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文章1:古人编的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二暑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文章2:今日立冬丨那些我们听过,没听过的节气歌谣
原文丨宋英杰
摘编丨安也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古时很多人没有日历,只是凭借物候来猜测时令。“花开花落,春去春来,万物自有定数”。定数,即规律。人们认识气象,首先要把握规律,然后再探究定数之外的变数。二十四节气, 便是为人们提供“定数”。然后人们将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物候规律进行梳理,以指导农桑。
二十四节气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朗朗上口的韵语化。
对于我来说,小时候最初接触二十四节气,也是从节气歌谣开始的。因为有一句“小满鸟来全”,所以很盼望意念中这个叽叽喳喳热热闹闹的节气。
我们常说:岁月不饶人。但对于农民来说,是节气不饶人。你误它三日,它误你一年。所以“百姓不念经,节气记得清”。
节气歌谣中最简约的启蒙版本,就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它让我们对节气之名先有一个概念。然后,各个节气是在什么时候呢?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了节气歌谣,也有被称为气候月歌的歌谣:
正月寒,二月温,正好时候三月春。
四暖五燥六七热,不冷不热是八月。
九月凉,十月寒,严冬腊月冰雪天。
但总觉得月歌里只有冷暖,没有物候,过于概念化。还是节气歌谣中的物候让人感觉更鲜活、更亲近。
本文出处:《中国天气谚语志》,宋英杰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9月版。
两三岁的时候,我记住的第一个“长篇”歌谣,便是爷爷教我背诵的节气歌。小时候学的节气歌谣,有些可以是“通行谚”,有些是局限于东北家乡的地域气候。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所有的鸟儿当中“待遇”最高的是燕子
春分地皮干,是因为风太大。立夏鹅毛住,是因为风小了,鹅毛都可以待在地上不动了。《淮南子》中便有“立夏大风济(止)”的说法。
春分的时候,冷暖空气经常打架,所以总是刮风。立夏的时候,暖空气当家做主了,所以风就小了。
对于东北来说,是“立夏杏花开,寒霜不再来”。立夏虽曰夏,但气候平均而言,全国陆地面积的 61% 是春天的领地,所以立夏恰是盛春时节。麦从立夏老,豆到立秋黄。大家各长各的,无须相互攀比,麦奔立夏谷奔秋。但大家还都青葱之时,麦子开始独自“镀金”了。日渐金黄的麦田,提醒着人们:青黄不接的日子,快到头了!
小满鸟来全。惊蛰的时候乌鸦来了,春分的时候燕子来了,小满的时候各种鸟全都来了。鸟类“全体大会”隆重召开,这是在小满。
在很多地方,冰雪消融算是第一次迎春,鸦雀欢聚算是第二次迎春,而小满时节,该来的都来了,对于鸟儿来说,小满可谓圆满。
在所有的鸟儿当中,“待遇”最高的,是燕子。不仅文人吟咏,古时还享有最高的“官方礼遇”。《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燕子归来的那一天,天子都会出席专门为燕子举行的欢迎仪式。
英语谚语: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与我们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所有的鸟回归之时,真正的大夏天便不远了。
小满时,麦已小熟,天未大热。正是宜人的时光。但谚语说:百鸟集中,不雨便风。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的时节,也是什么天气都可能有的时候,激烈的对流性天气也就显著增多了。
