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推荐文章1:一条大渡河,为何能让石达开全军覆没?毛主席曾说出其中原因

  在中国的西南部的山脉之间,有一条像龙蛇般蜿蜒曲折的河流——大渡河。


  在大渡河畔,曾经发生过两场经典的战役,一胜一败,结局迥然不同。


  大渡河鸟瞰


  1863年5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3万大军屯驻在大渡河畔,遭到了清军的三面围攻,最终全军覆没。石达开被押送成都,凌迟处死。


  72年之后,也就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也经过大渡河,他们强渡安顺场,飞夺泸定桥,最终成功的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拦截,取得了长征途中又一次关键性的胜利。


  对此,毛主席曾做出评价: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够走通。我们红军绝不会做“第二个石达开”。


  那么,为什么号称太平天国第一名将的石达开会兵败大渡河,而红军却可以绝处逢生呢?


  这一切的原因,都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大渡河有关。


  

一、大渡河的地理位置

  大渡河是长江流域的一条支流,位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它起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从四川省乐山市汇入长江的支流岷江,跨越两省,长达1000多公里。


  大渡河的地理位置


  大渡河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它起源于山地,整个河道都分布于崇山峻岭之间,所以水流急湍,曲折盘旋,从空中看,仿佛一条蟠伏在山间的巨龙。


  两岸的险峰,再加上急浚的河道,使大渡河湍流汹涌,险滩密布,因此素有“天险”之称。


  由于丰沛的水量,大渡河孕育了出了28条较大规模的支流。其中,在四川雅安市石棉县以西,有一条名叫安顺河的支流,在古时候也被称为松林河。


  紫打地——大渡河与松林和交汇处


  大渡河与松林河相交汇,围起了一块平坦的三角形地带。在这里,北边有大渡河,西边有松林河,再加上背后的青山掩映,使这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地理空间,被称为“紫打地”,后来也被称为“安顺场”。


  这个地方,就是石达开的兵败之处。


  1857年6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石达开因受到天王洪秀全的疑忌而被迫从天京出走,开始了历时6年的远征之路。


  石达开远征路线


  他转战多省,奔袭千里,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四川。石达开的目标很简单,他想要控制四川,并利用其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进行割据。


  1863年,石达开辗转来到了云南昭通,并于5月份向北穿越宁远府(今西昌)的一条山间小路,最终到达了大渡河畔的紫打地。他打算从这里北上渡过大渡河,进军川西平原,最终直下成都。


  于是,横在紫打地前面的这条汹涌的大渡河,成为了石达开需要逾越的最后一道关卡。


  安顺场风光


  

二、石达开失败的原因

  “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


  1863年,石达开站立在大渡河畔,面对着滔滔奔流的河水,发出了这样一声绝望的悲叹。


  大渡河再湍急,也充其量不过是一条河,为什么却会让石达开发出这样绝望的叹息呢?


  结合天时、地理、人和的因素进行考虑,主要有三点原因:


  1、石达开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前文我们已经介绍到,石达开驻军的紫打地位置很特殊,实际是一个军事上的封闭空间。


  从地图可以看出,紫打地的北侧是大渡河,西边有松林河,东边还有一条名叫老鸦漩的小河,再加上背面的群山壁立,真可谓是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完全是一个封闭的死胡同。或者说,这根本就是一条绝路。


  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来说,驻军于此,实属兵家之大忌。


  紫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2、对手早有准备


  除了山川之险,石达开还面对着一个精明的对手,这个人就是四川总督骆秉章。


  早在石达开到达紫打地之前,骆秉章就已经料到了他入川的动向,并提前开始布置下了天罗地网。为了把石达开挡在四川之外,他设置下了三路人马进行拦截:


  第一路,他安排雅州府(今雅安)总兵唐友耕扼守大渡河北岸,防止石达开向北强渡大渡河;


  清军对石达开的三路围攻


  第二路,由土司千户王应元率土兵扼守在松林河的西岸,防止石达开在北渡不成的情况下,再向西渡过松林河逃窜;


  第三路,则由土司岭承恩率兵在后方围堵,封住了所有的撤退路线,同时切断了太平军的后方粮道。


  不得不说,骆秉章的确非常懂得利用地形优势展开阻击,基本上封锁住了石达开所有可能逃脱的后路。而石达开则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一个重重埋伏的包围圈,如此大意,焉能不败?


