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1:观世音菩萨的十种“自在”,你知道几个?

  《心经》大家都很熟悉,开篇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里的“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民间也称“观音菩萨”。为什么这里叫“观自在菩萨”呢?“自在”代表智慧,菩萨具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一切无碍,所以叫“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早已在久远劫前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大悲愿力,才示现菩萨身份,来到世间广度众生。《华严经》内列举出菩萨有十种“自在”,分别如下:


  一,寿自在。


  我们凡夫的寿命,自己做不了主,但菩萨的寿命可以自己做主,要多长就有多长,要多短就多短,完全自己说了算,只要遇到有缘,他就会示现,已经没有生死寿夭之相。


  二,财自在。


  我们凡夫的财富有限,需要辛辛苦苦去工作赚钱,才能得到那么一点点的财富。菩萨就不一样了,不用去工作,自然就可以得到,为什么他能得到?这是因为菩萨过去世所修的福太殊胜了,所以才应有尽有,这是财自在。


  三,业自在。


  我们众生烦恼习气深重,不明因果 ,所以是随业流转,一不小心就造业。但菩萨就不会被业力所转,因为菩萨知道自己过去世的因缘,所以他会应机示现,受诸果。菩萨的身口意可以随心所欲,自然成就庄严,不会造业,这是业自在。


  四,受生自在。


  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出生在哪个人家,自己做不了主,出生后还会迷惑。菩萨就不一样,他可以随愿入胎,投生到要去度化的有缘众生。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受生自在,他投生到净饭王家中,去做太子,就是为了广演佛法,教化众生。


  五,愿自在。


  我们凡夫虽然也有愿力,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半途而废,难以实现。而菩萨就有这个能力,他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养成这个习惯了,凡事都会坚持到底,决不放弃。所以只要是他发愿去做的事,就一定能够完成,这是愿自在。


  六,心自在。


  我们自己的心,自己做不了主,妄想纷飞,烦恼重重,根本控制不了。而菩萨就不一样,他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心,不会被外界环境所转,不会被贪嗔痴等烦恼迷惑,在任何境界自在,都能够如如不动,自由自在。


  七,如意自在。


  菩萨因静虑波罗蜜多修行圆满,具有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他心通,威力难测,无障无碍,自在如意。


  八,法自在。


  菩萨智慧圆满,辩才无碍,能够演说一切法,利益众生,八万四千法门,都能无障无碍,所以叫法自在。


  九,胜解自在。


  我们凡夫是心随境转,而不能转境。菩萨胜解成就,就能做到境随心转,他的内心可以转变一切所缘到的境界,他有这个功夫,这叫胜解自在。


  十,智自在。


  菩萨具足圆满智慧,善能观察众生的根机,应机说法,随缘度众。这和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就很相似,菩萨的教学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对待不同根性的众生,就用不同的讲法,非常灵活,这就很高明。


  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2:食存五观:佛门吃饭时要思考的五件事

  《杂阿含经》中说:“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这就是佛陀说的十句法的第一句“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可见凡是有情众生,他的生存是以饮食为其根本保障的,尽管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的四种差别。


  当然,本文并不是要向大家介绍吃什么,如何吃,而是重新解读一下,我们在吃饭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食存五观。


  本篇文章原是妙一法师对学僧的谆谆诫导,但其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劝勉之语,对我们普通人也同样适用。


  文/妙一法师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这是说,当我们看到手中的那一份食物时,应该思量它的来之不易,要经过诸如经过播种、施功、乃至善信的布施等等。


  同样,当我们接受前辈法师、善知识给我们讲解佛法的时候,是否也曾思其来处呢?自佛陀勤苦难行、三祗始证,历代西去东来取经、译经、释经的祖师们,再到耳提面命的教授师讲给我们时,还有人是否曾因之生起稀有难遭之想呢?若是“受之不谨,行由何籍”?我们的禅堂、念佛堂,又还有多少人能安心地坐下去、念下去?这是对“法食”的冷漠!