立夏不下,犁头高挂;
小满不满,干断田坎。
此时蒸发量加大,各种水灵灵的禾苗欢快地长身体,经常喊渴。大家都指望着雨水这个“供给侧”呢。可是,小满不满是常态,有底气敢说“小满江河满”的,几乎只有华南了。
小满赶天,芒种赶刻。芒种的时候真是特别忙,间间苗,施施肥, 锄锄草,尝尝鲜,地里的活儿特别多。
所以才会有一则谚语: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它大致具有三层含义:
一是说明农民在田地里忙碌了一天,满身疲惫,累到走不动。
二是说芒种时往往多雨,道路湿滑泥泞,走路时需要相互搀扶。芒种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进入梅雨季节。正所谓:夏至未过,水袋未破。
三是入夏之后,人们容易力倦神疲,周身无力,病恹恹的感觉。
夏至不拿棉。南方是“三月三,穿单衫”,虽然老话儿常提醒:未食端午粽,寒衣不可送。还没吃粽子呢,千万别把棉衣收起来。东北夏天来得晚,所以 5 月棉衣才退役,6 月棉被才退役。但现在气候变化了,过了“五一”大家几乎就不着棉了。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个不太对,小暑时节,也就入伏了。小暑、大暑经常“没大没小”的,很难说谁更热。往往是小暑的时候地温高, 大暑的时候气温高,反正,都不凉快。
全国有 55% 的地区,最高气温的极端纪录,都“诞生”于小暑、大暑期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开始盛行湿热。所以,即使有些地方最高气温的极端纪录发生于小满、芒种或夏至,但那时的天气往往干热,蒸比烤更加难熬。虽然两者都是我们不喜欢的天气“烹饪”方式。
而且南方的“暑”往往是加长版的,有时“小暑大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印象特别深的,2013 年南方地区最如火如荼的高温,就是从立秋开始的。
春管油盐,夏管米,冬管六畜,秋管你
从前有“六月六,晒龙袍”的习俗。农历六月初六,即临近小暑之时, 皇宫内为皇帝晒龙袍。百姓家里没有龙袍,就在家门口暴晒自己的衣服。据说这个习俗是源于唐僧在西天取经归来的路途中,过海的时候经文被海水浸湿,只好将经文取出晒干,那天刚好是六月初六。这个习俗之所以能够流传很久,官民皆参与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天气炎热暴晒。也算是小暑天气又热又晒的一个旁证。
谚语说:六月六,晒棉衣,晒了棉衣晒蓑衣。
小暑之后,雨水也多了,大雨时行,湿气浓郁,扑面而来的,是蒸人的桑拿天。
小暑期间进入伏天,一个字:热!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热浪没处躲。有人用三种烹饪方式描述伏天之热:头伏如火烧,二伏如油浇,三伏如熏烤。
还有一句谚语,伏天无君子。
伏天把人热得已经顾不得衣冠,顾不得那么多的风度和礼数了。大暑的湿气被称为龌龊热,真的是:大暑龌龊热,伏天邋遢人。
所以,暑热之时,还能够保持衣衫清新、服饰整洁的话,值得点赞! 古人的消暑方式很多,可以燎香、执扇、抚琴、近竹。而现代人的消暑方式更为简单、粗暴——吹空调、吃冷饮。相比之下,古人的消暑方式比较文艺,更讲究物我相合,更像是一种生活格调。
虽然人们怕热,但深知“(农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的道理,天气可以热,只是希望也别太暴晒。因为暴晒的时候,既没有降水量,蒸发量又增大。最好能稍微平衡一些,作物更喜欢这样的天气——“六月打连阴, 遍地是黄金”。
如果老天爷能够时不时地“赞助”一场雨水,那就更贴心了。“六月落雨人情雨”,暑热时节的雨被称为“人情雨”,算是老天爷送给我们的一份人情。“六月三场雨,瘦地变黄金”。
想来也是,如果说冷暖气流大兵团交战的锋面降水算是本分的话,小范围游击战式的热对流降水或许可以算是情分。但“夏雨隔牛背”甚至“鸟湿半边翅”,说明夏雨并非平均主义,所以经常有人调侃:下还是不下,拼的是人品。
