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推荐文章1:新一届北京市委班子亮相,其中5人为新当选常委

  6月30日下午,中共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全会选举产生中共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书记、副书记。蔡奇、陈吉宁、殷勇、游钧、孙梅君、陈健、莫高义、夏林茂、付文化、杨晋柏、靳伟、孙军民、赵磊当选为市委常委,蔡奇当选为市委书记,陈吉宁、殷勇当选为市委副书记。


  中共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6月30日下午召开。图片/北京发布


  上游新闻(料邮箱:)记者注意到,新当选的13名常委中8人为博士学历。付文化、杨晋柏、靳伟、孙军民、赵磊5人为新当选的市委常委,除“戎装常委”付文化外,另外4人均为“70后”。


  公开简历显示,新一届常委中8人有博士学历,另外,有一名高级审计师、一名高级统计师以及两名高级工程师,以及一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蔡奇为经济学博士,陈吉宁、殷勇二人为工学博士,孙梅君为管理学博士,陈健为经济学博士学位,莫高义为历史学博士,夏林茂为工学博士,赵磊为经济学博士。


  在新一届北京市委常委班子13名成员中,最年轻的是1973年4月出生的杨晋柏,当选北京市委常委之前,杨晋柏任北京市副市长。


  公开资料显示,杨晋柏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1岁硕士毕业。曾任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方式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处长、副主任、党委委员,中国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战略策划部主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


  2020年6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电商平台推出北京消费季首场直播带货。直播中,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现场拿出手机带头下单,北京市政府副市长杨晋柏还走进直播间,现场体验为湖北小龙虾和北冰洋汽水带货。


  上游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当选的13名常委中,付文化、杨晋柏、靳伟、孙军民、赵磊5人为新当选的市委常委,除付文化外,另外4人均为“70后”。


  付文化是“戎装常委”,现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公开资料显示,付文化于1985年6月入党,曾到陆军指挥学院和国防大学深造。付文化此前在原沈阳军区第16集团军服役。2020年7月,付文化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


  上游新闻记者 李洪鹏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推荐文章2:92年,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到北京开会,却被中央调去了南京

  1992年,张太恒作为成都军区司令员被召到北京开会,结果却被中央调去了南京军区。


  这事儿听起来挺突然,但背后,其实有不少故事。


从基层爬上来的硬汉。

  张太恒1931年出生在山东广饶县,家里条件一般,13岁那年,也就是1944年,参加了八路军,从县大队交通员干起。


  那时候年纪小,但干劲足,送信跑腿啥活儿都干。1948年入了党,从此正式成了革命队伍里的一员。


  解放战争那几年,他跟着部队东奔西跑,打过不少硬仗。兖州、莱芜、泰蒙、孟良崮这些地方,他都留下过足迹。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里,他也在前线冲锋陷阵,立下不少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闲着,参加过闽北剿匪、东山岛保卫战,还在炮击金门的时候指挥过部队。可以说,他的军旅生涯是从枪林弹雨里一步步走出来的。


  到了和平年代,他也没停下脚步。1955年,他调到南京军区当团参谋长,后来又干过营长。1958年进了军事学院深造,1959年还参加了国庆阅兵,挺风光的一段经历。


  1985年,他升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这时候已经是军区里的重量级人物了。


  1990年4月,他正式接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了这个大军区的“一把手”。从基层士兵到大军区司令,他这一路走得扎实,靠的是真本事和硬功绩。


  张太恒的职业生涯一直挺顺,但1991年的一件事,给他后来的调动埋下了伏笔。


  那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庆典在拉萨搞得挺热闹,张太恒带着副司令员张德福、侯书军等人一块儿去参加。


  庆典完了,他想着顺道去中尼边境看看驻守在那儿的官兵,检查一下边防情况。这本来是件挺正常的事儿,领导下去基层走走,了解实际情况,没啥稀奇。


  6月16日,他们在聂拉木视察完樟木口岸边防连,准备坐三架黑鹰直升机飞回日喀则。张太恒坐第一架,张德福和其他人坐第二架,第三架是随行人员。


  起飞前天气不太好,阴沉沉的,但飞行员说没问题,能飞。张太恒也没多想,就上了飞机。


  结果悲剧就这么发生了,第一架刚起飞没多久,第二架直升机就出事了。恶劣天气引发下降气流,飞行员操作没跟上,转弯时螺旋桨撞上了崖壁,飞机直接坠毁。


  13个人,包括张德福、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成都军区通讯部长崔蕴芳、装备部长刘国斌,全都没能回来。


