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称王打一节气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推荐文章1:蜀王全传(1)|大禹:治水救天下的英雄蜀王
奉友湘、李后强/文
【编前】
蜀国多仙山,蜀境多碧水,蜀地多秘闻。蜀王的故事,想必更为公众所关注。这里说的蜀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他们既包括古蜀国酋邦的首领,也包括在蜀地立国称帝的豪雄;既包括历代中央政府分封的蜀王,也包括分封在蜀行使统治权的其它名称的藩王;既包括揭竿而起成功开基的草莽英雄,也包括割据蜀地另立政权的朝廷叛逆。总之,凡是在蜀地称王称帝,有年号,有大臣,有军队,有都城,有政权的,皆属此列。当然,也有些蜀王只有封号,并未到任。比如唐代蜀王,基本上只是名义上的,往往在朝遥领;不似明代蜀王,数百年扎根蜀地,子子孙孙相传。当然,还有个别的成都王,只有名号,没有实际统治权力。但这样的人物,依然曾叱咤风云,建功立业,足以树碑立传。
还有的不叫蜀王,如刘邦初封汉王,明玉珍国号大夏,张献忠名称大西,但他们的地盘主要是蜀地巴地,名非蜀王,实则蜀王。因此,这蜀王全传,怎少得了如此英雄豪杰?
64位蜀王,跨越数千载历史。每一位蜀王,都是一幅鲜活画像;每一位蜀王,都是一段蜀地历史;每一位蜀王,都是一抹蜀国风景;每一位蜀王,都是一座文化宝库。
从今天起,封面新闻·历史频道将持续连载由奉友湘、李后强著的《蜀王全传》,希望能抛砖引玉,掀起一股研究蜀王的热潮;希望能普及古蜀历史,让更多人了解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希望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IP,衍生出更多的蜀王产品,为本已丰饶的天府文化,再添华章!
大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人崇敬的治水救天下的英雄,他更是四川人的骄傲。在2017年首届四川历史名人评选中,大禹毫无争议地名列第一。
大禹生在四川,长在四川,还曾在四川大会各部落首领,是当然的盟主。因此,他是实际上的蜀王。后来,他跟父亲到了中原,被舜帝任命为司空,接替他父亲鲧治理天下洪水。大禹劈开无数大山,疏导无数大江,历时一十三年,终于让洪水乖乖听话,造福于民;他开创夏朝,划九州,铸九鼎,建立起真正的国家政权;他把蜀文化带到中原,让蜀文化同中原文化紧密融合,并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一定是大禹,是伟大的禹!
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敬称他为大禹。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高阳(颛顼)的孙子。虞舜也是帝高阳的后代,是他的六世孙,比较起来,大禹的辈分就高太多了。也就是说,大禹的辈分比虞舜的祖父还要高两辈。按四川人的说法,大禹是虞舜的“老老辈子”了。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帝高阳(颛顼)的六世孙。其实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因为即使大禹家代代都是最小的,辈分大概也高不了虞舜这么多,何况虞舜肯定比禹年长很多。这个问题可以存疑。
禹出生在蜀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段渝先生根据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分析得出结论,禹生于西羌之地的石纽,石纽就在今天四川西北岷江上游地区。现在基本上有三个说法:一说在汶川附近,一说在茂县,一说在北川。总之不出岷江上游和涪江上游地区,即在今天四川省的阿坝州和绵阳市境内。至于涂山说和绍兴说,确实没有得到可靠依据的印证。
禹不仅生在蜀地,也成长于蜀地。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曾记述“术禹石纽、汶川之会”,就是说禹曾在石纽和汶川举行过盟会。故而,禹最早应该是蜀地各部落的盟主,相当于后世的蜀王。所以,我们说禹虽然未称蜀王,但他是实际上的蜀王。是后来才从“地方”到了“中央”的。
禹在蜀地当盟主之时,他的父亲可能正在外地治水。这时的中原正是尧当政。是时洪水滔天,没人能治。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问众大臣谁能治水,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要是治水不成,很可能毁了咱们一族,不行啊。而掌管四方的大臣四岳却说,行不行,让鲧试了才知道啊。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
鲧的确也是个能人,早就名声在外了。据文献所载,鲧是中国历史上建造城郭的第一人。《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可见,鲧是城墙城郭的发明人、首创者是没有问题的。大概四岳等大臣正是因为鲧善于造城,觉得他治水肯定也没问题,所以推荐鲧去治理洪水。
受到众大臣的推荐,鲧对于治水当然也是信心满满。因为鲧修筑城郭,不仅可以御敌,也可以防水防火。因此,鲧便用修筑城郭的思路去治水:筑堰、筑坝、筑堤拦截洪水。其实,从水利学的角度看,这个思路本身是没有错的,拦河筑坝,沿江筑堤,当然可以减缓和抗击洪水。但是,该泄的洪水还是要让其泄流,该疏通的河流还是要让其通畅。也就是说,该疏的疏,该堵的堵,双管齐下,治水才能从根本上奏效。而鲧一味地堵、堵、堵,最后干了九年,依然没有治好天水洪水,反而被流放羽山,后来被处死在那里。
不久舜接了尧的班,又命四岳等推荐贤良的大臣。四岳便首先推荐了禹作司空,并强调禹一定能为帝舜创造辉煌的业绩。舜知道禹是个能人,在蜀地就很有威望,而且有了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于是点头称善。这样,禹从蜀地到了“中央”任司空之职。舜专门召见禹,语重心长地嘱咐他:“禹啊,你就好好干,努力干吧,把洪水平息,让水土保持,令百姓安居,干成了,就是泽被天下的大功一件!”
