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150年
现代艺术150年推荐文章2:150年过去了,现代艺术都发生了什么?
图片
没有什么是比手捧一本书,悠闲地坐在窗前阅读更令人回归自我、享受愉悦的了。尤其是当你手捧的,是一本艺术作品时。
提起艺术这个名词,你头脑中最先浮现的是什么?是绘画、音乐,还是字画、雕塑。以上这几种,都是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人们走进艺术博览会、博物馆,看着那一件件精美的展品时,内心所浮现的,或许是惊叹、或许是怀疑、或许是崇敬、或许是激动。如果能够在观展之前阅读几本有关艺术流派、艺术发展历程的著作,那对于由表及里地观赏艺术品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帮助。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是一本内容翔实而生动的关于艺术发展变迁过程的书。它并不是学术著作,适合对艺术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自前印象派、印象派、后印象派、原始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到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每一种艺术风尚的兴起、壮大和衰亡,都是有其社会背景、历史根由的。通过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到艺术发展的整体走向和各个时期的相应特点。
提到艺术,当然离不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爱德华?马奈、克劳德?莫奈、卡米耶?毕沙罗、阿尔弗雷德?西斯莱、乔治?修拉、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保罗?塞尚、巴勃罗?毕加索、卡济米尔?马列维奇等艺术家的名字,已经永远地载入了艺术史册。他们所创作的风格迥异、标新立异的作品,毫无疑问显示出他们在艺术创造方面的才华,许多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更是让后来者望尘莫及。
全书开篇关于《泉》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让打开书本的人对于即将在书中开启的艺术之旅有一个初步准备。1917年,马塞尔?杜尚从一家叫“莫特”的店铺中购买了一个小便器,随会将其带回自己的工作室,在器具外沿左侧用黑漆署上“R.Mutt 1917”的笔名,并取名为“泉”。这件几个小时前还随处可见的小便器,经杜尚之手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至少杜尚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此后,这一作品被送到列克星敦大街中央大宫饭店的展出大厅展示,立刻引起一种惊愕与反感交织的骚动。有些人无法接受,难道这就是艺术吗?或者这只是一个杜尚式的玩笑?
其实,一名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去给人以美感动上的愉悦——设计师可以做这事;艺术家的工作是从尘世中撤出一步,通过展示理念,使世界可以理喻或对世界进行评论,而这些理念除了它们本身以外,并无实际用途。
也许《泉》所包含的隐秘意义是多种多样的,杜尚专门挑选一个小便器使其成为一个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对世俗观念的冲击与挑衅。按照传统,媒介总是第一位的,只有先具备了媒介,艺术家才可以通过油画、雕塑、素描等将他或是她的理念呈现出来。杜尚想要颠倒这一程序,那就是:媒介是第二位的,最首要和最重要的是理念。如果最佳媒介是瓷质小便器,那就得用它。本质上,艺术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艺术家乐意这么表现他的创作意志。
当然,杜尚是书中的一位艺术家。除了他以外,推崇各大流派的粉丝都一定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大师、艺术偶像。与此同时,读者也有机会跟着的脚步,一同欣赏文森特?梵高的《星空》、保罗?塞尚的《有苹果和桃子的静物》、胡安?米罗的《小丑的狂欢节》、罗伯特? 劳申伯格的《字母组合》等艺术佳作。走完了这场艺术之旅,相信读者一定会用全新的眼光打量以前自以为熟知的作家和作品,并获得许多美的享受。
