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主题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文章1:《红星照耀中国》的永恒魅力(品味红色经典(13))
:人民日
一本书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又名《西行漫记》)因其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了解而闻名于世,并被历史铭记。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然是人们了解现代中国的必读书。
1928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上海。在中国,他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1936年6月,斯诺和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一起冲破重重封锁,以“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的勇气,经西安抵达陕北,冒着炮火硝烟进入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个到“红色中国”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团,斯诺来到陕北苏区。
7月初,斯诺在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亲自为他拟定了一份为期92天的考察苏区日程表。7月中旬,毛泽东同志在保安县(今志丹县)会见斯诺。随后,斯诺前往陕北苏区红军前线部队采访,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诸多红军将领和普通士兵、农民。10月初,斯诺回到保安,随后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10多天的谈话。10月底,斯诺回到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的家中,结束了历时近4个月的“教育兼阅历,入学兼旅游”的采访,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实事求是地记录了他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不偏不倚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士兵、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战斗、学习和生活。《红星照耀中国》的核心内容是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即《毛泽东自传》)和第五篇《长征》。这份毛泽东同志唯一亲自修改的自传,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自然亲切,又撼人心魄。斯诺说:“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对于长征,斯诺认为:“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红军严明的纪律给斯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回忆,他花了相当篇幅记录护卫他的“红军旅伴”的精彩故事:“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4个月的采访,斯诺懂得了红军的优越性在于统帅部完全有能力训练麾下的人才,锻造其政治信念、军事纪律和制胜意志,“是战斗中相信自己是为一定目的而作战的唯一一方”,而且红军“有一样东西是白军没法效仿的,就是他们的‘革命觉悟’,那是他们维系斗志的主要支柱”。在预旺县红军前线,斯诺聆听了一堂红军的“政治课”,并对在场62名红军战士的成长作了分析。“红小鬼”们的精神面貌和战斗精神令斯诺极为钦佩,他充满感慨地写道:“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在“红色中国”的日日夜夜,斯诺大开眼界,彻底改变了他在“国统区”对中国的认知,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他诚恳地写道:“我错了。中国农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后来,他在中译本《西行漫记》序言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树立了非虚构写作的光辉典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20世纪30年代,《红星照耀中国》不同中文译本出版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奔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战争开始以后,我每走到一处地方,哪怕是最料不到的地方,总有那肋下夹着一本《西行漫记》的青年,问我怎样去进延安的学校。”1944年,他在《红星照耀中国》再版序言中自豪地说:“就我所知,写有关中国情况的外文书而对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部。”
红星照耀了中国,也照耀了世界。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力量。他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声援中国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的新浪潮,众多仁人志士和国际主义者,在它的召唤下纷纷效仿斯诺来到中国,他们当中既有献身中国革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还有记者、编辑、作家、教授和外交官,如海伦·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和索尔兹伯里,等等,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一辈子留在了中国。
斯诺坚持真理,以坦率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持说真话的品格,使他的作品如同火种,给人以温暖以光明,照亮了世界,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红星照耀中国》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告文学的写作标准,树立了非虚构写作的光辉典范。80多年来,《红星照耀中国》被译成中、法、德、俄、西、意、葡、日、蒙、荷、瑞典等数十种语言出版,成为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经典读物。
《红星照耀中国》也改变了斯诺的人生。一个本想在中国只待6个星期的美国青年,后来成为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优秀记者。斯诺深深爱上了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鲁迅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2年2月15日,就在尼克松开启访问中国“破冰之旅”前夕,斯诺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逝世。尼克松曾向病中的斯诺致意,对斯诺“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临终前,斯诺留下遗言:“我热爱中国。”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执教的燕京大学校园内(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毛泽东主席发去唁电:“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丁晓平为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
《人民日》(2021年04月16日 第20版)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文章2:从《红星照耀中国》中探寻初心与使命:从共同富裕到兼济天下