于是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开始了伟大的治水工程。他们召集百姓前来协助。禹视察河道,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了治水方法:疏堵结合,双管齐下。禹以疏导河川为治水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洪水泛滥的河流。司马迁在《史记》里为禹画了一幅像: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也就是说,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趟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量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殚精竭虑,吃尽千辛万苦。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屡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摸爬滚打,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艰苦卓绝的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以及整个天下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理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敬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帝舜对大禹所建立的治水功绩也是佩服得不得了,他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病逝。三年治丧结束,禹谦虚地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为了顺应天时民意,在诸侯的拥戴下,大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据记载,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的金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九个大鼎。后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而当时的蜀地,就属于梁州之域。
历史学者段渝总结了大禹的三大历史功绩:
第一,治理洪水,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大禹作为率领华夏先民走出洪荒的第一人,既是治理滔天洪水的千古功绩影响后世深远的贤人,也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帝王。大禹“与大洪水英勇搏斗,治水十三年,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气度战胜了洪水,为中国人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建立夏朝,创造了国家形式。在夏朝以前,中国是一个部落联盟,就是若干个原始部落结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国家。正是大禹通过家天下,划九州,铸九鼎的形式,创立了第一个国家,也就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袭的政治制度。段渝认为,大禹开创了中国古代文明,“我觉得这个比治水更加重要。”在此基础上,段渝阐述了大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在段渝看来,大禹的这个思想,是我国民本思想的渊源,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有着重大意义。后世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即于大禹,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巨大。
第三,大禹促成了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段渝认为,大禹生长在蜀地,到中原建立了国都,他必然要把蜀文化也带到中原。所以蜀地和中原交流的枢纽,通过大禹来进行。我们说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文明,有自己的特色,集中在一体化的中间,显示出它非常丰富的内容,既趋同又各异,蜀文化在中华文明里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2017年四川第一批历史名人评选中,大禹毫无争议地居于第一位,专家学者们还专门总结了大禹精神: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勇于探索、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九州一家、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和谐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记》记载,大禹即位十年后,在东巡时逝世于会稽。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禹死后安葬在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祀大禹。
遗迹:
一、陵寝
大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禹陵乡禹陵村,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中国古代第一位治水英雄和夏朝的奠基者大禹而修建的。主要包括禹陵、禹祠和禹庙三大部分。禹陵的建筑主要是明、清和民国重建之物。
二、禹王碑
禹王碑位于岳麓山巅的苍紫色石壁上,在蟒蛇洞南面。面东而立。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岳麓禹王碑高1.7米,宽1.4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四字。其文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钟鼎,也不同于籀文蝌蚪,很难辨认,很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们伪造的。但远在1200多年前,即为韩愈所闻及,还亲登南岳岣嵝峰寻访禹碑,并留有诗记。即使是唐宋时的赝品,作为纪念大禹治水之丰碑,也是十分珍贵的。全国有十余处镌立禹碑,据说皆由岳麓禹碑模本复刻。
三、禹穴