  这事儿对张太恒震动特别大,他后来一直放不下来,总觉得自己那天要是多问几句,兴许就能避免这场灾难。


  事故后,调查组很快介入。


  结论是天气太差加上飞行员失误导致的,直接责任不在张太恒。但他是司令员,部队出了这么大事儿,他得担领导责任。


  这在军队里是惯例,出了问题,上级领导多少得背点锅。张太恒也没推卸,主动表示愿意接受组织处理。这场事故,成了他后来调职的一个重要背景。


  到了1991年9月底,张太恒接到通知,让他立刻去北京开会。


  具体啥会,当时没细说,但他心里估计有点数。这时候距离直升机事故才过去三个多月,事情的余波还没完全平息。


  他到北京后,9月26日,组织正式宣布:免去他成都军区司令员的职务,调到南京军区当副司令员。


  这调动咋一看有点降级的意思,从正职司令员变成副职,听着不像升迁。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儿。张太恒在成都军区干得好好的,资历深、战功多,咋会突然被调走呢?


  直升机事故肯定是个原因,虽然调查没说他有直接责任,但领导责任跑不了。中央可能觉得,他在成都军区待着,压力太大,影响工作,换个地方对他、对部队都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次调动是组织对他的保护性安排。事故出了,舆论和内部都有声音,他要是继续留在成都军区,可能得背更多锅。


  调到南京军区,既能让他避避风头,也能继续发挥作用。毕竟,他这么多年打仗带兵的经验,不是谁都能比的。


  张太恒到南京军区后,没待太久。1992年10月,他又接到新命令,调任济南军区司令员。这一步挺关键,从副职又回到正职,说明中央对他还是信任的。


  直升机事故的影响虽然有,但没把他彻底打倒。他的能力和过往功绩,组织都看在眼里。


  在济南军区,他干得还是挺扎实的。部队建设、国防任务,他都抓得紧,继续保持了一贯的严谨作风。


  1996年,他正式退休,结束了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偶尔参加些活动,关心部队发展,一直保持着老兵的本色。


  多年在前线拼杀,身体早落下了不少毛病。2005年1月29日,张太恒在济南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他走的时候,挺多军方老领导都去送了葬礼,对他一生的贡献给了很高评价。从基层士兵到大军区司令,他这一辈子没白活,为国家、为部队奉献了不少。


  张太恒1992年从成都军区调到南京军区,再到后来去济南军区,这一系列变动,反映了啥呢?


  首先,军队里对责任的认定很严格。直升机事故虽然不是他直接导致的,但作为司令员,他得担责。这不是说他能力不行,而是制度就这样,出了事得有人站出来。


  其次,这次调动也说明,组织对人才的安排挺灵活。张太恒不是被一撸到底,而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干,后来还升了职。这说明他的能力和功绩,上面是认可的。


  事故是个坎,但没把他整个人生否定掉。


  最后,这事儿还挺接地气的。张太恒不是啥高高在上的神人,他就是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普通人,靠自己一步步爬上去。


  出了事,他也得面对现实,接受处理,换谁都一样。军队这地方,没那么多花里胡哨,就是实打实干活,干好了有回,干砸了得负责。


  1992年那次北京会议,张太恒的身份到底是啥时候变的?是去之前就定了,还是会上临时决定的?直升机事故的阴影,到底在他心里留了多久?


  这些问题,历史资料里没细说,咱也只能猜个大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这一生是为国为民拼过来的,值当尊敬。


  张太恒其实是那一代军人挺常见的轨迹,从战场到和平年代,从基层到高层,他们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


  1991年的那场事故,1992年的那次调动,不过是他人生里的两个节点。最终,他还是用一辈子的奉献,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参考文献:


  解放军史上最严重空难:1991年直升机撞山致中将牺牲. 凤凰网


  我眼中的空军将领—侯书军中将. 中华侯氏网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推荐文章3:1970年,中央为何急令李德生回京,并将他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0年,李德生向中央政治局请假,从北京飞回了安徽,准备对本省这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准备对来年的工作进行部署。然而,在李德生回安徽没过多久,正在部署工作的他突然接到了中央办公厅的通知,说是主席有事情找他,要他立刻返回北京。


  这个情况让他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他在离京前,已经请了假,并说明了情况。按理说请假到外地工作的政治局委员,是可以不参加日常的政治局会议额。但很显然,这次的会议并不寻常。他紧急将工作安排好,乘坐飞机返回了北京。下了飞机后,李德生直奔中南海,而主席在见到他后的,并未多言,开门见山的表示“德生,你来做北京军区的司令员吧,别人做,我不放心。”


  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毛主席会如此突然地将李德生召回北京,将他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呢?而李德生究竟何许人也,为何会被毛主席如此信任呢?