在这个跨越150年的现代艺术故事中,艺术改变了世界,世界也改变了艺术。每一次运动,每一个“主义”,都彼此纠缠在一起,像链子那样一环套一环。不过,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道路、迥异的风格以及创造艺术的方法,这些都是方方面面影响的结果,包括艺术的、政治的、社会的、科技的。
艺术在当今和未来,仍然会受到有志于艺术的人们那赤诚的热爱与崇敬,他们总是能够找到亲近艺术的方法的。
现代艺术150年推荐文章3:《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曾经在泰特美术馆工作过7年的威尔.贡培兹写的。最初是在老师的案头看到的,当时,我正在看《剑桥艺术史》。中文版是陈丹青写的序,陈丹青在序中称“这本书的水准刚刚令我够得着而看得懂”。
我当时正为《剑桥艺术史》中的部分内容搞得头昏脑涨,非常想了解陈丹青说的刚刚令他够得着是什么水平,而且个人渴望对现代艺术能理解和欣赏。(去年10月,由市文投主办,在南京国展中心展出的世界顶级画廊展,令我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不懂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令我想起来就怀疑人生)于是立刻跟老师借了书。记录一下所得所思。
1.过去的150年,西方艺术的发展中心已经从欧洲转到纽约,现在的纽约是全世界的艺术中心。
2.西方艺术的发展,和他们的科学技术一样,经历了多个纬度多个阶段的探索,丰富多彩,百花齐放,远远地走在前面。
3.艺术和经济,和科学,和哲学,和社会,一直紧密相连,或引领,或映射,或相通。
4.西方艺术一直在向前探索,但反应现在的数字经济,宇宙空间,互联网社会的还不成气候,没有形成明显的派别,是未完成的故事。
5.中国现代艺术在全世界艺术史上地位令人失望,现在也还没看到希望。目前的中国艺术多在继承和引进,艺术上的创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影响力。
6.国内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几乎每一所大学,包括二级学院,都有艺术学院,艺术的基础教育和美学的普及在加强。二是身边学习艺术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什么年龄段都有。三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家到一定年龄,绝大部分都会对艺术感兴趣,或投资,或爱好。
7.哲学已经停滞不前了很久,科学技术似乎也到了一个缓慢发展的平台期,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再到现在未完成的故事,似乎在等待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写意和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这个未完成的故事是否由中国艺术来书写?
8.今后三十年,也许是中国艺术继承和创新发展,走向世界的三十年,若是如此,欣逢盛世。
#
亲爱的,
我是豆瓣酱。
生在吴越之地,
长在江海之滨。
识过贫,见过富;
学过医,打过工;
爱过人,捕过风。
人生百味发酵成酒,
浮生若梦有缘同行。
#
现代艺术150年推荐文章4:透过150幅经典作品的赏析,全新视角解读《美洲现代艺术之路》
文|楚汐
一提起现代艺术,相信很多人都心有所怵。相较于以神话、宗教或历史典故等为母题来创作的传统艺术,现代艺术作品在理解和鉴赏方面,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个大挑战。
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里,也曾就如何鉴赏现代艺术作品给出了极好的建议:首先是在心态上不要给自己设限,要知道很多大师级别的权威人士也会说,「我对艺术一无所知,尤其是现代艺术」。
威尔·贡培兹在书里分享了一个英国泰特美术馆掌门人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的故事。他曾和威尔说,当他进入艺术家的工作室,第一次见到某件新作品时,也会有点「害怕」,会不知道该怎么想,而这种感觉也让他觉得非常可怕。
威尔以这个故事来抚慰我们那颗看不懂现代艺术作品的担心,想想看,一个被现代艺术界公认的世界级权威人士,在面对新作品时也是会心生害怕,不知该如何评论,那么似我们这般普通人,又有何惧呢?