在四川北川禹穴沟石崖上刻有“禹穴”二字。据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二字为李白所书。
【简介】
奉友湘,男,四川内江人。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协会员。1983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曾任四川日记者、编辑、主编、主任、首席编辑。1994年8月参与创办华西都市并任副总编,后任常务副总编。2007年起相继任金融投资总编辑兼人力资源总编辑、消费质量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总编辑。2013年1月出版专著《远离危机》,在业内广受欢迎,两次重印。2016年5月出版成功学专著《机会是种出来的》一书,在青年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2017年1月出版影视文学作品《交子》,引起学术界和艺术界的双重关注,目前正改编为舞台剧和影视剧。2019年1月出版长篇历史人物传记《蜀女皇后》,获得广泛好评。合著或参与写作的著作有《最后的伟大征服》《实用新闻谭》《业通论》《长江漂流风云录》。新闻作品《“长漂”系列道》(合作)荣获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李后强,男,汉族,1962年8月生,重庆市云阳县人,中共十五大代表,理学博士,1992年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物理系教授。现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省仁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眉山地区行署专员助理,眉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5年、2000年分别获中国图书奖,近年来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3次,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主持和完成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50多项,在《求是》杂志、人民日、光明日、新华文摘等国内重要刊和出版社发表论著800余篇(部),在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等国家出版论著50多篇(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推荐文章2:临沂城国3:鄫国姒姓,有夏氏,实证兰陵县是夏朝疆域
鄫国,在兰陵县向城镇文峰山下的鄫国故城遗址。
鄫国是大禹之后,有夏氏姒姓,这事记录在《国语》,是周太子说的。
《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
我们来看看《左传》对鄫国的记录!
《左传·僖公十四年》
【经】
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
【传】
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夏,遇于防而使来朝。
这是《左传》对鄫国最早的记录。就记了两件事,一是鄫季姬是鲁国公主,鲁鄫姻亲;二是鲁鄫关系不好,因为“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
鲁国和姒姓联姻,我能想到最早的就是周文王娶太姒,太姒是周武王、周公旦生母。然后就是周幽王娶褒姒。
鲁庄公期间,《左传》记录杞叔姬、杞伯姬,这是鲁国和姒姓杞国的联姻。
《左传》襄公四年“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这是鲁襄公生母是定姒,大概率是鄫国人。
鄫季姬和这一任鄫子,是一对苦命鸳鸯。
《左传·僖公十五年》
九月,公至自会。季姬归于鄫。
《左传·僖公十六年》
【经】
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
冬十有二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邢侯、曹伯于淮。
【传】
十二月会于淮,谋鄫,且东略也。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不果城而还。
《左传·僖公十九年》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看完以上4条《左传》记录,你们什么感觉?
我是这样想的:
鄫子不朝鲁,应该是附庸于楚国了,不然怎么发生以下事情呢?僖公十六年“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冬十有二月诸国“会于淮,谋鄫”,僖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这对苦命鸳鸯,很可能都是非正常死亡。鄫季姬在鲁国15个月后,回鄫国6个月后就死了,这是忧郁而终吗?3年后,鄫子被人祭。
僖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次睢之社在临沂兰山鄅国故城遗址东北的卧茨遗址。
宋襄公在姒姓老家拿旁支鄫子人祭,“欲以属东夷”,这充分说明商王后裔的宋襄公知道鄅国是大禹的都,是姒姓老家,他也知道东夷诸国尊崇姒姓为精神信仰。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杞,夏馀也,而即东夷。
东夷就是晋国人说的东夏。
《左传·昭公元年》
服齐、狄,宁东夏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经】
狄围卫。
十有二月,卫迁于帝丘。
【传】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鄫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閒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
卫国迁到帝丘后,卫成公梦见康叔对他说:“相夺走了我的祭品。”“公命祀相”“甯武子不可”,理由是谁家祖宗谁祭祀,祭祀相的应该是杞国、鄫国。
按这段记录的内容,夏相应该在帝丘被杀,就是这个帝丘在卫国哪里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这个位置在黄河以北,菏泽城西北,东明县正北,这离潍坊的寒浞也太远了,还被杀了,这位置靠谱吗?