  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又怎样传承下去?太虚大师曾说:“佛教的特质在禅。”其意思是行禅,而非说禅。然而,现今国内常年坐香的道场也不过四五家,许多寺院都建有禅堂、念佛堂,绝大多数都是徒有施设,无人问津。


  再者,多数学禅的人,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学术层面,不是将之作为解决烦恼,开发智慧的圣教门。这一份禅悦之食恐怕已不被更多人所念及它的殊胜作用与来历了。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在应供之时,应当思考忖度一下自己的道德行持,是否有所缺失。若是营三宝事,克己利人是为圆全,当受此食。


  古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即是最好的例子。若是不念三宝、随心侵损,就是缺失、应愧受此食,说的就是“尸位素餐”之流,其中心意思就是要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请诸位想一想,寺院要修建、常住要维持、佛教事业要发展,是离不开教内外的支持和帮助的,这种支持和帮助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经过努力得来的。


  若是“不为三宝事,专搞沽名钓誉”,那么有什么资格接受别人的信任?当名不符实的真面目被别人识破后,佛教的尊严和神圣就会被玷污和亵渎,佛教未来的发展将会受到无法预计的阻碍。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在吃饭的时候,应该防止自己对食物生起三种过失。哪三种呢?即是对上味起贪,对中味起痴,对下味起嗔。


  执着以贪为首,所以总标在前。众生对事物总是以情执贪着不舍,比如对金钱、名誉的追逐,僧人在这方面应该是看得淡、放得下的。


  虽是这样说,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浪潮中,竟有人被“上味”所吸引不能自拔,且引生出种种“食病”。


  若是一己之私欲不得所偿,就难保不会生起“嗔心”。那么如何避免这贪、嗔、痴的三味过失呢?就是明确自己的发心是为佛教、为众生,认清当前大势,即是如法“受食”的想法了。


  正视良药,为疗形枯


  比丘三名之中,“乞士”意谓:上乞如来法食以资法身,下乞众生之食以养色身。


  要把食物当作一剂良药,来疗养色身,最终证得法身。这是强调食物只不过是起到药物的作用,不要执着、若是执着便是贪爱。吉藏大师常说:“破执不破法,病去药不留。”


  佛法是疗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的良药,而僧人即是传持佛法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会给人开方抓药的医生,那么我们对“药理药性”了解吗?对于常见病有经验吗?是不是抓了一副救人的药,反而害了人呢?


  《净名经·佛道品》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佛法运用方便是为了引导众生得到根本智,其旨趣在于出世。不是给众生一粒长生不死、满足诸欲的灵丹,而是教之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出世法药。所以有法师郑重提出“方便不是随便,圆融不是圆滑”的根本原则。


  正如《中观论疏》上说“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化人;方便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虽然能令众生因方便得到利益,但还要令其“正直舍方便”。能否教之以佛法出世的根本精神,关键在于施与“法药”的“医生们”,能不能舍去自身对于“药”的执着。否则,“医生”本为救人,却与“病人”同悲。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思益经·菩萨正问品》云:“谁知佛恩,不断佛种者。”我们每吃一餐饭,其目的都是为了成就无上佛道,不令佛种断绝,是为佛深恩。


  诸佛出世,其本怀也无非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与众生皆共成佛道。这最后一条一方面告诉我们尽管前四观不解,只要心存有佛道可求的概念,也可受食;另一方面是告诉我们受食不是为了裹腹充饥,而是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是为了众生而成就佛道。


  自利利他,令人始种善根,于未来劫,终因此缘,获得出世。此处文义明了,兹不赘言。


  

  总之, “五观若成金易化,三心未了信难消”。“五观若成”即是自利利他的佛法行。


  上来“五观”重申,文义不周,愿不允者,权作空响;若肯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睹此文者,愿受食时,五观常成。食之以后,犹若维摩诘的香积饭,尽未来际,受用不尽,道化无穷。


  图片丨十愿百科


  摄影丨慧海、孟和德力根、重影


  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3:能够付出的人才是富贵的人|《地藏经》讲解(一二六)

  “贫穷众生及疾病。家宅凶衰眷属离。睡梦之中悉不安。求者乖违无称遂。志心瞻礼地藏像。一切恶事皆消灭。至于梦中尽得安。衣食丰饶神鬼护。”


  如果未来世中,有的众生贫穷衣食不足,或者有很多的疾病,或者家里凶衰,经常出现横事,有很多倒霉的事、衰败的事,造成眷属分离,或者睡梦之中老做噩梦,还有各种事情很不顺心,应该怎么办?用至诚恳切的心,一心一意瞻仰敬礼地藏菩萨,那么一切恶事就能够消失。


