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文章1:古诗词共赏:《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诗词释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有时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诗词赏析:


  《古朗月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对神话传说的浪漫情怀。


  诗的开篇以孩童的视角描绘月亮,将月亮比作“白玉盘”,透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纯真感受。


  并且,随着诗篇的推进,诗人的想象愈发丰富,从“瑶台镜”到“仙人垂两足”,再到“白兔捣药”,这些神话元素的融入,使得月亮的形象更加神秘而富有诗意。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情绪急转直下,从“蟾蜍蚀圆影”到“阴精此沦惑”,诗人的情绪由最初的好奇和赞美,转变为对月亮残缺、光明被遮蔽的哀叹。


  这种转变,是李白对当时社会动荡、光明被黑暗所掩盖的忧虑。


  整首诗以“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作为结尾,是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


  《古朗月行》借描绘自然之意,以反喻社会现象,是至今任极具社会发展反思哲学的佳作。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文章2:《古朗月行》(附AI:Midjourney绘图)

  古朗月行


  李白〔唐〕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AI配图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 。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学士,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仙宫里的宝镜,飞落在高高的天空中。圆圆的树冠上,仙人垂挂着两只脚。玉兔不停地捣着仙药,仙药捣成后又给谁服食呢?


  

注朗月行:为乐府古题。李白采用这个老题目,就在前面加了一个"古"字。白玉盘:富贵人家的盘子。瑶台:神仙居住的地方,华丽精美。仙人两垂足:古代传说月亮上有仙人居住。月圆时节,月亮出现时先看到仙人的两只脚,然后才看到仙人的全貌。团团:树冠的形状。白兔:神话传说中有白兔在树下捣药的说法。

  

  这里节选的是整首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诗人儿童时代想象月中神奇的景象。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义深刻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然后写月亮的升起: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诗人仿佛看到仙人垂下两脚,看到圆圆的桂树丰茂的树冠,既勾画出美丽神奇的月宫,又反映出儿童的天真可爱。全诗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文章3:李白与月亮,从《古朗月行》说起

  #头条首发大赛#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四句节选自《古朗月行》,入选了小学课本,大多数人都很熟悉。


  《古朗月行》全诗: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内容相对简单,全诗用儿童视角而写,用白话翻译一下,大意如下:


  小时候,我还真不知道月亮是啥,就管它叫白玉盘。


  还猜它可能是天上仙人的镜子,一不小心飞上去了。


  晚上看月亮,就看到仙人的脚丫子慢慢露出来,然后一棵圆圆的大桂树也冒出来了。


  听人说,月亮上有个白兔在那儿捣仙药,我好奇它捣的药是给谁吃的呢?


  还有人说,月亮上住着只大蟾蜍,它把月亮啃得越来越不圆了。


  以前有个英雄叫后羿,他射下了九个太阳,就留了一个,这样天上和地上才都平静了。


  现在,看月亮感觉挺迷糊的,好像没啥好看的,不如走远点。


  想想这些,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感觉挺凄凉的。


  儿童见到自然界景物产生一些奇妙的联想,和大自然契合即所谓“天人感应”这一点上,儿童远远超过成人。在天宝末年,正值壮年的李白,怀揣一颗未泯的童心,以儿童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初见月亮时的好奇与想象。儿童对这个陌生的天体充满好奇,他用自己熟悉的物品——"盘"、"镜"来尝试理解它。诗中巧妙地将月亮的变化与神话传说相融合,最终又巧妙地回归现实,一气呵成。整首诗以极简的笔触,展现了李白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诗坛巨匠的天才之作。


  在所有的诗人里,李白跟月亮的缘分最深。他一共留下来差不多一千首诗,写到月亮的就有 320 多首,虽然李白被许多人视为"一斗诗百篇"的狂放诗仙,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月亮的身影出现得比酒更加频繁。这位诗坛的耀眼巨星,以他那支充满魔力的笔,为月亮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诗意与浪漫色彩。在他的笔下,月亮不再是冰冷的天体,而是充满了情感与生命力的存在。让我们得以透过他的诗句,领略到月亮那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感受到李白对月亮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小时候,天真烂漫,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长大了,豪情满怀,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知己难求,孤独了,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半生漂泊,思乡了,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月亮漂亮,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月亮多情,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最豪迈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最婉约时“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最感慨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写了一辈子月亮,给儿子取名都叫“明月奴”。