  3、河水暴涨


  石达开兵败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大渡河突如其来的一场水位暴涨。


  如前文所述,大渡河位于崇山峻岭之间,河道忽窄忽宽,所以水流非常湍急汹涌。再加上当时正值夏天的五六月份,正是暴雨频发的季节。上游的一场暴雨,就可以让大渡河的水势暴涨数米以上。


  正当石达开打算强渡大渡河时,恰恰就是赶上了天降大雨,河水暴涨。他赶造了大量的木筏进行抢渡,却因为水势太猛而伤亡惨重,无法成功。等河水退去,清军的包围圈已经彻底形成。


  前有天险拦路,后有敌军包围,纵然石达开再有天大的能耐,也已经是无可奈何。他数次率军突围而不成功,最终只能选择缴械投降。


  可以看出,石达开之所以兵败大渡河,其实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其中包括了他自身的大意和疏忽,也包含了某些时运的成分。


  不过,以上总结的三点原因其实并不全面透彻。对于石达开的失败原因,毛主席还曾经做出过另外一些总结和阐述。


  

三、红军绝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1935年5月,红军主力部队在长征的途中同样行进到了大渡河畔,也来到了紫打地一带。


  不过,由于近百年的河道变迁,原来的紫打地早已被松林河水覆盖。当地百姓的居住点向东移动,并为这个地方改了个名字,叫做安顺场。


  在安顺场,红军面临着和石达开极其相似的处境。他们同样是三万疲惫之师,同样是在五月份的多雨期抵达大渡河,背后同样都有敌军凶猛的围追堵截……历史仿佛成了一个复印机,把70多年前的事件又重新复制了一遍。


  于是,国民党喊出了一个气焰嚣张的口号:要把红军全歼在大渡河以西,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对此,毛主席做出了坚定的回应:我们红军不是石达开,我们的面前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也没有突破不了的天险。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红军战士是如何成功渡河的。


  面对滔滔大渡河水,毛主席深刻的分析了石达开的失败原因,并以此作为前车之鉴,制定了红军的渡河方针:


  1、分兵两路渡河


  毛主席认为,石达开之所以失败,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把所有3万部队都扎堆在一起,而没有分兵多路渡河。正因如此,才容易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最后被全歼。


  假如红军也合兵一处渡河,不仅时间来不及,而且也面临着被国民党围歼的风险。


  针对这点教训,毛主席命令红军采取了另外一种渡河方案,那就是分兵两路过河。第一路由团长杨得志率领,连夜奇袭安顺场,并且马不停蹄的从安顺场抢渡大渡河,这一点和石达开的渡河位置基本相同。


  红军兵分两路渡过大渡河


  而另外一路则由红四团组成了急行军,连续奔袭一个昼夜,急行240多里的山路,抢占了位于大渡河上游的泸定桥,确保红军主力从桥上跨过了大渡河。


  红军分兵两路,一路河西,一路河东,两路部队相互掩护,相互接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被国民党部队包围的风险,保障了大部队的全部转移。


  飞夺泸定桥


  2、 兵贵神速


  在毛主席看来,石达开犯的第二个重要错误,就是贻误战机。


  事实上,在石达开抵达紫打地的时候,大渡河还根本没有涨水,清军也只有土司王应元一部尾随而来,兵力并不多。假如石达开此时迅速的开展渡河,面对的阻力应当会小的多。


  石达开剧照


  然而在此时,石达开的一个小妾恰巧为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于是竟然下令全军原地休整三天,庆祝幼子的降生。正是由于这三天的休整期,使太平军贻误了绝佳的渡河时机,三天之后,河水已经开始暴涨,对岸的清军也早已布置好了防线。


  可见,局势本来并非不可扭转,却因为石达开贻误战机,最终落入了绝境。


  面对石达开的教训,毛主席深刻体会到兵贵神速的重要性。


  于是,红军战士完全展现出另外一种行军效率,总结为一个字,那就是“快”。


  无论是强渡大渡河,还是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遵循的都是兵贵神速的原则。尤其是从安顺场向泸定县急行的过程中,红四团的先头部队冒着大雨,仅仅只用一个昼夜的时间,就在崎岖的山路上疾行了240里,赶在国民党军队形成有效防御之前拿下了泸定桥,确保了大部队的成功转移。


  强渡大渡河


  于是,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赶来拦截时,红军的旗帜已经高高飘扬在了大渡河的东岸。


  这一点,和石达开原地休整三天的举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妥善处理军民关系


  在毛主席看来,如何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制胜之道。


  大渡河位于西南山地,这里生活的大多都是彝族百姓。


  毛主席认为,太平军的主要性质仍然是一种割据军阀,这是他们所身处时代的局限性。在当地的彝族百姓看来,太平军的目的就是来抢地盘、占地盘的,所以,彝族百姓自然而然萌生出一种抵抗心里,当然都选择了站在清军的一边。他们不仅用大量的巨石滚木堵塞山路,帮助清军截断太平军的退路,而且还参与了围堵太平军的战争。