  只要你以至诚恳切的心来瞻仰敬礼地藏菩萨,然后念地藏菩萨名念满万遍,那么就是恶事消灭,梦中也能得到安乐,衣食丰饶,神鬼也会一直拥护。


  “欲入山林及渡海。毒恶禽兽及恶人。恶神恶鬼并恶风。一切诸难诸苦恼。但当瞻礼及供养。地藏菩萨大士像。如是山林大海中。应是诸恶皆消灭。”


  如果有的人想进入山林,或者渡过河海,会碰到很多毒恶的禽兽,或者恶人,或者盗贼,或者恶神恶鬼,或者恶风,这些苦难厄难让人非常害怕。应该怎么办?应该瞻仰敬礼地藏王菩萨,供养地藏王菩萨,瞻仰敬礼供养的同时,还要念地藏王菩萨,念满万遍,念到万罪消灭,万乐出生,会得到地藏菩萨遣所在土地拥护,就会顺利地度过山林河海,所有的各种恶事也都消灭,行住坐卧都得安乐。


  “观音至心听吾说。地藏无尽不思议。百千万劫说不周。广宣大士如是力。”


  观世音菩萨,你至心恳切地听我说,地藏菩萨无尽大慈大悲的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议的,百千万劫也说不完全的。如果广说地藏王菩萨的大威神力,真的是说不完,不能广大地宣传地藏菩萨的如是功德力量。如是功德力量就是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


  “地藏名字人若闻。乃至见像瞻礼者。香华衣服饮食奉。供养百千受妙乐。若能以此回法界。毕竟成佛超生死。”


  地藏菩萨的名字如果有人听到了,乃至见到他的像,瞻仰礼拜了,然后以香花衣服饮食来奉献、供养地藏菩萨,就能够得到百千万种妙乐。有人奉献地藏菩萨,供养地藏菩萨,会使他百千万劫受到种种殊胜妙乐。如果能够以此瞻仰、礼拜、供养以及念地藏菩萨名号的这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一起成佛,那他必定能够成佛,超越生死苦海。


  “是故观音汝当知。普告恒沙诸国土。”


  所以观世音菩萨你要知道,应该普遍地告诉恒河沙数数不清的国土的众生,一起都来皈依礼念地藏王菩萨。


  这里说到,我们就是要至诚恳切、专心虔诚地瞻仰礼拜地藏菩萨,念地藏菩萨,最好也能够呈现我们的供养,供养香花灯烛衣服饮食或者玩具,玩具就是我们喜欢的一些东西,把它拿来供养。


  供养是表达我们的虔诚,不是说菩萨贪我们的东西。菩萨大功德、大慈悲,具足一切福,不需要你这点东西,人家也是福圆满的。供养是表示我们的虔诚,就好象我们去走亲戚或者去看望一个尊贵的人,我们也要带一点礼物表示我们的意思。这个礼物只是呈现我们对别人的一种恭敬礼貌,不是说人家一定要我们的这些东西。


  地藏菩萨这么伟大,我们供养是给自己培福,不是说好象我们吃亏似的。事实上舍一得万,你给地藏菩萨的这点供养根本不算什么,而透过供养之后,你百千万劫受安乐,得到的何止万倍千倍?那是无量倍,所以供养是很值得的。


  有的人很害怕付出,越害怕付出,就越不能富有。能够付出的人才是富贵的人,老是想抓进来的人,不放出去的人永远是贫穷的人。因为你老缺、老缺,缺不就是贫穷吗?你能够付出才证明你有,能够付出的人就是富贵的人,值得尊敬的人。老想抓进来不想放出去的人,永远是贫穷的,让人瞧不起的人。(待续)


  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4:从上帝到玉皇:源流、衍变与图像

  转载自李远国 李黎鹤 北京白云观(节选)


  玉皇,亦称昊天上帝、玉皇大帝,中国民间信仰中的最高天神。他乃是中国封建皇权在神真世界的象征。中国自殷周以来,已有最高神——上帝这个观念。在先秦文献中,或称天、皇天,或称帝、上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都是指这位天地间的最高神灵。


  玉皇的崇拜源自远古先民对天的崇拜。天是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是星辰闪耀的至尊天堂,是亿万生灵活跃的玄妙域界,谁也无法阐释天道的奥秘,于是人们崇拜天,信仰天,人拟天,神化天,天帝的信仰亦由之产生。


