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文章1:已经合并的民主德国,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大户,经常力压美国排第二
查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史,你一定会发现一个曾经出现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如今已经消失的国家——民主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
民主德国,这个当年由于冷战而产生的国家,除了“柏林墙”,其它方面没有什么大名声的国家。虽然它的出现只是昙花一现,但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却是大放异彩。以令人不可思议的东德旋风,在奥运会舞台上收割奖牌,常常把体育运动大国美国甩在身后,让美国等西方体育强国只能望其项背。
民主德国成立于1949年,消失在1990年。从分裂到统一,民主德国存在了40年。在民主德国存在的40年间,它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参加了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民主德国只有人口1700万,为了让民主德国增加知名度,以抗衡联邦德国和西方国家,前苏联派出体育教练,帮助民主德国训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在前苏联的强项体操、游泳、田径、摔跤等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帮助。民主德国动员了十几万的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选拔人才,培养尖子,动用科技等等方式,运动水平和成绩名列世界前茅。
经过十年卧薪尝胆,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民主德国开始收获奥运会金牌了:在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民主德国获得20枚金牌,紧跟苏联和美国两国之后,位列第三名;在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民主德国一举夺得 40 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第二名(第一名苏联,第三名美国);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由于西方国家抵制(中国也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民主德国夺得了 47 枚金牌;在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上,民主德国依然夺得了37枚金牌,以1枚金牌的优势力压美国,位列第二名。
1988年汉城奥运会是民主德国参加的最后一届夏季奥运会。1990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统一成今天的德国,参加奥运会当然是以德国的名义了。
联邦德国当年也是体育强国,足球和田径尤其厉害。按理,两个国家统一后,奥运会的金牌数应该是相加才是。至少,不应该少于原来民主德国的奖牌数量。
但事实却与人们的想象背道而驰。原来民主德国参加奥运会上的第二名,变成了德国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成为第三名;到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德国排名第五,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德国排名第六。
在接下来的几届奥运会,德国一直在第五名和第六名之间徘徊。到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德国排名终于滑到了第7名,巴黎奥运会上,德国只拿到金牌12枚,位列第十名。曾经的体育超级大国,如今沦落到亚洲的日本与韩国之后,真是令人慨叹:当年的神勇哪里去了?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文章2:细数两德统一历史细节:德国人需要感激美国吗?
【编者按】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下。它不仅开启了两德统一的进程,也象征着冷战时期的结束。但历史并未像福山所言“自此终结”——三十年过去,民粹在各国迅速崛起,新冷战似乎一触即发。
在柏林墙倒塌三十周年之际,界面新闻重新走访了铁幕的东边。从纪念活动的柏林现场到民粹泛滥的东德小镇,从政策亲历者的口述到异见艺术家的表演,从经济转型的奇迹到社会融合的挣扎,我们站在现场去还原历史,我们拆解历史来反思当下。下一个十年,国际秩序将走向何方?
特约 | 钱伯彦
当地时间11月9日晚上,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门上投映着黑红金国旗色以及巨大的“30”字样,以纪念三十年前的这一天柏林墙倒塌。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并未参加当天的庆典活动,但代表他出席的国务卿蓬佩奥早在两天之前就已抵达德国,并和德国外长马斯一起参观了巴伐利亚州和图林根州交界处曾经的一处边检站。
“德国需要美国这样的伙伴,也感激美国在当年柏林空运时作出的贡献,”马斯在演讲中说道。(编注:1948年6月,苏联军队封锁西柏林,随后美英向西德在这块位于东德的“飞地”空运生活物资。史称“柏林空运事件”。)
不过,看上去团结的德美似乎并不如表面那样关系友好。在机场笑着迎接蓬佩奥的马斯数日前才为两国关系捅了篓子。
“我们德国人知道,在这件幸事上应当感谢谁”,在本周一的一篇马斯为欧洲二十余家知名媒体撰写的评论中,马斯感谢了从波兰的但泽造船厂工人到匈牙利政府的几乎一切欧洲伙伴,当然还有“德国荣誉公民”戈尔巴乔夫。但是这一长串感谢名单中唯独缺了美国。
前美驻德大使科恩布鲁姆随后直接批评道:“马斯感谢了半个地球,但却没有提及美国对德国统一作出的贡献。”
前美国驻欧部队总司令霍奇斯同样在推特上呛声道:“部长先生,我代表您未提及的里根总统和数万名美军士兵,说声不用谢!”
