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推荐文章2:二十四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八月中,解见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9月23日前后。在这天,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
天气开始转凉,蟋蟀、知了的叫声渐渐听不见了。凉爽的空气里,有一种植物在慢慢吐露芬芳,那便是桂花。“风度桂丛香馥郁,月穿竹篽影横斜”,在这个时节,只有桂花可以“独占三秋压群芳”。
说起桂花,不得不想到苏州。它是苏州的市花,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而在苏州人的秋季食谱里,桂花糕、桂花糖芋艿、桂花糖藕,桂花酒酿圆子……一切也都可以跟桂花有关。
在太湖边,这里还有一座小镇,数百年来与桂花结缘,因桂花而繁荣。这里的秋天,飘荡着浓浓的桂花味。
桂花,是苏州的市花。苏州人的秋季食谱也离不开桂花。 视觉中国 图
千年古镇,桂花之乡
苏州的山并不多,但作为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光福镇坐拥邓尉山、玄墓山、西碛山等二十多座大小山峦,群山环抱,风景秀丽,被誉为洞天福地。传说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王养虎处,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
光福镇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每到秋季来临,漫山遍野的金桂、银桂等品种竞相开放,十分壮观。而除了观赏外,桂花最大的用处就是做天然香料。采摘、加工桂花在当地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产业链,家家户户靠桂花为生。
李嘉球是土生土长的光福人,在他的记忆里,桂花盛开时,是光福最热闹的时候,工厂、学校放假,男女老少都要回村采花。有时候劳力不够,还要请外村的亲戚朋友来帮忙。
“桂花很娇贵,必需当天采当天卖掉,不能过夜。否则就会‘黑脱’,质量大打折扣。因此花期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灯火通明,通宵达旦,分秒必争。桂花时节工厂也是24小时敞开收购。”李嘉球介绍道。
苏州光福镇是全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
作为吴文化专家,李嘉球对光福镇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不像其它地方用竹竿敲击,或摇晃树枝让花朵脱落,光福的花农全用双手采摘,每户人家都会备有长短木梯好几张,哪怕是最高的树枝都爬上去人工采摘,以保证花朵完好无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光福镇开设有花果加工厂七八家,桂花价格最高能卖到每公斤10~12元,收入占花农全年总收入的60%以上,不少光福人因桂花致富。
光福花农用手摘桂花,需要这样的长木梯。
在光福镇,香雪村窑上的桂花种植面积最大,达2000多亩,种植历史也最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如今,山上还能找到数百年的老桂树。为什么窑上适合种桂花?有怎样特殊的地理条件呢?
“窑上桂花种植基地紧靠着我们这里的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官山岭木荷自然保护区。这里气候条件比较特殊,西面是太湖,东面有西崦湖,四周被山峰环抱。两大水体对当地气候起了调节作用,气温比较稳定的,平均在15.9度左右。”香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倪青介绍道。
李嘉球还告诉记者,桂花喜欢微酸性、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窑上不但有天然的优势,在过去,村民用羊粪、猪粪施肥,土壤肥沃有利桂树的生长,花的品质也更好。
古人说“中秋赏桂”,但由于今年气温较高,直到秋分时节来临,香雪村窑上的桂花才刚刚飘香,倪青表示最佳观赏期大概在国庆前后,晚桂可以持续到寒露时分。
村民在分拣桂花
新鲜采摘下来的桂花,香气扑鼻
光福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中国人喜欢桂花,离不开它清雅高洁的香气。当然 “桂”谐音“贵”, 也被视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故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被谓为“折桂”。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也会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李嘉球说,在光福镇,村民们也喜欢在院子里种上金桂、银桂,讨一个“金银富贵”的口彩。