“打靛”,现在听来已经很生疏了。靛,又被称为“靛青”,是一种深蓝色的有机染料,蓝色的衣服就是染坊中用靛青漂染出来的。打靛,就是靛秧成熟之后赶紧收割,然后放在靛缸当中,人们用木把击打,以加快调制靛浆。
在东北,是立秋忙打甸。立秋的时候,已是丝丝缕缕的秋凉,可以打草料,得给羊啊马啊牛啊准备过冬的饲料了。于是到繁茂的草甸上去打草, 有人也顺便“搂草打兔子”,到草甸上打猎。小时候,拿着筐、绳子、耙子、镰刀,到草甸里去打草。当时并未留心是否从立秋时开始,只记得打草的时间似乎很长。
处暑动刀镰。到处暑的时候就得开始收割了,所以谚语说:处暑立年景。
春管油盐,夏管米,冬管六畜,秋管你。我们在每个季节都会有获得感,但最大的获得感,无疑来自秋天。到处暑的时候,今年收成怎么样, 基本上就有个眉目了。
不过,“庄稼过了暑,人过四十五”,这时候庄稼个子高,身子骨僵了,一风雨交加,很容易倒伏。
但是在南方,“千浇万浇,不如处暑一浇”。很多作物还在抓紧时间茁壮成长。三春不如一秋忙,打到囤里才算粮。最揪心的,就是秋收时候的天气不给面子。
棉到白露白如霜,谷到白露满地黄。
白露的时候收割要继续,但是别太急,“夏收要紧,秋收要稳”,可是也别磨蹭,一不留神天儿就冷了,有些庄稼怕冷,不耐寒。
秋分无生田。“青黄不接”是在晚春。而到了秋分的时候,只有黄的没有青的了,庄稼都可以“毕业” 了,希望不要“肄业”。
在江南:白露见稻花,秋分见稻谷。此时,天地之间有两种令人陶醉的颜色:金色和白色。正所谓: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
一个“好”字,似乎有两层含义,一是长得好,二是长好了。
秋分时节,正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的时候。鸟飞欲尽暮烟横,一笛西风万里晴。
一笛西风,天气很美,诗人的解读更美!
以前读“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总觉得说说总可以吧。岁月静好的时代,不能总是“N 丈豪情”。秋风起时,能够想起美食,本是顺理成章之事,更何况现在“吃货”也已经不再是贬义词了。记得医生曾经对我说,换季的时候,可以适当懒一懒、烦一烦、馋一馋。
过了十一黄金周,天儿就冷了,但还不算太冷。到霜降的时候,那就真冷了!北方一年当中,什么时候气温下降速度最快?就是霜降到立冬的时候。
但是,也不能小觑寒露,要是没有寒意,人家凭啥叫作寒露呢?霜降的冷,有差不多一半儿是人家寒露给攒下来的,霜降彰显的是累积效应而已。
深秋时节,有一种灾害,叫作寒露风。
农谚说: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
寒露风原指华南寒露时节危害幼年晚稻成长的低温现象,或凄风(干冷型)或苦雨(湿冷型)。而当双季稻北扩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稻的这种“小儿科”疾病开始在秋分前后流行。所以广义的寒露风,未必仅是风,也未必仅发生于寒露,而是危害晚稻的低温综合征。
无霜期,是草木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
登高望远时,恰是秋高气爽天气。但很多人依然无暇陶醉于金秋之美, 因为“九月九重阳,收秋种麦两头忙”。
九月田垌金黄黄,十月田垌白茫茫。
仅仅一个月之后,大地便卸了妆,重新以素颜示人。从前是以田垌白茫茫形容霜雪,但是现在,偶尔有白茫茫的雪,经常是灰蒙蒙的雾。
有诗云:
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宋]杨万里)
霜降时节,气渐寒,霜如雪,而且雾气加重,清晨时常处于低能见度的状态。搁在现在,可能是只凭 GPS(全球定位系统)认前村。
在俄罗斯,霜冻的辈分很高,它是一位爷,霜冻爷爷(Дед Моро?з)。霜冻爷爷的职责和圣诞老人差不多。但之所以叫作霜冻爷爷,或许是因为那里,霜冻“当家”管事儿的时间很长,人们在他面前都很卑微。在俄罗斯情景喜剧《爸爸的女儿们》中,就有这么一个桥段,6 岁的小女儿“小扣子”为了促使父母早点和好,便在风雪天离家出走,满大街去找霜冻爷爷,向他求助。可见在孩子们心目中,霜冻爷爷是有多管事儿啊!