  根据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的记载,李白与原配妻子许氏生有一子一女,儿子名为伯禽,乳名明月奴,女儿名为平阳。郭沫若在研究中认为“明月奴”实际上是女儿的小名,但这种说法并不被普遍接受。所以,通常认为李白的儿子伯禽的乳名是明月奴。


  在李白生命的最后时刻,民间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他沉醉于酒香,怀着对月亮的无限向往,试图伸手捕捉水中的月影,最终化作一缕轻烟,随风而逝。这样的传说,不仅为李白的传奇一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更象征着他与月亮之间那份超越生死的深厚情感。在世人眼中,李白与月亮仿佛成了生死相依的伴侣,共同编织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李白对月亮的钟情如此之深,不禁让人好奇,在他心中,月亮究竟蕴含着怎样深邃而丰富的内涵?


  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因而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


  如何追求理想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


  李白一生漂泊,明月又常常使他回忆起故乡。明月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他晚年经历流放夜郎,遇赦途中邂逅自峨眉来的故友,写下《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8句诗中出现6处「月」。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峨眉月与他相伴而行。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李白的一生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他视月亮为道家文化中的神秘力量之源,一种能够左右人的命运和情感的神奇存在。道教将月亮奉为修道者的守护神,它不仅守护着信徒们的平安,更以其柔和而坚定的光辉,引领着他们走向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李白将这种神秘力量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心中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明月对李白而言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这种丰富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为何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李白对明月倾注了如此深厚的情感。诗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两句,仿佛描绘了李白与明月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在李白的心中,月亮象征着光明与纯洁,常常唤起他对故乡的思念,使他深深地为之倾倒。


  李白,这位孤高、桀骜不驯且天真烂漫的诗人,他的伟大与独特,赋予了他与明月为伴的资格。通过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李白对明月深沉的情感,更能领略到明月在他生命中的深远意义。明月,是李白孤高品阶的象征;是他对深情体验的寄托;是他追求理想的指引;是他奋斗目标的映照;更是在他历经世事后,回归内心深处,自我观照的明镜。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文章4: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古朗月行》唐·李白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小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那是月亮,看着它又圆又亮就像天上掉下来的白玉盘。后来我又觉得它可能是仙女用的宝镜,被随手放在了高高的云端。再仔细瞅瞅好像真有仙人坐在那儿脚晃悠着,旁边还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桂树,影子把月宫盖得严严实实。


  月亮里真的有一只白兔!它正埋头捣药,忙得不亦乐乎。不过这些神秘的仙丹到底是给谁吃的?这首诗是大诗人李白写的,带我们回到童年时光,和小李白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望月。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看月亮总觉得它神秘又神奇。


  李白小时候也一样,他觉得月亮像一块光滑的白玉盘,又像是一面挂在天空的仙镜。他脑洞大开想象月宫里住着仙人,脚悬在半空中晃悠着,旁边还长着一棵郁郁葱葱的桂树。而那只传说中的玉兔正忙着捣药。不过这药是给谁喝的?


  这首诗就像一幅奇幻的动画片,画面感十足让人忍不住跟着小李白的想象力一起飞进月亮的世界。李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月亮世界,它让人们重新回忆起童年的那些天真幻想,也让后人记住了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


  那么你小时候看月亮的时候脑子里有没有什么奇思妙想?点赞.收藏关注。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文章5:今日古诗-少年学-《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释:


  呼作:称为。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望舒,又名纤阿。团团:圆圆的样子。


  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指月。沦惑:沉沦迷惑。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译: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推荐搜索词:

  

  1.李白古朗月行全诗朗诵

  

  2.李白古朗月行全诗内容

  

  3.李白古朗月行全诗原文

  

本文标题:李白古朗月行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