蓬佩奥此行还为柏林带来了一份大礼:一尊3米高的里根总统像。里根于1987年在柏林墙前的著名演讲“戈尔巴乔夫先生,请推倒这堵墙!”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瞬间。
但令蓬佩奥尴尬的是,柏林市政府明确表明了柏林不需要这尊雕像。在柏林市政府看来,里根已经是荣誉市民,不仅不需要为其塑像,而且此举也显得对其他同样对两德统一做出过贡献的人物缺乏公平。
最终,里根的塑像将被安置在柏林的美国驻德大使馆。
德国真的不需要感谢美国吗?
1989年11月9日,伫立了近三十年的柏林墙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在这段几乎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中,却有大量的历史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渐渐遗忘。
在这些细节中,或许巧合、误会,以及一整代德国人的努力才是奠定国家统一的最主要原因。虽然北约老大在两德统一的过程中相对低调透明,但美国人最终定音一锤的作用却也是不容忽视的。
马斯的“不感激美国”言论或许有其现实的外交政治考量,但仅从历史史实出发的确并不客观公正。
美丽的误会:“即刻生效”就如同统一后的德国将国庆日定在10月3日一样,柏林墙于11月9日倒塌更大程度上也仅是个巧合,确切地说是个误会。
早在1989年3月,东德政府为了响应居民要求旅行自由的主张而开始放松出境管制。但随之而来的出逃浪潮又使得政策出现了多次反复。
当年8月至9月之间,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这两个邻国已经相继开启了政府改革,并宣布将不再遣返没有离境许可的东德居民。当时在匈牙利境内出现过超过1300余人的“旅行团”大队伍,当然目的地依然是西德。
9月下旬,为了抑制东德历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出逃浪潮,东德政府宣布实质性关闭东德与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相当于切断了合法的出逃路线。
政策的反复再次迅速引爆了民意,并直接导致政府在10月7日的东德40周年国庆典礼上出丑。
时间来到11月9日19时,距离柏林墙倒塌还剩4小时。东德中央政治局委员沙博夫斯基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政府将再次放松对居民的旅行限制。在一套官方性说辞完毕之后,一位记者提问打破了沉默:“(新旅行条例)何时生效?现在吗?”
沙博夫斯基的回答依然是官方措辞:“现在无需证明即可申请出境,出境许可将尽快颁发,各级事务处在办理时不得刻意延误。”
沙博夫斯基的回答并没有太多实质内容,更像是叮嘱出入境管理机构不得官僚行事的空头支票。
偏差的出现来自与《太阳》齐名的西德著名小《图片》:“这将何时生效?”
“就我所知,即刻生效。”
“对西柏林也生效吗?”
“允许通过边境检查站离境。”
这看似牛头不对马嘴的问答环节莫名地结束了。而到了20时的夜间新闻时间,沙博夫斯基的表态则又变了一层意思。
“东德政府宣布向所有人开放边界,柏林墙的大门已经打开!”西德电视台的信号同时也覆盖了全东德地区。
21时,东柏林居民已经像潮水般涌向柏林墙的各个边界关卡,而没有得到上级指示的东德军队和驻德苏军则显得手足无措。
将近两个小时后,迟迟无法等到上级确切命令的边防军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政客愿意为向群众开枪而背锅,在与人群的推搡中也落入下风。
22时45分,边防军放弃了最后的努力,柏林墙轰然倒下。
数个月后,记者出身、并被同行摆了一道的沙博夫斯基被开除出党。
谁拆掉了柏林墙尽管当时的柏林墙已经彻底开放,但是柏林墙的主体建筑结构却并没有在当天遭到破坏。
或许人们心中的柏林墙能够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但是168公里长的围墙主体其实直到两年之后才被彻底推倒。
在1989年11月9日之后的周末,东德政府才派出推土机在部分重要地区打开缺口。诸如著名景点勃兰登堡门段柏林墙直到12月才被凿开。
相比于东德政府不情不愿的拆墙行动,一群被称为“围墙啄木鸟”(Mauerspechte)的柏林普通市民似乎才是推倒柏林墙的主力军。
当11月9日东柏林居民激动地涌过柏林墙时,就有大批西柏林市民带着凿子和锤子开始破坏柏林墙。
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从热心市民到嗅到商机的旅游纪念品公司,从艺术家到投机倒把的建材商人,一大批“啄木鸟”不顾警方的劝阻,俨然将柏林墙变成了自家的花园工地。一时之间,柏林市的锤子和凿子都变成了抢手货。
德国之声估计,以目前在市场上的柏林墙砖块交易量计算,流入民间的柏林墙砖块足够交易100年以上。
国庆节的抉择作为柏林市民,在见证历史的1990年能够放几次国庆假期?答案可能是四次。
它们分别是6月17日的西德国庆日、10月7日的东德国庆日、11月9日的柏林墙倒塌日以及当年两德达成的《合并条约》中所规定的10月3日。