: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国际关系学院);白小萌(墨尔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
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站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忧外患中的顽强屹立,到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质疑的坚定与果敢,再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团结与自信,世间百年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却始终能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来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其中的关键是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有一本书,曾是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书籍,它让世界第一次完整的读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与信念。当时的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都长期溺于流言和揣测中,埃德加·斯诺用记者求真的信念,佐之以冒险家的勇气,踏上了西行的漫漫道路,写下了极富盛名的《红星照耀中国》。细读书中的点点滴滴,我们或能对中国共产党流传百年的红色基因从何而来,凭何茁壮生长有所感悟。
不照搬理论:中国特色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每当我党因时因地的按阶段施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和政治举措时,总会有人疑问:中国是否仍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等创新性的政策提出时,也会有人质疑我们的道路是否纯粹。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建立根据地时,就一直有着“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过程中的每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特色”的改变和抉择都能挽狂澜于既倒。在陕北根据地时,中国共产党人已有了如此明确认识,这些经验与教训依旧时时刻刻镌刻在中国一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提醒着中国共产党要着眼于脚下的大地,民生是否得到切实改善才是评卷的唯一答案。
政策因时制宜,目标坚定不移。《红星在西北》这一章很清楚地记录了初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建设一个真正的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打天下易,守天下难。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从西柏坡赶往北京的途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经受住了考验,结合他国的经验和自身条件,有目标有规划地逐步恢复生产。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新中国就从一穷二白的开局下基本完成了初步工业化,独立研发“两弹一星”为国防安全打下了基础,为接下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牢固根基。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的民生和社会发展向中国共产党抛出了新的历史问题:如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勇气,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积极面对未知挑战,努力发家致富。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过不懈努力,拥有全产业链的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市场,如今国际市场份额首屈一指。
然而,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而残酷,致使很多发展中国家始终无法跨过发展陷阱,在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面前可能一夜返贫。但中国的体制优势显现出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宏观调控下接连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考验,并在2010年GDP晋升世界第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不仅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第一次,也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即便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贫困人口也比比皆是,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面脱贫成就的伟大意义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在完成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后,中国共产党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无论是“先让百姓富起来”的改革开放伟大构想,还是和平统一香港澳门的“一国两制”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英勇改变。共同富裕目标不能忽略“富裕”,祖国完整统一也要给历史留下缓冲余地,只要守住了初心,坚持为百姓谋福祉,人民也会回馈以信心和支持。
心系天下,放眼全球:人类的命运本就是共同体
随着全球各层次往来的日益繁盛,中国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即使在西北红区时,中国共产党也从未偏安一隅,而是一直放眼全球局势。时至今日,加强国际合作,达成统一共识仍然是面对全球性问题最积极、甚至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都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即使是最“穷”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都怀揣着一颗兼济天下的心。毛泽东同志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4亿5000万人民的生产和消费的力量,不是一件能完全由中国人来管的事,而必须要许多国家来参加。我们几万万的人民一旦获得真正的解放,把他们的巨大的潜在的生产力用在各方面创造性的活动上,能够帮助改善全世界经济,和提高全世界文化的水准。这些话,在当今之中国与世界,依旧是切合实际的。
在国际贸易发达如斯的2021年,即使受到了疫情影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平稳,并作为全球最大生产制造国和最大消费市场,给国际贸易带来强大驱动力。中国经济的生机与活力不仅给自己人民带来致富机遇,也惠及全世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为了这些长远的国际利益,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人民奋力抗争,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坚持,一步一步稳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行,将中国与世界更实际更具体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我说过,‘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读懂中国共产党才能读懂中国,这一句话跨越百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人民更需要加强沟通,团结一心,去应对未知挑战。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明白团结一心的强大能量,更能与十四亿中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携手共进。
