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主要内容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文章1: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文章2: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文章3:随笔|重读《青铜葵花》
文/简
《青铜葵花》是当代作家曹文轩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十多年前阅读过,最近又重新找出来,认真地阅读了一遍。掩卷,觉得有些话想说一说。
重读原因之所以要重新阅读曹文轩的小说,原因当然是由于“毒教材”事件的持续发酵。由于初次阅读距今时间久远,故事内容虽然大致记得,但里面的文字和细节部分早已模糊了,是否有“少儿不宜”之内容,当然更是记不清楚了。
实事求是,应该是处理一切事情的基本原则。哪怕是对待“敌人”的无情批判,也要有理有据,而不能道听途说,更不易人云亦云。
对于“毒教材”事件,我的观点是十分鲜明的,事件性质之恶劣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国家及有关部门绝不能不了了之,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进行处理,必须给国人一个清楚明白、负责任的交待。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现在的教育出了大问题,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后果之严重,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说祸国殃民一点不为过,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侵蚀,贻害无穷,绝不可等闲视之。
“毒教材”事件出现后,网络上草木皆兵也在情理之中,所以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也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曹文轩作为教材总主编,将自己的系列小说定义为必读书目,的确是瓜田李下,有“夹杂私货”之嫌疑。至于他有没有利用手中的公权利为自己谋私利,有没有如实向国家缴纳税款,则要以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为准,在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前,不能想当然地用猜想代替调查结论。
对于曹文轩的小说,有没有“毒害”孩子们思想的问题,则要以出版物的文本为准。
《青铜葵花》说什么小说讲述了小主人公葵花的命运,母亲早逝,她和雕塑家父亲相依为命。七岁的葵花跟随父亲来到大麦地农村的干校生活,父亲不幸落水遇难,她被干校的人送到河对面的当地农村,村上最贫穷却是最善良的一家人领养了她,从此,她成为了一个农村女孩,成为哑巴青铜的妹妹。
青铜的奶奶、爸爸、妈妈视葵花为己出,家里虽然贫穷,生活艰难,但一家人相亲相爱,让葵花感到很温暖。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青铜便主动放弃,让葵花去学校读书,并且早上送、晚上接,不肯让妹妹葵花受一点委屈。
葵花和青铜一起慢慢长大,当她渐渐习惯了农村的穷苦生活时,12岁那年,命运却再次与她开了个玩笑,她所出生的城市一定要将这个流落在外的女孩召回城市去生活。尽管亲情难舍,但为了葵花有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善良的青铜一家人含泪同意城里人将葵花接走。
《青铜葵花》这部小说,故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葵花、青铜及家人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塑造立体形象,叙事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感人,自然环境的描写纯净唯美,不愧“纯美小说”的称号。
《青铜葵花》里的唯美情节《青铜葵花》是小说,自然就有虚构的成分,虚构的内容和情节或许不完全是真实的,但却如童话般美好。
说到唯美情节,我首推“冰项链”。“冰项链”讲的是葵花参加学校的文艺节目演出,她担任幕员,本来彩排时说好晚上演出时借同学玲子的银项链,但排练结束时玲子却反悔了,不肯将银项链借给葵花戴了。聪明的青铜知道后,想出一个办法,用屋檐下的冰凌给妹妹用红线串起了一条冰项链。
其他的唯美情节还有很多,如奶奶做成的芦花鞋,被城里人当成艺术品买走;家里没钱买油灯,青铜为让妹妹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去芦苇丛捉来了很多萤火虫,为妹妹做成了一盏萤火灯;葵花的爸爸在万亩葵花田中写生,他沉醉在金色葵花的森林中,流连忘返……
饱受诟病的文字《青铜葵花》中的文字,唯一饱受诟病之处在第二章第五小节,葵花的爸爸对女儿葵花情感认知的描写。怎么说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作为一个单亲家庭,葵花的爸爸只能又当爹又当妈来照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年仅七岁的女儿,从小说的上下文和整部小说基调看,我相信之所以这样写,纯是为了深化父女感情,而不是成年男人的猥琐和不堪。
当然,如果不写这几个段落,也不会影响葵花父女感情的深厚。所以,此处描写也可以说是小说的一处败笔。不过,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青铜葵花》的“内容提要”中是这样宣传的,“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大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重读《青铜葵花》之后,我认为此宣传文案写得很好,总体而言是符合小说实际的。
仅就《青铜葵花》小说本身而言,曹文轩可谓是满腹才情,文学功底深厚。不管是故事内容方面,还是美文赏析方面,相信对孩子们的写作和语言能力提升会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此书值得一读。至于曹文轩有没有以公谋私、有没有偷税漏税,则另当别论。