不同于法国国庆日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英国国庆日直接沿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10月3日的德国国庆日却完全是个人为创造的纸面设定。
早在《合并条约》谈判进行的过程中,如何确定统一后德国的国庆日就是个棘手的问题。
西德在法律意义上成立于1949年5月24日,但是为了纪念1953年6月17日的东德工人起义而特意将国庆日选在了每年的6月17日。
而东德10月7日国庆日的由来则更加单纯。1949年的这一天,为了与数月之前成立的西德分庭抗礼,在苏联人的授意下,苏占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讽刺的是,正是1989年10月7日东德40年国庆大典时爆发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摧毁了东德。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纪念东德黑历史的6月17日,还是促使东德崩溃的10月7日,都不适合成为统一后德国的国庆日。
本来,柏林墙倒塌的11月9日无疑是国庆日的最好选择。但遗憾的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有着太多的黑历史和历史包袱。历史上的1938年11月9日正是标志着大规模迫害犹太人运动开始的“水晶之夜”。此外,1923年的11月9日还是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啤酒馆暴动的日子。
相比之下,作为《合并条约》生效日的10月3日就成了最可行的方案。至于将条约生效日选定于该日,仅仅是因为西德希望快刀斩乱麻以防夜长梦多,而10月2日的档期与欧安组织会议冲突。
吞并而非统一1871年普鲁士人将法兰西帝国踩在脚下,曾经的德意志邦联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不过,1990年重新统一的德国依然沿用了西德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国号。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德正式统一之时,东德在法律层面上已经不复存在。
1990年8月31日,东德与西德最后一次以对等国家的身份签署《合并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东德的14个一级行政区进行大规模调整,并恢复至二战结束之时的五个联邦州。这五个联邦州也基本沿用了帝国时代普鲁士王国的传统省名。
其后,新成立的五大联邦州各自以州的名义、依据《基本法》(即1949年生效的西德宪法)宣布集体加入西德。
这些法律层面上的“文字游戏”实质上意味着东德在正式统一之前已经解体,西德政府的统一对象仅仅是行政上低一级的联邦州,而非对等主权国。德国统一的本质也仅是西德吞并了业已不存在的东德领土而已。
站在当时的角度,名义统一、实质吞并避开了成立新国家所需要的一系列法律问题,通过扩展西德《基本法》的地理范围加速了统一进程并最快速地造成了既定事实。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也使得部分东德地区居民产生了“二等公民”的负面情绪。
二加四等于一:谁反对谁支持柏林墙倒塌其实并不等同于两德统一,真正奠定两德统一并使德国真正恢复为主权国家的标志,则是次年由东西德和四大战胜国签订的《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即所谓的《“二加四”条约》)生效。
如果再次审视当时美苏英法在对待德国统一问题的态度,那么德国外长马斯的“不感谢美国”言论无疑是站不住脚的。
归根到底,相比于法国的担忧、英国的反对以及其他盟友模棱两可的骑墙作派,美国中立的态度已经是西方阵营中为数不多的“亲德派”了。
早在柏林墙倒塌前的两个月,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向法国总统密特朗表示,德国的再度统一就和欧洲单一货币一样令英国无法接受。
质疑声同样来自于法国。密特朗也表态,德国的统一必须是在欧洲统一的框架之下发生,德国再统一不应发生在欧洲统一之前。
英法两国在实质上建立了反德同盟,并通过与戈尔巴乔夫密集沟通的方式希望“野蛮的”苏联人能够冒天下之大不韪阻扰德国统一。
撒切尔的反对在该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之后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在一周之后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撒切尔在公开演讲中说道:“我们决不能讨论改变边界的问题。”
撒切尔的观点在英国国内也同样有着广泛支持。当时《泰晤士》就将统一后的德国称为“第四帝国”,以至于德国《图片》甚至评论称“我们的新敌人就是那个挂着米字旗的国家首相”。
相比于法国担忧统一后的德国在欧共体内做大,以及英国担忧欧陆均势被打破以及西德可能已退出北约为条件收买苏联人,没有历史仇恨的美国人所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新生的德国能否留在北约?