  1969年7月下旬的一天,李德生正在主持召开会议。但当会议开到一半的时候,李德生突然接到了周总理的电话。在电话中,周总理说“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来北京工作。”


  这一决议让李德生感到十分突然,毕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李德生就长期待在军队,工作经验并不多。所以在李德生表示,他并不是到北京工作的最佳人选,还是留在安徽工作更为合适。然而听到李德生的犹豫,周总理接着说道“这是中央决定好的,请你安排一下工作,尽快到北京来。”


  而后,李德生快速交代了工作,于7月28号乘坐中央派来的飞机抵达了北京。当天下午3点,周总理在北京怀仁堂会见了李德生。并将毛主席以及党中央要将他调到中央工作的决议告诉了他。


   并且,因为毛主席以及周总理对他十分信任,所以在他调任到北京后,除了要参加中央政治局活动和中央临时交办的任务以外,还要参加军委办事组和国务院的工作。同时还要兼顾安徽省、安徽省军区和十二军的职务。


  听到周总理的话,李德生有些犯难,因此,当他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接受毛主席的会见,听到周总理提及了对自己的工作安排的时候。感觉自己可能无法胜任的李德生则趁着这个机会对毛主席说,感觉自己的职务太多了,如果可以的话可不可以将南京军区以及十二军的职务免去。


  但是对于李德生的请求,毛主席却大手一挥表示“不要免,不要免,都不要免。”随后毛主席接着指示道“你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北京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读书学习,三分之一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按照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李德生开始采取各种边学习边调研工作的方案,而这也开启了李德生后续特殊的政治生涯。


  可让众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李德生和很多开国上将一样,在国家动荡时期的时候,都没有和毛主席见过面。而他第一次与主席见面,还是在1968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


  这一次会议上,在周总理宣布分组名单的时候,主席突然听到了李德生的名字。因为经常在文字告中,对于十二军李德生以及他所带领的安徽的情况十分清楚。因此,当点到李德生这个名字的时候,主席主动问道“哪个叫李德生?”这一次,两人只听其名,未见其人的场面才得以打破。


  1969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德生作为安徽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上,当再一次听到李德生的名字,主席说道“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听到主席的话,李德生快速整理军容而后立正,向毛主席敬礼。


  那么李德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为什么会受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这般信任呢?


  李德生1930年参军,自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一直在毛主席思想的滋养下成长着。在这之后,李德生因为能力出众,先后担任了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五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而战争是残酷的,因为战争牺牲的人并不算少见,而这其中李德生就有3个家人,先后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1935年,为了粉碎蒋介石的“铁桶计划”,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可是因为在当时的一些错误的决定,同年6月,李德生失去了党籍。可尽管如此,这依旧无法改变李德生对党的忠诚,他紧紧跟着部队顶着敌人的追击,在挨冻受饿的情况下,三次穿过草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李德生与129师一起立下了无数战功。在收复马坊时,担任30团团长的李德生,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乔装成菜农。并携带6个部下一起,混进了被敌人重兵把守的城镇中侦查。这期间,李德生还与城里的地下党同志完成交接。在掌握一手敌情后,李德生通过对当前时局进行缜密的分析,随后快速抽调了82人组织突击队,通过现有的情况,带着大刀向敌军发起突袭,一举将马坊的敌人剿灭。


  在正太路的咽喉狮垴山中,面对人数众多的敌人,李德生为了将敌人顶住,他一马当先,带着部队与日本军一起拼刺刀。在这之后,为了将敌人更彻底消灭,他还带着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绕到了敌人身后,趁敌人不备,将其两个中队大部全数歼灭。最后,以无一人伤亡的情况,夺得了胜利,并缴获了2挺机枪,30多支步枪。


  在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一路带着部队鏖战,不管是上党、邯郸、还是挺进大别山,在这些战役中都能看到李德生的影子,此时李德生也成为了刘伯承与邓小平手下威名赫赫的旅长。


