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文章1:中国抗疫这三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阳性”检测结果,分享病愈历程,推荐治疗经验,在网上形成了看得清、用得明的“民间防疫指南”。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友的感慨道出的是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暖心力量。
因为有人用亲身经历鼓励你,“别怕,病毒现在没想象中那么恐怖”。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面对三年来我们一直小心防范的新冠病毒,虽然知道其毒性和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了,但不少人内心依然十分焦虑,“感觉天都塌了,不知道会经历什么”。
焦虑源于未知,知道多了,了解清了,焦虑感就没那么强了。最近,越来越多人把自己“阳”了以后的情况晒出来,告诉大家每个阶段大致有什么样的症状,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转阴等。网上一则则真诚的案例分享,一条条用心的留言回复,未必都那么科学专业,却形象而生动。这些留言、评论,再加上同样广为传播的官方指南、专家建议,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也能起到舒缓焦虑的作用,让大家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越来越多人在了解别人病愈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亲人、邻居、社区和不知名的网友的善意和帮助后,应对疫情“士气大增”。
因为有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不管距离远近,我们的心总在一起”。
除了分享抗疫经验,大家还分享手里的储备药物、食物等必需品的生活窍门。
连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感染人数持续增加,一些药品出现了暂时短缺。“小孩高烧买不到药,谁家能帮忙匀一点?”“谁家有多余的酒精可以卖我一瓶吗?”在社区微信群里,一条条求助信息发出后,很快都有了回应:“我有!”“需要您来门口拿”……居民们通过发布回复消息,约好指定位置,一盒盒药品通过无接触式共享,传递着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情,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许多暖意。
从疫情一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战争”已经打响了。这场战“疫”,是一次全面动员,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广大社区工、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志愿者不惧风雨,始终坚守一线……这场战“疫”,是一次全民行动,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其实,三年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中,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年来,如果要问,是谁筑就坚实的防疫“长城”,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答案一定很长很长。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曾用很大的篇幅赞扬“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
在这些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每个人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战斗,也在进行属于所有人的战斗。
:新华网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文章2:中国抗疫这三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期,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的“阳性”检测结果,分享病愈历程,推荐治疗经验,在网上形成了看得清、用得明的“民间防疫指南”。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网友的感慨道出的是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暖心力量。
因为有人用亲身经历鼓励你,“别怕,病毒现在没想象中那么恐怖”。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面对三年来我们一直小心防范的新冠病毒,虽然知道其毒性和致病力已经大大减弱了,但不少人内心依然十分焦虑,“感觉天都塌了,不知道会经历什么”。
焦虑源于未知,知道多了,了解清了,焦虑感就没那么强了。最近,越来越多人把自己“阳”了以后的情况晒出来,告诉大家每个阶段大致有什么样的症状,大概多长时间可以转阴等。网上一则则真诚的案例分享,一条条用心的留言回复,未必都那么科学专业,却形象而生动。这些留言、评论,再加上同样广为传播的官方指南、专家建议,加深了人们对病毒的认识,也能起到舒缓焦虑的作用,让大家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越来越多人在了解别人病愈经历的过程中,感受到来自亲人、邻居、社区和不知名的网友的善意和帮助后,应对疫情“士气大增”。