在那之前,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已经在《纽约时》刊文表态不反对德国统一。
与此同时,狡猾的西德总理科尔在没有知会英法两国的情况下,迅速于柏林墙倒塌三周后通过了《十点计划》。连同之后与东德政府签订的两份国家条约,东西德实质上已经成为松散联邦。东德政府不仅在政治上成为了摆设,经济上随着放弃东德马克更是完全成为西德傀儡。
除了快刀斩乱麻式的造成既成事实倒逼英法两国之外,科尔政府同时以大量外援换取了戈尔巴乔夫默认新德国得以留在北约,最终以此获得美国对统一的支持。此外,科尔政府还以放弃奥德河以东所有普鲁士故土以及柯尼斯堡的承诺取得了中东欧国家的认可。
至于法国方面,科尔与密特朗良好的私人关系以及德国承诺放弃马克、加入未来欧元区等诸多让步也使得巴黎不再反对。最终见大势已去的英国人也只能选择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保持步调一致。
至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再度崛起已经无法阻挡。
时间再次回到三十年之后的今天,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与德国之间确实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从美欧贸易战尤其是针对欧盟汽车的关税威胁,到特朗普指责德国从未达到过2% GDP的军费指标,从美国威胁从德国撤走所有美军,再到批评德国拒绝将华为列入黑名单,德美关系的确正处于柏林墙倒塌之后三十年之间的冰点。
但是至少,相比于直接评价北约已经脑死亡的法国人、被脱欧事务多次拖入政治危机的英国人,或者是国力有限且被三次灭国的波兰人,一个强大且理性的德国依然是美国在欧洲最可靠的盟友。
专题:柏林墙倒三十年后,国际秩序走向何方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文章3:新中国刚成立就和民主德国建交,为何与联邦德国建交却晚20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本土由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占领。到了1949年,随着冷战的持续升温,苏占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中国和两个德国也都有建交,建交的时间却相差20多年。1949年10月27日,中国和民主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但直至1972年10月,联邦德国才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为何新中国刚成立,中国和民主德国建交。但直至20多年后的1972年,联邦德国才和中国建交?
上图_ 联邦德国(西德) 民主德国(东德)
民主德国和中国的顺利建交民主德国为苏联阵营的国家。中国和苏联于1949年10月2日建交,民主德国必然跟在苏联的后面和中国在1949年10月建交。
中国和民主德国的关系,其实是中国和苏联关系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是“一边倒”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但在开国大典阅兵式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和在广州的国民政府断绝了外交关系,宣布承认新中国。
中苏的建交是中国外交的第一次高潮,随着苏联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包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亚洲的朝鲜、蒙古等和苏联关系不错的国家都和中国建交。而当时的民主德国境内有苏军,其外交内政都被苏联所控制。中国和苏联建交,民主德国和中国在1949年10月建交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到了1950年代,民主德国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相当多的帮助。这是后话了。
上图_ 东德士兵与苏联士兵交流
联邦德国和中国的曲折建交整体来说,联邦德国和中国建交比民主德国和中国建交迟了20多年,这里面分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原因。
第一,1950年到1953年这段时间,中国抗美援朝,联邦德国作为美国的盟国虽然没有出兵参加朝鲜战争。
虽然1950年,中国和西德的贸易往来达到了1942万美元,超越波兰和东德,但联邦德国和意识形态上和中国是完全对立的,再加上美国对西德的施加压力,中国和西德没有可能建立外交关系。
上图_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演讲
第二,1955年,中国经济全面复苏。
1955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1949年的4倍。在国际事务上,中国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尽全力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欢迎,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外交的建交高潮。
而同一时期的联邦德国也在外交内政取得了突破,1955年联邦德国恢复完全的国家主权并重新武装加入北约。这标志着联邦德国从美国的“占领国”变成了国家法意义的完全独立主权国家,获得了和英法比利时等西欧国家相同的国际政治地位。而1955年,西德愿意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而美国和苏联在当时是完全敌对的两大阵营,西德愿意和苏联建交,表明西德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外交意识。
上图_ 北约组织
正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西德恢复完全主权国家并表现出和苏联建交的背景下,中国表现出了一部分对西德的善意。这些做法包括:
1955年4月,中国宣布结束和西德的战争状态。
1955年6月到10月,中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就西德对中国态度的问题向国内发回6份告。
1955年9月,中国驻民主德国的工作人员给中国外交部回电,指出西德政府会在合适的时机就两国关系问题对中国做出表态。
1955年9月,《人民日》发文高度赞扬西德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的举动,并认为西德和中国建交的时机已经到来。
1955年12月,民主德国总理访问中国,民主德国和中国的联合声明指出,民主德国欢迎中国和西德关系正常化。
通过以上的事情就可以看出,中国对西德和中国建交做了一系列积极的举动。但是,西德对中国的兴趣仍然停留在经济层面。由于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对华经济封锁,西德和中国的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西德希望美国能放弃对中国贸易的歧视,给西德和中国建立贸易往来的机会。到了1954年,西德和中国的贸易达到朝鲜战争爆发前的水平。
上图_ 朝鲜战争
为何西德对中国的外交积极性并不感冒?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此时的西德依然在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由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西德只能在经济层面和中国有往来,不敢在外交上跨越美国的“红线”。
2.1955年时期的联邦德国阿登纳政府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恢复西德的国际地位,发展国内经济方面。在外交上,阿登纳政府侧重于和美国的外交关系,以及和西欧其他国家,比如法国、比利时、卢森堡等国的外交关系。阿登纳政府希望能和欧洲国家全面建交,早日结束西德被占领状态,让西德成为西欧国家当中真正的平等一员。
由于西德的外交注意力放在欧洲,在意识形态上又跟着美国一起和中国对立,中国对西德的外交努力在1955年以失败而告终。两国仅仅在经贸交流方面有一定进展。
上图_ 1963年10月至11月,周恩来会见戴高乐总统代表、法国前总理富尔(中)
第三,到了1960年代,随着中法建交的风暴影响欧洲,西德和中国又做了进一步的建交尝试。
1960年代,中国外交着重于打开对欧洲国家和第三世界的大门。1960年代初期,中国和法国就建交问题举行了谈判。到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中法的建交过程对西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一点可以从1963年西德外交部长施罗德的讲话中找到答案。当时西德总统来亚洲访问回国后,西德外交部长施罗德表示,西德新政府有意调整亚洲政策,尤其是考虑对华关系。由于196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中国和东德关系不稳定,西德此举有拉拢中国的味道。
上图_ 西德军队
而中国认为,西德属于“两个中间地带”当中的“第二中间地带”,对中国和西欧国家搞好关系有重要意义。由于中法已经建交,中国和西德建交存在某些可能。两国以经贸谈判为切入点,进行了谈判。但在柏林条款的问题上,中国和西德产生了分歧。
1964年5月、7月、10月和11月,中国和西德进行了4轮谈判。第一轮谈判,西德表示拒绝和中国签订官方的贸易协定,这导致第二轮谈判没有结果。第三轮谈判,中国表示出签署官方贸易协定的愿望,但也重申自己在柏林条款问题上的立场。两国谈判有所缓和。但在第四轮谈判中,西德和中国的谈判又没有进展。
如果以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中国和西德在1960年代的关系就会发现,中国表现出比西德更加主动地建交愿望。中国在这一时期,和苏联关系有裂痕,和印度关系变冷。这就要求中国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
上图_ 1960年,中国的百货公司
随着中法建交,中国在西欧大国的外交取得突破有了一定的可能。很多西欧国家的民间团体表示愿意和中国保持往来。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和西德1964年10月第三轮谈判中,中国代表主动表示出愿意和西德签订官方贸易协定的愿望。毛主席于1964年1月在会见法国代表团的时候也提到了西德,表示希望西德同法国靠拢一些,组织一个反对超级大国的统一战线。这也是中国方面对西德放出的善意信号。
但是,西德在这一时期的外交依然被美国所左右。法国的外交做到了独立自主,西德却无法像法国在外交上那样大胆的走出去,摆脱超级大国的束缚和中国进行外交谈判。再加上东欧的民主德国等国家和西德的关系无法缓和,西德在意识形态方面依然对中国有一定的敌视。这一点和把国家利益放在意识形态利益之上,大胆和中国建交的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图_ 维利·勃兰特(1913年12月18日-1992年10月8日),德国政治家
第四,1969年,勃兰特成为西德第四任总理。
勃兰特总理打破了以往西德总理以意识形态区分外交“敌友”的政策,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应对西德的外交事务。
勃兰特可以说是西德历史上的一位颇有远见的总理,早在他还是外长的时候,西德就和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贸易协定。1971年,勃兰特以西德总理的身份首次访问苏联,签订西德和苏联的友好条约。并和波兰签订边境互不侵犯条约。勃兰特政府不以意识形态区分敌友的务实外交政策,让西德有较大的可能和中国进行建交谈判,实施建交事宜。
上图_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再看中国,到了1971年,随着中国进入联合国。以及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日建交,中国迎来了第三次建交高潮,这使得中国和西德建交成为了现实的可能。