“桂”谐音“贵”,在古代是富贵的象征。
事实上桂花最大的价值,是其食用价值,可作糕饼和点心的辅助原料,也可作为菜肴调味之用。这在光福人的日常生活中可见一斑。
“我们这里人结婚的时候,一定会有一道甜品,叫桂花酒酿圆子。村民用自家做的酒酿来煮糯米小圆子,最后在上面撒上一层桂花,闻起来特别清香。另外,年糕上也会撒桂花。”倪青介绍道。
倪青说,当地还盛产桂花茶,制作工艺简单,用恒定的温度将桂花脱水后就可制成,家家户户都会做。还有一种很受欢迎的桂花碧螺春红茶,就是在茶叶发酵的时候加入桂花,这样的碧螺春冲泡出来,会带有桂花的清香。
除了酒酿小圆子,桂花还可以加入糖芋艿、糖藕、年糕里。
不过,光福镇最出名的当然还是“梅浆桂花”。它的制作工序保持着最传统的古老手法,将当天采摘的桂花装在竹箩里,用清水浸透,然后捞出,滤去水分,加入梅浆(用夏季黄熟的梅子制作而成),搅匀,放置一夜。次日捞出桂花,沥去渗出的水分,再加入一定梅浆和食盐充分搅拌,待装满一缸后,再在顶层撒上食盐,立即用竹片压牢。这样加工出来的桂花不但可长期贮存,且仍保持天然的色香味,随食随取。
光福镇最出名的“梅浆桂花”。
“桂花经济”走出新赛道
让光福人最值得骄傲的是,1959年,新中国建国10周年的时候,来自光福镇的4盆桂花被摆放在天安门城楼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绿化用的桂花树也来自光福。
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当现代工业香精香料开始盛行的时候,桂花这类天然香料的收购产业也受到过不小的打击。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采桂花的人的确不像以前那么多了,但仍然有,因为情结还在。这几年桂花的价格也慢慢回升,一些崇尚天然食品的人们也开始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像苏州的一些百年老店仍然喜欢用这里的桂花。”李嘉球告诉记者。
倪青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香雪村也从传统的花果产区向经济苗、景观苗生产销售产业转型。这过程中,桂花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目前已经建立了苗木全产业链,提供包括桂花的种植、施工、养护、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这是最重要的收益。另外还保留了两家蜜饯厂,开发花果蜜饯、糖桂花等传统产品。”
光福镇香雪村还保留着传统的蜜饯厂。
从2004年起,为了促进农旅融合,光福镇开始举办“太湖桂花节”。在赏花经济的带动下,农家乐、民宿、度假酒店、环太湖公路等配套旅游施设也开始发展起来。
另外,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光福镇也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墙体美化、河道净化、垃圾分类等改造,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让村庄变得更加整洁美丽。
“树是我们这儿宝贵的资源。除了秋季桂花,我们冬季有香雪海(梅林的雅称),春季有樱花,夏季有木荷,我们希望把这些资源串联起来,吸引更多人来香雪看一看。”倪青说道。
除了秋季桂花,香雪村的“赏花经济”贯穿四季,图为春季樱花。
而在变化之外,李嘉球也希望更多年轻人愿意去传承祖辈留下的宝贵文化。“苏州人都喜欢吃甜的,甜食里一定要放点桂花,这是一种不变的江南味道。”
(本文图片除了标注外均为 香雪村村委会 提供)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推荐文章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推荐文章4: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推荐文章5:二十四节气
澎湃新闻记者 徐颖
惊蛰时节,万物以荣,“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从物候的角度来说,惊蛰时候的温度是最适合作为冬春转换的“阈值”温度,伏在地下的虫类,这时候感受春天的温暖而出动。
不过随着气候变化,春天也来得越来越早了。2022的惊蛰前一周,上海气象局就已经宣布申城“入春”,不仅比常年早了15天,还是连续第五年提早入春。
在民间,有“过了惊蛰节, 春耕不能歇”“惊蛰到,鱼虾跳”的农谚,惊蛰时节,中原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农忙,华北冬小麦返青,江南小麦拔节、油菜见花,同时,身边的小动物们也苏醒了。
蛰,指哪些动物?