因为有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不管距离远近,我们的心总在一起”。
除了分享抗疫经验,大家还分享手里的储备药物、食物等必需品的生活窍门。
连日来,随着疫情的发展,感染人数持续增加,一些药品出现了暂时短缺。“小孩高烧买不到药,谁家能帮忙匀一点?”“谁家有多余的酒精可以卖我一瓶吗?”在社区微信群里,一条条求助信息发出后,很快都有了回应:“我有!”“需要您来门口拿”……居民们通过发布回复消息,约好指定位置,一盒盒药品通过无接触式共享,传递着邻里守望相助的温情,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许多暖意。
从疫情一开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民战争”已经打响了。这场战“疫”,是一次全面动员,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广大社区工、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新闻工、志愿者不惧风雨,始终坚守一线……这场战“疫”,是一次全民行动,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其实,三年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疫”中,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三年来,如果要问,是谁筑就坚实的防疫“长城”,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答案一定很长很长。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曾用很大的篇幅赞扬“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要紧紧依靠人民”。
在这些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每个人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战斗,也在进行属于所有人的战斗。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文章3:【践行重要训词精神】“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江苏警方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里,或许有面对未知的恐惧,或许有难以言说的焦虑,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藏蓝,同样吃住、工作在这里。硬核守护的背后,他们用行动传递携手战“疫”的信心与决心。8月19日,南京全域低风险,很多人已经平安解除隔离回到家中。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一直默默奋战在隔离点的执勤警力。
“我知道自己足够坚强”
“七夕”当天,一个“大白”对着警旗比心的照片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这个“大白”是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青年突击队的“95后”女警仇子越。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警察,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她用这样的方式向家人诉说思念,也向南京这座城市告白。
“24小时警力值守,确保隔离点3个出入口和16个消防通道口绝对安全……”仇子越展示了她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20天来她和战友在隔离点的日常工作和临时性任务。“半小时前进行了安保应急预案演练,我们多细致一点,隔离人员的安心指数就更高一点。”因为穿了很久的防护服,她后背的汗迹还没有完全干透,口罩的勒痕让这个原本就很漂亮的女孩更添了几分飒爽。
其实,仇子越前两年刚做过手术,但面对疫情她毅然主动请战到隔离点。她说:“不知道现在身体素质到底好不好,但我知道自己足够坚强。”
厚厚的防护服下,50岁“资深警花”田卫星的眼神里同样流露着女警独有的坚强。“凌晨0:45接通知到隔离点,赶紧收拾行李和装备,1:30左右到,2:00所有人到齐就直接开会。接收隔离人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大家都是一夜没睡,迎接第二天的考验。”回想起7月30日凌晨投入隔离点专班时的紧张状态,田卫星反复说:“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哪怕不吃不睡,也要先把安保体系建好。”
然而,正是因为一夜没睡,次日一早忙得没有好好吃饭,中午接收隔离人员时,田卫星在烈日下差点晕倒。“当时真的很害怕,不停跟自己说不能倒不能倒。如果坚持不下来,那是给所有人添麻烦。”任务结束后,专班同事帮田卫星脱下防护服,发现她的面部已经红到发紫。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隔离点里的生活,田卫星所在点位的一位隔离人员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独自住在客房,却不会感到孤单,我知道你们正在日夜守护。我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你们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南京市玄武区某隔离点里,一个身着“白衬衫”的老民警一直在奔波忙碌着。他是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机关党员突击队高级二级警长黄振亚。