为什么会专门有“无霜期”这个概念,而没有无雷期、无雪期的说法呢?因为霜冻执掌着作物的生杀予夺。无霜期,是草木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
全国平均而言,“以风鸣冬”的立冬时节是一年之中气温下降速度最快的时段。天气越来越冷,到小雪的时候开始下雪了。
但对南方而言,“(农历)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暖气团撤退之前,还可能会恋恋不舍地营造一番和暖的小阳春,一番感人的作别。这时的江南,“禾稼已登”,小阳春正好晒谷,大家心情好爽。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节气中有三组大小节气
节气中,有三组大小节气:小暑大暑、小雪大雪、小寒大寒。于是经常有人探讨:小暑大暑谁更热?小寒大寒谁更寒?总的来说,小暑大暑经常“没大没小”,伯仲之间;小寒大寒,倒是小寒略胜一筹。
那么,小雪大雪是如何区分大小的呢?所谓的大与小,并非只是降水量的大与小,而是积雪的多与少。小雪时节,一天当中的温度还在 0℃上下晃悠,所以雪可能是下了就化,化了又冻,冻了又消融。而大雪时节的降雪,飘落之后就有可能“坐住了”。地上白茫茫的积雪,给了人们特别好的“印象分”。
在华北,冬小麦的冬灌,讲究的是:
不冻不消,冬灌嫌早;
一冻不消,冬灌嫌晚;
又冻又消,冬灌最好。
说的是如果还没有上冻,就太早了;如果冻得结结实实,就太迟了;只有“又冻又消”,就是白天消融、夜晚冰冻,才是冬灌最适宜的时节。这便是在小雪时节。
谚语说: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大地开始封冻了,然后水面也开始结冰了,船都可以休息了。“三月初一试船雨”,待到阳春三月,它们又可以愉快地上岗了。
小时候 12 月就可以穿上冰鞋或者坐上冰车,高高兴兴地滑冰了。不像华北地区,三九四九才能冰上走。
但是,随着气候变暖,“冰上走”可得留神,危险莫过于“如履薄冰”。
2018 年立春,我才想起去颐和园滑冰,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不停地巡查冰层融化的情况了。这里的滑冰季是 1 月 6 日至 2 月 4 日,只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而且还是在大寒极寒的背景下。
冬至,之所以被视为一个“大” 节气,因为它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阳光最疏远我们的时节。“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这是古人心目中阴气始衰、阳气始生的节气, 阴阳流转令人充满期待。所以到了冬至,人们会相互道贺,文雅的贺词便是:迎福践长。
人们在最黑暗的时令看到希望,日子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小寒大寒,冻成冰团。这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小寒比大寒还冷。但小的时候没太注意,反正零下 30℃和零下 40℃好像都差不多,冻得都没感觉了。气温离体温越近,人们越敏感;气温离体温越远, 人们越难以分辨出细微的差别。30℃和 35℃,人们的感触大不一样。但零下 30℃和零下 35℃,似乎也没啥差别,只一个字:冷!
二十四节气,数完小寒大寒,然后就可以准备过年了!
人的理性,体现在并不以体感舒适度来评价天气。最热的时候,想到的是:三伏不热,五谷不结。最冷的时候,想到的是: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其实,世上最大的神灵或许就是自然规律,要敬畏和信奉它,不要违逆它。二十四节气便是以时间之规,度天气之律。
各个节气之间的天气“相关系数”
除了节气物候,人们还会留意各个节气之间的天气“相关系数”。比如:
“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15 天的天气韵律,正相关。
“小满满池塘,芒种满大江”——15 天的天气韵律,正相关。
“芒种不落雨,夏至十八河”——15 天的天气韵律,反相关。
“立夏小满田水满,芒种夏至火烧天”——30 天的天气韵律,反相关。
“立春大淋,立夏大旱”——90 天的天气韵律,反相关。
“冬至雪漫山,夏至水连天”——180 天的天气韵律,正相关。
最著名的天气韵律,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记得小时候听到这个说法便觉得好神奇。这些年我们常常做这则谚语的天气验证,每年的准确率算不上很高。其实这则谚语当初触动我的,并不是它的准确率有多高,而是觉得古时的人好神奇,居然能构思这种 150 天的天气韵律, 从八月十五跳跃到正月十五,这联想、这思维是何等飘逸!如果这也算气象学的话,那应该归类为“浪漫主义气象学”。
实际上,这种“遥相关”思维,依然存活于当今现实主义的气象学。
节气,一直在一闻一见、一茶一饭之中,陪着我们。
本文选自《中国天气谚语志》,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题图为电影《情书》剧照。
编辑丨李阳
校对丨赵琳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文章3:24节气顺口溜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文章4:24节气顺口溜
当然可以,以下是另一段完整的24节气顺口溜,它同样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概括了24个节气: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蝶飞舞,清明雨绵绵。
谷雨播希望,立夏绿满园,
小满禾苗壮,芒种忙田间。
夏至日最长,小暑热难当,
大暑汗如雨,立秋渐微凉。
处暑叶落黄,白露夜渐长,
秋分月正圆,寒露草枯黄。
霜降叶飘零,立冬水始冰,
小雪雪初降,大雪漫天扬。
冬至阳回升,小寒近严冬,
大寒终岁尾,轮回又一年。
这段顺口溜同样以季节为线索,将24个节气串联起来,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自然景象或农事活动,既便于记忆,又富有诗意。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24节气所带来的季节变迁和自然韵律。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文章5:“二十四节气歌”其实有八句,您唱全了吗?