(本文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项课题”(21XNQZ34)的支持。)
: 光明网-学术频道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文章3:红色书籍 |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创作背景
1936年,人们对中国红军、苏维埃等等提出过许多问题,由于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回答问题的人都没有亲身到苏维埃统治的区域去过,所以没有人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形容的那样,"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苏区和红军的存在成了一个难解的谜。斯诺知道,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走一趟。他也知道,曾经有少数人尝试过这样做,但都失败了。因此,到红区去被看成是做不到的事;即使能进入红区,也以为没有谁能活着回来。
1936年6月,斯诺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他一个消息:东北军的首领张学良对红军实际上已停止作战,并邀请周恩来在西安举行了会谈。那里的形势有了转机,这就使斯诺有可能进入红区。于是斯诺决定抓住机会,设法打破这一已经持续9年的新闻封锁。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位领导人通过斯诺的一位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封用隐色墨水写的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内容简介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此外,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书籍评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红星照耀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第一次告了毛泽东及其同事们的连贯生平,而且为一个在当时看来是前途未卜、凶多吉少、不为人知的运动,预见了光明的前景。
美国作家迈克尔·沙勒:第一个公布长征真相的西方人是与毛泽东谈过话的年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里的经典性叙述,至今仍是有关长征资料的一个重要。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红星照耀中国》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告文学的写作标准,树立了非虚构写作的光辉典范。
汉学家拉铁·摩尔:书中介绍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或者只是隐隐约约有点儿感觉的情况。那本书里没有什么宣传,只有对实际情况的道。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中国啊。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文章4:读党史 长智慧?|斯诺:让红星照耀中国
编者按:聆听红色故事,见证百年党史。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闪电新闻夜读专栏发起“读党史 长智慧”主题策划,邀请全省各地主播诵读《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节选,面向青年,以史育人,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巨变。
有这么一部经典著作,它先后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累计发行上千万册,甚至毛泽东也珍藏了一本,翻到破损还找人来修补。
这部著作就是《红星照耀中国》。该书记录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人格魅力、风趣幽默的语言和他们对中国革命深人浅出的表述,向世界打开了“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一扇窗,使世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区域,从面为中国革命赢得了世界主流舆论的支持。
今晚,青岛城阳广电中心主播徐敏带您了解《红星照耀中国》背后的故事。
“我在十三岁时,便从校中逃出……漂流了三天之后,家里才找到我。”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和我谈起‘买肉’的事情……我动怒了,以后就不和他来往。我和朋友只谈大事,只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
通过这些描述,你能想象到上面的“我”指的是谁吗?是不是觉得他也是一个很顽皮的少年,但却志向高远呢?
这个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毛泽东,引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它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头戴红军帽在陕北采访(图片来自解放军)
斯诺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新闻道工作,以记者的身份游历于东南亚一带。
1933年,斯诺以美国一家社驻华记者的身份来华,并于次年应邀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为教书方便,他购买了一所中西合璧的院子,位于现在的北京大学西南门一带。
斯诺第一次听到毛泽东的名字,是在上海的宋庆龄那里。宋庆龄对斯诺说:“比起其他人来,我对毛泽东还是信任的。”之后关于红军和毛泽东的种种传闻,让斯诺对共产党控制的“红区”(革命根据地)充满向往。他很想去红区走一走、看一看,但苦于没有门路,只好向宋庆龄求助。
宋庆龄通过秘密途径将信息转达给陕北。毛泽东作出决定,同意斯诺访问延安,由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开出介绍信,通过地下党员送给斯诺。
当时共产党控制的区域处于独立状态,从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到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斯诺先从北京乘火车来到西安的西京招待所。一个化装成牧师的地下党员受宋庆龄的委托,手持宋庆龄的半张名片,与斯诺身上的另一半刚好拼合,接上了头。
他们又找到了与共产党有联系的西北“剿总”副总司令张学良将军。张学良给斯诺开了一张特别通行证,并调拨一辆军用卡车,护送斯诺一行北上。陕北方面接到“外国友人已到西安”的电后,毛泽东指示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派人前去接应。
斯诺一行一路安全到达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当地军民得知消息后,齐聚街头欢迎新来的外国客人。
1939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合影。(图片来自中国记协网)
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接见后,中共中央还专门召开了“欢迎国际友人大会”(同期抵达延安的还有其他外国友人),对斯诺等国际友人表示热烈欢迎。斯诺在大会上激动地说:“我享受国宾般的待遇,一生中还是第一次,荣幸之至!”