没有有力证据之前,我不信这个位置。离杞、鄫太远了,少康能允许他爹孤苦伶仃的在边疆地区?鄫国是少康儿子曲烈的封国呢。
《左传·宣公十八年》
【经】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
【传】
秋,邾人戕鄫子于鄫。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邾人戕鄫子于鄫”,上一个在临沂次睢之社被人祭的鄫子,也是邾人抓的。这是因为邾人在山地生活太狂野?还是邾人祖宗更显赫,不在乎大禹后裔呢?邾人祖宗是炎帝怎么样?不是瞎猜哦!西海海神弇兹、西王母都是炎帝后人,都在邹城凤凰山附近,《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左传·襄公四年》
【经】
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
葬陈成公。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
冬,公如晋。
【传】
秋,定姒薨。不殡于庙,无榇,不虞。匠庆谓季文子曰:“子为正卿,而小君之丧不成,不终君也。君长,谁受其咎?”
初,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圃东门之外。匠庆请木,季孙曰:“略。”匠庆用蒲圃之槚,季孙不御。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
冬,公如晋听政,晋侯享公。公请属鄫,晋侯不许。孟献子曰:“以寡君之密迩于仇雠,而愿固事君,无失官命。鄫无赋于司马。为执事朝夕之命敝邑,敝邑褊小,阙而为罪,寡君是以愿借助焉!”晋侯许之。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乎始髽。国人诵之曰:“臧之狐裘,败我于狐骀。我君小子,朱儒是使。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
鲁襄公是一个可怜的孩子,父亲鲁成公执政鲁国18年,“薨于路寝”;襄公二年,小君齐姜薨;襄公四年,小君定姒薨,这是亲生母亲;4年内,相关的父母全都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孩子,这三位是正常死亡吗?
“公请属鄫,晋侯不许”,这就是原因。鲁国图谋鄫国,碍事的鄫国女婿鲁成公和他俩妻妾就得死,是因为执政鲁国的是三桓之首费县季孙氏,鲁君只是傀儡。
“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这是邾、莒截胡吧?这也说明当时邾、莒、鲁三国都想吞掉鄫国。
“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这是鲁国想侵邾救鄫,却打了败仗!臧氏宗祧是费县的鲁国东防,最早记录的鄫子也是在防和鄫季姬见面。
鄫国分兵,也能打赢鲁国,这也说明此时鄫人的战斗力很强。
这个狐骀在哪里,具体不清楚,从费县的鲁国东防到鄫国的兰陵向城,我个人倾向于在这条线上,恰好鲁国“台”也在这条线上,大概率是在“台”附近。
至于狐,西王母座下九尾狐,最出名的九尾狐是妲己,有苏氏在平邑县温水镇堡前庄遗址,沿浚河向下,费县潘家疃出土汉代石刻苏妲己。
《左传·襄公五年》
【经】
夏,郑伯使公子发来聘。
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
仲孙蔑、卫孙林父会吴于善道。
秋,大雩。
楚杀其大夫 。
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鄫人于戚。
公至自会。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陈。
辛未,季孙行父卒。
【传】
夏,郑子国来聘,通嗣君也。
穆叔觌鄫大子于晋,以成属鄫。书曰:“叔孙豹、鄫大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
九月丙午,盟于戚,会吴,且命戍陈也。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
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穆叔觌鄫大子于晋,以成属鄫”,充分说明了此次去晋国就是“觌鄫”,中文真是通俗易懂啊,这次朝见,就是把鄫国卖给鲁国,想从法理上吞并鄫国。
“季孙行父卒”,这是鲁国执政官,一手策划吞并鄫国,结果没实现就死了。
真的死在鄫国边上的文峰山吗?对,季文子墓就在鄫国故城遗址边上。
《春秋·襄公六年》
秋
莒人灭鄫
最后,还是实力说话,鄫国被莒国灭掉,成为莒国领土。这也是莒国最强大的时候吧?毕竟从莒县到兰陵向城还是很远的。
《左传·昭公四年》
【经】
九月,取鄫。
【传】
九月,取鄫,言易也。莒乱,著丘公立而不抚鄫,鄫叛而来,故曰取。凡克邑不用师徒曰取。
莒国灭鄫29年后,因为莒人对鄫人不好,“鄫叛而来,故曰取。凡克邑不用师徒曰取”。这是鲁国领土扩张到兰陵向城的原鄫国地盘了。这是鲁国最南端了。
《左传·哀公八年》
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臺子羽之父好焉。
这是兰陵向城附近的一个鄫人和来租田的平邑县郑城镇南武城的鲁国武城人有用水矛盾,后来这个鄫人就给吴国人带路去攻打鲁国武城。
以上是《左传》对鄫国的记录,再来看一下《国语》对鄫国的记录。
《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传统习惯认为,申国、鄫国都在河南南部,他们怎么联系西部的西戎去陕西丰镐伐周幽王呢?路上那些国家都是摆设?任由他们路过去攻打王都?