  而反观红军一方,则采取了军民同心的民族政策。红军战士经过彝区,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和彝族百姓鱼水情深,真正做到了绝不扰民的承诺。


  同时,身为先遣军司令的刘伯承还和彝族的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成了金兰兄弟。这些举动看似微小,却使红军在当地深入人心,迅速的赢得了广大彝族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后来,红军正是在小叶丹的护送下,才能够及时赶到了安顺场渡口,并且渡河成功。


  所以说,石达开之败,也是败给了民心。而红军之所以会胜利,也是民族政策的胜利。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推荐文章2:天京事变后,石达开率20万大军出走,为何最终兵败大渡河?

  1857年9月,石达开从安庆来到抚州,决心经略江西。


  应该说,此时的石达开确有割据之意,但绝无分裂太平天国的想法。


  他与洪秀全不辞而别,放弃中枢的宰辅地位,主动将自己下放到地方担任军区司令,其实是为了自保。


  洪秀全容不下他,而他又不想稀里糊涂遇害,也只能走出这一步棋了。


  至于为什么选定江西作为创业根据地,石达开有充分的理由。


  1855年11月,他由鄂入赣,压着曾国藩吊打,拿下江西八府四十七县。


  既然他当初能打下这块地盘,并且镇守将领也多是他的旧部,他重回荣耀之地,理论上自然可以快速打开局面。


  然而很可惜,就在石达开召集旧部,准备在江西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战场的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变。


  1857年初,背靠清政府这颗大树,原本被打得半死的曾国藩又满血复活,指挥强大的湘军水师攻城略地,控制了长江、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制水权。


  失去了制水权,驻守江西的太平军被湘军以赣江为界,一分为二。


  赣江东岸太平军的处境还稍好。


  固守西岸的太平军就惨了,被湘军分割在若干据点,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歼灭。


  为逆转不利局面,石达开在抚州设立司令部后,连续对湘军防线发动了几次战役。


  但因为缺乏船只,无法突破湘军两栖部队的阻击,这几次战役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到了年底,眼瞅着湘军即将向赣江东岸发动进攻,而自己又损失惨重,无力抵御。石达开只得下令撤军,放弃江西,另外再开辟新战场。


  去哪开辟新战场呢?


  这个时候,洪秀全派人来了。


  此时的天京也遭到清军围攻,洪秀全缺兵少将,无力抵御,只好将希望寄于石达开。


  面对洪秀全的求助,石达开无意回援天京。但他也不能坐视太平天国灭亡。


  思来想去,他想出了一个“双赢”方案:率部向富庶的闽浙挺近,既能招兵买马,积蓄实力,又能调动东南地区的清军,减轻天京方面的军事压力。


  1858年4月,石达开挥师杀入浙江,连克10余州县。


  浙江是清朝的财税重地,不但经济发达,还有通商口岸,可以跟欧美商人做生意,购置先进武器。


  得知财税重地有危险,咸丰皇帝急得团团转。


  此时,英法联军已杀到天津城下,石达开又来这么一招,真是折腾。


  为了保住浙江,咸丰本想调湘军驰援,结果曾国藩来了个消极应对。


  湘军不配合,其他各路清军,要么离得远,要么缺乏战力,一时之间,浙江危机重重。


  可是,就在咸丰急得要骂人的时候,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


  石达开放弃了擅长的运动战,沉迷于攻坚战、消耗战,竟然在衢州城下与两万清军死磕三个多月,犯了兵家之大忌。


  要知道,自从放弃江西后,石达开就是无后方作战。


  让一支流动部队去打消耗战,这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试问,作战时所需的枪炮弹药如何供给?如何维修?


  粮草弹药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如何供应?如果士兵吃了上顿忧下顿,怎么能保住战斗力?


  战士受伤后要如何及时医治?如果无法医治,只是简单地将受伤将士就地安置,部队人心如何凝聚?大家必然不敢卖命了。因为一旦受伤,很可能会被同伴抛弃!