1936年7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在住所接受了斯诺的采访。这是一眼石孔窑洞,分成两间,四壁用石头砌成,地上铺着土砖;窑洞里放着一张木头方桌,上面立着烛台,烛光摇曳,映照墙壁上的地图;床铺上放着毛泽东的随身衣物和铺盖卷,还有那时算得上奢侈品的蚊帐。
毛泽东给斯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斯诺提出早就准备好的问题让毛泽东回答,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的回答深深震撼了他。当被问到这场战争可能持续的时间时,毛泽东认为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婴经历痛苦、长久的抗战,这是他第一次提出“持久战”的观点。
谈话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考虑到斯诺这一天还要去参观红军大学,毛泽东便结束了谈话。
在此后的三四个月里,毛泽东与斯诺共进行了几十次谈话。为了抽出时间,毛泽东甚至“搁下大堆告和电,取消一些会议”跟斯诺会面,回答斯诺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中国红军历史的提问。斯诺对毛泽东的了解不断深入,认为毛泽东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斯诺刚到红区的时候,红军给他配发了一匹马、一支步枪、一套崭新的军服和一顶红星八角帽。一天早晨,斯诺来到毛泽东住的院子,看见毛泽东正站在窑洞门口,迎着柔和的晨光,容光焕发。斯诺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敏感作出反应,举起挂在胸前的照相机,准备给毛泽东照相。
可是,斯诺发现毛泽东没有戴军帽,便说:“请您戴上军帽,照个全副戎装的。”再看毛泽东的军帽,不但洗得褪色发白,而且帽檐已经软软地耷拉下来,样子不大好看。
1936年,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头戴红军帽的照片(图片来自解放军)
在那个年代,照相还是一件相当隆重的事情。斯诺灵机一动。顺手摘下自己头上的新军帽递给毛泽东请他戴上,“咔嚓”一声,把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拍了下来。这张相片后来成为传世之作。
几个月后,当斯诺的妻子海伦·斯诺来到延安采访,拿出斯诺拍的相片递给毛泽东时,毛泽东非常高兴,并表达了对斯诺的感谢。
在随后的采访活动中,斯诺一直戴着这顶红军帽。斯诺去世后,家人经过讨论,决定把他保存了许多年的这顶毛泽东和他都戴过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帽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斯诺在根据地待了几个月,遍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共产党领导人以及众多红军将领、普通战士与群众,于1937年10月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迅速成为畅销书。
1938年2月,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行,该书中文全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斯诺应约为中译本写了一篇真挚感人的序,深情地预祝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10个月内印了4次,轰动国内外。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争相传阅或者辗转传抄这本书。有不少进步青年就是受它的影响,奔赴延安这个红星照耀之地的。
后来,延安等地将《西行漫记》的第四、第五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和《长征》)以“抽印本”的形式独立出版,分别更名为《毛泽东自传》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两种“抽印本”流传得也非常广泛。
读党史 长智慧
20世纪初,中国展销商携茅台酒赴美国参加国际博览会。但是,一开始茅台酒根本不被人注意。中国展销商灵机一动,故意打碎酒瓶,顿时芳香四溢,引得人们纷纷驻足品尝。茅台酒由此一举成名,在这届博览会上获得大奖,后来又被尊称为中国的“国酒”。这说明“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搞好宣传,就要把好酒推到人的鼻子能闻到的有效距离之内。
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区域。以斯诺、斯特朗为代表的西方进步人士冲破重重阻力来到这片鲜为世人所知的区城,通过对共产党的领袖及普通战士与民众的采访,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
美军观察组的到访则是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外交工作”。通过与共产党领导人和边区群众的接触,美军观察组看到了真实的共产党人和抗日根据地,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了解,正确预见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趋势,对于两国关系以及国共关系一度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这个精彩案例,我们新时代青少年会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一方面,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当时,对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红色区域,社会上流传着种种妖魔化的说法,而一些西方记者及美军观察组冲破阻力,来到共产党领导的区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令人惊喜的世界。另一方面,再好的产品、再优秀的人才,也需要进行“包装”,也需要进行“推销”,从而得到外界的认可和接纳。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利用国际上的友好力量,向世界展现了“东方魅力”。
主播简介:
徐敏,青岛城阳广电中心主播。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文章5:《红星照耀中国》的永恒魅力(品味红色经典(13))
一本书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又名《西行漫记》)因其增加世界人民对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了解而闻名于世,并被历史铭记。直到今天,这部著作仍然是人们了解现代中国的必读书。
1928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上海。在中国,他结识了宋庆龄和鲁迅。1936年6月,斯诺和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一起冲破重重封锁,以“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的勇气,经西安抵达陕北,冒着炮火硝烟进入陕北苏区,成为第一个到“红色中国”采访的西方新闻记者。“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中国的苏维埃是怎样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军事和政治前景如何”……带着这些疑团,斯诺来到陕北苏区。