现在,我有不同的解释!
《国语·周语·内史过论神》
周之兴也,鸣于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于鄗。
这个“鄗”是临沂“艾”。《左传》记录的临沂“艾”,《谷梁传》记“蒿”,《公羊传》记“鄗”。《逸周书》记录的周文王在鄗教子,“杜伯射王于鄗”,都发生在临沂艾山附近的古城。
“杜伯射王于鄗”,这是周幽王在临沂鄗的证据。
“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这还是周幽王在临沂的证据!
《国语·周语·太子晋谏灵王壅谷水》
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帅象禹之功,度之于轨仪,莫非嘉绩,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
杞国在新泰,是周武王封的大禹后裔东楼公的国。牟娄是沂南县青驼镇穆公城。邾娄也在临沂附近。封到新泰,是给西周的东都成周腾地方。
鄫国在兰陵向城,这是夏少康给儿子曲烈的封国。
鄅国在临沂兰山,按春秋时期的造字法,鄅就是大禹后裔的国,是大禹称王的都。
姒姓都在临沂周边,褒姒就跑到陕西去了?褒姒也是临沂人更合理。
申国是四岳有吕的后裔,四岳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助手,被封有吕,这个有吕在大禹的鄅国附近,不是很合理吗?吕尚是证明哦!
《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西汉时的东海郡以郯城为中心,临沂县、启阳县都是东海郡的。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申、吕虽衰,齐、许犹在”,这很明显,杞、鄫都是有夏,吕尚封齐,也是因为老家在西汉东海郡。
结合襄公二十一年的“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能说明漆、闾丘也在四岳有吕附近,再结合鲁国“台”是姜嫄有邰、后稷有邰,那闾丘呼之欲出啊!出土10多件蛋壳陶的朱保遗址怎么样?蛋壳陶出土量全国第三,作为共工从孙四岳的有吕,邾国的闾丘很合适啊!
《春秋·襄公二十一年》
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
有吕在闾丘,就是临沂朱保遗址,有全国第三多的蛋壳陶证明。
那有吕氏申国在哪里?
兰陵县神山镇!
神山镇有神姓,应该是源于神农氏炎帝,东北有焦邱遗址,周武王封神农之后的焦国;有湖台遗址的炎帝陵,一号墓出土蛋壳陶12件,全国单墓穴最多。
四岳是共工从孙,共工亲兄弟的孙子,《山海经》记录祝融、共工、术器都是炎帝后裔。吕尚后代姓姜,就是源于此。
你以为西戎在哪里?
神山镇东边的兰陵县庄坞镇东高尧遗址出土商代青铜器,带铭文“戎”!这是《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最早的西戎!
“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就是兰陵县神山镇的姜姓申人,联合西边向城的姒姓鄫人和东边庄坞镇的西戎,去灭掉兰山西蒋遗址的西周东都的周幽王,因为他宠信的褒姒是北部姒姓,损害了姜姓吕氏的权益。周幽王要废掉的太子,是申国国君的外甥。
这种解释的几十里路,比从河南南部去讨伐陕西丰镐靠谱多了吧?
小结一下:
“有夏虽衰,杞、鄫犹在”,这是鄫国是夏朝领土的证据!
鄫国虽小虽弱,但他涉及的上古历史却很重要。
鄫国虽亡,曾姓不灭!
宗圣曾参,连绵不绝!