  在这种不利情况下,石达开若是攻下衢州,那倒罢了。


  问题是他指挥部队强攻了三个月,始终未能攻破城池。


  而就在石达开损兵折将于坚城之下时,各路清军援兵也抵达了战场。


  眼见形势不利,石达开只好下达撤退命令,大军退往福建。


  后来在撤退期间,由于清军的追击,太平军损失极大。


  到了福建后,石达开蛰伏了一段时间,于同年10月攻取汀州,获取了一些资源。


  但好景不长,清军见石达开在福建隐约有壮大之势,很快又包围了过来。


  石达开自知敌强己弱,只好放弃汀州,带着部队转移到了赣南。


  从1857年12月离开江西,到1858年10月又回到江西。


  石达开在闽浙两省瞎打了十个月,损兵折将,却未能建立根据地,这种糟糕的战果,让他在将士心中的威信开始动摇。


  很多人发现,石达开擅长出奇制胜,但并不擅长打苦战。


  他是个指哪打哪的优秀将领,但并不是个合格的决策者。


  在需要他决策时,他往往优柔寡断,昏招迭出。


  而就在这个时候,洪秀全又在石达开身后捅刀子。


  1858年底,在洪秀全的拉拢下,杨辅清(杨秀清义兄)、何名标率领所部四万余人离开,重新回到太平天国。


  当年洪秀全借韦昌辉之手杀了杨秀清,杨辅清担心受牵连,投靠了石达开。


  如今洪秀全亲自为杨秀清翻案,石达开又不堪大任,杨辅清便果断投靠洪秀全。


  面对杨辅清的离去,石达开陷入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


  若论军事指挥,他远超洪秀全。论行政管理,他也不输洪秀全。


  用曾国藩和左宗棠的话说,石达开的“智”在杨秀清之下,“勇”在萧朝贵之上,有政治眼光,且精于谋略,综合素质高于太平天国诸将帅。


  但是,纵然洪秀全再如何无能,他也是太平天国的天王,他拥有拜上帝会教义的完整解释权和太平天国的执政合法性。


  只要石达开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招兵买马,他就必然要活在洪秀全的阴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领着部将,若能天天打胜仗,倒也还好。


  可实际却是,自从离开天京后,石达开就诸事不顺,转战于江西、浙江、福建,长时期在穷山僻角中运作,孤军奋斗,给养困难,他在将士心中的形象已经大不如前。


  前有“拦路虎”,后有“奠基石”,怎么办?


  此时的石达开,若能放下尊严,最优选择肯定是带着部队返回天京。


  回去的好处很明显,背靠大平台,粮草弹药补给有保障,伤员安置和新兵补充有保障。石达开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军事方面。


  但对石达开而言,回去的坏处也显而易见。


  混不下去才跑回来,洪秀全肯定不会给自己好脸色看。


  石达开年少成名,15岁被洪秀全亲自邀请加入拜上帝会,19岁参加金田起义,20岁封翼王五千岁。24岁主持西征,打得曾国藩两度欲跳水自杀。


  作为拥有如此华丽履历的一个人,他显然不可能仰人鼻息,忍受别人的白眼。


  不愿意回去,石达开只有两个选择:


  一是另立门户,在洪秀全的框架之外,另开发出一套新的理论框架,维持人心。


  二是率部远走,脱离洪秀全影响力能够辐射的范围。


  理论上讲,洪秀全能以拜上帝会为基础,搞出太平天国。


  石达开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复制这套操作。


  但理论是理论,实际是实际。


  实际上,石达开没这个能力。


  一直以来,大众对洪秀全的印象比较刻板,即认为他就是个百无一用的废物。


  然而从目前已知的文献来看,洪秀全虽然在军、政方面的作为不大,但他在神学上的造诣是很不错的。


  据说西方传教士来到天京,指责拜上帝会是基督教异端时,洪秀全竟能利用《圣经》中的漏洞与传教士辩论有来有去。


  可以说,虽然洪秀全在很多方面都不如石达开,但在开创性和神学理论方面,他就是强于石达开。


  洪秀全可以搞出拜上帝会,并以此创立太平天国,石达开做不到。


  不能回去,同时正统性又争不过洪秀全,所以石达开唯一可选的路,只能是远走。


  确定了战略方针,接下来又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去哪里发展呢?