在他值守的隔离点上,有20余名未成年人。如何安顿好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成了黄振亚和专班工作人员最操心的事儿。“我们为这群孩子举办了一场‘云端’作文比赛。有个孩子的作文在纸上刊登了,我们就专门为他定制奖状,5个工作人员每人在纸上按了一个红手印,组成一朵小红花。孩子拿到奖状后可兴奋了!”
黄振亚明年就要退休了,是玄武分局同批次参加隔离点安保任务的民警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专班同事总劝他多保重身体,他依然带头干、抢着干,见到增援的同事住宿条件差,还要让出自己的宿舍。
鲜有人知,一个月前,黄振亚的眼睛和腰椎先后出现问题。因为腰疼,一旦坐下就很难站起来,他一度站着办公。即便如此,疫情来临时,他还是选择到第一线。“关键时刻,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每个人必须要上的战场。”
8月18日,“疫”线生日让另外一位“白衬衫”邱云飞十分难忘。快到晚上九点钟,邱云飞暂时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一碗泡面作长寿面,一包榨菜平添些许滋味,工作人员找来了生日帽,隔离点上的生日晚餐十分简陋,却充满仪式感。“我还准备了一个苹果,希望隔离点里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作为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邱云飞在党旗下度过生日,许下了生日愿望。
隔离点的安保工作纷繁复杂,人员接收与解除、出入口管控、楼层巡查、隐患排查……上午7时30分左右,邱云飞就已经完成了每天的第一套“基本动作”。“他每天都会定时巡查隔离点的围栏、进出通道和监控点位,有时凌晨接到求助也会马上起床解决。”同事介绍,这处隔离点日常还要不定时接收车站等地转运来的人员,无论凌晨还是清早,只要“进人”,邱云飞都会到前台进行登记、检查、讲解政策、维持秩序。
“我们负责站好前哨,保障所有人的安全。”邱云飞说。
“所有工作都要对得起这身制服”
在南京市玄武区某隔离点里,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下马坊警务工作服务站辅警刘创度过了自己22岁的生日,并在朋友圈里写下心声。他的母亲是去年援鄂医疗队成员,母亲的勇敢与坚强一直激励着他。于是,今年7月底,他在脚伤初愈的情况下,主动请战来到隔离点参加安保任务。
8月16日16时许,一位老人在隔离人员的微信群里传来求助信息。刚轮班休息的刘创赶紧拨通了老人的电话,了解到老人6岁的小孙女哭闹不止。为了哄孩子,刘创信心满满地唱起了儿歌《小燕子》。没想到,孩子听见陌生的声音,哭得更厉害了。
刘创又尴尬又慌乱,连忙在微信群里和老人加了好友,并进行视频通话。“小朋友别怕,我是在这里保护你的叔叔。你看,我还穿着制服呢!”让刘创又惊喜又意外的是,小女孩真的不哭了,还落落大方地对着镜头朝他敬了一个礼。
回想起这段经历,刘创有些羞涩:“一定是这身制服让小朋友很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要对得起这身制服。”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暗自攥紧了拳头。
小伙儿高颜是贵州人,2019年5月来到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巡特警大队,成为一名辅警。今年7月22日晚,他刚下班到家陪伴已经怀孕8个月的妻子,就接到了进驻隔离点执勤的任务。
缺席妻子的产检,高颜有着很多说不出口的担心与不舍。“上次产检医生说羊水浑浊,也不知道这次检查结果怎么样。她每次都跟我说没事,让我自己做好防护、安心执勤。”
前几日,夫妻二人预定的婴儿床到货了,可是妻子无法独自将床运到六楼家中。高颜身在隔离点,嘱咐妻子将床放在楼下,等自己任务结束再去取。“但她很想赶快把床装起来,于是就一次运一点,用了三天时间,把婴儿床的所有零部件都运上楼了。后来视频通话的时候,我就看着她蹲下来、站起来,安装得特别费劲,看着看着忍不住就哭了。”
高颜想起当时的场景,再一次湿了眼眶。“当初是为了老婆来南京的,我真的在南京找到了一个好老婆。为了老婆、为了我们的小家,也为了大家、为了南京,我一定会和我的战友们坚持下去!”
#践行重要训词精神##授旗仪式一年来#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文章4: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战斗在同一家医院,住在同一座大楼,但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夫妻俩只见了3次面。
忙,太忙!空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仲月霞和王新,这对军旅伉俪在支援湖北抗击疫情一线日夜奋战。
1月26日,医疗队队员集中培训,仲月霞负责考核队员穿脱防护服,王新也在其中。虽没顾上多说话,但隔着护目镜,王新还是读出了妻子眼中的关切。
1月29日晚上,王新把自己“攒下来”的几个橘子送到妻子房间,“一忙起来,她就顾不上吃饭,饿了先吃个水果。”
再往前数,就是除夕之夜,夫妻俩并肩出征。
1月底,夫妻俩所在的医院被确定为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第一批定点医院第一梯队。经历过援非抗埃、抗震救灾等十几次重大任务,已经53岁却仍喜欢“挑战自己”的仲月霞,再次向组织递交请战书。
短则几周,长则数月,每次妻子外出执行任务,无不和艰难为伍、与风险为伴,这令在家的王新始终牵挂在心。
这次,当听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还存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症状后,身为消化病学专家的王新,立即向院领导申请:派我去一线!我能为阻击疫魔尽一份力!
