚非的,他始终是要复的。即使忍了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屋里的眉来眼去,忍了你偷偷摸摸在家里的约会,忍了你因担心情郎而表现出来的惊慌失措,甚至忍了你的坦白,忍了家门口撞见的情敌并在忍让中饶恕了这种荒诞,成全了这种炽热的爱情。让你们去旅游、去逍遥、去过幸福的生活。可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面对着无望的仕途,承受着社会的轻蔑和冷酷,对一个没有友谊、没有知心朋友、婚后把可能倾注的感情全部倾注在妻子身上的男人,这样的苦闷无疑是双倍的。


爱情就在身边,可结果呢?

  带着坦诚带来的无畏,带着丈夫的宽恕,带着爱情和孩子,游览世界的大好风光。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如果情人便是丈夫的话,大概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旅游总是要结束的,生活还要继续。欠生活的,也是时候还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开始不断出现过度焦虑的状况。在抛夫弃子获得短暂的幸福之后,终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可耻并认为自己做了坏事,应该得到惩罚,虽然自己现在有了可爱的女儿,有为了自己牺牲功名的情人。就像大多数因为差距过大或者付出失衡的恋人一样,她对她和伏伦斯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让她感到难受。他们开始用不同的方法消磨守护在彼此身边——曾经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的漫长的时间,没有了社交、没有应酬、没有工作之后,他们全天候陪伴在彼此的身边,这是他们向往的爱情的模样。时光匆匆,终于伏伦斯基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欲望,放弃了自己擅长的政治活动,热衷于绘画和阅读,这些曾经虽然有些天赋但早已放弃了的领域,现在重新拿起,只因为身份是安娜的爱人,这样的爱使得他成为一个完整的妻管严,不早出,不晚归,不断压抑自己对自由的欲望。不得不说,安娜是幸运的,丢掉了一个自己不爱的老男人之后还能找到一个对自己百般宠爱的小男人。


  可生活的应来得那么早,那么快,在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寻找到更合适的出路之时——大概正是因为如此——生活的应便来到了安娜的身边。伏伦斯基付出越多越让她感到愧疚、不安和失去。这些像是正在一步步吞噬她的灵魂一样,整日整夜的煎熬着她。


  痛苦和幸福交织在一起,时而痛苦,时而幸福。这种交织的情绪从俄国到威尼斯,从威尼斯到罗马和那不勒斯,再到意大利,然后回到俄国。像幸福转了一圈,回到了起点。回到幸福开始的地方。可如今,时过境迁,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彼得堡留给他们二人的已经只有痛苦和冷漠了。恢复如初的念子心切又如何,曾经风光满面的身份又如何。如今只不过是一个失足的母亲和被上层社会屏蔽的女人。回不去的家,呆不住的旅馆,滋生的矛盾,正在蔓延。


  当欺骗鼓足勇气敲开房门,里面是偷偷摸摸的期待。一切都是熟悉,一切都是陌生,儿子就在眼前,对方以为是梦境。匆匆,只恨太匆匆。飞快流逝的时光让憎恨和嫉妒填满,还只能像做贼一样溜走,忘了背包里还有给儿子的玩具,多么可悲的结局。匆匆一别,竟是永恒,对于一个妈妈来说,不让其见到自己的儿子,这大概是来自那个男人最严厉的惩罚了。


  意大利的奶妈,法国的仆人,德国的管家,收养英国的小女孩,育儿室的那个不稳重不可爱的英国保姆,一切都是国外的,就连乡下产业的模式都是国外的——没有一个正经的人愿意到他们家来当差。他们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更多的是自娱自乐。


  爱情的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现实生活,靠想象架构出来的框架迟早有毁灭的一天。即使他一次次用向她保证永远爱她来使她变得平静从而找到活下去的欲望,可这终究抵不过一个无聊的人心里逐渐累积的负面情绪。逃避像是另类的追逐,富丽堂皇的欧式建筑,新颖的法国糊墙,英国进口的婴儿车,穷奢极侈的气派;蒸蒸日上的事业,红红火火的副业,糊里糊涂的家业;女伴是在阔亲戚家噌吃噌喝的华尔华拉公爵小姐。这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爱情带来应有的安乐,而且清闲也没有能让安娜这个做母亲的知道新生的女童有几颗牙齿,并且她除了思考自己是如何孤零零的一个人之外,她知道的并不多,还要假装毫不在乎地用读书这个借口来掩盖一个人生活的寂寞。多么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个为了怕情人变心从而想尽办法栓住情人而又不愿承认的女人。


  她对爱情的理解最基本的方式便是看见和陪伴,因此如果情人离开了她的视线,她便觉得没有了爱情。因此在伏伦斯基离开家去参加选举的六天里,寂寞占据了她整个心灵,一刻也没有离开。这简直要了她的命一样的痛苦。于是第七天在她以女儿生病这样的借口之下,终于赢来了爱情的回归,情人又一次出现在她的眼里,这使她忘乎所以的高兴并寄希望于同丈夫离婚来保持对这种幸福的永久的攫取。