调整好心态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作品的问题。威尔·贡培兹的建议是,「就欣赏和享受现当代艺术而言,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今天的腌鲨鱼和乱糟糟的床」。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时,不要直接评判,而是要多去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理念和想法。
诚然市面上关于艺术史的书籍不胜枚举,以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来看,更多聚焦于整个艺术史的发展,这样的大体量之下,对于现代艺术的论述与介绍自然是未能详尽;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倒是专门讲述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且以时间为序,从1860年代印象派的叛逆开始......只不过细读之下,不难发现,所介绍的艺术家和作品多以欧美国家为主。
纽约大学海伦·古尔德·谢帕德艺术史教授爱德华.沙利文的这本《美洲现代艺术之路》可以说是另辟蹊径,聚焦于1910年至1960年间的西半球美洲的现代艺术发展。
针对本书的写作方向,在前言里有极为详细的说明:
首先是对美洲的定义,在看来,美洲是个广阔地区,包括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
其次是对时间线的说明,之所以选择1910年至1960年间,是因为这段时期有许多关键的社会政治事件和艺术展览,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整个美洲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从业者的创作方向。
比如1913年的「军械库艺术展」为美国引进了欧洲最新的先锋艺术成就;1920年加拿大「七人画派」的首展,开创了一种不同于欧洲传统画风的加拿大北部荒野自然的绘画风格;1922年在圣保罗市大剧院举办的「现代艺术周」,成为巴西视觉艺术进入现代主义时期的标志……
军械库艺术展海,1913,不知名艺术家(本书内页图)
此外,本书所讨论的现代艺术,多以绘画作品为主,有普通油画,更有不朽的壁画;间或穿插介绍摄影、雕塑和各种平面艺术,让读者可以感受到现代艺术彼此间割裂又相互关联的历史。
坦言,所选择的作品多为具象风格,怪异又另类,或许不符合常规图像、媒体或技术方面的艺术价值,却符合他自己的价值观。他希望这是一本有着更大主题的系列文章组合,而不是艺术概述或新准则的书。
以故事的形式划分了八个章节,开篇则是对现代艺术特征的描述。显而易见,象征性和隐喻是现代艺术的特征,但在南美洲独特的地域、民俗和异域文化下,象征意义也呈现更多元化,比如颓废与救赎、神秘与怪诞、讽刺与夸张等意象。
以安德烈斯·德·圣玛丽亚1934年创作的《天使喜》油画为例,不难发现,相较于文艺复兴时期同题材创作,旨在呈现画面的圣洁、虔诚和安详;圣玛丽亚的这幅画,更多是营造一种令人不安的超然氛围,画面里大面积的暗红,给人一种逼仄的空间压抑感,代表圣灵的鸽子则是平添了几分象征性的神秘气氛。
天使喜,约1934年,安德烈斯·德·圣玛丽亚(本书内页图)
说到西半球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可忽略的是20世纪初巴西最杰出的艺术家塔西娜·都·亚玛瑞,在她1928年创作的《食人者》油画里,以巴西土著和民间神话为基础,与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当代艺术有着共同的风格特征。画面里的巨兽取材于前葡萄牙时代巴西农民和土著人世代相传的传说,而巨柱仙人掌,只生长在美国与墨西哥交界处的索诺拉沙漠。尽管塔西娜从未到过那里,却被这超凡的「异国情调」所吸引。
在这里总结说,塔西娜的作品是对既定模式的反抗,更是对个性的强烈主张,同时还体现了对艺术和民族的自我投射精神。
食人者,1928,塔西娜·都·亚玛瑞(本书内页图)
此后的章节里,也分别以具体的一幅幅作品,结合创作时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论述了风景绘画的象征性、地域性和情感性特征;美洲黑色视觉艺术中的黑人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特征;美墨两国的壁画运动;超现实主义向抽象主义的转变;美洲人对几何形体的反应……等等。
本书目录
在后记里,也对1960年后的艺术发展给予简单的论述,以安迪·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杜尚的观念主义,帕尔克和格戈的装置艺术,巴里奥的「情景」概念艺术,诺曼·刘易斯的抽象艺术……
美国图腾,1960,诺曼·刘易斯(本书内页图)
简言之,本书并非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也不出现年表或地理霸权,以150幅精心挑选的最能说明观点的现代艺术作品为对象,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美洲现代艺术的缘起与发展,与欧洲现代艺术的关联,以及不同区域艺术家和作品风格之间的比较……