  在淮海战役中,担任二野第三兵团十二军三十五师师长的李德生,指挥部队越过长江天堑,将徽州、金华、杭州等城市收复。在3年的解放战争中,李德生带领的部队歼敌数万,战功显赫,而因为长期冲在战争一线,所以李德生也经历过数次危险。一次,李德生顶着枪林弹雨,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他刚刚侧身想要与身边的干部说话,一梭子弹突然从远处飞来,恰好打在了他原先脑袋的位置。然而,像这样的危险对于李德生来说并不算少数,所以也让跟在他身边的战士们为他担忧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3月,担任师长的李德生跟随志愿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入朝,并于次年升任十二军副军长。


  1952年11月,此时已经进入了朝鲜战争的后期,不甘心就此失败的联合国军对我军发起了上甘岭战役。在上甘岭战役中,以美军为首的敌人们出动大量的现代化武器,频繁密集地向战场轰击。


  而在这场推动朝鲜战争的上甘岭战役后半段,李德生接受了这场战役的指挥。为了更好地了解战场情况,李德生带领部队调查,并着手解决了在当时困扰我军的弹药运输、吃饭、野战工事、通信以及在面积狭小敌人炮火猛烈密集的情况下,要如何用兵这5个大问题。


  在李德生的带领下,这5个问题得到解决后,12军成功在极具艰难的情况下,守住了上甘岭,也让在这次战败后,联合国军再也无法发动团以上的功绩,成功的促进了,我国夺取朝鲜战争的胜利。


  上世纪60年代,此时我国的重心逐渐放到了发展生产上,可是因为意识形态以及诸多的问题,让我国依旧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形势。于是,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李德生开始反复琢磨。最后决定,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来对部队的战斗能力进行检查。


  可是,在这次突击检查中,李德生十分忧心地发现,即便是部队中最优秀的部队也只是拿了个及格的水平。这样的情况让李德生十分着急,他当即叫来该团的团长郭兴福针对部队的情况发问,而后他告诉郭兴福“训练是为了打仗,不是为了摆花架子,一定要从实战出发,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每个战士都练出真本事。”


  为了将“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训练军队”落实,李德生带领工作组,在部队里住了下来。在经过半年的艰苦训练,部队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郭兴福教学法也因此得以出现雏形,这让毛主席逐渐注意到了这个能沉得下去的年轻人。


  而据李德生回忆,在1967年之时,自己在安徽所做的事情,也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关注。彼时正值国家动荡时期,就连安徽也受到了波及,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场武斗在合肥爆发。在这一期间,还有其他实力蠢蠢欲动,所以为了将安徽全局问题,李德生想方设法,将工作做通,并深入群众,最终将局势稳定了下来。不仅如此,在深知发展对于一个地方重要性的李德生在这一期间,还狠抓干部工作,大力发展经济,重点关注生产,这让安徽的经济从1969年开始逐年以10%的上涨幅度上升着。


  因此,在1969年4月的时候,作为安徽代表的李德生在被点名的时候,毛主席表示“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并亲切的问李德生的年纪。


  在同年7月,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后,赶往北京的李德生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在谈话期间,毛主席还说:“你是十二军的,是南京军区的。可是我了解你,不是通过南京军区,而是通过其他同志了解的。他们都说你不错。”所以这种种,都是毛主席以及中央对李德生予以信任的原因。


  1970年11月,接到毛主席电话的李德生快速返回了北京,主席在见到他后十分高兴,在简单问过安徽的情况后,主席郑重的表示“我和恩来商量过了,准备将你调到北京军区去,担任北京司令员。”


  对于主席的这个决定,李德生十分意外,因为自从1969年调到北京来,他身兼数职,因为担心自己无法承担如此多的任务,自己曾经向主席提过减少兼任的职务,但主席却连连摆手表示让他继续干。


  但是现如今,主席却突然提及让他做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个决定让李德生感到压力山大。尤其是,在当时我国因为与苏联关系交恶,苏联为此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这对于北京的北方造成巨大的威胁,并且,在北京还有京畿卫戍,任务繁重异常,再加上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如果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设想。


  左思右想后,李德生向主席问及,自己是否还要继续管理总政治部的事务。对于,主席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并表示“但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京军区,把屁股坐在北京军区。”


  在对李德生进行交代的时候,主席并没有向他告知北京军区的相关任务等事宜,而是表示“你看过《读史方舆纪要》吗?这是一部军事地理的参考书,要找来看看哦。”


  按照主席的交代下,李德生出任了北京军区司令员。虽然当时并不理解主席在任命自己时,推荐自己看这部书究竟是何意,但是他还是遵照主席的指示找来了《读史方舆纪要》,并反复阅读。