#临沂#?#鄫国#?#曾姓#?#兰陵#?#有夏#?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推荐文章3:后羿射日故事传了多年,原来射日的是羿,而不是后羿
与西方遇到洪水乘诺亚方舟一走了之不同,华夏儿女在洪水面前,选择了治水,著名的“射日”故事因此产生。当下我们的著作、教材和辞书都记作“后羿射日”,和史料有较大出入。第一,是羿射日,不是后羿;时间在尧舜时代,不是夏代中期。第二,射日是信仰通过制度的仪式表达,不是真的和太阳开战。
关于后羿的名称、时代和事迹,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任何记录,《孔子世家》《龟策列传》中只提到羿善射,提到后羿。《史记·夏本纪》列举夏代的世系如下说: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夏代开始世袭制已经形成定论,一般定义为夏代开始将国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但这并不确实。《史记》中排列的夏代君王都是同姓,缺少了异姓的后羿、寒浞和浇三位。考《左传》鲁襄公四年说:
公曰:“后羿何如?”(魏绛)对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由是遂亡,失人故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远至迩安,五也。君其图之!”
根据《左传》,夏太康失去了王位,后羿掌管了夏政,寒浞又取代了后羿,还和他的老婆生下了浇及豷两个儿子,分别安置在过与戈。夏代旧部有鬲氏靡起兵打败了寒浞,立少康。少康消灭了寒浞的两个儿子,然后传承下去。寒浞也叫后寒。大禹称王,有穷氏后羿和寒浞都称帝,但国号仍然叫夏。这表明夏代的世袭制曾经遭到破坏,存在三代异姓相袭的情况。《左传》关于后羿的叙述很详细,但是没有说他射日。《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说:“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尚书》言夺取夏政的是有穷氏后羿,和《左传》记载相同。《尚书》《左传》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资料,《夏本纪》中也引用了这两段话,但在太康崩以后删掉了帝夷羿和寒浞、浇的名字。检战国时屈原《天问》说: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战国时代,屈原对羿射太阳的事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可思议。根据《天问》的书写顺序,羿射日以后,大禹才开始治水,太康以后,帝降夷羿,革孽夏民,坐实了太康以后夺取夏代君王位置的是后羿,又称夷羿。
后羿的后有两层意思:《诗经·商颂·玄鸟》说:“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后羿就是在羿之后,后是繁体的“後”,同后稷的后。另外,《史记·夏本纪》说:“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后指君后之后。夏君王出自司空家族,将司反写为后,作为年号和后来的君王尊称。夷羿表示后羿出自东夷。
考《左传·哀公元年》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遂灭过、戈,复禹之绩。”因此,我们知道过、浇时夏人扶持了相为君王,但是被寒浞的儿子们平定了,这可以看成是夏代政权之争或者说第二次失去政权。寒浞的儿子浇杀了夏后相,夏后相的妻子生了少康,少康又杀浇。《全汉文》卷二十五班固《离骚序》说:“及至羿、浇、少康、二姚、有娀佚女,皆各以所识,有所增损。”所以,后羿生活在夏代的太康时,打败太康,夺取了政权。这应该不是司马迁故意不说,汉武帝以后,《史记》被大量删改;删掉后羿等人,符合“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血缘维系的政权制度。那么,射日的是谁呢?
射日的是羿,时间在尧舜时代。《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这是关于羿的生平事迹最详细的资料。又《山海经·海外南经》说:“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山海经·海内西经》说:“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周代礼鉴于夏商,金声玉振。《周礼·庭氏》说“庭氏掌射国中之夭鸟。若不见其鸟兽,则以救日之弓与救月之矢射之。若神也,则以大阴之弓与枉矢射之。”郑玄注说:“日月之食,阴阳相胜之变也,于日食则射大阴,月食则射大阳。”那么,射日显然是指长期阴雨,不见月亮举行的救月仪式。如果只是一时的月食,则为射天狼。《后汉书·马融列传》有:“曳长庚之飞髾,载日月之太常,栖招摇与玄弋,注枉矢于天狼。”楚辞《九歌》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的诗句,可以互相印证。由上述可知,羿又称仁羿,是尧时代的功臣,在治水的同时还举行射日仪式,后羿则生活在大禹孙子太康时代,因此叫后羿。为什么会出现羿和后羿混淆的情况呢?