于2022.7.17
原创首发
图片来自于网络,致谢~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文章4: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文章5:亲子阅读 | 儿童文学《青铜葵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大大长期更新文章,愿阅读可以点亮每个人的生活。
★点击阅读全文,获取更多文章。
今天分享《青铜葵花》,曹文轩老师,之前我们分享过他的《草房子》。
曹老师作为我国唯一的国际安徒生奖的获得者,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红瓦》等等小说,被称为我国“成长小说”的佳作,享誉海内外。而曹老师也因为成长小说在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今天我们就分享下成长小说吧。早在17世纪的欧洲,文学家和思想家就十分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问题。卢梭的《爱弥儿》和裴期泰洛济的《林哈德和葛笃德》讲述了就是少年儿童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大环境背景下,获得知识,获得成长的故事。
最早的“教育小说”也是这样来的。其他的像我们熟悉的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及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尽管并不是专门为儿童创作,也不刻意描写儿童的成长经历,但是他们笔下的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承受的痛苦是以前的作品中少见的。这也为后来的“成长小说”开拓了视野,提供了衍生的土壤。
到了18世纪,随着儿童文学在欧洲的发展。“成长小说”的概念在德国产生,当时,德国是欧洲文学和思想异常活跃的地方,歌德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在《少年维科之烦恼》中,他就把少年作为小说的主人翁,以少年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开创了成长小说的先河。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曹文轩开始了自我认知的成长小说创作,并成了我国成长小说的领军者。在《青铜葵花》出版之后,曹文轩老师还和天天出版社一起共同设立了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和青铜葵花图画书奖。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大多描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上个世纪末的农村生活。面对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有人写那个时代的伤痛和挣扎,力求通过文字让读者感受时代的压抑和影响。
同样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曹老师刻画的少年,却在奋然地前行,不断地成长,展现着少年不可阻挡的生命力。他的小说总是给人一种美感。尽管内容主要是少年在苦难中的成长,但是他并没有刻意地描写苦难,而是着意构建现实环境的诗情画意。
在他的笔下,天空月亮,山川河流,芦苇荷塘,写的是景物,也是意象。每一物一景,无不充满着浓情画意。这些情景的意象化描写,是曹文轩小说的优势还有特色。
曹老师对象征手法情有独钟,他擅长巧妙地运用象征拓展作品的内涵。他在《青铜葵花》的创作当中,就借助象征抒写了一种对苦难,对生命的哲理思考,使小说的意蕴丰富深邃。
读完全书,我们会发现“青铜葵花”不仅仅是书中两个主人公的名字,更是整本书精神的体现。也许大朋友会问,青铜葵花究竟在这里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按理说,青铜是金属,冰冷坚硬,同时对我们来说,青铜也是古老的神秘的。曹老师在文中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的属性-应对苦难的创造力。
作为大麦地里唯一不会说话的孩子,青铜很孤独,所以常常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说,他会在别人看起来,不可能有鱼的鱼塘里摸鱼,却每一次都有收获。他还常常钻进芦苇荡,一拍手,就会有十几只大麦地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鸟,从芦苇丛里飞起来。在他头上盘旋一阵以后才落入水泊中。
诸如此类的行为,都让他被人视为异类。可就是这样一个怪小孩,为了能够让妹妹在演出当天有装饰,就把敲碎的冰凌,用芦苇管吹成一个一个的冰钻石,做成冰项链。演出太上,项链美丽纯净,神秘华贵的亮光,震住了所有在场的人。
家里晚上舍不得点油灯,青铜就去芦苇荡捉又大又亮的萤火虫,把它们装在金灿灿的南瓜花里,上百只萤火虫,不仅照亮了漆黑的房间,也照亮了葵花惊喜的笑容。破旧的屋子里没有装饰,他就把摘下来的芦叶,折成小船用线串在一起,一串一串地挂在家门口,风一吹,数十只芦叶船在风中飘动着,路过的人看见都会停下脚步欣赏一番。
面对生活中接二连三的问题,有人会束手无策,可是青铜却用意想不到的方法一一化解。残疾和贫穷并不能让他低头,反而培养了他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曹老师也借青铜这个人物身上的那种神秘的创造力,将作品提升到一个高度。
如果说青铜身上有一种坚韧的体质,那么葵花就透着一股人性向往的温柔。葵花就像父亲给她取的名字一样,积极乐观,执着向阳,代表着美好和希望。这种希望不是每天照常升起的太阳,更像是生长在墙缝里的花儿,在逆境中蓬勃向上,生生不息。
葵花三岁就死了母亲,七岁又没有了父亲,小小的年纪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让她从一个爱哭鬼成长成一个坚强、独立又懂事的女孩。所以,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意考低分数,想借机辍学。为了凑奶奶的医药费,偷偷跑去拣银杏“挣大钱”。