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时节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所以霜降刚过,秋裤还会远吗?)
一谈起节气,就不得不提到那首小学学习的,至今小伙伴们还耳熟能详的节气歌。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四节气歌》
短短二十八个字,不仅记载着寒来暑往,还体现出一年的气温升降、降水丰寡。
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首耳熟能详的节气歌,他们只“唱”了一半。相较于朗朗上口的前半段,节气歌的后半段鲜为人知。
节气歌的后半段究竟说了什么?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准确的判断出二十四个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其中还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不要着急,先让我们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视角,一同领略老祖宗与天地万物感应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Part. 1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无关诗意,而感天意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中华民族作为最早仰望星空的民族之一,古人很早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
追溯二十四节气的,便可体悟古人仰望星空这一朴素举止所蕴含的精神意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的位置变化来制定,即一年中斗转星移,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示意图,依次为摇光(Alkaid),开阳(Mizar),玉衡(Alioth),天权(Megrez),天玑(Phecda),天璇(Merak),天枢(Dubhe)(图片:NASA)
此外,古人也将洞悉到的自然奥秘凝练在历代相传的历法之中。所谓历法,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制订出计量时间的方法。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就将二十四节气订为一种补充历法。
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它的诞生与我国农耕文化息息相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应天地之运,顺四时之气”的生存智慧。《齐民要术》有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里的“天时”,是指太阳的活动,它对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人通过二十四节气能够清楚地了解一年中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把握农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比如清明之际,万物洁净清嘉而生机抒发,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而芒种亦有“忙种”之意,指小麦等有芒作物即将成熟,农民们要采收留种,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
齐白石《农耕图》(图片:中国美术馆)
二十四节气中的“两分、两至” —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早是通过我国周朝和春秋时期的“土圭”测影法来测定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现仍保管在河南省登封县的告成镇。
由于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变化,土圭测影利用直立的杆子,通过观察其正午时影子的长短来判断节气。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子的影子最短,这一天就定为夏至;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子的影子最长,这一天就定为冬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长短相同,都是两至时影子长度之和的二分之一。
土圭模型图(左图)和土圭测影原理说明图(右图)
(图片:百度百科)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即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环绕太阳的公转轨道)上移动的度数来划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将整个轨道划分为24份,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度所达到的位置。一年之中,每两个节气之间相隔15天,二十四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按现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标准推算,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太阳的运动,而阳历(又称公历)是根据太阳的位置变化所制定的历法,因此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
说到这,便可向大伙儿公布节气歌的后四句:“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后四句说的就是上半年的节气多集中于每月的六日和二十一日附近,下半年则多集中于八日和二十三日前后,节气在公历中的时间相对固定,最多相差不超过一两天。节气歌的前四句一一细数这些充满诗意的节气名称,后四句直白明了地道出了节气们的“生辰八字”,雅俗一体,实乃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中的一脉清音。
(图片:中国气象局)
二十四个节气是古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星辰的感知,它具有鲜活的时空感,穿越千年向我们娓娓道来四时更替的自然秩序。
Part. 2
立秋非“秋”,白露不“白”