1972年8月,中国代表和西德方面在原西德外交部举行谈判。在此期间,中国外交部指示中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表示西德和中国谈判涉及柏林问题的,可以和建交谈判脱钩。这等于中国认为,柏林问题不是阻碍西德和中国建交谈判的原则性问题。
经过反复谈判,中国和西德商议,西德的谢尔外长于1972年10月来中国。1972年10月11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西德外长谢尔签署建交公,两国经历了20多年的漫长等待和艰难谈判后终于建交。
:孙毅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中国和原联邦德国建交谈判过程分析》 李楠 外交学院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文章4:东德:曾是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却请求被邻国合并?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德国在二战后曾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首都柏林还被一道“柏林墙”一分为二。此后,东德与西德甚至在苏联和美国的操纵下对峙多年。然而谁也没想到,曾经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后来还竟会沦落到请求与邻国合并的地步。
▲东德阅兵旧照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由德国东部地区组成,位于欧洲中部,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算起来比日本那个“弹丸小国”还小,人口大约有1600万(1989年数据)。东德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并不属于大国行列,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国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小国却发展得十分迅猛。东德独立建国后,在苏联模式基础上根据自己实际国情调整发展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并以此来带动国家飞速发展。
▲东德地图
由于东德的工业发展,乃是建立在德国原有工业和技术工人的基础上,因此东德的工业发展起步快,到五十年代时,东德就已经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经济领头羊,其国内总体发展超过南斯拉夫、苏联等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东德人口少,几乎没有失业率,工业更是稳步发展,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到1989年,东德已经是非常繁荣,据统计显示,当时东德国内人均GDP接近1.2万美元,远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但迄今为止都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发展势头如此迅猛的东德为何会被迫与西德合并?其实主要有三点无奈原因。
▲东德工厂旧照
第一,“东欧剧变”带来的恐慌。众所周知,当时“东欧剧变”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不小的影响,东德作为一个体量规模不大的国家,面对这种局面,整个国家自然会陷入极度恐慌之中。当然,它恐慌的不是自己的发展,而是害怕自己一不留意就被西方攻击,毕竟东德位于西欧腹地,连东欧地区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无法幸免,全部改旗易帜变成资本主义阵营的一员,西方难保不会渗透和颠覆东德,甚至可能兵戎相见。为缓解这种恐慌,东德主动选择向西德靠拢,以求平安无事。
▲东欧剧变旧照
第二,政局巨变带来的动荡。当时因为苏联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被西方媒体大规模夸大宣传,就连苏联政府自身都对外表示出对苏联模式存在质疑,因此导致众多国家跟风,引起“东欧剧变”。在这样的思潮下,很多政治家和领导人都认为东欧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社会主义制度,其中受影响最深的就是东德这类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当整个东欧都陷入恐慌之中时,东德百姓也被这种恐慌情绪鼓动,不断有百姓上街游行示威,导致东德政局动荡不安,政府数次更迭。就这样,东德政府更加恐慌,无奈之下只得被迫倒向西德。
▲东德街头旧照
第三,国际压力的影响。当时在面对两德问题时,西德成功获得英、美、法等大国支持,甚至让苏联都不再反对,而是持默认态度。为此,西德耗费不少美元援助东德,为的就是让东德主动并入西德。同时为了让统一后的德国继续留在北约,四大国跟两德相继召开了三次会议,换句话来说,东德并入西德完全就是迫于这些大国的施压。就这样,在当时那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之下,东德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并入西德,以求继续发展。
参考资料:
《列国志:德国》《民主德国简史》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文章5:已消失的国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前世今生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推荐搜索词:
1.德意志民族是哪个国家
2.孩子沉迷纳粹怎么办
3.德意志民族国家
本文标题: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