  在李德生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一年后,一件大事爆发了。9月12号,在紧要关头,李德生临危受命,替代周总理坐镇空军指挥室。而在指挥室中,还坐着空军副司令、参谋长等等重要领导人。此时李德生终于明白主席让自己出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意义,也知晓了主席特意提点让自己看书的意义,他不断回想书籍中的一字一句,并在众人的帮助下,将局势稳定下来。


  9月14日,一架飞出了国境的飞机,在蒙古坠毁,机上的人员无一生还的传回。这一消息,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而在这之后,李德生更是对于周总理与毛主席自1969年将自己调到北京,并在1971年将自己调任为北京军区司令员的高瞻远瞩感叹不已。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推荐文章4:李德生刚上任北京军区司令,就对秘书说:我先到副司令员那个到

  1971年,李德生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正式就职北京军区的司令员,但在到达之后,他第一件事居然是去拜见军区副司令员,让身边的很多人都十分疑惑。


  一个军区司令为什么会向军区副司令员到拜见呢?两人的革命生涯中又有怎样的交集?


  1、少将拜中将


  新中国建国之后,不少在革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都受到了重用,李德生也不例外。并且,鉴于他的突出贡献,毛主席对他也颇为重视,可谓是毛主席众多左膀右臂之中的一个。


  也是因为如此,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并继续身兼多个职务,为新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建设做出诸多贡献。


  但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忘记在革命之中养成的谦逊习惯。就好比在1971年,尽管那时候的李德生已经身兼数职,但由于工作突出,他还是被毛主席紧急召回了北京。


  而在匆忙回到北京之后,他便得知了一个更为意外的消息。基于北京军区的发展需要和李德生在安徽军区做出的各项成绩,毛主席决定让他兼任北京军区的司令员。


  并且,希望他能将其在其他军区实行的军事改革措施和治理策略带到军中,以稳定当时北京的局势,拱卫中央安全。


  李德生在听完之后便面露难色,直言自己已经身兼多职,希望毛主席能另寻能人负责北京军区。


  但由于毛主席的坚持和对他的信任,李德生还是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几天之后,他便立刻进驻了北京军区。


  军区里的人早就收到的消息,早早的就准备好了军区的各项事务明细,以便李德生随时查看。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李德生在到达之后,首先便问了副司令员的所在。


  在得知之后,他便带着身边的随行人员立即赶到了副司令员吴先恩的办公室,并向他到。这一举动让身边的人疑惑不已,但一些老革命者却知晓李德生的用意所在。


  那么,李德生为什么要先去向吴先恩道呢?两人有什么交集吗?


  2、一生为革命的人


  和许多人一样,李德生也是在红军解放家乡之后才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也看到了红军的英勇之处,让他敬仰不已。


  所以,在家乡解放之后,他就立志要成为一个精忠国的军人,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他年纪还太小,所以只先加入了童子团。


  但在童子团中,他的革命信念也一刻都没有被动摇,反而通过日常的任务和活动更加加深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认知。


  在担任童子团团长期间,他带领着一众和他差不多大的人在当地为红军站岗放哨,或者是递送情,是当时童子团中最受人尊重的人。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李德生于1930年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继而又成为了中共党员。然而,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一直都把最初的革命信念牢记于心。


  在成为共产党员之后,李德生仿佛更加有干劲,不仅在日常的训练、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就连在战场上也是英勇无比,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


  尤其是在创建和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时候,他率领手下的战士们勇于对抗敌军的猛烈攻击,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上阵冲到队伍的最前边与敌人进行搏斗,其英勇形象让人至今难忘。


  但也是因为如此,他在反“围攻”的八庙垭战斗中,不幸被敌军击中左胸而身受重伤,即使之后进行了医治也落下了残疾。


  尽管如此,李德生没有放弃自己的革命生涯,而是在修养期间深耕革命理念,极大的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觉悟和革命精神,并对很多政治工作都产生了独特的见解。


  不久之后,他就由一名普通的战士成长为一名班长,而那时的吴先恩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兵站部部长,这也就难怪李德生要首先去拜见这位老革命者了。


  毕竟与李德生相比,吴先恩参军时间更长,资历更大,而且在为革命的贡献中,两人并没有高下之分。


  当然,李德生之所以会十分敬重这位老革命者,也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默默对军队做出的贡献。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征战还是近代革命运动都需要有完善的后勤保障工作,而吴先恩就是从事这一工作的能人。


  如果说李德生擅长的是军队的治理和政治工作,那么吴先恩的后勤保障工作就是整个军队的靠山,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整个军队都将陷入危险境地。