  《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后引申为天空、太空、宇宙。《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长”,即“空间极其辽阔”。


  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西汉《淮南子》:“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通过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发现我们的宇宙已经膨胀了138.2亿年,最新的研究认为宇宙的直径可达到920亿光年,甚至更大。人类所观察到的部分宇宙的物件大约是由4.9%的普通物质(构成恒星、行星、气体和尘埃的物质)或“重子”,26.8%的暗物质和68.3%的暗能量构成。重子物质构成星系际的“蛛网”。在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


  宇宙由一切天体组成,拥有无穷无尽的空间。谁也无法说明,究竟有多少个空间?多少个星际世界?天上究竟有没有神仙?玉皇大帝又住在哪一天界?


  宇宙大爆炸是描述宇宙诞生初始条件及其后续演化的宇宙学模型,这一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且最精确的支持。


  宇宙学家通常所指的大爆炸观点为: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的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暗物质和暗能量分别通过对普通物质产生的引力作用和推动宇宙做加速膨胀而表明它们的存在。


  如果暗能量不存在,那么物质间的万有引力作用就会减慢宇宙的膨胀,但是天文观测表明我们的宇宙在做加速膨胀运动。


  原始社会末期,中国的历史开始迈进阶级社会,部落联盟已成为十分巩固的政治军事组织,部落联盟首领则已成为世袭的贵族,社会出现了层层等级和最高首领。


  部落联盟打破了原来的氏族和村社的界限,成为地域广阔的最高社会组织,有着支配区域内一切事务的权力。这一切反映到超自然界,也就出现了天神及其下属群神。


  在自然神灵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化和社会化形成天神其下属层层支配各有所司的神界体系,反映了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长的权威和社会等级制度的现实。


  为了巩固特权地位,祭天大权通常由部落联盟长执掌,已故的联盟长被尊奉为与天神同在的祖先神。从此,上帝崇拜便成为我国上古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


  玉皇大帝 清代绘画(资料图)


  上帝崇拜是我国上古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殷墟卜辞可靠地证明,殷商时期已经完成了天上最高权威——上帝的创造,并迷信他拥有广泛的神力。


  上帝最重要的权力是管辖天时而影响年成。这说明殷人已经有至上神的观念,而且卜辞中的这个至上神明显是一个早期的主掌农业的自然神。上帝不仅像人间帝王一样发号施令,而且有帝廷,有工臣为之施行号令。


  殷人作为祖先来崇拜的先王先公可上宾于帝廷或帝所,转达人间对上帝的请求。先公先王也可通过阻挠降雨等,给人间以灾祸。


  上帝一词大量出现于儒家五经。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


  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对北极星的崇拜。东汉大儒郑玄声称“上帝者,天之别名”,汉代开始出现一种六天一说,认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敬天法祖是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间宗教核心信仰。《明史·礼志》曰:“敬天法祖,无二道也。


  《周礼》一书,朱子以为周公辅导成王,垂法后世,用意最深切。”康熙遗诏曰:“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祖先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


  万法天师众真图 清代绘画(资料图)


  敬天之“天”,就是天道、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神,三代时期称之为“人鬼”。天神称祀,宗庙称享,祭祀天神称为外事,祭祀宗庙称为内事。


  《周礼》天神、地示、人鬼之三重信仰祭祀体系,故祭天神,即祭昊天上帝与日月星辰诸神;祭地示,即祭山河大地与国社后稷诸神;祭人鬼,即祭祖宗鬼神与圣王圣贤诸神。


  敬天信仰就是天人感应信仰。钦崇天道,永保天命,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的兴旺。法祖,效法祖先。


  得天下者,皆以祖配天。中国古代宗教的祭奠对象,祖先祭奠与天帝信仰相伴相随,祭祖先,敬天神,二者紧密相连,凝为一体,构成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核心。


  敬天法祖,就是崇敬上天,效法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核心乃敬天法祖,其理论基础为天人合一。


  天道的传播脉络,起源于黄帝。历经三千年的心传后,至老子而分支形成了两支中国的古老的思想体系,即儒家和道家。儒家的脉络上接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到了孔子,传至子思、孟子,形成儒家学派。