《韩非子·非儒下》说:“古者羿作(发明)弓。”而《吕氏春秋》作:“夷羿作弓。”汉孔安国《史记集解》亦作夷羿。显然秦汉已经将羿和后羿混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作为大学通用教材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以及发行量最大的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皆作后羿射日,引用的材料就是《淮南子》“逮至尧之时”那一段,认为是古人幻想。羿射日,不知人们为什么要将羿说成后羿。另外,港澳台地区的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也写作后羿射日,亦匪夷所思。
(:孙娟,系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黄震云,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内容:《光明日》2018年9月15日
本期编辑:常莹 杨雪丹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推荐文章4:凤凰在上古五帝到先秦时期的那些记录!上集
凤凰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的祥瑞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分量,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
今天我们一起来《竹书纪年》中看一看上古历史中出现的凤凰记录,顺便把出现的龙一起看一下。
《竹书纪年》
黄帝轩辕氏
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龙颜和龙无关吧?
应龙出现了,能攻蚩尤的,也得是人吧?这是历史书,不是小说。这个应龙是黄帝的武将。
《竹书纪年》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
黄帝之所以有“云师”的称号,是因为他以云纪官。
在18世纪以前的天文学知识,都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
以天应地,用天文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这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具体表现。
查“洛”字,
《康熙字典》
又东海郡有洛水。《水经注》:水出太山南武阳县之冠石山。
洛水是祊河,
①上游平邑有颛顼国,太昊后裔;
②到铜石镇,有大舜出生地诸冯村;
③到费县上冶镇,有鲁国三桓之首的季氏私邑~鄪邑,来自大费,赢姓始祖,秦始皇老祖宗、徐国老祖宗。
④在许由城村,这是周王室老祖宗后稷的封地。
⑤祊河汇入沂河,就是洛水汇入伊水的北侧,有鄅国,大禹后裔的国。南边是启阳城。
全国4条洛河,其他3条有这么多古老大人物吗?
洛水是山东祊河,黄帝出生在寿丘曲阜,这事由宋真宗背书。
宋真宗认为他的老祖宗是黄帝,在曲阜建设景灵宫,祭祀黄帝。
宋真宗可是河南人,他没在新郑祭祀黄帝!河南的黄帝故里是假的,为了旅游赚钱,篡改历史,丢先人!
陕西的黄帝陵是衣冠冢,方便皇帝们祭祀黄帝而已。毕竟传说黄帝乘龙升天了,怎么可能有真陵呢?别忘了,西周、秦、西汉、唐都定都西安啊!
山东祊河应该是最早的洛,周王室背书,祊还是周王室的祊。
陕西北洛河,应该是西周王室怀念老家,取的名字。
洛阳的洛河,应该是周平王东迁后,为纪念老家,取的名字。
四川洛河,可能和三星堆有关,三星堆又和东夷的凤凰文化有关,应该是东夷的一个分支,时间在商末以后。西周时期,有能力的帝王都在不遗余力的进攻东方,楚国都从郯城北搬迁到湖北,难保商奄、淮夷、徐戎迁到四川,徐偃王的事,就很奇怪。
黄帝为什么来洛水祊河?
5000年前,天冷海退,受不了这种气候变化,红山文化灭绝!
4700年前,仰韶文化灭绝!河南、河北、山西、陕西都没有人了。
今年是黄历4720年,炎黄时代,仰韶文化灭绝。
假如黄帝来自仰韶,那他打败郯城炎帝和东夷蚩尤以后,山东应该就是继承传承仰韶文化!
但是龙山文化传承的是大汶口文化,并且强势扩展到辽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在河南形成中原龙山文化。甚至湖北石家河文化和钱塘江良渚文化都曾是龙山文化的分支类型。
所以,真相就是:
仰韶文化点错科技树,玩彩陶,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农业生产,粮食不够吃,就灭绝了。
曲阜黄帝去打郯城炎帝,也是同样的生存问题。临郯苍大平原北部是山,西部只有一个曲阜~泗水~平邑~费县通道是谷地,就是泗河~祊河河谷,是山东降雨量最大的地方,种水稻的。天冷,原始旱作农业完蛋了,就通过战争,争取生存权利!