这份申请,令院领导无法拒绝。起初,考虑到任务风险大,加之仲月霞的父亲去世没多久、85岁的母亲身体不好,领导只允许夫妻俩去一个人。
除夕当晚,王新和仲月霞把门一锁,钥匙交给妹妹,背起行囊,登上军用运输机。“工作30多年,这是第一次和爱人一起上战场。今年,我们算过了个团圆年。” 俩人相视一笑,并肩奔赴前线。
1月30日12时30分,记者在武昌医院住院部3楼病房清洁区,见到了正组织医护人员换班的仲月霞。她是医疗队管理团队的主力,主要负责规范救治流程和培训医护人员。
今天本来没有给仲月霞排班,但她放心不下,一大早就来到医院,调配防护物资,指导医护人员穿脱防护服,“我在这守着,值班的人就多一些保护” 。
王新是医疗队专家组成员,除了进入病房一线,根据患者病情指导医护人员制订治疗方案,他还作为“医生们的医生”,担负医疗队队员的保健任务。
工作繁忙,防护严格,两个人很少见面。抽空打上一个电话,妻子总是提醒丈夫严格防护;丈夫总是嘱咐妻子,工作量太大,当心身体免疫力降低。
一个电话,让彼此心里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争分夺秒的战斗中,他们又增添了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夫妻并肩、姐妹携手、父母送子上一线,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仲月霞给吴妙玲和赵亚芸检查完防护服后,才得知她俩是一对表姐妹。
一声令下,军人护师吴妙玲和文职护师赵亚芸不约而同名加入医疗队。直到出发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两姐妹才发现彼此,紧紧地抱在一起。
进驻医院以来,姐妹俩今天才第一次排到同一班。“记者同志,帮我俩拍张照片吧。”进入病房前,妹妹赵亚芸说。
虽然姐妹俩身着厚厚的防护服,记者只能看到两个高矮不同的身影,但她们并肩战斗在一线的风采,深深定格在记者脑海中。
因为责任与使命,她们义无反顾,冲到了防疫最前线。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身后有亲人的鼓励、家庭的理解、人民的期盼,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重庆,除夕夜23时,同为军医的丈夫宋峤,给奔赴武汉一线的妻子、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彭渝发了一条微信:你是我妻,也是战友,务必保重身体,盼望早日凯旋。
西安,1月31日21时,刚出院回家不久的老人张茹英,得知儿子史庆辉去了抗击疫情前线,特意为他录制了一段视频:“你是军人,也是医生,面对疫情挺身而出,责无旁贷。虽然有点担心,但妈妈坚决支持你!”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客户端(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文章5:【抗疫一线】“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江苏警方
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里,或许有面对未知的恐惧,或许有难以言说的焦虑,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藏蓝,同样吃住、工作在这里。硬核守护的背后,他们用行动传递携手战“疫”的信心与决心。8月19日,南京全域低风险,很多人已经平安解除隔离回到家中。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些一直默默奋战在隔离点的执勤警力。
“我知道自己足够坚强”
“七夕”当天,一个“大白”对着警旗比心的照片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刷屏。这个“大白”是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青年突击队的“95后”女警仇子越。她的父亲和丈夫都是警察,同样奋战在抗疫一线。她用这样的方式向家人诉说思念,也向南京这座城市告白。
“24小时警力值守,确保隔离点3个出入口和16个消防通道口绝对安全……”仇子越展示了她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近20天来她和战友在隔离点的日常工作和临时性任务。“半小时前进行了安保应急预案演练,我们多细致一点,隔离人员的安心指数就更高一点。”因为穿了很久的防护服,她后背的汗迹还没有完全干透,口罩的勒痕让这个原本就很漂亮的女孩更添了几分飒爽。
其实,仇子越前两年刚做过手术,但面对疫情她毅然主动请战到隔离点。她说:“不知道现在身体素质到底好不好,但我知道自己足够坚强。”
厚厚的防护服下,50岁“资深警花”田卫星的眼神里同样流露着女警独有的坚强。“凌晨0:45接通知到隔离点,赶紧收拾行李和装备,1:30左右到,2:00所有人到齐就直接开会。接收隔离人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大家都是一夜没睡,迎接第二天的考验。”回想起7月30日凌晨投入隔离点专班时的紧张状态,田卫星反复说:“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哪怕不吃不睡,也要先把安保体系建好。”
然而,正是因为一夜没睡,次日一早忙得没有好好吃饭,中午接收隔离人员时,田卫星在烈日下差点晕倒。“当时真的很害怕,不停跟自己说不能倒不能倒。如果坚持不下来,那是给所有人添麻烦。”任务结束后,专班同事帮田卫星脱下防护服,发现她的面部已经红到发紫。
可能很多人都会好奇隔离点里的生活,田卫星所在点位的一位隔离人员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独自住在客房,却不会感到孤单,我知道你们正在日夜守护。我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你们一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南京市玄武区某隔离点里,一个身着“白衬衫”的老民警一直在奔波忙碌着。他是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机关党员突击队高级二级警长黄振亚。
在他值守的隔离点上,有20余名未成年人。如何安顿好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成了黄振亚和专班工作人员最操心的事儿。“我们为这群孩子举办了一场‘云端’作文比赛。有个孩子的作文在纸上刊登了,我们就专门为他定制奖状,5个工作人员每人在纸上按了一个红手印,组成一朵小红花。孩子拿到奖状后可兴奋了!”