诚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至禹先生在推荐序中所言,谈及美洲的现代艺术,除美国外,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国家艺术发展,鲜少为读者所关注和了解…… 这其中有受限于资料匮乏和翻译贫瘠的缘故,也因此,本书《美洲现代艺术之路》的出现,恰好可以给我们补上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END-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现代艺术150年推荐文章5:读《现代艺术150年》小白如我,终于知道艺术这东西能干什么了
陈丹青:“我从未读完一册艺术史论专著,不论中外抑或古今…… 然而这本,我竟全部读毕了。”以毒舌和嘴臭为名的陈老师能这样评价此书,那得去看看。
《日出印象》莫奈
看完这本 《现代艺术150年》,思绪飞了起来。
我知道艺术这个词很宽泛,具体包涵了哪些并不清楚,也许只有专业艺术家和考艺校的学生能完整回答。
在我肤浅的认知中,画画是跟艺术最接近的,要这样说,就好理解。小时候,我是有过一个画家梦的,练习本、方格本、课本的空白处,是我涂鸦乱画的好地方,三年级画过一张画被老师选送到少年宫参赛,拿没拿上奖,我早已经忘了。
反正陆陆续续的,那个时候我们这偏远的小团场只有一家新华书店,只要我有空能进去,会对着架上的美术画册特感兴趣,一页页地翻着,被吸引,有陶醉感,可看价格是买不起的,只能翻翻又放回原处。
偶尔积攒起零花钱,那时我就知道要犒劳自己,就会去挑关于美术方面的画册,买回来,渐渐地,攒了七八门。 我现在有印象的是许悲鸿作品,好多造型的马还有人物的素描。至于国外画册名字都忘了,形态丰腴的美女撑着个小洋伞、别致的帽子、西式建筑和田园风景在一片波光粼粼中消逝。
有一阵子,还喜欢上仕女画,鬓角的发式,长发会飘起一部分,耳环摇动,爪子脸,美眸,精致的服饰分层的长裙,特別喜欢画一条环绕着她从肩自手臂穿插而过的彩带,张开灵动的弧线,飘飘欲仙状。
高一参加了学校的美术课外班,还参加了广播室(不过时间很短) 美术课是我最喜欢上的课,交上去的作业老师会打高分,美术老师大概也为艺术所熏陶,不同于教其它课的老师,课堂气氛宽松好玩,他还会为我们讲书本以外的出名画家的八卦趣事、奇怪的理念。
我们在画室练笔时,就从素描开始,台布上摆一石膏造型,大家依次分排开,不同的位置角度,能听见铅笔在纸板上沙沙沙的声音。
天气好的时候,他有次心情好,还带着我们出去写生,寻找好的距离,去观察树的形状,水流的波纹、光与影的变化。肩上背着个画夹,那感觉真好。
画了有一个学期,他点评我们每个人的画,有说过我的线条构图均胆大,有创意,似乎是有点画画的潜质,鼓励继续练笔。 我记得挨批最多的是一名男生,老师说他的手笨画又粗糙,那男生个头不高,比较墩实,沉默寡言的,我们不叫他的原名而经常唤他 “小山东”。
高二我就从美术兴趣班退出了,我就是个没长性的人,以后也没有再画画。那时候老师也有了离开深造的机会,这座普通的学校终究只是他临时的落脚点。
我知道的是,很多年以后,我们兴趣班之初那一批里,曾被大家嘲笑,老师也不太看好的小山东,一直在学画画,练 练 练,没有放弃…… 他终于成了画家,现在在夏大授课。
未来主义/ 贾科莫? 巴拉
之所以选读 《现代艺术150年》 是因为它的好评。
而我正需要一本入门书,不那么深奥艰涩纯专业性,它最好易懂+有趣。
首先它不是一本学术著作,看介绍是一本个人化的,充满趣闻的,有信息量的书。
其次,陈丹青老师在序中第一句就是 “我从未读完一册艺术史论专著,不论中外抑或古今…… 然而这本,我竟全部读毕了。”以毒舌和嘴臭为名的陈老师能这样评价此书,那得去看看。
好的出版社就是好书的保障,这本是理想国出品的介绍现代艺术,原版是企鹅出版社,英国出版社的百年老店,标志非常著名,书脊上一个椭圆形的小Logo,黑白的企鹅图标。
而且威尔?贡培兹也很有意思,你可以说他跨界,也可以说他够资格。因为他是一个单口相声演员,我们这叫脱口秀,但他同时又算业内人士,当了七年伦敦泰特美术馆的总监,参观了世界各地伟大的博物馆,艺术家们的私人藏品。作为媒体人的他打算自己当一回作家。
从抓住观众吸引力上,他肯定要比学者熟络,这本书是以新的、引人入胜的语言,让读者看懂,现代艺术是怎么回事。
他应该还很热爱做这份传播艺术的事,为完成此书,他翻烂了好些艺木史大作,工作虽忙禄,是用一长串周末及上班前后的晨昏,在写这本书,看到这,让人肃然起敬。
读完这本书,感觉是穿行在时间线上,人物的重要结点,将一个个艺术史包装成“故事”或“剧本”,你也许记不住那些外国人的名字,但你肯定能记住那些事。
毕加索 《曼陀铃和吉他 》
举书中两处人物:
讲梵高,三四页篇幅不多,梵高在自己作画的过程中,他想表达的,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里,写得很清楚 “我想做到的是,当人们谈到我的作品时,会说这个人感受很深。”
他可以再加一句 “而且别人对这个人的作品也感受很深”。 讲他带六岁的大儿子,去参观一座美术馆,那里出售现代艺术明信片,他让儿子自己挑,在很多画片里,结果儿子挑出的是张招贴画:梵高的《寝室》。
他就问 “为什么选这张?”