因为炎帝是最后一任神农,农业发达,玩火最牛!证据是陵阳河遗址不但有碳化稻出土,还出土了2套成套酒器!粮食多的可以酿酒!还有大范庄遗址一次性出土30件蛋壳陶,这是五帝时代最高用火温度和最高科技中心,或者说八宝山也行,毕竟是陪葬品。
洛水祊河对黄帝太重要了,所以形成了伊洛,伊水=沂河,音同字不同。河洛的河,是沭河,五帝时代基本就是以河洛为中心。
《竹书纪年》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凤凰是在洛水祊河流域的。上一段,也是二者合在一起,实际上,很多时候,凤凰都出现在洛水祊河以南,看《山海经》就知道。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很清晰,《龙图》出于沭河,《龟书》出于洛水祊河。
临沂城,是有名的“龟驮凤凰城”。明清临沂城池就是一个乌龟的形象。洛水祊河北边的蒙山最高峰,叫龟蒙顶!我怀疑龟文化,也是发源于临沂。
《竹书纪年》
帝挚少昊氏
登帝位,有凤凰之瑞。或曰名清,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这才是真正的凤凰文化起源!
黄帝时,凤凰只是吉兆,只是祥瑞!到了少昊,以鸟纪官,让凤凰文化彻底的融入中华文明!
《左传·昭公十七年》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適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百鸟朝凤,始于少昊以鸟纪官。整个少昊时代的中华人,都知道凤凰的尊贵地位,不但是自然界里的凤凰,还是人间的帝王。
《竹书纪年》
帝喾高辛氏
生而骈齿,有圣德,初封辛侯,代高阳氏王天下。使瞽人拊鞞鼓,击钟磬,凤皇鼓翼而舞。
此处的凤凰还是祥瑞。
《竹书纪年》
帝尧陶唐氏
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
这是龙作为祥瑞出现的第一次。基本可以说,龙文化始于帝尧,明显晚于黄帝的凤凰。河出龙负图。
《竹书纪年》
帝尧陶唐氏
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
帝在位七十年,景星出翼,凤皇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这是帝尧七十年的凤凰祥瑞。
《竹书纪年》
帝尧陶唐氏
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有五老游焉,盖五星之精也。相谓曰:“《河图》将来告帝以期,知我者重瞳黄姚。”五老因飞为流星,上入昴。二月辛丑昧明,礼备,至于日昃,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摇,乃有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缘坛而上,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柙,泥以黄金,约以青绳。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帝尧时代的龙,都在水里,怎么感觉那么像鳄鱼呢?龟就是天意背书的,背甲上都是字。是不是洛有龟,河出龙?河出《甲图》,洛出龟书。
《竹书纪年》
帝舜有虞氏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自傍而出。
这段就有点儿神化了,舜的故事不是编的吧?不太靠谱啊!
《竹书纪年》
帝舜有虞氏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凰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马。
凤凰又来当祥瑞了!怎么感觉有秘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吸引凤凰过来呢?
《竹书纪年》
帝舜有虞氏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管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乐正狂走。
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其文言当禅禹。
又是河出黄龙,和帝尧时一样,指定继承人。这是忽悠人的套路吧?
《竹书纪年》
帝禹夏后氏
当尧之世,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又是河出《河图》,洛出《洪范》。
黄帝时,《龙图》出河,《龟书》出洛。
帝尧出生时,河出龙负图。
尧让舜时,河出《甲图》,洛出龟书。
舜让禹时,河出黄龙负图。
大禹称王时,河出《河图》,洛出《洪范》。
这么一整理,很明显黄帝时期的就是假的,后面的少昊、颛顼、帝喾根本就没有这个套路。
河出龙有图,洛出龟有书,这是从帝尧出生开始有的,主要用在禅让时,证明继承人是天授的?
呃~,大概率河图洛书是编造的啊!更像是一个愚民的所谓天意传承的把戏。
是河是洛,是龙是龟。龙的地位比凤凰差太远了,和龟差不多,分工明确,龙图龟书。
未完待续!
#凤凰#?
#河洛#?
#河洛文化#
#临沂头条#?
#你对我的家乡一无所知#??
#干杯吧朋友#
大禹称王打一节气推荐文章5:“三皇五帝”实则称氏,夏称王,商称帝,周称天子,秦以后称皇帝
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是战国时代的追名,氏族酋长、部落联盟首领实称“氏”;至大禹平治水土、征服四方、各部族归附后始称王;商灭夏后,商族尚鬼,遂有天上的上帝和人间的王帝之称谓;武王克商,周王鼓吹天命观和君权神授,周王又称周天子;秦并天下后,秦始皇自诩功盖三皇五帝,号称皇帝,至此在漫长的2132年的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皆称皇
本文标题:大禹称王打一节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