  道家的脉络上接三皇五帝、老子、尹喜,到了庄子列子,形成道家学派,其后融合为道教。而天不过是祖的升华和放大,所以认祖归宗就成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敬天法祖的核心信仰,引导中华民族坚持以民族的发展为根本,注重民族的统一和信仰的坚守,注重现实,关注社会,保持理性,充满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而努力。


  道教的玉皇信仰,直接继承了远古时期的上帝崇拜,并增添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玉皇,又称“昊天金阙玉皇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帝”“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是天道众神之领袖。


  玉皇除统领三界十方内外诸天与天神之外,还管理天地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


  “玉皇”之称,当始于东晋。东晋《上清河图内玄经》中谓阳明星即玉皇九晨君。《上清河图宝箓》宣称,帝尊九晨君,姓精常,讳空上开正延,飞精玉冠,九色凤衣,执火铃。


  又有九位玉皇君,主宰除罪延福,干禄求位,通神达圣,制伏鬼神恶逆,诛伐幽显凶邪,立功建德,益筹延年,禳却众灾,应救一切。


  东晋《洞真高上玉清隐书经》称“高上玉帝藏之玉清上宫瑶台琼房之内,侍经兰庭玉女安绿梵、皇明基等七百人,北漠金仙玉童龄慧聪、王定云等五百人,执夜光宝明,常散三气返香之华,以拂神经之上品。


  是五帝万仙众圣,一月皆三登玉清上宫,散香朝真,礼于神经也。”


  进入隋唐之后,玉皇的神格与地位影响日巨。《太上太真科》曰:“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无生无死,湛然常住。”《宝玄经》说:“一号自然,二号无极,三号大道,四号至真,五号太上,六号老君,七号高皇,八号天尊,九号玉帝,十号陛下。”


  在民间,对玉皇的信仰已很普遍。韩愈有诗曰:“夜领张彻投卢同,乘云共至玉皇家。”元稹的诗说:“万里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坛。”此外,李白、杜甫、柳宗元等,也常在诗中吟咏玉皇,描绘其壮丽天宫,随侍群神。


  这样一来,民间信仰中的天帝、天翁和道教诸神中的玉皇合而为一。所以张政烺先生说,唐人心目之中玉皇已与后代无殊,其宫殿仪仗权势作用皆俨然人世皇帝,且诸家所述玉皇之服饰、侍御一若皆有定式,盖当时已宫观祠祀,造像写图者众矣。


  宋代统治者尊崇道教,以真宗、徽宗为最。真宗时将玉皇正式列为国家的奉礼对象,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亲祀玉皇于朝元殿。


  七年(1014)九月,“即滋福殿,设玉皇像,奉圣号匣安于朝元殿。”八月,“驾诣玉清昭应宫,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书安于宝符阁。”其后历年累有册封,上玉皇大天帝宝册、衮服。


  延至徽宗政和六年(1116)九月,徽宗亲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徽号宝册。丙申,赦天下,命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


  “十一月丁酉,朝献景灵宫。戊戌,飨太庙。己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赦天下。”至此,朝庭敬奉的昊天上帝与道教之玉皇大帝合二为一,国家、民间、道教三方面的信仰正式合流,从而使对玉皇的崇拜达到了高潮。


  道教顺应社会信仰的需要,遂将玉皇的神格大大提高,成为仅次三清至圣的大神,而为“四御”之首。并推出一批道书,宣扬玉皇的信仰。


  《道藏》中收有关于玉皇的文献十余种,如《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心印妙经》《玉皇胎息经》《玉皇满愿宝忏》《玉皇宥罪锡福宝忏》《玉皇十七慈光灯仪》《玉皇九天谱录》《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等。


  经过这些道书的阐扬,玉皇上帝的地位一下提高到四御之首,并从道教神学理论上予以调整与确认。宁全真重编道教神谱,于“玄穹主宰”中首列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次列昊天上帝、救苦天尊、北极大帝、天皇大帝四御。


  并解释说:“昊天上帝,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掌万天升降之权,司群品生成之机,三洞四辅,禁经之标格,大梵至妙无为之神威,乃三界万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自三气之天胤,三宝之皇胄,高出乾坤之表,生万物而不宰也。


  高出乾坤之表,生万物而不宰也。三才肇立,气清高澄,积阳成天,万汇之源,岂应无主。故以形象言之,谓之天;以主宰言之,谓之帝。故曰玉真天帝玄穹至圣玉皇大帝。”