惊蛰在24个节气中很有个性,它是唯一一个名字和动物相关的节气。不过,蛰虫或者虫, 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比较笼统的称呼。
比如,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所以,在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看来,如果对于惊蛰的“翻译”局限在“虫子醒了”,那是有点问题的,因为不仅仅是虫子醒了,小动物们也醒了。
蛇、蜥蜴、蚯蚓、蟾蜍等都有自己方式越冬,“我们先民都会对其进行观察,并将它们列入‘虫’的范畴里头,把它们算‘蛰’的组成部分。”唐志强说,“此外,鼠类、熊、蝙蝠等是哺乳类动物,其实也是先民观察的‘蛰’的含义内,所以,古代‘蛰’的含义是比较宽泛的”。
说到虫子,很多人会想起《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语冰”,用它来隐喻浅薄局限的认知。不过虫子其实是以各种形式“越冬”的,有些昆虫会以幼虫、蛹和的方式越冬。“夏虫”其实是指有些昆虫在夏季生长,秋季产卵,冬天死去,比如螳螂、蝈蝈、蝗虫,它们只能以卵的形式越冬。
动物学硕士、《酷虫成长记》的、痴迷观察昆虫的三蝶纪说,“瓢虫是会(以成虫形式)越冬的,它们会找个地方躲起来,比如说石块下面,土缝之间。”
七星瓢虫
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和端午两个节气,都会提醒人们灭虫。这两个季节时间差三个月左右,灭虫的重点有什么不一样?三蝶纪说,“有些蚊虫以卵的形式越冬,因此也有地区人们在惊蛰前后用石灰、硫磺或艾草驱虫熏虫,既是传统习俗,也有其科学意义。因为当蚊虫还是卵的状态时候,比较容易彻底驱除,等到它们孵化出来之后,灭虫就更有难度了。”
如果说惊蛰时的人们是去“发现虫子”,那么到了端午,人们对于“虫”的态度就是“去驱赶、去消灭”,所以才有“端午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的说法,在唐志强看来,五毒其实是对于“蛰”的含义缩小。
以三蝶纪生活的华南地区为例,这个地区的时令节气并没有明显按照24节气来走,不像华东和华中地区那样有明显的节气分割,冬天也一样有很多虫子,但事实上,在惊蛰之后,小动物们和昆虫也会变得越来越活跃。
无论如何,惊蛰一到,以人类的视角来看,此时的害虫也醒了。
与虫共处?需要更多智慧
对付害虫,古人有自己的智慧,比如在某些地方,田埂附近农人会种一棵花椒,以此驱害,因为虫子讨厌花椒的气味。还有比如养细腰蜂(蜾蠃),它们能把卵藏在螟蛉身上进行繁殖,这样就可以以虫治虫,正如《诗经》里说:“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南方草木状》记载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蚧壳虫,这是最早的中国先民发现的以虫治虫的方法,其中提到,当时的市场上能看到老百姓拿着黄猄蚁去卖,种柑橘的农户会去购买。
黄猄蚁
艾叶、菖蒲、雄黄、薄荷、除虫菊、樟脑,都是传统上用来驱虫的方法。把文物放在樟木箱子里头,也利用的是天然驱虫方法。
益虫也很多,家蚕、蜂、蝴蝶、捕食螨,草蛉(幼虫蚜狮)和七星瓢虫等。一只幼虫期的草蛉可以消灭700、800只蚜虫,寄生蜂/蝇则可以寄生在害虫体内,让对方慢慢死掉。
所以,现在对杀虫剂限制比较多的有机种植领域,也会“派出”草蛉来执行灭害任务。除此之外,像燕子、啄木鸟、灰椋鸟、戴胜,都是可以吃害虫的鸟类,刺猬、蝙蝠、壁虎则是灭虫高手,越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就越理解生态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生物农药发明和生效的原理。
“稻田养蛙、养鱼、养鸭来吃虫,直到今天我们的农村地区还有广泛使用,因为鱼、鸭可以吃水里的害虫卵和蝗虫。”唐志强表示,“科技再怎么发达,从古人经验中汲取有益知识也是必要的。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气候,先人的经验本身就是技术和智慧。农药残留,尤其是广谱性的,对于群落的破坏是很厉害的,破坏群落再重新构建的话,非常费劲。不要一概去否定传统智慧的价值和意义,而是要深入挖掘它的价值和意义,和现代科学结合,让传统智慧得以闪光”。
现代科学也表明,不是所有的虫子被杀得一干二净,人类就能安全无虞。《寂静的春天》里早就描述过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田野”,也因此推动多国环保立法。
上海植物园高级工程师陈连根表示,上海植物园对于与虫子共生由自己的方针,基本不采取主动的措施去干扰植物与昆虫的自然共生,维持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多样性。如果出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病虫害,一般是以物理和生物两种方式来处理。物理除虫主要以人工捕捉、部分修剪已感染病虫害的枝条等,辅以杀虫灯来进行防治。生物方面以自然天敌的方式,如果严重的再以化学药剂来消杀,“一般情况下,我们对自然生境不予干扰,并以维持植物与昆虫的自然生态为目标而努力。”
《礼记·王制》有记载,“ 昆虫未蛰,不以火田”,意思是放火烧田,不会选在昆虫冬眠之前,以防藏在草中的虫子被火焰燎杀,体现一种道义,也体现了古人的自然观,惊蛰已到,你准备好与“虫”共处了吗?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刘威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推荐搜索词:
1.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理解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3.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本文标题: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