“它令人放松。”儿子如是说。
梵高试图从这幅画所传递的感觉。他希望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休息的状态:颜色、构图、光线、氛围和家具。
梵高就是这样,身体力行,把艺术的“表现主义” 做到极致。
再讲创作出《黑色正方形》的俄国艺术家马列维奇,这画让很多人都不服呀,他去参加首展,同样去参展的还有他的死对头,俄国先锋艺术家塔特林,两人之间嫉妒、竞争和艺术上的分歧闹的水火不容。
随着展览开幕日期的临近,他们的敌意也不断升级。他们各自悄悄准备将要展出的作品,唯恐对方抢先一步(或抢走某个灵感)从而获得更多的赞扬。
最后一刻 ,塔特林发现老马竟将《黑色正方形》挂在了那个角落里,当看到自己的死对头,主要竟争对手,偷走了他的点子,削弱他作品的影响力,
塔特林暴怒了。
就像所有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男人一样——即使先锋艺术家也不例外,他们选择用一种由来已久的方式解决两人之间的争端,来了一场不折不扣的互殴(历史并没记载最后谁赢了)。
至上主义成功地开展起来,《黑色正方形》是整个展览的明星。
原来艺术家也是人,也要吃饭争宠,也很会七情六欲,做派生猛,要靠打架发泄怒火。
芭芭拉?赫普沃斯的 《 海洋生物 》
在普通大众的眼中,艺术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况且艺术发展到现在,感觉乱七八糟、标新立异的,离正常的生活相去甚远,甚至会有 “无用”的感受。
尤其在当下,生活的压力疫情的笼罩下,带着一颗闲情逸致的心去欣赏艺术似乎变得困难, 主妇们更关心家里的柴米油盐吃穿用度,男人们关注着时局、汽油和房贷车贷,艺术这玩意,能干什么呢?
或者说,艺术能帮助人们做到什么?
对我来说,它帮我重温了一场蜇伏的时间记忆,亲近地过了一遍百年以来曾经仰慕的大师。
它帮我打开了一些新的思维,让我知道自己的认知误区,是因为想当然。
它让我看得会心一笑, 在艺术的时间轴上,体会着平庸生活之外的乐趣。
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它甚至在撬动创作的灵感源泉。
我又想,那些如我一样的普通小白们,俗称啥都不知道,艺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它能帮助我们每个人松弛下来,对于现代艺术这件事,可以不要神圣化、膜拜化,跟听歌看电影差不多,有感觉就行;另外,在美的熏陶以及审美理念上,肯定会大有收获。 当然,这一块因人而异,我的审美还是偏向于古典艺术,它更需要的是美、神韵和动人的主题。
[网图侵删]
简介
梦里风铃 , 以文字织梦,目前专注阅读,希望通过读书提醒自己,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 保持谦卑。
简书优秀创 / 【 脑动读书】发起人。
#以书之名# #学问分享官#
#我的宝藏书单#
现代艺术150年推荐搜索词:
1.现代艺术150年pdf
2.现代艺术150年梳理图
3.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本文标题:现代艺术150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