  《太上洞神天公消魔护国经》卷下亦曰:“天地万物既备,元始大道退居无为,遂命玉皇统御三界,覆育苍生,公平无私也。命地母为地后,敕天官,司天曹,敕地官,司地府,敕水官,司水府。”


  北宋张商英撰《三才定位图》其中绘有天宝君(元始天尊)、灵宝君(灵宝天尊)、神宝君(太上老君)三清尊神之外,至尊大神还有二位。一位是“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一位是“昊天玉皇上帝”。


  前者被宋室奉为赵氏之始祖大神,后者因其派遣翊圣真君辅佑宋朝而受推重。并于太宗朝在终南山修建上帝宫阙。凡三年宫成,中正之位,列四大殿。前则玉皇通明殿,次紫微殿,次七元殿,次真君所御殿。


  《翊圣保德真君传》曰:“上帝在无上三天,为诸天之尊,万象群仙无不臣者。常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通彻,无所不照,故为通明殿。


  诸天帝君,万灵侍卫,仙众梵佛,悉来朝谒,仰视其殿,惟见大光明中,上帝俨然,仙班既退,光明偏彻诸天焉。”《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卷上亦曰:“帝身即道身,是无量功德之身,清静自然之身,神明坚固不坏真空无上法身。”


  “昔虽下生人间,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净,未尝不在金阙,分身变化,应现随方,利济群生,超升道岸,普垂教法,开悟后人,依按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庄严,是故光明常充诸天,神智妙达,莫可度量,是身光明,皆是妙号。”


  明王逵撰《蠡海集》云:“阳数始于一,终于九,所谓九是天地之至数。”道教乃因正月为四季之首,九为数之极尊,而将农历正月初九日订为玉皇大帝的圣诞。


  玉皇大帝在百姓心中是天上最高之神,所以每年正月初九日天公生前一晚,须斋戒沐浴洁身,且在自家门前准备八仙桌一张,桌上再围上八仙彩,并在中间摆上黄色灯座代表天公,在右边摆上红色灯座代表三界公,在左边摆上绿色灯座代表南北星君。


  同时选两支甘蔗(头尾保留),用红线扎两端,将蔗叶绑成拱门样式,待子时一到,虔敬地将五果、六斋、清茶、鲜花及天金、寿金、刈金、福金等摆上桌,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首礼,恭祝玉皇大帝万寿无疆。


  玉皇大帝是由人想象而来的神,是把“天”加以神圣化的结果,所以原无神像。到宋真宗时,才为他塑像,玉皇大帝的塑像或画像,一般是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有的手持玉笏,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汉帝王的打扮。


  在封建社会时代,唯天子才有资格祭拜玉帝,一般民众不能随便祭拜。一直到封建时结束,这种禁忌才得以破除。


  然而,一般民间仍认为玉皇大帝是如此崇高伟大,并不敢擅自为其雕塑神像,而以“天公炉”或“神牌位”来代替。信徒拜祭玉皇大帝时,就对着“天公炉”焚香膜拜。


  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东游记》中,都用大量的篇幅讲述玉皇大帝,塑造了一个神圣权贵的神灵。


  《西游记》中描写了天庭的殊胜景况,说猴王同金星缓步入里观看。初登上界,乍入天堂,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只见那南天门,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宝玉妆成。


  两边摆数十员镇天元帅,一员员顶梁靠柱,持铣拥旄;四下列十数个金甲神人,一个个执戟悬鞭,持刀仗剑。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


  明霞幌幌映天光,碧雾蒙蒙遮斗口。这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乃遣云宫、毗沙宫、五明宫、太阳宫、化乐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乃朝会殿、凌虚殿、宝光殿、天王殿、灵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


  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谢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金钟撞动,三曹神表进丹墀;天鼓鸣时,万圣朝王参玉帝。


  又至那灵霄宝殿,金钉攒玉户,彩凤舞朱门。复道回廊,处处玲珑剔透;三檐四簇,层层龙凤翱翔。上面有个紫巍巍,明幌幌,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下面有天妃悬掌扇,玉女捧仙巾。恶狠狠掌朝的天将,气昂昂护驾的仙卿。


  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坐金阙云宫灵霄宝殿。


  余象斗编著《南游记》记载,玉帝在灵霄宝殿举办赛宝会,三十三天天帝、三界神祗,及西天诸佛,俱各要赴金阙,各带宝贝赴会,三月三日,大开天门,西天世尊同上帝首坐,众神按次序而进,山呼礼毕,依次而立。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宣传,玉皇大帝的名声大振,成为民间社会广泛知哓、普遍信仰的天帝。


  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文章5:佛门“随喜”随什么?恶人被惩戒也能随喜吗?