  石达开在与手下商议后,决定趁湘军主力在安徽、江西之际,攻取防御空虚的湖南,然后配合天京方面夺取湖北、安徽,并伺机入川,在长江上游建立根据地,与天京遥相呼应。


  这个计划很宏大,如果实现了,太平天国或许可以实现真正的划江而治。


  但是这个计划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湖南是湘军的老巢,防守较坚固。


  当时湘军的主力虽然不在湖南,但湖南各县均设立了团练武装。


  这些团练武装看似弱小,实则很难缠。


  石达开需要打时间差,也就是速战速决。如果他无法在湘军回援之前占据湖南,那么无论是由湘入鄂,还是由湘入川,都将无法实现。


  而事后的发展,恰恰就是如此。


  石达开带领大军从赣南转移到湖南后,起先很顺利,陆续攻克郴州、桂阳等地。


  但在围攻永州时,碰了钉子。


  攻永州不下,石达开挥师北上,又围攻宝庆(邵阳)。但因为种种失误,又错过了最佳攻城时间,导致未能攻取宝庆。


  宝庆是湘西重镇,地理位置比较重要。


  得知了石达开的企图后,当时正准备攻打安庆的曾国藩立即将湘军调回,全力对付石达开。


  湘军回援的同时,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北巡抚胡林翼也从各地调集兵勇增援。


  就这样,石达开在清军的多路围攻下,被迫撤军南下,又于1859年年底,率部退到了广西。


  广西是拜上帝教的起源地,太平军离开广西后,当地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等人起义,攻陷87座城池,建立大成国,继续对抗清政府。


  石达开趁大成军与清军对峙之际,占据庆远府(广西河池),与大成国相互呼应,总算是有了立足之地。


  但好景不长,1860年3月,石达开族弟石镇吉率军围攻百色,全军覆灭。


  石镇吉部是石达开的核心武装力量,其部覆灭,导致军心士气瞬间涣散。


  为了稳定人心,石达开只好撒谎,跟将士们说南下广西是洪秀全的密令,是天王命自己返回广西招兵买马。


  可是,谎言只能骗人一时。


  同年6月,石达开攻打南宁,又失败了。


  这一败,令石达开此前树立的战神形象彻底崩塌。


  尔后不久,军士们也知道了并没有所谓的天王密令,大家实际上已经与太平天国失去了联络。


  当谎言被戳穿时,石达开尴尬了,尴尬到他无法拒绝彭大顺、朱衣点等60多员将领要求率部回归太平天国的请求。


  到了8月,随着朱衣点等人的离去,原本拥兵二十多万的石达开,身边仅剩一万人。大将更是只剩赖裕新和李福猷两员。


  当然,将在谋不在勇,兵在精不在多。


  朱衣点等人的离去,让石达开的兵力骤减95%,但队伍的凝聚力也随之变得更强了。


  依靠这群绝对忠于自己的万人精锐,石达开还是有可能在广西打出新局面的。


  然而,就在最需要展现个人领导力的时候,石达开却出现了消极心理,竟然表现出了回老家归隐的意愿。


  自古以来,造反之事就是华山一条路,成则王,败则寇,石达开造反,其大名早就列在了清廷捉拿的花名册上,他此时想退隐,怎么可能呢?


  所以,石达开所谓的归隐,注定只是空想,根本做不到。


  1861年8月,在清军的大举围攻下,陈开兵败被杀,大成国运动由盛转微。


  而失去了大成国的策应,石达开也随即成为清军的重点打击对象。


  眼见广西待不下去了,石达开只好在收拢陈开余部后,向北转移。


  1861年9月,石达开从桂南北上,经过湘黔边界,到达了四川东南部(现在属于重庆)。


  此前太平军攻下武昌时,石达开主张“先行入川,再图四扰”,但杨秀清不同意。现在石达开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早先经略四川的愿望了。


  然而,由于没有船只渡江,加之清军在江北布设严密防线,石达开在长江南岸驻留了一段时间后,感叹渡江困难,只能又转战至贵州。


  当时的贵州,也有反抗清朝统治的苗民起义。


  但在石达开抵达之前,苗民起义高峰已经过去了。


  缺乏其他抗清武装的策应,石达开在贵州也是举步维艰,只好又一次被迫转移。


  1862年冬,石达开在川南的綦江会集诸路人马,商定了一个分道进军,奇袭成都的战略:


  以李福猷部为后军,经贵州威宁、水城、遵义、桐梓等地,直趋四川酉阳(今属重庆),造成进攻川东的假象,吸引清军注意。


  以赖裕新部为前军,经云南沾益、平彝(富源)、宣威,由米粮坝(巧家)渡金沙江,进入四川,作为后续主力的策应。


  石达开则自领中军,从叙州(宜宾)进兵,大军分五路入川。


  命令下达后,李福猷率军在贵州、湖南多地制造声势,令川东清军不敢回援成都。


  赖裕新率部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康区,威慑成都。


  得知一队太平军朝自己杀来,四川总督骆秉章以为是石达开的主力来了,立即命令各地清军对赖裕新部进行围追堵截。


  但由于参与围剿的清军来自湘军、楚军、川军等多个派系,缺乏统一指挥。因而赖裕新很轻松的便率部冲出了包围圈。


  突破清军包围之后,赖裕新又分兵两路,死死得将川西清军扛在了自己身上。


  就这样,川西清军被赖裕新牵制,川东清军被李福猷牵制,清军的川南防线空虚,石达开趁机率部渡过金沙江,走小路奔向大渡河,也顺利进入四川。


  可是,就在一切都看似很顺利时,赖裕新却在越西遭遇土司袭击而死。


  赖裕新死后,其余部复推唐日荣、杨远富为首领,继续征战,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此时,骆秉章也摸清了虚实,他不再理会李福猷和赖裕新余部,集中全力对付石达开。


  而由于三支部队相隔甚远,失去了联络,石达开也只得单独应战骆秉章


  1863年5月3日,石达开设伏于安宁河边,一举歼灭来自宁远(西昌) 的几千名清军。


  这一次胜仗,让石达开产生了轻敌冒进的想法,这也为他后来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随后的几天,石达开下令向成都进军。


  在选择进军线路时,有人建议石达开走大路,也就是沿大凉山,经越隽、海棠,到大渡河畔的大树堡,由此渡河,东走峨眉、乐山到成都。


  石达开认为这条线路的路程太长,加之此前赖裕新入川时,已经走过了,现在循着旧路走,清军必然有准备。


  拒绝了走大路的建议,石达开下令走小路,即由宁远北上,经冕宁、大桥、铁宰宰,到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由此渡河,经天全、雅安,直向成都。


  走小路,有路程短,清军防御空虚的优势。


  但也有劣势,那就是小路沿途要经过彝族聚居地。而彝人无论是对清政府,还是对太平军,态度都不友好。


  为了让彝人让开大道,石达开派人给当地的彝族土司送礼,并得到让道承诺。


  但是,花钱买来的承诺,向来就不靠谱。


  因为石达开可以行贿,清军自然也可以。


  后来,在清政府的重金贿赂下,彝族土司瞬间反水,处处与石达开为难,不仅派人将渡船撤走,还出兵协助清军作战。


  5月14日,石达开在不知彝人反水的情况下,率军到达大渡河南岸的紫打地。


  紫打地的位置,有人说是在今天的安顺场。也有人认为不是,实际应该在距离安顺场几里外的某个地方。


  不管在哪里吧,我们只要看看今天安顺场地区的卫星图就不难发现,大渡河流经的这一带,都是形势险仄的兵家难以回旋之地。


  石达开率四万太平军进驻于此后,他最佳的选择是赶紧走。多停留一天就多一分危险。


  实际上,石达开起初也并未遭遇渡河方面的困难。


  堵截他的清军未到,离他至少有三天的路程。


  所谓后来发生的山洪暴发,也只有短短两天。


  更多的时候,大渡河是风平浪静的,并不难渡过去。


  也就是说,只要石达开下定决心,他是可以过河的。而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只要他能率军进入川西平原,胜负犹未可知。


  但是,由于轻敌等种种原因,石达开在清军到来之前,未能及时指挥部队渡过大渡河。以致所部受到清军和当地土司部队的层层包围。


  5月21日至6月8日,面对围困,石达开指挥部队连续几次发动抢渡作战,均以失败告终。


  其部四万人也因为连番战败,骤减至一万多人。


  6月9日,见石达开穷途末路,清军发动进攻,石达开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但因为粮草早就耗尽了,将士们都是饿着肚子作战,体力不支,因而未能守住防线,最后只得进行突围。


  在突围期间,彝族土司王应元、岭承恩利用熟悉形势的优势,指挥彝兵登上山岭,用木石滚击,打死打伤太平军甚多。


  到了6月10日,石达开身边仅剩六千多人,


  为了免受折磨,当天晚上,石达开的五个妻子抱持两个幼子,携手投河自杀。


  面对妻离子散,部众行将瓦解的惨痛一幕,石达开悔恨不已。为了保住部下性命,石达开决定投降,向骆秉章提出“舍命以全三军”的请求。


  6月11日,石达开携五名亲信走入清营。


  当天,他对余部下达剃发令,并让所有人将所造船筏打碎,枪炮、刀矛尽弃河中。


  6月下旬,石达开被押解到成都,骆秉章和成都将军崇实亲自对其展开审讯。


  据当时参加审讯的湘军将领刘蓉回忆,石达开在审讯期间,盘膝而坐,不亢不卑,不作摇尾乞怜之语,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