青铜不能上学,她省下买发绳的钱来买铅笔和本子,一遍又一遍的教哑巴哥哥写字。即便命运无常,但是在葵花身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那一颗超越了苦难,澄澈透明的心。
青铜作为一个孤独的哑巴,因为葵花的出现,有了玩伴,也有了懂他的人。他们会在雨天故意跌倒,满身的泥水让他们觉得快乐不已,他们会在空旷的田野上挖野菜,坐一会儿躺一会儿,悠闲自在。
似乎是葵花的到来,让青铜不再孤单。可是实际上,父母过早离世的葵花渴望温暖,是青铜的付出与陪伴,一步一步地驱散了葵花心里的阴霾,所以当青铜和葵花相互依靠,彼此成长的时候,就代表了人们对于苦难的从容接纳,以及不会被苦难所压垮的美好。
同样是描些苦难,在高尔基的《童年》里,人民流离失所,儿童无钱上学,流落街头,偷窃甚至成了第一种风气,已经不算是罪恶了。所以高尔基想在“充满种种畜生般坏事的土壤上”,寻找一种像外祖母一般的良善品质去改造社会。
整部作品就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但曹老师笔下的大麦地,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气质,那就是人面对苦难的优雅风度。在这里,人们似乎对于苦难并没有恐惧,反而将生活过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惬意”。
青铜一家为了赚钱补贴家用,齐心协力编织了一百零一双芦花鞋。这种用混合着芦花的稻草编成的鞋子,不仅结实暖和,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还会闪着银色的光芒。哪怕不穿芦花鞋的人也会忍不住看上一眼。
尽管青铜家很穷,但总是把葵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会把采来的花插在她的小辫上,还会用伴着明矾的风仙花泥,给她染红指甲。家里的房子被洪水冲垮了,青铜和葵花却能在废墟当中,快乐地追逐一条鱼,还会从水里捞出碗,锅和鞋子,不时地发出阵阵的惊喜的叫声,就像是找到了宝藏,他们将废墟变成了一处游乐场。
曹老师用这些情节告诉我们,表现苦难未必要刀刀刺骨,如果能像青铜和葵花,将苦难的生活披上一层美的纱衣,那么就超越了苦难,也超越了生活。
就像序言中写的,描写战乱的时候,并非要把镜头对准硝烟的战场和儿童残缺的肢体。相反,把镜头推向穿越火区的青年妇女,她在废墟中艰难地朝法庭走去,为的是办理离婚手续,好让自己和心上人开始正常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青铜葵花》就是将主人公的名字凑在了一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葵花的父亲,曾经做了一个青铜葵花的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地标性雕塑。青铜葵花其实代表了一个区域的精神或者说整本书的精神。它象征那里的人们在苦难面前所呈现的精神面貌以及态度。
在大饥荒中,大麦地村长告诉村民,要把腰杆挺直了挺成一棵树。青铜的奶奶,哪怕拄着拐,每天也要去河边用清水洗脸。一头银发始终被她梳得一丝不乱。
青铜一家虽穿着补丁衣服,但永远干净齐整。这种面对苦难的气定神闲和从容不迫的气魄。正是曹老师所推崇的优雅风度。他希望人们无论在多大的苦难面前。能时刻保持着人的尊严和美丽。
除了在苦难上有独到的见解,曹老师还认为,美的力量不亚于知识和思想,所以他的写作风格一直以唯美著称,他十分注重修辞练句,在词藻上精雕细琢,也会注重形式的华丽与对称,在结构上达到一种匀称感。
比如他在描写阳光时,会出现层次的变化。一开始,太阳像一只金色的轮子,阳光哗啦啦地泄向了葵花田,那葵花顿时变得金光灿烂。天上有轮大太阳,地上有无数的小太阳。这种用比喻、拟人写出的太阳和葵花田有声音、有颜色、有情感,展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画。
父子俩在等待回家时,阳光又有了变化,太阳在一寸一寸地沉入河水,西边天空是一片玫红色。觅食归来的鸟,正在霞光里飞翔。优美的影子,仿佛是剪出的剪纸。这种用风景营造出的优美和谐的意境,预示着青铜一家的生活,正向着光明发展。
当他们回家时,一船茅草在阳光下像一船金子华贵的亮光,映得岸上观望的人脸也成了金色。这时阳光对氛围的营造达到了高潮。辛苦后的收获让人们沉浸在喜悦中,这种喜悦通过阳光营造出来。美在阳光里一点点扩散。在这里,茅草的美衬托的不仅是茅草的价值,还有人们在苦难中,没有被磨灭的闪着光芒的心灵。
如果说成长是需要告别的,那么告别也意味着成长。《青铜葵花》就像《城南旧事》一直讲着告别的故事。跟家里的牛、奶奶、葵花告别。如果说青铜面对前两次告别还能控制自己,那当父母故意支开他送走葵花,则导致他心里的崩溃。
青铜父母的做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错误处理一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告别,都是在孩子的心上开一枪。
著名教育学家凯洛夫曾经说,告别是孩子成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理解并且认可孩子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有时候,看似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其实是我们在不断地面对内在的自己。而正确处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情绪,既是孩子也是家长的一次成长。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转载请获取授权
--
赵梓君,每天一篇文章,记录工作生活、读书学习的点滴。做一颗传播爱的种子。
公众号:赵君。写作不只是在记录,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推荐搜索词:
1.青铜葵花主要内容50字
2.青铜葵花主要内容30字左右
3.青铜葵花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本文标题:青铜葵花主要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