  平时我们常听一个佛学用语“随喜”


  随喜功德、随喜师兄、感恩随喜


  只要谈到随喜,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


  随意和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吗?


  其实,随喜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文/宗舜法师


  什么叫“随喜”呢?它的意思是随顺如来的教说,不违背如来教说,闻已心生喜悦。这是圣严法师根据本品(《法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而讲的。这一品是讲随喜能产生什么功德。


  一般讲“随喜”就是随顺、欢喜,是看见别人所做的善根功德,随之而心生欢喜,这就叫“随喜”。就是我们看见别人做,不管什么事,好事、坏事都算在内,自己心中产生了欢喜之心,这就叫“随喜”。


  《大品般若经》里的《随喜品》有说:“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


  《大智度论》也解释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斗。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肴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此谓行福德者为诸人所尊重爱敬,而随喜福德,其功德更胜自己亲自去做的人,可以把随喜福德当成是实德,就是说这功德是实有的,并不是假的。


  “随喜”的特点是什么呢?


  不用我们身口业去做,不用自己动手,也不要自己开口,只要在心中发起欢喜心,这就算随喜。所以经文一再说不劳身口业作出功德,但是要以心方便,在心中生起欢喜心。所以有的人嘴上说:“随喜你啊!”可能只是嘴上功夫,心里根本不随喜,嘴上讲句应酬话。这种随喜没有用。随喜赞叹,心随喜最重要,不是嘴上随喜。


  如果能修行福德,最殊胜了。如果人不修福,那跟畜生没有什么两样,想想是不是。人跟畜生干的三件相同的事情:淫欲、饮食、战斗。动物就要争地盘,为饮食打起来。人和人在社会上的争斗也是同理,还不是争名夺利嘛!所以说如果不知修福,那人跟畜生也没什么两样。随喜功德不用身口业,以心方便。“随喜”是实法,能够产生真实功德。


  对善,我们内心深处欢喜,是随喜;看见别人干坏事,如果我们觉得好,那也是随喜。也就是说,别人的恶业,我们也会拥有。


  曾经也有人问过我,他说:“法师,有的人干了很多坏事,受到了法律的惩罚,终于判死刑了。像这样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很开心呢?”罪大恶极的人终于受到了惩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坏人被杀的这件事呢?


  我说,不能够感到开心,不能够觉得他被杀得好。他被杀,是他承担他的业果。但是作为一个菩萨道行人来说,怜悯众生,总是要发慈悲心。我们要同情他因为愚昧,导致生命丧失。遇到这样的可怜之人,既不明于事理,又带累了旁人,这样的愚痴之人,我们内心深处是要同情他的。如果他没有真心忏悔,将来还是纠缠不休。所以对这样的人我们为他们念佛回向,希望化解冤业,希望他们生善趣,希望他们将来能够长养慈悲心。我们怎么能够随喜说杀的好呢?这就是见到恶的、坏的,不能随喜。随喜是通于善恶的。


  简略的说,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都可分四类,就是戒律里常说的:自作(自己做)、叫他(劝别人去做)、见作随喜(看见别人作,心中生欢喜)、赞叹(看见别人在作,不只是心中随喜,同时还表扬他)。


  现在表扬的风气不够强了,在以前拿了奖状、得个小红花,在学校里受老师表扬、被同学羡慕,这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这是赞叹行。对为善者予以表扬和肯定,是对善行的鼓励,对于当事人来说有激励的作用。鼓励行善,让大家都离恶行善,这才是佛教要求的。所以大家不要吝啬赞叹,随喜只是一方面。也就是无论你在家还是在单位,你要尽可能地赞叹他人的善行。


  殊胜的意思是什么推荐搜索词:

  

  1.庄严殊胜的意思是什么

  

  2.因缘殊胜的意思是什么

  

  3.殊胜的意思是什么在佛法

  

本文标题:殊胜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