卧轨,是出轨最后的倔强

  移居莫斯科,像夫妻一样定居,然而终究只能是“像”。他们虽然一直在迁移,但像夫妻一样生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因此情况并没有好转,她的绝望和害怕日趋浓烈,敌对的魔鬼驱之不去。


  许多家庭长年累月毫无变化 夫妻双方对生活都感到疲倦,就因为他们的感情既没有破裂,也谈不上美满和谐。


  对于安娜和伏伦斯基来说,虽然他们并不是法律许可的夫妻,但他们的确是美满而不和谐的。他们之间充满的争吵、敌对、隔阂和怀疑。


  我在心里爱你爱到死去活来,但我除了爱你之外我还需要生活,你却只想我一直陪着你,不吃不喝也可以。这样的情况是糟糕的,是达不成和谐的。从此,大事争吵,小事争吵,事事争吵,成为生活的常态,像是穷人买不起柴米油盐般的歇底斯里。不过比起服用鸦片入睡成为常态,或许没有人可以谈心才是致命的一击。临死之前,安娜多么想要告诉陶丽——后期仅剩的可以说真心话的人——些什么啊,可因为吉娣的存在,她在那里感到唾弃和侮辱,她走了,她走的时候想哭。离家之前没有看到情人的回信,于是她走了,走向火车站——那里是她第一次见到伏伦斯基的地方,她希望在那里找到他。


  怀着希望而又绝望的心情,带着嫌都和爱恨交加在火车站穿梭。打听着伏伦斯基的消息,终于有一封他写的潦草的信,可现在这让她感到厌恶。因此她决定不能让他继续折磨她了,她要结束这一切。看着疾驰的火车擦身而过,下面的车轮滚滚向前,她突然回忆起那个和伏伦斯基初见的场景和那个卧轨自杀的路人,她曾为之感到怜悯的路人。终于在第二节车厢到来的时候,她忘却错过的第一节车厢,丢下红色手提包,把头缩进肩膀里,纵身一跃,她还在思考——可她就快不能思考了——她想爬起来,她请求上帝的饶恕,饶恕她出轨的罪恶。她那支曾用来照着读那本充满一切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耀着光辉,然后熄灭了,昏暗下去,一切都熄灭了。


后记

  大概美好的东西总是易碎的,你的出场是那么光鲜亮丽,可越读越破碎,家庭破碎了,社交破碎了,爱情破碎了,灵魂也破碎了。你的一切都在慢慢的破碎,当车轮碾过你的躯体的时候这一切才被终结,你用这种不够体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战争的疑云下甚至都没有引起轰动,正如柯兹尼雪夫发表的他耗时六年写作也没有引起多大反响的著作一样。可能更多的人是在庆幸你的死亡吧,就像伏伦斯基伯爵夫人那样认为你这是一个堕落的不信教的女人的死法。不过即使恨你也他们似乎又不愿去声张,毕竟伏伦斯基曾在你没有气息的身体上失声痛哭,犹如死人一般疯疯癫癫、意志全无。


  你是一个有着让人着迷的丰满身段的美丽女人,你又是一个让人生气的毁坏别人 途的抛夫弃子的堕落女人。可就是你这样一个女人,一个集多种性格于一身的女人。你不愿意像李迪雅伯爵夫人那样朝三暮四、遮遮掩掩;你不愿意像卡列宁提出的那样保全他的面子,偷偷摸摸;你宁愿抛下丈夫和儿子也要追求爱情,你是勇敢的。你的出轨得到了情人的爱,你是幸福的。可你破坏了两个家庭,你是不可饶恕的。你差点也破坏了吉娣的幸福,你得不到她的原谅也是可理解的,你这样一个矛盾女人,郁郁而终大概是你最好的归宿,只有你的死亡才可以结束这一切的纷乱繁杂。只有死亡才能给你爱的伏伦斯基沉重的一击,这是你对爱情最后的反抗,也是最极端的反抗。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推荐文章2:《安娜·卡列尼娜》:读懂了伏伦斯基伯爵,也就读懂了人性的自私