  也正是因为想到这里,吴先恩一直以来都深耕军队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心性和革命精神。


  同时,吴先恩也是一个参加过多次作战的老兵,不仅在战场上,就算是在军队建设和管理上那也是十分熟悉的,选他和李德生搭档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再加上当时北京的情况,急需一个能带领整个军区重新凝聚精神力量,从而稳定军区动荡的人出现,这两个人当之无愧。


  除此以外,虽然李德生是军区司令员,但是在军衔上,吴先恩却是比他高一级的中将,站在这一层面上他也应该去拜见到。


  于是,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李德生到达了吴先恩的办公室,两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却一见如故,立刻就熟络了起来。


  在之后的工作中,两人也发挥了各自的长处,一个人负责管理军区的日常训练、兵力部署以及思想形成等军务,另一个则为整个军区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工作。


  这样一来,北京军区的动荡局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稳定了下来。并且,李德生还在任职期间结合军区特点加强了“三打三反”的训练和各种军种的演习,军队实力得到大幅提高。


  可以说,李德生和吴先恩的搭档简直是天衣无缝的存在。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像两人一样的老革命者对于党和军队的贡献,他们永远是人们心中的英雄。


  参考资料:


  李德生、吴先恩——百度百科


  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推荐文章5:北京卫戍区为何与另外3大直辖市警备区不同,还兼备作战司礼任务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北京卫戍区有多特殊?不仅与另外3大直辖市警备区大不同,为何还兼备作战和司礼任务?


  堪称“首都御林军”的北京卫戍区,是我国唯一以“卫戍区”命名的军事单位,其级别虽然是正军级,和一般的省级军区相同。


  但之前其司令员都会“高配”中将军衔,体现了其职责的重要性。不过军改之后为了统一管理层级,则相应取消了“高配”的做法。


  尽管如此北京卫戍区也是极其特殊的单位,其不光没有在军改过程中,像其他省级军区一样被划入国防动员体系,进而取消军事作战属性和相应的作战部队。


  而且采用军委直管模式,虽然名义上为陆军下属正军级单位,但实际接受军委直接指挥,其司令员和政委都需向军委汇,战略权限也远超一般省级军区和另外3个直辖市警备区。


  相比之下上海、天津和重庆三大直辖市的警备区,虽然也是“正军级”单位,司令员政委同样为少将军衔。但已经划归军委国防动员部管理。主要职责转向兵役征集、民兵训练、国防教育等动员工作,并且不再直接管理作战部队。


  在军改转型过程中,其原本下属的海防部队、守备部队也移交至战区陆军,机关部门更是调整为办公室、战备建设局等行政化部门,弱化了作战职能。


  总的来说无论是行政层级还是实际职能,均与省军区趋同,且聚焦动员和地方协调。比如参与防汛抗旱、治安维护等非军事任务。


  而北京卫戍区的核心职能,依然是作战与防卫任务。其由于直接承担首都地区的军事防卫任务,所以下辖机械化步兵警卫师和防空作战部队,并负责中央机关、重要目标的警卫工作。


  其训练强度和装备配置均高于一般部队,具备快速反应和立体化作战能力。


  北京卫戍区也是四大直辖市中,最早成立相应军事单位的。其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平津卫戍司令部,历经多次调整后于1959年定名,成立后便长期承担首都核心防卫任务,地位无可替代。


  其下辖部队更是常年处于备战状态,在九一三事件等历史关键时刻,卫戍区曾直接执行中央指令,切断外部干扰,确保了国家的政治稳定。


  不过北京卫戍区除了这样的“硬核”军事职能外,还担负司礼与政治象征职能,其下辖的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主要负责天安门国旗护卫、外事仪仗、军乐团等任务,既是国家形象的展示窗口,也是政治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混搭”与兼备,则是因为北京作为首都的双重需求,首先是确保政治安全优先。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不仅需要防范空袭、渗透等传统军事威胁,而且需要应对恐怖袭击、舆情事件等非传统威胁。


  其次国际形象管理也很重要,在重大外事活动如奥运会、冬奥会中,卫戍区需要同时完成安保和礼仪展示,以体现国家的综合实力。通过作战能力确保“硬安全”,通过司礼任务彰显“软实力”。更让北京卫戍区从“御林军”成为“全能战士”。


  看了北京卫戍区与直辖市警备区的区别,屏幕前的你有何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


  

  环球网,北京卫戍区警卫师走出城市 万人千车演兵大漠


  

本文标题:北京卫戍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