  崇实和骆秉章本想给石达开一个下马威,结果却触了霉头,一个被石达开怼得气沮语塞,沦为同僚笑柄。一个则是屡屡语塞,不知该如何回怼。


  石达开如此表现,清廷自然容不下他。


  6月25日,石达开被凌迟处死于成都。


  据说行刑时,石达开神色怡然,靠强大的意志力强忍着疼痛,始终没有喊叫。


  石达开死后,清军将被俘的六千多太平军分为两部。


  一部约两千精壮关押于大树堡关帝庙。这些人后来被清军全部屠杀。


  另一部约四千名老弱病残被清军遣散。但在遣散途中,这些人多被杀戮,没被杀害的,也多被当地的奴隶主掠夺为奴。


  石达开离开天京后,虽然与洪秀全的联动不多。但他的存在,天然就能减轻天京方面的军事压力。而当他死后,清军在西南没了威胁,便可以全力对付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也因此走向了末路。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推荐文章3:同样是过大渡河,石达开为何失败,而红军却能成功?

  石达开雕像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1863年的五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被大清施以凌迟之刑。


  而在72年后的1935年5月,长征的红军选择了和石达开几乎一样的路线,结果,强渡大渡河,顺利成功。


  下面我们一起聊一聊几个关键点的把握,分析分析石达开败在哪里,红军成功又体现在哪里。


  1、路线选择,以及相关动作


  大渡河


  1863年初,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石达开计划入川,夺取四川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一旦占领了四川大地,进可攻,退可守,大清剿灭石达开将会变得非常之艰难。


  一路向西,在当年4月,石达开带领大军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就此突破长江防线。


  看起来一切都很美,成功仿佛在招手。


  但是,继续向前入川,有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此河水流湍急,河宽三百米,两岸大部分悬崖峭壁,地势极其险要,这就是大渡河。


  这时,石达开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


  一是选择大路,翻越小相岭,经过越西,穿越大树堡,过富林,然后渡过大渡河,过河之后,道路平坦,再无险境,攻成都,一切不在话下。


  二是选择小路,从冕宁往北行进,道路难行,要经过彝族区,在安顺场(以前叫紫打地)渡河,这区域渡河,水流要比富林湍急得多。


  石达开是个能力卓越的将领,选择走小路,原因有二:一是先锋部队曾经从大路过,这会导致清军会加强在大路的防守;二是,对于彝族头领,石达开是做了贿赂的,他认为会给予他们帮助。


  可以这么说,石达开的路线选择,没有大毛病,完全正确。


  那么,红军面临了什么,做的有何不同呢?


  对于石达开的故事,蒋介石非常清楚,他熟读过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故事。


  于是,他安排了几路人马,一是任命杨森为大渡河总指挥,让其担当现代骆秉章,负责大路沿线的防守;


  二是命令军阀刘文辉负责康定地区和大渡河北段(小路那一个),红军万一渡河不成,往康定逃窜,刘文辉要挡住;


  而薛岳的人马,在金沙江过来的地方,慢慢行军,防止红军渡河不成,再南下渡过金沙江。


  在老蒋看来,红军走小路的概率比较低,因为那是石达开走的必死之路,红军怎会那么蠢?


  看安排,蒋介石好像算无遗策。


  没错,蒋介石好像猜对了,起初,红军也倾向于走大路。


  不过,红军并没有完全定死,而是派出了两个先遣队,一个是红一军团2师5团,加上侦察连,有左权和刘亚楼率领,走大路去侦查;二是红一军团1师1团,加上工兵连和炮兵连,这个团队有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他们的目的是探查小路,看能不能走。


  看派出去的人,就知道对此事的重视了,事关生死存亡,不可不重视。


  两队出发不久,刘伯承这边就接收到命令:换方向,走大路。


  这意思很明显,中央下定决心要走大路了。


  而刘伯承作为我军出色的将领,此时,根据亲自调查的情况,结合收到的各种信息,认为弱点还是在刘文辉这里,因为从富林到泸定,防守实力较弱,安顺场对面负责防守的仅仅只有一个营,而富林下游,杨森可谓是重兵云集,搞不好,又是一个和湘江战役一样的血战。


  于是,刘伯承汇了情况,力荐走小路,并建议在富林进行佯攻,让国民党认为就是走大路。


  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该如何决策?是听刘伯承的建议,还是继续走大路?