黄振亚明年就要退休了,是玄武分局同批次参加隔离点安保任务的民警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专班同事总劝他多保重身体,他依然带头干、抢着干,见到增援的同事住宿条件差,还要让出自己的宿舍。
鲜有人知,一个月前,黄振亚的眼睛和腰椎先后出现问题。因为腰疼,一旦坐下就很难站起来,他一度站着办公。即便如此,疫情来临时,他还是选择到第一线。“关键时刻,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每个人必须要上的战场。”
8月18日,“疫”线生日让另外一位“白衬衫”邱云飞十分难忘。快到晚上九点钟,邱云飞暂时忙完了手头的工作。一碗泡面作长寿面,一包榨菜平添些许滋味,工作人员找来了生日帽,隔离点上的生日晚餐十分简陋,却充满仪式感。“我还准备了一个苹果,希望隔离点里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作为隔离点临时党支部副书记,邱云飞在党旗下度过生日,许下了生日愿望。
隔离点的安保工作纷繁复杂,人员接收与解除、出入口管控、楼层巡查、隐患排查……上午7时30分左右,邱云飞就已经完成了每天的第一套“基本动作”。“他每天都会定时巡查隔离点的围栏、进出通道和监控点位,有时凌晨接到求助也会马上起床解决。”同事介绍,这处隔离点日常还要不定时接收车站等地转运来的人员,无论凌晨还是清早,只要“进人”,邱云飞都会到前台进行登记、检查、讲解政策、维持秩序。
“我们负责站好前哨,保障所有人的安全。”邱云飞说。
“所有工作都要对得起这身制服”
在南京市玄武区某隔离点里,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下马坊警务工作服务站辅警刘创度过了自己22岁的生日,并在朋友圈里写下心声。他的母亲是去年援鄂医疗队成员,母亲的勇敢与坚强一直激励着他。于是,今年7月底,他在脚伤初愈的情况下,主动请战来到隔离点参加安保任务。
8月16日16时许,一位老人在隔离人员的微信群里传来求助信息。刚轮班休息的刘创赶紧拨通了老人的电话,了解到老人6岁的小孙女哭闹不止。为了哄孩子,刘创信心满满地唱起了儿歌《小燕子》。没想到,孩子听见陌生的声音,哭得更厉害了。
刘创又尴尬又慌乱,连忙在微信群里和老人加了好友,并进行视频通话。“小朋友别怕,我是在这里保护你的叔叔。你看,我还穿着制服呢!”让刘创又惊喜又意外的是,小女孩真的不哭了,还落落大方地对着镜头朝他敬了一个礼。
回想起这段经历,刘创有些羞涩:“一定是这身制服让小朋友很有安全感,所以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要对得起这身制服。”这个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暗自攥紧了拳头。
小伙儿高颜是贵州人,2019年5月来到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巡特警大队,成为一名辅警。今年7月22日晚,他刚下班到家陪伴已经怀孕8个月的妻子,就接到了进驻隔离点执勤的任务。
缺席妻子的产检,高颜有着很多说不出口的担心与不舍。“上次产检医生说羊水浑浊,也不知道这次检查结果怎么样。她每次都跟我说没事,让我自己做好防护、安心执勤。”
前几日,夫妻二人预定的婴儿床到货了,可是妻子无法独自将床运到六楼家中。高颜身在隔离点,嘱咐妻子将床放在楼下,等自己任务结束再去取。“但她很想赶快把床装起来,于是就一次运一点,用了三天时间,把婴儿床的所有零部件都运上楼了。后来视频通话的时候,我就看着她蹲下来、站起来,安装得特别费劲,看着看着忍不住就哭了。”
高颜想起当时的场景,再一次湿了眼眶。“当初是为了老婆来南京的,我真的在南京找到了一个好老婆。为了老婆、为了我们的小家,也为了大家、为了南京,我一定会和我的战友们坚持下去!”
#抗疫一线##践行重要训词精神##授旗仪式一年来#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推荐搜索词:
1.伟大的左后卫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群人在奋斗
3.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诗句
本文标题: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