7月初,斯诺在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亲自为他拟定了一份为期92天的考察苏区日程表。7月中旬,毛泽东同志在保安县(今志丹县)会见斯诺。随后,斯诺前往陕北苏区红军前线部队采访,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诸多红军将领和普通士兵、农民。10月初,斯诺回到保安,随后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10多天的谈话。10月底,斯诺回到北平盔甲厂胡同13号的家中,结束了历时近4个月的“教育兼阅历,入学兼旅游”的采访,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实事求是地记录了他在陕北苏区的所见所闻,不偏不倚又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红军将领、士兵、农民、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的战斗、学习和生活。《红星照耀中国》的核心内容是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即《毛泽东自传》)和第五篇《长征》。这份毛泽东同志唯一亲自修改的自传,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自然亲切,又撼人心魄。斯诺说:“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对于长征,斯诺认为:“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红军严明的纪律给斯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回忆,他花了相当篇幅记录护卫他的“红军旅伴”的精彩故事:“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
4个月的采访,斯诺懂得了红军的优越性在于统帅部完全有能力训练麾下的人才,锻造其政治信念、军事纪律和制胜意志,“是战斗中相信自己是为一定目的而作战的唯一一方”,而且红军“有一样东西是白军没法效仿的,就是他们的‘革命觉悟’,那是他们维系斗志的主要支柱”。在预旺县红军前线,斯诺聆听了一堂红军的“政治课”,并对在场62名红军战士的成长作了分析。“红小鬼”们的精神面貌和战斗精神令斯诺极为钦佩,他充满感慨地写道:“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此看到他们,就会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在“红色中国”的日日夜夜,斯诺大开眼界,彻底改变了他在“国统区”对中国的认知,消除了心中的疑惑。他诚恳地写道:“我错了。中国农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后来,他在中译本《西行漫记》序言中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的,所写下的……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树立了非虚构写作的光辉典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20世纪30年代,《红星照耀中国》不同中文译本出版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奔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1941年,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战争开始以后,我每走到一处地方,哪怕是最料不到的地方,总有那肋下夹着一本《西行漫记》的青年,问我怎样去进延安的学校。”1944年,他在《红星照耀中国》再版序言中自豪地说:“就我所知,写有关中国情况的外文书而对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政治思想有相当大的影响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唯一的一部。”
红星照耀了中国,也照耀了世界。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展示了中国的光明和希望,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力量。他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的发现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随着这本书在西方的畅销,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声援中国抗日、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的新浪潮,众多仁人志士和国际主义者,在它的召唤下纷纷效仿斯诺来到中国,他们当中既有献身中国革命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印度医生柯棣华,还有记者、编辑、作家、教授和外交官,如海伦·斯诺、史沫特莱、爱泼斯坦和索尔兹伯里,等等,他们当中有许多人一辈子留在了中国。
斯诺坚持真理,以坦率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坚持说真话的品格,使他的作品如同火种,给人以温暖以光明,照亮了世界,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说,《红星照耀中国》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告文学的写作标准,树立了非虚构写作的光辉典范。80多年来,《红星照耀中国》被译成中、法、德、俄、西、意、葡、日、蒙、荷、瑞典等数十种语言出版,成为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和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经典读物。
《红星照耀中国》也改变了斯诺的人生。一个本想在中国只待6个星期的美国青年,后来成为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优秀记者。斯诺深深爱上了中国,与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鲁迅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72年2月15日,就在尼克松开启访问中国“破冰之旅”前夕,斯诺在瑞士日内瓦郊区埃辛斯村逝世。尼克松曾向病中的斯诺致意,对斯诺“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临终前,斯诺留下遗言:“我热爱中国。”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经执教的燕京大学校园内(今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毛泽东主席发去唁电:“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为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丁晓平)
: 人民日
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推荐搜索词:
1.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思想
2.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手抄
3.红星照耀中国主题思想100字
本文标题:红星照耀中国主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