  毛泽东等人经过商议,选择相信刘伯承,就此拍板决定:走小路。


  关键时刻,能听一线的情况安排,并采纳建议,这说明了毛泽东等人的英明。如果是李德博古指挥,估计又是一番血战。


  历史仿佛在轮回,72年前的石达开走的路线,红军又要走一走了。


  而不同的是,红军做的计划更周密,特别是,刘伯承建议在富林区域进行佯攻,做出要渡河的假象,这对迷惑国民党军队有着重大的影响。


  而石达开的主力走了小路,先锋队早早过了河,被清军追着打,并没有发挥出协同作用。


  2、对待彝族人的方式,决定了一半的结果


  转换时空,回到石达开那时,当时的四川总督是骆秉章,他得知石达开的小分队从大路过了大渡河,分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过了河的先锋队,而大部队开始在富林地区重点防守,杜绝石达开的大军走大路。


  在防守的同时,骆秉章得知石达开贿赂了彝族土司后,马上派人重金行贿彝族各土司,并承诺:石达开如果被剿灭,所有战利品都归彝族人。


  这太刺激了,彝族人心动了。


  任何时候,用金钱换来的承诺,往往会被更多的金钱所打破。


  石达开不知道,彝族人已经反水了,这会对他的未来造成致命影响。


  那么,刘伯承的先遣队是如何过的彝族区域呢?


  刘伯承不虚此行,在路过彝族地区时,给士兵们制订了一个原则:不要惹彝族人,尽量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因为红军纪律严明,而且不冒犯彝族群众,赢得了彝族人的好感,最关键的是,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为兄弟。


  刘伯承和小叶丹结为兄弟后,主动协调彝族内部各土司间的矛盾,并对彝族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一句话,红军把彝族人当人看,没有歧视,没有区别对待,这让彝族兄弟们安心。


  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认可你,那么,交往的时候就会有更多支持,而且不容易受更多的金钱影响,影响了,他就是在否定自己。


  注定,以利相交,会被更大的利益打破。以情相交,最后,反倒会赢得更多支持。


  在和重要的彝族人交往时,石达开用钱开道,刘伯承用情交流,这决定了后来的一半结果。


  3、兵贵神速,石达开忘了


  石达开带兵快速到了紫打地(安顺场),当天没有安排大部队渡河,毕竟,准备渡河用的船只、伐的木材、过河使用的粮食,都得做好协调和准备。


  好在,当时对岸没有清兵,这让石达开很欣慰。


  不过,石达开还是先让一个小分队过了河,去侦查一下对面情况。


  但天色已晚,担心遭到攻击,于是,石达开让小分队又回来了。在石达开看来,这只是个试探,看渡河方案可不可行。


  石达开过于求稳了,或者过于担心下属了,没有乘机多渡一些人过去,没有控制住滩头,错失了良机。


  第二天,石达开的部队傻眼了,因为大渡河水猛涨,渡河计划行不通了。


  怎么办?


  此时,军师曹卧虎建议,与其坐地等待,不如迅速北上,跋涉二百多里,夺取泸定桥。


  一向英明的石达开,没有采纳曹军师的意见,做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等一等,潮水会在一两天下去的。


  此时,他忘了四个字:兵贵神速。


  河水在第三天,果然平稳了,石达开算对了。但是,骆秉章的人马也杀到了,而且形成了一个大的包围圈。


  石达开的一个迟疑,让自己部队进入了险境。


  那么,红军是如何攻克安顺场,如何渡河的呢?


  其实,这里面有着必然,也有着巧合。


  国民党要比清兵更狠,将所有的船只,要么抽走,要么损坏,并计划烧掉所有南岸安顺场的沿河房屋,如果红军前来,不让红军有任何的渡河机会。


  但是,有一个叫赖执中的人改变了一些事情,他即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长,也是当地一个大地主,烧的房屋里有他家的房屋,这怎么能行?


  他告诉当时的国民党驻守的营长,他就是从富林那边过来的,红军正在大举进攻,而且伐木造船,准备从那里渡河。


  看来,大路上的佯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下,房屋没烧成。同时,赖执中偷偷留了一条船,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跑路用的。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红军来的速度太快,安顺场迅速被控制,渡河战役打响了。


  从渡河部队中抽出了17位勇士,划船渡河,同时,让机枪手在南岸打掩护,让炮兵也往对岸敌人身上招呼。


  结果,在各方的配合下,对面的国民党一个营被打垮,安顺场对面的滩头阵地,迅速被控制住。


  于是,渡河正式开始了。


  石达开延误了时间,忘记了兵贵神速。而红军抓住了每一个机会。


  4、石达开弹尽粮绝,走向了失败;红军快速行军,攻克了泸定桥,走向了新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