  安娜卡列尼娜简介推荐文章3:《安娜·卡列尼娜》:婚姻的4个真相,越早明白越好 文/姚瑾 主播/沐风/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美国作家温格曾说:“即使是最美好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是的。不如意的婚姻就像一座地狱,一辈子鸡飞狗跳,让人不得安宁。那如何才能拥有幸福的婚姻呢?有人说,好的婚姻必须要有爱情,因为爱情是婚姻最好的润滑剂;有人说,好的婚姻必须要有激情,因为激情是婚姻最好的保鲜剂;但也有人说,找一个靠谱的伴侣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懂得如何经营,再好的婚姻也会一拍两散。而对于这个问题,托尔斯泰却说: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向我们诠释了4种不同面貌的婚姻。最终我们会发现,幸福的婚姻有迹可循,而不幸的婚姻让人醒悟。忍辱负重的婚姻,是一种煎熬小说一开篇,是安娜前去哥哥家调解兄嫂矛盾。安娜的哥哥奥勃隆斯基与家里的家庭女教师有染,让一心为家操劳的妻子多丽内心非常痛苦,她决定不原谅丈夫,但又离不开家和孩子。所以当安娜告诉她,奥勃隆斯基还爱着她,她一直是奥勃隆斯基心目中的小天仙时,多丽选择原谅了丈夫。而获得原谅之后的奥勃隆斯基,并没有改变沾花惹草的秉性。对于操持家务,人老珠黄的妻子,他早已没有了最初的心动和激情。忍辱负重的多丽,其实也想逃脱婚姻的羁绊,像安娜那样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她幻想着能拥有一段风流韵事,能迷住集优点于一身的男子,想象着向丈夫说出私情时,丈夫惊奇又窘困的样子……但想归想,多丽终究没有安娜那样勇敢,她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女子,她爱丈夫奥勃隆斯基,也爱着她的孩子们。她克制隐忍,把生活的负累,对丈夫的不满,统统嚼碎咽进了肚子里,投入到繁忙的家务劳作中,让自己能从怨恨中解救出来,维持着家庭的表面完整。而奥勃隆斯基,无论他多么频繁地花天酒地,依然不会离开自己的家庭。在奥勃隆斯基和多丽之间,也曾有过爱情,只是这份爱情,在经过岁月洗礼后,演变成了一种责任。他们的婚姻状态,像极了我们身边很多夫妻的生活日常。纵然婚姻不幸福,也要努力去维系这种不幸福的婚姻,去维持这种表面的平衡,为的是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的家,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恩格斯曾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忍辱负重的婚姻,是一种传统婚恋价值观的体现,这类婚姻中的女人们宁愿容忍丈夫的花心和背叛,也不愿摆脱婚姻的束缚。如果她们能多一份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勇气,或许就能找回曾经丢失的激情,走出婚姻的煎熬。貌合神离的婚姻,是人生的枷锁虽然安娜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调解了兄嫂的矛盾,给了嫂子很大的安慰。但她自己的婚姻却已是满目疮痍。安娜出生于贵族家庭,从小失去双亲,年幼单纯的她听从姑妈安排,嫁给了省长卡列宁。卡列宁也是一个孤儿,比安娜年长二十多岁,由高官的叔叔抚养长大后步入仕途,生活中没有什么朋友。许是因为原生家庭或者性格使然,虽然卡列宁能满足安娜的所有要求,能给予安娜富足的生活,却无暇顾及安娜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他循规蹈矩,理性克制,缺乏生活情趣,醉心于虚假的官场应酬中,扮演着智慧大家长的角色。每天下午四点从部里回家后,他不是先去看望妻子,而是照例接见前来拜访的人员;在赛马场,当弗隆斯基坠马,安娜失声尖叫时,他不是执着于妻子背叛本身,而是责怪妻子没有约束好自己的神情。直至婚姻危机爆发,他才恍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妻子,原来妻子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人。而与冷静、克制、僵化的卡列宁相比,安娜是一个美丽、鲜活、热情、善良、有魅力的女人。可在与卡列宁结婚后,她的生机与活力就被压抑了。虽然如此,安娜还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对爱情依然憧憬。在与卡列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她也曾想让自己爱上卡列宁,却终以失败告终。年龄的代沟,缺乏情感的交流与共鸣,似乎成了横亘在他们夫妻之间的一条鸿沟,让他们的婚姻中充斥着一种虚伪的气息,让安娜急于想从这种无望的婚姻枷锁里跳出来。正如《婚姻的艺术》中所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双方只有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了解,才能让亲密关系变得和谐而有爱。”婚姻里所有的貌合神离,三观不同,其实都是源于无共同话题,缺少沟通所致。安娜看似是被欲望左右,实则是不被爱的女人,飞蛾扑火罢了。只有欲望的婚姻,是一场灾难安娜与弗隆斯基邂逅于车站,在见到安娜的第一眼,弗隆斯基就被安娜深深吸引。安娜从未曾体验过爱情的甜蜜,弗隆斯基年轻帅气的外表、炽热的情感表白,彻底让她沦陷,让她沉寂已久的心,焕发出勃勃生机。尽管安娜放心不下儿子,尽管她知道与弗隆斯基的两情相悦,有违道德伦常,但她还是没能抑制住对弗隆斯基的感情,选择与他私奔,勇敢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虽然她摆脱了一份无爱的婚姻,却也被俄国贵族圈排斥在外,成了人人唾弃的对象。正如拜伦所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整个存在。安娜的悲剧在于,她太为情所困,把人生的筹码,全部押在了一个男人身上。当生命中只剩下这一个支点时,从前那个能遵从内心,活出自我的安娜不见了,刻意讨好和控制弗隆斯基,成了她每天上演的戏码。当热烈的爱情消磨殆尽后,他们之间开始弥漫着无休止的猜忌、争吵和怨恨。临终前安娜终于醒悟:“我真不该成为弗隆斯基的的情妇,我把他当成生命的唯一,他却离我越来越远,我为什么就不能控制自己呢?”其实安娜和弗隆斯基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被世人认可,又怎么能得到善终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在爱情中一味地跟着欲望走,缺乏理性和克制,只会演变成一场灾难。女人的安全感,终归要自己给。幸福的婚姻,是成为彼此的爱情合伙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