小寒胜大寒,节气有偏差?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靠天吃饭”的农耕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节气歌短小凝练,若对它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往往容易贻笑大方。在此不妨与大家分享几条关于节气的“冷知识”,在了解其中趣味的同时,还可以一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庸含蓄之实。
立秋非“秋”:立秋到了,但不代表着酷暑夏日结束,凉爽秋日就此到来。通常人们口中所说的秋天,更指向于气候季节上的秋天。而气候季节上的秋天的划分根据是“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要从22℃以上稳定降到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时节。我国幅员辽阔,立秋之际除了我国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外,大部分地区温度仍然较高,南方更要面临“秋老虎”的袭击。当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都下降至秋天的标准,立秋也早已过去多日了。正因为“入秋”的不同步,才让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姗姗来迟。
2020年全国入秋进程图
(图片:中国天气网)
白露不“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白露之后,暑气消散而寒气上升,因此白露是预示着寒暑更替的时节。在秋天的清晨,早起的小伙伴往往能看到花草树木上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些露珠是由于昼夜温差大,夜里大气中的水汽遇冷而凝结而成的。但露珠透亮,何来“白”之说?其实不然,白露之白并非指调色板中的白,而是古人赋予四时五行的“配色”,即“春天甲乙木色属青,夏天丙丁火色属赤,中央戊己土色属黄,秋天庚辛金色属白,冬天壬癸水色属黑”。所以用白来形容秋天的露水,故名白露。
小寒胜大寒:大寒,表示全年中最冷时节的一个节气。而民间谚语却有云:“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这不是打了节气歌的“脸”吗?小寒和大寒哪个节气最冷,其实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南北有别。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而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却是大寒时最冷。但是在二十四节气起源的黄河流域,大多数情况下是小寒冷于大寒,这难道是古人搞错顺序了吗?对于这一疑问,中国传统文化中“物极必反”的思想可以给出一种解释,即大寒之后迅速归春,正体现出冷至极致而回暖的现象,因此把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称作为大寒。
全国个别省会级城市小寒大寒温度对比
(图片:中国天气网)
节气有偏差:二十四节气之所以在中国古代农事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因为其反映出了对生产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可以这么说,老祖宗们通过“观天术”摸索出了大自然的气候变化规律。但如前文所述,节气歌的诞生之地在黄河流域,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唱”出的是当地居民对于物候变化的感知和届时所应开展的农事活动。我国地域辽阔,以一概全定有偏差。但古人的智慧就在于重于实践而不默守陈规,因地制宜地总结出不同地区与节气有关的农事经验,比如在安徽省江南流域的“秋分种麦田”到了安徽北部就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
Part. 3
气候变暖,古调新弹
节气歌也要与时俱进
在全球变暖,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节气歌似乎有些“走调”。常常出现节气与气候变化不对应的情况,比如古时立春之后花开雪融之景,由于气候变暖,如今在立春节气到来以前便可观得。
全球变暖,“气候”入春提前
(图片:VEER图库)
面对“节气歌”与当今气候越来越不相宜的境况,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钱诚研究员与他的研究团队,聚焦于天文节气与气候特征之间的差异,从对农事活动更具指导意义的气候特征——温度出发,定义了一个更具本地性的“气象二十四节气”。
他们根据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计算出某个地点每个节气的气候平均温度,再用这一温度来确定每一年“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打个比方,比如你的家乡要观得花开雪融的初春之景需要气候温度高于0摄氏度,那么冬季到春季之间,气温达到这一标准的日子即为“气象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钱诚等人(2011)年通过全国平均地表温度确定的气象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及对应的温度阈值(图片:参考文献 [2] )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其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于人们自古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来自于后人的思考感悟,并对其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完善。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文化价值的认可与肯定,让重于经验和实用的中国古典式天文学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节气歌虽为农事所作,但其娓娓道来的是对时间、自然的细腻感悟。我们每个人也是自己人生的耕耘者,时光在节气中潺潺流转,就让这自然的秩序带动生命的秩序,适时耕种心田,打理生活,静待春华秋实。
:中国科普博览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推荐搜索词:
1.二十四节气顺口溜记忆法
2.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全部
3.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口诀
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顺口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